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丹参2-酮戊二酸依赖性双加氧酶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刘文超 王东浩 +1 位作者 王喆之 李翠芹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289-1294,共6页
以商洛紫花丹参为材料,对其转录组序列SRA020132进行Blast分析,采用PCR技术克隆得到丹参2-酮戊二酸依赖性双加氧酶基因Sm2-ODD1,GenBank登录号为JN935923。Sm2-ODD1基因全长1 365bp,包含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cDNA全长1 189bp,读码框951... 以商洛紫花丹参为材料,对其转录组序列SRA020132进行Blast分析,采用PCR技术克隆得到丹参2-酮戊二酸依赖性双加氧酶基因Sm2-ODD1,GenBank登录号为JN935923。Sm2-ODD1基因全长1 365bp,包含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cDNA全长1 189bp,读码框951bp,编码316个氨基酸残基;预测的编码蛋白具有2-酮戊二酸依赖性双加氧酶中结合2-酮戊二酸和亚铁离子的"H-T-D"、"H-X"和"R-Y-S"保守基序以及"果冻状"空间结构。表达分析显示,Sm2-ODD1在丹参各个器官都表达,但表达水平具有组织特异性,在根中表达量最高,在叶中表达量最低;该基因表达明显受到MeJA、GA3和ABA的诱导,可能参与了丹参萜类代谢下游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2-酮戊二酸依赖性双加氧酶 基因克隆 表达特性分析 实时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的色胺酮类抑制剂筛选及其体外抗肿瘤作用 被引量:5
2
作者 杨双双 杜丽莎 +1 位作者 李豪男 杨青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9-155,共7页
目的评价色胺酮衍生物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IDO)的抑制活性,并研究其作为IDO抑制剂的抗肿瘤作用。方法采用基因工程手段表达、纯化重组人IDO(rhIDO),建立IDO活性检测体系;以色胺酮衍生物作为对象,进行IDO抑... 目的评价色胺酮衍生物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IDO)的抑制活性,并研究其作为IDO抑制剂的抗肿瘤作用。方法采用基因工程手段表达、纯化重组人IDO(rhIDO),建立IDO活性检测体系;以色胺酮衍生物作为对象,进行IDO抑制活性初筛,对抑制类型、半数抑制浓度以及抑制常数进行测定;构建高表达人IDO的pcDNA3.1(+)-hIDO转染HEK 293细胞,评价色胺酮衍生物在细胞水平上的IDO抑制活性;采用MTT比色法考察色胺酮衍生物3对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 6个被测色胺酮衍生物均具有IDO抑制活性,且细胞水平上的抑制效力高于酶活水平,抑制效力均优于目前通用的IDO抑制剂1-甲基色氨酸(1-methyl-tryptophan,1-MT)。色胺酮衍生物3作为最强的IDO抑制剂,其Ki值为0.161μmol/L。MTT实验结果显示,色胺酮衍生物3显著抑制A549细胞生长,IC50为8.77μmol/L。结论色胺酮衍生物是一类新型高效的IDO抑制剂,在体外对A549细胞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检测 色胺衍生物 吲哚胺2 3-加氧酶(IDO) 抗肿瘤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桐子赤霉素20氧化酶的基因克隆及低温下表达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海波 邹竹荣 龚明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40-148,共9页
赤霉素20氧化酶是植物赤霉素生物合成的限速酶,决定有生物活性的GA1与GA4的合成量。基于先前获得的小桐子低温锻炼转录组数据,以小桐子幼苗的根为材料,采用RT-PCR技术克隆到小桐子赤霉素20氧化酶基因Jc GA20ox的c DNA序列(Gen Bank登录... 赤霉素20氧化酶是植物赤霉素生物合成的限速酶,决定有生物活性的GA1与GA4的合成量。基于先前获得的小桐子低温锻炼转录组数据,以小桐子幼苗的根为材料,采用RT-PCR技术克隆到小桐子赤霉素20氧化酶基因Jc GA20ox的c DNA序列(Gen Bank登录号KJ670150.1)。该c DNA全长1 307 bp,含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1 131 bp),编码376个氨基酸,分子量为43 k D,理论等电点为6.7。其推导蛋白属于2-ODD家族,包含2-酮戊二酸双加氧酶结构域(Fe2OG_OXY)。半定量RT-PCR表达分析显示,Jc GA20ox在小桐子各组织中都有表达,但表达水平具有组织特异性,在茎中表达量较高,且受低温诱导表达最显著,而在叶中表达量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桐子 赤霉素20氧化酶 2-戌二酸加氧酶结构域 低温诱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量和肥胖相关基因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及相关靶向治疗
4
作者 潘兆权 刘旭东 +3 位作者 谭伟强 冉小柯 袁媛 娄鑫凤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67-1173,共7页
