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2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50年代文学中的“新法接生”——记录新中国生命治理的开端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宇 何秀雯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62-172,共11页
20世纪50年代文学中的"新法接生"既是对现实生活中的一场生育技术改革运动的记录,又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意义与文化内涵。它将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落后的接生方法及其背后所运行的传统生命观念,记录了新中国生命治理的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文学中的"新法接生"既是对现实生活中的一场生育技术改革运动的记录,又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意义与文化内涵。它将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落后的接生方法及其背后所运行的传统生命观念,记录了新中国生命治理的发展历程,呈现出民族国家对生命权力、生育习俗、妇女身体、家庭伦理关系的改造,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日常生活的再造。作家们围绕"新法接生"还提供了一个非常特殊的职业女性——产婆/接生员形象序列,在中国职业女性形象史上留下特别的印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50年代文学 “新法接生” 生命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寻常的三十年——谈“托尔斯泰学”在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兴衰
2
作者 陈建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75-87,共13页
“列夫·托尔斯泰学”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本文以20世纪50—70年代的中国社会为背景,以学科的发展脉络为主线,梳理与探讨了“托学”在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的相关史实和问题。研究发现,中国“托学”的发展与当时社会文化环境密... “列夫·托尔斯泰学”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本文以20世纪50—70年代的中国社会为背景,以学科的发展脉络为主线,梳理与探讨了“托学”在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的相关史实和问题。研究发现,中国“托学”的发展与当时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其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50年代中国“托学”虽有所发展,但研究领域仍较有限,主要集中在对托尔斯泰作品的译介和初步解读上。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学界发生过两次关于托氏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的论争,这些论争反映出当时学术界在意识形态与文学价值取向之间的张力,也推动了对托尔斯泰思想与创作的深入思考。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后期,中国“托学”处于低潮,但仍有学者在艰难环境中坚持研究,为学科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1978年和1979年,中国“托学”复苏,成为即将到来的勃兴时期的重要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研究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更在研究方法和视角上开始走向多元化,为后来的学术繁荣积累了宝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夫·托尔斯泰学” 20世纪50—70年代 学科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50—60年代外销绒织物设计特征探微 被引量:1
3
作者 龚建培 王继胜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9-37,共9页
20世纪50—60年代是中国丝绸新品种、新花样开发设计的高峰时期之一,外销绒织物设计在这个时期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以上海丝绸进出口公司刊印的《新品种》系列丝绸样本为基本线索,围绕不同类型绒织物的设计观念、设计方法、工艺特... 20世纪50—60年代是中国丝绸新品种、新花样开发设计的高峰时期之一,外销绒织物设计在这个时期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以上海丝绸进出口公司刊印的《新品种》系列丝绸样本为基本线索,围绕不同类型绒织物的设计观念、设计方法、工艺特征等展开探索和研究。着重对经起绒织物、纬起绒织物、素绒织物上的印花、雕绒及静电植绒织物的经典样本进行起绒工艺、纹样设计、艺术特征的分析,探讨此时期绒织物发展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50—60年代 外销 绒织物 设计观念 设计方法 工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50年代高校教育系科调整的回顾与反思
4
作者 侯怀银 尹雪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6-44,共9页
