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3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世纪文学“入史”问题与未完成的“中华现代性”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江凯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50,共11页
21世纪已经过了四分之一,确如张清华所言,文学面临着如何历史化的问题①。当我们试图对2000年以来的中国文学进行观察和研究时,不得不重新关注2005—2010年前后“新世纪文学大讨论”阶段被搁置的、未完成的本质问题,即我们如何在中国历... 21世纪已经过了四分之一,确如张清华所言,文学面临着如何历史化的问题①。当我们试图对2000年以来的中国文学进行观察和研究时,不得不重新关注2005—2010年前后“新世纪文学大讨论”阶段被搁置的、未完成的本质问题,即我们如何在中国历史文明发展与世界现代化交汇磨合的双重进程中,理解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一至少是百年意义上的文学大转型?没错,这是我们讨论新世纪文学无法绕过的问题,因为新世纪文学不过是20世纪90年代文学的延伸。“新世纪文学大讨论”提出了许多富有启迪意义的问题、观点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纪文学 张清华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入史 现代 启迪意义 现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翼文学精神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论纲(上) 被引量:6
2
作者 赵学勇 李明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5-33,共9页
中国文学的现代化 ,是传统中国社会进入现代社会以来 ,文学自身在中西文化交融冲突和继承民族本土文学传统的大背景中 ,追求能体现文学“现代性品格”的历史过程。左翼文学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发生 ,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以“左联”... 中国文学的现代化 ,是传统中国社会进入现代社会以来 ,文学自身在中西文化交融冲突和继承民族本土文学传统的大背景中 ,追求能体现文学“现代性品格”的历史过程。左翼文学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发生 ,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以“左联”为中心的左翼文学思潮与创作 ,形成了新的文学传统和创作模式 ,对解放区文学、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新时期文学以及当下动态发展的中国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左翼文学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态 ,展现出与中国文学现代化追求的复杂而曲折的关系。鲁迅、茅盾和一些对文学艺术本质有着精深把握的左翼理论家、创作家对左翼文学精神的理解及其创作 ,真正代表左翼文学全部内涵的现代文学意识 ,同一度造成当代文学发展之路窄化甚至停滞的极“左”文艺思潮、文学观念有本质区别。论文粗略勾勒了左翼文学精神对 2 0世纪中国文学整体面貌和文学现代化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翼文学精神 20世纪中国文学 现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翼文学精神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论纲(下) 被引量:4
3
作者 赵学勇 李明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6-16,共11页
中国文学的现代化 ,是传统中国社会进入现代社会以来 ,文学自身在中西文化交融冲突和继承民族本土文学传统的大背景中 ,追求能体现文学“现代性品格”的历史过程。左翼文学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发生 ,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以“左联”... 中国文学的现代化 ,是传统中国社会进入现代社会以来 ,文学自身在中西文化交融冲突和继承民族本土文学传统的大背景中 ,追求能体现文学“现代性品格”的历史过程。左翼文学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发生 ,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以“左联”为中心的左翼文学思潮与创作 ,形成了新的文学传统和创作模式 ,对解放区文学、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新时期文学以及当下动态发展的中国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左翼文学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态 ,展现出与中国文学现代化追求的复杂而曲折的关系。鲁迅、茅盾和一些对文学艺术本质有着精深把握的左翼理论家、创作家对左翼文学精神的理解及其创作 ,真正代表左翼文学全部内涵的现代文学意识 ,同一度造成当代文学发展之路窄化甚至停滞的极“左”文艺思潮、文学观念有本质区别。论文粗略勾勒了左翼文学精神对 2 0世纪中国文学整体面貌和文学现代化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翼文学精神 20世纪中国文学 现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前现代性 被引量:13
4
作者 杨春时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56-62,共7页
关键词 中国文学 文学现代 现代主义 20世纪 现代文学 现实主义 文学思潮 理性精神 新古典主义 世界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古典主义的成熟与现代性的遗忘——对中国20世纪文学中“十七年文学”的一种阐释 被引量:15
5
作者 陈美兰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15-120,共6页
