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M_S6.6地震余震序列目录完备性研究——基于对单台记录地震事件震中与震级的估计 被引量:5
1
作者 谭毅培 陈继锋 +2 位作者 曹井泉 邓莉 东得淼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06-819,共14页
中强地震余震序列地震目录编目是否完备、震源参数是否准确,直接影响余震序列特征分析、震后趋势快速判断和强余震预测等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余震序列目录中存在较多单台记录地震事件,地震观... 中强地震余震序列地震目录编目是否完备、震源参数是否准确,直接影响余震序列特征分析、震后趋势快速判断和强余震预测等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余震序列目录中存在较多单台记录地震事件,地震观测报告仅给出其震级,而未给出震中位置.由于余震波形间的相互交叠干扰,使得余震最大振幅的测量误差较大,造成地震观测报告给出的单台事件震级误差较大.精确估计单台记录地震事件的震中和震级,能够补充完善现有地震目录,提高地震目录的完备性.本文对单台记录地震事件震中和震级的估计不仅限于单个台站,而是通过分析区域台网中多个台站的波形记录实现.首先以余震序列中震级较大、波形记录信噪比较高的地震波形作为模板,使用波形互相关震相检测技术,检测单台记录的地震事件在多个台站的震相到时.如果能在4个以上台站检测到震相,则利用测震台网常用的HYPOSAT方法估计其震中位置,并利用多个台站记录波形与模板地震的振幅比估计其震级.之后计算主震发生后不同时间的最小完备性震级,并通过线性拟合得到最小完备性震级随时间变化的表达式,以分析此地震余震序列的目录完备性.经过计算共得到253个单台记录地震事件的震级和其中177个事件的震中位置,其震中空间分布范围与余震序列中其它地震分布范围基本一致.震级复测以及与人工拾取震相到时误差对比表明,该方法所得震相检测和震级估计结果具有较好的可靠性.主震及最大余震发生后的短时间内,有较多数量单台事件的目录所给出的震级偏低,分析认为可能受主震与较大余震后续震相以及余震间相互干扰所致.主震发生0.02—0.3天内,其余震序列最小完备性震级随时间的对数呈线性下降,在0.3天后最小完备性震级稳定在ML1.1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录完备性 单台地震事件 震相检测 波形互相关 2013年岷县-漳县ms6.6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岷县漳县M_(S)6.6地震和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震前地球物理观测异常空间分布机理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杨晨艺 石富强 +4 位作者 季灵运 杨宜海 苏利娜 杨敏 郑怡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7-326,共20页
对甘东南地区2013年岷县漳县M_(S)6.6地震和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震前地球物理观测异常特征进行总结梳理。根据活动构造单元对地球物理观测台站进行区域划分,统计了相关构造单元上异常的数量和百分比,以及不同学科震前异常数量、百... 对甘东南地区2013年岷县漳县M_(S)6.6地震和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震前地球物理观测异常特征进行总结梳理。根据活动构造单元对地球物理观测台站进行区域划分,统计了相关构造单元上异常的数量和百分比,以及不同学科震前异常数量、百分比、异常持续时间等特征,并对异常的空间分布和机理进行分析,讨论了活动构造对异常分布的影响、异常强度与震源机制及断层应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2013年岷县漳县M_(S)6.6地震比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震前地球物理观测异常百分比高,两次地震的震前电磁异常和跨断层水准测量异常均较为显著,而流体异常不明显;②震前地球物理观测异常分布与活动构造相关,2013年岷县漳县M_(S)6.6地震震前异常主要集中在东昆仑-西秦岭断裂带和六盘山-海原断裂带,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震前异常则主要集中在龙门山断裂带和东昆仑-西秦岭断裂带;③两次地震震前地球物理观测异常分布均与GNSS速度场分布特征有较好的对应关系;④安德森断层应力模式解释了2013年岷县漳县M_(S)6.6地震(逆冲型)比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走滑型)的形成需要更多的应力积累,因此2013年岷县漳县M_(S)6.6地震虽然震级较小但震前异常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3岷县漳县ms6.6地震 2017九寨沟MS7.0地震 观测异常 地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烈度异常点分布及成因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正位 土登次仁 闫小兵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38-343,共6页
