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7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萧红与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 被引量:2
1
作者 单元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2年第6期51-56,共6页
萧红是 2 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最杰出的代表性作家之一 ,与冰心、丁玲、张爱玲等作家相比 ,其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主要表现为三点 :第一 ,没有局限于知识女性的狭窄视野 ,避免陷入女性文学的精英主义误区 ,自觉为中国最广大下层女性代言 ,... 萧红是 2 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最杰出的代表性作家之一 ,与冰心、丁玲、张爱玲等作家相比 ,其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主要表现为三点 :第一 ,没有局限于知识女性的狭窄视野 ,避免陷入女性文学的精英主义误区 ,自觉为中国最广大下层女性代言 ,执著关注中国下层妇女的生存状态和人生悲剧 ;第二 ,始终如一地坚持以女性视角和女性生命体验来描绘普通女性生存真相并对她们寄寓着深切悲悯 ,体现出独立、清醒、深刻的现代女性意识 ;第三 ,拓展、丰富、深化了 2 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表现内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红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 下层妇女 女性视角 女性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创作中的漂泊意识 被引量:1
2
作者 翟瑞青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8-134,共7页
20世纪中国女性作家的文学创作是中国新文学中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创作中,一直有一种无所归依的漂泊意识,而且各个时期有着不同的呈现特点。如果把女作家的漂泊意识放置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大背景中去... 20世纪中国女性作家的文学创作是中国新文学中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创作中,一直有一种无所归依的漂泊意识,而且各个时期有着不同的呈现特点。如果把女作家的漂泊意识放置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大背景中去考察,可以发现其独特的意义与个性价值。在漂泊意识产生的机制和表现形态方面,女作家与男作家显然不同。女作家更加敏感于自身的性别特点,在抗拒男权中心文化的过程中,她们一直在寻找或者建构着自己所存在的文化,发掘女性长期以来被男权文化遮蔽了的个体生命意义。女性文化建构的过程是女性作家不断地向自我生命深处探寻着生命、精神与情感的着陆点,安放自己漂泊已久的灵魂,寻找自己存在的文化价值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中国女性文学 漂泊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家族叙事中的女性群像概观——家族文化视界中的20世纪中国文学家族叙事研究系列之二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宏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06-109,共4页
从家族文化视界来看 ,在 2 0世纪前半叶中国文学家族叙事中 ,塑造了异彩纷呈的女性群像 ,她们作为传统家族文化的践行者、牺牲者和畸变者 ,在爱情、婚姻、家庭三个方面都表现出趋同的悲剧性命运 ;而作为传统家族文化的反叛者 ,其理性觉... 从家族文化视界来看 ,在 2 0世纪前半叶中国文学家族叙事中 ,塑造了异彩纷呈的女性群像 ,她们作为传统家族文化的践行者、牺牲者和畸变者 ,在爱情、婚姻、家庭三个方面都表现出趋同的悲剧性命运 ;而作为传统家族文化的反叛者 ,其理性觉醒及觉醒后的道路选择 ,则是最富于精神光彩和价值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叙事 女性群像 家族文化 20世纪 中国文学 现代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解放路向选择的经典叙事模式——20世纪中国文学家庭叙事中的“娜拉现象”通观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宏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10-112,共3页
20世纪中国文学中塑造了多彩多姿的娜拉形象群体,形成了特有的“娜拉现象”和娜拉叙事模式。娜拉们在路向选择上表现为叛离旧家庭、组建新家庭、个人孤单奋斗和投身社会革命;在类型特征上分别突现为叛逆式女性、自由式女性、自立式女性... 20世纪中国文学中塑造了多彩多姿的娜拉形象群体,形成了特有的“娜拉现象”和娜拉叙事模式。娜拉们在路向选择上表现为叛离旧家庭、组建新家庭、个人孤单奋斗和投身社会革命;在类型特征上分别突现为叛逆式女性、自由式女性、自立式女性、革命式女性的特点;在价值祈向上探求了作为“人”的价值、“女人”的价值和“个人”的价值;在目标追求中突出了女性意识觉醒、女性自身解放和女性自我实现的主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中国文学 娜拉现象 娜拉叙事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另一种进入方式——以贾植芳为个案
5
作者 卢燕娟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2-130,共9页
