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9篇文章
< 1 2 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缸套表面2D-motif参数对其摩擦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李见 王伟 +1 位作者 刘小君 刘焜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777-1781,共5页
文章以缸套-活塞环摩擦副为研究对象,设计加工出8组具有不同粗糙度的缸套表面,并采用二维motif(2D-motif)法对其进行了表征,通过试验获得了不同表面的摩擦系数、试件稳定温度和磨损量,建立了2D-motif参数与摩擦学特性的关联性。结果表明... 文章以缸套-活塞环摩擦副为研究对象,设计加工出8组具有不同粗糙度的缸套表面,并采用二维motif(2D-motif)法对其进行了表征,通过试验获得了不同表面的摩擦系数、试件稳定温度和磨损量,建立了2D-motif参数与摩擦学特性的关联性。结果表明:参数AR与摩擦系数密切相关;AR、W与温度密切相关;参数Wte与磨损量密切相关,AW、W与磨损量相关;波纹度motif参数对温度特性、磨损特性起到主导作用,而粗糙度motif参数对摩擦特性起到主导作用。文中研究了试验前、后motif各参数的变化情况,并运用理论进行深入解释,为2D-motif参数的进一步研究和实际缸套表面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d-motif参数 缸套表面 摩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龙页岩油注CO_(2)补能提高采收率机理及参数优化
2
作者 曲方春 刘东旭 +2 位作者 王青振 佟斯琴 邓森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7-113,共7页
松辽盆地北部古龙凹陷青山口组是陆相纯页岩型页岩油藏,储层纳米孔隙发育,渗透率极低,弹性开发地层能量衰减快,产量递减快,如何有效地补充地层能量及提高采收率是亟待解决的难题。针对古龙页岩油储层特征,开展了注CO_(2)补能及提高采收... 松辽盆地北部古龙凹陷青山口组是陆相纯页岩型页岩油藏,储层纳米孔隙发育,渗透率极低,弹性开发地层能量衰减快,产量递减快,如何有效地补充地层能量及提高采收率是亟待解决的难题。针对古龙页岩油储层特征,开展了注CO_(2)补能及提高采收率的分子模拟、室内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通过分子模拟评价了CO_(2)的置换能力及扩散速率,通过注CO_(2)室内实验评价了CO_(2)与原油接触后的膨胀能力、混相压力,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注CO_(2)的不同注入参数进行了设计优化。结果表明:CO_(2)对孔隙边界层具有较强的置换能力,并且具有较高的膨胀系数和较低的混相压力,在原始地层条件下即可实现混相;数值模拟设计优化单井吞吐注入速度为200 t/d,最优闷井时间为30 d,最优吞吐周期为5轮,页岩油注气吞吐可实现能量补充及增油效果,预计单井累计增油4 523 t。研究成果对古龙页岩油注气开发方案的编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古龙页岩油效益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龙页岩油 CO_(2)吞吐 提高采收率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段压裂水平井CO_(2)吞吐注采参数影响规律研究
3
作者 李荣涛 廖新维 +2 位作者 王传飞 韩凤蕊 郭祥 《石化技术》 2025年第2期286-288,共3页
多段压裂水平井中CO_(2)吞吐开发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客观因素包括裂缝形态、CO_(2)分子扩散作用和应力敏感,主观因素主要为注采参数。建立了全面考虑诸多客观影响因素的数值计算模型,所得规律能够更好地指导矿场实践。通过研究发现,注... 多段压裂水平井中CO_(2)吞吐开发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客观因素包括裂缝形态、CO_(2)分子扩散作用和应力敏感,主观因素主要为注采参数。建立了全面考虑诸多客观影响因素的数值计算模型,所得规律能够更好地指导矿场实践。通过研究发现,注采参数对CO_(2)吞吐主要影响因素为注气总量、返排速度、井底流压下限和吞吐轮次,次要影响因素为注气速度和焖井时间。增大注气总量,降低返排速度,延长返排时间和降低井底流压下限,能够有效地提高多段压裂水平井中CO_(2)吞吐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段压裂水平井 CO_(2)吞吐 注采参数 影响规律 裂缝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_(2)/H_(∞)复合控制的CMG框架伺服系统参数摄动抑制方法
