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0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前期南京国民政府的地方自治政策及其实施成效 被引量:7
1
作者 曹成建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9-129,共11页
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中国之后,陆续颁行了一系列有关地方自治的法令法规以巩固统治基础,发展地方事业。这些法令法规在很大程度上受了孙中山地方自治思想的影响,并使他的许多地方自治主张具体化、系统化。但由于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不... 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中国之后,陆续颁行了一系列有关地方自治的法令法规以巩固统治基础,发展地方事业。这些法令法规在很大程度上受了孙中山地方自治思想的影响,并使他的许多地方自治主张具体化、系统化。但由于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不够成熟,地方自治法令法规本身存在严重问题,自治经费不能确定且筹措困难,以及党部与行政部门不能密切配合等原因,国民政府未能实现由官办自治向民办自治的转化,这次规模宏大的地方自治运动成效甚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前期 南京国民政府 地方自治政策 成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30年代“读经”论争与经学最终回归学术
2
作者 王川 马正辉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9-89,共11页
“读经”在中国传统社会具有重要地位,并深刻影响了东亚文化圈,却在近代受到全方位质疑且数度跌入谷底。清末民国社会各界围绕是否“读经”产生了三次大范围论争。三次论争,均与中外政局密切相关,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的第三次论争,相较... “读经”在中国传统社会具有重要地位,并深刻影响了东亚文化圈,却在近代受到全方位质疑且数度跌入谷底。清末民国社会各界围绕是否“读经”产生了三次大范围论争。三次论争,均与中外政局密切相关,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的第三次论争,相较前两次论争,已是“读经”退出政治、教育制度层面,逐渐从民众社会生活层面淡化阶段。此时,研读儒家经籍渐趋进入“经学史”时代,向具有现代意义的史学、哲学、文学分化,回到学术本身,成为“专家之学”这一最终归途。此次“读经”与否的论争,使得各界对“经”之认识与以往的打破阶层壁垒、经世致用期待进一步拉开距离,是近代中国学术转型、思想革新及社会生产力逐渐变革的潜在标志,亦为中西对话背景下的重要论域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30年代 制度性“读经” 史学 专家之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孰为本末:20世纪30年代前期的城乡关系之争
3
作者 周石峰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11,共6页
城乡关系乃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永恒主题。20世纪30年代上半期,中国爆发经济危机,城乡关系问题更加凸显。各派学者围绕农村复兴路径与城乡本末问题,展开广泛的思想论争。保守主义者主张以农村为本,自由主义者强调以城市为重,而马克思主义... 城乡关系乃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永恒主题。20世纪30年代上半期,中国爆发经济危机,城乡关系问题更加凸显。各派学者围绕农村复兴路径与城乡本末问题,展开广泛的思想论争。保守主义者主张以农村为本,自由主义者强调以城市为重,而马克思主义者则认定革命是解放农村和终结城乡剥削关系的先决条件。近代知识精英城乡关系上的歧异主张,本质上关涉中国现代化路径的具体选择,而究竟如何最终消解城乡二元对立,依然是挑战人类智慧的世界性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义之争 城乡关系 20世纪30年代前期 保守主义者 自由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30年代中前期南京国民政府对地方自治政策的调整 被引量:4
4
作者 曹成建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08-116,共9页
针对20年代末30年代初全面推行地方自治出现的弊病,南京国民政府于30年代中前期相应地对地方自治进程作了富有弹性的规定,将保甲制度纳入地方自治之中并大力推行县政改革。保甲纳于自治,国民政府似乎从事实上避免了在基层推行两套政治... 针对20年代末30年代初全面推行地方自治出现的弊病,南京国民政府于30年代中前期相应地对地方自治进程作了富有弹性的规定,将保甲制度纳入地方自治之中并大力推行县政改革。保甲纳于自治,国民政府似乎从事实上避免了在基层推行两套政治制度的矛盾冲突,在形式上又给传统的旨在加强基层社会控制的保甲制度披上民主自治的外衣,看似一种完美的制度创新,实则使地方自治开始实行初期的一些民主自治思想遭到极大损害,更加败坏了自治名声。由于民众对推行保甲出于被动而非主动,以从上而下的保甲制度来培植从下到上的地方自治不仅未能走出"以官治求自治"的老路,反而越走越远。同时,保甲本身也无多大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30年代前期 南京国民政府 地方自治政策调整 保甲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大学的学术独立之路 被引量:9
