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26篇文章
< 1 2 9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怎样认识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我的“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整体观及其“四阶段论” 被引量:1
1
作者 何休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82-189,共8页
在宏观的历史视野下,20世纪中国文学先后掀起了四次文学潮流,即“清末民初启蒙主义(思想)改良主义(语言)文学新潮”、“五四新文学潮流”、“工农兵文学潮流”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文学潮流”,彼此各有特点而显出其不同的阶段性,但都共处... 在宏观的历史视野下,20世纪中国文学先后掀起了四次文学潮流,即“清末民初启蒙主义(思想)改良主义(语言)文学新潮”、“五四新文学潮流”、“工农兵文学潮流”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文学潮流”,彼此各有特点而显出其不同的阶段性,但都共处于“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总体之中,有着共同的对于科学、民主和人的解放不断追寻的现代性特征;其中“五四新文学潮流”及其传统的接续,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具有特别重要的革命意义,不仅规范着“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总体方向,也标示着它启蒙主义、民主主义的基本性质。回顾一个世纪的文学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源于启蒙,兴于启蒙,衰于脱离启蒙向“政治文学”的演变;取得经验教训之后,最后又回归启蒙,复兴于启蒙和科学民主的继续追寻。这样看取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才能深刻认识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规律性及其经验教训,正确把握其主体倾向和基本性质,将我们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的认识和研究大大深化一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 整体观 “四阶段论” 现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重构——对建国后现代文学史书写的回顾与反思 被引量:1
2
作者 温奉桥 李萌羽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2-16,共5页
 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书写大体经过了两个历史阶段,即50年代的草创期和新时期以来的探索期。这两个历史阶段体现了不同的文学史书写的现代性追求和规范,前者体现了"学科"规范,后者体现了有限度的"学理"规范。文学...  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书写大体经过了两个历史阶段,即50年代的草创期和新时期以来的探索期。这两个历史阶段体现了不同的文学史书写的现代性追求和规范,前者体现了"学科"规范,后者体现了有限度的"学理"规范。文学史的书写呼唤着新的现代性理念,那就是建立新的历史观念,新的文学史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 20世纪 中国 现代文学 建国后 历史观念 创作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文学”论与现代文学学科体制 被引量:6
3
作者 贺桂梅 《现代中文学刊》 2010年第3期28-46,共19页
本文试图通过"20世纪中国文学"论这一历史文本,来讨论80年代中期现代文学学科重建过程中形成的观念形态与学科制度;并把这种考察与当下现代文学学科现状的关联性,作为问题意识的起点。"20世纪中国文学"论在1985年提出,被视为现代文... 本文试图通过"20世纪中国文学"论这一历史文本,来讨论80年代中期现代文学学科重建过程中形成的观念形态与学科制度;并把这种考察与当下现代文学学科现状的关联性,作为问题意识的起点。"20世纪中国文学"论在1985年提出,被视为现代文学研究的新阶段,也是当时人文知识界关注的事件,并关联着一代新学人的登场。本文从文学史叙事、知识范式、制度性建构这三个层面,来展开对这一文本的分析。这一探讨方式,试图完成的是特定文本与知识生产体制关联的不同侧面,即一个文学史文本与一个学科、一个学科的主流表述与其时的知识范式、一种观念形态与其得以成型的制度空间,从而力图整体地勾勒出现代文学学科体制的大致轮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文学 学科体制 现代 文学 知识范式 学位制度 知识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下影人、文学改编与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化——20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电影对现代文学经典化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金进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5-33,共9页
“二战”后,随即发生国共内战,大批大陆居民涌入当时的英殖民地香港,香港地区人口从1945年的60万,一路攀升到1961年的300万,①其中也包括了大批电影人,东西方冷战格局很快造就了香港政治局面的复杂和文化产业的多元,这些南下影人也分成... “二战”后,随即发生国共内战,大批大陆居民涌入当时的英殖民地香港,香港地区人口从1945年的60万,一路攀升到1961年的300万,①其中也包括了大批电影人,东西方冷战格局很快造就了香港政治局面的复杂和文化产业的多元,这些南下影人也分成“自由影人”和“进步影人”两大文化阵营。1950年,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了《外地电影输入暂行办法》,加强管制1949年以前无限制政策下输入的香港电影,1952年新中国政权加强管制香港电影的输入;而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只批准在港九电影戏剧事业自由总会(简称“自由总会”)注册成员所制作的影片才能输入台湾,如此看来,电影公司立场必须先明确,才能有生存管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电影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文学经典化 中国现代 文学改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民国政府 1950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文学研究学术的风范读相浦杲先生《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集》 被引量:2
