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溶剂体系酶促酸解合成富含1,3-二硬脂酸-2-油酸甘油三酯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陈洋 董鹏 +2 位作者 王小三 金青哲 王兴国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7-60,共4页
优化了无溶剂体系中固定化1,3-特异性脂肪酶催化高油酸葵花籽油与硬脂酸合成富含1,3-二硬脂酸-2-油酸甘油三酯(SOS)的合成工艺。以SOS体系含量为考察指标,考察了酶的种类、底物摩尔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的影响。确定无溶剂体系下SOS... 优化了无溶剂体系中固定化1,3-特异性脂肪酶催化高油酸葵花籽油与硬脂酸合成富含1,3-二硬脂酸-2-油酸甘油三酯(SOS)的合成工艺。以SOS体系含量为考察指标,考察了酶的种类、底物摩尔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的影响。确定无溶剂体系下SOS合成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特异性脂肪酶为NS40086,酶添加量12%(以底物总质量计),底物(高油酸葵花籽油与硬脂酸)摩尔比1∶12,反应时间4 h,反应温度70℃。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反应产物中SOS含量为66.1%,SSO含量为7.1%,SOO含量为1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3-二硬脂酸-2-油酸甘油三酯 酸解 NS40086脂肪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婴幼儿配方奶粉中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 被引量:3
2
作者 戴嵘德 刘峰 +3 位作者 傅武胜 黄思婷 杨贵芝 刘文菁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65-271,共7页
建立了婴幼儿配方乳粉中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1,3-dioleyl-2-palmitoyl-glycerol,OPO)的检测方法。样品经氨水水解,用有机溶剂提取脂肪,氨基固相萃取柱净化,使用银离子色谱柱分离,以0.55%乙腈-正己烷为流动相洗脱,用高效液相色... 建立了婴幼儿配方乳粉中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1,3-dioleyl-2-palmitoyl-glycerol,OPO)的检测方法。样品经氨水水解,用有机溶剂提取脂肪,氨基固相萃取柱净化,使用银离子色谱柱分离,以0.55%乙腈-正己烷为流动相洗脱,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检测。该方法实现了OPO和1,2-二油酸-3-棕榈酸甘油三酯的基线分离,可对OPO进行准确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在25~500μg/m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决定系数R2=0.999 6,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30、0.90 g/kg,加标含量为1~96 g/kg的范围内,OPO的平均回收率在97.1%~104.2%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1.2%~2.9%,精密度和正确度等方法学指标均符合要求;还通过了实验室间的协同性验证。调查分析了我国39份市售OPO强化婴幼儿配方奶粉,OPO含量仅为标签标示量的28.4%~59.7%,这主要是因为检测方法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 1 3-油酸-2-棕榈酸甘油 婴幼儿配方奶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溶剂体系酶催化合成富含1,3-二硬脂酸-2-油酸甘油酯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王灵燕 刘元法 +2 位作者 徐振波 孟宗 王兴国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33-35,共3页
研究了无溶剂体系中固定化1,3-特异性脂肪酶催化硬脂酸与高油酸植物油合成富含1,3-二硬脂酸-2-油酸甘油酯(SOS)的主要影响因素。考察了酶用量、底物摩尔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SOS、1,2-二硬脂酸-3-油酸甘油酯(SSO)和三硬脂酸甘油酯(S... 研究了无溶剂体系中固定化1,3-特异性脂肪酶催化硬脂酸与高油酸植物油合成富含1,3-二硬脂酸-2-油酸甘油酯(SOS)的主要影响因素。考察了酶用量、底物摩尔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SOS、1,2-二硬脂酸-3-油酸甘油酯(SSO)和三硬脂酸甘油酯(SSS)含量的影响。以SSO和SSS含量较低而SOS含量较高为优,确定理想的工艺条件为:酶用量10%,底物摩尔比4∶1,反应时间3 h,反应温度65℃。在该条件下反应产物中SOS含量为39.58%,SSO含量为1.18%,SSS含量为0.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3-硬脂酸-2-油酸甘油 13 -特异性脂肪酶 酸解 Ag+-HPL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婴幼儿配方奶粉中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的测定
