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2015年尼泊尔Ms8.1地震构造成因及对青藏高原及邻区未来强震趋势的影响
被引量:
23
1
作者
吴中海
赵根模
刘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62-1085,共24页
2015年尼泊尔Ms8.1地震的余震分布、震源机制解、震源破裂过程反演结果和喜马拉雅造山带地质构造特点表明,此次大震是印度板块沿喜马拉雅主前缘逆冲断裂向欧亚板块进行低角度俯冲的结果。地震破裂从北西向东南方向传播,累计长度达170km...
2015年尼泊尔Ms8.1地震的余震分布、震源机制解、震源破裂过程反演结果和喜马拉雅造山带地质构造特点表明,此次大震是印度板块沿喜马拉雅主前缘逆冲断裂向欧亚板块进行低角度俯冲的结果。地震破裂从北西向东南方向传播,累计长度达170km,最大倾向滑移量5-7m。其发震断裂全新世活动强烈,历史地震活动频率高、强度大,M≥7.5地震的原地复发平均间隔在500年左右,而在地震活跃阶段分段破裂的平均间隔只有10年左右,并且历史地震活动在最近1800年期间显示出比较明显的从西向东迁移规律。历史地震活动过程揭示,喜马拉雅主逆冲断裂带上目前存在兴都库什、尼泊尔西部、锡金-不丹和印缅交界区4个地震空区段,特别是位于此次地震东部的两个空区,未来地震危险性较显著。由于印-欧大陆俯冲碰撞作用是中国大陆现今地壳变形的主要动力来源,也是中国大陆强震频发的主要地质构造原因,这决定了喜马拉雅、青藏高原及邻区的大震活动之间存在明显的时空关联性,主要表现为大地震活跃阶段在时间上的交替出现和大地震沿垂直喜马拉雅造山带的纵向迁移过程。进一步结合青藏高原及邻区历史地震活动及未来地震危险性的分析成果推断,在喜马拉雅地震带的新一轮活跃过程中,中国大陆必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地震形势,尤其是青藏高原及邻区晚第四纪活动性显著的区域性活动构造带或断裂带的潜在强震危险性比较突出,主要包括:藏南的近南北向裂谷带与北西向右旋走滑断裂带,川滇地块中的安宁河-小江断裂带与大凉山断裂带、南汀河断裂带与畹町断裂带、澜沧-景洪断裂带和滇西北大理-丽江裂陷带,西北地区的西昆仑山前逆冲-褶皱带、阿尔金断裂带和天山的主要逆冲-褶皱变形带等。但当前活动构造调查研究的不足限制了对区域大地震危险性做出更准确的地质评估,这也是目前城镇化与重大工程规划建设过程中地壳稳定性评价的"瓶颈"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5年尼泊尔ms8.1地震
喜马拉雅造山带
青藏高原
中国活动构造
地震
危险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15年尼泊尔M_S8.1地震的地壳重力均衡背景与地表形变响应特征
被引量:
21
2
作者
付广裕
高尚华
+2 位作者
张国庆
佘雅文
孙和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900-1908,共9页
对2015年尼泊尔MS8.1地震的地壳均衡背景及其引起的地表形变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尼泊尔MS8.1地震震中以南的印度板块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大约为9km,加载主要来自地幔;地震以北的拉萨地块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大约为2km,加载主...