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发生在临潭-宕昌断裂的东段,遥感和DEM研究表明,该断裂东段在晚第四纪以来仍有活动,自岷县至宕昌,断裂由左旋走滑兼具逆冲性质转为以左旋走滑性质为主。现场烈度和灾害调查发现,Ⅶ度区内形成Ⅷ度的... 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发生在临潭-宕昌断裂的东段,遥感和DEM研究表明,该断裂东段在晚第四纪以来仍有活动,自岷县至宕昌,断裂由左旋走滑兼具逆冲性质转为以左旋走滑性质为主。现场烈度和灾害调查发现,Ⅶ度区内形成Ⅷ度的异常点,在Ⅵ度区内形成Ⅶ度的异常点,这些异常点分布在沿断裂带附近约2km的范围内,主要分布在断层的上盘。进一步研究表明,由于临潭-宕昌断裂在岷县以南以走滑运动为主,强震动主要沿断裂传播,同时由于断裂活动形成软弱地基,强震动引起地基失效造成灾害,形成了烈度异常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县-漳县6.6地震 临潭-宕昌断裂 地震烈度 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震前突变——水准资料反映的2013年岷县-漳县M_S6.6地震孕震特征
4
作者 张四新 苏小宁 +1 位作者 李鹏 刘雷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71-776,880,共7页
利用兰(州)天(水)武(都)水准监测网1973~2014年水准资料,获取2013年岷县-漳县MS6.6地震前后震中及其所在区域的垂直形变场。结果表明:1)从1999~2006年区域垂直形变场来看,本次地震位于NNW-NWW向隆起带至近EW向相对下沉带的转换位置,也... 利用兰(州)天(水)武(都)水准监测网1973~2014年水准资料,获取2013年岷县-漳县MS6.6地震前后震中及其所在区域的垂直形变场。结果表明:1)从1999~2006年区域垂直形变场来看,本次地震位于NNW-NWW向隆起带至近EW向相对下沉带的转换位置,也是反映岷山与秦岭之间构造活动的差异带附近。2)从震中以西附近沿NNE向的陇西-岷县水准剖面演化过程来看,垂直形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最终表现为震前突变。由分时段结果来看,1973~1993年,在漳县至岷县之间出现最大上升幅度近40mm的压性隆起区;1993~2008年,隆起区消失且转平,期间剖面整体呈波动状态,幅度在±10mm之间,西秦岭断裂、临潭-宕昌断裂两侧无明显的垂直差异运动;2008~2011年,相对陇西盆地,漳县至岷县之间跨临潭-宕昌断裂两侧出现近40km长的下沉梯度带,其中距震中16km以内的武定80、武定78、武定77等3个水准点同步出现向下突变,接近或大于1973年以来正常变化幅度的2倍;2011~2014年,漳县、岷县间相对陇西盆地恢复以逆冲隆升为主,但震前临潭-宕昌断裂两侧出现的形变梯度带已不存在,而上述3个水准点也恢复至震前波动区间。3)在总结岷县-漳县MS6.6地震前形变前兆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关于震前是否出现形变加速或突变特征的争议认为,只要形变资料的时空尺度足够,至少对某些构造区域的中强地震还是可以捕捉到震前的突变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前突变 水准资料 岷县-漳县ms6.6地震 垂直形变 孕震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岷县-漳县M_(S)6.6地震前异常的演化特点及预测意义
5
作者 张小涛 宋治平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3-83,共11页