4
作者 曹盛福 余远金 +1 位作者 赵雷 史阳阳 《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74,共10页
控制力矩陀螺(control moment gyroscope,CMG)框架伺服系统常受到外部扰动力矩和内部参数摄动等多源扰动影响,导致其控制性能降低,本文重点针对参数摄动对框架伺服系统造成的影响,提出了基于H_(2)/H_(∞)复合控制的CMG框架伺服系统扰动... 控制力矩陀螺(control moment gyroscope,CMG)框架伺服系统常受到外部扰动力矩和内部参数摄动等多源扰动影响,导致其控制性能降低,本文重点针对参数摄动对框架伺服系统造成的影响,提出了基于H_(2)/H_(∞)复合控制的CMG框架伺服系统扰动抑制方法.在常规H_(∞)鲁棒控制方法中引入电机参数摄动量,在保证对外部力矩扰动具有鲁棒性的基础上,提升对内部参数摄动影响的抑制能力;结合H_(2)控制策略,提出基于状态反馈H_(2)/H_(∞)复合控制方法,在保证稳态性能的同时进一步提升系统动态响应速度.所提出的复合控制方法能够有效降低多源扰动导致的速度波动,提升系统的动态响应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G框架伺服系统 H_(2)/H_(∞)复合控制 参数摄动 多源扰动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SiO_(2)对樱桃萝卜光合特性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5
作者 廖浩林 罗学刚 牟茂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32-35,92,共5页
以樱桃萝卜为试验材料,采用水培试验设计,通过根部灌施纳米SiO_(2)悬浊液的方法,研究不同浓度纳米SiO_(2)(0、50、100、200、400 mg/L)对樱桃萝卜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光合特征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根部灌施纳米SiO_(2)... 以樱桃萝卜为试验材料,采用水培试验设计,通过根部灌施纳米SiO_(2)悬浊液的方法,研究不同浓度纳米SiO_(2)(0、50、100、200、400 mg/L)对樱桃萝卜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光合特征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根部灌施纳米SiO_(2)对樱桃萝卜的净光合速率(P_n)影响不显著,但对其气孔导度(G_(s))、蒸腾速率(T_(r))、胞间CO_(2)浓度(C_(i))有显著影响,尤其是在中高浓度时。光合色素即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增加,但高浓度时有所下降。同时,添加纳米SiO_(2)对樱桃萝卜的叶绿素荧光参数PS II的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_(v)/F_(m))无明显影响,Y(II)(PS II的有效光量子产量)、ETR(相对光合电子传递速率)、qP(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qL(PS II天线色素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显著上升,在200 mg/L时最显著。qN(暗适应下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NPQ(光照下非光化学荧光猝灭)无明显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添加纳米二氧化硅不会对樱桃萝卜光合系统产生胁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SiO_(2) 樱桃萝卜 水培 光合特征 叶绿素荧光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ttentionR2U-net的岩石(体)关键节理智能识别与参数提取
6
作者 孙浩 代宗晟 +1 位作者 金爱兵 陈岩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110,共10页
