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0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30年代中前期南京国民政府对地方自治政策的调整 被引量:4
1
作者 曹成建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08-116,共9页
针对20年代末30年代初全面推行地方自治出现的弊病,南京国民政府于30年代中前期相应地对地方自治进程作了富有弹性的规定,将保甲制度纳入地方自治之中并大力推行县政改革。保甲纳于自治,国民政府似乎从事实上避免了在基层推行两套政治... 针对20年代末30年代初全面推行地方自治出现的弊病,南京国民政府于30年代中前期相应地对地方自治进程作了富有弹性的规定,将保甲制度纳入地方自治之中并大力推行县政改革。保甲纳于自治,国民政府似乎从事实上避免了在基层推行两套政治制度的矛盾冲突,在形式上又给传统的旨在加强基层社会控制的保甲制度披上民主自治的外衣,看似一种完美的制度创新,实则使地方自治开始实行初期的一些民主自治思想遭到极大损害,更加败坏了自治名声。由于民众对推行保甲出于被动而非主动,以从上而下的保甲制度来培植从下到上的地方自治不仅未能走出"以官治求自治"的老路,反而越走越远。同时,保甲本身也无多大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30年代中前期 南京国民政府 地方自治政策调整 保甲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30年代“读经”论争与经学最终回归学术
2
作者 王川 马正辉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9-89,共11页
“读经”在中国传统社会具有重要地位,并深刻影响了东亚文化圈,却在近代受到全方位质疑且数度跌入谷底。清末民国社会各界围绕是否“读经”产生了三次大范围论争。三次论争,均与中外政局密切相关,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的第三次论争,相较... “读经”在中国传统社会具有重要地位,并深刻影响了东亚文化圈,却在近代受到全方位质疑且数度跌入谷底。清末民国社会各界围绕是否“读经”产生了三次大范围论争。三次论争,均与中外政局密切相关,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的第三次论争,相较前两次论争,已是“读经”退出政治、教育制度层面,逐渐从民众社会生活层面淡化阶段。此时,研读儒家经籍渐趋进入“经学史”时代,向具有现代意义的史学、哲学、文学分化,回到学术本身,成为“专家之学”这一最终归途。此次“读经”与否的论争,使得各界对“经”之认识与以往的打破阶层壁垒、经世致用期待进一步拉开距离,是近代中国学术转型、思想革新及社会生产力逐渐变革的潜在标志,亦为中西对话背景下的重要论域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30年代 制度性“读经” 史学 专家之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大学的学术独立之路 被引量:9
3
作者 宋旭红 沈红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9-94,共6页
至20世纪20、3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制度变革已由被动地接受外来的教育影响转向主动面向世界、寻求自身变革之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现代大学历史上两位赫赫有名的高等教育大家———蔡元培和梅贻琦,他们分别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至20世纪20、3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制度变革已由被动地接受外来的教育影响转向主动面向世界、寻求自身变革之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现代大学历史上两位赫赫有名的高等教育大家———蔡元培和梅贻琦,他们分别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为依托,开始探索中国大学学术独立之路,历经学术理念创新、学术组织创新、学术体制创新,中国现代大学的学术,一种真正意义上相对独立于其他活动的学术活动,实现了从观念到形成制度、从制度到实践使制度思想化的过程转变,从而使我国现代大学步入学术独立的殿堂。最后,从中国学术传统和西方大学传统两个角度分析了中国大学学术独立探索的个性特色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学术独立 兼容并包 教师 研究所 学术传统 20世纪20年代 20世纪30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30年代中国乡村防卫体制的变迁——邹平联庄会与新桂系民团比较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王先明 李伟中 《河北学刊》 2002年第5期146-150,共5页