高校教育系科调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改造旧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是高等师范院校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50年代高校教育系科调整主要经历了初步调整、全面布局、重构发展和独立探索四个阶段。此次调整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发... 高校教育系科调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改造旧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是高等师范院校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50年代高校教育系科调整主要经历了初步调整、全面布局、重构发展和独立探索四个阶段。此次调整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发展新教育、提高教师的整体质量,由于受到苏联师范院校改革经验以及重新确定学科职能因素的影响,教育系科的发展模式、分布结构、职能规定和专业设置都发生了重大调整。此次调整不仅整合了教育系科发展的现有资源,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系科的发展基础,同时也形塑了当今教育系科资源的学校区域和结构上的差异性。吸取20世纪50年代系科调整的经验,高校教育系科调整应由政府主导,联系学校和地方实际需要,注重发展模式的构建和分布结构的规划,同时全面考虑职能定位、科学规范设置专业,以及重视系科建设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50年代 教育系科 系科调整 高等院校 高等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性与民族性之间——20世纪50—70年代美国华文文学中的西方城市书写 被引量:1
5
作者 蔡晓惠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3-32,共10页
20世纪50—70年代的美国华文文学,是第一批以西方城市为书写背景或表现对象的华文文学,其中的西方城市往往以负面形象出现,并且充满华人移民对西方城市的消极体验,这与80年代以后中国的城市文学形成微妙的呼应,但是与后者不同的是,城市... 20世纪50—70年代的美国华文文学,是第一批以西方城市为书写背景或表现对象的华文文学,其中的西方城市往往以负面形象出现,并且充满华人移民对西方城市的消极体验,这与80年代以后中国的城市文学形成微妙的呼应,但是与后者不同的是,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叙事被消解,代之以美国与中国的二元对立,美国城市成为华文作家民族性与西方城市现代性斗争和博弈的场所,其结果是,华文作家以强大的民族性对西方城市现代性进行了挤压和驱逐,致使其文学书写中对西方现代性的集体去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50-70年代的美国华文文学 西方城市 现代性 民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50年代前期乡村干部思想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农村建党为中心
6
作者 何志明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1-123,共13页
20世纪50年代初期土地改革结束后,中国农村经济形态通过互助合作运动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社会主义改造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不仅是所有制形式的重大变更,更是农民在思想层面对社会主义的调适过程。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首先是针对... 20世纪50年代初期土地改革结束后,中国农村经济形态通过互助合作运动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社会主义改造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不仅是所有制形式的重大变更,更是农民在思想层面对社会主义的调适过程。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首先是针对乡村中的关键群体——积极分子和乡村干部的思想改造。土地改革结束后开展的农村建党,借助在建党训练班和互助合作运动中吸收党员、建立支部并积极发挥作用的方式,在思想层面对入党积极分子和乡村干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思想的率先转变为此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50年代初期 乡村干部 思想改造 建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20世纪50-70年代文艺的社会再现
7
作者 张均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5-124,共10页
“八十年代叙述”一度导致20世纪50-70年代文艺的失语,实则它在社会再现方面的成绩不仅优于精英本位的古代士大夫文学与现代“抒情派”文学,甚至较之《白鹿原》等新历史主义叙述也更切近的“低层中国”之主要事实。当然,“见”与“不见... “八十年代叙述”一度导致20世纪50-70年代文艺的失语,实则它在社会再现方面的成绩不仅优于精英本位的古代士大夫文学与现代“抒情派”文学,甚至较之《白鹿原》等新历史主义叙述也更切近的“低层中国”之主要事实。当然,“见”与“不见”总是缠绕并至,此种社会再现是阶级话语与宗族、宗教、乡里、江湖等本土逻辑竞争、博弈的结果,其间也多有对社会实相的删减、改写与虚构,然而这未必可以理解为虚假,其所涉及的事关共同富裕、平等、劳动之文化建构,正是中国革命旨在争取弱者生存权利的文化实践的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50-70年代文艺 低层中国 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50年代台湾文学场域中的五四传统改造问题——以数种台湾文学期刊为考察中心
8
作者 张晓婉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7-89,共13页