与五四以后至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追求相比 ,“十七年文学”在面对现实的态度、艺术的运思方式、以及对生活的感知方式和形成的美感特征上 ,都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从而使之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呈现了中国文学古典化的素质 ,形成... 与五四以后至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追求相比 ,“十七年文学”在面对现实的态度、艺术的运思方式、以及对生活的感知方式和形成的美感特征上 ,都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从而使之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呈现了中国文学古典化的素质 ,形成了新古典主义并最终成熟。把“十七年文学”放在20世纪文学进程中来考察 ,我们就会发现 ,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进程并不是直线式或递进式的 ,而是迂回性的 ,具有自我律动的特点 ,这说明在一定的生存环境下 ,一种文学会按其自身规律发展并不断强化特定历史文化所赋予它的审美特征 ;同时我们也会看到 ,“十七年文学”中的新古典主义美学原则并没有彻底消失 ,它仍然会在当前新的文学环境中得以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文学 "十七年文学" 新古典主义 现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赵树理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型 被引量:1
6
作者 温奉桥 李萌羽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9-101,共3页
赵树理对于20世纪中国新文学具有独特的文学史意义。赵树理是中国新文学现代性不断自我质疑、自我调整的结果,是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链条上的一个关键点。赵树理的创作代表着中国现代文学新的发展思路和价值走向,体现了中国新文学现代... 赵树理对于20世纪中国新文学具有独特的文学史意义。赵树理是中国新文学现代性不断自我质疑、自我调整的结果,是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链条上的一个关键点。赵树理的创作代表着中国现代文学新的发展思路和价值走向,体现了中国新文学现代性流变的深层动因和必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树理 20世纪中国文学 现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文学”论与现代文学学科体制 被引量:6
7
作者 贺桂梅 《现代中文学刊》 2010年第3期28-46,共19页
本文试图通过"20世纪中国文学"论这一历史文本,来讨论80年代中期现代文学学科重建过程中形成的观念形态与学科制度;并把这种考察与当下现代文学学科现状的关联性,作为问题意识的起点。"20世纪中国文学"论在1985年提出,被视为现代文... 本文试图通过"20世纪中国文学"论这一历史文本,来讨论80年代中期现代文学学科重建过程中形成的观念形态与学科制度;并把这种考察与当下现代文学学科现状的关联性,作为问题意识的起点。"20世纪中国文学"论在1985年提出,被视为现代文学研究的新阶段,也是当时人文知识界关注的事件,并关联着一代新学人的登场。本文从文学史叙事、知识范式、制度性建构这三个层面,来展开对这一文本的分析。这一探讨方式,试图完成的是特定文本与知识生产体制关联的不同侧面,即一个文学史文本与一个学科、一个学科的主流表述与其时的知识范式、一种观念形态与其得以成型的制度空间,从而力图整体地勾勒出现代文学学科体制的大致轮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文学 学科体制 现代 文学 知识范式 学位制度 知识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及其效应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新锁 刘英利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2年第2期70-75,共6页
自产生之初,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现代性元素就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个体自由、个性解放与拯救民族危亡实现整体现代转型交织在一起。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后者对前者形成强势压制,激烈吁求自由与个性的知识分子纷纷向各种群体回归。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文学 中国文学现代 文学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重构——对建国后现代文学史书写的回顾与反思 被引量:1
9
作者 温奉桥 李萌羽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2-16,共5页
 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书写大体经过了两个历史阶段,即50年代的草创期和新时期以来的探索期。这两个历史阶段体现了不同的文学史书写的现代性追求和规范,前者体现了"学科"规范,后者体现了有限度的"学理"规范。文学...  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书写大体经过了两个历史阶段,即50年代的草创期和新时期以来的探索期。这两个历史阶段体现了不同的文学史书写的现代性追求和规范,前者体现了"学科"规范,后者体现了有限度的"学理"规范。文学史的书写呼唤着新的现代性理念,那就是建立新的历史观念,新的文学史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 20世纪 中国 现代文学 建国后 历史观念 创作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怎样认识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我的“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整体观及其“四阶段论” 被引量:1
10
作者 何休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82-189,共8页
在宏观的历史视野下,20世纪中国文学先后掀起了四次文学潮流,即“清末民初启蒙主义(思想)改良主义(语言)文学新潮”、“五四新文学潮流”、“工农兵文学潮流”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文学潮流”,彼此各有特点而显出其不同的阶段性,但都共处... 在宏观的历史视野下,20世纪中国文学先后掀起了四次文学潮流,即“清末民初启蒙主义(思想)改良主义(语言)文学新潮”、“五四新文学潮流”、“工农兵文学潮流”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文学潮流”,彼此各有特点而显出其不同的阶段性,但都共处于“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总体之中,有着共同的对于科学、民主和人的解放不断追寻的现代性特征;其中“五四新文学潮流”及其传统的接续,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具有特别重要的革命意义,不仅规范着“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总体方向,也标示着它启蒙主义、民主主义的基本性质。回顾一个世纪的文学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源于启蒙,兴于启蒙,衰于脱离启蒙向“政治文学”的演变;取得经验教训之后,最后又回归启蒙,复兴于启蒙和科学民主的继续追寻。这样看取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才能深刻认识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规律性及其经验教训,正确把握其主体倾向和基本性质,将我们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的认识和研究大大深化一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 整体观 “四阶段论” 现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间性分析:对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的一点考察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弘 《学术界》 CSSCI 2004年第5期86-97,共12页