针对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 M_(S)6.6地震前观测到的地震活动性与地球物理场观测异常,总结了震前的显著地震活动异常和地球物理场观测异常演化特点。在地震活动性方面,震前存在大范围5级地震平静被打破,5级地震空区、4级地震空区和... 针对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 M_(S)6.6地震前观测到的地震活动性与地球物理场观测异常,总结了震前的显著地震活动异常和地球物理场观测异常演化特点。在地震活动性方面,震前存在大范围5级地震平静被打破,5级地震空区、4级地震空区和3级地震平静被打破等显著异常;在地球物理场观测异常方面,新增异常数量自2010年开始逐渐增加,在2011年年中达到最大值;异常测项比在震中距50~150km范围内最高;异常的时空演化存在明显的3阶段特征,即α阶段异常具有向外扩展的特征;β阶段表现为短期内大范围出现异常;γ阶段表现为远源区的异常向震中收缩(γ 1)和近源区的异常向外扩展的特征(γ 2)。对这些异常的演化特点的认识可以直接指导地震跟踪预测工作,如震前出现的地震活动(如不同震级的地震空区嵌套)和地球物理场观测异常分布区域对发震地点具有一定预测指示作用;中小地震活动的异常图像(如3级平静、4级空区)和显著短期异常(如地球物理场观测趋势异常的群体准同步的转折异常、异常的时空迁移性、短期群体异常等)对发震紧迫性具有一定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县-漳县M_(S)6.6地震 地震活动性 地球物理场观测异常 时空演化 3阶段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序列早期参数估计和余震概率预测中截止震级M_c的影响:以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为例 被引量:26
6
作者 蒋长胜 吴忠良 +1 位作者 韩立波 郭路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4048-4057,共10页
针对"时空传染型余震序列"(英文简称ETAS)模型在地震序列参数的早期特征和余震短期概率预测研究中的应用问题,重点考察了不同截止震级Mc选取对结果的影响.以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序列的震后1.677天内的早期阶段为例,考察了... 针对"时空传染型余震序列"(英文简称ETAS)模型在地震序列参数的早期特征和余震短期概率预测研究中的应用问题,重点考察了不同截止震级Mc选取对结果的影响.以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序列的震后1.677天内的早期阶段为例,考察了ETAS模型和修正的Omori-Utsu公式的适用性问题,发现ETAS模型AIC值在各截止震级Mc下均小于修正的Omori-Utsu公式的结果,表明其适用效果更好.设定Mc=ML1.0,1.1,…,2.5,分别考察了ETAS模型中α值和p值的稳定性,并与2013年芦山7.0级地震序列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Mc对α值的影响相对较小,p值影响较大.此外,对基于ETAS模型和"瘦化算法"的余震短期概率预测结果进行了N-test检验,结果表明Mc的设定对余震短期概率预测影响较大,对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仅当Mc=ML1.0或ML1.1时可获得较好的预测结果.由此,在真正的"向前"的预测实践中,需要首先考察不同的Mc下的余震预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震 地震序列 ETAS模型 2013甘肃岷县-漳县6.6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M_S6.6地震余震序列时域衰减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谭毅培 曹井泉 +2 位作者 陈继锋 邓莉 李赫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222-3231,共10页
本文基于补充遗漏地震事件后的地震目录和修正的大森公式,对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余震序列时间域衰减特征进行了分析.鉴于主震后短时间内目录遗漏的余震较多,首先利用岷县台连续地震记录波形的高频包络差,检测主震后3h内... 本文基于补充遗漏地震事件后的地震目录和修正的大森公式,对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余震序列时间域衰减特征进行了分析.鉴于主震后短时间内目录遗漏的余震较多,首先利用岷县台连续地震记录波形的高频包络差,检测主震后3h内目录遗漏的地震.经检测在主震后3h内共发现目录遗漏的ML1.0以上地震139个,最大震级为ML3.6.主震后1000s内检测到遗漏地震69个,约为目录给出余震数量的6倍.而后使用补充遗漏地震的目录,基于修正的大森公式分别拟合余震频度和余震地震矩随时间的变化.结果显示拟合p值约为1.07,表明岷县漳县地震余震序列衰减速率与全球平均水平接近,而未补充遗漏地震的频度拟合会造成余震序列衰减速率的低估.利用高频包络差直接计算地震频度曲线,通过三种衰减模式对地震频度曲线拟合参数比较,未观察到岷县漳县地震主震后存在早期余震缺失现象.分析认为,加入遗漏地震可以提高余震频度拟合估计衰减速率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度,若缺少遗漏地震检测结果,则使用地震矩拟合所得衰减速率结果准确度较优,但需充分考虑其精度上的误差.在分析余震序列衰减特征的实际研究工作中,需根据地震目录完整性选择适当的拟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震序列 时间域衰减 遗漏地震检测 修正的大森公式 2013岷县漳县6.6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7月22日岷县漳县Ms 6.6级地震滑坡编录与空间分布规律分析 被引量:30
