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绵疣孢菌FIM06031产生的2'-脱氧尿嘧啶核苷 被引量:3
1
作者 聂毅磊 林如 +4 位作者 郑永标 张慧 程元荣 郑卫 江红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26-430,共5页
目的研究分离自海绵的菌株FIM06031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方法系统发育、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分析鉴定菌株FIM06031到属水平。有机溶媒提取菌株FIM06031发酵液,用正相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和高速逆流色谱等方法对菌... 目的研究分离自海绵的菌株FIM06031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方法系统发育、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分析鉴定菌株FIM06031到属水平。有机溶媒提取菌株FIM06031发酵液,用正相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和高速逆流色谱等方法对菌株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1H)和碳谱(13C)等分析对化合物FW03101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与结论菌株FIM06031属于疣孢菌属(Verrucosispora),定名为Verrucosispora sp.FIM06031,其中一个代谢产物FW03101与2'-脱氧尿嘧啶核苷(2'-Deoxyuridine)同质。本文首次报道从疣孢菌中分离到2'-脱氧尿嘧啶核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脱氧尿嘧啶核苷 疣孢菌 次级代谢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易高效的5-醛基尿嘧啶核苷液相分离方法的建立与优化
2
作者 罗庆元 艾立丽 +1 位作者 冯小云 张鹏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71-1576,共6页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简单高效的高效液相分析方法,用于分离5-醛基尿嘧啶核苷。采用XSelect HSS T3色谱柱(100?,5μm,4.6 mm×250 mm),通过比较磷酸二氢钾、甲酸铵-甲醇和水-乙腈三种不同流动相,以及在不同流速及柱温下,dA、dT、dC、d...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简单高效的高效液相分析方法,用于分离5-醛基尿嘧啶核苷。采用XSelect HSS T3色谱柱(100?,5μm,4.6 mm×250 mm),通过比较磷酸二氢钾、甲酸铵-甲醇和水-乙腈三种不同流动相,以及在不同流速及柱温下,dA、dT、dC、dG、5fdU及5hmdU六种混合核苷标准品的分离效果,以得到最佳的分离条件。采用磷酸二氢钾等度洗脱法进行分离时,未能检测到d A,且核苷d G和5fdU未实现分离;甲酸铵-甲醇梯度洗脱法同样无法有效分离核苷d G和5fdU。然而,使用水-乙腈作为流动相洗脱时,能够实现d G与5fdU的分离,但各核苷分离度较低。当降低柱温后,各核苷分的离度有所增加,但温度过低会导致峰型宽度增加,不利于后续分析。通过提高流速,各核苷峰型得到改善。最终确定水-乙腈作为洗脱机在流速1 m L/min,柱温30℃时,能够实现d C、5hmdU、dG、5fdU、dT及d A的最佳分离,分离度分别为6.74、11.89、3.37、7.31及6.13。本研究通过优化流动相、流速及柱温,成功建立了一种分离度高、成本低,效率高5-醛基尿嘧啶检测方法,为研究5hmdU/5fdU引起的DNA损伤机制提供检测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 5-醛基尿嘧啶 脱氧鸟嘌呤 核苷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实验性牙移动大鼠血管内皮祖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刘超 苗雷英 +1 位作者 孙新华 刘金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21-325,共5页
