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采用2021年青海玛多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节面聚类确定发震断裂几何形态 被引量:2
1
作者 沈千贺 万永革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1-250,共10页
地震断裂带形状是活动构造和地球动力学的重要资料。2021年发生的玛多地震序列提供了丰富的震源机制资料,为统计震源机制节面并估计玛多地震发震断层面形状提供了很好机会。文章对地震的震源机制资料进行基于密度的聚类来确定断层的几... 地震断裂带形状是活动构造和地球动力学的重要资料。2021年发生的玛多地震序列提供了丰富的震源机制资料,为统计震源机制节面并估计玛多地震发震断层面形状提供了很好机会。文章对地震的震源机制资料进行基于密度的聚类来确定断层的几何形态。首先对收集到的玛多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进行中心解求解,从而获得更为精准的数据,然后对其进行DBSCAN方法的聚类分析,得到断层的走向为113.5°,倾角为88.2°,通过震源机制反演应力场,并将应力场投影到断层上,得到断裂带的相对剪应力和相对正应力分别为0.84和-0.79,剪应力强度较大,滑动角为-0.72°。结果表明玛多地震是发震断裂受NE-SW的挤压和NW-SE的拉张,形成了较大的剪切力,从而促使近东西的江错断裂发生左旋走滑错动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几何特征 震源机制 有噪声数据的密度聚类分析 2021玛多地震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玛多M_(W)7.4地震超剪切破裂的动力学机制
2
作者 吴凯 朱守彪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64-1270,共7页
采用有限元方法模拟2021年青海玛多M_(W)7.4地震断层产生自发破裂的传播过程,以断层的观测滑移量为约束条件,通过网格搜索方法寻找最优模型。结果表明:1)震源东侧的断层弯折结构是产生突然超剪切破裂的关键因素,这一特殊几何结构使破裂... 采用有限元方法模拟2021年青海玛多M_(W)7.4地震断层产生自发破裂的传播过程,以断层的观测滑移量为约束条件,通过网格搜索方法寻找最优模型。结果表明:1)震源东侧的断层弯折结构是产生突然超剪切破裂的关键因素,这一特殊几何结构使破裂在成核后3~4 s内就产生了超剪切破裂,这与传统超剪切破裂需要很长破裂传播距离的现象不一致;2)玛多地震震源东侧断层产生超剪切破裂,而西侧断层破裂表现为亚剪切,这与通过地震学及大地测量学反演震源破裂过程得到的结果一致;3)断层阶区、平直断层等其他断层的几何结构并不能使玛多地震产生突然的超剪切破裂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1玛多地震 超剪切破裂 网格搜索法 断层弯折 有限单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5月21日青海玛多M_(W)7.4地震及余震序列应力降时空分布与孕震环境
3
作者 沈琳 赵连锋 +2 位作者 谢小碧 何熹 姚振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111-4131,共21页
2021年5月21日发生在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块体内部的玛多M_(W)7.4地震是继2008年M_(W)7.9汶川地震之后在中国陆区发生的最大地震.由于玛多地震发生在板块内部滑移速率较缓慢的次级断裂上,该地震成为研究巴颜喀拉块体内部地震危险性的典型震... 2021年5月21日发生在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块体内部的玛多M_(W)7.4地震是继2008年M_(W)7.9汶川地震之后在中国陆区发生的最大地震.由于玛多地震发生在板块内部滑移速率较缓慢的次级断裂上,该地震成为研究巴颜喀拉块体内部地震危险性的典型震例.通过计算2021年玛多地震序列中震级大于2.5的地震应力降,我们调查了该地震序列应力释放的时空演化规律.首先,利用已有的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宽频带Lg波衰减模型,对玛多地震序列产生的地震Lg波观测数据进行了传播路径衰减校正,获得119个地震事件的Lg波震源谱;然后,通过将理论震源函数与观测数据拟合,获得对Lg波标量地震矩、拐角频率和高频下降率的估计;最后,根据标量地震矩和拐角频率计算了2021年玛多地震序列的应力降.