5
作者 孙玉石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61-64,共4页
现代文学研究学术的风范读相浦杲先生《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集》●孙玉石相浦杲先生是日本当代著名的中国现当代文学、鲁迅以及中国语学研究专家。他不幸于1990年病逝,过早地结束了他的学术生涯。相浦杲先生生前和去世后出版的... 现代文学研究学术的风范读相浦杲先生《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集》●孙玉石相浦杲先生是日本当代著名的中国现当代文学、鲁迅以及中国语学研究专家。他不幸于1990年病逝,过早地结束了他的学术生涯。相浦杲先生生前和去世后出版的《中国文学论考》、《求索中国文学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研究学术 20世纪 陈独秀 罗曼·罗兰 鲁迅 研究方法 战争责任 厨川白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以来的文学:思潮与文脉——试论“中国现代文学3” 被引量:5
6
作者 张未民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5-53,共9页
进入21世纪,中国现代文学持续发展,呈现了更加清晰的历史动向。中国社会继上世纪80年代开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取向与转型之后,90年代掀起"市场经济"改革潮,到新世纪,社会主义... 进入21世纪,中国现代文学持续发展,呈现了更加清晰的历史动向。中国社会继上世纪80年代开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取向与转型之后,90年代掀起"市场经济"改革潮,到新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成,宣布迈进小康社会并确立在本世纪前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生活意识悄然弥漫,新媒体文化迅捷笼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小康社会目标 文脉 思潮 改革开放 21世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视野下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评《非文学的世纪: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关系史论》
7
作者 高丽琴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0-231,共2页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独特 史论 眼光 学理 真实 南京师范大学 探究 出版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展与开拓:走向新世纪的老舍研究──兼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拓展
8
作者 杨剑龙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89-92,共4页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老舍研究 中国文学 中国传统文化 西方文化与文学 20世纪文学 文学 世纪 《儒林外史》 文学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地理学系设置的编年史考察
9
作者 朱贵芳 李淼 +4 位作者 孙俊 陈铄 李秋赢 和峰燕 朱思吉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77-987,共11页
结合多种史料的详细梳理和已有研究,较为全面、准确地获得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高校地理学系的创办、改办、改组、停办系年数据。据此,更为全面、准确地揭示了当时地理学系设置的数量、过程、隶属院校、学科结构等特征。研究表明:1)在设... 结合多种史料的详细梳理和已有研究,较为全面、准确地获得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高校地理学系的创办、改办、改组、停办系年数据。据此,更为全面、准确地揭示了当时地理学系设置的数量、过程、隶属院校、学科结构等特征。研究表明:1)在设置数量上,有52个高校创办过63个地理学系;2)在设置过程上,结合学系的创改停情况、系年数量、院校分布、学科结构,可分1904—1928年初创期、1929—1936年少量增置期、1937—1945年较多增置期和1946—1949年放缓增置期4个阶段,学系数量总体上在频繁创改停过程中缓慢增长;3)在隶属院校上,主要设置于大学与师范院校,且师范院校数量占比较高;4)在学科结构上,存在高校类型间及不同时期的学科结构差异,独立地理学系主要设置于1929—1936、1946—1949年的大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学系 发展特征 编年史 中国 20世纪上半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0年“基督教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趋势与问题--基于学术专著的考察 被引量:2
10
作者 韦华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1-38,共8页
随着研究界对现代文学中异域因素的日益重视,“基督教与中国现代文学”这一主题逐渐显示出其重要性。因此,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著述也在逐步增长之中。20世纪90年代以前,此类论著较为星散,而此后则有较为集中的展示。因此,本文拟就... 随着研究界对现代文学中异域因素的日益重视,“基督教与中国现代文学”这一主题逐渐显示出其重要性。因此,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著述也在逐步增长之中。20世纪90年代以前,此类论著较为星散,而此后则有较为集中的展示。因此,本文拟就对近二十多年的相关著述进行介绍和讨论,以期对该论题的深化研究提供一个初步的索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基督教 学术专著 20世纪90年代 著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色的呈现和坚持”——2016—2017年山东学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述 被引量:2
11
作者 郭晓平 魏建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2-55,共14页
