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9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膝关节软骨重度损伤的体能康复训练思路与实践应用——优秀运动员孔凡钰备战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个案研究
1
作者 牛雪松 《中国体育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9,共17页
目的:总结我国优秀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运动员孔凡钰在备战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膝关节微骨折软骨再生术后的体能康复训练经验。方法:采用文献资料调研、专家访谈、测试等研究方法,对运动员实施12周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体能康复训练。... 目的:总结我国优秀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运动员孔凡钰在备战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膝关节微骨折软骨再生术后的体能康复训练经验。方法:采用文献资料调研、专家访谈、测试等研究方法,对运动员实施12周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体能康复训练。依据运动员的损伤情况、客观评估结果和竞赛需求,使用主观感觉量表、无创性肌肉状态诊断技术、等速肌力测试等非介入式评估手段对康复训练效果进行综合评估和监控。根据阶段性评估结果,制定康复训练目标和方案。结果:经过12周系统性术后体能康复干预,运动员膝关节损伤相关不适症状基本消除,双侧下肢肌肉质量对称性达99.9%,膝关节活动度对称性提升至99.8%,膝关节屈/伸力矩双侧对称性均超过96.0%,大腿肌群肌肉状态对称性达89.0%以上,单足三级跳远双侧对称性达到96.0%。结论:实施损伤区域外周负荷刺激策略并辅以损伤部位渐进性负荷递增方案,可有效提升再生软骨组织修复速率。采用无创性生物力学监测技术可精确量化康复进程中的膝关节功能改善程度,为训练参数的动态优化提供客观数据支撑。当徒手肌力评估达3级肌力水平时,可启动闭链运动模式下的基础跑台训练方案(速度阈值≤8 km/h);在等速肌力评估中,当腘绳肌与股四头肌峰力矩比值达到85%±5%时[角速度60(°)/s],可以实施低冲击跳跃训练;等速测试中患侧腘绳肌与股四头肌峰力矩恢复至受伤前水平95.0%以上,双侧腘绳肌与股四头肌峰力矩比值稳定在60%~70%,单足三级跳远双侧对称性指数≥95.0%,且腿部肌肉状态双侧对称性>90.0%时,运动员具备重返专项竞技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2北京冬奥会 优秀运动员 膝关节软骨损伤 体能康复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2011—2020系统服务价值分析年河南省农业生态
2
作者 刘向华 甘蒙 +1 位作者 魏莉丽 温暖 《中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2期168-173,共6页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梳理农业生态系统服务类型,运用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解析其价值根源和构成的重要性。根据河南省的社会经济现实情况,分类测算2011—2020年河南省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2020年河南省农业生态系统服务正面和负面...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梳理农业生态系统服务类型,运用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解析其价值根源和构成的重要性。根据河南省的社会经济现实情况,分类测算2011—2020年河南省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2020年河南省农业生态系统服务正面和负面价值,并剖析其价值构成及动态变化的现实特征。结果表明,2011—2020年河南省服务价值量呈相对动态稳定态势,价值量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服务类型结构差异。其中,人类效用感知突出的农产品供应是农业生态系统服务的核心价值,具有波动下降趋势;土壤保持作为支持和调节类服务价值的物质根源,它们之间呈现平稳变化趋势。围绕特征阐释,提出了以土地制度创新为核心、优化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系统 服务价值 新质生产力 2011—2020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强盛且稳定维持与长江中下游持续性极端高温事件
3
作者 陈蔚 管兆勇 +1 位作者 杨华栋 王磊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45,共13页
