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黏弹性球体位错理论研究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震后效应对华南块体的影响
1
作者 刘泰 邹镇宇 +3 位作者 吴伟伟 佘雅文 付广裕 孟国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424-3435,共12页
本文基于黏弹性球体位错理论和GNSS观测资料,约束东南亚地区大范围地幔黏滞性结构,探讨该地震的震后形变及其对华南块体的影响.首先收集泰国地区震后位移资料,考虑兼顾稳态和瞬态震后形变的Burgers黏弹性体,利用黏弹性球体位错理论进行... 本文基于黏弹性球体位错理论和GNSS观测资料,约束东南亚地区大范围地幔黏滞性结构,探讨该地震的震后形变及其对华南块体的影响.首先收集泰国地区震后位移资料,考虑兼顾稳态和瞬态震后形变的Burgers黏弹性体,利用黏弹性球体位错理论进行模拟,得到软流圈麦克斯韦黏滞性系数(η_(m))为5×10^(18)Pa·s,开尔文体黏滞性系数与麦克斯韦体比值(α)为0.3,开尔文体剪切模量与麦克斯韦体比值(γ)为0.33.进而收集和模拟华南块体及其周边区域震后形变,GNSS流动站观测资料显示震后2年形变主要集中于华南块体南部,观测与模拟震后位移方向整体一致,往西南方向指向震中,震后形变量上存在明显差异,云南地区模拟值偏大,而华南块体南部模拟值偏小.GNSS连续站观测资料显示,华南块体受苏门答腊地震震后形变的影响在2010年后明显减弱.后续地壳变形研究以华南块体为参考基准时,建议基于2016年以后的观测提取速度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 黏弹性体 华南块体 GNSS观测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引起的远场形变 被引量:16
2
作者 付广裕 孙文科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27,共8页
用球体位错理论计算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在川滇地区形成的理论水平位移场,结果表明,理论计算值与利用GPS观测数据获得的该地震在川滇地区引起的同震水平位移场观测值基本吻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计算了该地震引起的全球和中国大陆及周边... 用球体位错理论计算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在川滇地区形成的理论水平位移场,结果表明,理论计算值与利用GPS观测数据获得的该地震在川滇地区引起的同震水平位移场观测值基本吻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计算了该地震引起的全球和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同震位移场、应变场、重力和大地水准面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 位错理论 位移 应变 重力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的几个断层滑动模型的全球同震位移对比 被引量:10
3
作者 瞿武林 张贝 +3 位作者 黄禄渊 尹凤玲 张怀 石耀霖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843-2858,共16页
2004年苏门答腊大地震后,不同作者根据地震波和/或GPS观测,提出了不同的断层错动模型.在利用同震位移观测资料反演断层滑动模型时,由于使用半无限空间均匀介质模型或半无限空间分层介质模型,一般只能利用近场位移GPS观测约束,无法利用... 2004年苏门答腊大地震后,不同作者根据地震波和/或GPS观测,提出了不同的断层错动模型.在利用同震位移观测资料反演断层滑动模型时,由于使用半无限空间均匀介质模型或半无限空间分层介质模型,一般只能利用近场位移GPS观测约束,无法利用远场资料,这些模型有时差别颇大,如何区别这些模型的优劣是一个仍尚未解决的问题.本文采用等效体力有限元方法,在考虑地球球形和分层的条件下,对四个不同作者提供的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的断层滑动模型计算全球同震位移.由于采用了球形模型,所以不仅可以把四个模型的近场位移计算结果与GPS数据进行对比,而且可以把远场位移计算结果与GPS数据进行对比.我们发现,垂直位移对断层滑动模型的依赖性小于水平位移.四个模型计算的近场位移与GPS位移符合程度均较好,但是四个模型计算的远场位移与GPS位移符合情况有很大不同,其中Chlieh等(2007)模型在近场与远场符合程度均很好,是四个模型中最好的.另外还探讨了断层反演数据资料、断层几何模型以及地球模型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对于特大地震,全球同震位移观测与计算值吻合程度的好坏是衡量断层滑动模型的合理性的一个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 地震位错 同震位移 断层模型 G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CSD在线流体监测捕获的气体地球化学异常与2004年9.3级苏门答腊地震可能的超远程关系 被引量:12
