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山西阳泉市莲花洞石笋8个^(230)Th年代和109个δ^(13)C数据,获取了末次冰期54.5~41.1 ka BP期间平均分辨率为120年的δ^(13)C记录。综合对比亚洲季风区29°~41°N之间5条独立定年的、高分辨率石笋δ^(13)C记录表明:不同洞...基于山西阳泉市莲花洞石笋8个^(230)Th年代和109个δ^(13)C数据,获取了末次冰期54.5~41.1 ka BP期间平均分辨率为120年的δ^(13)C记录。综合对比亚洲季风区29°~41°N之间5条独立定年的、高分辨率石笋δ^(13)C记录表明:不同洞穴石笋δ^(13)C记录在相同生长时段具有较好的重现性,δ^(13)C指标能够有效指示洞穴上覆地区土壤CO_(2)产率,从而反映洞穴外部环境与季风气候的变化。δ^(13)C记录的5个千年尺度亚洲夏季风增强事件在定年误差范围内响应于格陵兰冰芯记录的Dansgaard-Oeschger(DO)10~14事件,而2个弱季风过程与北大西洋钻孔记录Heinrich 5和Heinrich 5a事件密切联系。这种石笋δ^(13)C记录的空间一致性表明亚洲夏季风及其控制下的区域生态环境波动在千年尺度上通过海-气耦合响应于北高纬气候变化。展开更多
通过对长江下游安庆池州市地区钻孔岩芯开展古环境变化研究,基于岩芯5个沉积物样品的AMS14C测年结果建立沉积深度-年龄框架,根据孢粉分析结果探讨研究区域MIS3晚期以来古植被演变过程,并分析了全新世晚期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干扰信号。研...通过对长江下游安庆池州市地区钻孔岩芯开展古环境变化研究,基于岩芯5个沉积物样品的AMS14C测年结果建立沉积深度-年龄框架,根据孢粉分析结果探讨研究区域MIS3晚期以来古植被演变过程,并分析了全新世晚期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干扰信号。研究结果表明:1)在MIS3阶段晚期(~30540~25330 cal a BP),研究区域植被类型表现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优势种类以壳斗科常绿类型青冈属和松属植物为主,落叶栎属和栗/锥属植物相对较少,反映了当时气候为温暖湿润;2)在MIS2阶段(25330~9640 cal a BP),研究区域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要特征,该阶段气候从末次盛冰期时期的寒冷干燥逐渐转变为温凉湿润;3)在早-中全新世阶段(9640~5180 cal a BP),森林植被开始繁盛,尤其是乔木类植物含量达到峰值,反映出当时气候温暖潮湿;4)在晚全新世阶段(5180 cal a BP以来),禾本科植物花粉(>40μm)剧增,可能与当时稻作农业规模增大有关;同时乔木类花粉锐减,反映了人类活动对自然植被干扰强度增加。展开更多
文摘基于山西阳泉市莲花洞石笋8个^(230)Th年代和109个δ^(13)C数据,获取了末次冰期54.5~41.1 ka BP期间平均分辨率为120年的δ^(13)C记录。综合对比亚洲季风区29°~41°N之间5条独立定年的、高分辨率石笋δ^(13)C记录表明:不同洞穴石笋δ^(13)C记录在相同生长时段具有较好的重现性,δ^(13)C指标能够有效指示洞穴上覆地区土壤CO_(2)产率,从而反映洞穴外部环境与季风气候的变化。δ^(13)C记录的5个千年尺度亚洲夏季风增强事件在定年误差范围内响应于格陵兰冰芯记录的Dansgaard-Oeschger(DO)10~14事件,而2个弱季风过程与北大西洋钻孔记录Heinrich 5和Heinrich 5a事件密切联系。这种石笋δ^(13)C记录的空间一致性表明亚洲夏季风及其控制下的区域生态环境波动在千年尺度上通过海-气耦合响应于北高纬气候变化。
文摘通过对长江下游安庆池州市地区钻孔岩芯开展古环境变化研究,基于岩芯5个沉积物样品的AMS14C测年结果建立沉积深度-年龄框架,根据孢粉分析结果探讨研究区域MIS3晚期以来古植被演变过程,并分析了全新世晚期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干扰信号。研究结果表明:1)在MIS3阶段晚期(~30540~25330 cal a BP),研究区域植被类型表现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优势种类以壳斗科常绿类型青冈属和松属植物为主,落叶栎属和栗/锥属植物相对较少,反映了当时气候为温暖湿润;2)在MIS2阶段(25330~9640 cal a BP),研究区域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要特征,该阶段气候从末次盛冰期时期的寒冷干燥逐渐转变为温凉湿润;3)在早-中全新世阶段(9640~5180 cal a BP),森林植被开始繁盛,尤其是乔木类植物含量达到峰值,反映出当时气候温暖潮湿;4)在晚全新世阶段(5180 cal a BP以来),禾本科植物花粉(>40μm)剧增,可能与当时稻作农业规模增大有关;同时乔木类花粉锐减,反映了人类活动对自然植被干扰强度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