2022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1960年以来最强的高温事件,其形成和维持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WPSH)异常强盛有关。利用站点观测资料和再分析资料,通过对不同变量的诊断分析,研究了高温时段WPSH异常强盛且稳定维持的机制,得到如下结论:... 2022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1960年以来最强的高温事件,其形成和维持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WPSH)异常强盛有关。利用站点观测资料和再分析资料,通过对不同变量的诊断分析,研究了高温时段WPSH异常强盛且稳定维持的机制,得到如下结论:(1)在高温时段,长江中下游地区盛行比一般高温年更强的下沉运动,扰动垂直动力加热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维持的主要因素。短波辐射通量表现为向下的异常,可通过向上的感热通量将热量由地面传输至近地层空气并促使其升温。(2)与一般高温年不同,2022年WPSH与南亚高压(SAH)重叠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有利于WPSH在大陆上空维持,为此次极端高温事件的出现提供了有利的环流条件。WPSH强度维持与局地负涡度的维持有关。一是扰动负涡度的垂直向下输送,二是相对涡度水平平流负异常。特别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上空WPSH的维持,自上而下的负涡度的垂直输送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3)不同于一般高温年,WPSH在海洋上的主体部分的维持主要与180o附近赤道中太平洋海温异常偏低有关。而WPSH在大陆上的部分,其维持与菲律宾群岛附近对流活动关系密切,有利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上空负涡度的维持。研究结果将有利于加深对WPSH变化成因的认识,为后续研究持续高温的成因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高温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维持机制 长江中下游 202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1月2日云南宁蒗M_(S)5.5地震矩张量及发震构造研究
4
作者 刘俊清 张宇 +3 位作者 蔡宏雷 张雪冰 王光明 陈兆新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433-3445,共13页
基于云南和四川区域地震台网的数字地震观测资料,采用矩心矩张量反演方法,结合断层失稳参数,对2022年1月2日发生在云南宁蒗的M_(S)5.5地震的震源机制和发震构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宁蒗M_(S)5.5地震破裂过程由两个在时间和空间上独立的... 基于云南和四川区域地震台网的数字地震观测资料,采用矩心矩张量反演方法,结合断层失稳参数,对2022年1月2日发生在云南宁蒗的M_(S)5.5地震的震源机制和发震构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宁蒗M_(S)5.5地震破裂过程由两个在时间和空间上独立的子地震组成:较大子地震M_(major)占总地震矩的74.7%,矩震级为M_(W)5.2,较小子地震M_(minor)占总地震矩的25.3%,矩震级为M_(W)4.9,二者均为典型的正断层地震.断层失稳参数分析显示,M_(major)震源机制解中的节面I对应的断裂,即走向NW、倾向NE的永宁断裂推测其为主发震断裂.较大余震的震源机制解表明,主震激发了震中区附近的次级断裂的活动.研究认为,2022年宁蒗M_(S)5.5地震是在区域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永宁断裂继2012年6月24日宁蒗—盐源M_(S)5.7地震后,沿NW方向进一步扩展的结果,反映出该断裂在过去十年中持续积累应力并发生破裂的构造演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2宁蒗5.5级地震 地震矩张量 震源机制解 CLVD分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触发滑坡应急评估方法实践——以2022年四川泸定6.8级地震为例
5
作者 邵霄怡 许冲 +3 位作者 马思远 谭庆全 薄涛 高会然 《灾害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76,共6页
快速准确地获取地震滑坡分布和评估灾害损失,对应急救援和安置规划至关重要。该文提出了一种针对应急响应、中期安置和重建三个阶段的地震触发滑坡应急评估方法,并以2022年M_(S)6.8泸定地震为例验证其适用性。在震时响应阶段,应用全国... 快速准确地获取地震滑坡分布和评估灾害损失,对应急救援和安置规划至关重要。该文提出了一种针对应急响应、中期安置和重建三个阶段的地震触发滑坡应急评估方法,并以2022年M_(S)6.8泸定地震为例验证其适用性。在震时响应阶段,应用全国模型进行快速评估,AUC值为0.80。第二阶段,基于不完整数据构建评估模型,AUC值提升至0.88,但震中西侧滑坡多发区被低估。第三阶段,融合完整数据,模型AUC值超过0.94,高危险区域预测与实际高度结果一致。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迅速地为地震灾区提供滑坡信息,满足应急响应与灾民安置的实际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急评估方法体系 2022泸定地震 地震滑坡 机器学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新疆高寒山区冰湖数据集
6
作者 刘帅琪 李均力 +1 位作者 李若楠 都伟冰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25年第2期347-358,共12页
