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6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向 被引量:9
1
作者 洪晓楠 《求是学刊》 CSSCI 1999年第6期31-37,共7页
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三次转向,即社会-历史的转向、文化的转向和后现代的转向。本文通过对西方元科学研究中科学史、科学社会学和科学哲学三者关系的分析,揭示了文化转向的科学史根源、科学社会学根源,并重点分析了文化... 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三次转向,即社会-历史的转向、文化的转向和后现代的转向。本文通过对西方元科学研究中科学史、科学社会学和科学哲学三者关系的分析,揭示了文化转向的科学史根源、科学社会学根源,并重点分析了文化转向的哲学表征,指出经过文化转向之后的新科学哲学所持的立场大致是一种文化学的和人类学的立场,即一种广义的文化哲学立场,其根本标志就是对科学哲学的人文理解,力求纠科学主义之偏,实现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融合。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向表明传统的科学哲学已经穷途末路,科学哲学必须溢出自然科学亚文化的范围而面向整个的科学文化,走向科学文化哲学才是真正的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科学哲学 科学社会学 20世纪 新人文主义 文化转向 波普尔 费耶阿本德 科学主义 科学文化哲学 科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颠覆与转向——20世纪90年代传媒文化转向观察 被引量:2
2
作者 刘文辉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2-64,共3页
20世纪90年代传媒文化的转向已经成为当代文化生活场域最为刺目的文化图景。传媒文化不仅转向视觉修辞,而且大规模偏离传统艺术和精英趣味的美学范式,广泛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诗意的美学恣意越出传统的疆界,... 20世纪90年代传媒文化的转向已经成为当代文化生活场域最为刺目的文化图景。传媒文化不仅转向视觉修辞,而且大规模偏离传统艺术和精英趣味的美学范式,广泛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诗意的美学恣意越出传统的疆界,无限扩张、泛化为日常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90年代 传媒文化 视觉转向 美学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衍生的主动选择——从20世纪上半叶中国钢琴艺术发展引发的思考 被引量:22
3
作者 冯效刚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2-184,共13页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钢琴音乐文化,是钢琴与中国文化链接后的产物,是中国新文化的一个品类。"中国钢琴音乐文化"是中国音乐家在接受了钢琴这种纯正的西方艺术形式以后,经过中国本土化的改造,进而成为具有中国文化内涵、表现中...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钢琴音乐文化,是钢琴与中国文化链接后的产物,是中国新文化的一个品类。"中国钢琴音乐文化"是中国音乐家在接受了钢琴这种纯正的西方艺术形式以后,经过中国本土化的改造,进而成为具有中国文化内涵、表现中国文化意蕴的新音乐种类。中国钢琴音乐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呈现方式,与中国音乐家的文化选择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选择"文化"的视角,从当时中国社会文化背景入手,对中国音乐家文化选择的成因、价值判断进行深入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中国 钢琴艺术 文化特征 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化视野析20世纪上半叶中国服装造型变革 被引量:3
4
作者 孙志芹 李锋 《丝绸》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67-71,共5页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服装造型结构的变革有着本质变化,传统直线式宽松离身服装结构,逐渐被关注身体机能、注重身体形态的窄体服装所取代。分析认为,服装造型结构变化的深层次原因与中国文化的转型存在必然的关系。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经...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服装造型结构的变革有着本质变化,传统直线式宽松离身服装结构,逐渐被关注身体机能、注重身体形态的窄体服装所取代。分析认为,服装造型结构变化的深层次原因与中国文化的转型存在必然的关系。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之大变局,社会变化翻天覆地,服装的发展冲出封建社会的樊篱,呈现前所未有的繁华。影响服装造型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清末民初政治制度的频繁更迭是产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民权与平等思想的不断深入宣传、社会风尚的转变等因素,都是推动服装造型结构变化的深层次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装业 服装造型 20世纪上半叶 文化视野 社会变革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文学市场化中的“文化审美过滤” 被引量:3
5
作者 万莲姣 黄宗喜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4-98,共5页
