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50-70年代文艺的人物学
1
作者 张均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2-121,共10页
在改革开放年代,人物塑造被视为20世纪50-70年代文艺主要局限之所在。然而,在1990年代以后,弃此而去的中国当代文学很少塑造出能与“红色经典”相媲美的艺术形象。今日学界有必要重新发现该时代文艺的可作为优秀艺术遗产的人物学。道德... 在改革开放年代,人物塑造被视为20世纪50-70年代文艺主要局限之所在。然而,在1990年代以后,弃此而去的中国当代文学很少塑造出能与“红色经典”相媲美的艺术形象。今日学界有必要重新发现该时代文艺的可作为优秀艺术遗产的人物学。道德与阶级的双重的“区分的辩证法”,自我克服型抑或双赢型正面人物成长机制,以及他者化、正剧化、喜剧化反面人物叙述机制,共同构成了此时代文艺塑造人物形象的系统方法,并共同承担了社会类型/定型系统所需完成的叙事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50-70年代文艺 正面人物 反面人物 人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20世纪50-70年代文艺的社会再现
2
作者 张均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5-124,共10页
“八十年代叙述”一度导致20世纪50-70年代文艺的失语,实则它在社会再现方面的成绩不仅优于精英本位的古代士大夫文学与现代“抒情派”文学,甚至较之《白鹿原》等新历史主义叙述也更切近的“低层中国”之主要事实。当然,“见”与“不见... “八十年代叙述”一度导致20世纪50-70年代文艺的失语,实则它在社会再现方面的成绩不仅优于精英本位的古代士大夫文学与现代“抒情派”文学,甚至较之《白鹿原》等新历史主义叙述也更切近的“低层中国”之主要事实。当然,“见”与“不见”总是缠绕并至,此种社会再现是阶级话语与宗族、宗教、乡里、江湖等本土逻辑竞争、博弈的结果,其间也多有对社会实相的删减、改写与虚构,然而这未必可以理解为虚假,其所涉及的事关共同富裕、平等、劳动之文化建构,正是中国革命旨在争取弱者生存权利的文化实践的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50-70年代文艺 低层中国 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雄、儿女与神魔——20世纪50—70年代文艺的“故事学”
3
作者 张均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56-66,共11页
20世纪50—70年代文艺之所以在今天仍有顽强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得之于其在“故事学”层面融冶古今中外的异于前代的艺术创造。它以事关阶级/国家的总体性实践为其英雄的“新和旧的斗争”赋予历史深度,以巧妙的情欲剥离、情欲资源分类... 20世纪50—70年代文艺之所以在今天仍有顽强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得之于其在“故事学”层面融冶古今中外的异于前代的艺术创造。它以事关阶级/国家的总体性实践为其英雄的“新和旧的斗争”赋予历史深度,以巧妙的情欲剥离、情欲资源分类配置之编码原则将儿女讲述的快感机制安全地导入“英雄的历程”,更以源自中国“旧小说”的“神魔斗法”机制创造了革命年代的叙事奇观。对于此种合英雄、儿女、神魔于一体的艺术经验,今日学界尚无有效总结,但在当前电视剧、电影等大众文艺生产中业已开花、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5070年代文艺 故事学 英雄 儿女 神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自由进入”到“限制-融合”:20世纪50—70年代英国移民政策的变化 被引量:3
4
作者 周顺康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4-134,共11页
20世纪50—70年代,英国对英联邦内亚非裔移民的政策经历了自由进入到限制融合的变化。二战后劳动力的短缺使英国政府一度对这个移民群体持欢迎态度:只要是英联邦的公民,都有资格进入英国。大量移民的涌入影响当地居民的工作机会并引发... 20世纪50—70年代,英国对英联邦内亚非裔移民的政策经历了自由进入到限制融合的变化。二战后劳动力的短缺使英国政府一度对这个移民群体持欢迎态度:只要是英联邦的公民,都有资格进入英国。大量移民的涌入影响当地居民的工作机会并引发了生活方式的冲突。1948年移民法案重申了英联邦与殖民地人民自动获得英国公民身份的权利。1962年法案规定只有在英国出生或持有官方签发的护照,方可移居英国,从而根据护照类别把移民限制在技术或紧缺人才范围内。1971年的移民法案进一步规定只有父辈或祖父辈具有英国国籍的人,才有移民英国的资格。这一措施几乎是完全阻止了来自英联邦的、以定居为目的的移民的进入。在对英联邦亚非裔移民进行限制的同时,英国政府对欧洲移民逐渐持开放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民政策 亚非裔 英国-英联邦 20世纪5070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刻立意与缜密思辨的偕行--读《文艺批评话语研究:20世纪40-70年代》
5
作者 杨艳 《出版广角》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6-116,共1页
《文艺批评话语研究:20世纪40—70年代》一书以其深刻立意与缜密思辨带领读者在特殊年代的文化生态中徜徉,既填补了学界的空白,也为后续研究夯实了基础。