新疆内的高寒山区是高亚洲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域内拥有大量规模较小的冰湖,部分冰湖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并可能导致溃决洪水事件的发生。因此,提高对这些小型冰湖的制图精度对于深入理解冰川冰湖灾害机理至关重要。本研究利用Senti... 新疆内的高寒山区是高亚洲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域内拥有大量规模较小的冰湖,部分冰湖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并可能导致溃决洪水事件的发生。因此,提高对这些小型冰湖的制图精度对于深入理解冰川冰湖灾害机理至关重要。本研究利用Sentinel-2时序数据和DUNet语义分割模型,结合目视解译和质量控制,开展了2022年新疆高寒山区冰湖最大水域范围(≥新疆高寒山hm^(2))的提取;并根据冰湖与冰川的关系,将冰湖分为冰川补给湖(包括:冰面湖、冰川接触湖和冰川不接触湖3个亚类)和非冰川补给湖2类,最终得到2022年新疆高寒山区冰湖数据集。本数据集中冰湖总绝对面积误差为12.12 km^(2),平均相对误差为6.14%。本数据集包括:(1)空间数据,即2022年研究区冰湖最大分布范围数据和新疆高寒山区分区;(2)表格数据,包括:2022年研究区不同区域、大小、类型、高程尺度下冰湖的数量与面积统计。数据集存储为shp和xlsx格式。可为新疆冰湖灾害预警、冰湖灾害评价提供数据支持和有效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湖 新疆 2022 Sentinel-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2—2022年石家庄市初霜日、终霜日和无霜期变化特征
7
作者 范欣 卞韬 +1 位作者 齐晓华 任利姣 《中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2期98-100,122,共4页
为应对初霜日、终霜日和无霜期变化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利用河北省石家庄市1972—2022年16个国家气象站的气象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相关分析法、Mann-Kendall法分析石家庄市平均初霜日、终霜日和无霜期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石... 为应对初霜日、终霜日和无霜期变化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利用河北省石家庄市1972—2022年16个国家气象站的气象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相关分析法、Mann-Kendall法分析石家庄市平均初霜日、终霜日和无霜期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石家庄市初霜日呈显著推迟趋势,终霜日呈极显著提前趋势,无霜期呈极显著增长趋势。在对无霜期延长的贡献上,终霜日提前比初霜日推迟的作用更大。初霜日、终霜日和无霜期均存在明显的年代差异,且与平均气温极显著相关。初霜日、终霜日和无霜期分别在1997年、1993年和1994年发生了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霜日 终霜日 无霜期 变化特征 河北省石家庄市 1972—202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2023年山东省水土流失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孟琳 董明明 《中国水土保持》 2025年第3期5-8,共4页
基于2011年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2018—2023年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及2023年植被数据,分析山东省2011—2023年水土流失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2011—2023年,山东省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实现了“双下降”,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5287.37 ... 基于2011年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2018—2023年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及2023年植被数据,分析山东省2011—2023年水土流失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2011—2023年,山东省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实现了“双下降”,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5287.37 km 2,降幅达19.40%;全省水土流失以轻度为主,其面积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54.77%~94.94%;全省水土保持率呈持续增长趋势,2023年较2011年增加了3.34个百分点。②2020—2023年山东省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双下降”态势比2011—2023年的更好,水土保持工作呈高质量快速发展的趋势。③2020—2023年耕地、林地、建设用地是全省水土流失的主要源地,其水土流失面积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88%以上,是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和关注区域。④2020—2023年,山东省坡耕地绝大部分水土流失发生在坡度≤15°耕地,在水土保持规划中应重点关注,同时应加大对坡度≤2°耕地的水土流失治理力度。⑤2020—2023年山东省水土流失相对集中分布在鲁中南低山丘陵土壤保持区和胶东半岛丘陵蓄水保土区,两区水土流失面积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94%左右,是水土流失重点关注区域,尤其应加大对鲁中南低山丘陵土壤保持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力度。分析了山东省水土流失变化的原因,提出了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变化特征 2011—2023 山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9—2022年我国粮食生产及化肥施用演变特征 被引量:1