针对岩石(体)表面复杂节理网中关键节理的智能识别与参数提取问题,提出一种基于AttentionR2U-net网络与节理几何特征模型耦合识别的方法.在R2U-net网络的基础上引入注意门(attentiongate)改进网络,通过定性与定量的方法对边坡节理图像... 针对岩石(体)表面复杂节理网中关键节理的智能识别与参数提取问题,提出一种基于AttentionR2U-net网络与节理几何特征模型耦合识别的方法.在R2U-net网络的基础上引入注意门(attentiongate)改进网络,通过定性与定量的方法对边坡节理图像和混凝土、龟裂土、常见脆性岩石裂隙图像的识别结果分别作准确性及泛化能力检验;利用AttentionR2U-net网络耦合节理几何特征的方法识别关键节理,提取原始节理和关键节理的几何参数并对其迹长、面积及倾角作差异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针对岩石(体)节理识别,本文算法的Dice相似系数从U-net网络的0.965提升至0.990,且明显优于传统算法,故本文算法在岩石(体)节理识别上具有更强的可靠性与优越性;针对混凝土、龟裂土和大理岩、花岗岩、砂岩等脆性岩石裂隙的识别,本文算法的Dice相似系数均在0.953以上,故本文算法具有较强的泛化能力.与原始节理网络相比,关键节理网络优势迹长由0.732m显著增大至1.835m,节理倾角分布形式和优势倾角组均不变,优势迹长和倾角的节理占比均显著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体) 关键节理 AttentionR2U-net网络 智能识别 参数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CC型趋化因子2、CC型趋化因子18与声门型喉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
7
作者 武川军 要兆旭 +3 位作者 冯志星 马海滨 刘琳 段晓辉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24年第9期554-558,579,共6页
目的研究血清CC型趋化因子2(CC type chemotactic factor 2,CCL2)、CCL18与声门型喉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邯郸市中心医院和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8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68例声门型喉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受试者... 目的研究血清CC型趋化因子2(CC type chemotactic factor 2,CCL2)、CCL18与声门型喉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邯郸市中心医院和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8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68例声门型喉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血清CCL2、CCL18最佳截点,将患者分为CCL2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CCL18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分析血清CCL2、CCL18水平与声门型喉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曲线和Log-Rankχ^(2)检验分析血清CCL2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CCL18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的5年无病生存率,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声门型喉癌预后的影响因素,并分析血清CCL2和CCL18表达与肿瘤复发/转移的关系。结果根据ROC曲线计算得出CCL2、CCL18的最佳截点分别为100.81、218.99 pg/ml。相较于CCL2、CCL18低表达组,CCL2、CCL18高表达组T3~T4a级、N1~N3级、肿瘤低分化占比明显升高(P<0.05)。168例声门型喉癌患者随访5年失访8例,完成随访160例。67例发生复发/转移,39例因复发/转移而死亡,肿瘤复发/转移率为41.88%(67/160),无病生存率为58.13%(93/160)。