1949年,在国共内战与形成中的世界性冷战架构下,台湾思想文化界开始笼罩在“反共抗俄”的政治鼓吹之中。深受五四新文化影响的台湾左翼文学等进步思想文化惨遭压制和消灭,其他只要是留在大陆的新文学作家,一律被视为“附匪、陷匪”,其... 1949年,在国共内战与形成中的世界性冷战架构下,台湾思想文化界开始笼罩在“反共抗俄”的政治鼓吹之中。深受五四新文化影响的台湾左翼文学等进步思想文化惨遭压制和消灭,其他只要是留在大陆的新文学作家,一律被视为“附匪、陷匪”,其作品也不得在台湾公开传播。因此,有学者感慨五四传统在台湾是一个没有作家、作品而运转的“空壳”,“到五十年代初期,五四的文学传统基本上已在台湾断绝了”①。在以往文学史书写的既定结论中,20世纪50年代台湾文坛是文化荒漠,人文失落、经典丧失的文化中空地带。目前已有不少研究者力图打破这一刻板印象,着力从一批迁台文人身上探究五四文学传统的隔海继承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文坛 五四传统 50年代 20世纪 文学期刊 文学场域 思想文化界 五四文学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返《生死场》、女性主义批评与20世纪90年代知识氛围——重读刘禾《作为合法性话语的文学批评》
9
作者 杨希帅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17,共9页
刘禾的《作为合法性话语的文学批评》是《今天》杂志“重写文学史”运动的重要收获。但是,作为女性主义文本的《生死场》与萧红小说《生死场》之间的缝隙与错位,显示出刘禾以女性主义方法照亮被“民族国家文学”宰制的《生死场》时,有... 刘禾的《作为合法性话语的文学批评》是《今天》杂志“重写文学史”运动的重要收获。但是,作为女性主义文本的《生死场》与萧红小说《生死场》之间的缝隙与错位,显示出刘禾以女性主义方法照亮被“民族国家文学”宰制的《生死场》时,有意无意地对这篇小说进行削足适履式的解读,从而压抑了小说自身更加丰富的意义可能性。刘禾对《生死场》的解读方式体现了女性主义批评方法在重新解读中国现代文学文本时可能产生的一些偏离和误区,这些偏离和误区可以看作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知识范式转换的症候式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为合法性话语的文学批评》 《生死场》 女性主义批评 20世纪90年代知识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文学“入史”问题与未完成的“中华现代性”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江凯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50,共11页
21世纪已经过了四分之一,确如张清华所言,文学面临着如何历史化的问题①。当我们试图对2000年以来的中国文学进行观察和研究时,不得不重新关注2005—2010年前后“新世纪文学大讨论”阶段被搁置的、未完成的本质问题,即我们如何在中国历... 21世纪已经过了四分之一,确如张清华所言,文学面临着如何历史化的问题①。当我们试图对2000年以来的中国文学进行观察和研究时,不得不重新关注2005—2010年前后“新世纪文学大讨论”阶段被搁置的、未完成的本质问题,即我们如何在中国历史文明发展与世界现代化交汇磨合的双重进程中,理解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一至少是百年意义上的文学大转型?没错,这是我们讨论新世纪文学无法绕过的问题,因为新世纪文学不过是20世纪90年代文学的延伸。“新世纪文学大讨论”提出了许多富有启迪意义的问题、观点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纪文学 张清华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入史 现代性 启迪意义 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读20世纪50年代小说经典 被引量:4
11
作者 赵学勇 杨小兰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9,共9页
本文力图对20世纪50年代的“经典”小说作出 新的解释和评价:一方面是大多数作品文化精神的变异和审美意识的迷失; 另一方面是少 量作品的“边缘化”姿态及个性坚守。作家们以鲜明的时代特色完成了对历史现状的认 知与理解,... 本文力图对20世纪50年代的“经典”小说作出 新的解释和评价:一方面是大多数作品文化精神的变异和审美意识的迷失; 另一方面是少 量作品的“边缘化”姿态及个性坚守。作家们以鲜明的时代特色完成了对历史现状的认 知与理解,在同一文学背景下传达出不同的声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50年代 小说创作 文化精神 审美意识 艺术风格 文学评论 边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50年代中国学习苏联经济建设经验的反思及启示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亚斌 任学丽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6-150,共5页
20世纪50年代由于受国际环境的影响,中国只能选择学习苏联经济建设经验,苏联经济建设经验对中国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学习苏联经济建设经验的同时也对其进行了反思,提出了一些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但由于... 20世纪50年代由于受国际环境的影响,中国只能选择学习苏联经济建设经验,苏联经济建设经验对中国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学习苏联经济建设经验的同时也对其进行了反思,提出了一些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但由于我们对社会主义缺乏深刻的认识,在反思中出现了严重失误,这些反思失误对后来探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50年代 中国 苏联 经济建设 反思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影视共舞的20世纪90年代的北京文学——兼论京味文学第四波 被引量:10
13