20世纪30年代,新桂系和邹平乡村建设派分别构建了一套比较典型的乡村保卫体制——邹平实验县的联庄会与新桂系民团。这两种体制有着一些相同的特点,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在历史上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并对中国乡村社会的近代转型也起过积极... 20世纪30年代,新桂系和邹平乡村建设派分别构建了一套比较典型的乡村保卫体制——邹平实验县的联庄会与新桂系民团。这两种体制有着一些相同的特点,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在历史上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并对中国乡村社会的近代转型也起过积极作用。对这两种体制进行研究,无疑有着相当的史学价值和积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30年代 乡村防卫体制 民团 联庄会 性质 构建方式 社会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30年代吉隆坡福建人的籍贯分布——以吉隆坡福建义山收据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4
5
作者 宋燕鹏 潘碧华 《南洋问题研究》 CSSCI 2014年第3期48-60,共13页
经过19世纪后期数十年的发展,吉隆坡由一个小城逐渐变成雪兰莪州的首府,来自中国的福建人的人数也逐渐增长。虽然并未能如广府人和客家人的数量之多,但也最终成为吉隆坡第三大方言社群。通过分析30年代福建义山收据,可以发现闽南方言群... 经过19世纪后期数十年的发展,吉隆坡由一个小城逐渐变成雪兰莪州的首府,来自中国的福建人的人数也逐渐增长。虽然并未能如广府人和客家人的数量之多,但也最终成为吉隆坡第三大方言社群。通过分析30年代福建义山收据,可以发现闽南方言群占福建籍人的八成以上。其中泉州下辖的安溪、南安、永春三县又分别成为其中占人数前三位的县份社群。20世纪上半叶安溪、南安、永春三县籍的成功"新客"就对吉隆坡福建人的形成和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隆坡 福建人 籍贯 义山收据 20世纪30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边疆研究的近代转型:20世纪30-40年代边政学的兴起 被引量:28
6
作者 汪洪亮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37-144,共8页
20世纪30-40年代勃然兴起的边政学是在外患日亟与国人致力于构建民族国家的背景下,中国传统边疆研究向近代学术转型的产物。与传统边疆研究相比,边政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拓展,研究范式讲求多学科参与,尤其侧重人类学和政治学等新兴学科,不... 20世纪30-40年代勃然兴起的边政学是在外患日亟与国人致力于构建民族国家的背景下,中国传统边疆研究向近代学术转型的产物。与传统边疆研究相比,边政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拓展,研究范式讲求多学科参与,尤其侧重人类学和政治学等新兴学科,不再局限于历史地理。研究边政的新式学会和学术期刊大量涌现,也使边政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研究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30-40年代 边疆研究 近代转型 边政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前期南京国民政府的地方自治政策及其实施成效 被引量:7
7
作者 曹成建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9-129,共11页
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中国之后,陆续颁行了一系列有关地方自治的法令法规以巩固统治基础,发展地方事业。这些法令法规在很大程度上受了孙中山地方自治思想的影响,并使他的许多地方自治主张具体化、系统化。但由于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不... 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中国之后,陆续颁行了一系列有关地方自治的法令法规以巩固统治基础,发展地方事业。这些法令法规在很大程度上受了孙中山地方自治思想的影响,并使他的许多地方自治主张具体化、系统化。但由于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不够成熟,地方自治法令法规本身存在严重问题,自治经费不能确定且筹措困难,以及党部与行政部门不能密切配合等原因,国民政府未能实现由官办自治向民办自治的转化,这次规模宏大的地方自治运动成效甚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20年代30年代前期 南京国民政府 地方自治政策 成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消费、性别:时尚场域中的意识形态角力图谱——以20世纪30年代“摩登女郎”为例的考察 被引量:9
8
作者 姜云飞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61-174,共14页
