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56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测定的心外膜脂肪体积与心房颤动的相关性 被引量:3
1
作者 寇晨光 李彩英 +3 位作者 贾芳莹 卓利勇 袁迎芳 田伟伟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214-1217,共4页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测定的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EATV)与心房颤动(房颤)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09至2017-09我院收治的房颤患者66例作为房颤组,其中阵发性房颤患者42例,持续性房颤患者24例;同期入选70例窦性心律者...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测定的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EATV)与心房颤动(房颤)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09至2017-09我院收治的房颤患者66例作为房颤组,其中阵发性房颤患者42例,持续性房颤患者24例;同期入选70例窦性心律者作为窦性心律组。136例患者均行256层螺旋CT心脏成像,测量所有患者的EATV、房颤组患者的心周脂肪组织体积(PATV)。进一步对阵发性房颤患者与持续性房颤患者的EATV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房颤组患者的EATV大于窦性心率组[(138.94±37.93)ml vs(93.55±34.79)ml,P<0.001]。持续性房颤患者的EATV[(142.20±40.86)ml vs (137.07±36.53)ml]、PATV[(230.67±60.83)mlvs(223.56±60.62)ml]均高于阵发性房颤患者,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患者的EATV与PATV呈显著正相关(r=0.953,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ATV是房颤发生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OR=1.143,95%CI:1.027~1.158),P=0.000)。结论:采用256层螺旋CT可以客观定量测量EATV,EATV与PATV显著相关,EATV的增加与房颤的发生密切相关,但不同类型房颤患者之间的EATV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外膜脂肪组织 心周脂肪组织 256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256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对心动周期不同时相正常人冠状静脉定量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贾芳莹 李彩英 +4 位作者 寇晨光 王岑 田伟伟 袁迎芳 卓利勇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1-195,共5页
目的:采用256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MSCT)定量测量正常成人不同时相冠状静脉系统参数,提出不同时相冠状静脉窦口及其分支静脉开口径线、截面积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方法:选取临床可疑冠心病或无症状体检的受试者70例, MSCT冠状动脉成像... 目的:采用256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MSCT)定量测量正常成人不同时相冠状静脉系统参数,提出不同时相冠状静脉窦口及其分支静脉开口径线、截面积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方法:选取临床可疑冠心病或无症状体检的受试者70例, MSCT冠状动脉成像结果并未发现冠状动脉病变,无冠状动脉畸形、变异,均为右冠状动脉优势型,对原始图像选取心脏收缩期(45%时相)、心脏舒张期(75%时相)进行重建,测量冠状静脉窦口及其分支静脉开口径线、截面积,并对心动周期不同时相各测量值进行比较。结果:(1)心动周期不同时相,冠状静脉窦口及其分支静脉开口径线、截面积45%时相数值均较75%时相增大(P<0.05)。(2)心动周期同一时相,冠状静脉窦口及其分支静脉开口径线、截面积男性与女性数值无差异(P>0.05);按照身高、体重计算截面积进行标化,在同一时相冠状静脉窦及其分支静脉开口径线、截面积男性与女性数值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3)提出45%及75%时相冠状静脉窦口及其分支静脉开口径线、截面积95%参考范围。结论:采用MSCT显示冠状静脉成像可以客观定量测量、分析不同时相冠状静脉窦口及其分支静脉开口径线、截面积,其正常参考值提出为临床成功实行心脏介入手术提供了重要影像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6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冠状静脉 定量测量 心动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256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对冠状动脉分支夹角及径线正常值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任向杰 李彩英 +3 位作者 刘晓伟 王伟 马国景 于晨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24-427,共4页