4
作者 徐旖 陈小丽 +4 位作者 王潇 陈双 吕晓蓉 汤陈龙 孟奇 《中国乳业》 2024年第4期67-71,共5页
[目的]建立气相色谱检测婴幼儿配方奶粉中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的含量。[方法]婴幼儿配方奶粉样品经温水溶解、氨水皂化、乙醚石油醚提取油脂,正己烷溶解,采用Agilent DB-1HT毛细管柱分离,通过与标准甘油三酯溶液对比确定出峰位... [目的]建立气相色谱检测婴幼儿配方奶粉中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的含量。[方法]婴幼儿配方奶粉样品经温水溶解、氨水皂化、乙醚石油醚提取油脂,正己烷溶解,采用Agilent DB-1HT毛细管柱分离,通过与标准甘油三酯溶液对比确定出峰位置,采用内标法定量。[结果]方法定量限为0.008 mg/100 g,线性范围良好。低、中、高3个标准添加水平的回收率为81.1%~98.4%,相对标准偏差在2.89%~7.88%。对婴幼儿配方羊奶粉、牛奶粉基质样品中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的含量测定RSD≤3.03%。[结论]该方法操作过程简单、分析周期短、灵敏度高、重复性好,适用于测定婴幼儿配方牛奶粉、婴幼儿配方羊奶粉中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的含量,具有理想的定量效果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 1 3-油酸-2-棕榈酸甘油 婴幼儿配方奶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相液相色谱法测定婴幼儿配方乳粉中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 被引量:14
5
作者 宋戈 亢美娟 杨金宝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51-355,共5页
建立并比较了正相色谱与反相色谱测定婴幼儿配方乳粉中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的方法。利用乙醚和石油醚提取婴幼儿配方乳粉中的油脂,经旋转蒸发浓缩后,分别采用银离子色谱柱和C18色谱柱,配合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检测。其中采用银离... 建立并比较了正相色谱与反相色谱测定婴幼儿配方乳粉中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的方法。利用乙醚和石油醚提取婴幼儿配方乳粉中的油脂,经旋转蒸发浓缩后,分别采用银离子色谱柱和C18色谱柱,配合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检测。其中采用银离子色谱柱以二氯甲烷-丙酮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的正相色谱法完全分离了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OPO)和1,2-二油酸-3-棕榈酸甘油三酯(OOP)两种同分异构体,方法的重复性和线性关系良好,回收率为93.0%~101.5%,精密度(RSD)为2.89%~4.56%,检出限为20 mg/kg。该方法可准确测定婴幼儿配方乳粉中OPO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相液相色谱 反相液相色谱 1 3-油酸-2-棕榈酸甘油 婴幼儿配方乳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巴沙鲶鱼油制备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的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曹江 邹孝强 +1 位作者 金青哲 王兴国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216-220,324,共6页
以巴沙鲶鱼油为原料采用酶法酸解制备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OPO)。首先将巴沙鲶鱼油在30℃下分提,富集鲶鱼油中富含sn-2棕榈酸的部分,再以sn-1,3位选择性脂肪酶Lipozyme RM IM为催化剂,以高油酸葵花籽油脂肪酸为酰基供体,在填充... 以巴沙鲶鱼油为原料采用酶法酸解制备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OPO)。首先将巴沙鲶鱼油在30℃下分提,富集鲶鱼油中富含sn-2棕榈酸的部分,再以sn-1,3位选择性脂肪酶Lipozyme RM IM为催化剂,以高油酸葵花籽油脂肪酸为酰基供体,在填充床反应器中酸解鲶鱼油分提物,制备得到富含OPO的产品。酸解反应的优化条件为:停留时间1 h,鱼油与脂肪酸的比值1∶6(摩尔比),反应温度50℃,水分含量3.5 wt%。在此条件下,所得产品的sn-2棕榈酸含量为57.8%,sn-1,3油酸含量为7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3-油酸-2-棕榈酸甘油 巴沙鲶鱼油 填充床反应器 LIPOZYME RM I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固定化Aspergillus oryzae脂肪酶催化合成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 被引量:7