结果表明,2021年5月21日玛多地震主震应力降为22 MPa,余震序列的应力降分布范围为0.08~7.5 MPa、中位数为0.39 MPa,平均值为0.88 MPa.应力降与震级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说明该地区的地震活动可能并不遵从地震自相似理论.换言之,大小地震具有不同的破裂动力学性质.玛多地震序列应力降变化反映了断层面上的应力释放过程具有强烈的非均质性.主震发生之后余震应力降显著降低,但其间仍夹杂着少数具有较高应力降的事件.这些高应力降事件所在区域与主震后破裂面上的闭锁和应力集中区域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1玛多地震序列 LG波 震源函数 应力降 衰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M_(S)7.4地震深部环境及发震构造模式 被引量:82
4
作者 詹艳 梁明剑 +7 位作者 孙翔宇 黄飞鹏 赵凌强 宫悦 韩静 李陈侠 张培震 张会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232-2252,共21页
2021年5月22日2时4分,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M_(S)7.4地震,截至5月27日,已记录余震2700多次.本次地震震源深度17 km,震中坐标为34.59°N,98.34°E,位于巴颜喀拉块体北边界东昆仑断裂带以南70 km左右,结合震中位置、余... 2021年5月22日2时4分,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M_(S)7.4地震,截至5月27日,已记录余震2700多次.本次地震震源深度17 km,震中坐标为34.59°N,98.34°E,位于巴颜喀拉块体北边界东昆仑断裂带以南70 km左右,结合震中位置、余震分布、卫星影像解译及活动断裂分布,初步判断发震断裂为东昆仑断裂带南部的玛多—甘德断裂带.本文展示了沿玛多地震震中西北20 km,长约280 km的北东向大地电磁探测结果,揭示主震震源及余震主体位于中下地壳高导与上部高阻体交界部位;对比巴颜喀拉块体东、北边界的不同震例的大地电磁探测结果,发现区域尺度上巴颜喀拉块体及其边界断裂带发生的中强地震震源多位于块体边界显著电性边界带附近.东昆仑断裂玛曲段三条电磁剖面揭示出与本次玛多地震相似的深部构造背景,由于古地震、历史地震资料揭示出玛曲—玛沁段最后一次地震事件的离逝时间已经超出或接近其复发周期,因此后续需重点关注玛曲—玛沁段的地震活动性及危险性.综合分析巴颜喀拉块体地质、地貌及深部电性结构特征,我们认为,玛多—甘德断裂带与巴颜喀拉块体内部其他北西向左旋走滑断裂,控制了诸如1947年达日M_(S)7.7地震、2021年玛多M_(S)7.4地震的发生,活动速率相对较低,强震复发间隔相对偏长;走滑速率更高的东昆仑、甘孜—玉树—鲜水河等边界断裂带,控制着边界断裂带内如2001年昆仑山口8.1级地震、2011年玉树7.1级地震等大震、强震的发生,地震复发间隔短;两种不同规模、不同运动速率的断裂体系协同运动,共同调节着青藏高原不同块体的形变,变形过程更为弥散连续,明显有别于中国大陆内部如塔里木、柴达木、鄂尔多斯、扬子等更为刚性的块体.巴颜喀拉块体内部沿龙日坝断裂、五道梁—长沙贡玛断裂等地区仍存在一定的地震空区,建议后续加强地震地质、深部孕震环境等研究工作.本文大地电磁探测结果表明,巴颜喀拉块体北边界带中下地壳高导层厚度明显小于东部地区,我们推测龙日坝断裂西北侧阿坝次级块体内构造变形以左旋走滑的水平向运动为主,中下地壳增厚有限,但龙日坝断裂东南至龙门山构造带之间龙门山次级块体内,中下地壳的缩短增厚幅度明显偏大,表明西北侧的水平走滑运动不断被龙日坝断裂东南地区的构造缩短增厚所吸收,控制着龙门山断裂带及邻区的构造变形与强震(如松潘、汶川、九寨沟地震等),同时驱动着青藏高原东缘晚新生代以来的快速侵蚀剥露及地貌演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1玛多M_(S)7.4地震 巴颜喀拉块体 大地电磁 深部结构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NSS和InSAR约束的2021年玛多M_(S)7.4地震同震滑动分布及应用 被引量:14
5