"20世纪中国文学"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研究对象,是在20世纪中国人被动或主动打开国门、使中国融入现代世界或让现代世界融入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过渡带上生产出来的文学,有明显的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相杂糅的复合元素。这些... "20世纪中国文学"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研究对象,是在20世纪中国人被动或主动打开国门、使中国融入现代世界或让现代世界融入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过渡带上生产出来的文学,有明显的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相杂糅的复合元素。这些复合元素主要是由文学市场化趋势中的"文化审美过滤"中介:1)现代汉语白话新文学运动,2)人类中的另一半——女性开始以主体身份审美化,3)文学生产因编辑出版复制批量化,4)翻译行为现代价值取向化,等等,一一呈现出来的,以至于回观"20世纪中国文学",我们与其论断它的属性是前现代的、现代的或后现代的,不如说它是现代过渡带的,它已不同于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不再气质促狭和辗转反侧在皇室庙堂与民间江湖间、不再品格摇摆在非此即彼的传统二元文化夹缝中,而是显示了创生出"另一个世界,另一个自我"的多元审美的可能,具备了一些有别于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中国"思想、情感与美学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文学 市场化 文化审美过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过程的解释与对付困境的努力——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文化特质和价值意蕴及其嬗变 被引量:22
6
作者 程金城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82-88,共7页
作为文化体系中的文学 ,既是人的生命过程的特殊解释系统 ,也是帮助人们对付生存困境的一种努力。这是文学人文关怀的特殊体现 ,也是文学的文化特质和价值意义之所在。现代文学的奠基者鲁迅等人的创作 ,其深刻性和超越性正在于此 ,由对... 作为文化体系中的文学 ,既是人的生命过程的特殊解释系统 ,也是帮助人们对付生存困境的一种努力。这是文学人文关怀的特殊体现 ,也是文学的文化特质和价值意义之所在。现代文学的奠基者鲁迅等人的创作 ,其深刻性和超越性正在于此 ,由对人的生命过程的细微体察、哲理概括和艺术表现 ,而通达对于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人生社会的理性批判 ,将人的生命过程的艺术解释与帮助人们对付生存困境的努力统一起来。但现代文学在后来发生了从侧重人的生命过程的解释到侧重社会历史过程的解释的嬗变 ,并一直延续到当代 ,至新时期才有“回归”和新的变异。嬗变的实质涉及文学的特性、文化特质和价值功能问题 ;这种嬗变具有不可逆转性和一定合理性 ,但却潜藏着深层文学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过程 20世纪 中国 文学 文化特质 价值意义 社会过程 艺术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武术在世界文化互动中的发展 被引量:8
7
作者 王岗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8-68,共1页
20世纪初中西文化互动加快了武术教育功能提升.20世纪初的中国,由于外受侵略伴随着"西学"与"东学"的互动、交流、碰撞和争论,新文化运动中所产生的"中体西用"和"旧学为体,新学为用"的思想,为... 20世纪初中西文化互动加快了武术教育功能提升.20世纪初的中国,由于外受侵略伴随着"西学"与"东学"的互动、交流、碰撞和争论,新文化运动中所产生的"中体西用"和"旧学为体,新学为用"的思想,为武术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武术 世界文化 西方体育 价值取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西方文化思潮的主要特点 被引量:6
8
作者 崔月琴 《求是学刊》 CSSCI 2000年第2期21-25,共5页
20世纪 ,伴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历史进程 ,现代工业社会的各种危机和弊端逐渐显现出来 ,引起了人们对科学理性的反思和对人的生存及发展的关注。从而也引发了各理论学派丰富多彩的理论探讨 ,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潮。这些文化思潮从总... 20世纪 ,伴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历史进程 ,现代工业社会的各种危机和弊端逐渐显现出来 ,引起了人们对科学理性的反思和对人的生存及发展的关注。从而也引发了各理论学派丰富多彩的理论探讨 ,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潮。这些文化思潮从总体趋向上表现为如下特征 :反思理性 ,关注人的现实生活 ;凸显了文化在社会和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文化模式从一元走向多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西方文化思潮 文化 文化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文化变迁和教育变革的历史分析 被引量:17
9
作者 程晋宽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1年第1期34-43,共10页
20世纪是中国文化变迁和教育变革的重要时期。在这近一个世纪的历史过程中 ,中国文化和教育大体经历了三次重心的转移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主权主导期”的文化教育范式 ,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化教育范式 ,再到中国... 20世纪是中国文化变迁和教育变革的重要时期。在这近一个世纪的历史过程中 ,中国文化和教育大体经历了三次重心的转移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主权主导期”的文化教育范式 ,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化教育范式 ,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文化教育范式。其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二是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三是如何实现传统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文化变迁 教育改革 中国 文化教育 教育史 教育模式 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民的文化生活形态 被引量:8
10
