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库赛湖地震(M_S8.1)地表破裂带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208
1
作者 徐锡伟 陈文彬 +7 位作者 于贵华 马文涛 戴华光 张志坚 陈永明 何文贵 王赞军 党光明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13,T001-T004,共17页
震后野外考察表明 ,2 0 0 1年 11月 14日昆仑山库赛湖地震 (MS8 1)发生在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断裂带库赛湖段上 ,发震断层具有高速率左旋滑动的基本特征 ,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平均滑动速率达 (14 8± 2 4 )mm/a ;地震地表破裂带沿库... 震后野外考察表明 ,2 0 0 1年 11月 14日昆仑山库赛湖地震 (MS8 1)发生在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断裂带库赛湖段上 ,发震断层具有高速率左旋滑动的基本特征 ,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平均滑动速率达 (14 8± 2 4 )mm/a ;地震地表破裂带沿库赛湖段西起布喀达板峰东缘 (91°0 8′E) ,向东经库赛湖北缘、青藏公路 2 894里程碑、玉珠峰南麓 ,东止于青藏公路东 70km附近 (94°4 8′E) ,地震地表破裂带沿N70°~ 90°W走向线状展布 ,全长约 35 0km ,由一系列走向N4 5°~ 5 0°E拉开状张裂缝、走向N6 0°~ 75°E张剪切裂缝、走向N80°W剪切裂缝以及隆起鼓包或开裂陷坑等斜列状组合而成 ,显示出纯剪切走滑的破裂特征 ,最大左旋水平位移 6m ;宏观震中位于昆仑山口西 80~ 90km附近的库赛湖东北角山麓地带 ,地震地表破裂带宽度 30 0m ,在库赛湖北岸至山麓地带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和由地震动或重力效应引起的次生破裂带总宽度可达 2km。库赛湖地震地表破裂的左旋走滑特征表明 ,青藏高原物质确实存在着向东的滑移或流动 ,东昆仑断裂带东部与库赛湖段斜列的东大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1 11月 昆仑山 地震地形破裂 地震断层 发震构造 库赛湖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INSAR的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大地震形变探测 被引量:15
2
作者 张艳梅 江在森 +1 位作者 李斐 方颖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2-17,共6页
2001年11月14日发生的昆仑山口西8.1级大地震造成了长度近400km的破裂带,以断裂带最西端的震中地区为实验区,选取多时相ERS-2SAR影像和航天飞机SRTMDEM数据,采用两路和三路雷达差分干涉处理方法分别提取了地震形变信息。结果表明:在地... 2001年11月14日发生的昆仑山口西8.1级大地震造成了长度近400km的破裂带,以断裂带最西端的震中地区为实验区,选取多时相ERS-2SAR影像和航天飞机SRTMDEM数据,采用两路和三路雷达差分干涉处理方法分别提取了地震形变信息。结果表明:在地形起伏大的高山地区,采用外部DEM的两路差分方法可以取得更好的结果;昆仑山地震造成的太阳湖南侧断裂带为左旋走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差分干涉测量 三路差分 两路差分 地壳形变 昆仑山8.1级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年昆仑山地震同震-震后效应与2021年玛多地震关系探讨 被引量:4
3
作者 屈春燕 赵德政 +5 位作者 单新建 岳冲 陈晗 吴东霖 刘恋 张国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741-2756,共16页
位于青藏高原中北部的巴颜喀拉地块是我国西部近年来的主体地震活动区,一系列M_(W)7.0以上强震均发生在该次级块体周边,而其北边界东昆仑断裂带是一条长达2000 km、规模最大、活动性最强的深大断裂带.2001年在东昆仑断裂带中段发生了M_(... 位于青藏高原中北部的巴颜喀拉地块是我国西部近年来的主体地震活动区,一系列M_(W)7.0以上强震均发生在该次级块体周边,而其北边界东昆仑断裂带是一条长达2000 km、规模最大、活动性最强的深大断裂带.2001年在东昆仑断裂带中段发生了M_(W)7.8昆仑山地震,2021年5月在其震中东南部大约450 km处巴颜喀拉块体内部一次级断裂上发生了M_(W)7.3玛多地震.玛多地震对人们以往认为强震更可能发生在巴颜喀拉块体边界断裂上的认识提出挑战,但是也为研究巴颜喀拉块体边界断裂与块体内部次级断裂活动关系、地震触发关系带来机遇.