9
作者 于军民 徐瑞衡 +2 位作者 仇建荣 杨绪清 曾洪玉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8期186-190,共5页
为了提升化肥运筹策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分析了我国1979—2022年粮食生产及化肥施用情况。结果表明:①我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变化较大,经过几次增减,目前基本上恢复到1979年水平。②粮食总产从1979年的3.32亿t增加到2022年的6.83亿t,增... 为了提升化肥运筹策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分析了我国1979—2022年粮食生产及化肥施用情况。结果表明:①我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变化较大,经过几次增减,目前基本上恢复到1979年水平。②粮食总产从1979年的3.32亿t增加到2022年的6.83亿t,增产率为106%;粮食单产从1979年的2.78t/hm^(2)增加到2022年的5.77 t/hm^(2),增长了108%。③化肥总施用量从1979年起持续增长,到2015年至峰值,为6022.60万t(折纯量),2016年开始化肥总施用量逐渐下降,至2022年降为5079.21万t(折纯量),44年间化肥总施用量增长了368%。氮、磷、钾肥施用量变化趋势与化肥总用量变化趋势相似,复合肥施用量从1979年起持续增长至2018年,2019—2020年略微下降,后又逐渐上升,至2022年为2368.68万t(折纯量);氮、磷肥施用比例逐渐下降,而钾肥及复合肥施用比例逐渐增加。④我国粮食总产的提升,关键在于粮食播种面积的扩大、粮食单产的提高,以及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施用量的增加,尤其取决于粮食单产的提高和复合肥用量的增加。目前,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已基本恢复到1979年的水平,粮食总产和粮食单产经过44年分别增加了106%和108%,但化肥施用量却增长了368%。因此,耕地“减肥”潜力仍然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 产量 化肥 肥料利用率 1979—202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3—2022年十堰市旅游气候舒适度变化分析
10
作者 梁辰 刘少霞 沈雨 《中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7期115-120,139,共7页
为合理开发利用湖北省十堰市旅游气候资源,基于十堰国家基本气象站1973—2022年的气温、风速、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等气象资料,运用气候舒适度评价模型,解析十堰市气候舒适度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73—2022年十堰市年平均温湿指数和风效... 为合理开发利用湖北省十堰市旅游气候资源,基于十堰国家基本气象站1973—2022年的气温、风速、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等气象资料,运用气候舒适度评价模型,解析十堰市气候舒适度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73—2022年十堰市年平均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呈显著上升趋势,着衣指数呈显著下降趋势,3种指数均向舒适等级方向发展。温湿指数四季均呈不同程度上升趋势,风效指数四季均呈不同程度下降趋势,着衣指数春季、夏季、冬季呈不同程度下降趋势,秋季变化不明显。年综合舒适指数呈明显上升趋势,不舒适等级时长呈明显下降趋势,舒适等级时长呈明显上升趋势。不舒适时段主要集中在冬季和夏季,舒适时段主要集中在春季和秋季,十堰市属于春秋舒适型地区,适宜旅游的季节为春季和秋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舒适度 温湿指数 风效指数 着衣指数 综合舒适指数 旅游气候资源 湖北省十堰市 1973—202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青海门源M_(W)6.6地震震源动力学破裂过程
11
作者 谢张迪 于湘伟 章文波 《地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36,共16页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W)6.6地震在地表产生了较强的破坏,为研究门源地震产生强地表破裂及阻碍托莱山东段应力释放的构造背景,本文采用谱元法模拟了门源地震曲面分支断层在实际地形下的动力学破裂过程。结果显示,破裂自初始破裂点沿...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W)6.6地震在地表产生了较强的破坏,为研究门源地震产生强地表破裂及阻碍托莱山东段应力释放的构造背景,本文采用谱元法模拟了门源地震曲面分支断层在实际地形下的动力学破裂过程。结果显示,破裂自初始破裂点沿断层上倾方向同时发生双侧破裂;受震源区上方高速P波异常体的影响,断层产生非连续破裂。