目的探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大鼠外周血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的最佳标记时间与剂量。方法建立实验性牙移动大鼠模型,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大鼠外周血EPCs并体外培养;免疫细胞化学、荧光化学鉴定细胞表面抗原;终浓度分别为5、10、1... 目的探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大鼠外周血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的最佳标记时间与剂量。方法建立实验性牙移动大鼠模型,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大鼠外周血EPCs并体外培养;免疫细胞化学、荧光化学鉴定细胞表面抗原;终浓度分别为5、10、15μmol/L的BrdU标记EPCs,并于标记后12、24、48、72、96h检测各组BrdU的标记率,筛选BrdU的最佳标记计量和时间。结果所培养细胞CD34、CD133呈阳性表达,且DiI-ac-LDL、FITC-UEA-1呈双荧光阳性;终浓度为10μmol/L的BrdU标记细胞72h后标记率达(66.8±2.9)%,与5μmol/L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15μmol/L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浓度BrdU对细胞均无毒性影响。结论成功分离、培养了实验性牙移动大鼠外周血EPCs;终浓度为10μmol/L的BrdU标记EPCs72h后可获得较高标记率。本实验可为研究EPCs的趋化、分化机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脱氧尿嘧啶核苷 血管内皮祖细胞 外周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pG寡脱氧核苷酸联合IL-2刺激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冬梅 徐卫 +8 位作者 董华洁 方成 朱丹霞 曹鑫 朱华渊 庄芸 仇海荣 杨慧 李建勇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5期1114-1118,共5页
本研究探讨磷酸胞苷酰寡脱氧核苷酸(CpG-ODN)和白介素-2(IL-2)联合刺激培养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细胞的遗传学特征。对115例CLL患者的外周血(或骨髓)标本,应用CpG-ODN DSP30联合IL-2刺激培养CLL细胞72小时,常规收获细胞制备染色体并... 本研究探讨磷酸胞苷酰寡脱氧核苷酸(CpG-ODN)和白介素-2(IL-2)联合刺激培养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细胞的遗传学特征。对115例CLL患者的外周血(或骨髓)标本,应用CpG-ODN DSP30联合IL-2刺激培养CLL细胞72小时,常规收获细胞制备染色体并进行R显带分析,探讨CLL的染色体核型特征。结果表明:115例CLL患者中,染色体分析成功率(可分析分裂相≥20个)为74.8%,异常核型检出率为58.1%。检测出一种染色体异常21例(24.4%),2种染色体异常6例(7.0%),复杂核型23例(26.7%),其中高度复杂核型9例(10.5%)。在86例患者中共检出102种163个异常,其中数目异常116个(71.2%),结构异常47个(28.8%),最常见的染色体数目异常是+12(14.0%),结构异常是15q+(5.8%)。结论:大多数CLL患者具有细胞遗传学异常,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明显多于结构异常。采用DSP30联合IL-2可以有效的增加CLL细胞的分裂相,提高CLL细胞染色体异常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细胞遗传学 CpG脱氧核苷 白介素-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纳米金在线扫集-毛细管电泳法测定尿样中8-羟基-2′脱氧鸟嘌呤核苷 被引量:3
5
作者 颜流水 任艳 +3 位作者 郭会琴 熊萌瑶 黄燕 薜昆鹏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253-1255,共3页
提出了纳米金在线富集-毛细管电泳法测定尿样中8-羟基-2′脱氧鸟嘌呤核苷(8-OHdG)的方法。试验选择了以下的分析条件:①运行电压-20kV;②背景电解质为pH 8.2的20mmol.L-1硼砂(含粒径10nm纳米金溶液200μL和0.1mmol.L-1 CTMAB);③检测波... 提出了纳米金在线富集-毛细管电泳法测定尿样中8-羟基-2′脱氧鸟嘌呤核苷(8-OHdG)的方法。试验选择了以下的分析条件:①运行电压-20kV;②背景电解质为pH 8.2的20mmol.L-1硼砂(含粒径10nm纳米金溶液200μL和0.1mmol.L-1 CTMAB);③检测波长254nm。试验证明背景电解质中的纳米金粒子与CTMAB形成胶束,提高了对8-OHdG的扫集能力,8-OHdG与dG在10min内可实现基线分离。8-OHdG浓度在0.50~50.0μmol.L-1范围内呈线性,检出限(3S/N)为39nmol.L-1。方法用于尿样中8-OHdG含量的测定,所得加标回收率在90.0%~104.6%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电泳法 在线扫集 8-羟基-2′脱氧鸟嘌呤核苷 纳米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杂氮-2’-脱氧胞苷和5-氟尿嘧啶对食管癌细胞系中E-Cadherin和TIMP3基因甲基化状态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沛 赵璇 +3 位作者 马俊芬 赵继敏 杨洪艳 董子明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19-723,共5页
