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3年芦山地震滑坡空间分布分析——以太平镇东北方向的一个典型矩形区为例 被引量:31
1
作者 许冲 肖建章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36-451,共16页
选择2013年芦山地震中受到强烈地震动的太平镇东北方向一个20km×10km的矩形区作为研究区,开展芦山地震滑坡空间分析工作。基于震后野外调查与高分辨率航片人工目视解译法,建立了研究区内地震滑坡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内... 选择2013年芦山地震中受到强烈地震动的太平镇东北方向一个20km×10km的矩形区作为研究区,开展芦山地震滑坡空间分析工作。基于震后野外调查与高分辨率航片人工目视解译法,建立了研究区内地震滑坡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内芦山地震至少触发了688处滑坡,区域内滑坡点密度为3.44个/km2。统计了地震滑坡密度与地形因子、地层岩性、地震因子的关系。滑坡最易发高程为1600~1800m;滑坡密度大体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增加;E与SE方向是地震滑坡的易发坡向与高发坡向;凸坡的地震滑坡易发性最高。二叠系阳新组(Py)的灰岩与白云岩、元古界花岗岩(Pt)是地震滑坡的易发岩性。地震因子与滑坡密度的统计结果表明,大体上PGA值越大,地震烈度越高,地震滑坡越易发生;地震滑坡与距离双石-大川断裂的统计结果表明在双石-大川断裂的出露处地震滑坡密度未发生突变。因子的交互统计结果表明了坡度与PGA这2个因子作用于地震滑坡的独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3年芦山地震 滑坡 空间分析 航片 人工目视解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芦山M_S7.0地震产生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及其对余震空间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7
2
作者 缪淼 朱守彪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19-631,1,共13页
2013年4月20日芦山MS7.0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的西南段,距2008年汶川MS8.0地震仅约85km,时间上仅相隔5年.首先计算了汶川地震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对本次芦山地震的影响,得出芦山地震是由汶川地震触发造成的(库仑应力上升了0.012 MPa);... 2013年4月20日芦山MS7.0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的西南段,距2008年汶川MS8.0地震仅约85km,时间上仅相隔5年.首先计算了汶川地震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对本次芦山地震的影响,得出芦山地震是由汶川地震触发造成的(库仑应力上升了0.012 MPa);进一步计算了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这两次大地震共同产生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结果表明,芦山地震的余震受前面两次大地震的共同影响,而不仅仅是芦山地震单独作用的结果,超过85%的余震发生在两次地震共同产生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增大的地方,而芦山地震本身触发不了本次的余震序列(仅48.7%的余震位于主震所产生的应力加载区).此外,计算结果表明芦山地震本身对周边断层影响较小,仅龙门山断裂带的东北段受到一定的加载作用;而由于汶川地震的作用,安宁河断裂、大凉山断裂、马尔康断裂、岷江断裂和虎牙断裂呈卸载趋势,仅鲜水河断裂东南段和龙门山断裂中段受到加载作用,这均会加速断层上新地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3年芦山地震 2008汶川地震 静态库仑应力变化 余震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芦山7.0级地震前后重力场变化特征 被引量:5
3
作者 郑兵 易天阳 +4 位作者 杨洋 苏琴 蒲晓霞 马伶俐 李菲菲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43-550,共8页
利用四川地区2010-2013年流动重力观测数据作出的重力场动态变化图像和重力段差时序变化图像,对芦山7.0级地震前后的重力场动态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震前重力场经历了约3年的重力增大和约1年的减小变化,重力变化呈"上升→加... 利用四川地区2010-2013年流动重力观测数据作出的重力场动态变化图像和重力段差时序变化图像,对芦山7.0级地震前后的重力场动态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震前重力场经历了约3年的重力增大和约1年的减小变化,重力变化呈"上升→加速上升→减速上升→加速下降→减速下降"特征;芦山地震发生在重力场变化由下降转为上升的回调过程中;震后重力场变化以较快的速度恢复到接近震前状况,并出现重力正值变化异常区域;临震前震中区域重力场变化数值较小,构造带活动速度变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重力观测数据 2013年芦山地震 动态演化特征 重力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芦山M_S7.0地震前后姑咱台四分量钻孔应变时频特征分析 被引量:36
4
作者 刘琦 张晶 +1 位作者 池顺良 闫伟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70-779,980,共10页
2013年4月20日芦山MS7.0地震前,四川省姑咱台四分量钻孔应变仪再度记录到类似于2008年汶川MS8.0地震前的高频应变畸变信号.为了对该畸变信号各频率成分的时频演化特征进行细致分析,讨论应变异常的可信度及其与芦山地震的相关性,本文利用... 2013年4月20日芦山MS7.0地震前,四川省姑咱台四分量钻孔应变仪再度记录到类似于2008年汶川MS8.0地震前的高频应变畸变信号.为了对该畸变信号各频率成分的时频演化特征进行细致分析,讨论应变异常的可信度及其与芦山地震的相关性,本文利用S变换方法对应变数据进行了处理.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时频域中共出现两簇高能量异常,一簇开始于2012年10月并持续了约4个月,另一簇则开始于芦山MS7.0地震前数天.同时段远震的影响及施工干扰并不能构成该异常的主体,因此该异常可信度较高.异常中包含了周期由数分钟至数小时的信号成分,其中较短周期的信号成分震前出现较晚,震后衰减较快.震后异常信号的整体能量开始逐步衰减,异常信号成分减少,至2013年8月末应变观测记录已基本恢复至正常状态,整个应变异常显示的时频演化过程与芦山MS7.0地震具有较高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3芦山MS7.0地震 钻孔应变 S变换 地震前兆 慢滑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