关键词 70年代 20世纪 话语研究 文艺批评 思辨 立意 文化生态 后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大学竞技体育的重构与发展: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体育学院为视角 被引量:1
6
作者 郭振 刘波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6-49,共4页
选取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体育学院为研究对象,考察50年代初期院校调整运动时期体育学院的形成,体育学院培养目标和数量的变化,以及竞技水平的展现。在此基础上,从发展路径、发展模式和理论表象论述大学竞技体育的重构,从历史的角度论... 选取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体育学院为研究对象,考察50年代初期院校调整运动时期体育学院的形成,体育学院培养目标和数量的变化,以及竞技水平的展现。在此基础上,从发展路径、发展模式和理论表象论述大学竞技体育的重构,从历史的角度论述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研究得出结论:1)体育学院是效仿苏联单科高等院校模式建构,院校调整运动时期的产物;2)体育学院目标和数量的变化深受这一时期政治运动的影响;3)体育学院重构了50年代至70年代大学竞技体育;4)体育学院是竞技体育体系和教育体系分离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竞技体育 体育学院 20世纪50年代70年代 重构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50至70年代文化保守主义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类型 被引量:2
7
作者 朱庆跃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3-24,共12页
20世纪50至70年代,因文化保守主义内部对在马克思主义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所造成的社会实践变革的反应不一;也由于中国共产党人在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探索中对文化保守主义呈现出日益正误交错状的倾向,致使文化保守主义对中... 20世纪50至70年代,因文化保守主义内部对在马克思主义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所造成的社会实践变革的反应不一;也由于中国共产党人在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探索中对文化保守主义呈现出日益正误交错状的倾向,致使文化保守主义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三种类型的关系。如处于接受改造与自我批判的留在大陆的第一代现代新儒学家,对中国化马克思构成了维护型或弱挑战型关系;流落到港台的第二代现代新儒学家,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构成了强挑战型关系;1950年代后期逐渐以马克思主义或中国化马克思虚假面目呈现的文化保守主义,则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构成了表面维护、实为强挑战型的关系。同样,其间党在处理这三种类型的文化保守主义方面的实践,也留下了一些经验教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5070年代 文化保守主义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关系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而不立欲速不达——20世纪50至70年代中国开展的科学批判活动 被引量:1
8
作者 胡化凯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9-208,共30页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我国开展过一系列批判自然科学中各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等“资产阶级思想”的活动,并于20世纪50年代前期、50年代末期及“文化大革命”期间出现了三次批判高潮。其间尽管中共中央采...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我国开展过一系列批判自然科学中各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等“资产阶级思想”的活动,并于20世纪50年代前期、50年代末期及“文化大革命”期间出现了三次批判高潮。其间尽管中共中央采取过一些措施对之进行制止,但由于一些特殊因素的干扰,使得效果有限,批判活动仍然一再出现回潮。三次批判高潮的出现,既有不同的直接的社会原因,也有共同的潜在的历史原因。批判者认为,只有清除科学中的“资产阶级思想”,才能使其快速发展。但事与愿违,所谓的科学批判不但没有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反而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20世纪5070年代 自然科学 资产阶级思想 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性与民族性之间——20世纪50—70年代美国华文文学中的西方城市书写 被引量:1
9
作者 蔡晓惠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3-32,共10页