在破裂传播到托莱山东段时,断层的滑动速度和滑动量发生明显的阶跃式下降;此外,近地表处滑动速率约3.6 m/s的区域可能为强地面运动生成区。以上两者产生的高频辐射共同作用可能是此次门源地震同震地表形变较强的主要原因。由动力学模拟结果计算得到的应变空间分布显示,托莱山东段南西侧与冷龙岭西段北东侧的应变以拉张为主,而冷龙岭西段南西侧的应变以挤压为主,这与门源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门源地震所处的青藏高原东北缘北东向主压转为南西向迁移所处的构造背景以及ENE和WSW的震源区应力场方向一致。托莱山断裂东段受分支断层破裂过程的强烈抑制作用,其累积应力未完全释放,残留震级约为M_(w)5.1,在门源地震库仑应力的触发作用下,未来有进步破裂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2门源地震 动力学破裂 谱元法 库仑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印度南极法》的特色及借鉴意义
12
作者 陈忠华 《极地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03-616,共14页
《2022年印度南极法》是印度首部综合性的南极立法,是作为南极条约协商国的印度参与南极治理最为重要的法律依据。在该法生效的同时,印度出台了《印度南极环境保护规则》以进一步细化和执行《2022年印度南极法》中的有关规定。本文通过... 《2022年印度南极法》是印度首部综合性的南极立法,是作为南极条约协商国的印度参与南极治理最为重要的法律依据。在该法生效的同时,印度出台了《印度南极环境保护规则》以进一步细化和执行《2022年印度南极法》中的有关规定。本文通过解析《2022年印度南极法》的立法逻辑,重点分析了该法如何构建以行政许可为核心的立法结构,并通过与印度其他国内法规则的协调机制,有效履行其在南极条约体系下的国际义务。此外,本文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南极立法进行比较研究,旨在识别《2022年印度南极法》中具有显著特色的重点制度,评估其对印度参与南极治理实践的积极影响与潜在挑战。鉴于中国目前正在制定法律层级的南极立法,相关研究对中国南极立法以及中国进一步参与南极治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2印度南极法》 南极条约体系 南极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2023年无为市油菜品种筛选试验
13
作者 夏启云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7期14-16,24,共4页
为提高无为市油菜产量和品质,加快新品种的示范推广,筛选出适宜无为市生态条件的优质高产品种,为当地油菜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于2022—2023年在无为市对13个油菜品种开展了筛选试验,测定了参试品种的生育期、抗逆性、经济性状、产量... 为提高无为市油菜产量和品质,加快新品种的示范推广,筛选出适宜无为市生态条件的优质高产品种,为当地油菜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于2022—2023年在无为市对13个油菜品种开展了筛选试验,测定了参试品种的生育期、抗逆性、经济性状、产量等。结果表明,庆油8号、神农油828、爱兆沣、邡油211、陕油28、宁杂158、中油杂39株高较高,生育期适中,抗倒性强,菌核病病情指数低于或与对照品种沣油737相差不大,产量较高,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符合无为市选种目标,可进入下一年展示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品种 性状 产量 安徽无为 2022—202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2020年河南省玉米生产成本与收益分析
14
作者 李成焕 郑敏军 +1 位作者 谢富欣 程相武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10期183-185,189,共4页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玉米是河南省第二大粮食作物,玉米生产的成本和收益问题是广大农户比较关注的问题。为促进玉米产业健康发展,分析了2011—2020年河南省玉米种植生产成本与收益情况。结果表明:2011—2020年河南省玉米生产成本呈波动变...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玉米是河南省第二大粮食作物,玉米生产的成本和收益问题是广大农户比较关注的问题。为促进玉米产业健康发展,分析了2011—2020年河南省玉米种植生产成本与收益情况。结果表明:2011—2020年河南省玉米生产成本呈波动变化态势,其中物质与服务费用波动式上升,人工成本波动式下降;玉米生产收益波动较大。基于此,提出了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加大农资价格监管力度、积极推广科学种植、大力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和稳步提升粮食价格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成本 收益 河南省 2011—202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2022年潍坊市寒亭区小麦品种比较试验
15
作者 武春明 刘磊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1期26-29,共4页