作者 余鹏飞 熊维 +8 位作者 陈威 乔学军 王迪晋 刘刚 赵斌 聂兆生 李瑜 赵利江 张怀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09-522,共14页
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M_(S)7.4地震,震中位于青藏高原中部的巴颜喀拉块体,这是近20多年来在巴颜喀拉块体周边发生8次M≥7级强震后,块体内部的一次强震,也是汶川地震以来中国大陆发生的最大一次地震,因此该地震... 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M_(S)7.4地震,震中位于青藏高原中部的巴颜喀拉块体,这是近20多年来在巴颜喀拉块体周边发生8次M≥7级强震后,块体内部的一次强震,也是汶川地震以来中国大陆发生的最大一次地震,因此该地震的成因及周边地区未来的地震危险性值得重点关注.本文利用震后及时获取的39个近场流动GNSS观测,联合61个GNSS连续观测、Sentinel-1和ALOS-2 InSAR观测获取了本次地震精细的同震形变场,以此为约束,基于均匀弹性半无限位错模型,反演了发震断层的滑动分布,并计算了同震库仑应力变化.GNSS水平同震形变十分显著,断层南北两侧的GNSS点位,最大水平形变分别达0.7 m和-1.2 m,距震中200 km的测点仍有1 cm左右的同震形变.Sentinel-1和ALOS-2的升降轨InSAR同震形变场显示此次地震造成了约160 km长的地表破裂,最大视线向形变分别达0.9 m和1.2 m.同震滑动分布模型显示,发震断层由主段和次段组成,长度分别为170 km和20 km,主段倾向北,倾角85°,平均滑动角为-4.36°,表明玛多地震是一次典型的走滑型地震.次段倾向南,倾角68°,平均滑动角为-11.84°.地震破裂主要集中在0~15 km深度范围,最大滑动量为4.4 m,对应深度6.97 km.反演给出的矩震量为1.61×10^(20)N·m,对应矩震级M_(W)7.4.主发震断层上存在4个凹凸体,玛多地震是一次不对称双侧破裂事件.结合余震精定位、野外调查及地质资料,我们认为主发震断裂为昆仑山口—江错断裂,东部的次级破裂与主破裂机制不同.同震库仑应力结果显示,东昆仑断裂玛沁段应力有所增加(>0.01 MPa),处于应力加载状态,未来发生强震的危险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1玛多地震 GNSS INSAR 同震形变 滑动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青海玛多M_(S)7.4地震的重力挠曲均衡背景与震前重力变化 被引量:23
6
作者 胡敏章 郝洪涛 +12 位作者 韩宇飞 赵云峰 刘金钊 郑兵 张新林 张毅 李忠亚 王嘉沛 汪健 尹鹏 吴云龙 韦进 吴桂桔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135-3149,共15页
本文综合利用EIGEN6C4布格重力异常、SIO V15.1地形和流动重力观测数据,研究2021年玛多M S7.4地震的重力挠曲均衡背景和震前重力变化特征.首先,基于岩石圈挠曲均衡模型,结合布格重力异常和地形数据,采用有限差分方法计算了震中及周边地... 本文综合利用EIGEN6C4布格重力异常、SIO V15.1地形和流动重力观测数据,研究2021年玛多M S7.4地震的重力挠曲均衡背景和震前重力变化特征.首先,基于岩石圈挠曲均衡模型,结合布格重力异常和地形数据,采用有限差分方法计算了震中及周边地区(青藏高原东北部)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Te)和挠曲均衡重力异常.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部T_(e)为0~100 km,横向差异明显,且与块体构造关系密切.巴颜喀拉块体以北的柴达木块体T_(e)值高达50~80 km,以南的羌塘块体大部分区域的T_(e)大于20 km,五道梁以南出现局部大于30 km的高值区,玉树—德格地区出现局部大于40 km的高值区.巴颜喀拉块体T_(e)为0~20 km,较其南北块体明显偏小,更易于发生形变,从而在南北“夹持”下发生物质东向运动,是青藏高原中部物质东流的主要区域.地震易发生在岩石圈强弱变化的过渡地带(T_(e)变化梯度带),以及T_(e)较小区域的断裂带上.本次地震即发生在巴颜喀拉块体内部T_(e)低值区,震中附近有效弹性厚度约为15 km.震前流动重力变化分析表明,2015年以来3~5年的累积重力变化自西向东呈负-正-负的区域性变化特征,大致以震中为界形成了垂直于断裂带的重力变化高梯度带,主要反映了震前青藏高原物质东流过程中出现的深部构造运动态势.2018年以来的重力变化主要呈围绕震中形成西正-东负的弱区域性变化特征,显示震中地区已处于高应力应变的“固化”状态,地震即发生在重力变化零值线拐弯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1年青海玛多M_(S)7.4地震 重力均衡 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 重力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青海玛多M 7.4地震发震断裂的典型同震地表变形与晚第四纪断错累积及其区域构造意义 被引量:8