目的:观察去甲基化药物5-杂氮-2’-脱氧胞苷(5-Aza-CdR)和5-氟尿嘧啶(5-FU)对食管癌细胞系EC1和EC9706(均存在E-Cadherin甲基化改变和TIMP3基因未发生甲基化改变)中2种基因甲基化状态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用5-Aza-CdR和5-FU分别作用... 目的:观察去甲基化药物5-杂氮-2’-脱氧胞苷(5-Aza-CdR)和5-氟尿嘧啶(5-FU)对食管癌细胞系EC1和EC9706(均存在E-Cadherin甲基化改变和TIMP3基因未发生甲基化改变)中2种基因甲基化状态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用5-Aza-CdR和5-FU分别作用于EC1和EC9706细胞,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2种药物处理前后细胞中E-Cadherin基因和TIMP3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TIMP3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结果:5-Aza-CdR或5-FU处理后两种食管癌细胞系中TIMP3基因仍为非甲基化;5-Aza-CdR作用后,两种食管癌细胞系中E-Cadherin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发生了逆转,而5-FU作用后,E-Cadherin基因的甲基化状态无改变。EC1和EC9706经5-Aza-CdR处理后TIMP3蛋白表达无改变,而经5-FU处理后表达增强(P<0.05),EC1和EC9706经两种药物处理后E-Cadherin蛋白表达均增强(F=116.835、119.628、191.700和210.532,P<0.001)。结论:5-Aza-CdR能够有效逆转EC1和EC9706细胞中E-Cadherin基因甲基化状态,并使其蛋白恢复表达;对TIMP3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和蛋白表达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甲基化 5-杂氮-2-脱氧胞苷 5-尿嘧啶 E-CADHERIN TIMP3 EC1 EC970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苷类药物中间体2-脱氧-α-D-核糖-1-磷酸的合成
7
作者 钱捷 彭美红 王鸿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2期138-142,共5页
2-脱氧-α-D-核糖-1-磷酸是酶法合成核苷类药物的重要中间体,以往的化学合成法立体选择性不高,笔者以α/β混合构型的1-氯-3′,5′-二(O-对氯苯甲酰基)-2-脱氧-D-核糖为原料,采用结晶诱导不对称转化技术,合成了单一构型的2-脱氧-α-D-核... 2-脱氧-α-D-核糖-1-磷酸是酶法合成核苷类药物的重要中间体,以往的化学合成法立体选择性不高,笔者以α/β混合构型的1-氯-3′,5′-二(O-对氯苯甲酰基)-2-脱氧-D-核糖为原料,采用结晶诱导不对称转化技术,合成了单一构型的2-脱氧-α-D-核糖-1-磷酸盐,HPLC测定其α构型含量为96.8%,总收率82.14%.考察了反应物投料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得到了较佳工艺条件为:投料摩尔比为1∶3,-5~0℃下结晶诱导反应23h然后在含有3%环己胺的甲醇溶液中,45℃下反应36h脱除保护基.该工艺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产物立体选择性好且收率高,是经济价值较高的合成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脱氧-α-D-核糖-1-磷酸 结晶诱导不对称转化 核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兜铃酸Ⅳ_a与2′-脱氧核苷体外反应形成加合物的LC-MS/MS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万晶晶 陈瑞雪 +5 位作者 奚晶 曹易懿 杨洲 谢天培 张新宇 栾洋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312-1318,共7页
目的 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研究马兜铃酸Ⅳ_a(aristolochic acid Ⅳ_a,AA Ⅳ_a)与2′-脱氧核苷在溶液中的反应,检测可能的加合物,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马兜铃酸Ⅳ_a与2′-脱氧腺嘌呤核苷或2′-脱氧鸟嘌呤核苷在锌... 目的 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研究马兜铃酸Ⅳ_a(aristolochic acid Ⅳ_a,AA Ⅳ_a)与2′-脱氧核苷在溶液中的反应,检测可能的加合物,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马兜铃酸Ⅳ_a与2′-脱氧腺嘌呤核苷或2′-脱氧鸟嘌呤核苷在锌尘存在下37℃孵育,通过LC-MS/MS中性丢失模式筛选反应产物,再通过质谱碎裂方式和高分辨质谱进行验证。