目的:采用256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MSCT)测量左冠状动脉分支夹角和径线,为临床诊治冠状动脉疾病提供正常参考值。方法:①收集30例先后行MSCT冠状动脉成像及冠状动脉造影(CAG漶者,测量左冠状动脉分支夹角,左前降支、回旋支、... 目的:采用256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MSCT)测量左冠状动脉分支夹角和径线,为临床诊治冠状动脉疾病提供正常参考值。方法:①收集30例先后行MSCT冠状动脉成像及冠状动脉造影(CAG漶者,测量左冠状动脉分支夹角,左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根部径线及截面积,并作对照分析。②收集行MS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冠心病患者180例,男68例,女112例,按年龄分为24~40岁组(n=25),41~60岁组(n=127),61~76岁组(n=28),测量左冠状动脉分支夹角,左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根部径线及截面积,分析其号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的相关性。结果:①30例行MSCT冠状动脉成像及CAG患者,MSCT与CAG所测左冠状动脉分支夹角、径线及截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180例行MS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患者,MSCT所测男性各项指标均大于女性(P〈0.05),但按体表面积进行标化,男性各项指标与女性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之间上述指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O.05)。③正常参考值范围(95%参考值范围):夹角为29.53°-135.42°,不论性别,均按身高、体重标化后左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径线及截面积95%参考值范围分别为1.12~2.41mm,2.06~9.22mm2;0.95~2.07mm,1.82~7.11mm2;1.24~2.70mm,2.39~11.10mm2。结论:MSCT可以客观评价左冠状动脉夹角及径线,在诊断冠状动脉径线狭窄及左冠状动脉夹角增大时可以做为参考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叉角度 冠心病 冠状动脉径线 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成人冠状静脉的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定量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郑彩端 李彩英 +6 位作者 贾芳莹 袁迎芳 张丹 寇晨光 王岑 田伟伟 卓利勇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97-800,共4页
目的:采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MSCT)测量正常成人冠状静脉的定量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9至2016-05在我院行MS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临床可疑冠心病或无症状体检95例受试者。95例受试者按照性别因素分为男性组(n=40)与女性组(... 目的:采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MSCT)测量正常成人冠状静脉的定量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9至2016-05在我院行MS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临床可疑冠心病或无症状体检95例受试者。95例受试者按照性别因素分为男性组(n=40)与女性组(n=55);又按照年龄分为≤45岁组(n=32)、45~65岁组(n=33)和≥65岁组(n=30)三组。行MSCT冠状动脉成像结果并未发现冠状动脉病变(无冠状动脉畸形、变异,均为右冠优势型)的原始图像选取心动周期舒张期(75%)进行重建,定量测量冠状静脉窦及其主要属支开口径线、截面积,并对各测量值与性别、年龄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冠状静脉窦、后室间静脉、左心室后静脉、左边缘静脉显示率分别为100%、100%、98%及46%。(2)男女受试者的冠状静脉窦、后室间静脉、左心室后静脉、左边缘静脉直径及截面积比较;≤45岁组与45~65岁组和≥65岁组受试者比较,冠状静脉窦、后室间静脉、左边缘静脉的直径及截面积均较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5~65岁组与≥65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冠状静脉窦口上下径、冠状静脉窦口面积、冠状静脉窦口直径、冠状静脉窦口前后径,后室间静脉直径、左心室后静脉直径、左边缘静脉直径,后室间静脉面积、左心室后静脉面积、左边缘静脉面积95%参考值范围分别为:11.95~13.09 mm,61.10~76.94 mm^2,8.54~9.54 mm,8.38~9.35 mm;3.41~3.97 mm,3.10~3.56 mm,2.02~2.45 mm;10.41~14.08 mm2,7.84~10.39 mm^2,3.39~5.04 mm^2。结论:MSCT可客观定量测量冠状静脉窦及其主要属支开口径线、冠状静脉截面积,为临床成功实行心脏介入手术提供重要影像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静脉 心脏介入治疗 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6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对左心耳与左心房功能相关性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6