7
作者 谷思云 李阳 +1 位作者 卢蓉蓉 冯凤琴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5-30,共6页
旨在评价自制固定化sn-1,3专一性脂肪酶Aspergillus oryzae L03(AOL)替代商业固定化脂肪酶酸解法合成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1,3-dioleoyl-2-palmitoylglycerol,OPO)的可行性。以棕榈硬脂和油酸为原料,在正己烷体系中,得到AOL最... 旨在评价自制固定化sn-1,3专一性脂肪酶Aspergillus oryzae L03(AOL)替代商业固定化脂肪酶酸解法合成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1,3-dioleoyl-2-palmitoylglycerol,OPO)的可行性。以棕榈硬脂和油酸为原料,在正己烷体系中,得到AOL最适反应参数为:反应温度55℃,反应时间1 h,棕榈硬脂和油酸的底物摩尔比为1∶8,正己烷与底物混合物质量比1∶6,AOL水分含量3.5%(w/w)。该条件下,OPO含量44.9%,三棕榈酸甘油酯(PPP)含量为3.23%,sn-2位棕榈酸占所有棕榈酸比例为68.86%,符合国家标准。同时,AOL和LipozymeRM IM、LipozymeTL IM两种商品酶对比,AOL的催化速率最快,1 h达到最大OPO生产峰值。经过8次循环使用,AOL具有良好的操作稳定性。研究表明,自制的新型廉价固定化酶AOL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3-油酸-2-棕榈酸甘油 固定化脂肪酶Aspergillus ORYZAE L03 操作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的合成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赵晨 王敏 +2 位作者 刘宁 李春 刘丽波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16,共4页
概述了在婴儿配方乳粉中添加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OPO)的重要性以及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底物比等反应条件对OPO等母乳脂肪替代品的合成影响及其简单反应过程。比较了不同方法合成的OPO的产率与纯度。
关键词 1 3-油酸-2-棕榈酸甘油 人乳脂肪替代品 合成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油酸花生油酶促酯交换制备1,3-二棕榈酸-2-油酸甘油三酯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晓晓 孙聪 +5 位作者 杨瑞楠 张林尚 康宝 陈雁然 梁慧敏 梁少华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60-66,88,共8页
旨在为可可脂生产提供新的基料油,同时为高油酸花生油的高值化利用提供研究基础,以高油酸花生油和棕榈酸乙酯为原料,脂肪酶NS40086为催化剂,在无溶剂体系下酶法合成1,3-二棕榈酸-2-油酸甘油三酯(POP)。采用单因素实验研究反应条件对POP... 旨在为可可脂生产提供新的基料油,同时为高油酸花生油的高值化利用提供研究基础,以高油酸花生油和棕榈酸乙酯为原料,脂肪酶NS40086为催化剂,在无溶剂体系下酶法合成1,3-二棕榈酸-2-油酸甘油三酯(POP)。采用单因素实验研究反应条件对POP含量、酰基位移、sn-2位油酸相对含量的影响,并采用响应面法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高油酸花生油酶促酯交换制备POP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时间3 h、底物(棕榈酸乙酯与高油酸花生油)物质的量比11∶1、酶添加量(以底物总质量计)3%、反应温度50℃,在此条件下POP含量为86.48%,酰基位移为3.25%,sn-2位油酸相对含量为72.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促交换 油酸花生油 1 3-棕榈酸-2-油酸甘油 酰基位移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法合成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0
作者 万建春 李维瑶 +3 位作者 贾才华 姜波 俞建国 胡鹏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35-39,共5页
概述了模拟母乳脂肪结构的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OPO)的合成技术研究进展,包括脂肪酶、反应底物及反应介质的选择,OPO合成工艺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关键词 母乳脂肪 结构油脂 1 3-油酸-2-棕榈酸甘油 合成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的合成 被引量:3
11
作者 吕晓雅 齐玉堂 +2 位作者 张维农 从艳霞 袁曼雨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7-122,152,共7页
