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溶剂体系酶促酯交换合成富含1,3-二山嵛酸-2-油酸甘油酯的工艺研究
1
作者 耿温馨 孟宗 +2 位作者 李进伟 蒋将 刘元法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45-49,共5页
研究了无溶剂体系中固定化1,3-特异性脂肪酶催化山嵛酸甲酯与高油酸葵花籽油合成富含1,3-二山嵛酸-2-油酸甘油酯(BOB)的工艺,考察了酶添加量、底物摩尔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酶的初始水分活度对BOB和甘油二酯含量影响。以甘油二酯含... 研究了无溶剂体系中固定化1,3-特异性脂肪酶催化山嵛酸甲酯与高油酸葵花籽油合成富含1,3-二山嵛酸-2-油酸甘油酯(BOB)的工艺,考察了酶添加量、底物摩尔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酶的初始水分活度对BOB和甘油二酯含量影响。以甘油二酯含量较低而BOB含量较高为优,确定理想的工艺条件为:Lipozyme RM IM添加量10%(以底物质量计),底物(山嵛酸甲酯与高油酸葵花籽油)摩尔比2∶1,反应时间8 h,反应温度65℃,酶的初始水分活度由LiCl饱和盐溶液控制。在理想的工艺条件下,反应产物中BOB含量为25.25%,甘油二酯含量为2.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3-二山嵛酸-2-油酸甘油酯 1 3-特异性脂肪酶 酶促酯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溶剂体系酶催化合成富含1,3-二硬脂酸-2-油酸甘油酯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王灵燕 刘元法 +2 位作者 徐振波 孟宗 王兴国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33-35,共3页
研究了无溶剂体系中固定化1,3-特异性脂肪酶催化硬脂酸与高油酸植物油合成富含1,3-二硬脂酸-2-油酸甘油酯(SOS)的主要影响因素。考察了酶用量、底物摩尔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SOS、1,2-二硬脂酸-3-油酸甘油酯(SSO)和三硬脂酸甘油酯(S... 研究了无溶剂体系中固定化1,3-特异性脂肪酶催化硬脂酸与高油酸植物油合成富含1,3-二硬脂酸-2-油酸甘油酯(SOS)的主要影响因素。考察了酶用量、底物摩尔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SOS、1,2-二硬脂酸-3-油酸甘油酯(SSO)和三硬脂酸甘油酯(SSS)含量的影响。以SSO和SSS含量较低而SOS含量较高为优,确定理想的工艺条件为:酶用量10%,底物摩尔比4∶1,反应时间3 h,反应温度65℃。在该条件下反应产物中SOS含量为39.58%,SSO含量为1.18%,SSS含量为0.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3-硬脂-2-油酸甘油酯 13 -特异性脂肪酶 Ag+-HPL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盐和蛋白质配比对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酯乳液体外消化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伍文彬 徐雨茜 +2 位作者 熊华 胡蒋宁 朱雪梅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17-24,共8页
利用体外模拟胃肠消化系统,考察酪蛋白和乳清蛋白的不同比例和矿物质含量及两者相互作用对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酯(1,3-dioleoyl-2-palmitoylglycerol,OPO)消化的影响,并对体外消化后的脂肪酸释放率、粒度分布和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 利用体外模拟胃肠消化系统,考察酪蛋白和乳清蛋白的不同比例和矿物质含量及两者相互作用对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酯(1,3-dioleoyl-2-palmitoylglycerol,OPO)消化的影响,并对体外消化后的脂肪酸释放率、粒度分布和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胃消化阶段,相同乳化剂配比,OPO型乳液脂质生物利用率随CaCl2浓度增加而增加;且在20 mmol/L CaCl2浓度下,不同蛋白质配比(乳清蛋白-酪蛋白),乳液体外消化过程中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释放率大小顺序为:10∶0>6∶4>0∶10。体外模拟脂质消化前后平均粒径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CaCl2浓度影响下,胃肠消化后乳液平均粒径大于新鲜乳液;随Ca2+浓度增加,新鲜乳液d(0.1)、d(0.5)、d(0.9)值均增加,且在加胃肠消化液后,平均粒径显著增大。在肠消化阶段,3组乳液在不同CaCl2浓度下,FFA释放速率及程度均随CaCl2浓度增加而增加。胃肠消化后的产物FFA和单甘酯组成分析表明:乳液消化后,FFA和单甘酯主要由棕榈酸和油酸组成。除此之外,本实验还考察了不同钙盐对OPO乳液脂质消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溶解度高的钙盐加速脂质水解,有利于脂肪酸的释放即在肠消化阶段FFA释放速率和程度次序为:柠檬酸钙>氯化钙>乳酸钙>碳酸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3-油酸-2-棕榈甘油酯 乳液 体外消化 CACL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油酸花生油酶促酯交换制备1,3-二棕榈酸-2-油酸甘油三酯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晓晓 孙聪 +5 位作者 杨瑞楠 张林尚 康宝 陈雁然 梁慧敏 梁少华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60-66,88,共8页