代谢相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MAFL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其病理特征为肝脏内脂质堆积,且与肝脏代谢紊乱密切相关。最新研究表明,MAFLD的发生机制与特定基因的异常表达有关,特别是脂肪量和肥胖相关基因(FTO)。FTO基因表达的异常... 代谢相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MAFL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其病理特征为肝脏内脂质堆积,且与肝脏代谢紊乱密切相关。最新研究表明,MAFLD的发生机制与特定基因的异常表达有关,特别是脂肪量和肥胖相关基因(FTO)。FTO基因表达的异常升高可能导致肝脂质代谢失衡,表现为脂肪酸合成增加和氧化减少,从而促进肝脂肪沉积和炎症反应。因此,调控FTO基因的表达或活性被认为是治疗MAFLD的潜在策略之一。目前,针对FTO基因功能的药物研究初见成效,可通过抑制FTO基因的活性,调节肝脂质代谢,并减轻肝脏的炎症损伤。本文综述了FTO基因在MAFL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并总结了近年来围绕FTO基因及其相关代谢通路的药物研究进展,并展望其在该领域研究和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二酸依赖性加氧酶FTO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脂代谢障碍 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门部胆管癌经皮经肝胆道引流与内镜下逆行胆管引流胆汁中肿瘤细胞成瘤性对比与分析
5
作者 祝凯华 张德祥 +3 位作者 陶颖 张舒龙 范坤 刘厚宝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124,共13页
肝门部胆管癌发病隐匿,常因胆汁淤积引起梗阻性黄疸,导致肝功能受损。对肿瘤合并恶性梗阻性黄疸,临床通常在手术前行胆汁引流。目前,胆汁引流方式主要是经皮经肝胆道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biliary drainage,PTBD)和内镜下逆... 肝门部胆管癌发病隐匿,常因胆汁淤积引起梗阻性黄疸,导致肝功能受损。对肿瘤合并恶性梗阻性黄疸,临床通常在手术前行胆汁引流。目前,胆汁引流方式主要是经皮经肝胆道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biliary drainage,PTBD)和内镜下逆行胆管引流(endoscopic retrograde biliary drainage,ERBD),2种引流方式各有优劣。PTBD引流易引起肿瘤种植转移,但机制不清楚。本文分析肝门部胆管癌PTBD及ERBD引流胆汁,从中分离获得肿瘤细胞,通过体外肿瘤球形成及体内移植瘤模型对PTBD与ERBD胆汁中肿瘤细胞的致瘤性及机制进行研究。以胆结石组作为阴性对照,分为良性结石组(30例),ERBD减黄组(13例),PTBD减黄组(14例),其中良性结石30例的胆汁中无肿瘤细胞,未形成肿瘤球,ERBD减黄13例胆汁中有3例形成肿瘤球(23%),PTBD减黄14例胆汁有6例形成肿瘤球(42%),PTBD组细胞的肿瘤球形成能力显著高于ERBD组。皮下移植瘤检测表明,PTBD组移植瘤生长能力显著高于ERBD组,PTBD胆汁中的肿瘤细胞具有更强的致瘤能力。在机制研究中,RT-PCR检测表明,PTBD组肿瘤球干细胞转录因子Nanog的mRNA水平显著高于ERBD组。在3例PTBD组细胞中敲低Nanog,肿瘤球形成,皮下移植瘤生长均被降低,Nanog在PTBD肿瘤细胞强的致瘤能力中发挥重要作用。PTBD细胞中Nanog的mRNA半衰期长于ERBD组,Nanog的mRNA受转录后修饰潜在调控。本文发现,PTBD肿瘤细胞中Nanog的m 6A水平高于ERBD组。对RNA修饰的甲基转移酶及去甲基化酶进行检测表明,ALKBH5(α-ketoglutarate dependent dioxygenase alkb homolog 5)的mRNA表达水平在PTBD组低于ERBD组,且与Nanog的m 6A水平显著相关。敲低ALKBH 5,Nanog的m 6A水平升高,而过表达ALKBH 5则下调Nanog的m 6A水平。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表明,ALKBH 5敲低显著增强荧光素酶活性,而ALKBH 5过表达则降低荧光素酶活性。进一步研究证实,敲低ALKBH 5,Nanog的mRNA和蛋白质水平均被上调,相反过表达ALKBH 5,Nanog的mRNA和蛋白质水平被下调。ALKBH5介导Nanog去甲基化修饰,PTBD组低的ALKBH5水平促进其Nanog的m 6A修饰上调。过表达ALKBH 5降低肿瘤球生长;敲低ALKBH 5肿瘤球生长被上调,但同时敲低Nanog,升高的肿瘤球生长被抑制。综上,肝门部胆管癌经PTBD与ERBD减黄胆汁中的肿瘤细胞可形成肿瘤球,具有致瘤性。相比于ERBD组,PTBD胆汁中肿瘤细胞ALKBH5的表达水平低,增强了Nanog的m 6A修饰,上调Nanog表达水平,具有更强的致瘤性,对揭示PTBD引流易引起肿瘤种植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经肝胆道引流 内镜下逆行胆管引流 肝门部胆管癌 α-戊二酸依赖加氧酶alkb家族同系物5 Nano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LOD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郭超杰 张佳佳 +3 位作者 曾洁 王晖予 艾尔法提·艾麦尔 徐江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35-1043,共9页