5
作者 刘晓伟 李彩英 +2 位作者 杨海庆 任向杰 马国景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04-307,共4页
目的:利用256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T)冠状动脉(冠脉)成像多时相三维容积重建,初步探讨左心耳与左心房功能的相关性。方法:连续选取我院行常规冠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结果阴性患者40例,将原始扫描数据重建成10个时相(5%... 目的:利用256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T)冠状动脉(冠脉)成像多时相三维容积重建,初步探讨左心耳与左心房功能的相关性。方法:连续选取我院行常规冠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结果阴性患者40例,将原始扫描数据重建成10个时相(5%~95%,间隔10%),分析左心房、左心耳在不同心动周期中容积的变化及左心房、左心耳功能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在心动周期75%时相时左心耳容积(6.47±2.25)ml,是左心房容积(68.91±15.62)ml的10.65%,二者在心动周期中同步变化。左心房排血量、左心房排空分数、左心耳排血量及左心耳排空分数平均值分别为(45.51±9.66)ml、(51.03±5.10)%、(5.55±1.94)m1、(63.91±7.75)%。左心耳排血量与左心房排血量呈正相关(r=0.644);左心耳排空分数与左心房排空分数呈正相关(r=0.499)。结论:左心耳与左心房功能密切相关;256层螺旋CT实时三维容积成像可以对左心耳及左心房的容积和功能进行客观评价,为临床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6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 左心房 左心耳 容积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冠状动脉造影临床应用 被引量:6
6
作者 戴汝平 吕滨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33-234,共2页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 冠状动脉造影 临床应用 64螺旋CT SPIRAL 冠状动脉检查 MDCT 1998年 2001年 2004年 心血管病 CT技术 临床医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诊断大血管炎三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7
作者 任启洁 顾冰洁 +5 位作者 王小琴 陈兴国 苏定雷 袁海 杨磊磊 沈敏宁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3期4256-4258,4263,共4页
大血管炎是一类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炎性疾病,临床表现不典型,且缺乏特异性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常造成漏诊及误诊。近年来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在大血管炎诊断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提高了诊断效率。本文总结了南京医... 大血管炎是一类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炎性疾病,临床表现不典型,且缺乏特异性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常造成漏诊及误诊。近年来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在大血管炎诊断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提高了诊断效率。本文总结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接诊的3例经^18F标记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明确诊断的大血管炎病例,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18F-FDG PET/CT在大血管炎诊断及病情监测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炎 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短静脉256层螺旋CT最佳血管成像时间优化 被引量:3
8
作者 林婷 全显跃 +2 位作者 顾杨 梁文 田霞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590-1593,共4页