结果 马兜铃酸Ⅳ_a与2′-脱氧腺嘌呤核苷或2′-脱氧鸟嘌呤核苷的反应较为复杂,产生多种产物。根据预期的加合物分子量(分别为558和574)以及是否具有明显的[MH-116]+子离子,分别筛选到3种和4种可能的2′-脱氧腺嘌呤核苷和2′-脱氧鸟嘌呤核苷加合物。同时,还发现了非“常规”的加合物。在马兜铃酸Ⅳ_a与2′-脱氧腺嘌呤核苷反应混合物中,发现了1种分子量572的可能加合物,而在马兜铃酸Ⅳ_a与2′-脱氧鸟嘌呤核苷反应混合物中则发现了3种分子量590的可能加合物。结论 马兜铃酸Ⅳ_a与2′-脱氧腺嘌呤核苷或2′-脱氧鸟嘌呤核苷体外条件下能够发生反应形成可能的加合物,但加合物结构尚需通过核磁共振光谱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兜铃酸Ⅳa 2′-脱氧核苷 加合物 LC-MS/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3,4-乙烯基二氧噻吩)/碳纳米管复合膜修饰电极的电化学制备及其用于8-羟基-2'-脱氧鸟嘌呤核苷的检测
9
作者 潘吉超 姚飞 +4 位作者 任腾飞 贾丽萍 贾文丽 崔慧 王怀生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6-71,共6页
通过恒电流电解一步法在玻碳电极表面制备了聚(3,4-乙烯基二氧噻吩)/碳纳米管复合膜,实验结果表明,该复合膜修饰电极综合了聚(3,4-乙烯基二氧噻吩)(PEDOT)和碳纳米管(CNTs)两者的优点,对8-羟基-2'-脱氧鸟嘌呤核苷(8-OH-dG)的氧化具... 通过恒电流电解一步法在玻碳电极表面制备了聚(3,4-乙烯基二氧噻吩)/碳纳米管复合膜,实验结果表明,该复合膜修饰电极综合了聚(3,4-乙烯基二氧噻吩)(PEDOT)和碳纳米管(CNTs)两者的优点,对8-羟基-2'-脱氧鸟嘌呤核苷(8-OH-dG)的氧化具有明显的增强作用,较好地抑制尿酸的干扰,而且具有很好的重现性和稳定性.在0.1 mol/L pH 9.0的磷酸盐缓冲溶液(PBS)中,8-OH-dG的氧化峰电流与其浓度在0.014~14.0μmol/L和14.0~56.0μmol/L两个范围内成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可达35 nmol/L(S/N=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羟基-2-脱氧鸟嘌呤核苷 聚(3 4-乙烯基二氧噻吩) 碳纳米管 导电聚合物 尿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甲基嘌呤-2'-脱氧核苷治疗猫传染性腹膜炎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硕 张毅 +2 位作者 赵国春 哈尼克孜·吐尔逊 王菊梅 《中南农业科技》 2023年第7期253-256,共4页
猫传染性腹膜炎(Feline infectious peritonitis,FIP)是由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FIPV)引起的以胸腔或腹腔积淡黄色渗出液、腹腔肿块、神经症状等为特征的一种高致死性疾病。为研究6-甲基嘌呤-2′-脱氧核苷(MePdR)对猫传染性腹膜炎病例的... 猫传染性腹膜炎(Feline infectious peritonitis,FIP)是由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FIPV)引起的以胸腔或腹腔积淡黄色渗出液、腹腔肿块、神经症状等为特征的一种高致死性疾病。为研究6-甲基嘌呤-2′-脱氧核苷(MePdR)对猫传染性腹膜炎病例的治疗效果及副作用,选取临床上确诊为猫传染性腹膜炎且主人放弃治疗病例5例,采用6-甲基嘌呤-2′-脱氧核苷按10 mg/kg体重颈部和背部皮下注射,配合抗菌消炎,连续治疗14~30 d,治疗期间注射部位溃烂、硬结病例3例,最终1例死亡,4例治愈,治疗有效率为80%。说明6-甲基嘌呤-2′-脱氧核苷治疗猫传染性腹膜炎具有较好的疗效,但药物易引起注射部位溃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猫传染性腹膜炎 腹腔肿块 6-甲基嘌呤-2′-脱氧核苷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过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2逆转肝癌细胞对5-氟尿嘧啶耐药 被引量:3
11
作者 余赛红 郑晓亮 +3 位作者 蒲依依 颜冬梅 王孝举 于洁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1年第7期729-737,共9页