2016—2017年山东学界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坚守传统学科优势的同时,也在呼应着学界新的学术热点,探索新的学术增长点。其中,史料发掘和整理,鲁迅、郭沫若著名作家研究,文学史研究这三大领域一直是山东学界的研究优长所在,各有不同程度... 2016—2017年山东学界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坚守传统学科优势的同时,也在呼应着学界新的学术热点,探索新的学术增长点。其中,史料发掘和整理,鲁迅、郭沫若著名作家研究,文学史研究这三大领域一直是山东学界的研究优长所在,各有不同程度的新突破。与此同时,在期刊研究、文学经典化、文学生活研究和民国教育体制与中国新文学的关系等方面,山东学者也在创造着山东学界的话语主场,彰显了山东学人的学术开拓力和持续增长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文献史料 20世纪中国文学主流 研究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新视野——首届“20世纪中国史学”前沿论坛综述
12
作者 公坤 《文史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3-164,共2页
2025年4月12日13日,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史学研究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20世纪中国史学通史》”课题组主办的首届“20世纪中国史学”前沿论坛在山东济南召开,共有来自全国20余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学术期刊... 2025年4月12日13日,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史学研究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20世纪中国史学通史》”课题组主办的首届“20世纪中国史学”前沿论坛在山东济南召开,共有来自全国20余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学术期刊的40余位学者与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卷本20世纪中国史学通史 山东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翼文学精神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论纲(下) 被引量:4
13
作者 赵学勇 李明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6-16,共11页
中国文学的现代化 ,是传统中国社会进入现代社会以来 ,文学自身在中西文化交融冲突和继承民族本土文学传统的大背景中 ,追求能体现文学“现代性品格”的历史过程。左翼文学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发生 ,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以“左联”... 中国文学的现代化 ,是传统中国社会进入现代社会以来 ,文学自身在中西文化交融冲突和继承民族本土文学传统的大背景中 ,追求能体现文学“现代性品格”的历史过程。左翼文学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发生 ,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以“左联”为中心的左翼文学思潮与创作 ,形成了新的文学传统和创作模式 ,对解放区文学、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新时期文学以及当下动态发展的中国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左翼文学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态 ,展现出与中国文学现代化追求的复杂而曲折的关系。鲁迅、茅盾和一些对文学艺术本质有着精深把握的左翼理论家、创作家对左翼文学精神的理解及其创作 ,真正代表左翼文学全部内涵的现代文学意识 ,同一度造成当代文学发展之路窄化甚至停滞的极“左”文艺思潮、文学观念有本质区别。论文粗略勾勒了左翼文学精神对 2 0世纪中国文学整体面貌和文学现代化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翼文学精神 20世纪中国文学 现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发展概述 被引量:10
14
作者 陈思和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6-101,共6页
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史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文学"的研究阶段。"新文学"在若干高校课程设置中的出现、《中国新文学大系》的出版、众多批评家的涌现,都使得这个学科初具雏形。第二阶段是"现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史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文学"的研究阶段。"新文学"在若干高校课程设置中的出现、《中国新文学大系》的出版、众多批评家的涌现,都使得这个学科初具雏形。第二阶段是"现代文学"的研究时期。文学研究受到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束缚较大,但现代文学史的编写和鲁迅研究队伍的建立都促进了学术研究的发展。第三阶段是"20世纪文学"的研究阶段。"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现代文学研究的发展,这为文学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并直接促成了"重写文学史"的发生。新世纪的文学发展已经有了15年的时间,但无论是问题意识的发现,还是当下文学创作的立场,都还没有摆脱20世纪文学研究的阶段。"20世纪中国文学"这一概念仍未过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学 现代文学 20世纪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建中国“现代文学”的合法性 被引量:9
15
作者 倪文尖 罗岗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82-83,共2页
关键词 中国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二十世纪 国家文学 现代性” 文学实践 文学 现代民族国家 现代性问题 合法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前现代性 被引量:13
16
作者 杨春时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56-62,共7页