对2015年尼泊尔MS8.1地震的地壳均衡背景及其引起的地表形变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尼泊尔MS8.1地震震中以南的印度板块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大约为9km,加载主要来自地幔;地震以北的拉萨地块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大约为2km,加载主要来自地表.(2)尼泊尔MS8.1地震震中以南地区的地壳均衡异常大约为-100mGal(10-5 m·s-2),但其北部的地壳均衡异常则为300~400mGal,尼泊尔MS8.1地震发生在地壳均衡负异常向正异常过渡的高梯度带上.(3)尼泊尔MS8.1地震使震中周围地区的地壳整体向南运动,最大水平位移超过1.5m,分布在震中东南.震中以北的同震垂向位移总体为负值,最大下降幅度超过0.5m,同震重力变化总体为正值,最大超过60μGal(10-8 m·s-2);震中以南的垂向位移总体为正值,最大升幅超过0.7m,同震重力变化总体为负值,最大降幅超过-120μGal.(4)尼泊尔MS8.1地震使"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产生沉降,最大同震降幅超过120mm,震后松弛效应将使"世界屋脊"持续缓慢下降.该强震使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降低了2~3mm,有可能被GPS、InSAR等现代大地测量工具检测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5年尼泊尔ms8.1地震
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
EGM2008重力场模型
球体位错理论
喜马拉雅山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15年尼泊尔强震序列对中国大陆的应力影响
被引量:
45
3
作者
万永革
盛书中
+3 位作者
李祥
崔华伟
高熹微
沈正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4277-4286,共10页
基于2015年尼泊尔地震序列的破裂模型及均匀弹性半空间模型,计算了该地震序列传递到中国西藏境内发生在定日县地震和聂拉木县地震的应力.2015年尼泊尔地震序列导致定日县地震和聂拉木地震节面和滑动方向的库仑应力增加(2~3)×10^3...
基于2015年尼泊尔地震序列的破裂模型及均匀弹性半空间模型,计算了该地震序列传递到中国西藏境内发生在定日县地震和聂拉木县地震的应力.2015年尼泊尔地震序列导致定日县地震和聂拉木地震节面和滑动方向的库仑应力增加(2~3)×10^3 Pa和(2.4~3.1)×10^5 Pa,表明这两个地震受到尼泊尔地震序列的触发.其次,我们计算了2015年尼泊尔地震序列在中国大陆及其附近主要活动断层上产生的库仑应力变化.喜马拉雅主山前逆冲断裂和青藏高原内部的拉张正断层上的库仑应力有较大的增加,而青藏高原的走滑断裂,如阿尔金断裂、东昆仑断裂、玉树玛曲断裂、班公错断裂西部、嘉黎断裂的库仑应力有较大的降低.天山南北两侧的断裂库仑应力降低.而华北及东北、华南地区的库仑应力变化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最后,计算了该地震序列造成的水平应力变化.水平面应力在2015年尼泊尔地震序列北向(青藏高原大部和新疆区域)增加(拉张),而在地震序列东侧的西藏南部和川滇地区南部降低(压缩),在华北和东北仅有少许增加,在华南地区有少许降低.在中国西部,主压应力表现为以2015年地震序列为圆心的向外辐射状,而主张应力方向与同心圆切线方向大体一致.水平主压应力方向在东北地区为北东向,在华北地区为北东东向,在华南地区为南东东向.这种模式与现今构造应力场方向相似,表现了2015尼泊尔地震序列所代表的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是中国大陆构造变形的主要动力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触发
2015
年
尼泊尔
地震
序列
震源破裂模型
水平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15年尼泊尔强震序列导致的喜马拉雅山峰位移场
被引量:
3
4
作者
万永革
靳志同
+3 位作者
崔华伟
黄骥超
李瑶
李祥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99-711,共13页
基于2015年尼泊尔地震序列的破裂模型及均匀弹性半空间模型,计算了该地震序列导致的喜马拉雅山脉及邻区的位移场。结果表明:尼泊尔地震序列所导致的位移场呈南北两侧水平分量向震中会聚的分布形式,水平位移最大达871~962mm,并且距震中...