作者 彭南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0-67,共8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民文化生活呈现出多维存在、多元化表达的特点,在存在形式上,日常性、节令性与应事性三种形式互补,在表现形式上,宗教文化、地方性戏剧、乡土性娱乐、迷信文化等多元共存,出现了宗教文化日常化、戏剧文化节令化...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民文化生活呈现出多维存在、多元化表达的特点,在存在形式上,日常性、节令性与应事性三种形式互补,在表现形式上,宗教文化、地方性戏剧、乡土性娱乐、迷信文化等多元共存,出现了宗教文化日常化、戏剧文化节令化、迷信文化应事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中国农民 农村文化形态 文化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西方美学在20世纪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学术地位、价值和意义 被引量:9
11
作者 仪平策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6-10,59,共6页
20世纪的中国美学史 ,总体上是以西方美学为推力、为圭臬、为主导、为中心的历史 ;西方美学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即现代化的学术承诺、理性化的认知规范、体系化的知识形态、普遍化的阐释准则和科学化的研究方法 ;但西方美学... 20世纪的中国美学史 ,总体上是以西方美学为推力、为圭臬、为主导、为中心的历史 ;西方美学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即现代化的学术承诺、理性化的认知规范、体系化的知识形态、普遍化的阐释准则和科学化的研究方法 ;但西方美学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水土不服”的深在症状也已逐渐显露 ,所以至世纪末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语境 西方美学 学术价值 文化限度 本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读解非文字的文化遗产史学——20世纪初日本的中国建筑调查历史照片之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徐苏斌 青木信夫 贺美芳 《南方建筑》 2011年第2期4-8,共5页
真实性原则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历史图像记录是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修复和研究工作中"真实性"的重要依据。从20世纪初开始,多位外国学者对中国进行了摄影记录,其中又以日本学者的记录最具系统性和代表性,开创了专业研究者对... 真实性原则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历史图像记录是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修复和研究工作中"真实性"的重要依据。从20世纪初开始,多位外国学者对中国进行了摄影记录,其中又以日本学者的记录最具系统性和代表性,开创了专业研究者对中国建筑摄影纪录的先河。这些庞大的摄影和研究成果资料群共同构成了中国最早的文化遗产图像数据库,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建筑遗产的状况,同时也是日本从明治末期开始的对亚洲国家遗产记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介绍了日本东洋建筑史研究回顾及为什么要进行历史图像的研究,日本对中国的建筑文化遗产研究概况和该研究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保护 真实性 20世纪 日本学者 中国建筑 图像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文学社团、流派的文化考察 被引量:1
13
作者 唐金海 张喜田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22-125,共4页
20世纪中国文学社团、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是与作家吸收中外文化营养与公共关怀分不开的。传统的载道观使作家关注现实,随时代而变;抒情写志传统使文学社团、流派沿着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道路齐头并进;而西方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 20世纪中国文学社团、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是与作家吸收中外文化营养与公共关怀分不开的。传统的载道观使作家关注现实,随时代而变;抒情写志传统使文学社团、流派沿着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道路齐头并进;而西方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思潮也成为这些社团产生与发展的精神酵素,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也使这些文学社团流派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社团 流派 发展 中外文化 特征 文化考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反文化之主流化原因初探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永红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06-110,共5页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青年反文化运动虽然波澜壮阔,但最终实现了主流化。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反文化受到了以电视文化为代表的大众文化的影响、商业利益的推动和主流社会的政策性接纳。从一定意义上讲,反文化本身就是美国既有制度的组成部...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青年反文化运动虽然波澜壮阔,但最终实现了主流化。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反文化受到了以电视文化为代表的大众文化的影响、商业利益的推动和主流社会的政策性接纳。从一定意义上讲,反文化本身就是美国既有制度的组成部分,它有助于这种制度适应新的形势,创造新的保卫手段,从而增强资本主义的生存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60年代 美国青年 文化 主流化 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还乡文学: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自然文化追求 被引量:9
15
作者 王学谦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71-77,共7页
