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2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科学院2000年至2003年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名单
1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74-74,共1页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 20002003 博士生 重点培养基地 研究生教育
全文增补中
中国2000年冰川长度数据集
2
作者 姚晓军 周苏刚 +8 位作者 张圆 黄登冕 薛娇 王玉 魏其鑫 褚馨德 张鸿芳 沙特 王国宇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25年第1期399-409,共11页
冰川长度不仅是冰川编目的基本属性,而且是反映冰川几何形态和冰川变化的重要参数。本数据集基于1998-2003年LandsatTM/ETM+遥感影像,采用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方法提取冰川轮廓矢量数据,结合ASTERGDE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应用冰川中流线提... 冰川长度不仅是冰川编目的基本属性,而且是反映冰川几何形态和冰川变化的重要参数。本数据集基于1998-2003年LandsatTM/ETM+遥感影像,采用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方法提取冰川轮廓矢量数据,结合ASTERGDE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应用冰川中流线提取方法构建中国2000年冰川长度数据集(V1.0)。本数据集反映了2000年左右中国冰川(共48126条)长度基本信息,总体精度为95.62%,可作为冰川变化、冰川冰储量评估、冰川动力学模型构建等研究的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长度 中国 LANDSAT 200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rcGIS的2000—2020年铜仁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
3
作者 蒋茂平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13期157-161,167,共6页
为研究2000—2020年铜仁市土地利用情况,选取武汉大学CLCD数据集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地表覆盖数据,借助ArcGIS 10.7软件进行裁剪、融合等处理,分析土地利用的变化幅度、转移情况,了解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况。研究... 为研究2000—2020年铜仁市土地利用情况,选取武汉大学CLCD数据集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地表覆盖数据,借助ArcGIS 10.7软件进行裁剪、融合等处理,分析土地利用的变化幅度、转移情况,了解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铜仁市土地利用类型占比最大的是森林,占比在60%左右;其次为农田,但在研究时段内总体呈减少趋势。在20年发展过程中,铜仁市土地利用类型发生明显的变化,其中森林、水体、建设用地利用面积在逐渐上升,森林利用面积增长最多,增长了955.924 4 km^(2),建设用地利用面积增长速度最快,增长了107.426 3 km^(2);草地、灌木、农田利用面积呈下降趋势,农田利用面积减少最多,减少了664.365 7 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 转移矩阵 贵州铜仁 2000—202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陇南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
4
作者 吕文强 白娜 +4 位作者 潘小玉 李志鹏 董彦丽 田晋华 马涛 《中国水土保持》 2025年第7期1-4,共4页
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程度等,从时空维度分析陇南市200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在陇南市均有分布,其中草地... 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程度等,从时空维度分析陇南市200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在陇南市均有分布,其中草地分布最为广泛,面积占比达42%左右;耕地呈逐年减少趋势,林地呈先增后减趋势,草地、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均呈逐年增加趋势。②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显示各地类变化速度为未利用地>耕地>建设用地>水域>草地>林地,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2000—2010年、2010—2020年相差不大,表明这两个时段内各土地利用变化基本一致。③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相互转移幅度大,其中耕地转出多于转入,导致耕地面积逐年减少。④陇南各县(区)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2000年明显低于2010年和2020年,2010年和2020年基本一致,2000—2010年是陇南市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高的时段。⑤土地利用面积变化的原因是部分土地退化、城市化进程加速、农林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时空变化 陇南市 2000—202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鲁豫毗邻地区生态用地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5
作者 吴明阳 毛媛 +3 位作者 王继昌 姜文玉 刘冰 徐蓉 《中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1期146-150,共5页