基于2015年尼泊尔地震序列的破裂模型及均匀弹性半空间模型,计算了该地震序列导致的喜马拉雅山脉及邻区的位移场。结果表明:尼泊尔地震序列所导致的位移场呈南北两侧水平分量向震中会聚的分布形式,水平位移最大达871~962mm,并且距震中越远水平位移量越小,但震中南侧的水平位移量随震中距衰减更快。震中北侧出现了明显沉降,最大沉降量达376~474mm,大部分震中及以南区域出现了明显隆升,最大值达626~677mm。文中还估计了该地震序列导致的周围喜马拉雅山脉部分山峰的位移场,结果表明希夏邦马峰的位移最大,水平位移达393mm,下沉36mm;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近S向水平移动36mm,下沉9mm;其他山峰的位移因与到尼泊尔地震序列的震中距离和方位的不同而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5
年
尼泊尔
地震
序列
震源破裂模型
位移场
珠穆朗玛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尼泊尔8.1级大震与中国大陆西部8级大震预测研究
5
作者
门可佩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3期281-288,共8页
自1300年以来的715 a间,中国大陆及其邻区共发生M≥8大震25次,呈现出显著的自组织有序性.特别是从1902年到2001年的100 a间,中国大陆西部地区发生3对前后间隔4 a的8级大震有序对.基于信息预测理论,在对中国大陆8级大震有序网络构建及其...
自1300年以来的715 a间,中国大陆及其邻区共发生M≥8大震25次,呈现出显著的自组织有序性.特别是从1902年到2001年的100 a间,中国大陆西部地区发生3对前后间隔4 a的8级大震有序对.基于信息预测理论,在对中国大陆8级大震有序网络构建及其总结研究的基础上,补充尼泊尔3次8级大震新信息:2015年8.1级、1934年8.1级和1833年8级大震,进一步优化完善并构建8级大震二维与三维有序网络结构,并由此对未来8级大震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尼泊尔8.1级大震的发生,标志着新一轮8级大震活动的开始,未来数十年内大震强震将在青藏高原地区由南向北迁移发生,2022与2026年前后中国大陆西部将发生新的8级大震有序对,2029、2045年前后仍有可能发生8级大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5
年
尼泊尔
8.1
级大震
中国大
陆西部
信息有序网络结构
8级大震有
序对
M≥8大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2015年尼泊尔Ms8.1地震构造成因及对青藏高原及邻区未来强震趋势的影响
被引量:
23
1
作者
吴中海
赵根模
刘杰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
天津市地震局
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出处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62-1085,共2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171009)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1212011120163
+1 种基金
1212011400210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DXLXJK201410)共同资助的成果
文摘
2015年尼泊尔Ms8.1地震的余震分布、震源机制解、震源破裂过程反演结果和喜马拉雅造山带地质构造特点表明,此次大震是印度板块沿喜马拉雅主前缘逆冲断裂向欧亚板块进行低角度俯冲的结果。地震破裂从北西向东南方向传播,累计长度达170km,最大倾向滑移量5-7m。其发震断裂全新世活动强烈,历史地震活动频率高、强度大,M≥7.5地震的原地复发平均间隔在500年左右,而在地震活跃阶段分段破裂的平均间隔只有10年左右,并且历史地震活动在最近1800年期间显示出比较明显的从西向东迁移规律。历史地震活动过程揭示,喜马拉雅主逆冲断裂带上目前存在兴都库什、尼泊尔西部、锡金-不丹和印缅交界区4个地震空区段,特别是位于此次地震东部的两个空区,未来地震危险性较显著。由于印-欧大陆俯冲碰撞作用是中国大陆现今地壳变形的主要动力来源,也是中国大陆强震频发的主要地质构造原因,这决定了喜马拉雅、青藏高原及邻区的大震活动之间存在明显的时空关联性,主要表现为大地震活跃阶段在时间上的交替出现和大地震沿垂直喜马拉雅造山带的纵向迁移过程。进一步结合青藏高原及邻区历史地震活动及未来地震危险性的分析成果推断,在喜马拉雅地震带的新一轮活跃过程中,中国大陆必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地震形势,尤其是青藏高原及邻区晚第四纪活动性显著的区域性活动构造带或断裂带的潜在强震危险性比较突出,主要包括:藏南的近南北向裂谷带与北西向右旋走滑断裂带,川滇地块中的安宁河-小江断裂带与大凉山断裂带、南汀河断裂带与畹町断裂带、澜沧-景洪断裂带和滇西北大理-丽江裂陷带,西北地区的西昆仑山前逆冲-褶皱带、阿尔金断裂带和天山的主要逆冲-褶皱变形带等。但当前活动构造调查研究的不足限制了对区域大地震危险性做出更准确的地质评估,这也是目前城镇化与重大工程规划建设过程中地壳稳定性评价的"瓶颈"所在。
关键词
2015年尼泊尔ms8.1地震
喜马拉雅造山带
青藏高原
中国活动构造
地震
危险性评价
Keywords
Himalaya orogenic belt
Great earthquake
Tibetan Plateau
Active tectonics of China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分类号