目的:探讨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2(RRM2)在肝癌细胞对5-氟尿嘧啶(5-FU)耐药中的作用,并开发潜在的策略来提高肝癌细胞对5-FU的敏感性。方法:利用Western blot检测5-FU耐药肝癌细胞(BEL/5-FU)与非耐药肝癌细胞(BEL7402)中RRM2蛋白的表达差异... 目的:探讨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2(RRM2)在肝癌细胞对5-氟尿嘧啶(5-FU)耐药中的作用,并开发潜在的策略来提高肝癌细胞对5-FU的敏感性。方法:利用Western blot检测5-FU耐药肝癌细胞(BEL/5-FU)与非耐药肝癌细胞(BEL7402)中RRM2蛋白的表达差异;通过用RNA干扰技术下调BEL/5-FU细胞中RRM2的表达或RRM2抑制剂3-AP(Triapine)抑制RRM2活性;CCK-8和集落形成实验用于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使用高内涵细胞成像系统仪检测与分析细胞凋亡。结果:BEL/5-FU细胞中RRM2的表达量是BEL7402细胞的2.5倍。RNA干扰技术能够下调BEL/5-FU细胞中RRM2的表达,并使5-FU对BEL/5-FU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下降约50%,同时细胞集落形成能力也显著减弱。3-AP与5-FU联合处理BEL/5-FU细胞,使5-FU对BEL/5-FU细胞的IC_(50)下降约40%,细胞集落形成能力减弱,并促进5-FU导致的细胞凋亡。结论:RRM2与肝癌细胞对5-FU的耐药相关,本研究通过抑制RRM2的活性来逆转肝癌细胞对5-FU的耐药,为提高肝癌的5-FU化疗疗效提供新靶点和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2 耐药 3-AP(Triapine) 5-尿嘧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芩苷对糖尿病小鼠皮肤创口愈合及Nrf2/HO-1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冬恋 赵玉玺 +4 位作者 秦星宇 张倩 龙莞茜 甘星灵 王嘉雨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157-4163,共7页
目的 探讨黄芩苷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DM)小鼠皮肤创口愈合及Nrf2/HO-1氧化应激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雄性KM小鼠经注射STZ和背部全皮层圆形切除构建DM创口模型,然后随机分为模型组、二甲双胍组(110 mg/kg)和黄芩苷低、高剂量... 目的 探讨黄芩苷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DM)小鼠皮肤创口愈合及Nrf2/HO-1氧化应激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雄性KM小鼠经注射STZ和背部全皮层圆形切除构建DM创口模型,然后随机分为模型组、二甲双胍组(110 mg/kg)和黄芩苷低、高剂量组(50、 150 mg/kg),每组10只,同时将10只仅做了背部全皮层圆形切除的小鼠设为正常组,每天给药1次,连续12 d。每4 d测量各组小鼠体质量、创面大小和空腹血糖值(FBG)。实验结束后,检测小鼠血清中丙二醛(MDA)水平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活性;HE和Masson染色观察小鼠皮肤创面形态;免疫荧光方法观察小鼠皮肤创面组织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Nrf2)、血红素氧合酶-1 (HO-1)和8-氧鸟嘌呤脱氧核苷(8-oxo-dG)蛋白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黄芩苷高剂量组小鼠第4、 8、 12天FBG值降低(P<0.01);第12天创口面积缩小(P<0.01);血清MDA水平降低(P<0.05),GSH-Px、 CAT活性升高(P<0.05,P<0.01);皮肤创面组织表皮层增厚,真皮层胶原纤维增生,且排列相对有序;皮肤创面组织Nrf2、 HO-1蛋白荧光阳性表达升高(P<0.01)。结论 黄芩苷可促进DM小鼠创面愈合,其机制可能与激活Nrf2/HO-1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苷 糖尿病 创面愈合 氧化应激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 血红素氧合酶-1(HO-1) 8-氧鸟嘌呤脱氧核苷(8-oxo-d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诱导系统在酶促合成2’-脱氧胞苷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玺 段胜林 +3 位作者 熊舒莉 郑桂兰 张贵友 王洪钟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25-232,共8页
旨在高效合成2’-脱氧胞苷(d Cyd)。DCyd作为一类重要的药物中间体,能够用于合成吉西他滨(d Fd C)、扎西他滨(dd C)等多种抗病毒或抗肿瘤的药物。采用ZYM-Fe-5052自诱导培养基对含有N-脱氧核糖转移酶II(NDT)的大肠杆菌BL21(DE3)进行诱导... 旨在高效合成2’-脱氧胞苷(d Cyd)。DCyd作为一类重要的药物中间体,能够用于合成吉西他滨(d Fd C)、扎西他滨(dd C)等多种抗病毒或抗肿瘤的药物。采用ZYM-Fe-5052自诱导培养基对含有N-脱氧核糖转移酶II(NDT)的大肠杆菌BL21(DE3)进行诱导,所得完整菌体直接用于催化合成d Cyd。结果表明,自诱导系统不仅无需额外添加诱导剂,还能够达到较高的菌体密度,且与LB诱导系统所得菌体在合成d Cyd方面具有同样高效的催化活性。2’-脱氧胸苷(d Thd)和胞嘧啶的浓度比为1∶3时,产物转化率可高达86.5%。