布迪厄文化消费理论揭示,时尚作为一种文化场域,权力关系贯穿于生产与流行的每一个环节,背后充斥着各种权力资本和意识形态的激烈斗争。以这一理论视角来观照20世纪上半叶中国历史语境,有助于探讨民国时期1930年代的时尚,尤其是"... 布迪厄文化消费理论揭示,时尚作为一种文化场域,权力关系贯穿于生产与流行的每一个环节,背后充斥着各种权力资本和意识形态的激烈斗争。以这一理论视角来观照20世纪上半叶中国历史语境,有助于探讨民国时期1930年代的时尚,尤其是"摩登女郎"这一时尚符号背后,政治、消费和性别三种主要意识形态之间两两交织又不时转换的斗争与联合的复杂图景:国民党官方政治意识形态与新兴消费主义合谋,生产出民族主义消费文化"国货"时尚,同时又与父权制性别意识形态联合,鼓吹"母职救国"压制女权,既遭到国民党内部的女权声音的批驳,更遭到处于边缘的共产党政治意识形态与女权主义的携手反抗;而处于上升时期的消费主义携隐含的帝国主义政治力量的支撑,以"摩登女郎"的魅力对官方政治意识形态进行了成功的逃脱和反击。此时,两种政治意识形态(官方和左翼)连同女权又一齐对代表了帝国主义侵略和资本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摩登女郎",进行了严厉的行政打压和舆论围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30年代 时尚 摩登女郎 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30年代“中医科学化”思潮论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刘卫东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5-41,共7页
20世纪30年代,中医界为应对来自西医的竞争,摆脱因所谓"不合于科学"而倍受歧视的命运,提出了"中医科学化"的主张,试图毁弃中医传统理论而代之以西医理论,造就一种"新医学"。"中医科学化"的实... 20世纪30年代,中医界为应对来自西医的竞争,摆脱因所谓"不合于科学"而倍受歧视的命运,提出了"中医科学化"的主张,试图毁弃中医传统理论而代之以西医理论,造就一种"新医学"。"中医科学化"的实质乃是中医的西医化,而其逻辑发展的结果也必将是中医学的消亡。它不仅仅是一个医学文化现象,更是一个"中国知识"在科学权威下屈服于西方价值的历史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科学化 西医化 20世纪30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30年代北平大学中的左翼思潮 被引量:3
10
作者 季剑青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9-112,共4页
20世纪30年代左翼思潮在大学生中相当流行,不过由于学校立场、师生关系等各种因素,其在不同学校表现的强度和形式亦有所不同。本文以大学较为集中的北平为对象,考察左翼思潮在各校中的分布情况,认为在左翼思潮兴盛的学校,学生占据着主... 20世纪30年代左翼思潮在大学生中相当流行,不过由于学校立场、师生关系等各种因素,其在不同学校表现的强度和形式亦有所不同。本文以大学较为集中的北平为对象,考察左翼思潮在各校中的分布情况,认为在左翼思潮兴盛的学校,学生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一点亦有助于我们理解左翼学生从事文化运动时所采取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30年代 左翼思潮 北平 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难以再现的辉煌?——20世纪30年代北平图书馆以编纂委员会为中心的青年学者群 被引量:3
11
作者 邹新明 《国家图书馆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88-95,共8页
20世纪30年代的北平图书馆出现了一个耀眼的以编纂委员会为中心的青年学者群。这与北平图书馆自身独特的定位、领导决策层对学术研究的提倡与支持、丰富的藏书、宽松的工作研究环境、海内外搜集整理资料的机遇、浓厚的学术交流氛围、便... 20世纪30年代的北平图书馆出现了一个耀眼的以编纂委员会为中心的青年学者群。这与北平图书馆自身独特的定位、领导决策层对学术研究的提倡与支持、丰富的藏书、宽松的工作研究环境、海内外搜集整理资料的机遇、浓厚的学术交流氛围、便利的学术发表渠道、目录版本学素养的培育是密不可分的,这对当前图书馆开展学术研究和培养人才也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参考文献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平图书馆 青年学者 20世纪30年代 编纂委员会 学术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30年代中山大学读经考察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小云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9-80,共12页
20世纪30年代,中山大学中文系推行读经,既有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反传统一面的拨正,又有对脱离现实的纯学术研究之风的纠偏,旨在提倡"以经为文"、"读经救国",企图恢复经学致用的功能,引起校内新旧之争。不... 20世纪30年代,中山大学中文系推行读经,既有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反传统一面的拨正,又有对脱离现实的纯学术研究之风的纠偏,旨在提倡"以经为文"、"读经救国",企图恢复经学致用的功能,引起校内新旧之争。不过,在各种政治势力介入后,学校读经反而引发了新一轮的新旧之争。以"中大读经"的来龙去脉及其牵连各方为视点,既可明了"中大读经"是这场读经与反读经浪潮的发端,又可揭示经学在近代乃至整个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进程的极端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30年代 山大学 读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20世纪30年代长江中游地区的茶农经济 被引量:2