关键词 中国文学 文学现代 现代主义 20世纪 现代文学 现实主义 文学思潮 理性精神 新古典主义 世界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古典主义的成熟与现代性的遗忘——对中国20世纪文学中“十七年文学”的一种阐释 被引量:15
17
作者 陈美兰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15-120,共6页
与五四以后至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追求相比 ,“十七年文学”在面对现实的态度、艺术的运思方式、以及对生活的感知方式和形成的美感特征上 ,都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从而使之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呈现了中国文学古典化的素质 ,形成... 与五四以后至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追求相比 ,“十七年文学”在面对现实的态度、艺术的运思方式、以及对生活的感知方式和形成的美感特征上 ,都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从而使之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呈现了中国文学古典化的素质 ,形成了新古典主义并最终成熟。把“十七年文学”放在20世纪文学进程中来考察 ,我们就会发现 ,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进程并不是直线式或递进式的 ,而是迂回性的 ,具有自我律动的特点 ,这说明在一定的生存环境下 ,一种文学会按其自身规律发展并不断强化特定历史文化所赋予它的审美特征 ;同时我们也会看到 ,“十七年文学”中的新古典主义美学原则并没有彻底消失 ,它仍然会在当前新的文学环境中得以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文学 "十七年文学" 新古典主义 现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与现代:创造性的文学生成——关于现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思考 被引量:3
18
作者 杨洪承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0-112,共3页
在回顾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今天,尤其是在上个世纪后10余年,现当代文学研究有了深入发展的情况下,重新提出中国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课题,有文学本体认知的深化,更有文学史研究不断调整思路的重要意义。这一论题本身既具备了... 在回顾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今天,尤其是在上个世纪后10余年,现当代文学研究有了深入发展的情况下,重新提出中国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课题,有文学本体认知的深化,更有文学史研究不断调整思路的重要意义。这一论题本身既具备了中国现代文学与传统历史先天性联系之特性,又表现了传统文化自身活力予以文学现代性的特质。这些年里,相当多的研究成果涉猎到现代文学与文化传统的问题,无论是文化传统本身的文学整体辨析,还是中西文化比较中的探寻,甚至作家作品的文化剖析,都表现出对文化传统的理解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认知。这使得文学史不断被重写,作为文本的作品被重读,大大扩展了文学生成的新资源。有鉴于此,本栏目特邀请杨洪承、李怡、何锡章、谭桂林、王彬彬等五位教授对“中国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问题发言,以期推动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继续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20世纪中国文学 李怡 探寻 王彬彬 为文 文学本体 学生 文化传统 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赵树理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型 被引量:1
19
作者 温奉桥 李萌羽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9-101,共3页
赵树理对于20世纪中国新文学具有独特的文学史意义。赵树理是中国新文学现代性不断自我质疑、自我调整的结果,是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链条上的一个关键点。赵树理的创作代表着中国现代文学新的发展思路和价值走向,体现了中国新文学现代... 赵树理对于20世纪中国新文学具有独特的文学史意义。赵树理是中国新文学现代性不断自我质疑、自我调整的结果,是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链条上的一个关键点。赵树理的创作代表着中国现代文学新的发展思路和价值走向,体现了中国新文学现代性流变的深层动因和必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树理 20世纪中国文学 现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间性分析:对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的一点考察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弘 《学术界》 CSSCI 2004年第5期86-97,共12页
现代性的本质规定是时间性 ,在确定了文学现代性的内涵的前提下 ,以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吴宓、鲁迅等人的文学思想为依据 ,考察了 2 0世纪的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认为它是生成性的 ,因而表现出各种不够完善的特征 ,对此既不能受外来... 现代性的本质规定是时间性 ,在确定了文学现代性的内涵的前提下 ,以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吴宓、鲁迅等人的文学思想为依据 ,考察了 2 0世纪的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认为它是生成性的 ,因而表现出各种不够完善的特征 ,对此既不能受外来因素的制约盲目予以拔高 ,也不应走向另一极端一概加以抹煞 ,而需要以现代性的合理界定为基础 ,依据文本和文献资料进行具体分析 ,进而全面把握现代性随 2 0世纪中国文学而演变的生成形态。本文主要考察了 2 0世纪初期到五四的中国文学思潮中的现代性问题 ,但其基本观点适用于整个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性分析 20世纪 中国 现代文学 现代主义 王国维 五四新文学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