合成d Cyd的最适反应条件为:2’-脱氧胸苷(d Thd)和胞嘧啶的浓度比为1∶1.5,p H6.5的磷酸缓冲液,1 mg/m L的菌体量,终体系10 m L,30℃条件下反应1 h,产物转化率可达71.9%。此方法还可用于制备其他核苷类似物,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催化 N-脱氧核糖转移酶 2-脱氧胞苷 自诱导系统 核苷类似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cl-2反义寡核苷酸抑制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增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华振宇 赵宏 +3 位作者 朱冬梅 高延庆 张蕾 李铮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47-350,共4页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的Bcl 2反义寡核苷酸 (bcl 2AS ODN)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 (RPE)细胞增生活性的影响。方法 使用不同浓度 ( 0、15、3 0、45、60 μmol/L)的bcl 2AS ODN和bcl 2S ODN处理人RPE细胞 2 4h后 ,使用MTT、氚 -标记脱氧胸苷...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的Bcl 2反义寡核苷酸 (bcl 2AS ODN)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 (RPE)细胞增生活性的影响。方法 使用不同浓度 ( 0、15、3 0、45、60 μmol/L)的bcl 2AS ODN和bcl 2S ODN处理人RPE细胞 2 4h后 ,使用MTT、氚 -标记脱氧胸苷掺入试验 ( 3 H TdR)测定RPE细胞增生的抑制率及DNA合成抑制率 ;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对RPE细胞周期的影响 ;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不同浓度bcl 2AS ODN作用下的RPE细胞bcl 2的表达。结果 不同浓度bcl 2AS ODN处理过的RPE细胞的抑制率和DNA合成抑制率随bcl 2AS ODN浓度的增高而升高 ,bcl 2AS ODN将RPE细胞阻滞在G0 /G1期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 :bcl 2AS ODN可抑制RPE细胞bcl 2的表达。结论 bcl 2AS ODN对RPE细胞的增生有抑制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 ,这一结果有可能成为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PVR)基因治疗的一个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L-2反义寡核苷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MTT -标记脱氧胸苷掺人试验 流式细胞技术 免疫组 织化学染色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脱氧-L-核糖的合成方法改进 被引量:1
15
作者 叶素梅 任宇红 魏东芝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099-1101,1105,共4页
以L-阿拉伯糖为起始物,通过羟基保护、还原、脱保护等5步反应得到一种重要的L-脱氧核苷类药物中间体2-脱氧-L-核糖。在最后一步脱保护过程中,改用在醋酸水溶液中脱去苯甲基保护基团,单步产率由70%提高到92%,总收率提高到40%。化合物的... 以L-阿拉伯糖为起始物,通过羟基保护、还原、脱保护等5步反应得到一种重要的L-脱氧核苷类药物中间体2-脱氧-L-核糖。在最后一步脱保护过程中,改用在醋酸水溶液中脱去苯甲基保护基团,单步产率由70%提高到92%,总收率提高到40%。化合物的结构用1HNMR、MS及元素分析法进行了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脱氧-L-核糖 L-脱氧核苷类药物 抗病毒活性 药物中间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氨基-2′-脱氧尿苷的合成
16
作者 郑超 李合亭 江致勤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5年第3期176-178,共3页
通过一种简便有效的合成方法对天然核苷进行修饰,制备了重要的生化中间体2′-氨基2′-脱氧尿苷。经紫外、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等分析确认其结构和特征。
关键词 2'-氨基-2'-脱氧尿苷 天然核苷修饰物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枯草芽孢杆菌全细胞催化高效合成2′-脱氧腺苷
17
作者 陈伟 陈令伟 +1 位作者 李文超 郑玲辉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436-2444,共9页