20世纪50—70年代的美国华文文学,是第一批以西方城市为书写背景或表现对象的华文文学,其中的西方城市往往以负面形象出现,并且充满华人移民对西方城市的消极体验,这与80年代以后中国的城市文学形成微妙的呼应,但是与后者不同的是,城市... 20世纪50—70年代的美国华文文学,是第一批以西方城市为书写背景或表现对象的华文文学,其中的西方城市往往以负面形象出现,并且充满华人移民对西方城市的消极体验,这与80年代以后中国的城市文学形成微妙的呼应,但是与后者不同的是,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叙事被消解,代之以美国与中国的二元对立,美国城市成为华文作家民族性与西方城市现代性斗争和博弈的场所,其结果是,华文作家以强大的民族性对西方城市现代性进行了挤压和驱逐,致使其文学书写中对西方现代性的集体去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50-70年代的美国华文文学 西方城市 现代性 民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30-50年代两种农业合作社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易棉阳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2-109,共8页
20世纪30~50年代,国共两党都试图通过建立农业合作社来消除农民贫困问题。运用比较研究法对国共两党所建立的农业合作社进行比较,发现两者的异同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合作社的进退机制上,法律文本中都规定社员享有自愿入社与自由... 20世纪30~50年代,国共两党都试图通过建立农业合作社来消除农民贫困问题。运用比较研究法对国共两党所建立的农业合作社进行比较,发现两者的异同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合作社的进退机制上,法律文本中都规定社员享有自愿入社与自由退社的权利,但在实际中并未切实执行;二是在产权安排上,国民政府时期的农业合作社实行私有产权,新中国建立的农业合作社实行公有产权;三是在民主管理方面,两党都强调合作社要实行社员的民主管理,但在实际中社员并不具有对合作社的民主管理权;四是在利益体现方面,国民政府时期的农业合作社体现了地主和富农利益,新中国建立的农业合作社则较好地体现了贫农和中农利益。国民党所建立的合作社蜕变成为富人剥削穷人的工具,最终被穷人所抛弃;共产党建立的合作社,尽管存在不少问题,但对于提高贫下中农的政治经济地位、消除贫富分化起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30-50年代 农业合作社 进退机制 产权安排 民主管理 利益体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的解放与“解放”的哲学——重探20世纪50—70年代的“学哲学、用哲学”运动及其内部逻辑
11
作者 周展安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8-128,共1页
中国当代史上的“学哲学、用哲学”运动是在“大跃进”中出现的,是哲学领域“大跃进”的表现,一直延续到“文革”结束。因主角是工农兵群众,也常被称为“工农兵学哲学”运动。严格地说,“学哲学、用哲学”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运动,... 中国当代史上的“学哲学、用哲学”运动是在“大跃进”中出现的,是哲学领域“大跃进”的表现,一直延续到“文革”结束。因主角是工农兵群众,也常被称为“工农兵学哲学”运动。严格地说,“学哲学、用哲学”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运动,没有具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50-70年代 哲学 运动 “大跃进” 逻辑 中国当代史 “文革” 工农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北所藏大陆20世纪50—60年代资料过眼录 被引量:2
12
作者 高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8-121,共4页
关键词 20世纪50-60年代 大陆 台北 台湾社会 政治大学 学术交流 历史资料 特殊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50至70年代农业合作化小说的文学想象 被引量:4
13
作者 杜国景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82-88,共7页
50至70年代农业合作化小说的文学想象具有明显的虚幻性质,它来源于意识形态对现实的思维方式。这种文学想像忽略了农业合作化对改变农村经济生活与物质生活现状的承诺,其结果是用意识形态幻象全部替代了严峻的生活逻辑。由此便带来了关... 50至70年代农业合作化小说的文学想象具有明显的虚幻性质,它来源于意识形态对现实的思维方式。这种文学想像忽略了农业合作化对改变农村经济生活与物质生活现状的承诺,其结果是用意识形态幻象全部替代了严峻的生活逻辑。由此便带来了关于这种文学想象的虚幻性的评价问题。但另一方面:农业合作化小说的阅读语境至今也没有走出意识形态的限制。当我们提出此类小说追求的是一种“伪意识”时,并不是相对于存在某种客观的“真意识”而言的。所以,对50至70年代农业合作化小说的评价依据不应是“真”与“伪”,而应是与现实的接近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5070年代 农业合作化小说 文学想象 文学评论 意识形态 虚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寻常的三十年——谈“托尔斯泰学”在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兴衰