利用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遥感影像数据,结合随机森林法、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定量分析了鲁豫毗邻地区生态用地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0—2020年,该地区生态用地面积减少213.0... 利用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遥感影像数据,结合随机森林法、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定量分析了鲁豫毗邻地区生态用地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0—2020年,该地区生态用地面积减少213.09 km^(2),其中湿地面积增加111.35 km^(2),而林地和草地面积分别减少285.46 km^(2)和38.98 km^(2)。生态用地向耕地和建设用地的转化是其减少的主要原因。总体上,生态用地的破碎化程度下降,趋向于连通和聚集。具体而言,林地和草地的景观破碎度减弱,形状简化,连通度提高;而湿地的破碎化程度加剧,形状复杂化,连通度降低。生态用地变化主要受GDP、人口、第二产业值和年降雨量等驱动因素影响,年降雨量能大幅提升其他驱动因子影响力,第二产业值与人口和年均气温交互后影响力明显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用地 景观格局 驱动因素 地理探测器 鲁豫毗邻地区 2000—202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回归模型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县域结构红利的影响分析——2003—2021年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县域面板数据实证
6
作者 欧阳博强 曾雨欣 刘浩 《中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7期166-172,共7页
基于2003—2021年广东欠发达地区县域层面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回归模型,分析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县域结构红利的影响。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县域结构红利之间呈显著的倒“U”形趋势,即存在农村劳动力外流的门槛效应,... 基于2003—2021年广东欠发达地区县域层面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回归模型,分析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县域结构红利的影响。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县域结构红利之间呈显著的倒“U”形趋势,即存在农村劳动力外流的门槛效应,在该临界点之前,劳动力流动能显著促进县域结构红利的释放;超过临界点后,其促进作用逐渐减弱甚至可能产生抑制效应。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县域结构红利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在经济水平较高、结构红利较好的县域,劳动力流动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提出了有序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以及加强县域内就业和创业支持等政策建议,以期为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流动 县域结构红利 固定效应模型 门槛回归模型 异质性 广东省 2003—202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03年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新生HBsAg及ALT检测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郭寿彭 刘宝驹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4期248-249,共2页
目的:了解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入校新生HBV感染情况,为预防学生感染HBV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况调查对入校新生进行HBsAg及ALT调查。结果:4年内HBsAg平均阳性率为5.36%4年间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HBV感染在城乡之间、性别之... 目的:了解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入校新生HBV感染情况,为预防学生感染HBV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况调查对入校新生进行HBsAg及ALT调查。结果:4年内HBsAg平均阳性率为5.36%4年间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HBV感染在城乡之间、性别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应加强对学生乙肝的防治,加强在大学生中乙肝疫苗的接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0-2003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新生 HBSAG ALT 检测 丙氨酸转氨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中国城乡食物消费碳-水足迹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陈萱 李绍亭 任彦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87-296,共10页
随着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快速推进,中国居民膳食模式发生显著转变,并产生了严重的资源环境后果。为识别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碳-水足迹的关键驱动因素,缓解水资源消耗,助力双碳目标实现,该研究测算并对比分析了中国31(30)省市2000—2020年城乡... 随着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快速推进,中国居民膳食模式发生显著转变,并产生了严重的资源环境后果。为识别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碳-水足迹的关键驱动因素,缓解水资源消耗,助力双碳目标实现,该研究测算并对比分析了中国31(30)省市2000—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食物消费碳-水足迹,通过对数平均迪式指数算法(logarithmic mean index method,LMDI)对碳-水足迹进行了驱动因素分解。