8
作者 许冲 徐锡伟 郑文俊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36-749,共14页
2013年7月22日,中国甘肃省岷县漳县交界地区发生M S6.6级地震。地震触发了大量的滑坡,主要类型为小型的黄土崖崩、滑、倾,还有一些深层连贯型滑坡、大型土质流滑、侧向滑移等地震滑坡类型。本文主要基于地震滑坡野外考察与高分辨卫星影... 2013年7月22日,中国甘肃省岷县漳县交界地区发生M S6.6级地震。地震触发了大量的滑坡,主要类型为小型的黄土崖崩、滑、倾,还有一些深层连贯型滑坡、大型土质流滑、侧向滑移等地震滑坡类型。本文主要基于地震滑坡野外考察与高分辨卫星影像人工目视解译方法,开展本次地震触发滑坡的编录图制作工作,并基于编录成果开展地震滑坡空间分布规律分析工作。滑坡编录结果表明此次地震至少触发了2330处滑坡。基于GIS平台下开展了地震滑坡与地形控制因子、地质控制因子与地震控制因子的关系统计。结果表明岷县漳县地震滑坡受地形因子的控制作用较小;受地层岩性的控制作用较大。其中1401处滑坡(占总滑坡的60.13%)分布在下伏基岩为古近系下统地层(Eb)砾岩与砂岩的区域内,其中滑坡密度是所有地层分类中最高的,达到22.78个·km-2。地震滑坡与PGA的统计关系并不明显。地震滑坡主要集中在一个与发震断层走向一致的长条形区域内,长约14km,宽约5km。该区域内滑坡数量为1864个,占所有滑坡数量的80%,表明了岷县漳县地震滑坡空间分布的密集特征。文章获得的基于地震事件的区域滑坡编录成果是后续地震滑坡相关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与核心数据;空间分布规律分析成果可为地震区滑坡与泥石流防灾减灾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3岷县漳县地震 滑坡 编录 空间分析 卫星影像 人工目视解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震电磁信号和同震信号观测 被引量:2
9
作者 杨皓 詹艳 +2 位作者 赵凌强 陈小斌 姜峰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B10期785-793,共9页
2013年岷县漳县Ms6.6地震发生时,位于距震中约286km外的固原地区的两个地点正在实施大地电磁测量,对这两个测点电磁仪器记录到的电磁场时间序列和邻近固原地震台站记录的地震波形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结合岷县漳县地震震源区的深部电... 2013年岷县漳县Ms6.6地震发生时,位于距震中约286km外的固原地区的两个地点正在实施大地电磁测量,对这两个测点电磁仪器记录到的电磁场时间序列和邻近固原地震台站记录的地震波形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结合岷县漳县地震震源区的深部电性结构特征和震电场理论数值模拟研究等结果,探讨了震电磁信号的激发机理。结果表明:大地电磁仪器不仅记录到了该次地震的地震波传播过程中“地震波驱动同震电磁效应”产生的同震信号波形,而且记录到了地震破裂过程中所激发的震电磁信号波形;岷县漳县地震震源区和震中到观测点一线区域中下地壳存在的低阻层,构成了震电磁信号传播的“导电通道”;岷县漳县地震电磁震电磁信号早于地震P波38s左右到达,且持续了4s左右,如果能捕捉到震电磁信号并用于地震预警,将可以大大减少因地震导致的人员伤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3岷县漳县ms6.6地震 大地电磁 电磁震电磁信号 电磁同震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县-漳县M6.6地震前后的形变范数变化特征 被引量:3
10
作者 许康生 曾文浩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884-887,共4页
采用分布在南北地震带上10个洞体应变台的观测资料,基于小波分解和范数计算,提取2013-07-22甘肃岷县-漳县M6.6地震前异常信息。结果表明,除肃南台外,其余9个台均出现震前异常信息,昭通台、小庙台最早出现异常,在2013-06初(约在震前50d)... 采用分布在南北地震带上10个洞体应变台的观测资料,基于小波分解和范数计算,提取2013-07-22甘肃岷县-漳县M6.6地震前异常信息。结果表明,除肃南台外,其余9个台均出现震前异常信息,昭通台、小庙台最早出现异常,在2013-06初(约在震前50d),距震中最近的宕昌台在7月初出现异常。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对异常信息特征进行讨论认为,这次地震与南北地震带东侧块体自南向北运动有密切关系,而震后的形变传递过程是一个反向过程。同时也证明,用范数计算方法提取震前形变异常是简单、有效和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县-漳县地震M6.6 形变 小波分解 范数 南北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县-漳县M_S6.6地震前重力分形指数异常分析