Kaplan-Meier生存曲分析显示,血清CCL2、CCL18高表达组5年无病生存率均明显低于血清CCL2、CCL18低表达组(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T分级升高、颈淋巴结复发、N分级升高、咽喉部复发、CCL2高表达、CCL18高表达是声门型喉癌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分析血清CCL2和CCL18表达与肿瘤复发/转移的关系发现,CCL2和CCL18均高表达时其复发/转移率明显高于CCL2和CCL18均低表达、CCL2低表达且CCL18高表达、CCL2高表达且CCL18低表达,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10.450,P=0.015)。结论声门型喉癌患者血清CCL2、CCL18高表达与T分级、N分级、肿瘤低分化和预后不良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肿瘤 预后 CC型趋化因子2 CC型趋化因子18 声门型喉癌 临床病理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GR模拟裂缝的页岩油藏注CO_(2)吞吐开发参数优化 被引量:1
8
作者 张伟 李俊超 畅新鸽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24年第3期21-28,共8页
页岩油商业化开采需要进行大规模水力压裂来建立高渗流通道,从而提高采收率。但压裂后裂缝易闭合,地层压力衰竭快,导致采收率低。CO_(2)吞吐开发技术能够有效补充地层能量,改善原油流动性,对提高页岩油藏开发效果有极大潜力。不同的CO_... 页岩油商业化开采需要进行大规模水力压裂来建立高渗流通道,从而提高采收率。但压裂后裂缝易闭合,地层压力衰竭快,导致采收率低。CO_(2)吞吐开发技术能够有效补充地层能量,改善原油流动性,对提高页岩油藏开发效果有极大潜力。不同的CO_(2)吞吐开发参数会对页岩油的采收效果产生影响。采用基质-人工裂缝-天然裂缝的多重介质模型,并结合局部网格加密(LGR)来模拟人工裂缝,以提高模拟精度与效率。基于实例研究,对注气总量、注气速度、焖井时间、吞吐轮次等主要参数进行了优化,以提高CO_(2)吞吐开发的效益。研究结果显示,多重介质数值模拟方法结合CO_(2)吞吐开发可以有效预测生产效果,并优化开发参数,为提高页岩油藏CO_(2)吞吐开发效益提供有力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藏 注CO_(2)吞吐 数值模拟 LGR局部网格加密裂缝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鲸鱼算法的超临界CO_(2)萃取参数整定
9
作者 曹梦龙 刘铎 朱兆森 《电子科技》 2024年第12期73-78,共6页
针对超临界CO_(2)萃取过程中不同控制系统对稳定性、准确性和快速性具有不同要求,文中提出一种改进鲸鱼优化算法目标函数,用于超临界CO_(2)萃取参数整定。根据被控系统的控制目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绝对值积分鉴定、超调量、余差和调节... 针对超临界CO_(2)萃取过程中不同控制系统对稳定性、准确性和快速性具有不同要求,文中提出一种改进鲸鱼优化算法目标函数,用于超临界CO_(2)萃取参数整定。根据被控系统的控制目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绝对值积分鉴定、超调量、余差和调节时间的权重关系,通过三折线法对控制系统性能指标进行归一化,构建鲸鱼优化算法的目标函数。以超临界CO_(2)萃取过程的压力和温度为被控对象,采用改进鲸鱼优化算法目标函数与传统鲸鱼优化算法目标函数进行参数整定。仿真结果表明,改进的鲸鱼优化算法目标函数在超临界CO_(2)萃取压力控制系统中能保证压力无超调,在超临界CO_(2)萃取温度控制系统中调节时间减少了30.17 s,实现了超临界CO_(2)萃取过程中控制参数的整定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鲸鱼优化算法 层次分析法 目标函数 超临界CO_(2)萃取 参数整定 阶跃响应 时滞 三折线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扶余致密油藏CO_(2)吞吐参数优化设计 被引量:2
10
作者 姚同玉 孙灵辉 崔传智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3-128,共6页