13
作者 彭南生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8-91,110,共5页
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世界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下,面对国内茶市价格下跌的困境,长江中游地区的茶农主要依靠自有土地经营茶园,人口较多的家庭经营的茶园面积较大,资金、劳动力的投入也相应增大,但在家庭生产要素配置中的比例反不及人口较少... 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世界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下,面对国内茶市价格下跌的困境,长江中游地区的茶农主要依靠自有土地经营茶园,人口较多的家庭经营的茶园面积较大,资金、劳动力的投入也相应增大,但在家庭生产要素配置中的比例反不及人口较少的家庭,茶业经济在茶农家庭经济结构中并不占主导地位。不同类型的茶户应对茶市危机的理念与行为存在着差异性,既反应了茶农的无可奈何,也体现了茶农的经济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农经济 长江游地区 20世纪30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界关于现代化问题的讨论 被引量:2
14
作者 韩广富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02-105,共4页
20世纪30年代,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经济危机促使中国知识界对中国的根本出路问题进行了新的思考。中国知识界就中国现代化的困难和障碍、先决条件,中国现代化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社会主义道路,现代化的资金来源,现代化的实现步骤等问... 20世纪30年代,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经济危机促使中国知识界对中国的根本出路问题进行了新的思考。中国知识界就中国现代化的困难和障碍、先决条件,中国现代化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社会主义道路,现代化的资金来源,现代化的实现步骤等问题展开了讨论,把对中国根本出路问题的探讨从文化领域推进到经济领域,实际上提出了整个中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30年代 国知识界 现代化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20世纪30年代的农业危机——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2
15
作者 汪效驷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4-48,共5页
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农业出现了急性、全面、深刻的危机。1932-1934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农业出现了惨烈的景象。这场危机是近代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力极度衰弱的集中表现,是生产不足和生产过剩相交织的危机,其破坏... 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农业出现了急性、全面、深刻的危机。1932-1934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农业出现了惨烈的景象。这场危机是近代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力极度衰弱的集中表现,是生产不足和生产过剩相交织的危机,其破坏程度极其严重,它留给我们诸多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30年代 农业危机 长江下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化角度与中国20世纪30年代文学论争 被引量:2
16
作者 朱晓进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24-132,共9页
30年代是中国 2 0世纪文学发展中的重要转折时期 ,在其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的文学论争、文学讨论乃至文学批评中 ,都能发现 3 0年代文学论争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特点的遗存 ,因此 ,本文的探讨对加深理解 3 0年代乃至整个 2 0世纪文学的发... 30年代是中国 2 0世纪文学发展中的重要转折时期 ,在其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的文学论争、文学讨论乃至文学批评中 ,都能发现 3 0年代文学论争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特点的遗存 ,因此 ,本文的探讨对加深理解 3 0年代乃至整个 2 0世纪文学的发展均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分别从文学论争的起因、论争中各方所关注的重心、论争各方的心态、对话的基本方式以及看问题的角度等等方面 ,论述了中国 2 0世纪3 0年代一系列重要文学论争的最基本的也是最显著的特征 ,并进而分析了这些特征得以形成的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30年代 文学论争 政治文化 政治化 文学研究 '五四'新文学 现代文学 左翼文学 革命文学 文艺大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外西行”与价值重构——论20世纪30年代美术期刊中的现代性思潮 被引量:1