为因地制宜地筛选出适宜潍坊市寒亭区种植的高产小麦品种,于2021—2022年在寒亭区开展了小麦品种品比试验,综合评价了26个参试品种的生育期、农艺性状、抗逆性表现、经济性状等。结果表明,参试小麦品种的全生育期在232~234 d之间;除对... 为因地制宜地筛选出适宜潍坊市寒亭区种植的高产小麦品种,于2021—2022年在寒亭区开展了小麦品种品比试验,综合评价了26个参试品种的生育期、农艺性状、抗逆性表现、经济性状等。结果表明,参试小麦品种的全生育期在232~234 d之间;除对赤霉病和茎基腐病抗性存在差异外,对其他常发病害均表现为抗病;除烟农173、菏麦29和徐麦36较对照济麦22稍微减产外,其他22个品种产量均高于对照济麦22。其中,鑫瑞麦29有效穗数744.0万穗/hm^(2),产量12601.5 kg/hm^(2),较对照济麦22增产31.5%;山农40穗粒数52.1粒,产量12217.5 kg/hm^(2),较对照济麦22增产27.5%,这2个品种田间综合表现优异,对寒亭区气候条件的适应性较强,推荐在寒亭区进一步示范、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种 性状 产量 山东潍坊 寒亭区 2021—202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0-2022年巴塘县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16
作者 贾斌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17期113-115,119,共4页
气候变化研究是当今全球科学界的核心议题之一,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化,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给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基于1960—2022年巴塘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观测数据,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和突变检验方... 气候变化研究是当今全球科学界的核心议题之一,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化,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给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基于1960—2022年巴塘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观测数据,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和突变检验方法,对1960—2022年巴塘县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巴塘县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每10年升温0.266℃,其中2008年后增温加速,突变前后温差达1.2℃;年降水量总体微弱减少(每10年减少0.429 mm),2005年发生明显突变,突变后年降水量减少约40.1 mm;气温变化趋势与青藏高原整体特征一致,但降水量变化与周边区域存在差异,可能与局部地形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平均气温 降水量 突变检验 青藏高原 四川巴塘 1960—202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2—2022年安徽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7
作者 万华兵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14期96-101,共6页
以2002—2022年土地利用遥感数据为基础,通过分析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均衡度、优势度、动态度指标,研究了安徽省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变化情况,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安徽省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耕地和林地,但耕地面积逐渐减少,林地... 以2002—2022年土地利用遥感数据为基础,通过分析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均衡度、优势度、动态度指标,研究了安徽省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变化情况,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安徽省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耕地和林地,但耕地面积逐渐减少,林地面积有小幅增加,建设用地面积增幅较大;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均表现出先快速增长再稳步增长的态势,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面积差值逐渐变小,土地利用结构朝着均衡状态发展;大量耕地、林地转变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且主要转变为建设用地;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均会对安徽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结构 动态变化 影响因素 安徽省 2002—202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2—2022年北川羌族自治县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18