为解决致密油开采初期产量递减快、采收率低的问题,结合扶余致密油藏岩石和流体性质,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注入时机、注入压力对CO_(2)吞吐采油效果的影响,优化工程参数,分析了致密油CO_(2)吞吐过程中的油藏压力分布特征、界面张力... 为解决致密油开采初期产量递减快、采收率低的问题,结合扶余致密油藏岩石和流体性质,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注入时机、注入压力对CO_(2)吞吐采油效果的影响,优化工程参数,分析了致密油CO_(2)吞吐过程中的油藏压力分布特征、界面张力分布特征以及致密油CO_(2)吞吐开发的可行性。研究表明:油层压力系数降至0.65左右时开展CO_(2)吞吐,CO_(2)可与原油充分接触,有利于发挥CO_(2)原油溶解作用,提高开采效果;注入压力接近最小混相压力时,CO_(2)以游离相进入基质,更易进入基质深处,与致密油充分接触,并在原油中溶解混相,改善开发效果。溶解平衡后,CO_(2)与致密油界面张力随时间快速增加,以此确定闷井时间。研究确定了CO_(2)吞吐采油最佳工程参数,即注入量为8000 t,注入速度为120 t/d,注入压力为27 MPa,闷井时间为30 d,计算该方案下增油量为3084 t,换油率为0.39。水平井现场试验也证明CO_(2)吞吐技术应用于扶余致密油藏,采收率提高了1.38~3.33个百分点。研究结果对拓展致密油藏CO_(2)吞吐开采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CO_(2)吞吐 参数优化 压力分布 界面张力 扶余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油藏CO_(2)吞吐驱油和封存注采参数敏感性分析——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致密油藏典型储集层为例 被引量:3
11
作者 丁帅伟 张蒙 +4 位作者 李远铎 许川 周义鹏 高群 于红岩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1-188,共8页
致密油藏CO_(2)吞吐开发具有提高原油采收率和封存CO_(2)的双重效果。目前,对致密油藏CO_(2)吞吐驱油和封存研究中,鲜有学者将CO_(2)封存量相关参数作为评价指标。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某致密油藏典型储集层为例,利用数值模拟技术... 致密油藏CO_(2)吞吐开发具有提高原油采收率和封存CO_(2)的双重效果。目前,对致密油藏CO_(2)吞吐驱油和封存研究中,鲜有学者将CO_(2)封存量相关参数作为评价指标。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某致密油藏典型储集层为例,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分别选取吞吐时机、注气速度、注气时间、焖井时间、生产时间和吞吐轮次为注采参数,以换油率、CO_(2)滞留系数及驱油-封存协同综合系数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控制变量法和多因素正交试验设计,结合极差分析方法,分析了6个注采参数对3个评价指标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当注重CO_(2)驱油时,建议注气时间为30~60 d,注气速度为0.001 0~0.003 0 PV/d,吞吐时机小于0.5年;当注重CO_(2)封存时,建议生产时间为30~230 d,注气速度为0.0075~0.010 0 PV/d,注气时间为145~180 d;当CO_(2)驱油和封存协同优化时,建议注气时间为30~65 d,吞吐时机为6个月前,焖井时间为10~20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注采参数 CO_(2)吞吐 CO_(2)地质封存 提高采收率 CO_(2)驱油 协同优化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木萨尔页岩油井区CO_(2)前置压裂工艺参数优化及现场实践 被引量:4
12
作者 赵坤 李泽阳 +4 位作者 刘娟丽 胡可 江冉冉 王伟祥 刘秀珍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3-90,共8页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具有原始渗透率极低,原油黏度高等特点,自然条件下无经济产能。通过现场实践,证明密切割+高强度体积压裂,是实现页岩油规模开发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但现阶段如何延缓油井递减率,提高单井采收率仍是亟待解决的...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具有原始渗透率极低,原油黏度高等特点,自然条件下无经济产能。