本文利用前期基于2001年昆仑山地震后积累的大量InSAR数据获得的震后大范围形变场时空演化图像和库仑应力变化模型,探讨昆仑山地震与玛多地震的关系.InSAR震后观测结果显示:昆仑山地震后沿东昆仑断裂带出现了长达500 km的大范围南北不对称震后形变场,其中南盘形变宽度和量级均明显大于北盘,南盘形变宽度达到250 km,断层近场相对平均形变速率达到>20 mm·a^(-1),而且南盘向南衰减梯度小,整体衰减缓慢,意味着震后形变对巴颜喀拉块体形成持续东向加载作用,并将分摊到块体内部的一系列次级断裂上,应力加载增加次级断层的地震危险性.2015—2020年InSAR震间应变率场则显示次级断裂——昆仑山口—江错断裂呈高剪切应变率特征.本文计算了昆仑山地震同震破裂和震后形变引起的玛多震区多条SE向次级断裂的累积库仑应力变化,结果显示昆仑山地震同震和震后形变对玛多地震发震断裂(昆仑山口—江错断裂)形成了一定的应力加载.本文认为昆仑山地震同震和长时间尺度震后形变加速了巴颜喀拉块体的东向运动,而断层本身运动学性质和区域应力扰动共同影响了玛多地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颜喀拉块体 昆仑断裂 昆仑山地震 玛多地震 震后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石圈结构对大地震震后形变的影响——以1976年唐山大地震和2001年昆仑山大地震为例 被引量:3
4
作者 徐昊 孙玉军 吴中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3170-3184,共15页
大地震发生之后通常会诱发一系列的余震序列,对比1976年MS7.8唐山大地震和2001年MS8.1昆仑山大地震周边区域的地震事件可以看出,唐山大地震余震活动时间要明显长于昆仑山大地震余震活动时间.余震序列往往与震后形变密切相关,而影响震后... 大地震发生之后通常会诱发一系列的余震序列,对比1976年MS7.8唐山大地震和2001年MS8.1昆仑山大地震周边区域的地震事件可以看出,唐山大地震余震活动时间要明显长于昆仑山大地震余震活动时间.余震序列往往与震后形变密切相关,而影响震后形变的因素不仅与地震发震断层和震级有关,同时与岩石圈的结构有关.考虑到唐山大地震的发震区华北地块和昆仑山大地震的发震区青藏高原有着较大的岩石圈结构差异,本文采用PSGRN/PSCMP软件计算了岩石圈分层模型的大地震同震和震后形变,分析了地壳弹性模量、弹性厚度以及黏滞性系数对同震和震后形变的影响,进而讨论了影响唐山地震和昆仑山地震余震序列差异的原因.计算结果显示,震后形变会在黏弹性效应的作用下逐渐调整,震后形变的持续时间与地壳弹性模量、地壳弹性厚度和下地壳黏滞性系数有关.上地壳和下地壳弹性模量越大,震后形变达到稳定值的时间越短,弹性模量对震后形变稳定值影响很小.地壳弹性厚度越大,震后形变达到稳定值的时间越短,当断层面底端深度小于地壳弹性厚度时,地壳弹性厚度的增加会引起震后形变稳定值的减小;下地壳厚度对震后形变达到稳定值的时间和稳定值基本无影响.下地壳黏滞性系数越大,震后形变达到稳定值的时间越长,反之亦然.结合唐山地震区的华北地块和昆仑山地震的青藏高原深部结构发现,两者之间的上地壳弹性模型差别不大,唐山地震区地壳弹性厚度略大于昆仑山地震区,但昆仑山地震区下地壳黏滞性系数明显低于唐山地震区.这些因素均决定了昆仑山地震的震后形变持续时间短(余震时间序列短)而唐山地震的震后形变持续时间长(余震时间序列长).由此可见,岩石圈结构差异可能是导致唐山地震和昆仑山地震余震序列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大地震 昆仑山大地震 余震序列 震后形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年昆仑山口8.1级巨震后中国大陆、云南地震趋势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石绍先 曹刻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20-226,共7页
分析研究了 2 0 0 1年 11月 14日昆仑山口 8 1级巨震对中国大陆及云南未来几年地震趋势的影响 ,指出巨震后 6年大陆可能仍然处于地震活跃期 ,其间大陆西部发生 7 0级以上大震可能性较大 ;受 2 0 0 0~ 2 0 0 1年欧亚带东南段大震活动过... 分析研究了 2 0 0 1年 11月 14日昆仑山口 8 1级巨震对中国大陆及云南未来几年地震趋势的影响 ,指出巨震后 6年大陆可能仍然处于地震活跃期 ,其间大陆西部发生 7 0级以上大震可能性较大 ;受 2 0 0 0~ 2 0 0 1年欧亚带东南段大震活动过程及巨震调整影响 ,未来 1~ 3年云南省可能进入新的活跃期 ,6 5级以上强震危险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1 地震趋势分析 中国大陆 大震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频率域台阵技术推测2001年昆仑山口西大地震的破裂时间与几何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张红霞 许力生 +2 位作者 陈运泰 李春来 K.Stammler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25,105,共14页