在今天高度理论化、学科化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之外,贾植芳提供了另一种进入文学史的方式。他以一己真切经历,留下了对“新文学”“人”“知识分子”这些在20世纪文学史研究中重要的理论命题的另一种阐释。这些阐释带着个人经验与生命的... 在今天高度理论化、学科化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之外,贾植芳提供了另一种进入文学史的方式。他以一己真切经历,留下了对“新文学”“人”“知识分子”这些在20世纪文学史研究中重要的理论命题的另一种阐释。这些阐释带着个人经验与生命的痛感与温度,是20世纪中国文学不可丢失的历史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植芳 20世纪中国文学 文学 知识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报刊史料”重构“20世纪中国文学史”——读《报刊史料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
6
作者 陈云昊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5-159,共5页
关爱和教授担任总主编的《报刊史料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分为胡全章分卷主编的《近代卷》、孟庆澍分卷主编的《现代卷》、武新军著《当代卷》三卷,入手于报刊,立足于文学,借助原始材料,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呈现了中国近代、现代和当代... 关爱和教授担任总主编的《报刊史料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分为胡全章分卷主编的《近代卷》、孟庆澍分卷主编的《现代卷》、武新军著《当代卷》三卷,入手于报刊,立足于文学,借助原始材料,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呈现了中国近代、现代和当代文学史写作的新成绩。《近代卷》《现代卷》《当代卷》三卷书在“报刊史料”这个基础视点上,表现出了视角的统一性和学理的连贯性,相互形成了内在呼应,具有鲜明的开创意识。随着《报刊史料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出版,“重写文学史”被推到了一个基于“报刊史料”的水准线上,“大文学史”也被具体地落实为近代、现代、当代的内在贯通,“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写作在此得以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刊史料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 关爱和 报刊史料 重写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返《生死场》、女性主义批评与20世纪90年代知识氛围——重读刘禾《作为合法性话语的文学批评》
7
作者 杨希帅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17,共9页
刘禾的《作为合法性话语的文学批评》是《今天》杂志“重写文学史”运动的重要收获。但是,作为女性主义文本的《生死场》与萧红小说《生死场》之间的缝隙与错位,显示出刘禾以女性主义方法照亮被“民族国家文学”宰制的《生死场》时,有... 刘禾的《作为合法性话语的文学批评》是《今天》杂志“重写文学史”运动的重要收获。但是,作为女性主义文本的《生死场》与萧红小说《生死场》之间的缝隙与错位,显示出刘禾以女性主义方法照亮被“民族国家文学”宰制的《生死场》时,有意无意地对这篇小说进行削足适履式的解读,从而压抑了小说自身更加丰富的意义可能性。刘禾对《生死场》的解读方式体现了女性主义批评方法在重新解读中国现代文学文本时可能产生的一些偏离和误区,这些偏离和误区可以看作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知识范式转换的症候式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为合法性话语的文学批评》 《生死场》 女性主义批评 20世纪90年代知识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出“我”的声音——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性文学中的叙述声音
8
作者 宁凡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1-142,共2页
在叙事学中,叙述声音指的是虚构叙事作品中声音之所由。它既是叙事策略(抑或叙事技巧)的问题,同时也超越了纯粹的形式层面,而与诸多语境相关联。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叙事学在法国兴起,时至今日,经历了从经典叙事学到后经典叙事学... 在叙事学中,叙述声音指的是虚构叙事作品中声音之所由。它既是叙事策略(抑或叙事技巧)的问题,同时也超越了纯粹的形式层面,而与诸多语境相关联。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叙事学在法国兴起,时至今日,经历了从经典叙事学到后经典叙事学的转变,叙事学已从强调文本分析的内在研究兼顾到文本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文本从其内在文学性的桃花源走向了更为广阔复杂的现实世界。“叙事是一种参与文化进程的文化现象。”①从这个意义上说,上面的问题已不单单是叙事策略的问题,它必定负载了在叙事策略之外的文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90年代 叙述声音 中国女性文学 后经典叙事学 “我” 叙事策略 文本分析 文化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离”与“回归”——绘图本《中国文学史》(20世纪)的写作构想 被引量:14
9
作者 钱理群 吴晓东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37-44,共8页