通过现场实践,证明密切割+高强度体积压裂,是实现页岩油规模开发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但现阶段如何延缓油井递减率,提高单井采收率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2019—2022年,在吉木萨尔页岩油区块,开展了CO_(2)前置压裂辅助提产技术研究和现场试验,系统地研究分析CO_(2)前置蓄能压裂和CO_(2)吞吐在吉木萨尔页岩油区块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超临界态CO_(2)具有混相增能、溶蚀改善储层条件、提高渗吸置换效率、提高缝网复杂程度等作用,并明确最优注入量、注入速度、注入方式等关键工艺参数,初步形成了一套页岩油藏CO_(2)前置压裂的工艺技术体系。根据生产数据预测,CO_(2)前置压裂工艺可将最终采收率提升20%左右,对实现页岩油效益开发,为其他类型页岩油藏提高开发效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前置 储层改造 裂缝扩展规律 参数优化 吉木萨尔页岩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水层地质参数对CO_(2)封存效果的评价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琳琳 赖枫鹏 +1 位作者 董银涛 戴玉婷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932-3943,共12页
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中,盐水层封存CO_(2)由于具有分布面积广和封存潜力大等多重优势,逐渐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实现2050年世界净零目标、减少CO_(2)排放的有效方法。为提高盐水层中CO_(2)的封存效果,以国内外现有的相关... 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中,盐水层封存CO_(2)由于具有分布面积广和封存潜力大等多重优势,逐渐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实现2050年世界净零目标、减少CO_(2)排放的有效方法。为提高盐水层中CO_(2)的封存效果,以国内外现有的相关地质封存项目数据为基础,采用Petrasim软件中的TOUGHREACT/ECO_(2)N模块,选取CO_(2)溶解质量和气态CO_(2)饱和度为评价指标,通过数值模拟方法,从盐溶液体系和储层物性参数2个方面,揭示地层盐水盐度、地层盐水组分、地层压力、地层温度和渗透率5个地质参数对盐水层CO_(2)封存的影响机制,并定量评价CO_(2)封存效果。结果表明:①各地质参数主要通过改变CO_(2)、地层盐水的密度和黏度、CO_(2)溶解度以及CO_(2)–盐水–岩石的化学反应等,进而控制地层流体的溶解度、流动性和传质性;②CO_(2)的溶解度和地层盐水密度分别随盐度的增加而降低、增大,但前者受其影响程度更大,从而盐度对CO_(2)的溶解表现出抑制作用,因此低盐度的盐水层更有助于增加CO_(2)封存量及提高埋存安全性;③根据苏林分类法得到的4种盐溶液组分中,CaCl_(2)水型对应的CO_(2)溶解质量略低于其他3种水型,但整体上不同盐溶液组分对CO_(2)封存效果影响不大;④在CO_(2)溶解度和气液两相黏度比的共同作用下,CO_(2)溶解质量随压力和温度的增大而减少,气态CO_(2)饱和度变化相反;渗透率对气体流动性和运移距离起直接控制作用,因此地层压力和温度越低,渗透率越大的盐水层越有利于CO_(2)封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水储层 CO_(2)地质封存 地质参数 CO_(2)溶解质量 气态CO_(2)饱和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级石墨PFC^(2D)模型的宏细观参数分析
14
作者 陆忠晓 陈红鸟 +2 位作者 沈杰 许应杰 刘灯凯 《计算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0-298,共9页
颗粒流软件PFC能够很好地处理非连续介质力学的问题,模拟核级石墨的损伤和断裂过程具有独特的优势。在采用PFC^(2D)模拟核级石墨时,为了增加模拟的便捷性,实现了PFC^(2D)细观参数的快速标定。本文首先设计了四因素四水平的正交试验,分... 颗粒流软件PFC能够很好地处理非连续介质力学的问题,模拟核级石墨的损伤和断裂过程具有独特的优势。在采用PFC^(2D)模拟核级石墨时,为了增加模拟的便捷性,实现了PFC^(2D)细观参数的快速标定。本文首先设计了四因素四水平的正交试验,分析了核级石墨的宏观参数与PFC^(2D)的细观参数关系;然后基于建立的核级石墨宏细观参数的关系,采用PFC^(2D)模拟石墨IG11的三点弯曲试验,并从位移场变形、荷载-位移曲线和断裂参数三个方面验证其宏细观参数关系的正确性。结果表明,弹性模量E随平节理模量E_(c)的增加线性增加;抗拉强度σ_(t)随平节理抗拉强度σ_(b)的增加线性增加;泊松比ν随平节理刚度比k_(n)/k_(s)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数值模拟的位移场变化和荷载-裂缝口张开位移P-CMOD曲线与试验结果较吻合,此外,断裂参数的最大误差不超过3.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级石墨 PFC^(2D) 正交试验设计 宏细观参数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级公路“2+1”车道布局模式关键设计参数研究