作者 王一川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2003年第1期89-94,107,共7页
本文拟以北京文学为个案考察 2 0世纪 90年代文学与媒介的关系。认为以 2 0世纪 90年代初北京三部电视剧为转折点 ,影视媒介的兴起予以文学以深远影响。这具体表现在 ,文学借影视而复苏、促进艺术潮转向、实现自我重构 ,同时还促成京味... 本文拟以北京文学为个案考察 2 0世纪 90年代文学与媒介的关系。认为以 2 0世纪 90年代初北京三部电视剧为转折点 ,影视媒介的兴起予以文学以深远影响。这具体表现在 ,文学借影视而复苏、促进艺术潮转向、实现自我重构 ,同时还促成京味文学第四波。这一个案研究证明 ,媒介的变化必然地影响文学在地位、语言形态、审美方式、人物形象、文化类型等方面的全面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电视剧 王朔 京味文学 文学 媒介 20世纪90年代 北京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90年代外国儿童文学译介 被引量:13
14
作者 陈晓莉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3-97,共5页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进入90年代,译介外国儿童文学再一次形成热潮,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儿童文学的整体发展。本文对20世纪90年代我国译介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做了系统的研究,重点考察了图书的译介数量、种类和出版情况,勾勒出90年代外国儿童...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进入90年代,译介外国儿童文学再一次形成热潮,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儿童文学的整体发展。本文对20世纪90年代我国译介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做了系统的研究,重点考察了图书的译介数量、种类和出版情况,勾勒出90年代外国儿童文学的翻译概况,并剖析了这一时期儿童文学的译介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文学 20世纪90年代 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50年代戏曲剧团体制改革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朱恒夫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9-96,163,共9页
为了让戏曲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对民间职业剧团的改造便成了20世纪50年代"戏改"的重要内容之一。改造分成初步与实质性两个阶段。初步阶段的措施为:(1)切实帮助剧团解决实际困难,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2)多次举... 为了让戏曲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对民间职业剧团的改造便成了20世纪50年代"戏改"的重要内容之一。改造分成初步与实质性两个阶段。初步阶段的措施为:(1)切实帮助剧团解决实际困难,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2)多次举行大规模的艺人学习班,以提高艺人的思想、文化与业务水平;(3)建立由党和政府领导的戏曲改进协会,通过协会来组织艺人学习并引导、规范剧团的行为;(4)要求剧团一律改为共和制,废除封建把头制、经励科制、养女制等不合理的剥削制度;(5)构建以国营剧团为戏改榜样和主力军的戏曲环境。实质性阶段的改造方式是:(1)对所有的民间职业剧团进行临时登记,将剧团初步纳入政府管理的轨道;(2)对条件具备的剧团进行无偿资助,以保障其正常运转,使其主动接受政府的管理;(3)要求民间职业剧团在政府的监管下流动;(4)严格执行对所有民间职业剧团的登记政策,而对于条件不合格者,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进行限期整顿;(5)将民间职业剧团基本均匀地分布在各地,以便使戏曲服务全体中国人民。站在今天的历史高度来看,剧团改造的成绩为:成功地创演了一大批优秀剧目;剧团与艺人的社会地位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演员的文化和艺术素质有了质的飞跃,从而大大提高了剧团整体的演出水平;剧团行当齐全、体制完备,并稳定发展。其缺点是政府对剧团干预过度,让戏曲与市场脱钩;限制了剧种艺术在更大范围内的传播,弱化了戏曲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剧团 体制改革 20世纪50年代剧团改造 方式 经验 教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50年代中苏数学交流的特点及其对中国数学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姚芳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44-254,共11页
20世纪 5 0年代是苏联数学发展的强盛时期 ,也是中国全面开展向苏联学习的时期。从中国数学发展的角度看 ,中苏数学交流对于中国现代数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为建立中国自己的数学研究基础和体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中国和国... 20世纪 5 0年代是苏联数学发展的强盛时期 ,也是中国全面开展向苏联学习的时期。从中国数学发展的角度看 ,中苏数学交流对于中国现代数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为建立中国自己的数学研究基础和体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中国和国际数学发展的背景出发 ,对一些原始档案材料和文献进行分析和研究 ,指出 2 0世纪 5 0年代中苏数学交流的方式、内容和结果。这一时期数学交流在中国表现的主要特点即学习苏联对数学研究进行整体规划 ,有计划地重点发展数学应用和应用数学 ,继续发展我国在国际数学界的强项专业以及重视数学史研究。