还乡文学是 2 0世纪乡土文学的一种形态 ,其中心话语是自然文化 ,即归依自然。它是一种心理原型。在还乡文学中 ,乡土人生及其风俗人情是自然文化的价值隐喻 ,具体表现为三种价值形态 :一、精神家园 ,是现代人疲惫、孤独的灵魂的安息之... 还乡文学是 2 0世纪乡土文学的一种形态 ,其中心话语是自然文化 ,即归依自然。它是一种心理原型。在还乡文学中 ,乡土人生及其风俗人情是自然文化的价值隐喻 ,具体表现为三种价值形态 :一、精神家园 ,是现代人疲惫、孤独的灵魂的安息之地 ;二、精神动力 ,激发人生不断求索、奋进 ;三、批判的尺度 ,是进行社会批判、文化批判、文明批判的终极价值 ,特别是在文明批判方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乡文学 心理原型 终极价值 终极审判 20世纪 中国 乡土文化 精神家园 文明批判 文化批判 社会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20世纪初我国近代教育转型过程中的乡村文化生态危机 被引量:6
16
作者 邓运山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0-44,共5页
在传统社会,我国乡村地区一直存在一个与封建小农经济相适应的,由乡村士绅、私塾或族学、宗族文化以及民间娱乐等要素构成的、相对质朴而又和谐的文化生态系统。但是,自清末民初"废科举、兴学堂"的近代教育转型过程中,这种传... 在传统社会,我国乡村地区一直存在一个与封建小农经济相适应的,由乡村士绅、私塾或族学、宗族文化以及民间娱乐等要素构成的、相对质朴而又和谐的文化生态系统。但是,自清末民初"废科举、兴学堂"的近代教育转型过程中,这种传统的乡村文化生态开始出现了危机。其主要表现是:士绅精英的离乡进城使乡村社会失去了重要的文化载体和传播主体,乡村教育转型过程中呈现出"旧学难除,新学难布"的两难局面,传统社会凝聚人心的宗族文化遭到乡民的漠视,乡村社会日常娱乐活动的减少使乡民精神生活越来越贫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近代教育转型 乡村文化生态危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80年代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文化寻根 被引量:8
17
作者 杨红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6期90-94,共5页
20世纪80年代,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中国少数民族作家被压抑的族群身份认同逐渐复苏,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表现出对各族群文化的自觉追溯与探寻。这一文化寻根现象最初显现为文学表述空间由政治转向文化,后在寻根文学思潮... 20世纪80年代,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中国少数民族作家被压抑的族群身份认同逐渐复苏,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表现出对各族群文化的自觉追溯与探寻。这一文化寻根现象最初显现为文学表述空间由政治转向文化,后在寻根文学思潮影响下寻根意识与现代意识得以强化,又由于形式主义理论的影响,少数民族作家自觉探索艺术形式的创新。20世纪80年代少数民族文学文化寻根潮流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推进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走向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 20世纪80年代 文化寻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的文学期待——20世纪中国文学史写作的文化现象反省 被引量:3
18
作者 杨洪承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94-100,共7页
文学史建构功能的凸现 ,关键是史家主体意识的弘扬 ;重视文学本体和培养文学素质的文学史 ,才能还原出文学的鲜活 ;而文化视域的对话和交流 ,为我们提供了若干文学史新理念和多样叙述方式的构想。文学史有它的过去 ,也有它的未来。
关键词 文学史写作 文化现象 20世纪 中国 文学本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文化与20世纪30年代作家的文学选择 被引量:3
19
作者 朱晓进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84-191,共8页
在 2 0世纪 30年代政治文化氛围和特殊的文学语境的制约下 ,诸多作家主观上的政治意识的加强或为数不少的作家们为环境所迫而导致的对“政治”问题的关注 ,形成了 30年代文学创作的一系列新的变化 ,这种变化最为明显地体现在作家创作动... 在 2 0世纪 30年代政治文化氛围和特殊的文学语境的制约下 ,诸多作家主观上的政治意识的加强或为数不少的作家们为环境所迫而导致的对“政治”问题的关注 ,形成了 30年代文学创作的一系列新的变化 ,这种变化最为明显地体现在作家创作动机、创作目的上历史使命感的加强。这带来了 30年代作家文学选择的一系列新的特点。与 2 0年代相比 ,文学创作题材的转换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文学趋向 ,这体现了 30年代作家在文学题材选择上的政治价值取向。而作家们对题材进行处理的独特角度和独特方式更标示出了作家们的政治眼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文化 20世纪30年代 作家 文学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美国茶室概述
20
作者 张小宁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2-208,共7页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经历了诸多领域的深刻变革。在此背景下,美国茶室以燎原之势兴起。在茶室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五个主要特点,即城市“包围”乡村、女性投资经营、殖民复兴与怀旧、如家与简洁、茶餐融合。20世纪上半叶,茶室席...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经历了诸多领域的深刻变革。在此背景下,美国茶室以燎原之势兴起。在茶室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五个主要特点,即城市“包围”乡村、女性投资经营、殖民复兴与怀旧、如家与简洁、茶餐融合。20世纪上半叶,茶室席卷全美,遍布城市和乡村,给女性提供了就业机会、经济来源、社交空间、发声平台。茶室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出版业和茶室培训学校的繁荣,乡村茶室还成为美国乡村生活运动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商业环境的改变和内部发展动力不足,美国茶室迅速衰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美国茶室 女性解放运动 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