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氟-2,2-二甲基-1,3-二氧环戊烯-四氟乙烯共聚物平均分子量、分子量分布和流变特性 被引量:1
1
作者 郑威 余大洋 包永忠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8-134,共7页
全氟-2,2-二甲基-1,3-二氧环戊烯-四氟乙烯(PDD-TFE)共聚物是高性能含氟聚合物,开展PDD-TFE共聚物平均分子量(MW)、分子量分布(MWD)和流变特性研究对拓展其加工应用有重要意义。鉴于溶液法测定PDD-TFE共聚物MW及MWD存在难度,建立了由动... 全氟-2,2-二甲基-1,3-二氧环戊烯-四氟乙烯(PDD-TFE)共聚物是高性能含氟聚合物,开展PDD-TFE共聚物平均分子量(MW)、分子量分布(MWD)和流变特性研究对拓展其加工应用有重要意义。鉴于溶液法测定PDD-TFE共聚物MW及MWD存在难度,建立了由动态流变法和动态黏弹法获得PDD-TFE共聚物MW及MWD的改进方法。根据Fox方程、共聚物结构和性能参数得到了PDD-TFE共聚物的零切黏度与MW之间的关系;通过Carreau-Yasuda方程拟合PDD-TFE共聚物的复数黏度与频率之间的关系,得到了零切黏度。在实验测定PDD-TFE共聚物的储能模量与频率关系基础上,应用动态黏弹法得到其MW及MWD,并进一步研究了220℃时PDD-TFE共聚物的MW及MWD对共聚物熔体流变特性的影响,发现共聚物的MWD越宽,共聚物熔体的“剪切变稀”行为越明显;随着共聚物MW增大,共聚物熔体的非牛顿性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2 2-二甲基-1 3-二氧环戊烯-四氟乙烯共聚物 平均分子量 流变特性 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焰喷涂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纳米SiO_2涂层的热行为
2
作者 李亚东 强克刚 +1 位作者 刘志 张治军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48-52,共5页
采用火焰喷涂法制备了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TFE)/纳米SiO2复合涂层,采用红外光谱仪、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对复合涂层的结构、非等温结晶过程、熔融行为进行分析。红外光谱分析表明,ETFE及ETFE/纳米SiO2粉末在火焰喷涂过程中没有发生氧... 采用火焰喷涂法制备了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TFE)/纳米SiO2复合涂层,采用红外光谱仪、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对复合涂层的结构、非等温结晶过程、熔融行为进行分析。红外光谱分析表明,ETFE及ETFE/纳米SiO2粉末在火焰喷涂过程中没有发生氧化或降解反应,表明火焰喷涂法适宜制备ETFE及ETFE/纳米SiO2复合涂层;DSC分析结果表明,纳米SiO2粒子的加入提高了复合涂层的结晶速率,结晶温度略有提高,而且使复合涂层的熔融峰温度高于纯ETFE涂层。结果表明,纳米SiO2粒子具有成核剂的作用,诱导ETFE大分子结晶,使其结晶能力及结晶的完善程度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焰喷涂 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 纳米二氧化硅 非等温结晶 熔融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咯-(3,4-乙烯二氧噻吩)共聚物有序纳米阵列薄膜的制备及表征
3
作者 钱明 徐志民 +1 位作者 刘炜炜 韩冰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12-616,共5页
采用阳极氧化铝(AAO)模板电化学沉积方法,合成了1种新型吡咯-(3,4-乙烯二氧噻吩)(PE)共聚物纳米线阵列薄膜,作为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其表现出较高的比容量(1426. 1 m A·h/g,充放电电流密度为100 m A/g)和很好的循环稳定性(在充放... 采用阳极氧化铝(AAO)模板电化学沉积方法,合成了1种新型吡咯-(3,4-乙烯二氧噻吩)(PE)共聚物纳米线阵列薄膜,作为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其表现出较高的比容量(1426. 1 m A·h/g,充放电电流密度为100 m A/g)和很好的循环稳定性(在充放电循环300圈之后,比容量仍然保持在1400 m A·h/g以上).这种多组分共聚物纳米线阵列有可能成为下一代长寿命、高性能的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而被广泛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咯-(3 4-乙烯二氧噻吩)共聚物 纳米阵列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核壳结构高电化学性能PEDOT/PAN-b-PSS的研究
4
作者 唐火强 武晶晶 +4 位作者 胡来文 郭德超 董维福 姚文强 杜显锋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69-276,共8页
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4-乙烯基苯磺酸(PEDOT/PSS)水分散体因具有众多优点被公认为是最有前途的商业导电聚合物之一,但由于绝缘的PSS会包裹在其颗粒表面使电荷传递能垒变高,影响导电性。合成的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丙烯腈-b-聚4-乙烯... 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4-乙烯基苯磺酸(PEDOT/PSS)水分散体因具有众多优点被公认为是最有前途的商业导电聚合物之一,但由于绝缘的PSS会包裹在其颗粒表面使电荷传递能垒变高,影响导电性。合成的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丙烯腈-b-聚4-乙烯基苯磺酸(PEDOT/PAN-b-PSS)在水中能形成具有核壳结构的胶束,这种核壳结构以PAN为核,PSS为壳,导电聚合物PEDOT堆积在壳上,增加了颗粒之间PEDOT的接触,可以有效降低电荷传递能垒,提高电导率(8.1S/cm→59.2S/cm),改善电化学性能,并有良好的成膜性(均方根粗糙度≤1.53nm)。