并进一步探讨苏联数学在 2 0世纪 5 0年代对中国现代数学发展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 20世纪50年代 数学交流 中国 数学发展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儿童文学课文论争及教科书儿童文学编选原则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心科 郑国民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3-107,共5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儿童文学成为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主体,也由此引发了诸多论争,包括其主旨是激趣还是教化,内容是为审美还是为实用,课文体裁是多文学还是多文章,其语体是用白话还是文言,用字是追求艺术还是科学等。如果能辩证地看待这些...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儿童文学成为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主体,也由此引发了诸多论争,包括其主旨是激趣还是教化,内容是为审美还是为实用,课文体裁是多文学还是多文章,其语体是用白话还是文言,用字是追求艺术还是科学等。如果能辩证地看待这些不同的观点,兼顾双方的合理性,则可为确立当下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儿童文学课文编写的基本原则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儿童文学 课文 论争 编选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80年代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文化寻根 被引量:8
18
作者 杨红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6期90-94,共5页
20世纪80年代,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中国少数民族作家被压抑的族群身份认同逐渐复苏,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表现出对各族群文化的自觉追溯与探寻。这一文化寻根现象最初显现为文学表述空间由政治转向文化,后在寻根文学思潮... 20世纪80年代,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中国少数民族作家被压抑的族群身份认同逐渐复苏,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表现出对各族群文化的自觉追溯与探寻。这一文化寻根现象最初显现为文学表述空间由政治转向文化,后在寻根文学思潮影响下寻根意识与现代意识得以强化,又由于形式主义理论的影响,少数民族作家自觉探索艺术形式的创新。20世纪80年代少数民族文学文化寻根潮流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推进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走向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 20世纪80年代 文化寻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步入戏曲:新文艺人的改造——以20世纪50年代河南豫剧院三团为中心 被引量:4
19
作者 陈宗花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96-200,214,共6页
新中国成立后重新建构起来的豫剧演员的主体队伍,包括几个来源,其中最主要是经过改造的旧艺人,以及由各文工团转而从事豫剧活动的革命文艺工作者。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新艺人的塑造,不仅是对旧艺人的思想与艺术改造,还包括那些在解放战... 新中国成立后重新建构起来的豫剧演员的主体队伍,包括几个来源,其中最主要是经过改造的旧艺人,以及由各文工团转而从事豫剧活动的革命文艺工作者。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新艺人的塑造,不仅是对旧艺人的思想与艺术改造,还包括那些在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时期已服务于解放战争的年轻的党的文艺工作者。本文以河南豫剧院三团演职人员为例,分析新文艺工作者转变成地方戏探索尖兵的艰苦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艺术 20世纪50年代 戏改 艺人改造 河南豫剧院三团 戏曲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文化与20世纪30年代作家的文学选择 被引量:3
20
作者 朱晓进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84-191,共8页
在 2 0世纪 30年代政治文化氛围和特殊的文学语境的制约下 ,诸多作家主观上的政治意识的加强或为数不少的作家们为环境所迫而导致的对“政治”问题的关注 ,形成了 30年代文学创作的一系列新的变化 ,这种变化最为明显地体现在作家创作动... 在 2 0世纪 30年代政治文化氛围和特殊的文学语境的制约下 ,诸多作家主观上的政治意识的加强或为数不少的作家们为环境所迫而导致的对“政治”问题的关注 ,形成了 30年代文学创作的一系列新的变化 ,这种变化最为明显地体现在作家创作动机、创作目的上历史使命感的加强。这带来了 30年代作家文学选择的一系列新的特点。与 2 0年代相比 ,文学创作题材的转换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文学趋向 ,这体现了 30年代作家在文学题材选择上的政治价值取向。而作家们对题材进行处理的独特角度和独特方式更标示出了作家们的政治眼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文化 20世纪30年代 作家 文学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