一 1993年冬,应一家出版社之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董乃斌等同志合作,编写了彩色绘图本《中国文学史》。我们负责全书最后一编,即“二十世纪文学”部分。尽管全书带有一定的通俗,普及性质,我们仍然在不违反总的体例前提下,进... 一 1993年冬,应一家出版社之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董乃斌等同志合作,编写了彩色绘图本《中国文学史》。我们负责全书最后一编,即“二十世纪文学”部分。尽管全书带有一定的通俗,普及性质,我们仍然在不违反总的体例前提下,进行了一些学术性的探讨——这是又一次自觉的“重写文学史”。 我们这次“重写”,最大特点是,一方面采用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为保持全书体例的统一,在具体提法上作了一些变通,称为“新世纪的文学”),并落实到文学史的文本叙述中,可以说,这是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与描述的文学史写作尝试。另一方面,我们所写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史》 二十世纪文学 五四新文化运动 文学现象 20世纪 传统文学 张爱玲 通俗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作家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论纲 被引量:6
10
作者 赵学勇 田文兵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9-52,共14页
在中国新文学发展中,延安文艺不仅是对"五四"文学启蒙精神的承续和发展,而且也是在"左翼"文艺运动理论建设的基础上,将大众化、民族化讨论和实践进一步引向深入,真正意义上解决了文学为大众的问题。延安文艺的形成... 在中国新文学发展中,延安文艺不仅是对"五四"文学启蒙精神的承续和发展,而且也是在"左翼"文艺运动理论建设的基础上,将大众化、民族化讨论和实践进一步引向深入,真正意义上解决了文学为大众的问题。延安文艺的形成是百年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最重大的文化事件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重大成果,也是中国新文学历史逻辑发展的合理结果。延安文艺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政治文化影响,对建国后的文艺进程也产生了毋庸置疑的决定性影响,其模式及指导思想,在建国后近30年间,规范和制约着中国当代文学的基本走向和实践品格,也不乏对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诸种思潮产生了广泛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所涌动的"现实主义复归"、"底层写作"、"红色经典"热以及各类革命历史题材的写作等思潮或现象,也有着延安文艺内在精神的深层律动或延伸。在新的时代语境下,深入探讨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密切关联,正视它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借鉴和吸收延安文艺经验来反观、映照当下中国文学所面临的种种问题,重新认识延安文艺精神建构的当代价值,对于真正认知"中国经验"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文艺 20世纪中国文学 中国经验 当代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翼文学精神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论纲(上) 被引量:6
11
作者 赵学勇 李明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5-33,共9页
中国文学的现代化 ,是传统中国社会进入现代社会以来 ,文学自身在中西文化交融冲突和继承民族本土文学传统的大背景中 ,追求能体现文学“现代性品格”的历史过程。左翼文学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发生 ,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以“左联”... 中国文学的现代化 ,是传统中国社会进入现代社会以来 ,文学自身在中西文化交融冲突和继承民族本土文学传统的大背景中 ,追求能体现文学“现代性品格”的历史过程。左翼文学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发生 ,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以“左联”为中心的左翼文学思潮与创作 ,形成了新的文学传统和创作模式 ,对解放区文学、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新时期文学以及当下动态发展的中国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左翼文学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态 ,展现出与中国文学现代化追求的复杂而曲折的关系。鲁迅、茅盾和一些对文学艺术本质有着精深把握的左翼理论家、创作家对左翼文学精神的理解及其创作 ,真正代表左翼文学全部内涵的现代文学意识 ,同一度造成当代文学发展之路窄化甚至停滞的极“左”文艺思潮、文学观念有本质区别。论文粗略勾勒了左翼文学精神对 2 0世纪中国文学整体面貌和文学现代化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翼文学精神 20世纪中国文学 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20世纪月份牌看中国女性泳装服饰美学及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巧 李正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6-113,共8页
月份牌是20世纪上半叶国内社会生活的缩影,它的兴衰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成为人们研究彼时经济、政治、商业、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文章以月份牌中的女性泳装服饰为研究对象,审视月份牌画所承载的物质文化与流行文化的关系。通过文献... 月份牌是20世纪上半叶国内社会生活的缩影,它的兴衰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成为人们研究彼时经济、政治、商业、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文章以月份牌中的女性泳装服饰为研究对象,审视月份牌画所承载的物质文化与流行文化的关系。通过文献研究、图像学分析、设计还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析20世纪月份牌的时代特色及中国女性泳装的缘起背景。重点论述上海游泳运动兴起对泳装服饰的影响,以设计学视角关注月份牌中泳装服饰的形色之美、纹样之美、搭配饰物之美,研究审美观念转变的根本原因。总结月份牌对中国女性泳装形制美学形成的促进与载体作用,解析其独特的搭配美学特征,力求为文化自信、服饰自信道路下的中国泳装服饰设计变革提供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月份牌 中国女性 泳装服饰 美学 设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翼文学精神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论纲(下) 被引量:4