5
作者 宋旭红 沈红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9-94,共6页
至20世纪20、3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制度变革已由被动地接受外来的教育影响转向主动面向世界、寻求自身变革之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现代大学历史上两位赫赫有名的高等教育大家———蔡元培和梅贻琦,他们分别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至20世纪20、3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制度变革已由被动地接受外来的教育影响转向主动面向世界、寻求自身变革之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现代大学历史上两位赫赫有名的高等教育大家———蔡元培和梅贻琦,他们分别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为依托,开始探索中国大学学术独立之路,历经学术理念创新、学术组织创新、学术体制创新,中国现代大学的学术,一种真正意义上相对独立于其他活动的学术活动,实现了从观念到形成制度、从制度到实践使制度思想化的过程转变,从而使我国现代大学步入学术独立的殿堂。最后,从中国学术传统和西方大学传统两个角度分析了中国大学学术独立探索的个性特色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大学 学术独立 兼容并包 教师 研究所 学术传统 20世纪20年代 20世纪30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20—30年代江苏农村合作运动论略 被引量:9
6
作者 忻平 赵泉民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65-171,共7页
农村合作运动是国民党政权定鼎南京后极力推行的一项国家社会经济政策。抗战前,江苏省率先进行农村合作运动,并为之设立了农村合作事业指导委员会与金融部门江苏省农民银行;出台了种种有利于合作社业务展开的举措,如加大农贷资金、采用... 农村合作运动是国民党政权定鼎南京后极力推行的一项国家社会经济政策。抗战前,江苏省率先进行农村合作运动,并为之设立了农村合作事业指导委员会与金融部门江苏省农民银行;出台了种种有利于合作社业务展开的举措,如加大农贷资金、采用多种贷款方式、限制借贷利率等。这些作法在加速江苏农村合作事业发展的同时,也或多或少地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投入,改变了乡村借贷的传统格局,促使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型和乡村社会的现代化。但由于当时基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尚未彻底变革,难以达到国民政府之初衷,然改良农村的努力则不应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20-30年代 江苏 农村 合作运动 农村合作社 借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70年代末前后北半球冬季对流层遥相关的时空演变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曹杰 李湘瑞 应俊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83-296,共14页
应用NOAA提供的1950~2008年月平均500hPa高度场再分析资料、海表温度、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指数和大西洋三极模(ATM)指数,研究了20世纪70年代末前后北半球冬季对流层遥相关的时空演变规律。相关分析、Mann-Kendall分析和凝聚小波分... 应用NOAA提供的1950~2008年月平均500hPa高度场再分析资料、海表温度、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指数和大西洋三极模(ATM)指数,研究了20世纪70年代末前后北半球冬季对流层遥相关的时空演变规律。相关分析、Mann-Kendall分析和凝聚小波分析的结果表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太平洋—北美(PNA)型、欧亚(EUP)型、西太平洋(WP)型和西大西洋(WA)型四种遥相关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产生较为显著的变化。空间分布的变化既体现在遥相关正、负异常中心的强度上,也体现在正、负异常的范围上;时间演变方面的变化则体现在PNA和WP遥相关指数具有上升趋势,EUP和WA遥相关指数具有一定下降趋势。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影响北半球冬季5种遥相关型的海温关键区均有所改变。其中,各大洋上影响EUP遥相关型的海温关键区面积显著缩小,影响WA遥相关型的太平洋海温关键区面积显著缩小,影响EA遥相关型海温关键区在北大西洋中南部改变明显;在16年以上时间尺度上,PDO变化是造成北半球冬季PNA、EUP、WP三种遥相关型变化的主要原因;ATM变化是造成北半球冬季WA和EA两种遥相关型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70年代 北半球大气遥相关 时空演变 海表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30年代中国乡村防卫体制的变迁——邹平联庄会与新桂系民团比较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王先明 李伟中 《河北学刊》 2002年第5期146-150,共5页