目的:应用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优化肝短静脉最佳扫描时间。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5例行上腹CTA被检查者随机分成A^E 5组,每组15例。使用团注示踪技术行全肝扫描,将膈顶水平腹主动脉触发阈值设定为200 HU,达到预设触发扫描CT阈值后... 目的:应用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优化肝短静脉最佳扫描时间。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5例行上腹CTA被检查者随机分成A^E 5组,每组15例。使用团注示踪技术行全肝扫描,将膈顶水平腹主动脉触发阈值设定为200 HU,达到预设触发扫描CT阈值后,便启动肝动脉期扫描;门静脉期扫描时间设定为达到预设触发扫描CT阈值后延迟21 s;肝静脉期扫描时间分别设定为达到预设触发扫描CT阈值后延迟35 s(A组)、40 s(B组)、45 s(C组)、50 s(D组)、55 s(E组);平衡期延迟时间为90~120 s。评价肝静脉期肝短静脉三维重建(MIP)图像质量。结果:对观察者1前后两次图像质量评价及观察者1、2间的图像质量评价进行比较,kappa值分别为0.88,0.86。A^E五组肝短静脉得分分别为(4.00±1.46)、(5.20±1.08)、(3.73±1.58)、(3.80±1.42)、(3.53±1.96)分,B组与A、C、D、E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短静脉256层螺旋CT最佳血管成像时间为达到预设触发扫描CT阈值后延迟40 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短静脉 螺旋CT CT血管成像 断层摄影技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在全身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被引量:44
9
作者 王锡明 武乐斌 +3 位作者 邵广瑞 李振家 柳橙 周延强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4期333-334,共2页
目的 通过对 3 0例病人应用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行血管造影检查的前瞻性研究 ,旨在提高MSCT(multi slicespiralCT)成像技术在血管造影检查中的价值。方法 先对 3 0例病人应用MSCT行轴位螺旋扫描 ,应用MSCT成像技术(MIP、SSD、4 D及CTVE... 目的 通过对 3 0例病人应用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行血管造影检查的前瞻性研究 ,旨在提高MSCT(multi slicespiralCT)成像技术在血管造影检查中的价值。方法 先对 3 0例病人应用MSCT行轴位螺旋扫描 ,应用MSCT成像技术(MIP、SSD、4 D及CTVE)将获得的轴位图像利用SGI工作站进行后处理。结果 所有病人中主动脉夹层 3例、主动脉瘤 2例 ,所有重建的大血管均能清晰的显示其主干及其 2 ,3甚至 4级分支。结论 MSCT成像技术在全身血管造影检查中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X线计算机摄影术 螺旋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价值 被引量:26
10
作者 宋光义 张龙江 +3 位作者 包颜明 何茜 杨亚英 王克超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8期779-781,共3页
目的 对多层螺旋CT诊断主动脉疾病的能力进行评价。方法 用多层螺旋CT机对 12例临床怀疑主动脉疾病的患者进行扫描 ,层厚 3 .2mm ,重建间隔 1.6mm ,由高压注射器经静脉团注 10 0ml造影剂 ,速度 3ml/s ,将数据传至专门工作站进行后处... 目的 对多层螺旋CT诊断主动脉疾病的能力进行评价。方法 用多层螺旋CT机对 12例临床怀疑主动脉疾病的患者进行扫描 ,层厚 3 .2mm ,重建间隔 1.6mm ,由高压注射器经静脉团注 10 0ml造影剂 ,速度 3ml/s ,将数据传至专门工作站进行后处理。结果 检出 2例主动脉瘤、5例主动脉夹层 ,其中 4例Ш乙型主动脉夹层 ,1例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形成 ,4例正常主动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 诊断 计算机摄影术 主动脉夹 血管造影术 A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9
11
作者 戚跃勇 邹利光 +4 位作者 陈林 孙清荣 帅杰 周政 黄岚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10期652-656,共5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行血管内介入诊疗的MSCTA影像资料,总结这些资料在该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结果MSCTA检查均能获得明确诊断。通过...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行血管内介入诊疗的MSCTA影像资料,总结这些资料在该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结果MSCTA检查均能获得明确诊断。通过多平面重建测量42例84侧颈内动脉起始部的面积狭窄百分率,其中面积狭窄百分比≤50%者15支,狭窄程度在50%~70%者17支,>70%者30支,闭塞者4支,单侧正常者18例。MSCT重建技术能显示斑块及狭窄管腔内部形态。结论MSCTA可直观地显示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在颈内动脉起始部支架内再狭窄的评价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螺旋CT 三维重建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率对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及其重建相位窗的优选 被引量:22
12
作者 李佩玲 徐克 +1 位作者 黎庶 王强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6年第1期18-22,共5页