7
作者 陈桂华 李忠武 +6 位作者 徐锡伟 孙浩越 哈广浩 郭鹏 苏鹏 袁兆德 李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984-3005,共22页
发震断裂的最新一次地震同震变形和晚更新世以来的变形历史是约束发震断裂强震变形行为的基础数据,是认识发震断层上地表破裂型地震的复发特征、评估地震危险性的关键数据,对深刻理解发震断裂演化历史和区域构造空间演化与动力学具有重... 发震断裂的最新一次地震同震变形和晚更新世以来的变形历史是约束发震断裂强震变形行为的基础数据,是认识发震断层上地表破裂型地震的复发特征、评估地震危险性的关键数据,对深刻理解发震断裂演化历史和区域构造空间演化与动力学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玛多M 7.4地震为青藏高原内巴颜喀拉块体活动构造及其强震研究提供了一个机会.本文利用大疆M300RTK无人机搭配P1相机对5个典型观测点进行厘米级分辨率和精度的航空摄影测量和野外调查,详细定量解析了典型破裂特征,通过地貌填图和变形地貌测量分析了晚第四纪以来断错地貌记录的位移累积特征.根据破裂组合特征、同震变形量变化和几何结构,2021年玛多M 7.4地震发震断裂江错断裂同震破裂分为朗玛加合日段、野马滩段、拉木草—东湖段和朗玛哦尔—昌麻河段,整个地震事件是一次跨越四个断裂段的级联破裂过程.朗玛加合日段以左旋走滑变形位移为主兼具正断倾滑,倾滑量可达0.61±0.03 m.野马滩段以左旋走滑变形为主兼具逆断倾滑,在野马滩西观测点倾滑量可达0.31±0.04 m,左旋走滑量达到2.83±0.13 m,江错西观测点仍然有1.97±0.08 m的左旋水平位移.朗玛哦尔—昌麻河段在朗玛哦尔附近左旋水平位移达到3.55±0.24 m,而在昌麻河河谷和阶地上仍然存在0.5~1.2 m的左旋位移.在本次地震地表破裂西段三个观测点都观察到江错断裂的晚更新世或全新世地表累积变形,并且可能控制了黄河乡以西晚更新世以来盆山边界.根据野马滩西观测点的累积位移和地貌年代估计,地震复发周期2100~2500年,左旋走滑速率1.1~1.3 mm·a^(-1).在黄河乡与格波隆格恰阶区以东观测点只记录了本次玛多地震地表破裂变形.江错断裂在2021年玛多地震同震破裂变形可能产生了一次向东的最新扩展,从格波隆格恰扩展到昌麻河以东.综合地表断裂组合、深部结构特征、构造动力学条件,我们认为以东昆仑断裂带阿尼玛卿挤压阶区到玉树—甘孜—鲜水河断裂带甘孜拉分阶区一线为界可以将巴颜喀拉块体划分为两个次级的块体.两个次级块体的边界带可能存在2 mm·a^(-1)的挤压变形,但可能仍然处于巴颜喀拉块体改造破坏的早期阶段,其动力学机制和深部构造值得进一步探讨.2021年玛多地震地表破裂显示,江错断裂向东已经切割了前人所标识的玛多—甘德断裂.巴颜喀拉块体西部次级块体内发育近平行的西藏大沟—昌麻河断裂、玛多断裂、甘德南断裂、达日断裂以及昆仑山口—江错断裂等,这些断裂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定量化运动学和古地震学研究来评估地震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1玛多地震 同震地表破裂 累积断错 巴颜喀拉块体 区域构造 块体改造破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模糊聚类算法确定2021年漾濞地震序列的断层结构 被引量:3
8
作者 张丽娟 万永革 +2 位作者 王福昌 靳志同 崔华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634-1647,共14页