20世纪30年代,新桂系和邹平乡村建设派分别构建了一套比较典型的乡村保卫体制——邹平实验县的联庄会与新桂系民团。这两种体制有着一些相同的特点,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在历史上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并对中国乡村社会的近代转型也起过积极... 20世纪30年代,新桂系和邹平乡村建设派分别构建了一套比较典型的乡村保卫体制——邹平实验县的联庄会与新桂系民团。这两种体制有着一些相同的特点,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在历史上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并对中国乡村社会的近代转型也起过积极作用。对这两种体制进行研究,无疑有着相当的史学价值和积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30年代 中国 乡村防卫体制 民团 联庄会 性质 构建方式 社会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30年代吉隆坡福建人的籍贯分布——以吉隆坡福建义山收据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4
9
作者 宋燕鹏 潘碧华 《南洋问题研究》 CSSCI 2014年第3期48-60,共13页
经过19世纪后期数十年的发展,吉隆坡由一个小城逐渐变成雪兰莪州的首府,来自中国的福建人的人数也逐渐增长。虽然并未能如广府人和客家人的数量之多,但也最终成为吉隆坡第三大方言社群。通过分析30年代福建义山收据,可以发现闽南方言群... 经过19世纪后期数十年的发展,吉隆坡由一个小城逐渐变成雪兰莪州的首府,来自中国的福建人的人数也逐渐增长。虽然并未能如广府人和客家人的数量之多,但也最终成为吉隆坡第三大方言社群。通过分析30年代福建义山收据,可以发现闽南方言群占福建籍人的八成以上。其中泉州下辖的安溪、南安、永春三县又分别成为其中占人数前三位的县份社群。20世纪上半叶安溪、南安、永春三县籍的成功"新客"就对吉隆坡福建人的形成和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隆坡 福建人 籍贯 义山收据 20世纪30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边缘”思考“主流”——20世纪20-30年代厦门大学史学研究趋向探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侃 李建安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21-128,共8页
厦门大学的史学研究肇始于20世纪20-30年代,与当时的史学发展潮流亦步亦趋,主要体现在趋向科学化的史学研究理念、主流与地域相结合的史学研究实践和注重现实的史学关怀等方面。这些研究趋向表明,厦门大学并没有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处于... 厦门大学的史学研究肇始于20世纪20-30年代,与当时的史学发展潮流亦步亦趋,主要体现在趋向科学化的史学研究理念、主流与地域相结合的史学研究实践和注重现实的史学关怀等方面。这些研究趋向表明,厦门大学并没有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处于学术的边缘,反而由于国学院的创办而产生了学术自觉,与主流思潮颇多应和之处;同时又能因地制宜,利用厦门地处东南沿海的特殊文化资源拓展自具特点的研究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厦门大学 20世纪2030年代 史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边疆研究的近代转型:20世纪30-40年代边政学的兴起 被引量:28
11
作者 汪洪亮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37-144,共8页
20世纪30-40年代勃然兴起的边政学是在外患日亟与国人致力于构建民族国家的背景下,中国传统边疆研究向近代学术转型的产物。与传统边疆研究相比,边政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拓展,研究范式讲求多学科参与,尤其侧重人类学和政治学等新兴学科,不... 20世纪30-40年代勃然兴起的边政学是在外患日亟与国人致力于构建民族国家的背景下,中国传统边疆研究向近代学术转型的产物。与传统边疆研究相比,边政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拓展,研究范式讲求多学科参与,尤其侧重人类学和政治学等新兴学科,不再局限于历史地理。研究边政的新式学会和学术期刊大量涌现,也使边政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研究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30-40年代 边疆研究 近代转型 边政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风俗调查与改良活动述论 被引量:14
12
作者 严昌洪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1-77,共7页