概述频率域远场台阵技术应用于大地震能量辐射源的追踪原理,介绍利用这一技术追踪能量辐射源的一般步骤,并以2001年昆仑山口西大地震为例,分析资料处理中主要参数设置所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通过分析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地震台阵(EK台阵)... 概述频率域远场台阵技术应用于大地震能量辐射源的追踪原理,介绍利用这一技术追踪能量辐射源的一般步骤,并以2001年昆仑山口西大地震为例,分析资料处理中主要参数设置所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通过分析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地震台阵(EK台阵)的宽频带波形资料,获得了2001年昆仑山口西大地震的起始破裂点的位置,能量辐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破裂持续时间.根据EK台阵资料的分析结果,2001年昆仑山口西大地震的起始破裂点位于布喀达坂峰东侧(35.92°N,91.70°E),破裂持续时间不超过160s,破裂长度约520km.其中,初始破裂点以西为180km,以东为340km.断层西段在布喀达坂峰附近向西南方向发生弯曲,与地表破裂吻合.断层东段似乎在西大滩断裂附近向东北方向发生弯曲,其方向与西大滩断层的走向一致,但二者相距约30km.另外,分析结果似乎表明,地震断层的西段近乎直立,而东段逐渐南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率域台阵技术 2001昆仑山口西大地震 能量辐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台风对汶川大地震和昆仑山大地震“震前扰动”影响的分析 被引量:49
7
作者 胡小刚 郝晓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363-1375,共13页
2008年8.0级汶川大地震发生前约40 h起,中国地震局测震台网中的宽带地震仪、重力仪和倾斜仪都记录到了明显的低频扰动现象.然而,在此期间西太平洋上空产生了一次强台风Rammasun(威马逊);与此类似,2001年8.1级昆仑山大地震发生前约60 h起... 2008年8.0级汶川大地震发生前约40 h起,中国地震局测震台网中的宽带地震仪、重力仪和倾斜仪都记录到了明显的低频扰动现象.然而,在此期间西太平洋上空产生了一次强台风Rammasun(威马逊);与此类似,2001年8.1级昆仑山大地震发生前约60 h起,国家地震局测震台网中的宽带地震仪也记录到了明显的低频扰动现象,在此期间中国南海上空产生了一次强台风LingLing(玲玲).本文针对这两大地震的"震前扰动"现象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其"震前扰动"现象是否与台风引起的巨浪产生的地脉动效应有关.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内陆观测到的异常扰动与台风路径以及台风的强度密切相关.近海台风可在中国大陆内地引起明显的异常扰动;而远离大陆海岸位于深水海域上空的台风,很难在中国大陆内地引起明显的异常地脉动变化.台风LingLing的路径距离中国海岸最近处仅有约700 km,而台风Rammasun距离中国大陆海岸最近处却达1 300 km.本文的对比分析研究表明:路径和强度类似于LingLing的台风在中国内陆可引起明显的异常扰动.因此,中国内陆和沿海许多地震台记录到的昆仑山大地震的"震前扰动"源于LingLing地脉动效应的可能性较大;但位于新疆的地震台记录到的扰动信号频率却明显偏低,这一现象值得注意.路径和强度类似于Rammasun的台风很难在中国内陆引起明显的异常扰动,因此汶川大地震的"震前扰动"完全源于台风Rammasun地脉动效应的可能性较小.汶川大地震的"震前扰动"产生的原因和机理值得我们去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8汶川大地震 2001昆仑山大地震 震前扰动 异常地脉动 台风 小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大地震震前扰动信号的再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程威 胡小刚 郝晓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98-1306,共9页
研究了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MS8.1大地震前新疆地区宽频带地震仪记录到的异常扰动事件.新疆地震台网在发生强震的前三天记录到了强烈的扰动信号.由于新疆地震台距离昆仑山大地震的震中很近,因此该震前扰动的成因备受关注,一直被认为可... 研究了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MS8.1大地震前新疆地区宽频带地震仪记录到的异常扰动事件.新疆地震台网在发生强震的前三天记录到了强烈的扰动信号.由于新疆地震台距离昆仑山大地震的震中很近,因此该震前扰动的成因备受关注,一直被认为可能是与大地震相关的慢地震事件,可能是大地震的某种前兆现象.本研究扩大了观测异常扰动事件的范围,分析了欧亚大陆187个宽频带地震仪在2001年11月的观测记录,发现这些地震仪在11月10—12日期间都记录到了时频特征类似的强扰动信号,其中最强的扰动信号出现在挪威台站KONO.