结果显示:2000—2020年中国城镇人均食物消费碳足迹(水足迹)增加了29.63%(32.94%),农村碳足迹(水足迹)增加了4.59%(7.91%)。从空间演变来看,城镇人均食物消费碳-水足迹较高的地区由沿海省份逐渐扩散至内陆,而农村呈南北高-中间低的分布格局。从驱动因素来看,经济水平是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碳-水足迹增加的主要动因,且消费水平表现为抑制作用;人口城镇化驱动城镇居民食物消费碳-水足迹增加,而在农村起到抑制作用。该研究从促进食物消费结构转型,多渠道拓宽食物来源等方面提出建议,旨在促进中国城乡居民食物可持续消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消费 碳足迹 水足迹 LMDI分解 2000—2020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003年载文统计与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杨丽君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4期369-372,共4页
为了客观、全面地剖析《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进入新世纪以来的载文、作者及引文等情况.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2000—2003年共16期作了定量分析.该刊16期共载文384篇;土木工程学科为重点栏目,发文比例31%;基金项目论文占6... 为了客观、全面地剖析《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进入新世纪以来的载文、作者及引文等情况.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2000—2003年共16期作了定量分析.该刊16期共载文384篇;土木工程学科为重点栏目,发文比例31%;基金项目论文占60 4%;篇均页码3 4页;信息密度4 9篇;论文合著率92%;引文规范,篇均引文5 6篇.统计结果反映出该刊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优秀的编辑质量.建议拓宽稿源,着重报道重点学科的科研成果,使《学报》特色得到进一步突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2003 载文统计 文献计量学 引文分析 作者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2000~2003年科技论文统计分析
10
作者 万红辉 王家银 +1 位作者 陈瑞林 朱卫华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4年第B05期434-438,共5页
对云南省农业科学院2000-2003年的科技论文,从数量、机构分布、学科分布、作者、核心期刊、期刊分布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目的是更好地了解本院的科研工作水平,以便对科研管理及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有所启示。
关键词 云南 农业科学院 2000-2003 科技论文 统计分析 期刊 人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过去2000年耕地的时空变化及其可持续利用策略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发浩 张凯歌 +5 位作者 方修琦 陈常松 李方舟 周夏 张月 陈熙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73-1383,共11页
明确中国历史时期耕地时空变化及其可持续利用策略,可为当前及未来国土资源开发和保护提供历史经验和借鉴之处。本研究集成过去2000年中国农耕区分布和耕地空间重建成果,概括了过去2000年间中国耕地的时空变化特征;进一步针对不同历史... 明确中国历史时期耕地时空变化及其可持续利用策略,可为当前及未来国土资源开发和保护提供历史经验和借鉴之处。本研究集成过去2000年中国农耕区分布和耕地空间重建成果,概括了过去2000年间中国耕地的时空变化特征;进一步针对不同历史时期耕地扩展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探讨了耕地的可持续利用策略。主要结论如下:①过去2000年中国耕地面积在波动中增加,公元初至公元8世纪维持在3.33×10^(7) ha上下,11世纪末接近5.33×10^(7) ha,17世纪初超6.67×107 ha,清末(1910年)达9.33×10^(7) ha,1980年后逾13.33×10^(7) ha。②过去2000年中国农耕区经历了3次扩展:西汉时期耕地扩展至长江以北,唐宋时期长江以南地区的耕地开发奠定了现代中国耕地分布的主体格局,清以来耕地变化以平原地区垦殖加深,以及对山地、边疆地区的开垦为主要特征。③中国历史上因地制宜地主动对耕地进行适应性改造,涵盖水利、农具等农业生产技术和耕作方法、作物选种等田间管理技术等诸多方面,是维系中国历史时期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长期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去2000 中国 耕地 时空特征 可持续利用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03年科学技术史学位论文目录(一)
12
作者 艾素珍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78-282,共5页
近年来 ,中国科学史的学科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已有若干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建成一批博士点与硕士点 ;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自然科学学科规划中 ,科学史被定为理学类一级学科 ,可授理、工、农、医等博士学位。本刊特辟“科学技术史... 近年来 ,中国科学史的学科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已有若干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建成一批博士点与硕士点 ;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自然科学学科规划中 ,科学史被定为理学类一级学科 ,可授理、工、农、医等博士学位。本刊特辟“科学技术史学位论文目录”专栏 ,拟刊载国内外与科学技术史相关的硕、博士的学位论文信息 ,主要包括题目、学生姓名、导师教师、完成时间等。本刊编辑委员会欢迎国内外相关机构和个人提供相关信息 ,以利学术交流。我们亦欢迎将学位论文的电子文本或打印稿惠寄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资料中心收藏。本次目录主要收录了国内一些科学技术史研究和教学机构以及相关单位中 2 0 0 0—2 0 0 3年毕业的硕、博士的学位论文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0年至2003年 科学技术史 学位论文 目录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2年滇中地区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熊微微 杨浪浪 岳兴盛 《中国水土保持》 2024年第7期59-63,共5页