地震的破裂过程一般涉及多个断层面,发震断层面一般并非单一断层,而是由多个断层面相互组合形成。文中基于成丛小地震在断层面附近发生的原则,假定所有震源点以断层面为中心,服从三维正态分布,利用模糊聚类算法给出了2021年云南漾濞地... 地震的破裂过程一般涉及多个断层面,发震断层面一般并非单一断层,而是由多个断层面相互组合形成。文中基于成丛小地震在断层面附近发生的原则,假定所有震源点以断层面为中心,服从三维正态分布,利用模糊聚类算法给出了2021年云南漾濞地震断层的三维空间结构。首先,采用GK(Gustafson,Kessel)模糊聚类算法对全部震源点目录进行处理,得到矩阵的划分结果;之后,利用矩阵划分结果及给定的阈值剔除离群震源点,提取含有断层面的子类;最后,在95%置信水平下确定断层面分布的矩形断层区域的精确空间位置、倾向角及走向角等参数。由所得结果推测,震源点沿与维西-乔后断裂带近平行的断裂带分布,且向SE逐渐分为3个断裂分支。东侧分支大体倾向SWW,为主断裂,对应2个子断层平面,走向分别为134.22°、132.65°,倾角分别为87.14°、81.96°;西侧分支与东侧分支大体平行,走向为129.45°,倾角为74.77°。除3条主断裂外,还识别出一条走向为235.66°、倾角为66.30°的隐伏断层,位于维西-乔后断裂带附近区域。文中基于模糊聚类算法确定云南漾濞地震的断裂带形状分布,对地震构造和地震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聚类 断裂带形状 离群点数据 主成分分析 2021年漾濞地震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裂带震源机制节面聚类确定断裂带产状方法及在2021年漾濞地震序列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9
作者 万永革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37-648,共12页
一条断裂带上发生地震的破裂面通常与断裂带形状接近,同一地震破裂带上大量震源机制节面中应该有集中于断层面形状的一个集合,求出此集合的节面中心就可以得到断裂带的几何形状.根据这个原理,本研究给出了震源机制节面之间距离的方法,... 一条断裂带上发生地震的破裂面通常与断裂带形状接近,同一地震破裂带上大量震源机制节面中应该有集中于断层面形状的一个集合,求出此集合的节面中心就可以得到断裂带的几何形状.根据这个原理,本研究给出了震源机制节面之间距离的方法,将带有噪声、基于密度的空间聚类方法(DBSCAN)应用于震源机制的节面聚类分析,并应用于2021年云南漾濞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数据中,得到两簇节面中心与地震序列的空间密度线性分布较为一致的分支断层,两个分支断裂的走向分别为317.41°和119.42°,置信区间为312.26°~322.55°和118.79°~120.05°,倾角为87.04°和85.73°,置信区间为83.19°~89.55°和80.16°~89.01°.该研究提供了独立于地震波资料、大地测量资料、地质资料等之外的确定断裂带形状分布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带形状 震源机制 节面定量差别 有噪声数据的密度聚类分析 2021漾濞地震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玛多M_(S)7.4地震前玉树地震台井水温异常特征 被引量:16
10
作者 苏维刚 刘磊 +2 位作者 袁伏全 赵玉红 孙玺皓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92-396,共5页
2021年5月22日青海果洛州玛多县发生MS_(7.4)地震,震中位于(34.59°N,98.34°E),其震源机制解显示该地震为高倾角走滑型(张喆,许立生,2021)。玛多地震的发震构造为昆仑山口—江错断裂,是东昆仑断裂的一条分支断裂(王未来等,2021... 2021年5月22日青海果洛州玛多县发生MS_(7.4)地震,震中位于(34.59°N,98.34°E),其震源机制解显示该地震为高倾角走滑型(张喆,许立生,2021)。玛多地震的发震构造为昆仑山口—江错断裂,是东昆仑断裂的一条分支断裂(王未来等,2021)。玉树地震台位于甘孜—玉树断裂附近。玛多地震震中和玉树地震台均位于巴颜喀拉次级地块内,玉树地震台位于巴颜喀拉地块的南边界。此次地震震中处于玉树地震台的NE方向,距巴颜喀拉地块北边界85 km(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1玛多M_(S)7.4地震 水温 异常特征 地震前兆 玉树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云南漾濞M_(S)6.4地震序列特征及其发震构造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珂 王鑫 +3 位作者 杨红樱 王玥 徐岩 李静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31-251,共21页