作者 韩怡然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3期144-149,157,共7页
为了探究北川羌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北川县)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利用1992—2022年北川县月尺度和日尺度降水资料,运用长期变化趋势分析、线性回归系数计算、降水相对变率计算等方法,分析了当地31年的日、月尺度降水趋势及时空... 为了探究北川羌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北川县)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利用1992—2022年北川县月尺度和日尺度降水资料,运用长期变化趋势分析、线性回归系数计算、降水相对变率计算等方法,分析了当地31年的日、月尺度降水趋势及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并结合北川县典型重大自然灾害事件,探究了灾害前后降水突变特征。结果表明,北川县降水主要集中在7月和8月,占全年总降水量的50%以上,并且绝大多数降水为大暴雨。同时,北川县重大自然灾害主要发生在每年的6—8月,灾害发生时间前后常伴随降水量的增加以及降水异常现象。此外,北川县降水量空间分布不均,呈西高东低分布趋势,与其地势分布相同;北川县遭遇的重大自然灾害大多与当年降水异常有关,且中西部地区在灾害发生年的日均降水量比南部、北部地区更加集中,受灾程度更加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时空分布 相对变率 趋势系数 回归系数 四川北川 1992—202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3—2022年浙江省金衢盆地暴雨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
19
作者 范瑜越 楼俊伟 +1 位作者 舒素芳 夏园锋 《中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2期123-126,147,共5页
利用1973—2022年浙江省金华、衢州地区国家基本气象站的降水资料,研究气候变暖影响下1973—2022年金衢盆地暴雨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73—2022年金衢盆地暴雨事件的发生频次、暴雨事件降雨量和暴雨事件强度均呈振荡上升趋势... 利用1973—2022年浙江省金华、衢州地区国家基本气象站的降水资料,研究气候变暖影响下1973—2022年金衢盆地暴雨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73—2022年金衢盆地暴雨事件的发生频次、暴雨事件降雨量和暴雨事件强度均呈振荡上升趋势;暴雨事件的发生频次存在3~5年、7年和24年的振荡周期,其中,前2个振荡周期均通过了95%的信度检验;暴雨事件在每年各月均有发生,但主要集中在暖季(4—9月),累计占比达85.3%,特别是6月发生最多(最高达35.0%);衢州地区的暴雨事件强度和频次均大于金华地区,暴雨事件的中心站位于衢州站;极端暴雨事件主要发生在6—7月,其中最强事件发生在1997年7月8—11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事件 时空演变 振荡周期 金衢盆地 气候变暖 1973—2022 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2022年我国60~69岁老年人健康素养水平分析 被引量:15
20
作者 徼晓菲 李英华 +2 位作者 李莉 邓婷鹤 张刚 《中国健康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13-517,524,共6页
目的了解2018-2022年我国60~69岁老年人健康素养水平及变化趋势,为开展老年人健康素养促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2018-2022年全国健康素养监测中60~69岁老年人的监测数据,分析其健康素养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结果经加权调整,2018-2022年... 目的了解2018-2022年我国60~69岁老年人健康素养水平及变化趋势,为开展老年人健康素养促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2018-2022年全国健康素养监测中60~69岁老年人的监测数据,分析其健康素养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结果经加权调整,2018-2022年我国60~69岁老年人的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为6.95%、6.23%、9.00%、11.71%、12.34%。以2022年数据为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农村地区为参照,城市地区60~69岁老年人健康素养水平的OR值为1.141(95%CI:1.032~1.261);以不识字/少识字为参照,小学、初中、高中/职高/中专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60~69岁老年人健康素养水平的OR值分别为2.124(95%CI:1.721~2.621)、3.386(95%CI:2.768~4.141)、5.195(95%CI:4.219~6.395)和10.315(95%CI:8.080~13.167)。结论2018-2022年,我国60~69岁老年人的健康素养水平较低,但呈上升趋势,城乡、文化程度是我国60~69岁老年人健康素养水平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8-2022 健康素养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