调查研究发现挪威海域在11月10—12日期间出现了一次超强北极风暴,我们对扰动源位置初步定位后发现大地震前欧亚大陆各台站记录的最大扰动信号主要来源于挪威西南海岸.本文的研究结果确认昆仑山大地震前新疆台网记录到的强烈震前扰动信号不是与大地震相关的慢地震事件,而是挪威海域北极风暴激发的微地震(地脉动).本文进一步研究表明北极风暴激发的地脉动可显著影响中国大陆的地震和重力观测.在分析中国大陆地震台网记录的强扰动信号时,北极风暴的影响不能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大地震 地震 地震前兆 地震 北极风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仑山强震前的震颤波并非源自慢地震 被引量:26
9
作者 张雁滨 蒋骏 +3 位作者 李才媛 唐焱 朱健 徐锐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69-877,共9页
2001年11月14日的昆仑山Ms8.1级地震前几天,中国地震台网多个台站都观测到了持续数天的低频震颤波信号.由于这些震颤波发生在强震前,所以备受关注.多年来研究人员对该震颤波的产生原因进行过多方探讨,但没有定论.该震颤波信号是否源自... 2001年11月14日的昆仑山Ms8.1级地震前几天,中国地震台网多个台站都观测到了持续数天的低频震颤波信号.由于这些震颤波发生在强震前,所以备受关注.多年来研究人员对该震颤波的产生原因进行过多方探讨,但没有定论.该震颤波信号是否源自强震区的慢地震?是否是地震前兆?或为其它因素?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从多方面分析和研究了昆仑山强震前中国大陆宽频地震仪所观测的震颤波信号的特征、持续时间、震颤波强度变化与大规模大气运动的关系、信号强度随观测空间的衰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宽频地震仪在昆仑山强震前观测到的震颤波由两个信号组成,其中11月10日开始出现,主要频率范围0.15~0.22Hz(周期约4~7s)、持续时间在10—13日的震颤波,主要由同时间段内发生在西太平洋的强台风玲玲(Ling Ling)引发;而11月11日开始出现,主要频率范围0.1~0.13Hz(周期7~10s)、持续时间在11—12日的震颤波,不是来自昆仑山强震区的慢地震,而是由来自欧洲北部及欧亚大陆的强温带气旋引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观测 连续震颤波 昆仑山强震 温带气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仑山口西M_S=8.1级地震的形变应变场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郭良迁 张祖胜 +2 位作者 李延兴 王敏 薄万举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068-1075,共8页
根据昆仑山口西 8.1级地震前后GPS测点的位移速率 ,用弹性模型公式计算了地壳应变参数 .应变参量的变化表明 ,震前在地震区附近以压应变为主 ,应变速率较大 .位移速率矢量显示出震前的震中地区相对周围为活动性较弱的“稳定”地区 .地... 根据昆仑山口西 8.1级地震前后GPS测点的位移速率 ,用弹性模型公式计算了地壳应变参数 .应变参量的变化表明 ,震前在地震区附近以压应变为主 ,应变速率较大 .位移速率矢量显示出震前的震中地区相对周围为活动性较弱的“稳定”地区 .地壳的形变和应变揭示出孕震体在挤压状态下积累了较高的应变势能 .8.1级地震的同时期由于地壳释放了巨大的应变能而应变速率变化显著 .计算结果表明 ,地震所产生的应变达到 4 .5× 10 -6以上 .发震断裂带的平均左旋走滑量是 3.31m(89°E~ 96°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形变 应变速率 地震 昆仑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仑山Ms 8.1级地震震后变形场数值模拟与成因机理探讨 被引量:48
11
作者 邵志刚 傅容珊 +1 位作者 薛霆虓 黄建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805-816,共12页
2001年11月14日,在青海和新疆交界处发生了昆仑山Ms8.1级强烈地震,GPS后观测显示,此次地震震后形变不仅在断裂南北两侧存在很大的差异,而且在短时间调整后断裂南北两侧表现为同向运动.本文以观测的地震形变为约束,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分... 2001年11月14日,在青海和新疆交界处发生了昆仑山Ms8.1级强烈地震,GPS后观测显示,此次地震震后形变不仅在断裂南北两侧存在很大的差异,而且在短时间调整后断裂南北两侧表现为同向运动.本文以观测的地震形变为约束,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昆仑山地震震后形变的物理机制.建立有关的有限元虚功方程,通过有限元数值方法模拟震后形变,从理论上分析介质的非均匀性、黏滞性松弛、流体调整对震后形变的影响.