滇中地区是云南省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供水区,近年来区域内人类活动强烈,水土流失问题频发,给区域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选取位于滇中地区的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元谋县、禄丰县、牟定县、武定县、永仁县作为研究区,基于RUSLE... 滇中地区是云南省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供水区,近年来区域内人类活动强烈,水土流失问题频发,给区域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选取位于滇中地区的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元谋县、禄丰县、牟定县、武定县、永仁县作为研究区,基于RUSLE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性,分析探讨2000—2022年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2000年、2007年、2014年、2022年研究区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1 128.40、2 012.60、5 111.43、2 227.99 t/(km2·a),土壤侵蚀强度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地势起伏较大的高山河谷;(2)土壤侵蚀状况呈先恶化后好转的趋势,2000—2014年土壤侵蚀加剧,2014—2022年土壤侵蚀减轻;(3)各侵蚀强度均呈现显著的空间正自相关性,聚集性明显;(4)建筑用地、林地、水田的土壤侵蚀较轻,而受到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旱地和草地土壤侵蚀比较严重,裸地最易发生强烈及以上侵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时空变化 RUSLE模型 滇中地区 2000—202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2000-2003年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分析 被引量:13
14
作者 刘晓丽 李瑞科 赵丽娟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684-684,680,共2页
关键词 2000~2003 人间布鲁氏菌病 疫情分析 河北省 人畜共患传染病 布氏菌病 80 上升趋势 9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2020年四川省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15
作者 胡婧媛 蔺睿 +1 位作者 姬红敏 赵金鹏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16期174-177,共4页
基于2003—2020年四川省气象灾害和农业经济数据,结合回归分析方法探究气象灾害对四川省农业生产和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气象灾害对四川省农业经济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且以暴雨洪涝和干旱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低温冷冻害(雪灾)和局地强对... 基于2003—2020年四川省气象灾害和农业经济数据,结合回归分析方法探究气象灾害对四川省农业生产和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气象灾害对四川省农业经济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且以暴雨洪涝和干旱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低温冷冻害(雪灾)和局地强对流;干旱、低温冷冻害(雪灾)和局地强对流3种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呈下降趋势,而暴雨洪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有所增加;农业生产总值与暴雨洪涝、干旱和低温冷冻害(雪灾)气象灾害指数成正相关,农村常住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暴雨洪涝、干旱和局地强对流气象灾害指数成负相关,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与干旱、局地强对流气象灾害指数成显著正相关。针对四川省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和经济的冲击,本文从重点灾害防御、政府保险补贴政策、智能化气象灾害管理和科学减灾防治理念4个角度提出相关建议,旨在为四川省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灾害 农业经济 防灾减灾 四川省 2003—202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阿克苏市农用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
16
作者 阿依妮尕尔·亚森 布买日也木·买买提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20期99-103,共5页