2 0世纪 30年代 ,由国民政府内政部发起 ,各省市县开展了一次广泛的风俗调查与陋俗改良活动。这次活动是配合刚取得全国政权的国民党进行社会整合 ,加强社会控制而进行的。本文根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收藏的各地风俗调查和陋俗改良活动... 2 0世纪 30年代 ,由国民政府内政部发起 ,各省市县开展了一次广泛的风俗调查与陋俗改良活动。这次活动是配合刚取得全国政权的国民党进行社会整合 ,加强社会控制而进行的。本文根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收藏的各地风俗调查和陋俗改良活动的材料 ,对这次活动进行研究和评价 ,从而从一个侧面探讨国家、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30年代 国民政府 风俗调查 风俗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30年代美国城市公有住房建设初探 被引量:12
13
作者 李艳玲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15-120,共6页
20世纪30年代开始,美国在一些大城市进行了公有住房建设。在此过程中,联邦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住房法案,其住房政策的指向相应地由初期解决中等收入阶层的住房向后期解决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逐步转移和倾斜。以联邦政府提供资金,州政府通过立... 20世纪30年代开始,美国在一些大城市进行了公有住房建设。在此过程中,联邦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住房法案,其住房政策的指向相应地由初期解决中等收入阶层的住房向后期解决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逐步转移和倾斜。以联邦政府提供资金,州政府通过立法授权地方政府使用征地权而获得土地的方式来进行的公有住房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美国当时的住房短缺,促进了建筑业的发展,并由此带动其他经济部门的振兴,扩大了就业,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30年代 美国 城市 公有住房建设 住房法 建筑业 经济 就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30年代的“全盘西化”思潮 被引量:13
14
作者 张太原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30-35,共6页
在 2 0世纪 30年代特定的社会背景下 ,中国兴起了一股“全盘西化”思潮。这一思潮在当时不但有着广泛的社会性 ,而且有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它是五四之后激进主义思想潮流的一支 ,在当时消解了国民党的专制统治 ,表达了中国人希图赶... 在 2 0世纪 30年代特定的社会背景下 ,中国兴起了一股“全盘西化”思潮。这一思潮在当时不但有着广泛的社会性 ,而且有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它是五四之后激进主义思想潮流的一支 ,在当时消解了国民党的专制统治 ,表达了中国人希图赶上西方国家的强烈愿望。但是由于它关于文化认识的局限性以及没有找到实现这一主张的现实力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30年代 "全盘西化"思潮 陈序经 张熙若 民族危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30年代湖北汉江流域的农业改良 被引量:2
15
作者 黄长义 徐凯希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51-356,共6页
1931年和1935年的两次特大水灾,使汉江中下游地区的农村经济遭受空前破坏。为扭转农业日趋萧条的局面,在国内工商界和农业院校的推动下,南京国民政府和湖北地方政府在汉江流域修复水利设施、推广优良品种、建立合作组织、整顿田赋积弊,... 1931年和1935年的两次特大水灾,使汉江中下游地区的农村经济遭受空前破坏。为扭转农业日趋萧条的局面,在国内工商界和农业院校的推动下,南京国民政府和湖北地方政府在汉江流域修复水利设施、推广优良品种、建立合作组织、整顿田赋积弊,这一系列农业改良措施,使处于困境中的汉江流域农村经济得到短暂的恢复,为全民族抗战准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30年代 湖北 汉江流域 农业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消费、性别:时尚场域中的意识形态角力图谱——以20世纪30年代“摩登女郎”为例的考察 被引量:9
16
作者 姜云飞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61-174,共14页
布迪厄文化消费理论揭示,时尚作为一种文化场域,权力关系贯穿于生产与流行的每一个环节,背后充斥着各种权力资本和意识形态的激烈斗争。以这一理论视角来观照20世纪上半叶中国历史语境,有助于探讨民国时期1930年代的时尚,尤其是"... 布迪厄文化消费理论揭示,时尚作为一种文化场域,权力关系贯穿于生产与流行的每一个环节,背后充斥着各种权力资本和意识形态的激烈斗争。以这一理论视角来观照20世纪上半叶中国历史语境,有助于探讨民国时期1930年代的时尚,尤其是"摩登女郎"这一时尚符号背后,政治、消费和性别三种主要意识形态之间两两交织又不时转换的斗争与联合的复杂图景:国民党官方政治意识形态与新兴消费主义合谋,生产出民族主义消费文化"国货"时尚,同时又与父权制性别意识形态联合,鼓吹"母职救国"压制女权,既遭到国民党内部的女权声音的批驳,更遭到处于边缘的共产党政治意识形态与女权主义的携手反抗;而处于上升时期的消费主义携隐含的帝国主义政治力量的支撑,以"摩登女郎"的魅力对官方政治意识形态进行了成功的逃脱和反击。此时,两种政治意识形态(官方和左翼)连同女权又一齐对代表了帝国主义侵略和资本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摩登女郎",进行了严厉的行政打压和舆论围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30年代 时尚 摩登女郎 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20世纪30年代知识分子走向延安 被引量:12