P315.2 [天文地球—地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2015年尼泊尔M_S8.1地震的地壳重力均衡背景与地表形变响应特征
被引量:
21
2
作者
付广裕
高尚华
张国庆
佘雅文
孙和平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重点实验室(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900-1908,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461164004
41331066)
+2 种基金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2105DFR21100)
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13IES010103)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SKLGED2014-4-3-E)资助
文摘
对2015年尼泊尔MS8.1地震的地壳均衡背景及其引起的地表形变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尼泊尔MS8.1地震震中以南的印度板块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大约为9km,加载主要来自地幔;地震以北的拉萨地块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大约为2km,加载主要来自地表.(2)尼泊尔MS8.1地震震中以南地区的地壳均衡异常大约为-100mGal(10-5 m·s-2),但其北部的地壳均衡异常则为300~400mGal,尼泊尔MS8.1地震发生在地壳均衡负异常向正异常过渡的高梯度带上.(3)尼泊尔MS8.1地震使震中周围地区的地壳整体向南运动,最大水平位移超过1.5m,分布在震中东南.震中以北的同震垂向位移总体为负值,最大下降幅度超过0.5m,同震重力变化总体为正值,最大超过60μGal(10-8 m·s-2);震中以南的垂向位移总体为正值,最大升幅超过0.7m,同震重力变化总体为负值,最大降幅超过-120μGal.(4)尼泊尔MS8.1地震使"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产生沉降,最大同震降幅超过120mm,震后松弛效应将使"世界屋脊"持续缓慢下降.该强震使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降低了2~3mm,有可能被GPS、InSAR等现代大地测量工具检测到.
关键词
2015年尼泊尔ms8.1地震
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
EGM2008重力场模型
球体位错理论
喜马拉雅山脉
Keywords
The
2015
Nepal
ms8.1
earthquake
The lithosphere effective elastic thickness
EGM2008gravitational model
Spherical dislocation theory
The Himalayas
分类号
P315 [天文地球—地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2015年尼泊尔强震序列对中国大陆的应力影响
被引量:
45
3
作者
万永革
盛书中
李祥
崔华伟
高熹微
沈正康
机构
防灾科技学院
Department o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s
出处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4277-4286,共10页
基金
河北省地震科技星火计划(DZ20140101002)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2012DFR20440)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创新项目团队资助计划)(ZY20110101)共同资助
文摘
基于2015年尼泊尔地震序列的破裂模型及均匀弹性半空间模型,计算了该地震序列传递到中国西藏境内发生在定日县地震和聂拉木县地震的应力.2015年尼泊尔地震序列导致定日县地震和聂拉木地震节面和滑动方向的库仑应力增加(2~3)×10^3 Pa和(2.4~3.1)×10^5 Pa,表明这两个地震受到尼泊尔地震序列的触发.其次,我们计算了2015年尼泊尔地震序列在中国大陆及其附近主要活动断层上产生的库仑应力变化.喜马拉雅主山前逆冲断裂和青藏高原内部的拉张正断层上的库仑应力有较大的增加,而青藏高原的走滑断裂,如阿尔金断裂、东昆仑断裂、玉树玛曲断裂、班公错断裂西部、嘉黎断裂的库仑应力有较大的降低.天山南北两侧的断裂库仑应力降低.而华北及东北、华南地区的库仑应力变化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最后,计算了该地震序列造成的水平应力变化.水平面应力在2015年尼泊尔地震序列北向(青藏高原大部和新疆区域)增加(拉张),而在地震序列东侧的西藏南部和川滇地区南部降低(压缩),在华北和东北仅有少许增加,在华南地区有少许降低.在中国西部,主压应力表现为以2015年地震序列为圆心的向外辐射状,而主张应力方向与同心圆切线方向大体一致.水平主压应力方向在东北地区为北东向,在华北地区为北东东向,在华南地区为南东东向.这种模式与现今构造应力场方向相似,表现了2015尼泊尔地震序列所代表的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是中国大陆构造变形的主要动力来源.