14
作者 陈建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9期75-87,共13页
“列夫·托尔斯泰学”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本文以20世纪50—70年代的中国社会为背景,以学科的发展脉络为主线,梳理与探讨了“托学”在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的相关史实和问题。研究发现,中国“托学”的发展与当时社会文化环境密... “列夫·托尔斯泰学”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本文以20世纪50—70年代的中国社会为背景,以学科的发展脉络为主线,梳理与探讨了“托学”在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的相关史实和问题。研究发现,中国“托学”的发展与当时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其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50年代中国“托学”虽有所发展,但研究领域仍较有限,主要集中在对托尔斯泰作品的译介和初步解读上。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学界发生过两次关于托氏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的论争,这些论争反映出当时学术界在意识形态与文学价值取向之间的张力,也推动了对托尔斯泰思想与创作的深入思考。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后期,中国“托学”处于低潮,但仍有学者在艰难环境中坚持研究,为学科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1978年和1979年,中国“托学”复苏,成为即将到来的勃兴时期的重要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研究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更在研究方法和视角上开始走向多元化,为后来的学术繁荣积累了宝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夫·托尔斯泰学” 20世纪5070年代 学科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共党内错误难以纠正的原因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明军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1-36,共6页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党内错误难以克服 ,究其原因 ,主要有如下方面 :中国人格化的权力结构 ,消解了纠正党内错误的主导力量 ;对党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的误解 ,阻碍了党组织纠正错误的内在功能的发挥 ;超凡魅力权威的影响 ,增加了纠正...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党内错误难以克服 ,究其原因 ,主要有如下方面 :中国人格化的权力结构 ,消解了纠正党内错误的主导力量 ;对党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的误解 ,阻碍了党组织纠正错误的内在功能的发挥 ;超凡魅力权威的影响 ,增加了纠正党内错误的思想阻力 ;同体监督制约的弱化 ,缺乏纠正党内错误的必备动力 ;决策更正机制的滞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内错误 权力结构 民主集中制 监督制约机制 更正机制 中国共产党 20世纪50-60年代 党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新世纪以后香港文艺电影的选材焦点
16
作者 朱虹 马楠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8期29-31,共3页
在现代电影的发展过程中,欧洲与北美的开创作用不容小觑。相比较而言,亚洲电影的发展较为滞后,真正出现成熟的电影作品,大概要到20世纪70年代左右,而率先走进现代电影殿堂的则是香港电影。可以说,香港电影的出现,开启了亚洲现代电影发... 在现代电影的发展过程中,欧洲与北美的开创作用不容小觑。相比较而言,亚洲电影的发展较为滞后,真正出现成熟的电影作品,大概要到20世纪70年代左右,而率先走进现代电影殿堂的则是香港电影。可以说,香港电影的出现,开启了亚洲现代电影发展的新时代。香港电影无论在拍摄技术方面,还是在影片类型方面,都体现出了超越其他地区影片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电影 香港电影 20世纪70年代 焦点 选材 文艺 亚洲电影 影片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汛期开始日期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研究 被引量:24
17
作者 纪忠萍 熊亚丽 +2 位作者 谷德军 梁建茵 谢炯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92-300,共9页