15
作者 陶涵韬 马丽安娜 +2 位作者 向健 王杰 况爱武 《山西建筑》 2024年第7期118-123,共6页
采用“2+1”车道布局有利于解决现状双车道二级公路车辆排队、强行超车等问题,但由于目前国内尚未针对“2+1”车道设计理论开展系统研究,其工程实践非常欠缺。通过对公路设计规范、国外“2+1”车道设计等资料的分析,确定了二级公路“2+... 采用“2+1”车道布局有利于解决现状双车道二级公路车辆排队、强行超车等问题,但由于目前国内尚未针对“2+1”车道设计理论开展系统研究,其工程实践非常欠缺。通过对公路设计规范、国外“2+1”车道设计等资料的分析,确定了二级公路“2+1”车道布局概念模式,并运用交通工程与交通安全方法,对“2+1”车道二级公路超车段、合流与分流渐变段长度等关键参数开展了理论分析,然后运用交通仿真手段,采用效率评价指标对理论分析结果进行测试、调优,最终确定了“2+1”车道设计最优参数及适应交通量。其研究成果能为“2+1”车道在我国二级公路上的应用提供技术参考,有望丰富我国二级公路设计建设相关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安全 2+1”车道 设计参数 超车段 渐变段 交通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窄煤柱复合采空区压注CO_(2)惰化参数优化研究
16
作者 司俊鸿 王攀昊 +1 位作者 梁红立 程根银 《矿业安全与环保》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22,共8页
针对窄煤柱复合采空区内气体流动规律复杂、注惰气技术灌注参数选择难度较大、惰气易涌入工作空间等问题,以姚桥煤矿7271工作面采空区及相邻7269采空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建立窄煤柱复合采空区气体输运数... 针对窄煤柱复合采空区内气体流动规律复杂、注惰气技术灌注参数选择难度较大、惰气易涌入工作空间等问题,以姚桥煤矿7271工作面采空区及相邻7269采空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建立窄煤柱复合采空区气体输运数学模型,研究了压注CO_(2)前后复合采空区的气体流动特征,确定了复合采空区最优惰化参数。研究结果表明:注CO_(2)后,氧化带总体向7271工作面移动,CO_(2)向采空区深部及回风巷方向移动;随着注气量增大,煤柱内部氧化带最大宽度由3.77 m减小至1.76 m,煤柱隔绝O_(2)的效果增强;相邻的7269采空区CO_(2)呈走向范围大、倾向范围小的扩散态势,随着注气量的增大,CO_(2)抑制O_(2)扩散的效果更加明显;建立数学模型评判,确定CO_(2)最佳注入量为750 m^(3)/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煤柱 复合采空区 CO_(2)防灭火 数值模拟 自燃“三带” 惰化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OED-ANN的钻井参数优化——以绥中36-2油田沙河街组地层为例
17
作者 罗洪斌 王名春 仝刚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4年第8期26-32,共7页
为了厘清影响各层段钻井提速的关键因素,明确提高机械钻速的主要手段。以钻井参数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钻井参数6因素3水平的基本模型,对绥中36-2油田沙河街组钻井参数进行分析,指出了各钻井参数在钻进时对机械钻速的影响程度,并结合ANN... 为了厘清影响各层段钻井提速的关键因素,明确提高机械钻速的主要手段。以钻井参数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钻井参数6因素3水平的基本模型,对绥中36-2油田沙河街组钻井参数进行分析,指出了各钻井参数在钻进时对机械钻速的影响程度,并结合ANN算法预测了各试验方案的预期机械钻速。研究结果表明:(1)利用OED模型明确了机械钻速的主要影响因素;(2)通过建立OED-ANN模型,确立了最佳钻井参数,并对机械钻速进行了预测,且优化后的机械钻速分别提高了15.70%、12.25%、2.66%。结论认为,该分析评价方法使钻井参数优化更加科学,数据分析结果更加直观,能够有效指导钻井提速,为该地区其他井的钻井参数优选提供了良好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绥中36-2 钻井参数 OED-ANN 参数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CO_(2)运输船船型参数分析研究