4
作者 曾令森 许志琴 +4 位作者 罗立强 詹秀春 梁凤华 杨经绥 李海兵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21-524,共4页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在线流体地球化学监测在2004年12月10至2005年1月10日之间捕获到一段重要的气体地球化学异常。该异常从2004年12月24日晚上11点半开始到12月29日晚上7点半结束,其中在12月26日早上7点半到29日晚7点半这段异常非常特...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在线流体地球化学监测在2004年12月10至2005年1月10日之间捕获到一段重要的气体地球化学异常。该异常从2004年12月24日晚上11点半开始到12月29日晚上7点半结束,其中在12月26日早上7点半到29日晚7点半这段异常非常特殊,表现出流体地球化学的剧烈变化。具体表现为流体组分从基本上不含Ar、He及N2跳跃到富含Ar、但亏损He和N2。该异常发生在2004年9.3级苏门答腊地震前1个半小时。由于CCSD现场离苏门答腊地震震中距离大于4170公里,大于该地震破裂长度1200公理的3倍,该地震在CCSD现场产生的静态应力变化微乎其微,不足以导致CCSD现场深部岩石或封闭破裂的岩石物理性质剧烈变化,因而可以排除静态激发效应的作用。在我国的云南和广东等地所观测到的地震异常和地下水位变化等表明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的动态激发效应主要沿东北方向,这和大地震的动态激发具有方向性一致。而CCSD现场就位于该方向上。我们推测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所产生的面波在CCSD现场激发的动态效应,导致库仑型失稳,增进深部岩石或破裂带的渗透率,释放富含Ar但亏损He和N2的流体,产生CCSD所观测到的气体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 动态激发效应 CCSD 流体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4年Mw9.3苏门答腊地震产生的库仑应力 被引量:4
5
作者 瞿武林 张贝 +3 位作者 黄禄渊 程惠红 张怀 石耀霖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6-98,共13页
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Mw9.3地震产生的应力扰动,强烈影响了苏门答腊及其周边地区的地震活动性,甚至对中国西南部地区的地震活动性也有明显的影响。基于断层滑动模型,采用等效体力处理断层错动有限单元方法,分别用分层球对称地球模型... 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Mw9.3地震产生的应力扰动,强烈影响了苏门答腊及其周边地区的地震活动性,甚至对中国西南部地区的地震活动性也有明显的影响。基于断层滑动模型,采用等效体力处理断层错动有限单元方法,分别用分层球对称地球模型与三维横向不均匀性地球模型计算在全球地壳和地幔中产生的同震效应。据此,对在苏门答腊和中国西南等地区产生的同震效应进行重点分析。结果表明:在同震破裂面附近,使用三维不均匀性地球模型与使用分层球对称模型得到的结果有明显差别,前者更加合理。在同震破裂面附近有必要使用三维不均匀性地球模型。使用球对称模型计算,有67.6%的余震发生在库仑应力增加区;而使用横向不均匀性地球模型时,计算的这一比率可高达72.3%,这说明余震与断层库仑应力增加区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在西安达曼断层北段余震的发生与库仑应力为正值的主要断层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余震受到其附近的主要断层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 有限元方法 三维横向不均匀性 库仑应力 地震触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安达曼大地震构造特征及地震海啸灾害 被引量:26
6
作者 马宗晋 叶洪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81-287,共7页
2004年12月26日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侧海域发生的地震是自1964 年阿拉斯加大地震以来最大的地震,震级达到9级或9级以上。它是由印度洋板块向缅甸微板块底下俯冲过程中的逆断层作用造成的。印度洋板块以每年6~7 cm的速率向北北东方... 2004年12月26日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侧海域发生的地震是自1964 年阿拉斯加大地震以来最大的地震,震级达到9级或9级以上。它是由印度洋板块向缅甸微板块底下俯冲过程中的逆断层作用造成的。印度洋板块以每年6~7 cm的速率向北北东方向运动,与南亚板块发生斜向聚敛俯冲,此运动在该地区解耦为印度洋板块沿巽他海沟的正向俯冲及缅甸微板块东侧的右旋走向平移运动。主震破裂模型研究的结果表明,破裂是由南向北传播的,地震破裂带长达1 200余km,宽度约100 km,最大位移约为20 m,地震断层向上穿透海沟底面,估计约有10 m左右的错距。这次大地震的同震效应导致地球自转轴摆动、地球自转加速,日长缩短。据目前统计,地震引发的大海啸造成305 276人死亡,被此次海啸夺走生命的人数超过了有史以来历次大海啸灾难中死亡人数的总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412月26日海啸 地震 板块俯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年6月4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南部M_s8.0地震的震源机制 被引量:13