现代性的本质规定是时间性 ,在确定了文学现代性的内涵的前提下 ,以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吴宓、鲁迅等人的文学思想为依据 ,考察了 2 0世纪的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认为它是生成性的 ,因而表现出各种不够完善的特征 ,对此既不能受外来... 现代性的本质规定是时间性 ,在确定了文学现代性的内涵的前提下 ,以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吴宓、鲁迅等人的文学思想为依据 ,考察了 2 0世纪的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认为它是生成性的 ,因而表现出各种不够完善的特征 ,对此既不能受外来因素的制约盲目予以拔高 ,也不应走向另一极端一概加以抹煞 ,而需要以现代性的合理界定为基础 ,依据文本和文献资料进行具体分析 ,进而全面把握现代性随 2 0世纪中国文学而演变的生成形态。本文主要考察了 2 0世纪初期到五四的中国文学思潮中的现代性问题 ,但其基本观点适用于整个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性分析 20世纪 中国 现代文学 现代主义 王国维 五四新文学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阐释与文化政治问题 被引量:2
12
作者 何言宏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13-118,共6页
在对 2 0世纪中国文学不同的阐释模式之中 ,“现代性”的模式实际上具有独特的阐释力量 :一方面 ,它能够穿透曾经被既有的现代性阐释置于盲区的“革命文学”以至于后来的“文革文学”;另一方面 ,其对学术视野的开拓亦有着相当重要的学... 在对 2 0世纪中国文学不同的阐释模式之中 ,“现代性”的模式实际上具有独特的阐释力量 :一方面 ,它能够穿透曾经被既有的现代性阐释置于盲区的“革命文学”以至于后来的“文革文学”;另一方面 ,其对学术视野的开拓亦有着相当重要的学术价值。 2 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追求的基本主题是从“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解放政治”而到“改革时代”的“生活政治”。 90年代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问题主要包括 90年代中国文学的历史语境与文学领域的制度安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文学 现代 文化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下影人、文学改编与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化——20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电影对现代文学经典化的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金进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5-33,共9页
“二战”后,随即发生国共内战,大批大陆居民涌入当时的英殖民地香港,香港地区人口从1945年的60万,一路攀升到1961年的300万,①其中也包括了大批电影人,东西方冷战格局很快造就了香港政治局面的复杂和文化产业的多元,这些南下影人也分成... “二战”后,随即发生国共内战,大批大陆居民涌入当时的英殖民地香港,香港地区人口从1945年的60万,一路攀升到1961年的300万,①其中也包括了大批电影人,东西方冷战格局很快造就了香港政治局面的复杂和文化产业的多元,这些南下影人也分成“自由影人”和“进步影人”两大文化阵营。1950年,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了《外地电影输入暂行办法》,加强管制1949年以前无限制政策下输入的香港电影,1952年新中国政权加强管制香港电影的输入;而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只批准在港九电影戏剧事业自由总会(简称“自由总会”)注册成员所制作的影片才能输入台湾,如此看来,电影公司立场必须先明确,才能有生存管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电影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文学经典化 中国现代 文学改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民国政府 1950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20世纪中国哈萨克文学的现代转型 被引量:4
14
作者 祁晓冰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2期14-18,共5页
20世纪的中国哈萨克文学完成了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过渡与转型,其具体表现包括文坛出现了以批判封建主义、宣传文化启蒙为主要内容的启蒙思潮,文学现实主义倾向浓厚,古典时期唯诗体独尊的文学格局被打破,小说、戏剧、散文、杂文、特... 20世纪的中国哈萨克文学完成了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过渡与转型,其具体表现包括文坛出现了以批判封建主义、宣传文化启蒙为主要内容的启蒙思潮,文学现实主义倾向浓厚,古典时期唯诗体独尊的文学格局被打破,小说、戏剧、散文、杂文、特写、报告文学等文学样式出现,文学发展态势由传统的单一走向多元与开放,显示了与古典文学完全不同的存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哈萨克文学 启蒙思潮 开放多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全球背景下的新文学传统——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文化审美现代性”论纲 被引量:2
15
作者 万莲子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115-123,共9页