为了解决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OPO)合成过程中不利于脂肪酶活性发挥的问题,采用两步法合成OPO,首先以棕榈硬脂和高油酸葵花籽油为原料通过化学酯交换反应得到相对棕榈硬脂熔点降低的油脂,再以化学酯交换油脂与油酸为原料在Lipoz... 为了解决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OPO)合成过程中不利于脂肪酶活性发挥的问题,采用两步法合成OPO,首先以棕榈硬脂和高油酸葵花籽油为原料通过化学酯交换反应得到相对棕榈硬脂熔点降低的油脂,再以化学酯交换油脂与油酸为原料在Lipozyme RM IM脂肪酶催化下进行酶法酸解反应得到OPO。通过单因素实验及响应面优化实验确定最优反应条件为棕榈硬脂与高油酸葵花籽油质量比2∶1、化学酯交换油脂与油酸质量比1∶1.45、酶添加量4%、反应温度50.40℃、反应时间5.29 h,该条件下OPO含量为27.26%,sn-2位棕榈酸占总棕榈酸含量为67.36%。以棕榈硬脂为原料合成OPO的新工艺一方面提升了高油酸植物油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酶法酸解反应的温度适中,更有利于脂肪酶活性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交换反应 酶法酸解反应 1 3-油酸-2-棕榈酸甘油 熔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法合成食品营养强化剂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2
作者 万建春 徐振波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4,共4页
结合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归纳了影响酶法合成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的因素,包括脂肪酶、反应底物、反应器及反应工艺。指出了当前工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食品营养强化剂 1 3-油酸2-棕榈酸甘油 合成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定量分析莱茵衣藻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
13
作者 鲁媛晨 李艳华 +2 位作者 余丽华 韩丹翔 马海燕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052-1059,共8页
研究建立了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技术的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1,3-Dioleoyl-2-palmitoylglycerol,OPO)分析方法。在正离子模式下,以[876>577]为定量离子对,通过多反应监测模式(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 研究建立了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技术的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1,3-Dioleoyl-2-palmitoylglycerol,OPO)分析方法。在正离子模式下,以[876>577]为定量离子对,通过多反应监测模式(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MRM)扫描,采用内标法对OPO进行定量分析。对缺氮胁迫条件下一株野生型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cc-5325及其半乳糖基水解酶基因敲降突变体M08的OPO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发现莱茵衣藻中OPO在缺氮胁迫期间显著积累,且不同遗传背景的莱茵衣藻OPO积累量不同。在缺氮第1至第3天,M08的OPO含量相较于cc-5325分别提高了3.70、3.04和2.74倍,M08的OPO产量相较于cc-5325分别提高了1.13、1.53和1.33倍,说明通过遗传改造莱茵衣藻的某些脂质代谢途径相关基因可以增加其OPO含量,因此莱茵衣藻具有改成为商业化油脂新食品原料的潜在应用价值。研究建立的功能脂质OPO的定量分析方法对进一步研究不同遗传改造的莱茵衣藻中OPO结构脂的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分析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3-油酸-2-棕榈酸甘油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重四级杆质谱 缺氮胁迫 积累 莱茵衣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婴幼儿配方乳粉中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含量 被引量:9
14
作者 尚东洋 高杨 《中国乳业》 2017年第5期77-79,共3页