将PEDOT/PAN-b-PSS应用于固态电容器中,相对于传统的PEDOT/PSS,能有效降低等效串联电阻(16.1mΩ→6.9mΩ),提高容量引出率(88.3%→95.0%)。为生产企业合成高品质PEDOT水分散体和下游企业选择更合适的PEDOT水分散体提供了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电聚合物 3 4-乙烯二氧噻吩 嵌段共聚物 核壳结构 电化学性能 固态电容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于3D打印技术的ABS/纳米二氧化钛复合材料制备及力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周明安 徐雪雅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4-129,共6页
以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为基体及自制的纳米二氧化钛(nano-TiO2)为改性剂,利用加热混制法制备ABS/nano-TiO2复合材料,混炼时以不同质量分数的nano-TiO2进行混炼。针对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和静态力学... 以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为基体及自制的纳米二氧化钛(nano-TiO2)为改性剂,利用加热混制法制备ABS/nano-TiO2复合材料,混炼时以不同质量分数的nano-TiO2进行混炼。针对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和静态力学性能(拉伸强度、杨氏模量和硬度),对混制挤压成型的线材及3D打印的试样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可知,二氧化钛粉末为纳米级,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EDS)分析表明,元素含量和种类与设计一致。结果显示,通过添加nano-TiO2,可以提高ABS的拉伸强度、硬度、储能模量及损耗模量;且随着温度增加,ABS/nano-TiO2复合材料的储能模量降低,而损耗模量增加。研究结果可知,添加nano-TiO2可以提升ABS/nano-TiO2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且经3D打印成型试样的各项性能保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腈-丁二烯-乙烯共聚物 纳米二氧化钛 复合材料 力学性能 3D打印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二氧化硅协同TPU增强ABS制备三元3D打印复合材料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吴晓莉 廖益均 +1 位作者 刘茂 王林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34-138,152,共6页
将纳米二氧化硅(SiO2)加入到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热塑性聚氨酯(TPU)二元体系中,制备纳米SiO2增强的ABS/TPU三元复合材料,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热变形温度(HDT)、冲击性能和线性尺寸收缩率测试等研究... 将纳米二氧化硅(SiO2)加入到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热塑性聚氨酯(TPU)二元体系中,制备纳米SiO2增强的ABS/TPU三元复合材料,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热变形温度(HDT)、冲击性能和线性尺寸收缩率测试等研究不同含量SiO2对ABS/TPU合金耐热性和力学性能影响。结果表明,ABS/TPU复合材料的熔体流动速率随着纳米SiO2含量的增加而呈下降。SiO2-ABS/TPU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与ABS/TPU合金没有明显的差异,而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有较大提高,当SiO2含量为2%时,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达到最大值,较ABS/TPU提高了65. 5%。热性能分析表明,SiO2的加入使复合材料的热变形温度和维卡软化温度提高,线性尺寸收缩率降低,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克服了ABS作为3D打印耗材的收缩易变脆、易翘曲的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二氧化硅 丙烯腈-丁二烯-乙烯共聚物/热塑性聚氨酯 冲击性能 线性尺寸收缩率 3D打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多色共聚物的电化学合成及性质表征
7
作者 贾少磊 郭宁 +1 位作者 侯影飞 陈爽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96-201,共6页
通过耦合反应合成1-(3-甲基噻吩-2-基)芘(MTP)的单体,应用电化学方法合成一种基于1-(3-甲基噻吩-2-基)芘(MTP)和3,4-乙烯二氧噻吩(EDOT)的新型共轭共聚物,并对其进行表征。采用循环伏安法(CV)、紫外-可见光谱(UV-vis)和扫描电镜(SEM)表... 通过耦合反应合成1-(3-甲基噻吩-2-基)芘(MTP)的单体,应用电化学方法合成一种基于1-(3-甲基噻吩-2-基)芘(MTP)和3,4-乙烯二氧噻吩(EDOT)的新型共轭共聚物,并对其进行表征。采用循环伏安法(CV)、紫外-可见光谱(UV-vis)和扫描电镜(SEM)表征合成的共聚物P(MTP-co-EDOT)。结果表明:与MTP和EDOT均聚物相比,P(MTP-co-EDOT)薄膜电致变色特性明显,在不同的电势下,可以显示出紫色、棕色、草绿色和灰蓝色4种不同的颜色;共聚物薄膜光学对比度高、响应时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聚合 共轭共聚物 1-(3-甲基噻吩-2-基)芘 3 4-乙烯二氧噻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