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5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寻常的三十年——谈“托尔斯泰学”在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兴衰
1
作者 陈建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75-87,共13页
“列夫·托尔斯泰学”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本文以20世纪50—70年代的中国社会为背景,以学科的发展脉络为主线,梳理与探讨了“托学”在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的相关史实和问题。研究发现,中国“托学”的发展与当时社会文化环境密... “列夫·托尔斯泰学”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本文以20世纪50—70年代的中国社会为背景,以学科的发展脉络为主线,梳理与探讨了“托学”在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的相关史实和问题。研究发现,中国“托学”的发展与当时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其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50年代中国“托学”虽有所发展,但研究领域仍较有限,主要集中在对托尔斯泰作品的译介和初步解读上。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学界发生过两次关于托氏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的论争,这些论争反映出当时学术界在意识形态与文学价值取向之间的张力,也推动了对托尔斯泰思想与创作的深入思考。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后期,中国“托学”处于低潮,但仍有学者在艰难环境中坚持研究,为学科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1978年和1979年,中国“托学”复苏,成为即将到来的勃兴时期的重要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研究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更在研究方法和视角上开始走向多元化,为后来的学术繁荣积累了宝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夫·托尔斯泰学” 20世纪50—70年代 学科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50年代前期乡村干部思想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农村建党为中心
2
作者 何志明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1-123,共13页
20世纪50年代初期土地改革结束后,中国农村经济形态通过互助合作运动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社会主义改造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不仅是所有制形式的重大变更,更是农民在思想层面对社会主义的调适过程。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首先是针对... 20世纪50年代初期土地改革结束后,中国农村经济形态通过互助合作运动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社会主义改造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不仅是所有制形式的重大变更,更是农民在思想层面对社会主义的调适过程。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首先是针对乡村中的关键群体——积极分子和乡村干部的思想改造。土地改革结束后开展的农村建党,借助在建党训练班和互助合作运动中吸收党员、建立支部并积极发挥作用的方式,在思想层面对入党积极分子和乡村干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思想的率先转变为此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50年代初期 乡村干部 思想改造 建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50年代戏曲剧团体制改革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朱恒夫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9-96,163,共9页
为了让戏曲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对民间职业剧团的改造便成了20世纪50年代"戏改"的重要内容之一。改造分成初步与实质性两个阶段。初步阶段的措施为:(1)切实帮助剧团解决实际困难,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2)多次举... 为了让戏曲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对民间职业剧团的改造便成了20世纪50年代"戏改"的重要内容之一。改造分成初步与实质性两个阶段。初步阶段的措施为:(1)切实帮助剧团解决实际困难,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2)多次举行大规模的艺人学习班,以提高艺人的思想、文化与业务水平;(3)建立由党和政府领导的戏曲改进协会,通过协会来组织艺人学习并引导、规范剧团的行为;(4)要求剧团一律改为共和制,废除封建把头制、经励科制、养女制等不合理的剥削制度;(5)构建以国营剧团为戏改榜样和主力军的戏曲环境。实质性阶段的改造方式是:(1)对所有的民间职业剧团进行临时登记,将剧团初步纳入政府管理的轨道;(2)对条件具备的剧团进行无偿资助,以保障其正常运转,使其主动接受政府的管理;(3)要求民间职业剧团在政府的监管下流动;(4)严格执行对所有民间职业剧团的登记政策,而对于条件不合格者,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进行限期整顿;(5)将民间职业剧团基本均匀地分布在各地,以便使戏曲服务全体中国人民。站在今天的历史高度来看,剧团改造的成绩为:成功地创演了一大批优秀剧目;剧团与艺人的社会地位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演员的文化和艺术素质有了质的飞跃,从而大大提高了剧团整体的演出水平;剧团行当齐全、体制完备,并稳定发展。其缺点是政府对剧团干预过度,让戏曲与市场脱钩;限制了剧种艺术在更大范围内的传播,弱化了戏曲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剧团 体制改革 20世纪50年代剧团改造 方式 经验 教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50—60年代外销绒织物设计特征探微 被引量:1
4
作者 龚建培 王继胜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9-37,共9页