17
作者 汪云生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86-191,共6页
20世纪30、40年代知识分子为奔赴延安经历了曲折的历程。这一潮流的形成既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又是知识分子基于理想和现实的政治选择。士大夫的“入世”精神,知识分子面对日本侵华危机的政治激进参与,“重庆”与“延安”的对比反差,中... 20世纪30、40年代知识分子为奔赴延安经历了曲折的历程。这一潮流的形成既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又是知识分子基于理想和现实的政治选择。士大夫的“入世”精神,知识分子面对日本侵华危机的政治激进参与,“重庆”与“延安”的对比反差,中共知识分子政策的调整是影响知识分子政治走向的因素。走向延安的知识分子在参与革命和政治的同时,也预示着知识分子群体面临自身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市 知识分子 中国共产党 20世纪30年代 政治路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30年代“中医科学化”思潮论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刘卫东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5-41,共7页
20世纪30年代,中医界为应对来自西医的竞争,摆脱因所谓"不合于科学"而倍受歧视的命运,提出了"中医科学化"的主张,试图毁弃中医传统理论而代之以西医理论,造就一种"新医学"。"中医科学化"的实... 20世纪30年代,中医界为应对来自西医的竞争,摆脱因所谓"不合于科学"而倍受歧视的命运,提出了"中医科学化"的主张,试图毁弃中医传统理论而代之以西医理论,造就一种"新医学"。"中医科学化"的实质乃是中医的西医化,而其逻辑发展的结果也必将是中医学的消亡。它不仅仅是一个医学文化现象,更是一个"中国知识"在科学权威下屈服于西方价值的历史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科学化 西医化 20世纪30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安石变法与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新政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超民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81-87,共7页
提出美国 2 0世纪 3 0年代的新政农业政策曾经受到中国古代王安石变法的影响。当时 ,美国的农业部长华莱士在解决美国农业大萧条的经济政策中 ,曾经全面借鉴了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市易法等基本思想 ,为根本解决美国农业问题铺平了道... 提出美国 2 0世纪 3 0年代的新政农业政策曾经受到中国古代王安石变法的影响。当时 ,美国的农业部长华莱士在解决美国农业大萧条的经济政策中 ,曾经全面借鉴了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市易法等基本思想 ,为根本解决美国农业问题铺平了道路。认为青苗法和市易法等就是美国常平仓制度的原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 20世纪30年代 美国 罗斯福新政 青苗法 市易法 评价 农业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文化与20世纪30年代作家的文学选择 被引量:3
20
作者 朱晓进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84-191,共8页
在 2 0世纪 30年代政治文化氛围和特殊的文学语境的制约下 ,诸多作家主观上的政治意识的加强或为数不少的作家们为环境所迫而导致的对“政治”问题的关注 ,形成了 30年代文学创作的一系列新的变化 ,这种变化最为明显地体现在作家创作动... 在 2 0世纪 30年代政治文化氛围和特殊的文学语境的制约下 ,诸多作家主观上的政治意识的加强或为数不少的作家们为环境所迫而导致的对“政治”问题的关注 ,形成了 30年代文学创作的一系列新的变化 ,这种变化最为明显地体现在作家创作动机、创作目的上历史使命感的加强。这带来了 30年代作家文学选择的一系列新的特点。与 2 0年代相比 ,文学创作题材的转换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文学趋向 ,这体现了 30年代作家在文学题材选择上的政治价值取向。而作家们对题材进行处理的独特角度和独特方式更标示出了作家们的政治眼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文化 20世纪30年代 作家 文学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