婴幼儿配方乳粉试样经石油醚、乙醚提取脂肪后,再用正己烷溶解,经毛细管色谱柱分离,质谱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测定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的含量。结果显示:回收率在86.0%~94.7%,相对标准偏差在2.89%~3.20%,表明分析结果可靠。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1 3-油酸-2-棕榈酸甘油 婴幼儿配方乳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法合成1-油酸-2-棕榈酸-3-亚油酸甘油三酯结构脂的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高亮 余旭伟 +5 位作者 邹凤 程昕祎 杨壮壮 王小三 金青哲 王兴国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6-70,共5页
在Lipozyme RM IM脂肪酶的催化作用下,将分提后的棕榈硬脂与油酸和亚油酸反应,通过酶法酸解合成富含1-油酸-2-棕榈酸-3-亚油酸甘油三酯(OPL)的结构脂,通过单因素实验对酶法合成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合成OPL结构脂的最优反应条... 在Lipozyme RM IM脂肪酶的催化作用下,将分提后的棕榈硬脂与油酸和亚油酸反应,通过酶法酸解合成富含1-油酸-2-棕榈酸-3-亚油酸甘油三酯(OPL)的结构脂,通过单因素实验对酶法合成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合成OPL结构脂的最优反应条件为:棕榈硬脂、油酸、亚油酸摩尔比1∶7∶7,酶添加量8%,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6 h。在最优条件下,进行50倍放大实验,合成产物中OPL和sn-2位棕榈酸的含量分别为48.37%和84.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油酸-2-棕榈酸-3-油酸甘油 结构脂 酶法酸解 Lipozyme RM I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的干法分提富集工艺优化
16
作者 吕晓雅 袁曼雨 +2 位作者 从艳霞 齐玉堂 张维农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6-61,68,共7页
为提高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OPO)的含量,以化学酯交换联合酶法酸解反应制备的OPO为原料,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考察干法分提条件(结晶温度、冷却速率、养晶时间)对OPO含量及提升率、sn-2位棕榈酸(PA)占总PA含量及提升率和分... 为提高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OPO)的含量,以化学酯交换联合酶法酸解反应制备的OPO为原料,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考察干法分提条件(结晶温度、冷却速率、养晶时间)对OPO含量及提升率、sn-2位棕榈酸(PA)占总PA含量及提升率和分提液油得率的影响,确定干法分提的最优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干法分提的最优工艺条件为结晶温度6℃、冷却速率4℃/h、养晶时间3 h,在此条件下OPO含量为(38.84±0.39)%,OPO含量提升率为(46.07±1.47)%,sn-2位PA占总PA含量为(91.08±0.16)%,sn-2位PA占总PA含量提升率为(47.61±0.25)%,分提液油得率为(31.26±0.34)%。综上,通过干法分提可以获得OPO纯度更高的甘油三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3-油酸-2-棕榈酸甘油 干法分提 结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促酸解制备1-油酸-2-棕榈酸-3-亚油酸甘油三酯 被引量:4
17
作者 孙聪 张浩 +2 位作者 敖小惠 邓朝玉 梁少华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2-98,共7页
以棕榈硬脂为原料富集高纯度三棕榈酸甘油三酯,以米糠油水解的游离脂肪酸为酰基供体,在脂肪酶的作用下采用一步酸解法制备1-油酸-2-棕榈酸-3-亚油酸甘油三酯(OPL),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对OPL制备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 以棕榈硬脂为原料富集高纯度三棕榈酸甘油三酯,以米糠油水解的游离脂肪酸为酰基供体,在脂肪酶的作用下采用一步酸解法制备1-油酸-2-棕榈酸-3-亚油酸甘油三酯(OPL),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对OPL制备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OPL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以Lipozyme RM IM为催化用酶,反应温度60℃,加酶量为底物总质量的10%,三棕榈酸甘油三酯与游离脂肪酸摩尔比1∶10,反应时间4 h。在最佳条件下,产物中棕榈酸分布在sn-2位的含量为52.02%,油酸和亚油酸分布在sn-1,3位的含量分别为33.21%和26.60%,推测产物中主要为OP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油酸-2-棕榈酸-3-油酸甘油 人乳脂 酸解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4,6-三硝基甲苯对2,3-二羟甲基-2,3-二硝基-1,4-丁二醇四硝酸酯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娟 刘大斌 周新利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1-165,共5页