采用网格搜索确定昆仑断裂南北两侧下地壳的黏滞系数分别为5.0×1017Pa.s,9.0×1018Pa.s左右,正是这十余倍的差异引起了断裂两侧震后形变的非对称性和同向运动,这一差异既是长期地质作用的结果,又是现代地球动力学环境的决定因素之一.通过数值模拟定性讨论了断裂北侧地表形变在震后短期内的调整,对于靠近断裂附近的测点可能是黏弹性松弛和孔隙流体调整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在分析短期震后形变时综合考虑黏弹松弛和孔隙流体调整是很有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Ms 8.1级地震 震后形变 黏弹介质 孔隙介质 有限元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仑山与汶川强烈地震对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壳运动及应变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21
12
作者 张希 王双绪 +4 位作者 张晓亮 崔笃信 王文萍 张四新 薛富平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2-42,共11页
充分应用GPS、区域水准、跨断层等地形变观测资料,借助非震负位错反演,结合地震活动,综合研究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Ms8.1级地震对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壳运动与应变积累的影响。通过分析笔者认为,青藏块体内部Ms8.1级巨大地震能量释放产生... 充分应用GPS、区域水准、跨断层等地形变观测资料,借助非震负位错反演,结合地震活动,综合研究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Ms8.1级地震对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壳运动与应变积累的影响。通过分析笔者认为,青藏块体内部Ms8.1级巨大地震能量释放产生的扰动应力场对NE向主压背景应力场的调制作用,导致块体边界构造区域地壳差异运动和应力应变状态发生变化。其中,对阿尔金断裂东段与祁连山断裂带西段的应变积累状态反映减缓为主的影响,而对祁连山断裂带中东段则反映促进应变积累为主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一定时期、一定程度的。近期青藏块体东北缘区域应力场处于昆仑山、玉门、民乐等地震后的恢复状态。而由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后有限的GPS、跨断层短水准观测资料,可推测汶川地震对甘川交界东段-甘川陕交界区应变积累状况一定程度促进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Ms8.1级地震 汶川Ms8.0级地震 青藏块体东北缘 地壳运动 大震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的水平运动场与昆仑山8.1级地震的可能关系 被引量:26
13
作者 杨国华 江在森 +1 位作者 刘广余 韩月萍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15,共6页
为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应变场的时-空变化态势并更加真实地描述区域运动场,在区域无旋转的基础上,使用以提取中、低频应变信息为主的连续应变模型,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在华北地区400余个GPS测站的复测资料(1999年、2001年和2004... 为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应变场的时-空变化态势并更加真实地描述区域运动场,在区域无旋转的基础上,使用以提取中、低频应变信息为主的连续应变模型,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在华北地区400余个GPS测站的复测资料(1999年、2001年和2004年),分析了华北地区1999~2001年水平运动场的空间变化及2001~2004年相对于1999~2001年运动的差异性变化,结果表明:1)华北地区非均匀应变比较明显,不同时段的结果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也不一样;2)前后两个时段的运动具有明显的不一致特性;3)2001年昆仑山8.1级地震等事件对华北地区地壳变形可能起主要控制作用,使华北地区在东西向出现明显的拉伸;4)从整体上讲,2001年昆仑山8.1级地震等事件的发生对华北地区积累的能量具有一定程度的减缓与释放作用,华北即将进入强震活动期的条件似乎还不完全具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GPS 水平运动与应变 昆仑山8.1级地震 地震活动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玛尼7.9级地震对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触发作用及动力背景初探 被引量:16