2021年5月21日21时,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县发生M_(S)6.4地震。该地震的震中位于川滇块体的西南边界,是该区40多年来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未产生地表破裂,余震也未沿震区附近已知的断裂分布。研究者针对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已有若... 2021年5月21日21时,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县发生M_(S)6.4地震。该地震的震中位于川滇块体的西南边界,是该区40多年来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未产生地表破裂,余震也未沿震区附近已知的断裂分布。研究者针对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已有若干研究结果,但采用不同数据、方法和思考角度对这些结果进行验证并同时补充新认识是必要的。文中利用云南地震台网观测资料分析了漾濞地震序列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重新定位,并通过CAP(Cut and Paste)方法获取序列中较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与矩心深度。结果表明,漾濞地震的余震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4~13km,余震带总体呈NW-SE走向,空间分段性明显:主震震中北西侧余震稀少且分布相对集中,东南侧余震密集且余震带宽度变大;前震序列发生在主震震中的东南侧,与余震密集段的位置基本重叠,反映主震震中北西侧的稀疏余震应属于触发型,而主震破裂可能属于由震中向SE扩展的单侧破裂型。余震带的深度横剖面显示主震破裂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序列北西段的结构较为简单,显示出一个地震丛集,而南东段则相对复杂,很可能由2条倾向SW的高倾角断层组成。漾濞地震序列中29个M_(S)≥3.0地震的矩心深度主要分布于3~13km,震源机制解以右旋走滑型为主,大多存在一个NW-SE走向的高倾角节面,且具有一定的正断倾滑分量。主震是以右旋走滑为主的破裂所引发的,矩心深度为5.2km,与重定位所得的震源初始破裂深度8.9km较为接近,反映该地震发生在上地壳,也反映震区的地震活动深度偏浅。文中对2021年5月云南漾濞序列的时-空分布特征与震源机制解的分析,反映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产状及力学性质与NW走向的维西-乔后-巍山断裂较为一致,但位置不同,证实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是该断裂南段西侧一条SW陡倾的右旋走滑次级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1年漾濞M_(S)6.4地震 地震序列精定位 震源机制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青海玛多M_(S)7.4地震对周围地区的应力影响 被引量:11
12
作者 冯淦 万永革 +1 位作者 许鑫 李枭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562-4571,共10页
为了探讨2021年青海玛多M_(S)7.4地震对后续地震的影响,基于2021年青海玛多M_(S)7.4地震的破裂模型及均匀弹性半空间模型,本文计算了该地震在震中附近主要断层面上产生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结果表明库仑破裂应力加载区主要集中在东昆仑... 为了探讨2021年青海玛多M_(S)7.4地震对后续地震的影响,基于2021年青海玛多M_(S)7.4地震的破裂模型及均匀弹性半空间模型,本文计算了该地震在震中附近主要断层面上产生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结果表明库仑破裂应力加载区主要集中在东昆仑断裂东段西部、玛多—甘德断裂中段、昆仑山口—江错断裂西段,而库仑破裂应力影区主要集中在东昆仑断裂中段东部、昆仑山口—江错断裂东段、玛多—甘德断裂西段、达日断裂.