关键词
应力触发
2015
年
尼泊尔
地震
序列
震源破裂模型
水平应力
Keywords
Stress triggering
2015
Nepal earthquake sequence
Earthquake rupture model
Horizontal stress
分类号
P315 [天文地球—地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2015年尼泊尔强震序列导致的喜马拉雅山峰位移场
被引量:
3
4
作者
万永革
靳志同
崔华伟
黄骥超
李瑶
李祥
机构
防灾科技学院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出处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99-711,共13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41674055)
河北省地震科技星火计划(DZ20170109001)共同资助
文摘
基于2015年尼泊尔地震序列的破裂模型及均匀弹性半空间模型,计算了该地震序列导致的喜马拉雅山脉及邻区的位移场。结果表明:尼泊尔地震序列所导致的位移场呈南北两侧水平分量向震中会聚的分布形式,水平位移最大达871~962mm,并且距震中越远水平位移量越小,但震中南侧的水平位移量随震中距衰减更快。震中北侧出现了明显沉降,最大沉降量达376~474mm,大部分震中及以南区域出现了明显隆升,最大值达626~677mm。文中还估计了该地震序列导致的周围喜马拉雅山脉部分山峰的位移场,结果表明希夏邦马峰的位移最大,水平位移达393mm,下沉36mm;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近S向水平移动36mm,下沉9mm;其他山峰的位移因与到尼泊尔地震序列的震中距离和方位的不同而不同。
关键词
2015
年
尼泊尔
地震
序列
震源破裂模型
位移场
珠穆朗玛峰
Keywords
2015
Nepal earthquake sequence
earthquake rupture model
displacement field
Mt. Everest
分类号
P315.2 [天文地球—地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尼泊尔8.1级大震与中国大陆西部8级大震预测研究
5
作者
门可佩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出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3期281-288,共8页
文摘
自1300年以来的715 a间,中国大陆及其邻区共发生M≥8大震25次,呈现出显著的自组织有序性.特别是从1902年到2001年的100 a间,中国大陆西部地区发生3对前后间隔4 a的8级大震有序对.基于信息预测理论,在对中国大陆8级大震有序网络构建及其总结研究的基础上,补充尼泊尔3次8级大震新信息:2015年8.1级、1934年8.1级和1833年8级大震,进一步优化完善并构建8级大震二维与三维有序网络结构,并由此对未来8级大震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尼泊尔8.1级大震的发生,标志着新一轮8级大震活动的开始,未来数十年内大震强震将在青藏高原地区由南向北迁移发生,2022与2026年前后中国大陆西部将发生新的8级大震有序对,2029、2045年前后仍有可能发生8级大震.
关键词
2015
年
尼泊尔
8.1
级大震
中国大
陆西部
信息有序网络结构
8级大震有
序对
M≥8大震预测
Keywords
the
2015
Nepal M
8.1
earthquake
west China
informational ordered network structure
ordered pair ofM ≥ 8 earthquakes
M ≥ 8 earthquake prediction
分类号
P315.75 [天文地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2015年尼泊尔Ms8.1地震构造成因及对青藏高原及邻区未来强震趋势的影响
吴中海
赵根模
刘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
2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2015年尼泊尔M_S8.1地震的地壳重力均衡背景与地表形变响应特征
付广裕
高尚华
张国庆
佘雅文
孙和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
2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2015年尼泊尔强震序列对中国大陆的应力影响
万永革
盛书中
李祥
崔华伟
高熹微
沈正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
4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2015年尼泊尔强震序列导致的喜马拉雅山峰位移场
万永革
靳志同
崔华伟
黄骥超
李瑶
李祥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尼泊尔8.1级大震与中国大陆西部8级大震预测研究
门可佩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