20世纪50—60年代是中国丝绸新品种、新花样开发设计的高峰时期之一,外销绒织物设计在这个时期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以上海丝绸进出口公司刊印的《新品种》系列丝绸样本为基本线索,围绕不同类型绒织物的设计观念、设计方法、工艺特... 20世纪50—60年代是中国丝绸新品种、新花样开发设计的高峰时期之一,外销绒织物设计在这个时期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以上海丝绸进出口公司刊印的《新品种》系列丝绸样本为基本线索,围绕不同类型绒织物的设计观念、设计方法、工艺特征等展开探索和研究。着重对经起绒织物、纬起绒织物、素绒织物上的印花、雕绒及静电植绒织物的经典样本进行起绒工艺、纹样设计、艺术特征的分析,探讨此时期绒织物发展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50—60年代 外销 绒织物 设计观念 设计方法 工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50年代高校教育系科调整的回顾与反思
5
作者 侯怀银 尹雪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6-44,共9页
高校教育系科调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改造旧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是高等师范院校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50年代高校教育系科调整主要经历了初步调整、全面布局、重构发展和独立探索四个阶段。此次调整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发... 高校教育系科调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改造旧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是高等师范院校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50年代高校教育系科调整主要经历了初步调整、全面布局、重构发展和独立探索四个阶段。此次调整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发展新教育、提高教师的整体质量,由于受到苏联师范院校改革经验以及重新确定学科职能因素的影响,教育系科的发展模式、分布结构、职能规定和专业设置都发生了重大调整。此次调整不仅整合了教育系科发展的现有资源,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系科的发展基础,同时也形塑了当今教育系科资源的学校区域和结构上的差异性。吸取20世纪50年代系科调整的经验,高校教育系科调整应由政府主导,联系学校和地方实际需要,注重发展模式的构建和分布结构的规划,同时全面考虑职能定位、科学规范设置专业,以及重视系科建设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50年代 教育系科 系科调整 高等院校 高等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步入戏曲:新文艺人的改造——以20世纪50年代河南豫剧院三团为中心 被引量:4
6
作者 陈宗花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96-200,214,共6页
新中国成立后重新建构起来的豫剧演员的主体队伍,包括几个来源,其中最主要是经过改造的旧艺人,以及由各文工团转而从事豫剧活动的革命文艺工作者。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新艺人的塑造,不仅是对旧艺人的思想与艺术改造,还包括那些在解放战... 新中国成立后重新建构起来的豫剧演员的主体队伍,包括几个来源,其中最主要是经过改造的旧艺人,以及由各文工团转而从事豫剧活动的革命文艺工作者。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新艺人的塑造,不仅是对旧艺人的思想与艺术改造,还包括那些在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时期已服务于解放战争的年轻的党的文艺工作者。本文以河南豫剧院三团演职人员为例,分析新文艺工作者转变成地方戏探索尖兵的艰苦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艺术 20世纪50年代 戏改 艺人改造 河南豫剧院三团 戏曲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 被引量:1
7
作者 刘福军 姜明娟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06年第4期34-38,共5页
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当时中国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改造有必要性,也有可能性,不能以改造中出现的一些偏差和失误来贬低其成就,... 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当时中国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改造有必要性,也有可能性,不能以改造中出现的一些偏差和失误来贬低其成就,更不能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改造 20世纪50年代 历史必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20世纪50-70年代文艺的社会再现
8
作者 张均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5-124,共10页
“八十年代叙述”一度导致20世纪50-70年代文艺的失语,实则它在社会再现方面的成绩不仅优于精英本位的古代士大夫文学与现代“抒情派”文学,甚至较之《白鹿原》等新历史主义叙述也更切近的“低层中国”之主要事实。当然,“见”与“不见... “八十年代叙述”一度导致20世纪50-70年代文艺的失语,实则它在社会再现方面的成绩不仅优于精英本位的古代士大夫文学与现代“抒情派”文学,甚至较之《白鹿原》等新历史主义叙述也更切近的“低层中国”之主要事实。当然,“见”与“不见”总是缠绕并至,此种社会再现是阶级话语与宗族、宗教、乡里、江湖等本土逻辑竞争、博弈的结果,其间也多有对社会实相的删减、改写与虚构,然而这未必可以理解为虚假,其所涉及的事关共同富裕、平等、劳动之文化建构,正是中国革命旨在争取弱者生存权利的文化实践的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50-70年代文艺 低层中国 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50年代台湾文学场域中的五四传统改造问题——以数种台湾文学期刊为考察中心
9
作者 张晓婉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7-89,共13页
1949年,在国共内战与形成中的世界性冷战架构下,台湾思想文化界开始笼罩在“反共抗俄”的政治鼓吹之中。深受五四新文化影响的台湾左翼文学等进步思想文化惨遭压制和消灭,其他只要是留在大陆的新文学作家,一律被视为“附匪、陷匪”,其... 1949年,在国共内战与形成中的世界性冷战架构下,台湾思想文化界开始笼罩在“反共抗俄”的政治鼓吹之中。深受五四新文化影响的台湾左翼文学等进步思想文化惨遭压制和消灭,其他只要是留在大陆的新文学作家,一律被视为“附匪、陷匪”,其作品也不得在台湾公开传播。因此,有学者感慨五四传统在台湾是一个没有作家、作品而运转的“空壳”,“到五十年代初期,五四的文学传统基本上已在台湾断绝了”①。在以往文学史书写的既定结论中,20世纪50年代台湾文坛是文化荒漠,人文失落、经典丧失的文化中空地带。目前已有不少研究者力图打破这一刻板印象,着力从一批迁台文人身上探究五四文学传统的隔海继承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文坛 五四传统 50年代 20世纪 文学期刊 文学场域 思想文化界 五四文学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读20世纪50年代小说经典 被引量:4