其次,本文计算了该地震对周围地区造成的水平面应力变化及位移场.位移场的水平分量表明震中西南和东北两侧物质向震中汇聚,而震中东南和西北两侧物质向外流出,从位移场的垂直分量来看,震中西南和东北两侧表现出明显的隆升,而在震中东南和西北两侧表现出明显的沉降.水平面应力在震中的北东\|南西两侧(东昆仑—柴达木断块东侧和巴颜喀拉断块西侧)增加(拉张),而在震中的北西\|南东两侧(东昆仑—柴达木断块西部和巴颜喀拉断块东部)降低(压缩),在昆仑山口—江错断裂段附近,水平面最小主应力近NW向,水平面最大主应力近SW向,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该区域构造应力场(SW向挤压,NW向拉张),结合位移场说明该次地震是在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的一次正常应力释放.从整体来看,水平面最小主应力和水平面最大主应力的方向分布类似于磁场线的分布,并且两者互相垂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1玛多地震 库仑应力 水平应力 周围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青海玛多M_(W)7.3地震地壳变形及区域孕震环境 被引量:1
13
作者 苏小宁 熊仁伟 +5 位作者 孟国杰 郭楠 杨维芳 李毓照 吴伟伟 赵国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32-1043,共12页
北京时间2021年5月22日02时04分,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M_(W)7.3地震.本文利用震中及邻区2009—2021年GNSS观测资料,研究了此次地震的区域孕震环境、同震和震后初期的变形特征.首先,给出了较高空间分辨率的GNSS速度场,表明... 北京时间2021年5月22日02时04分,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M_(W)7.3地震.本文利用震中及邻区2009—2021年GNSS观测资料,研究了此次地震的区域孕震环境、同震和震后初期的变形特征.首先,给出了较高空间分辨率的GNSS速度场,表明震中及其邻区的构造活动以左旋剪切为主,巴颜喀拉块体南北两侧的相对运动是块体边界断裂和块体内部级次断层的综合响应,其中边界断裂的相对运动占到了整个块体相对运动的57%,块体内部相对运动占到43%.其次,利用顾及抗差性的多尺度球面小波方法解算了GNSS应变率场,结果表明主要的应变积累区域沿着巴颜喀拉块体的主边界断裂分布,震中位于应变高值区向低值区的过渡带.最后,利用GNSS连续观测站资料给出了此次地震的同震和QHMD连续观测站的震后初期位移,采用两种策略解算了同震位移,对比研究表明,利用震后4 h时长数据的策略获得了更为准确的同震位移,而单日解的结果中更多地包含了快速变化的震后变形.青海玛多(QHMD)测站观测到了25 cm的同震位移和明显的震后位移,利用表征震后余滑的对数衰减模型能够准确拟合震后变形观测值,发现震后初期5天内的变形量占到了初期20天内的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1玛多M_(W)7.3地震 地壳变形 孕震环境 同震位移 震后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地表破裂自动识别和填图——以2021年青海玛多M_(W)7.4级地震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曾宪阳 刘静 +8 位作者 王伟 姚文倩 吴静 刘小利 韩龙飞 王文鑫 邢宇堃 杜瑞林 杨绪前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98-1112,共15页