目的:探讨前胶原赖氨酸,2-酮戊二酸5-双加氧酶1(PLOD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OSCC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阐明PLOD1作为OSCC预后标志物的潜力。方法:采用肿瘤免疫评价资源(TIMER)数据库、基因表达谱交互分析(GE... 目的:探讨前胶原赖氨酸,2-酮戊二酸5-双加氧酶1(PLOD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OSCC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阐明PLOD1作为OSCC预后标志物的潜力。方法:采用肿瘤免疫评价资源(TIMER)数据库、基因表达谱交互分析(GEPIA)数据库和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组织中PLOD1 mRMA表达水平及其与HNSC患者生存期的关联。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10例OSCC组织和64例癌旁组织中PLOD1蛋白表达情况,分析其与OS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PLOD1在OSCC诊断中的价值。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人正常口腔上皮HOK细胞和OSCC SCC15和CAL27细胞中PLOD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利用脂质体法将小干扰RNA(siRNA)片段转染至SCC15细胞,分为si-NC组(转染阴性对照si-NC)和si-PLOD1组(转染si-PLOD1),采用CCK-8法、细胞划痕愈合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分别检测2组细胞增殖活性、划痕愈合率和侵袭细胞数。结果:公共数据库分析,HNSC组织中PLOD1 mRNA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P<0.05);与PLOD1低表达组比较,PLOD1高表达组HNSC患者生存期较短(HR=1.41,P=0.018)。PLOD1蛋白主要表达于OSCC细胞的细胞质中,OSCC组织中PLOD1表达强度高于癌旁组织(P<0.01),并与OSCC患者T分期和TNM分期有关(P=0.021,P=0.004)。PLOD1诊断OSCC的AUC为0.811,特异度和灵敏度分别63.64%和90.63%。Kaplan-Meier生存分析,与PLOD1低表达组比较,PLOD1高表达组OSCC患者生存率降低(P<0.01);COX回归分析,PLOD1高表达是影响OSC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2)。OSCC细胞中PLOD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高于HOK细胞(P<0.05)。与si-NC组比较,si-PLOD1组细胞增殖活性和划痕愈合率降低(P<0.05),侵袭细胞数减少(P<0.01)。结论:PLOD1在OSCC组织和细胞中高表达,沉默PLOD1表达可抑制OSCC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PLOD1可能是OSCC新的治疗靶点和预后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状细胞癌 前胶原赖氨酸 2-戊二酸5-加氧酶1 细胞增殖 细胞侵袭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GmF6′H1基因的克隆及功能验证 被引量:1
7
作者 王蕾 张娟 +1 位作者 魏丽娟 刘林德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13-219,共7页
以大豆品种‘黑农35号’为材料,利用同源克隆方法获得了一个依赖于Fe(Ⅱ)和2-酮戊二酸的双加氧酶基因,命名为GmF6′H1。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GmF6′H1在大豆根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荚果、叶和茎;2,4-D处理对大豆GmF6′H1的转录水平影响... 以大豆品种‘黑农35号’为材料,利用同源克隆方法获得了一个依赖于Fe(Ⅱ)和2-酮戊二酸的双加氧酶基因,命名为GmF6′H1。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GmF6′H1在大豆根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荚果、叶和茎;2,4-D处理对大豆GmF6′H1的转录水平影响很小,水杨酸和激动素的处理均显著提高了GmF6′H1基因的表达,但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表达水平稳定下降,最后接近处理前的水平。带有组氨酸标签的GmF6′H1异源表达的蛋白纯化后,以阿魏酰辅酶A为底物研究了其酶活特性,利用HPLC分析检测到GmF6′H1能够催化阿魏酰辅酶A生成东莨菪素。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该基因转入拟南芥Atf6′h1突变体,转基因拟南芥与Atf6′h1突变体植株外在表型没有明显的差异,而香豆素的含量分析显示,转基因株系根中香豆素的含量较拟南芥Atf6′h1突变体有所提高,与野生型拟南芥中香豆素的含量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Ⅱ)和2-戊二酸依赖加氧酶 香豆素 GmF6’H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