10
作者 赵学勇 杨小兰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9,共9页
本文力图对20世纪50年代的“经典”小说作出 新的解释和评价:一方面是大多数作品文化精神的变异和审美意识的迷失; 另一方面是少 量作品的“边缘化”姿态及个性坚守。作家们以鲜明的时代特色完成了对历史现状的认 知与理解,... 本文力图对20世纪50年代的“经典”小说作出 新的解释和评价:一方面是大多数作品文化精神的变异和审美意识的迷失; 另一方面是少 量作品的“边缘化”姿态及个性坚守。作家们以鲜明的时代特色完成了对历史现状的认 知与理解,在同一文学背景下传达出不同的声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50年代 小说创作 文化精神 审美意识 艺术风格 文学评论 边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50年代中国学习苏联经济建设经验的反思及启示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亚斌 任学丽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6-150,共5页
20世纪50年代由于受国际环境的影响,中国只能选择学习苏联经济建设经验,苏联经济建设经验对中国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学习苏联经济建设经验的同时也对其进行了反思,提出了一些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但由于... 20世纪50年代由于受国际环境的影响,中国只能选择学习苏联经济建设经验,苏联经济建设经验对中国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学习苏联经济建设经验的同时也对其进行了反思,提出了一些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但由于我们对社会主义缺乏深刻的认识,在反思中出现了严重失误,这些反思失误对后来探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50年代 中国 苏联 经济建设 反思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50年代中苏数学交流的特点及其对中国数学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姚芳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44-254,共11页
20世纪 5 0年代是苏联数学发展的强盛时期 ,也是中国全面开展向苏联学习的时期。从中国数学发展的角度看 ,中苏数学交流对于中国现代数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为建立中国自己的数学研究基础和体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中国和国... 20世纪 5 0年代是苏联数学发展的强盛时期 ,也是中国全面开展向苏联学习的时期。从中国数学发展的角度看 ,中苏数学交流对于中国现代数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为建立中国自己的数学研究基础和体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中国和国际数学发展的背景出发 ,对一些原始档案材料和文献进行分析和研究 ,指出 2 0世纪 5 0年代中苏数学交流的方式、内容和结果。这一时期数学交流在中国表现的主要特点即学习苏联对数学研究进行整体规划 ,有计划地重点发展数学应用和应用数学 ,继续发展我国在国际数学界的强项专业以及重视数学史研究。并进一步探讨苏联数学在 2 0世纪 5 0年代对中国现代数学发展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 20世纪50年代 数学交流 中国 数学发展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50年代农业生产合作化提速原因探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建忠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64-168,共5页
农业生产合作化的提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国家工业化建设对粮食、原料需求的增加;解决粮食供求紧张和粮食风潮的现实问题;对合作化快慢问题上的不同意见作为"右倾"错误的批评导致的急躁冒进情绪;广大干部和群众向往... 农业生产合作化的提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国家工业化建设对粮食、原料需求的增加;解决粮食供求紧张和粮食风潮的现实问题;对合作化快慢问题上的不同意见作为"右倾"错误的批评导致的急躁冒进情绪;广大干部和群众向往社会主义美好社会所激发出来的发展农业合作化的积极性;等等,都是农业合作化提速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50年代 农业合作化 提速原因探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20世纪50年代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的若干思考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伟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0-103,共4页
20世纪50年代的乡村社会变迁超越了乡村传统的循环,荡涤了中国社会的乡土性,重塑了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关系。一方面它是国家主导的对乡村社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强制安排过程,另一方面也对党和国家政策的制定产生了较大影响,对新时... 20世纪50年代的乡村社会变迁超越了乡村传统的循环,荡涤了中国社会的乡土性,重塑了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关系。一方面它是国家主导的对乡村社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强制安排过程,另一方面也对党和国家政策的制定产生了较大影响,对新时期农村社会的变革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50年代 乡村社会 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与思想:20世纪50年代 中国农业机械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民塑造 被引量:3
15
作者 宋学勤 杨越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8-105,共8页
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不仅是以农业机械为主的“技术下乡”的过程,也是改造农民传统思想、形塑与农业机械化相适应的新农民,进而完成“思想下乡”的意识形态社会化的过程。在农业机械化的实践中,国家将对新农民的塑造嵌入... 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不仅是以农业机械为主的“技术下乡”的过程,也是改造农民传统思想、形塑与农业机械化相适应的新农民,进而完成“思想下乡”的意识形态社会化的过程。在农业机械化的实践中,国家将对新农民的塑造嵌入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中,以此整合农民思想观念、强化农民的集体观念、激发农民的主体观念、培养农民的科技观念,从而塑造了具有“高度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技术、有文化、有全面才能”的社会主义新农民。这一历史进程对“十四五”时期加强现代农业技术对农民思想的正向引导,以及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均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50年代 农业机械化 社会主义新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中日两国大学改革的若干比较 被引量:2