目的 探讨心率对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及其重建相位窗的优选。方法 本文收集接受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MSCTCA)检查者69例,按心率分成小于60次/min、61~65次/min、66~70次/min和大于70次/min共四个组,将冠... 目的 探讨心率对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及其重建相位窗的优选。方法 本文收集接受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MSCTCA)检查者69例,按心率分成小于60次/min、61~65次/min、66~70次/min和大于70次/min共四个组,将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根据冠状动脉伪影多少及血管连续性分为0~3分四个等级,评价不同心率对重建图像质量的影响,并分别优选出各组显示不同冠状动脉节段的最佳相位窗。结果 第1组至第4组左冠状动脉及其分支的检查成功率分别为95%、93.3%、83.3%和50%,右侧冠状动脉分别为90%、93.3%、77.8%和50%。第3组和第4组间所有冠状动脉节段的成功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1组所有冠状动脉节段均以75%相位窗显示最佳;第2组显示两侧冠状动脉以75%为最佳显示相位窗者均占80%(12/15);第3组中左、右冠状动脉以75%为最佳显示相位窗者分别占72.2%和55.5%,右侧冠状动脉以45%为最佳显示相位窗者占33.3%;第4组病例显示左侧、右侧冠状动脉的最佳相位窗分布较分散,分别在75%~95%和35%~45%。结论 对于16层螺旋CT来说,心率低于70次/min时冠状动脉检查可获得较高的检查成功率。心率低于65次/min时,两侧冠状动脉的最佳显示相位窗通常为75%;心率超过65次/min,尤其超过70次/min时,心选择35%~45%和75%~95%两个节段的多相位窗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 心率 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重建相位窗 图像质量 16螺旋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肺内病变为首发症状的淋巴瘤多层螺旋CT与PET/CT表现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晓梅 王靖红 +3 位作者 吴重重 赵绍宏 高杰 关志伟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677-681,共5页
目的探讨以肺内病变为首发症状的淋巴瘤多层螺旋CT(MSCT)与PET/CT影像表现,总结该病的影像特点。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以肺部病变为首发症状的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淋巴瘤患者,包括霍奇金淋巴瘤3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5例。18例... 目的探讨以肺内病变为首发症状的淋巴瘤多层螺旋CT(MSCT)与PET/CT影像表现,总结该病的影像特点。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以肺部病变为首发症状的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淋巴瘤患者,包括霍奇金淋巴瘤3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5例。18例患者均行MSCT扫描,其中11例行PET/CT扫描。MSCT征象分析包括病灶数量、形态、密度及支气管改变。PET/CT分析全身其他部位有无病灶及肺内病灶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结果 18例患者MSCT表现:单发6例,多发12例;结节肿块型9例,非结节肿块型7例,混合型2例;单纯实变密度3例,混合实变密度15例,空气支气管征15例。18例患者CT前瞻诊断:淋巴瘤3例,肺癌5例,肺炎7例,肉芽肿1例,性质待定2例。11例PET/CT检查肺内病灶均表现为异常高代谢,SUVmax值3.0-20.9,其中5例发现其他部位异常高代谢病灶,纵隔淋巴结异常高代谢3例,单侧锁骨上淋巴结增大1例,胰尾肿块、胃壁增厚及臀部肿块1例。11例均前瞻诊断为恶性肿瘤,诊断为淋巴瘤8例。结论以肺内病变为首发症状的淋巴瘤MSCT表现以多病灶、多形态、多密度、空气支气管征为特征性表现,PET/CT对该病诊断准确率较高,PET/CT较MSCT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肺疾病 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曲面重建尿路成像技术的应用 被引量:20
14
作者 李澄 王礼同 +3 位作者 汤晓明 颜虹 罗志刚 薛贞龙 《放射学实践》 2004年第9期644-646,共3页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任意角度曲面重建 (CPR)尿路成像技术在泌尿系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 1例泌尿系病变患者中 ,肾盂癌 4例 ,肾盂结石 1例 ,输尿管结石 5例 ,输尿管单纯狭窄 3例 ,输尿管癌 2例 ,迷走血管压迫输尿...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任意角度曲面重建 (CPR)尿路成像技术在泌尿系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 1例泌尿系病变患者中 ,肾盂癌 4例 ,肾盂结石 1例 ,输尿管结石 5例 ,输尿管单纯狭窄 3例 ,输尿管癌 2例 ,迷走血管压迫输尿管 2例 ,膀胱癌 2例 ,前列腺癌侵犯膀胱 1例 ,腹腔脓肿压迫输尿管 1例 ,膀胱炎 3例 ,输尿管炎 7例。 