11
作者 许康生 李英 张卫东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43-746,共4页
以2013-07-22甘肃岷县与漳县交界的MS6.6地震为研究对象,采用去趋势波动分析方法处理兰州、高台2个台2011~2015年重力观测资料,试图提取这次地震前的相关重力异常信息。结果表明,以9.4倍的该台分形指数标准差为异常阈值,岷县-漳县地震前... 以2013-07-22甘肃岷县与漳县交界的MS6.6地震为研究对象,采用去趋势波动分析方法处理兰州、高台2个台2011~2015年重力观测资料,试图提取这次地震前的相关重力异常信息。结果表明,以9.4倍的该台分形指数标准差为异常阈值,岷县-漳县地震前这2个台的重力分形指数均出现相似的异常升高过程,表明震前重力变化具有定向持续特征,显示出长程相关性,是孕震过程中物质运移、密度连续变化的反映,应该是与这次地震有关联的重要信息。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初步推测,这个异常变化可能与中下地壳乃至上地幔的物质运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 去趋势波动分析 分形指数 岷县-漳县ms6.6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东南重力、b值异常与岷县—漳县M6.6地震关系探讨 被引量:2
12
作者 冯建林 李德庆 +3 位作者 檀玉娟 秦建增 谢汝一 刘冬阳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02-807,共6页
利用甘东南测网2010—2014年的流动重力观测数据,分析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M6.6地震前后1a尺度的重力场变化,并结合地震b值图像和GNSS结果进一步分析甘东南重力、b值异常与岷县—漳县M6.6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1)测区重力异常经... 利用甘东南测网2010—2014年的流动重力观测数据,分析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M6.6地震前后1a尺度的重力场变化,并结合地震b值图像和GNSS结果进一步分析甘东南重力、b值异常与岷县—漳县M6.6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1)测区重力异常经历了由"区域重力负值变化→持续负值变化→转折上升正变化—发震→震后恢复变化"的时空演化过程;(2)岷县—漳县M6.6地震前后b值曲线出现"低值—高值—回落发震"的变化特征;(3)岷县—漳县M6.6地震发生在重力变化高梯度带上、"0"等值线附近和低b值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异常 b值异常 岷县-漳县M6.6地震 甘东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貌参数指示的临潭-宕昌断裂带最新构造隆升差异与地震活动 被引量:17
13
作者 高明星 陈桂华 徐锡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09-718,共10页
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临潭-宕昌断裂带上。为了研究该断裂的最新构造隆升的差异性,基于ASTER GDE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提取了流域盆地及水系,并以此为基础,计算了面积高程积分及河道坡度指数。2个地... 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临潭-宕昌断裂带上。为了研究该断裂的最新构造隆升的差异性,基于ASTER GDE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提取了流域盆地及水系,并以此为基础,计算了面积高程积分及河道坡度指数。2个地貌参数的分析结果表明,临潭-宕昌断裂不同部位的最新隆升呈现不均匀性。其中,断裂的最新逆冲活动在临潭以西及以岷县附近明显强于其他各段。上述地貌参数所指示的断裂抬升强度还与历史及现今地震发震位置较好地匹配,体现了定量化地貌分析对断裂活动强弱的指示作用。临潭-宕昌断裂受区域NE-SW向挤压构造应力作用影响,其活动的差异可能与晚第四纪以来巴颜喀拉块体NE向扩展背景下的局部应力集中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县-漳县ms6.6地震 临潭-宕昌断裂 DEM 构造地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秦岭临潭-宕昌断裂第四纪最新活动特征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波 田勤俭 +3 位作者 王爱国 李文巧 徐岳仁 高泽民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2-91,共20页