13
作者 赵学勇 李明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6-16,共11页
中国文学的现代化 ,是传统中国社会进入现代社会以来 ,文学自身在中西文化交融冲突和继承民族本土文学传统的大背景中 ,追求能体现文学“现代性品格”的历史过程。左翼文学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发生 ,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以“左联”... 中国文学的现代化 ,是传统中国社会进入现代社会以来 ,文学自身在中西文化交融冲突和继承民族本土文学传统的大背景中 ,追求能体现文学“现代性品格”的历史过程。左翼文学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发生 ,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以“左联”为中心的左翼文学思潮与创作 ,形成了新的文学传统和创作模式 ,对解放区文学、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新时期文学以及当下动态发展的中国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左翼文学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态 ,展现出与中国文学现代化追求的复杂而曲折的关系。鲁迅、茅盾和一些对文学艺术本质有着精深把握的左翼理论家、创作家对左翼文学精神的理解及其创作 ,真正代表左翼文学全部内涵的现代文学意识 ,同一度造成当代文学发展之路窄化甚至停滞的极“左”文艺思潮、文学观念有本质区别。论文粗略勾勒了左翼文学精神对 2 0世纪中国文学整体面貌和文学现代化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翼文学精神 20世纪中国文学 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过程的解释与对付困境的努力——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文化特质和价值意蕴及其嬗变 被引量:22
14
作者 程金城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82-88,共7页
作为文化体系中的文学 ,既是人的生命过程的特殊解释系统 ,也是帮助人们对付生存困境的一种努力。这是文学人文关怀的特殊体现 ,也是文学的文化特质和价值意义之所在。现代文学的奠基者鲁迅等人的创作 ,其深刻性和超越性正在于此 ,由对... 作为文化体系中的文学 ,既是人的生命过程的特殊解释系统 ,也是帮助人们对付生存困境的一种努力。这是文学人文关怀的特殊体现 ,也是文学的文化特质和价值意义之所在。现代文学的奠基者鲁迅等人的创作 ,其深刻性和超越性正在于此 ,由对人的生命过程的细微体察、哲理概括和艺术表现 ,而通达对于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人生社会的理性批判 ,将人的生命过程的艺术解释与帮助人们对付生存困境的努力统一起来。但现代文学在后来发生了从侧重人的生命过程的解释到侧重社会历史过程的解释的嬗变 ,并一直延续到当代 ,至新时期才有“回归”和新的变异。嬗变的实质涉及文学的特性、文化特质和价值功能问题 ;这种嬗变具有不可逆转性和一定合理性 ,但却潜藏着深层文学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过程 20世纪 中国 文学 文化特质 价值意义 社会过程 艺术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越界与整合:从20世纪中国文学史到20世纪汉语文学史——兼论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的意义和价值 被引量:11
15
作者 黄万华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8-83,共6页
从20世纪中国文学史到20世纪汉语文学史,主要是空间上的“越界”,从“文学的中国”这一空间“越界”到包括百年海外华文文学在内的“汉语的文学”,在消解单一中心论中提供了一种颠覆、超越以往以线性时间线索筛选作家作品、文学事件... 从20世纪中国文学史到20世纪汉语文学史,主要是空间上的“越界”,从“文学的中国”这一空间“越界”到包括百年海外华文文学在内的“汉语的文学”,在消解单一中心论中提供了一种颠覆、超越以往以线性时间线索筛选作家作品、文学事件的文学史叙述,从而产生文学史叙述的不同面向.形成多路径的文学史叙述,由此完成的文学史整合会凸现百年中华民族文学的价值,也会显示百年海外华文文学在民族文化传统的现代性,语言的包容性,共享性修复华人仲国人认知的“整体性”,现代中华民族文学的经典化等方面的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文学 20世纪汉语文学 百年海外华文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文学市场化中的“文化审美过滤” 被引量:3
16
作者 万莲姣 黄宗喜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4-98,共5页