3 1例均采用 10mm层厚、层距行腹盆部MSCT容积扫描 ,获得原始横断面图像 ,采用 2 .5mm层厚、1.2 5mm层间距重叠 5 0 %重建轴面源像 ,传输至AW 4.0图像工作站 ,利用reformat软件进行尿路多平面重建 (MPR) ,获得冠状面、矢状面及任意斜面尿路图像 ,再沿尿路走行划曲线进行CPR尿路成像。采用双盲法 ,对泌尿系病变作出定位、定性诊断。结果 :3 1例CPR尿路成像成功率为 10 0 % ,图像清晰 ,均清楚地显示尿路全程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结论 :任意角度CPR技术可获得良好的尿路成像 ,CPR尿路成像可全面、直观地跟踪显示尿路全程 ,在泌尿系病变诊断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 MSCF 尿路成像技术 X线计算机 摄影术 泌尿系病变 CP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在脊柱病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5
作者 杜中立 陈海东 +4 位作者 彭秀斌 孙放 刘玉涛 肖万宏 何虹 《放射学实践》 2004年第7期518-521,共4页
目的 :探索多层螺旋CT对脊柱病变的检查方式及应用价值。方法 :对 46例脊柱病变患者行多层螺旋CT螺旋扫描。 14例用 0 .75mm层面准直 ,另 3 2例则用 1.5mm层面准直 ,并比较其图像质量及扫描时间。另外对其中 12例行常规非螺旋扫描 ,并... 目的 :探索多层螺旋CT对脊柱病变的检查方式及应用价值。方法 :对 46例脊柱病变患者行多层螺旋CT螺旋扫描。 14例用 0 .75mm层面准直 ,另 3 2例则用 1.5mm层面准直 ,并比较其图像质量及扫描时间。另外对其中 12例行常规非螺旋扫描 ,并与螺旋扫描后重组图像质量进行比较。螺旋扫描后均行多种三维后处理 ,包括MPR、MIP、SSD、VRT及CPR ,并评价各种后处理技术的应用价值。结果 :用多层螺旋CT 1.5mm层面准直扫描既能保证图像质量 ,又能合理利用球管减少患者的辐射剂量。多层螺旋CT各种后处理技术相结合能全面直观地评价脊柱病变。结论 :多层螺旋CT螺旋扫描能为脊柱病变提供全面的诊断信息 ,是脊柱病变的一种比较理想的检查方法 ,可取代非螺旋轴位扫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 脊柱病变 X线计算机 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的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影像学特征 被引量:4
16
作者 曲新凯 方唯一 +5 位作者 关韶峰 沈艳 叶剑定 焦静 李若谷 艾力.麦合木提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792-795,共4页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特征。方法:6只家猪开胸结扎前降支远端1/3,建立急性无再灌注心肌梗死模型,行双期螺旋CT扫描,对得到的CT影像学图像特点进行分析。结果:6只动物全部成功建模,早期CT扫描特征为造影剂灌注缺损,...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特征。方法:6只家猪开胸结扎前降支远端1/3,建立急性无再灌注心肌梗死模型,行双期螺旋CT扫描,对得到的CT影像学图像特点进行分析。结果:6只动物全部成功建模,早期CT扫描特征为造影剂灌注缺损,延迟扫描时灌注缺损面积百分比明显减少[(13.52±5.22)%vs(9.07±3.47)%,P=0.004],平均下降32.14%;残余灌注缺损区域周围CT值明显高于非梗死区域[(156±21)vs(132±25)HU,P=0.004);在不同扫描时相,不同区域组织的CT值密度发生变化,心腔由(586±111)HU下降到(294±53)HU(P=0.001),非梗死区域心肌由(247±54)HU降到(132±25)HU(P=0.001),灌注缺损区域CT值无明显变化[(29±23)vs(42±14)HU,P=0.289]。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的双期螺旋CT影像学特征为早期灌注缺损,延迟灌注改善和残余灌注缺损;早期扫描高估梗死区域的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螺旋计算机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和同层动态CT电影扫描对小儿气管异物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4
17
作者 吴显阳 赵珑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6-88,共3页
目的探讨螺旋CT和同层动态CT电影诊断小儿气管异物价值。方法对51例疑诊气管异物的患儿行胸部X线、胸部CT扫描及硬支气管镜检查,其中12例加行同层动态CT电影扫描。比较硬支气管镜检查和CT扫描结果。结果硬支气管镜检查发现42例异物在主... 目的探讨螺旋CT和同层动态CT电影诊断小儿气管异物价值。方法对51例疑诊气管异物的患儿行胸部X线、胸部CT扫描及硬支气管镜检查,其中12例加行同层动态CT电影扫描。比较硬支气管镜检查和CT扫描结果。结果硬支气管镜检查发现42例异物在主支气管或支气管叉,胸部CT扫描显示相同位置异物;硬支气管镜诊断为阴性的9例中,胸部CT检查6例为真阴性而3例为假阳性。CT检查出气管异物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95%可信区间,91%~100%),66.67%(29%~92%),94.12%(64%~99%),93.33%(81%~98%),和100%(54%~100%)。同层动态CT电影扫描正确诊断9例真阳性和3例真阴性,并可鉴别空气滞留与继发肺改变。