14
作者 陈兵 江在森 +3 位作者 车时 王庆良 朱桂枝 王继英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7,共7页
根据库仑静应力变化的概念 ,对青藏块体中部地区 1997年 11月 8日玛尼 7 9级地震及 2 0 0 1年 11月 14日昆仑山口西 8 1级地震的应力触发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不同震源机制解计算结果表明 ,玛尼地震造成了昆仑地震断层面上 10 -3 MPa量... 根据库仑静应力变化的概念 ,对青藏块体中部地区 1997年 11月 8日玛尼 7 9级地震及 2 0 0 1年 11月 14日昆仑山口西 8 1级地震的应力触发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不同震源机制解计算结果表明 ,玛尼地震造成了昆仑地震断层面上 10 -3 MPa量级的库仑应力增量 ,该变化仅使得昆仑地震的发生提前了最长 10年左右 ,表明当前地壳应变能水平可能并不很低。对照2 0世纪初以来全球 7级以上强震频度和强度演化特征与地球自转变化的关系 ,认为地球自转幅度衰减、变化频率升高是近期强震活动的重要控制因素。昆仑山口西 8 1级地震的发生 ,可能是地球自转持续加速阶段后期 ,青藏块体内部区域应力场逐渐强化 ,及玛尼地震应力触发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仑静应力 玛尼地震 震源机制解 昆仑山 地球自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键群方法与昆仑山-阿尔金山弧型构造顶部地震时空群集特征 被引量:15
15
作者 周蕙兰 刘振 高原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97-206,共10页
本文以单键群(SLC)分析方法为基础,进行了以下研究:(1)对一个地区的地震目录进行分析得到特征键长,并用其对该区地震的时空群集性和离散性进行分析,进而建立分类子目录,以便作针对性的细致处理;(2)定义了几个描述SL... 本文以单键群(SLC)分析方法为基础,进行了以下研究:(1)对一个地区的地震目录进行分析得到特征键长,并用其对该区地震的时空群集性和离散性进行分析,进而建立分类子目录,以便作针对性的细致处理;(2)定义了几个描述SLC构架特点的参数,发展和实现了按时间逐段滑移计算SLC构架和这些参数的办法及程序,考察这些参数随时间的变化(尤其是大地震前的变化);(3)用以上各软件处理了昆仑山-阿尔金山弧型顶部区域的地震目录,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键群 地震活动 时空群集 昆仑山 阿尔金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仑山M_S8.1地震震源参数的多破裂段模拟研究 被引量:28
16
作者 马超 单新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28-437,共10页
昆仑山MS8.1地震的已有研究结果在破裂带长度、破裂面方向、破裂面大小等震源破裂特征参数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本文采用D-InSAR技术首次获得昆仑山MS8.1地震干涉同震形变场,结合野外科学考察的实测值,进行了主破裂带InSAR视线向变化量的分... 昆仑山MS8.1地震的已有研究结果在破裂带长度、破裂面方向、破裂面大小等震源破裂特征参数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本文采用D-InSAR技术首次获得昆仑山MS8.1地震干涉同震形变场,结合野外科学考察的实测值,进行了主破裂带InSAR视线向变化量的分解,通过对InSAR分解结果、野外科学考察、遥感解译等多源数据综合分析,重新划分了昆仑山地震的次级破裂段.进而通过对地震南北盘同震应变的分析,发现了昆仑山地震的南北两盘分别受挤压和拉张两种应力作用,研究表明多种岩石在拉张和压力作用下其最小主应力下的杨氏模量表现出非线性弹性特征,从而提出对昆仑山地震地表位移及震源特征参数分析时应考虑非线弹性介质导致的非线性弹性位移分布特征.基于上述原因,本文对Okada线弹性位错模型的算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了“多震源、非均一位错分量、多破裂段叠加”的线弹性模型,该模型模拟出的形变场干涉纹图较好地体现了地震形变场的分布特征,并由此获得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地震发震断层的几何学特征参数,为破裂带长度、破裂面方向、破裂面大小等震源破裂特征参数研究提供了较好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形变场 震源参数 昆仑山Ms8.1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仑山地震地表破裂带东段几何学与运动学 被引量:6
17