20世纪中国文学以其"文化审美现代性"鲜明地标识着不同于古代文学的根本属性。它置身在新与旧、中与西文化的激烈撞击中,其审美表达有吸纳也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更有抵御,文化表象五彩斑斓,但在21世纪的今天看来,... 20世纪中国文学以其"文化审美现代性"鲜明地标识着不同于古代文学的根本属性。它置身在新与旧、中与西文化的激烈撞击中,其审美表达有吸纳也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更有抵御,文化表象五彩斑斓,但在21世纪的今天看来,它已经于不知不觉中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审美意识形态价值品格,一种认同或超越的"文化审美现代性"传统。在全球背景的烘托下,除20世纪中国文学文本本身内蕴的审美质素外,现代汉语思维框图承载平等、多元、开放、民主、正义、法制等具有全球性的人类思想文化资源,通过20世纪编辑出版行为的"文化平权"实践媒介策略,已经现身在诉求形形色色现代性想象的20世纪中国文学版图中,突出表现在20世纪女性写作现象里。在当下全球化语境中,这种"文化审美现代性"品格和传统还由于中国社会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不断增添新的元素,由20世纪中国文学塑形而成的现代人精神资源如发育公民个体、反殖民反封建专制文化、追求文化平权、倡导民主与科学等等,仍将保留、延续,并依然作为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而令人试目以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文学 传统 文化审美现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家族叙事中的女性群像概观——家族文化视界中的20世纪中国文学家族叙事研究系列之二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宏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06-109,共4页
从家族文化视界来看 ,在 2 0世纪前半叶中国文学家族叙事中 ,塑造了异彩纷呈的女性群像 ,她们作为传统家族文化的践行者、牺牲者和畸变者 ,在爱情、婚姻、家庭三个方面都表现出趋同的悲剧性命运 ;而作为传统家族文化的反叛者 ,其理性觉... 从家族文化视界来看 ,在 2 0世纪前半叶中国文学家族叙事中 ,塑造了异彩纷呈的女性群像 ,她们作为传统家族文化的践行者、牺牲者和畸变者 ,在爱情、婚姻、家庭三个方面都表现出趋同的悲剧性命运 ;而作为传统家族文化的反叛者 ,其理性觉醒及觉醒后的道路选择 ,则是最富于精神光彩和价值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叙事 女性群像 家族文化 20世纪 中国文学 现代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的突破与新的困境——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话语的“现代性”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光芒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11,共4页
关键词 现代性” 中国文学 批评话语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剑桥中华民国史》 20世纪90年代后 海外学者 70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现代艺术与20世纪中国文学关系研究
18
作者 胡景敏 马云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2-158,共7页
新时期以来的文学研究中,学术界对于西方各种文学、哲学和美学思潮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研究较多,而对于西方现代艺术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研究则被忽略了。西方现代艺术对中国文学的显性与潜在影响极大,其直观性直接影响着中国现代作家对于世... 新时期以来的文学研究中,学术界对于西方各种文学、哲学和美学思潮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研究较多,而对于西方现代艺术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研究则被忽略了。西方现代艺术对中国文学的显性与潜在影响极大,其直观性直接影响着中国现代作家对于世界和现代主义的认识。西方现代艺术给予20世纪中国文学的影响主要在其革命创新精神、对自我的发现、科学思想、思想性等方面,影响的发生呈现出非常复杂的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现代艺术 20世纪中国文学 影响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另一种进入方式——以贾植芳为个案
19
作者 卢燕娟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2-130,共9页
在今天高度理论化、学科化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之外,贾植芳提供了另一种进入文学史的方式。他以一己真切经历,留下了对“新文学”“人”“知识分子”这些在20世纪文学史研究中重要的理论命题的另一种阐释。这些阐释带着个人经验与生命的... 在今天高度理论化、学科化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之外,贾植芳提供了另一种进入文学史的方式。他以一己真切经历,留下了对“新文学”“人”“知识分子”这些在20世纪文学史研究中重要的理论命题的另一种阐释。这些阐释带着个人经验与生命的痛感与温度,是20世纪中国文学不可丢失的历史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植芳 20世纪中国文学 文学 知识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报刊史料”重构“20世纪中国文学史”——读《报刊史料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
20
作者 陈云昊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5-159,共5页
关爱和教授担任总主编的《报刊史料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分为胡全章分卷主编的《近代卷》、孟庆澍分卷主编的《现代卷》、武新军著《当代卷》三卷,入手于报刊,立足于文学,借助原始材料,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呈现了中国近代、现代和当代... 关爱和教授担任总主编的《报刊史料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分为胡全章分卷主编的《近代卷》、孟庆澍分卷主编的《现代卷》、武新军著《当代卷》三卷,入手于报刊,立足于文学,借助原始材料,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呈现了中国近代、现代和当代文学史写作的新成绩。《近代卷》《现代卷》《当代卷》三卷书在“报刊史料”这个基础视点上,表现出了视角的统一性和学理的连贯性,相互形成了内在呼应,具有鲜明的开创意识。随着《报刊史料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出版,“重写文学史”被推到了一个基于“报刊史料”的水准线上,“大文学史”也被具体地落实为近代、现代、当代的内在贯通,“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写作在此得以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刊史料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 关爱和 报刊史料 重写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