结论CT扫描可用于诊断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尤其是在诊断困难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物 动态CT电影扫描 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三维肺血管重建技术及其在中心型肺癌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智勇 黎庶 +2 位作者 李松柏 王天君 徐克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02年第1期10-13,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肺血管成像技术及其在中心型肺癌病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1例中心型肺癌的病人行MSCT增强造影检查,采用实时螺旋扫描,在独立工作站上进行三维肺血管重建,使用不同的旋转轴观察肿瘤与肺血管的关系。结果...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肺血管成像技术及其在中心型肺癌病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1例中心型肺癌的病人行MSCT增强造影检查,采用实时螺旋扫描,在独立工作站上进行三维肺血管重建,使用不同的旋转轴观察肿瘤与肺血管的关系。结果:全部病例的三维肺血管图像都能准确、直观地观察到肺血管与肿瘤的空间毗邻关系。在中心型肺癌其邻近肺动脉的改变呈现3种类型:A型,手握球型;B型,枯树枝型;C型,残根型。不同类型有不同的病理学特点。不同方法的三维重建对肺血管的显示能力有明显差异。结论:MSCT三维肺血管图像能够准确、直观地显示肺血管的立体解剖特点以及与肺癌的空间毗邻关系,为制定手术治疗方案提供了客观依据,是CT横断面图像的重要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X线计算机摄影术 螺旋CT 三维肺血管重建术 中心型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特点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锦琼 漆化华 +8 位作者 刘金生 陈健民 刘宏文 赖坚强 刘国胜 严济春 黄慧 古贱秀 赵志和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5期677-679,共3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CI)患者多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特点。方法:对214例CI患者采用MSCT血管成像检查,观察其颈内动脉及分支血管、椎基底动脉及分支血管,分析动脉的形态、狭窄程度及斑块特点。结果:本组颈内动脉系统闭塞或狭窄以颈内动脉... 目的:探讨脑梗死(CI)患者多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特点。方法:对214例CI患者采用MSCT血管成像检查,观察其颈内动脉及分支血管、椎基底动脉及分支血管,分析动脉的形态、狭窄程度及斑块特点。结果:本组颈内动脉系统闭塞或狭窄以颈内动脉起始部为主,其发生率为74.3%;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或狭窄以椎动脉起始部及锁骨下动脉为主,其发生率为37.9%;颈内动脉系统闭塞或狭窄的发生率高于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或狭窄。结论:MSCT血管成像技术是颅内外血管性病变的无创检查方法,可作为CI患者血管狭窄分析及动脉斑块分析的首选检查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CT 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在肾移植患者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5
20
作者 郑军华 王晨光 +2 位作者 闵志廉 朱有华 齐隽 《放射学实践》 2003年第1期18-20,共3页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扫描技术在肾移植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MarconiMX 80 0 0MSCT扫描仪对 2 7例肾移植术后患者进行下腹部螺旋扫描。扫描条件为 12 0kV、2 2 0mAs。平扫 :每圈螺层 4层 ,周旋时间 0 .5s ,层厚 3 .2mm ,重建...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扫描技术在肾移植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MarconiMX 80 0 0MSCT扫描仪对 2 7例肾移植术后患者进行下腹部螺旋扫描。扫描条件为 12 0kV、2 2 0mAs。平扫 :每圈螺层 4层 ,周旋时间 0 .5s ,层厚 3 .2mm ,重建层距 1.6mm ,螺距 1.2 5。扫描长度总层数 2 0 0~ 3 0 0。要求扫描野包括位于髂窝内的移植肾 ,肾动静脉及其与髂内外动脉、髂外静脉吻合处、输尿管及其与膀胱吻合处。增强扫描 :以 3ml/s流率经肘静脉注射 60 %欧乃派克 60~10 0ml。于注射开始后 2 2s(延时 )、70s行下腹部扫描 ,范围和方法同平扫 ,要求分期显示肾动脉、肾皮质、肾实质、肾静脉以及肾盂、输尿管。结果 :2 7例肾移植术后均清楚显示移植肾矢状位、冠状位图像、多层面图像、3D和 4D立体图像、CT血管造影图像、血管和肾盂输尿管图像等。 4例为阳性结果。阳性病种包括 :移植肾包膜下积液 1例 ,移植肾、输尿管中度积水 3例 ,原因为输尿管膀胱吻合处狭窄 ,做了探查 +输尿管膀胱吻合处狭窄切除及再吻合术。结论 :MSCT扫描技术为肾移植检查带来方便和直观的矢状位、冠状位图像、多层面图像、3D和 4D立体图像、CT血管造影图像、血管和肾盂输尿管图像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螺旋CT 血管造影术 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