7
作者 许力生 陈运泰 周云好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62-469,共8页
用全球地震台网的长周期地震仪记录到的远场体波,反演了2000年6月4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南部Ms8.0地震的矩张量解.这个解比USGS、Harvard CMT和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得到的矩张量解更为合理.该地震矩张量的最佳双力偶分量为1.5X1021Nm,补... 用全球地震台网的长周期地震仪记录到的远场体波,反演了2000年6月4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南部Ms8.0地震的矩张量解.这个解比USGS、Harvard CMT和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得到的矩张量解更为合理.该地震矩张量的最佳双力偶分量为1.5X1021Nm,补偿线性矢量偶极分量为1.2X1020N·m,爆炸分量为-5.9X1019N·m.震源机制主要是左旋走滑,带有很小的逆冲倾滑分量.节面Ⅰ走向为199°,倾角为82°,滑动角为5°;节面Ⅱ走向为109°,倾角为85°,滑动角为172°.P轴方位角为154°,倾角为2°;T轴方位角为64°,倾角为10°;B轴方位角为256°,倾角为80°.该地震的P波显示了明显的方向性效应.P波的这种多普勒效应表明,走向199°的节面为断层面.地震是从东北向西南方向单侧破裂的,破裂传播方向几乎垂直于爪哇海沟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0 6月 印度尼西亚 苏门答腊地震 地震矩张量 震源机制 方向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年6月4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南部M_S8.0地震的时空破裂过程 被引量:9
8
作者 周云好 许力生 陈运泰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21-229,共9页
利用全球地震台网的长周期地震仪记录到的远震体波反演了 2 0 0 0年 6月 4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南部MS8 0地震的时空破裂过程。从P波和S波提取的震源时间函数的方向性效应都清楚地表明 :走向为 199°的节面为断层面 ,地震是从东北... 利用全球地震台网的长周期地震仪记录到的远震体波反演了 2 0 0 0年 6月 4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南部MS8 0地震的时空破裂过程。从P波和S波提取的震源时间函数的方向性效应都清楚地表明 :走向为 199°的节面为断层面 ,地震是从东北向西南方向的单侧破裂。这次地震破裂持续了约 16s。破裂区长约 95km ,宽约 6 0km ,平均静态位错约 11m ,最大静态位错达2 7m。平均静态应力降约为 90MPa ,最大静态应力降达 2 2 0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0 6月 印度尼西亚 苏门答腊地震 震源时间函数 破裂过程 滑动 应力降 P波 S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8.7级大地震构造背景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徐杰 高祥林 +1 位作者 陈国光 周本刚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24-331,共8页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西北近海8.7级大地震,是一次浅源的海沟俯冲型板间地震。震中位于印尼-美拉尼西亚板块边界构造带的西北端,2004年沿该带发生的8次M≥7地震显示总体由东向西迁移的特征,表明它们具有相互联系的统一动力过程。这...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西北近海8.7级大地震,是一次浅源的海沟俯冲型板间地震。震中位于印尼-美拉尼西亚板块边界构造带的西北端,2004年沿该带发生的8次M≥7地震显示总体由东向西迁移的特征,表明它们具有相互联系的统一动力过程。这些板间地震的发生与该地处于几个板块汇聚地带和较大的板块运动速率有关,它们导致了强烈而复杂的构造变形和构造活动。印度洋-澳大利亚板块向东南亚陆块的低角度俯冲,在俯冲带浅部形成积累应变能的巨大闭锁区,它的突然破裂和大尺度滑动是造成印尼8.7级大地震的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412月 印度尼西亚 地震 初步分析 构造背景 板块边界 动力过程 相互联系 运动速率 板间地震 构造活动 构造变形 澳大利亚 形成积累 直接原因 构造带 低角度 东南亚 印度洋 应变能 俯冲带 大尺度 西北 印尼 近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大震和中国及邻区中强震地震活动(2004年12月~2005年1月)