以枯草芽孢杆菌168(简写为BS)为宿主,以脱氧胸苷和腺嘌呤为底物,异源表达组合来源于大肠杆菌(E.coli)的嘧啶核苷磷酸化酶(PyNP)与嘌呤核苷磷酸化酶(PNP)作为催化酶源,全细胞催化合成2′-脱氧腺苷(dA)。首先,以BS敲除内源性的PNP(由基因d... 以枯草芽孢杆菌168(简写为BS)为宿主,以脱氧胸苷和腺嘌呤为底物,异源表达组合来源于大肠杆菌(E.coli)的嘧啶核苷磷酸化酶(PyNP)与嘌呤核苷磷酸化酶(PNP)作为催化酶源,全细胞催化合成2′-脱氧腺苷(dA)。首先,以BS敲除内源性的PNP(由基因deoD编码,Gene ID:940038)后的菌株BS0为出发菌株,经过PyNP1酶(来源于E.coli,Gene ID:948901)与PNP3酶(来源于E.coli,Gene ID:945654)的重组表达得到CW3,再优化PyNP1与PNP3的对核糖体结合位点(RBS)序列得到重组菌株CW3-3,在CW3-3作用下,dA的产量为133.4 g/L,脱氧胸苷的转化率为64.3%;其次,以CW3-3为出发菌株,利用互作短肽构建自组装多酶复合物,经过PyNP1酶N端融合RIAD,PNP3酶C端融合RIDD(其中RIAD和RIDD为互作短肽标签)处理后,PyNP1酶N端融合4个RIAD标签得到重组菌株CW17,在其作用下,dA的产量达到179.6 g/L,显著提升了底物转化率;最后,对重组菌株CW17全细胞催化条件细胞添加质量浓度及催化反应温度进行了优化,在细胞添加质量浓度为150g/L,反应温度50℃条件下,dA的产量达到200.3g/L,脱氧胸苷的转化率为9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脱氧腺苷 嘧啶核苷磷酸化酶 嘌呤核苷磷酸化酶 互作短肽 枯草芽孢杆菌 全细胞催化 生物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AZA-CdR联合EGCG对HL-60和K562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黄云燕 夏焱 +1 位作者 郭海霞 李文益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4-208,共5页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INFα和甲基化抑制剂5-杂氮脱氧胞嘧啶核苷(5-AZA-CdR)能否诱导HL-60和K562 Xaf1表达,以及Xaf1表达诱导剂联合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是否具有协同抗癌作用。方法(1)1000U/mlINFα和不同剂量的5-AZA-CdR作用于H...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INFα和甲基化抑制剂5-杂氮脱氧胞嘧啶核苷(5-AZA-CdR)能否诱导HL-60和K562 Xaf1表达,以及Xaf1表达诱导剂联合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是否具有协同抗癌作用。方法(1)1000U/mlINFα和不同剂量的5-AZA-CdR作用于HL-60和K56248h,通过RT-PCR检测Xaf1和XIAP mRNA的表达并比较差异。(2)最佳Xaf1表达诱导剂联合EGCG作用于白血病细胞,流式细胞技术检测Bcl-2家族成员、线粒体膜电位和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1)随5-AZA-CdR剂量增加,HL-60和K562Xaf1 mRNA表达增加,INFα也能诱导Xaf1表达,以5-AZA-CdR(5μmol/L)的作用最强;INFα和5-AZA-CdR均不影响XIAP mRNA的表达。(2)5-AZA-CdR和EGCG可改变HL-60和K562细胞Bcl-2(Bcl-xl)和Bax的表达,降低线粒体膜电位,诱导细胞凋亡,二者联合作用被加强。结论(1)INFα和5-AZA-CdR能诱导HL-60和K562Xaf1 mRNA的表达,且5-AZA-CdR的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2)5-AZA-CdR和EGCG在体外能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并具有协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AF1 Α-干扰素 干扰素刺激基因 5-杂氮脱氧胞嘧啶核苷 基因甲基化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BCL-2家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羟乙基-1,8-萘二酰亚胺探针与核苷间电子转移的激光闪光光解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慧卿 江致勤 +3 位作者 王欣 潘洋 王峰 俞书勤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2134-2136,共3页