用小波分析和相关统计等方法 ,对近 5 0多年来广东开汛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及与副高、PDO指数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同时也研究了它与后期天气、前期 5 0 0hPa环流场和海温场的关系。结果表明 ,近 5 0年来广东开汛呈偏早的趋势 ,具有明显的 ... 用小波分析和相关统计等方法 ,对近 5 0多年来广东开汛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及与副高、PDO指数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同时也研究了它与后期天气、前期 5 0 0hPa环流场和海温场的关系。结果表明 ,近 5 0年来广东开汛呈偏早的趋势 ,具有明显的 2~ 7年左右的年际和 34年左右的年代际周期振荡 ;开汛的年代际振荡与副高、PDO指数是一致的 ,并与它们存在反向的关系 ,且突变的时间也均发生在 2 0世纪 70年代中后期 ;广东开汛与后期天气的相关分析表明 ,它与广东 4月降水的相关最好 ,与 5 ,6月的相关则差 ;与广东降水集中期初日只有在 1986年以后至今才具有显著的正相关 ,而与降水集中期次数却在 1977年之前就具有显著的负相关 ;广东开汛的早晚与前冬 5 0 0hPa高度场存在几个显著的相关中心 ,与前秋北太平洋西风漂流区的海温异常也有明显的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代际变化 广东 年际 500hPa高度场 20世纪70年代 日期 汛期 年代际振荡 1986年 1977年 小波分析 周期振荡 海温异常 北太平洋 PDO 海温场 环流场 50 中后期 分析表 月降水 正相关 集中期 负相关 副高 指数 天气 期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十至七十年代文学中文化“审父”心理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遇春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4-13,共10页
中国传统文化结构中并不具备现代性文化"审父"意识发生的条件。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审父意识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集中崛起,由此带来了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中国文学中强烈的现代性文化审父意识。但在20世纪50-70年代文学语境... 中国传统文化结构中并不具备现代性文化"审父"意识发生的条件。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审父意识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集中崛起,由此带来了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中国文学中强烈的现代性文化审父意识。但在20世纪50-70年代文学语境中,这种现代性文化审父意识受到主流话语权力的压抑,仅作为残存的文化审父情结蛰伏于当时中国作家群体文化心理结构的深层。在当时主流文学的父子冲突叙事话语中,要么不具备现代性文化意蕴,要么其中隐含的现代性文化审父意识被主流话语所置换、消解或遮蔽。而在"百花"文学和"地下"文学的父子冲突叙事中,却集中表现了接受过五四启蒙精神影响的中国当代作家的现代性文化审父意识或情结,虽然尚未构成大潮,但已然为新时期文学中审父潮流的出现埋下了历史伏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5070年代文学 文化审父意识 父子冲突叙事 心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地久天长》宣发透视文艺片复兴之路 被引量:1
19
作者 姜丹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3-16,共4页
一、《地久天长》的市场前瞻文艺片一词,是香港电影人在20世纪50年代末创造出来的,在吴昊主编的《邵氏光影系列:文艺·歌舞·轻喜剧》中,对文艺片给出了定义:“用以界定那些非动作性,较偏重于感情性、现实性甚至思想性的电影。... 一、《地久天长》的市场前瞻文艺片一词,是香港电影人在20世纪50年代末创造出来的,在吴昊主编的《邵氏光影系列:文艺·歌舞·轻喜剧》中,对文艺片给出了定义:“用以界定那些非动作性,较偏重于感情性、现实性甚至思想性的电影。”[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 50年代 20世纪 电影人 轻喜剧 动作性 感情性 思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法泡米汁中α-淀粉酶生产菌的鉴定及酶的性质研究
20
作者 热田和史 大城勤 宋钢(译)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1-81,共1页
20世纪50年代的冲绳制清酒业浸泡大米之后,不是把泡米水全部换掉,而是留下一部分并在日后将其兑进新的泡米水中,如此反复。这种泡米水随着泡米时间的延长会产生酸味、发粘甚至嗅到某种臭味。虽然现在不采用这种方法了,但是对这种泡... 20世纪50年代的冲绳制清酒业浸泡大米之后,不是把泡米水全部换掉,而是留下一部分并在日后将其兑进新的泡米水中,如此反复。这种泡米水随着泡米时间的延长会产生酸味、发粘甚至嗅到某种臭味。虽然现在不采用这种方法了,但是对这种泡米水至今尚未深,入进行研究。研究分离能产生α-淀粉酶的微生物,然后提取精制α-淀粉酶,并探讨了这种泡米水中α-淀粉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淀粉酶 生产菌 20世纪50年代 鉴定 提取精制 微生物 分离能 酶作用 大米 酸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