旨在为可可脂生产提供新的基料油,同时为高油酸花生油的高值化利用提供研究基础,以高油酸花生油和棕榈酸乙酯为原料,脂肪酶NS40086为催化剂,在无溶剂体系下酶法合成1,3-二棕榈酸-2-油酸甘油三酯(POP)。采用单因素实验研究反应条件对POP... 旨在为可可脂生产提供新的基料油,同时为高油酸花生油的高值化利用提供研究基础,以高油酸花生油和棕榈酸乙酯为原料,脂肪酶NS40086为催化剂,在无溶剂体系下酶法合成1,3-二棕榈酸-2-油酸甘油三酯(POP)。采用单因素实验研究反应条件对POP含量、酰基位移、sn-2位油酸相对含量的影响,并采用响应面法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高油酸花生油酶促酯交换制备POP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时间3 h、底物(棕榈酸乙酯与高油酸花生油)物质的量比11∶1、酶添加量(以底物总质量计)3%、反应温度50℃,在此条件下POP含量为86.48%,酰基位移为3.25%,sn-2位油酸相对含量为72.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促酯交换 油酸花生油 1 3-棕榈-2-油酸甘油三酯 酰基位移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的干法分提富集工艺优化
5
作者 吕晓雅 袁曼雨 +2 位作者 从艳霞 齐玉堂 张维农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6-61,68,共7页
为提高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OPO)的含量,以化学酯交换联合酶法酸解反应制备的OPO为原料,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考察干法分提条件(结晶温度、冷却速率、养晶时间)对OPO含量及提升率、sn-2位棕榈酸(PA)占总PA含量及提升率和分... 为提高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OPO)的含量,以化学酯交换联合酶法酸解反应制备的OPO为原料,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考察干法分提条件(结晶温度、冷却速率、养晶时间)对OPO含量及提升率、sn-2位棕榈酸(PA)占总PA含量及提升率和分提液油得率的影响,确定干法分提的最优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干法分提的最优工艺条件为结晶温度6℃、冷却速率4℃/h、养晶时间3 h,在此条件下OPO含量为(38.84±0.39)%,OPO含量提升率为(46.07±1.47)%,sn-2位PA占总PA含量为(91.08±0.16)%,sn-2位PA占总PA含量提升率为(47.61±0.25)%,分提液油得率为(31.26±0.34)%。综上,通过干法分提可以获得OPO纯度更高的甘油三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3-油酸-2-棕榈甘油三酯 干法分提 结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二油酸-2-棕榈酸结构油脂微胶囊的研制 被引量:7
6
作者 魏巍 李敏 +2 位作者 李春 张微 刘宁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294-301,共8页
1,3-二油酸-2-棕榈酸结构油脂与传统油脂相比能提高婴儿对脂肪和钙的吸收,促进婴儿骨骼的生长,但其本身极易被氧化。该研究将结构油脂微胶囊化,研究了壁材配比、芯材壁材比例、乳化剂用量和固形物含量对乳化工艺的影响,以及均质压力、... 1,3-二油酸-2-棕榈酸结构油脂与传统油脂相比能提高婴儿对脂肪和钙的吸收,促进婴儿骨骼的生长,但其本身极易被氧化。该研究将结构油脂微胶囊化,研究了壁材配比、芯材壁材比例、乳化剂用量和固形物含量对乳化工艺的影响,以及均质压力、进风温度、出风温度对微胶囊化效率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和响应面分析,确定微胶囊化结构油脂喷雾干燥的最佳工艺参数;并对结构油脂微胶囊的氧化稳定性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结构油脂微胶囊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壁材配比(乳清蛋白∶麦芽糊精)为2∶1,芯壁比为1∶2,乳化剂用量为0.3%,固形物含量为25%,均质压力25MPa,进风温度184℃,出风温度89℃,在此条件下得到的最佳微胶囊化效率为91.53%;经过过氧化值测定实验,结构油脂经微胶囊化后的氧化稳定性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3-油酸-2-棕榈结构油脂 微胶囊 喷雾干燥 微胶囊化效率 氧化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长链脂肪酸甘油三酯DOD的酶法制备及特性分析
7
作者 李阳 李淑波 +2 位作者 郑士杰 张希 张辉 《中国粮油学报》 2025年第8期113-121,共9页