农用地是土地利用类型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类型。农用地资源在保障粮食供给、保持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农用地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性基础条件,农用地利用监测工作对保护粮食安全极其重要。... 农用地是土地利用类型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类型。农用地资源在保障粮食供给、保持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农用地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性基础条件,农用地利用监测工作对保护粮食安全极其重要。以阿克苏市为例,利用ArcGIS 10.8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对2000—2020年的遥感影像进行了重分类处理,得到了研究区不同时期的主要农用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结果,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对研究区主要农用地利用类型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土地利用的时间变化角度来看,2000—2020年阿克苏市耕地面积在6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变化幅度最大,从2000年到2020年共增加了50734.44 hm^(2);水域面积变化最小。从农用地变化的时空分布来看,旱地是阿克苏市的主要农用地类型,当地主要农用地基本上分布在研究区的西北部区域,农用地总面积从2000年到2020年共增加了18184.50 hm^(2)。从农用地变化的转移矩阵来看,未利用地转变为农用地的面积最大,累计达到19719.72 hm^(2);相反,农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的面积最大,累计达到1572.12 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用地 土地利用 时空变化 转移矩阵 新疆阿克苏 2000—202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1800年以来内蒙古达里湖浮游植物群落演变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1
17
作者 郭鑫 李文宝 +2 位作者 史小红 刘晶晶 史玉娇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68-1278,共11页
湖泊是地质历史上区域生态环境演变的重要载体,其沉积物中包含了丰富的环境演变信息。达里湖是典型的草原内陆封闭型湖泊,位于东亚夏季风的北部边缘,地理位置关键。本研究基于在达里湖采集的约238 cm沉积物岩芯(GDL-1),通过210 Pb和137 ... 湖泊是地质历史上区域生态环境演变的重要载体,其沉积物中包含了丰富的环境演变信息。达里湖是典型的草原内陆封闭型湖泊,位于东亚夏季风的北部边缘,地理位置关键。本研究基于在达里湖采集的约238 cm沉积物岩芯(GDL-1),通过210 Pb和137 Cs(岩芯上部20 cm)、AMS 14 C测年,以及沉积物样品中甾醇等生物标志物含量分析,重建了近1800年以来达里湖硅藻、蓝藻等典型藻类含量的演化历史,并结合总氮(TN)、总磷(TP)、盐度(Sr/Ba)和温度(T)等环境代用指标,分析藻类群落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达里湖典型藻类总量平均为2.03 ng/g(最高6.69 ng/g,最小0.53 ng/g),其中蓝藻占比平均为60%,绿藻和硅藻占比平均为20%;环境因子对硅藻、蓝藻和典型藻类生物量的解释率分别为47.7%、55.20%和48.10%,T、TN和Sr/Ba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影响因素;硅藻占比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小冰期硅藻占比最高,中世纪暖期占比最低;在达里湖的高盐环境下,湖泊营养盐浓度对藻类的影响受到限制,成为藻类等生长的限制因素;Sr/Ba小于0.9时,硅藻含量与典型藻类总量随着Sr/Ba值的升高而增加,Sr/Ba大于0.9时,典型藻类总量与Sr/Ba值呈负相关关系,而硅藻则表现出对盐度具有一定的耐受性;整体上,近1800年以来,区域或全球性气候事件通过改变达里湖盐度、营养元素浓度和温度来影响典型藻类群落结构。在暖期阶段,蒸发作用增强等导致的湖泊盐度增加成为达里湖典型藻类群落结构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冷期,营养元素浓度和温度的降低成为湖泊水体浮游植物生物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物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2000 达里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委2000、2003年水政监察设施建设通过项目竣工验收
18
作者 长江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3-3,共1页
关键词 长江水利委员会 2003 竣工验收 设施建设 水政监察 建设项目 2005 水利基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6~2000年中国围产儿腭裂畸形发生状况分析 被引量:25
19
作者 代礼 缪蕾 +2 位作者 周光萱 朱军 李刚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5-37,共3页
目的 探讨 1996~ 2 0 0 0年我国围产儿腭裂畸形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中国出生缺陷监测网是一个以医院为基础的先天畸形监测系统 ,采用此监测网收集孕 2 8周到产后 7d住院分娩的围产儿相关资料进行评价。结果 共收集围产儿 2 2 186... 目的 探讨 1996~ 2 0 0 0年我国围产儿腭裂畸形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中国出生缺陷监测网是一个以医院为基础的先天畸形监测系统 ,采用此监测网收集孕 2 8周到产后 7d住院分娩的围产儿相关资料进行评价。结果 共收集围产儿 2 2 186 16例 ,腭裂缺陷儿 4 99例 ,总发生率为 2 2 5 万。单发腭裂发生率为 1 75 万 ,综合征性腭裂为 0 5 0 万 ;城镇 2 2 7 万 ,乡村 2 19 万 ;男性为 1 93 万 ,女性为 2 5 7 万。产妇年龄别发生率以≥ 35年龄组最高(2 84 万 ) ,但各年龄组间无显著差异。总的腭裂和综合征性腭裂年度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各省发生率差异明显。单发和综合征性腭裂围产期病死率分别为 7 3% ,4 1 4 % ,总病死率为 14 9%。结论 中国围产儿腭裂畸形发生率的上升趋势由综合征性腭裂所致。单发腭裂畸形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腭裂发生率存在明显地理差异。综合征性腭裂围产儿出生素质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6-2000 中国 围产儿 腭裂畸形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年、2000年苏州市区儿童哮喘患病情况调查对比分析 被引量:12
20
作者 郝创利 张建华 +2 位作者 严永东 杨永生 盛锦云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543-544,共2页
关键词 1990 2000 苏州市区 儿童 哮喘 患病情况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