16
作者 胡建华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4,共4页
在中日两国百余年的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史上 ,发生在 2 0世纪 4 0年代末、5 0年代初的大学改革分别成为这两个国家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转折点 ,而且改革所形成的新的大学体制奠定了 2 0世纪后半叶中日两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制度基础。... 在中日两国百余年的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史上 ,发生在 2 0世纪 4 0年代末、5 0年代初的大学改革分别成为这两个国家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转折点 ,而且改革所形成的新的大学体制奠定了 2 0世纪后半叶中日两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制度基础。将中日两国几乎发生在同一时期的大学改革作一比较研究 ,对于我们深刻理解改革的背景、原因、过程、结果等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40年代50年代 大学改革 中国 日本 比较研究 高等教育 教育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50年代高校教学改革学习苏联经验的史与思 被引量:2
17
作者 蒋纯焦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5-21,共7页
20世纪50年代初,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教育,中国高等教育全面向苏联学习,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教学改革。学习苏联经验给中国高等教育带来过度的专业化和统一化的同时,也给师生们的教与学带来了普遍的不适应。尽管高等教育学习苏联经验于1958... 20世纪50年代初,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教育,中国高等教育全面向苏联学习,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教学改革。学习苏联经验给中国高等教育带来过度的专业化和统一化的同时,也给师生们的教与学带来了普遍的不适应。尽管高等教育学习苏联经验于1958年即告停止,但其影响至今犹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50年代 高等教育 苏联经验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利用”到“逐步搞掉”——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资本主义思想演变略论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永华 刘德军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22-27,共6页
新中国前十年,毛泽东对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如何处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做了许多的思考。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大致经历了"利用和限制"、"改造和消灭资本主义"、"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和&qu... 新中国前十年,毛泽东对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如何处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做了许多的思考。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大致经历了"利用和限制"、"改造和消灭资本主义"、"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和"使资本主义绝种"这四个阶段。毛泽东的资本主义观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毛泽东对资本主义认识的价值判断,也有他对国内主要矛盾的判断失误,亦有国际因素的影响,还有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与生产力落后这一基本国情相矛盾的思想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50年代 毛泽东 资本主义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50年代文学中的“新法接生”——记录新中国生命治理的开端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宇 何秀雯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62-172,共11页
20世纪50年代文学中的"新法接生"既是对现实生活中的一场生育技术改革运动的记录,又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意义与文化内涵。它将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落后的接生方法及其背后所运行的传统生命观念,记录了新中国生命治理的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文学中的"新法接生"既是对现实生活中的一场生育技术改革运动的记录,又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意义与文化内涵。它将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落后的接生方法及其背后所运行的传统生命观念,记录了新中国生命治理的发展历程,呈现出民族国家对生命权力、生育习俗、妇女身体、家庭伦理关系的改造,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日常生活的再造。作家们围绕"新法接生"还提供了一个非常特殊的职业女性——产婆/接生员形象序列,在中国职业女性形象史上留下特别的印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50年代文学 “新法接生” 生命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北所藏大陆20世纪50—60年代资料过眼录 被引量:2
20
作者 高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8-121,共4页
关键词 20世纪50-60年代 大陆 台北 台湾社会 政治大学 学术交流 历史资料 特殊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