作者 吴树仁 李贵书 +4 位作者 何锋 张永双 石菊松 韩金良 曾庆利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554-561,共8页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脉的西部发生Ms8.1级地震,地表形成的地震破裂带沿袭先存东昆仑断层从西向东延伸350km左右,直至昆仑山口以东逐渐消失。地震破裂带东段(即昆仑山口段)长约90km左右,破裂带宽度10~30m。根据不同地段地表破裂带几...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脉的西部发生Ms8.1级地震,地表形成的地震破裂带沿袭先存东昆仑断层从西向东延伸350km左右,直至昆仑山口以东逐渐消失。地震破裂带东段(即昆仑山口段)长约90km左右,破裂带宽度10~30m。根据不同地段地表破裂带几何轨迹结构、位移和变形差异,昆仑山口段地震破裂带可划分为4个次级段。其几何轨迹结构样式可分为3类:①双重主破裂连接结构;②单主破裂弧形扩展连接结构;③无破裂连接结构。根据主断面擦痕、破裂带两侧横向冲沟位移标志和分支破裂变形组合关系判断,主破裂表现为左旋走滑运动,而大多数分支破裂(R断层)则表现为左旋走滑兼张性;破裂带最大左旋位移4m左右,破裂带表现为脆性变形,以破裂扩展、块体位移为主,从西向东变形逐渐减弱,直至消失,表现为地震破裂东延扩展前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表破裂带 几何轨迹结构 左旋走滑 同震位移 昆仑山 运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仑山口大地震与地形变异常的讨论 被引量:7
18
作者 薄万举 张祖胜 郭良迁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3年第1期22-28,共7页
针对昆仑山口大地震 ,总结了多种地形变 (大地测量 )手段所显示的异常变化及其时空分布 ,结果显示 :8.1级大震前存在空间尺度大、时间尺度长的地形变前兆异常。简要介绍了相关的异常图像 ,给出了初步解释 ,并对未来震情的发展进行了探... 针对昆仑山口大地震 ,总结了多种地形变 (大地测量 )手段所显示的异常变化及其时空分布 ,结果显示 :8.1级大震前存在空间尺度大、时间尺度长的地形变前兆异常。简要介绍了相关的异常图像 ,给出了初步解释 ,并对未来震情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认为近期内强震活动向华北迁移的可能性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 地震危险区 地震预测 地震前兆 大地测量 地形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调查 被引量:4
19
作者 陆鸣 徐锡伟 +1 位作者 陈文斌 孙洪斌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17-118,共2页
关键词 昆仑山 8.1级地震 地震调查 中国 地震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仑山8.1级地震对川滇地区地壳水平形变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杨国华 江在森 +4 位作者 张风霜 刘峡 韩月萍 沈午春 王利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6-64,共9页
为了从整体上(较大尺度)跟踪区域应变场的时空变化,并更客观地描述区域运动场,文中在区域无旋转的基础上使用了以提取中低频应变信息为主的连续非线性应变模型。根据《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位于川滇地区GPS测站所产生的复测资料(... 为了从整体上(较大尺度)跟踪区域应变场的时空变化,并更客观地描述区域运动场,文中在区域无旋转的基础上使用了以提取中低频应变信息为主的连续非线性应变模型。根据《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位于川滇地区GPS测站所产生的复测资料(1999年~2001年~2004年),以1999年~2001年的运动为基本参考(阶段性形变背景),从2001年和2004年两期资料中分离出了2001年昆仑山8.1级地震对其产生的主要影响量。结果表明:①昆仑山8.1级地震对JII滇地区产生了可识别的影响,且形变的方式与形变背景既有一定的相似性又有一定差异;②震前运动场非常有序;震后的位移场有序与杂乱并存,GPS测站的位移量一般为数毫米;③震前的主应变场基本为近东西向显张性、南北向显压性,且以张性为优势;震后四川地区基本上为东西向压、南北向张,且以压性为优势,云南地区北东向张、北西向压,且以张性为优势;④震前面应变以膨胀为主,收缩区基本位于川滇块体的东界及附近地区;震后四川地区为面收缩地区(越往北越大),南部为面膨胀地区。从整体上看,昆仑山8.1级地震对川慎地区能量的积累有积极作用,重点应注意西昌一东川段及附近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8.1级地震 川滇地区 GPS水平运动与应变 地震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