10
作者 陈培善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52-354,共3页
关键词 200412月 中强震地震活动 2005 全球大震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邻区 观测报告 地震台站 地震参数 月报 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大震和中国及邻区中强震地震活动(2004年10~11月)
11
作者 陈培善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5-236,共2页
本目录中的地震参数来自"中国地震台临时报告"(简称"月报").其中,国内及邻区给出M≥4.7的事件,全球给出M≥6的事件."月报"由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七室按月做出.
关键词 中强震地震活动 2004 全球大震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邻区 地震参数 地震 月报 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4年SEG年会地震勘探技术最新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郭建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2005年第2期137-150,共14页
首先根据近5年SEG年会发表的文章数量变化分析了勘探地球物理技术的发展趋势,按地震采集、地震数据处理、偏移、岩石物理等技术分类简单介绍了最新进展。采集技术主要介绍了数字检波器的优势、点震源/点检波器陆地连续采集及处理技术和... 首先根据近5年SEG年会发表的文章数量变化分析了勘探地球物理技术的发展趋势,按地震采集、地震数据处理、偏移、岩石物理等技术分类简单介绍了最新进展。采集技术主要介绍了数字检波器的优势、点震源/点检波器陆地连续采集及处理技术和一种金属炸药。地震数据处理技术主要介绍了非垂直出射的静校正技术、减小采集脚印影响和提高空间分辨率的叠前道集插值算法、反射面元(CRS)地震反射成像及绕射波分离技术。偏移技术主要介绍了基于波动方程的照明分析、克希霍夫叠前深度偏移中的照明角补偿法、平面波偏移成像、用有限元有限差分法进行正演和成像及绕射波成像技术。岩石物理主要介绍了人造砂岩制造技术、碳酸盐岩中渗透率与速度间关系的建立及碳酸钙沉积的时延超声测量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勘探技术 SEG 2004 地震数据处理技术 地球物理技术 高空间分辨率 叠前深度偏移 岩石物理 静校正技术 有限差分法 碳酸钙沉积 发展趋势 变化分析 地震采集 技术分类 采集技术 连续采集 插值算法 分离技术 反射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十年(2004-2014)总结
13
作者 郭增建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1期228-232,235,共6页
对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2004—2014这10年历年集体会商并上报中国地震局和全国会商会的书面预测意见做一回顾总结(重点是7级和7级以上地震),以作为今后预测工作的参考。
关键词 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 预测总结 地震 2004-201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GRACE卫星数据提取苏门答腊地震同震和震后重力变化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国庆 付广裕 周新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03-308,共6页
基于GRACE重力卫星数据,采用P3M6去相关滤波技术、350km半径的高斯平滑技术与差分方法,提取2004年苏门答腊Mw9.3地震的同震和震后重力场时空演化过程。该地震断层下盘同震重力变化达到4.6μGal,上盘同震重力变化最大值为-8.3μGal,该结... 基于GRACE重力卫星数据,采用P3M6去相关滤波技术、350km半径的高斯平滑技术与差分方法,提取2004年苏门答腊Mw9.3地震的同震和震后重力场时空演化过程。该地震断层下盘同震重力变化达到4.6μGal,上盘同震重力变化最大值为-8.3μGal,该结果与球体位错理论计算结果在量级和分布形态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震后7a断层下盘重力变化累计达到5.6μGal,超过同震变化信号;而断层上盘震后重力变化只有0.6μGal,仅为同震变化信号的11%。该现象表明,断层下盘所在海洋地层的粘滞性较低,地层相对柔软,其地层在震后由于较大的粘滞性松弛效应而持续变形,并伴随较大的重力变化;而断层上盘所在的地层接近陆地地壳特性,地层相对脆硬,震后受地层的粘滞性响应而导致的重力变化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CE卫星 2004苏门答腊Mw9.3地震 高斯平滑 重力变化 粘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石油学会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分会召开2004年技术研讨会