临潭-宕昌断裂是西秦岭造山带内一条重要的分支断裂,其最新活动特征是分析西秦岭构造变形的重要依据。临潭-宕昌断裂的新构造活动强烈,中强地震频繁,但目前对于断裂的新活动特征研究程度较低,未见有其全新世活动地质地貌证据的报道。文... 临潭-宕昌断裂是西秦岭造山带内一条重要的分支断裂,其最新活动特征是分析西秦岭构造变形的重要依据。临潭-宕昌断裂的新构造活动强烈,中强地震频繁,但目前对于断裂的新活动特征研究程度较低,未见有其全新世活动地质地貌证据的报道。文中基于遥感解译、宏观地貌分析研究断裂的长期活动表现和分段性;同时通过地质地貌考察、无人机摄影测量、差分GPS和放射性碳测年等方法定量研究断裂的新活动特征;最后基于研究结果探讨了断裂及附近区域的地震危险性和区域构造变形。结果表明:根据断层迹线收敛程度和宏观地貌差异,可将临潭-宕昌断裂分为西、中、东3段;断裂的运动性质以左旋走滑为主,兼具逆冲分量,左旋走滑使洮河及其支流、冲沟和山脊等发生同步左旋拐弯,最大左旋位移可达3km,逆冲分量使新近纪盆地边缘和内部形成300~500m的垂向位移;断裂的最新活动时代为全新世,限定了1次2 090~7 745a BP(置信度为2σ)的全新世古地震事件;全新世早期以来,临潭-宕昌断裂东段主干断裂的左旋走滑速率为0.86~1.65mm/a,垂直滑动速率为0.05~0.10mm/a。临潭-宕昌断裂分配了约2mm/a的左旋走滑分量,是东昆仑-西秦岭阶区变形分配的关键断裂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潭-宕昌断裂 全新世活动 滑动速率 岷县-漳县M_S6.6地震 西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震前短周期地磁谐波振幅比变化特征 被引量:12
15
作者 倪晓寅 陈莹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31-436,共6页
采用成都台和天水台GM4磁通门磁力仪秒采样地磁数据,计算得到这2个台站的20~230 s周期的谐波振幅比,发现该周期范围内的谐波振幅比在地震前出现的异常与10~60 min周期的谐波振幅比类似,主要表现为下降—转折—恢复上升的变化形态。成都... 采用成都台和天水台GM4磁通门磁力仪秒采样地磁数据,计算得到这2个台站的20~230 s周期的谐波振幅比,发现该周期范围内的谐波振幅比在地震前出现的异常与10~60 min周期的谐波振幅比类似,主要表现为下降—转折—恢复上升的变化形态。成都台的谐波振幅比异常呈现南北方向和长短周期均不同步的特征,而天水台只有长短周期之间出现不同步现象。根据异常特征推测天水台位于岷县—漳县6.6级地震前的高导体区域内,而成都台则位于芦山7.0级地震前的高导体东侧边界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场 谐波振幅比 岷县-漳县6.6 芦山7.0级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次强震峰值速度比及其余震分布特征
16
作者 许康生 曾文浩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41-445,共5页
基于甘肃地震台网和青海地震台网对岷县-漳县M S6.6地震和门源M S6.4地震的波形记录,采用FFT方法分别计算这两次地震三分向的峰值速度,讨论分量之间峰值速度比的分布特征,进而研究其震源性质。结果表明,岷县-漳县地震具有逆冲兼左旋位... 基于甘肃地震台网和青海地震台网对岷县-漳县M S6.6地震和门源M S6.4地震的波形记录,采用FFT方法分别计算这两次地震三分向的峰值速度,讨论分量之间峰值速度比的分布特征,进而研究其震源性质。结果表明,岷县-漳县地震具有逆冲兼左旋位错性质,南北向能量明显大于东西向;门源地震以逆冲为主,略具左旋走滑特征,两个水平分量的能量相当。结合这两次地震的余震序列分布特征及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推测,岷县-漳县地震的发震断层应该是位于临潭-宕昌断裂西北侧且与其平行的一条次级断裂;门源地震的发震断层应该是冷龙岭断裂西北侧的次级断裂,但受到冷龙岭断裂活动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峰值速度比 岷县-漳县ms6.6地震 门源MS6.4地震 余震序列 震源机制 发震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