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4%氨氯吡啶酸对盛花期薇甘菊种子萌发的影响
1
作者 刘春燕 杨振意 +5 位作者 韦美满 李亭潞 晏建红 曾浩威 许少嫦 薛春泉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5年第2期127-130,共4页
为研究化学防治对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种子萌发力的影响,文章分别用24%氨氯吡啶酸水剂1∶1000、1∶1500和1∶2000浓度防治盛花期薇甘菊,对其种子的百粒重、大小、萌发率等进行比较,分析了24%氨氯吡啶酸水剂对盛花期薇甘菊有性生殖... 为研究化学防治对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种子萌发力的影响,文章分别用24%氨氯吡啶酸水剂1∶1000、1∶1500和1∶2000浓度防治盛花期薇甘菊,对其种子的百粒重、大小、萌发率等进行比较,分析了24%氨氯吡啶酸水剂对盛花期薇甘菊有性生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各处理种子的百粒重、长度、冠毛长度、萌发率、萌发指数显著降低(P<0.05),萌发天数无显著变化;各处理间相比,1∶2000处理薇甘菊种子的百粒重、长度、萌发率显著较低(P<0.05),1∶1000和1∶1500处理薇甘菊的种子顶端直径和冠毛长度差异显著(P<0.05),其他差异不显著。在盛花期,喷施24%氨氯吡啶酸防治不能有效阻止薇甘菊有性繁殖传播,会使薇甘菊产生更轻、更小的种子,反而有利于其种子的远距离传播。建议在薇甘菊营养生长期进行防治,尽量避免在薇甘菊开花期进行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薇甘菊 24%氨氯吡啶酸 种子 有性繁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4%滴酸·二氯吡和24%氨氯吡啶酸防治薇甘菊成效
2
作者 黄传勇 古育成 +1 位作者 林健斌 黄万和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4年第6期146-151,共6页
为了抑制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的生长蔓延,该研究连续2年(2021—2022年)采用人工清除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式,在中山市三乡镇实施薇甘菊防治。化学防治使用24%滴酸·二氯吡或24%氨氯吡啶酸药剂,每年在花期前对薇甘菊进行喷药,连... 为了抑制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的生长蔓延,该研究连续2年(2021—2022年)采用人工清除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式,在中山市三乡镇实施薇甘菊防治。化学防治使用24%滴酸·二氯吡或24%氨氯吡啶酸药剂,每年在花期前对薇甘菊进行喷药,连续治理3个月,期间至少喷药3次,不适合喷药的地点则使用人工清除。防治工作结束后,调查其残存率和复发度。结果表明,在74.35 hm^(2)和34.60 hm^(2)的防治任务作业区域中,薇甘菊残存率均控制在0.3%及以下,复发度控制在0.2%及以下,两次薇甘菊防治都取得了显著成效,24%氨氯吡啶酸防治薇甘菊的效果与24%滴酸·二氯吡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薇甘菊 24%氨氯吡啶酸 24%·二 残存率 复发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氯吡啶酸对紫茎泽兰有性繁殖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李小艳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4期95-99,共5页
为了对紫茎泽兰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进行紫茎泽兰不同生育期喷施不同浓度24%氨氯吡啶酸水剂试验,研究其对紫茎泽兰开花结实及土壤中农药残留对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花芽分化前期和花芽分化期喷施低剂量(3.2~25g/hm^2)的24%... 为了对紫茎泽兰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进行紫茎泽兰不同生育期喷施不同浓度24%氨氯吡啶酸水剂试验,研究其对紫茎泽兰开花结实及土壤中农药残留对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花芽分化前期和花芽分化期喷施低剂量(3.2~25g/hm^2)的24%氨氯吡啶酸可延迟花期,降低种子量,但植株仍能进行有性繁殖,虽顶芽花序败育,但侧芽少量花序仍能开花结果;高剂量处理(50~100g/hm^2)能有效抑制紫茎泽兰生殖器官发育,均不能开花结实;花器官发育期喷施氨氯吡啶酸对紫茎泽兰有性繁殖控制效果较好,浓度25g/hm^2以上处理均不能结种;低剂量12.5g/hm^2处理单株种子量显著减少。结论:防治紫茎泽兰的有性繁殖最佳时期为花器官发育期,施药剂量高于25g/hm^2植株均不能产生种子,且喷施较高浓度的氨氯吡啶酸不仅可除治当季紫茎泽兰,还能抑制其来年植株生长,对土壤种子库更新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茎泽兰 24%氨氯吡啶酸水剂 抑制 繁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