为了更好地改善2,3-二羟甲基-2,3-二硝基-1,4-丁二醇四硝酸酯(2,3-bis(hydroxymethyl)-2,3-dinitro-1,4-butanediol tetranitrate,BHDBT)的某些性能,通过2,4,6-三硝基甲苯(2,4,6-trinitrotoluene,TNT)对BHDBT进行包覆研究了其对BHDBT性... 为了更好地改善2,3-二羟甲基-2,3-二硝基-1,4-丁二醇四硝酸酯(2,3-bis(hydroxymethyl)-2,3-dinitro-1,4-butanediol tetranitrate,BHDBT)的某些性能,通过2,4,6-三硝基甲苯(2,4,6-trinitrotoluene,TNT)对BHDBT进行包覆研究了其对BHDBT性能的影响。以BHDBT为主体,采用溶液水悬浮法,分别与质量分数为3%、8%和10%的TNT混合得到样品1,2,3,对混合前后样品进行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和热重分析(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TG)测试。比较结果发现,样品1和样品2的热安定略有降低,样品3的热安定性略有提高,且3种样品的分解热均显著提高,分解残渣均增加。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和激光粒度仪进行分析,发现样品1的粒度变化不显著,样品2和3的颗粒明显变大。机械感度测试结果表明,样品3与BHDBT相比,撞击感度有下降的趋势,而样品1和2没有显著变化;3种样品的摩擦感度均与BHDBT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3-羟甲基-2 3-硝基-1 4-醇四硝酸 2 4 6-硝基甲苯 混合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2,3-二溴丙基)异氰脲酸酯对微拟球藻的毒性效应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玲 郑明刚 +4 位作者 赵燕燕 王春 李妍 楼迎华 石磊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433-1438,共6页
通过研究新型杂环类溴代阻燃剂三(2,3-二溴丙基)异氰脲酸酯(TBC)对微拟球藻的毒理效应,探索TBC对海洋初级生产力的作用机制.实验选用微拟球藻(Nannochloropsis sp.)为供试藻种,以微藻急性毒性、生长率、抑制率、叶绿素浓度和光合活性的... 通过研究新型杂环类溴代阻燃剂三(2,3-二溴丙基)异氰脲酸酯(TBC)对微拟球藻的毒理效应,探索TBC对海洋初级生产力的作用机制.实验选用微拟球藻(Nannochloropsis sp.)为供试藻种,以微藻急性毒性、生长率、抑制率、叶绿素浓度和光合活性的变化为参数,研究微拟球藻对不同浓度的TBC产生的毒理效应.结果表明,藻细胞密度随TBC浓度增加而明显下降,且呈现较好的剂量-效应关系;微拟球藻叶绿素浓度与TBC浓度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即微拟球藻叶绿素浓度随TBC浓度升高呈现下降的趋势,TBC微拟球藻光合色素含量的增加有抑制作用.本研究为TBC对海洋生态毒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3-溴丙基)异氰脲酸 微拟球藻 生长抑制 叶绿素浓度 光合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3,6-三氨基-5-硝基吡啶的合成与应用
20
作者 洪旭明 金宁人 +1 位作者 黄国传 张清义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5期500-504,509,共6页
以2,6-二氨基-3,5-二硝基吡啶(DADNP)为原料,选择性还原制得关键中间体2,3,6-三氨基-5-硝基吡啶,同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并做稳定性分析.实验表明:以DADNP为底物,水合肼与自制多硫化钠为还原液,回流反应2h,得纯度为99.2%的目标产物,... 以2,6-二氨基-3,5-二硝基吡啶(DADNP)为原料,选择性还原制得关键中间体2,3,6-三氨基-5-硝基吡啶,同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并做稳定性分析.实验表明:以DADNP为底物,水合肼与自制多硫化钠为还原液,回流反应2h,得纯度为99.2%的目标产物,产品收率为58.4%.并将此化合物成功应用于AB型新单体前体4-(N-(2,6-二氨基-5-硝基吡啶3-基)氨基甲酰基)苯甲酸甲酯(ANPCB)的合成(粗品纯度95.12%,收率60.3%)及AB型单体骨架分子4-(5-氨基-6-硝基-1H-吡啶并[2,3-d]咪唑-2-基)苯甲酸甲酯(ANPIB)的探索研究中.所有产物结构经13 C-NMR、MS和FTIR分析表征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型PPI新单体 2 3 6-氨基-5-硝基吡啶(TANP) 4-(N-(2 6-氨基-5-硝基吡啶-3-基)氨基甲酰基)苯甲酸甲(ANPCB) 4-(5-氨基-6-硝基-1H-吡啶并E2 3-d]咪唑-2-基)苯甲酸甲(ANPI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