大地震的同震地表破裂高分辨率填图对于理解破裂传播机制、量化地震灾害和地震危险性等至关重要;无人机航片和地形数据为地表破裂研究提供大量的高精度数据.同时基于海量数据的人工填图耗时费力,效率较低;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技... 大地震的同震地表破裂高分辨率填图对于理解破裂传播机制、量化地震灾害和地震危险性等至关重要;无人机航片和地形数据为地表破裂研究提供大量的高精度数据.同时基于海量数据的人工填图耗时费力,效率较低;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技术的发展为快速处理这类高分辨率图像数据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以2021年玛多M_(W)7.4级地震震后高精度无人机航片为基础数据,展示了机器学习技术快速、高效识别地表破裂的潜力.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anny算法,详细讨论了无人机数字正射影像的处理流程和关键步骤,包括准备训练数据、训练和后处理.对比人工识别和机器识别的结果显示,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可以有效地绘制地表破裂,为未来研究大地震地表破裂提供新思路.同时,展示了机器学习在地震地质、地表过程和地貌等定量研究中的巨大优势和广阔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遥感影像 卷积神经网络 2021年青海玛多地震 地震地表破裂 精细填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青海玛多M_(W)7.5地震的同震变形及断层滑动模型研究
15
作者 张岚 李琦 +1 位作者 唐河 孙文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44-1056,共13页
2021年5月22日,中国青海玛多县发生了M_(W)7.5地震.针对此次地震,国内外多家机构发布的震源机制解和有限断层滑动模型结果大都是基于半无限空间地球模型的位错理论反演得到的,未考虑地球曲率和层状效应的影响.该影响的量级以及其是否可... 2021年5月22日,中国青海玛多县发生了M_(W)7.5地震.针对此次地震,国内外多家机构发布的震源机制解和有限断层滑动模型结果大都是基于半无限空间地球模型的位错理论反演得到的,未考虑地球曲率和层状效应的影响.该影响的量级以及其是否可以忽略目前仍是一个未知问题,值得研究.为此,本文利用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以及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提供的三个断层模型,基于弹性半无限空间、均质球、PREM三种地球模型的位错理论,分别计算了地表同震位移场和应变场,并对比分析了这些结果的差异.我们发现基于PREM位错理论的同震位移场与半无限空间模型的对应值差异约为3~28 cm,占PREM位错理论值的10%~30%,应变场差异更大,表明地球曲率和层状效应的影响不可忽略.此外,理论同震形变结果与GNSS和InSAR形变观测数据对比发现,基于PREM模型的理论位移场最接近于观测值.利用InSAR数据和三种地球模型反演得到的有限断层滑动模型存在差异,说明了地球模型的选择对断层模型的反演具有一定影响.本文的结果为今后对此次地震的观测数据物理解释和断层滑动反演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震变形 2021青海玛多地震 位错理论 PREM 半无限空间地球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学卫星影像的同震形变提取技术及形变梯度的地学意义
16
作者 黄宇 刘小利 +3 位作者 莫昕宇 邓德贝尔 阮巧喆 贾治革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85-490,共6页
介绍光学同震形变提取的关键技术、优化流程和主流软件包的差异性,并基于光学同震形变场推导具有地学意义的位移梯度、旋度、膨胀量、剪切应变等算子;以2021年青海玛多M W7.4地震为例,检验基于Sentinel-2光学影像的同震形变场提取优化... 介绍光学同震形变提取的关键技术、优化流程和主流软件包的差异性,并基于光学同震形变场推导具有地学意义的位移梯度、旋度、膨胀量、剪切应变等算子;以2021年青海玛多M W7.4地震为例,检验基于Sentinel-2光学影像的同震形变场提取优化流程以及算子的地学意义。结果表明,对亚像素相关性匹配结果的后处理可有效消除轨道误差、条带误差、场地和传感器因素导致的白噪声和加性噪声,突出形变细节,更加客观地描述同震形变的空间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震形变 光学影像 位移梯度 SOBEL算子 2021玛多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