15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04-504,共1页
关键词 河北 2004 地震资料 三维VSP处理技术 地球物理技术 石油天然气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2006年兰州—天水—武都地区重力场时变小波分析
16
作者 徐云马 祝意青 +1 位作者 程宏宾 苏瑞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8-74,共7页
对2001~2006年兰州—天水—武都地区5期重力场时变资料进行小波分解,结合2003年11月岷县5.2级地震、2004年9月岷县5.0级地震以及2006年6月武都、文县间5.0级地震进行分析。探讨了无震年份、有震年份及较长时段的重力场时变资料小波分... 对2001~2006年兰州—天水—武都地区5期重力场时变资料进行小波分解,结合2003年11月岷县5.2级地震、2004年9月岷县5.0级地震以及2006年6月武都、文县间5.0级地震进行分析。探讨了无震年份、有震年份及较长时段的重力场时变资料小波分解结果与地震活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用小波分解方法可有效分离重力场时变的不同波长成分;该地区不同层次的重力场时变异常反映了一定尺度意义上不同深度的介质密度的动态变化分布,说明兰州—天水—武都地区中深部地质构造活动所引起的重力异常变化的2阶、3阶小波细节对2003、2004、2006年3次MS≥5.0地震反应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4 20063次Ms≥5.0地震反应明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尼油气资源及中国石油合同区块现状 被引量:26
17
作者 童晓光 杨福忠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5年第2期58-62,共5页
印度尼西亚地处欧亚、印度洋—澳大利亚、太平洋三大板块交汇处,构造十分复杂。印尼约有60个沉积盆地,具有油气远景的陆上盆地面积80多万平方千米,目前已有11个盆地产油气。油气盆地分别位于苏门答腊油气区(印尼最主要的产油区)、爪哇... 印度尼西亚地处欧亚、印度洋—澳大利亚、太平洋三大板块交汇处,构造十分复杂。印尼约有60个沉积盆地,具有油气远景的陆上盆地面积80多万平方千米,目前已有11个盆地产油气。油气盆地分别位于苏门答腊油气区(印尼最主要的产油区)、爪哇油气区、东加里曼丹油气区、东部油气区和南海海域油气区。印尼的石油勘探起步很早,20世纪70年代原油产量达高峰,超过8000×104t,2002年石油产量为5600×104t,天然气产量590×108m3。印尼从60年代开始就引进外资进行油气勘探,曾有30多家西方石油公司在印尼投资。中国公司自90年代开始介入印尼的油气生产领域,目前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在印尼9个区块拥有权益;中国石油在印尼7个合同区块拥有权益;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在印尼也拥有一个勘探区块。2003—2004年,中国石油印尼项目勘探上取得可喜的成果,共发现了11个含油气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石油 印尼 区块 油气资源 合同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 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 2003-2004 20世纪70 现状 印度尼西亚 油气区 2002 天然气产量 含油气构造 澳大利亚 沉积盆地 油气远景 苏门答腊 油气盆地 加里曼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估亚洲海啸的环境影响
18
作者 江刚(摘)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86-486,共1页
到目前为止,2004年12月26日袭击南亚地区的地震和海啸造成的死亡人数约为172000人,大多数报告认为这一数字还会上升.此次地震海啸影响巨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要调查它是否还有其他环境影响。
关键词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地震海啸 环境影响 200412月 亚洲 评估 死亡人数 南亚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