The time resolved transient absorption property, kinetics and mechanism of electron transfer(ET) process of the fluorescence probe, N-(2-hydroxyethyl)-1,8-naphthalimide(NPI) were studied. The transient absorption sp... The time resolved transient absorption property, kinetics and mechanism of electron transfer(ET) process of the fluorescence probe, N-(2-hydroxyethyl)-1,8-naphthalimide(NPI) were studied. The transient absorption spectra of NPI in H 2O-CH 3CN solution were successfully detected upon pulsed excitation at 355 nm. 3NPI was proved as the primary excited state with lifetime of 147 μs. 3NPI underwent the T-T energy transfer with β-carotene and ET with triphenyl amine to produce NPI -·. In the absence of quenchers, the self-quenching of 3NPI by the ground states of NPI took place via ET. The ET from nucleosides to 3NPI was also explored. NPI showed a strong electron-accepting capability and the absorbance of 3NPI was strongly quenched by the nucleosides. The formation of NPI -· was facilitated to a great extent simultaneously. The bimolecular quenching rate constants of NPI by GUA and DGUA were determined as k 3=8.8×106 mol -1·L·s -1, k 4=2.1×107 mol·L·s -1. The ET between NPI and nucleosides was verified and the mechanism was propo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萘二酰亚胺 核苷 2-脱氧鸟苷 电子转移 激光闪光光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参皂甙Rg3对K562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肖凤 刘彬 +4 位作者 王伴青 方木水 胡玮 孙续禄 朱清仙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43-545,共3页
目的:研究人参皂甙Rg3(ginsenoside,Rg3)对白血病K562细胞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将白血病K562细胞分为对照组和Rg3组,Rg3组包括10、20、40、80、100μg/mL组,培养24、48、72h,四氮唑蓝(MTT)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活性(本文结果未列)。... 目的:研究人参皂甙Rg3(ginsenoside,Rg3)对白血病K562细胞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将白血病K562细胞分为对照组和Rg3组,Rg3组包括10、20、40、80、100μg/mL组,培养24、48、72h,四氮唑蓝(MTT)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活性(本文结果未列)。再将K562细胞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80μg/mLRg3组),培养24、48、72h,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omodeoxyuridine,BrdU)标记实验观察细胞的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24h、48h、72h时细胞周期的变化情况。结果:BrdU标记测定显示,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白血病K562细胞呈阳性反应,BrdU阳性细胞数分别为:对照组24h(28.4±3.0)、48h(31.4±3.3)、72h(38.1±4.0),Rg3组24h(22.7±2.5)、48h(17.3±2.9)、72h(19.1±1.1),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48hRg3组细胞周期的G2期增高了3.84倍。结论:人参皂甙Rg3可抑制K562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与人参皂甙Rg3将K562细胞周期阻滞在G2期,使细胞不能进行正常的有丝分裂,从而抑制了细胞的增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甙RG3 K562细胞 5-脱氧尿嘧啶核苷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