18
作者 刘梦诗 张磊 闫晓东 《石油和化工设备》 CAS 2024年第2期143-148,共6页
二氧化碳运输是CCUS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对于CO_(2)源汇点较为分散的情况船舶运输是一种理想的选择。本文通过研究各国CO_(2)运输船开发模式,对比LPG船,汇总相关船型数据分析参考船舶类型、CO_(2)运输船参数等,得出CO_(2)运输船的长宽... 二氧化碳运输是CCUS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对于CO_(2)源汇点较为分散的情况船舶运输是一种理想的选择。本文通过研究各国CO_(2)运输船开发模式,对比LPG船,汇总相关船型数据分析参考船舶类型、CO_(2)运输船参数等,得出CO_(2)运输船的长宽比宜在6.2到6.8之间,宽度型深比在1.6:1至1.8:1左右,吃水型深比预计在0.6-0.8范围之内,典型参数0.48至0.54,为后续CO_(2)运输船的研究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运输 长宽比 LPG运输船 参数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临界CO_(2)液态储能系统关键参数及火用分析
19
作者 陈名扬 王洪利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70-77,共8页
基于热力学第一、二定律,建立了跨临界CO_(2)液态储能系统数学模型,分析了压缩机入口CO_(2)压力、储罐压力及压缩机前CO_(2)入口温度等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参数分析表明:提高压差有利于系统循环效率的提升,压缩机和冷却水的入口温度... 基于热力学第一、二定律,建立了跨临界CO_(2)液态储能系统数学模型,分析了压缩机入口CO_(2)压力、储罐压力及压缩机前CO_(2)入口温度等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参数分析表明:提高压差有利于系统循环效率的提升,压缩机和冷却水的入口温度对系统的性能影响均存在最优的温度区间。火用分析结果显示:蓄冷器由于存在相变发生,火用损失最高,其次是机械部件和换热器,其中对机械部件改进可以有效提高系统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存储 压缩CO_(2)储能 参数分析 火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净化厂尾气含杂质CO_(2)物理参数变化规律及状态方程选用
20
作者 王馨怡 闪从新 +3 位作者 戴志向 别沁 郑思佳 邓斌 《石油工程建设》 2024年第6期56-63,共8页
由于CO_(2)与天然气、石油的物性有差异,CO_(2)管道输送与天然气和石油的输送也有着较大差异,因此研究净化厂尾气含杂质CO_(2)的物理参数,对CO_(2)的气相管道输送有重要意义。首先,对国内外CO_(2)输送研究案例进行了收集分析,发现对含杂... 由于CO_(2)与天然气、石油的物性有差异,CO_(2)管道输送与天然气和石油的输送也有着较大差异,因此研究净化厂尾气含杂质CO_(2)的物理参数,对CO_(2)的气相管道输送有重要意义。首先,对国内外CO_(2)输送研究案例进行了收集分析,发现对含杂质CO_(2)气体进行相态与物性测试是研究CO_(2)输送的基础条件。然后,将净化厂捕集经过加氢脱硫处理后的尾气,通过处理前后对比得出净化厂尾气组分特点,通过配制不同CO_(2)含量的流体样品,进行闪蒸测试及PV关系测试,得到不同温度、不同压力下含杂质CO_(2)气体的压缩因子及密度等物性参数,得出相同压力下,CO_(2)含量越高压缩因子越小;相同压力下,除纯CO_(2)外,CO_(2)含量越高,相同压力下密度越高,这跟C2及以上烃组分含量有关;相同温度下,CO_(2)含量越高,相同压力下黏度越高,且黏度增长变缓的压力越小;相同温度下CO_(2)含量越高,相同压力下定压比热越高,随着温度的降低,达到最高定压比热的CO_(2)含量降低。最后,采用BWRS、PR、SRK状态方程分别计算CO_(2)含量为50%和100%的气体压缩因子、密度、黏度和定压比热,并与实验结果对比,推荐PR方程为最适用的状态方程,以此指导CO_(2)气相输送关键节点参数设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杂质CO_(2) 物理参数 状态方程 相对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