本研究从各类中链脂肪酸中筛选出最适脂肪酸,与山茶油进行酶促酸解反应制备中长链脂肪酸甘油三酯,进行最适反应条件优化,并分析其氧化特性、热力学特性及流变学特性。结果表明,从辛酸(C8∶0,Oc)、癸酸(C10∶0,D)、月桂酸(C12∶0,La)中... 本研究从各类中链脂肪酸中筛选出最适脂肪酸,与山茶油进行酶促酸解反应制备中长链脂肪酸甘油三酯,进行最适反应条件优化,并分析其氧化特性、热力学特性及流变学特性。结果表明,从辛酸(C8∶0,Oc)、癸酸(C10∶0,D)、月桂酸(C12∶0,La)中优选出癸酸作为最适中链脂肪酸,与山茶油进行酶促酸解反应制备了富含1,3-二癸酸-2-油酸甘油三酯的结构脂质(DOD-richedSLs);酶促酸解反应最适条件为反应温度55℃、底物摩尔比1∶12(n山茶油∶n癸酸)、酶质量分数10%,仅需3h反应即可达平衡,制备得到了DOD质量分数达66.09%的结构脂质;酶促酸解反应过程中脂质氧化程度较低,所得DOD-richedSLs的过氧化化值为0.111g/100g;DOD-richedSLs熔融温度范围为-25.89~-5.38℃,结晶温度范围为-47.62~-7.61℃;DOD-richedSLs表现为牛顿流体,黏度为0.025P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长链脂肪甘油三酯 1 3--2-油酸甘油三酯 结构脂质 茶油 酶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法制备人乳替代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陈行飞 张羽飞 +2 位作者 李雅丽 郑明明 王俊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9-75,共7页
人乳替代脂是一类模拟母乳脂组成的结构脂质,为促进人乳替代脂的绿色高效生产,介绍了母乳脂的甘油三酯组成,对人乳替代脂的酶法制备工艺以及实际应用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和探讨,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我国母乳脂中1-油酸-2-... 人乳替代脂是一类模拟母乳脂组成的结构脂质,为促进人乳替代脂的绿色高效生产,介绍了母乳脂的甘油三酯组成,对人乳替代脂的酶法制备工艺以及实际应用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和探讨,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我国母乳脂中1-油酸-2-棕榈酸-3-亚油酸甘油三酯(OPL)含量最高,其次为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OPO)。人乳替代脂的酶法制备工艺包括酯-酯交换法、一步酸解法、醇解-酯化两步法、两步酸解法、酯交换-酸解两步法等。提高酶的催化活性与位置选择性、抑制酰基迁移等是未来酶法制备人乳替代脂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油酸-2-棕榈-3-油酸甘油三酯 1 3-油酸-2-棕榈甘油三酯 人乳替代脂 酶法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蛹虫草的化学成分分析 被引量:14
9
作者 陈策 图力古尔 包海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6-40,共5页
采用硅胶柱色谱法、薄层色谱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法、核磁共振法、液质联用(HPLC-MS/MS)的多反应监测(MRM)等多种分离与鉴定方法,从人工培养蛹虫草的石油醚、氯仿和甲醇层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8个化合物,并通过GC-MS技术对人工蛹虫... 采用硅胶柱色谱法、薄层色谱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法、核磁共振法、液质联用(HPLC-MS/MS)的多反应监测(MRM)等多种分离与鉴定方法,从人工培养蛹虫草的石油醚、氯仿和甲醇层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8个化合物,并通过GC-MS技术对人工蛹虫草石油醚提取物进行分析,得出其脂肪酸以亚油酸和反油酸为主,含量分别为41.949%、27.696%。分离得到的8个化合物结构分别被鉴定为:玉米黄素、二氢胆甾醇油酸酯、1-油酰基-2-亚油酸-3-棕榈酸甘油、4,6,8(14),22(23)-四烯-3-酮-麦角甾烷、β-谷甾醇、麦角甾醇过氧化物、啤酒甾醇、甘露醇,其中玉米黄素、二氢胆甾醇油酸酯、1-油酰基-2-亚油酸-3-棕榈酸甘油均是首次从蛹虫草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黄素 氢胆甾醇油酸 1-油酰基-2-油酸 3-棕榈甘油 蛹虫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种薏苡仁油的化学成分分析 被引量:20
10
作者 王青霞 余佳浩 张连富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3-67,75,共6页
以我国北部、中部、南部的脱皮、未脱皮(包括由康莱特公司提供的未脱皮薏苡仁)8种薏苡仁为原料,对其油脂中甘油酯、脂肪酸、甘油三酯、生育酚、角鲨烯和甾醇组成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首次在薏苡仁油中发现了25-羟基-24-甲基胆固醇... 以我国北部、中部、南部的脱皮、未脱皮(包括由康莱特公司提供的未脱皮薏苡仁)8种薏苡仁为原料,对其油脂中甘油酯、脂肪酸、甘油三酯、生育酚、角鲨烯和甾醇组成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首次在薏苡仁油中发现了25-羟基-24-甲基胆固醇、(3α)-豆甾-7,24(28)-二烯-3-醇和(3α,5α)-豆甾-3-醇;康莱特公司提供的未脱皮薏苡仁中活性物质PLO与OLO的总含量最高;薏苡仁油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其UFA与SFA的比值(5.06~6.62)接近于橄榄油(4.57~5.83);薏苡仁油中角鲨烯和甾醇含量(5.13~8.30 mg/g)和生育酚含量(0.64~1.57mg/g)也比橄榄油(0.96~1.79 mg/g、0.26~1.0 mg/g)的高;表明薏苡仁油是具备较大开发潜力的健康油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薏苡仁油 脂肪 1-棕榈-2-油酸-3-油酸甘油酯(PLO) 1 3-油酸-2-油酸甘油酯(OLO) 甾醇 生育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