17
作者 岳阳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29-134,共6页
自20世纪初以来,新文化思潮的演进便与日益严峻的国难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随着"海外西行"的深入,西方艺术的观念和思潮催化了中国传统期刊的转变,西方艺术的图示、语言和风格,对近代美术期刊的现代化转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20世纪初以来,新文化思潮的演进便与日益严峻的国难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随着"海外西行"的深入,西方艺术的观念和思潮催化了中国传统期刊的转变,西方艺术的图示、语言和风格,对近代美术期刊的现代化转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新文化冲击下的图像变革是中国艺术界对西方艺术的输入、传播与刺激的一种反应模式,更是在外来艺术观念和风格的影响下,中国艺术家体认民族文化艺术价值、构建民族文化艺术精神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30年代 美术期刊 现代性思潮 “美术革命” 新文化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电影音乐创作 被引量:1
18
作者 曹晖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37-239,共3页
左翼电影音乐具有在题材上关注劳苦大众及其生活、在体裁上以声乐作品为主并兼有少数器乐作品、在创作手法上根植于民族民间音乐、在传播上借助新的媒介——电影与唱片以及在作曲家本人的创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等特点。不少左翼电影歌曲... 左翼电影音乐具有在题材上关注劳苦大众及其生活、在体裁上以声乐作品为主并兼有少数器乐作品、在创作手法上根植于民族民间音乐、在传播上借助新的媒介——电影与唱片以及在作曲家本人的创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等特点。不少左翼电影歌曲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而参与30年代左翼电影歌曲创作的音乐家也成为了中国左翼音乐的拓荒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30年代 左翼电影音乐 艺术创作 抗日救亡 聂耳 任光 创作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30年代青岛电影放映格局的形成——从《电影月报》中的“福银之争”说起 被引量:1
19
作者 孙鹏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12,共6页
1928年8月10日,上海出版的第S期《电影月报》上刊载了一则青岛福禄寿大戏院的全页面业务广告。9月10日出版的第6期《电影月报》上重复刊载了该内容,而到了10月10日出版的第7期《电影月报》上,广告内容作了较大修正,并且一直延续到1929年... 1928年8月10日,上海出版的第S期《电影月报》上刊载了一则青岛福禄寿大戏院的全页面业务广告。9月10日出版的第6期《电影月报》上重复刊载了该内容,而到了10月10日出版的第7期《电影月报》上,广告内容作了较大修正,并且一直延续到1929年5月15日出版的第10期。孤立地来看,这两则不完全相同的广告、对应期数及其广告语的变化似乎没有特别之处,但如果结合《电影月报》刊物、刊物所载其他外埠广告以及另一家青岛电影院所做广告和1920年代末期青岛电影业状况来看,广告内容的变化就显得很有意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放映 月报 青岛 30年代 20世纪 广告内容 出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精英在乡村建设中的成效分析——以20世纪30年代宛西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柴生高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6期3747-3750,共4页
以20世纪30年代宛西为例,从社会控制、经济发展、教育文化、社会保障4个方面,分析了地方精英在乡村建设中的成效。宛西精英依照建成的一套地方政治机制,使当时混乱的宛西社会恢复运转,但由于自身不足和力量的弱小,他们推动地方现代化是... 以20世纪30年代宛西为例,从社会控制、经济发展、教育文化、社会保障4个方面,分析了地方精英在乡村建设中的成效。宛西精英依照建成的一套地方政治机制,使当时混乱的宛西社会恢复运转,但由于自身不足和力量的弱小,他们推动地方现代化是有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30年代 宛西 地方精英 乡村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