"20世纪中国文学"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研究对象,是在20世纪中国人被动或主动打开国门、使中国融入现代世界或让现代世界融入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过渡带上生产出来的文学,有明显的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相杂糅的复合元素。这些... "20世纪中国文学"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研究对象,是在20世纪中国人被动或主动打开国门、使中国融入现代世界或让现代世界融入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过渡带上生产出来的文学,有明显的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相杂糅的复合元素。这些复合元素主要是由文学市场化趋势中的"文化审美过滤"中介:1)现代汉语白话新文学运动,2)人类中的另一半——女性开始以主体身份审美化,3)文学生产因编辑出版复制批量化,4)翻译行为现代价值取向化,等等,一一呈现出来的,以至于回观"20世纪中国文学",我们与其论断它的属性是前现代的、现代的或后现代的,不如说它是现代过渡带的,它已不同于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不再气质促狭和辗转反侧在皇室庙堂与民间江湖间、不再品格摇摆在非此即彼的传统二元文化夹缝中,而是显示了创生出"另一个世界,另一个自我"的多元审美的可能,具备了一些有别于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中国"思想、情感与美学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文学 市场化 文化审美过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古典主义的成熟与现代性的遗忘——对中国20世纪文学中“十七年文学”的一种阐释 被引量:15
17
作者 陈美兰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15-120,共6页
与五四以后至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追求相比 ,“十七年文学”在面对现实的态度、艺术的运思方式、以及对生活的感知方式和形成的美感特征上 ,都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从而使之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呈现了中国文学古典化的素质 ,形成... 与五四以后至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追求相比 ,“十七年文学”在面对现实的态度、艺术的运思方式、以及对生活的感知方式和形成的美感特征上 ,都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从而使之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呈现了中国文学古典化的素质 ,形成了新古典主义并最终成熟。把“十七年文学”放在20世纪文学进程中来考察 ,我们就会发现 ,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进程并不是直线式或递进式的 ,而是迂回性的 ,具有自我律动的特点 ,这说明在一定的生存环境下 ,一种文学会按其自身规律发展并不断强化特定历史文化所赋予它的审美特征 ;同时我们也会看到 ,“十七年文学”中的新古典主义美学原则并没有彻底消失 ,它仍然会在当前新的文学环境中得以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文学 "十七年文学" 新古典主义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前现代性 被引量:13
18
作者 杨春时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56-62,共7页
关键词 中国文学 文学现代性 现代主义 20世纪 现代文学 现实主义 文学思潮 理性精神 新古典主义 世界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方的“忧郁”:川端康成与20世纪中国文学 被引量:9
19
作者 杨经建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54-161,共8页
川端康成及其创作与20世纪中国文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影响性关系,而川端康成式忧悒或东方化忧郁是理解这种关系的重要构成点。川端康成式忧悒与20世纪中国忧悒类文学的相容性首先体现在审美"虚化"上。"虚化"之一是... 川端康成及其创作与20世纪中国文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影响性关系,而川端康成式忧悒或东方化忧郁是理解这种关系的重要构成点。川端康成式忧悒与20世纪中国忧悒类文学的相容性首先体现在审美"虚化"上。"虚化"之一是追忆与怀旧叙写,它足以使创作成为对落魄现实的诗意慰藉,并由此而重建生命的意义;之二是情调化抒写,它能将寂寞与忧伤的情致、人性和生命意义的诉求以及文字蕴涵的韵味、妙趣融合一体。其次,相容性的另一表现是"物哀化"叙事。这是一种中国传统美学的"物感说"与日本传统艺术的"物哀美"兼容互洽的结晶。在川端康成的作品和20世纪中国文学创作中,"物哀化"创作表达的是传统的诗意或不合时宜的美好在渐行渐远中所透露出的失乐园意味和挽歌风貌。正是在东方语境中,20世纪中国文学的忧悒类创作既有川端康成式色调,更有其本土化的生成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语境 川端康成式忧悒 20世纪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脱魅到迷魅——20世纪中国神秘主义文学思潮的演变 被引量:12
20
作者 谭桂林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46-148,共3页
文学与人类的神秘主义思潮有着亘古常新的密切联系,这主要是因为所谓神秘乃是人类面对可感可触却不可言说不可理喻的宇宙现象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灵颤栗。在人类古代思想史与文学史上,神秘主义是一股始终新鲜的泉流,有时明显,有时潜隐... 文学与人类的神秘主义思潮有着亘古常新的密切联系,这主要是因为所谓神秘乃是人类面对可感可触却不可言说不可理喻的宇宙现象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灵颤栗。在人类古代思想史与文学史上,神秘主义是一股始终新鲜的泉流,有时明显,有时潜隐,但无时不在人类思想史与文学史的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思潮 中国文学 20世纪 神秘体验 神秘主义倾向 表现主义 西方文化 神秘倾向 贾平凹 象征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