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六水合三(2,2′-联吡啶)氯化钌(Ⅱ)的合成及结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常桥稳 景小宇 +5 位作者 陈家林 晏彩先 叶青松 姜婧 余娟 刘伟平 《贵金属》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2-55,共4页
以水合三氯化钌为原料,直接与2,2′-联吡啶反应,加入氯化钾,一步重结晶直接合成了高质量的六水合三(2,2′-联吡啶)氯化钌(Ⅱ)[Ru(bpy)3Cl2·6H2O]。采用元素分析、核磁共振谱(13C、1H-NMR)、红外光谱(IR)和紫外可见光谱(UV-Vis)研究... 以水合三氯化钌为原料,直接与2,2′-联吡啶反应,加入氯化钾,一步重结晶直接合成了高质量的六水合三(2,2′-联吡啶)氯化钌(Ⅱ)[Ru(bpy)3Cl2·6H2O]。采用元素分析、核磁共振谱(13C、1H-NMR)、红外光谱(IR)和紫外可见光谱(UV-Vis)研究了Ru(bpy)3Cl2·6H2O的化学结构。研究使用的合成方法简单,具有产率高、纯度高的优点,适于规模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化合物 六水合三(2 2′-联吡啶)氯化() 合成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2-丙基-4,5-二甲酸咪唑和4,4-联吡啶的镉(Ⅱ)配位聚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荧光性质(英文) 被引量:4
2
作者 邓记华 钟地长 梅光泉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75-179,共5页
通过水热法合成得到了一个包含四核镉(Ⅱ)的基于2-丙基-4,5-二甲酸咪唑和4,4-联吡啶的配位聚合物[Cd2(HPIDC)2(bpy)(H2O)2](1)。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1属单斜晶系,结晶在c2/c空间群中,晶胞参数为:a=1.936 6(4)nm,b=1.504 1... 通过水热法合成得到了一个包含四核镉(Ⅱ)的基于2-丙基-4,5-二甲酸咪唑和4,4-联吡啶的配位聚合物[Cd2(HPIDC)2(bpy)(H2O)2](1)。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1属单斜晶系,结晶在c2/c空间群中,晶胞参数为:a=1.936 6(4)nm,b=1.504 1(3)nm,c=2.200 4(5)nm,β=94.990(4)°,V=6.385(2)nm3,Z=8,1.393 mm-1,F(000)=3 216,Dc=1.684 g.cm-3,R1=0.045 8,wR2=0.108 9。通过链间的O-H…O氢键作用,形成了三维的超分子结构。固体荧光测试表明:配合物1在427 nm处发射出较强的荧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丙基-4 5-二甲酸咪唑 4 4-联吡啶 镉() 晶体结构 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2′-联吡啶-3,3′-二羧酸锰(Ⅱ)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能研究(英文) 被引量:4
3
作者 张少华 杨颖群 匡云飞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8-142,共5页
以2,2′-联吡啶-3,3′-二羧酸(H2L)和1,10-邻菲啰啉(Phen)为配体合成了一个新的锰(Ⅱ)配合物[Mn(H2O)(L)(Phen)2].(H2O)3。该配合物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P21/c。在配合物中,中心锰(Ⅱ)离子的配位数是6,处于变形的八面体配位环境中。还... 以2,2′-联吡啶-3,3′-二羧酸(H2L)和1,10-邻菲啰啉(Phen)为配体合成了一个新的锰(Ⅱ)配合物[Mn(H2O)(L)(Phen)2].(H2O)3。该配合物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P21/c。在配合物中,中心锰(Ⅱ)离子的配位数是6,处于变形的八面体配位环境中。还测定了标题配合物的磁性,荧光和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在低温下,配合物有反铁磁性;当激发波长为656 nm时,配合物在682 nm附近有一个宽的荧光发射峰;在循环伏安过程中配合物的电子转移是准可逆的,对应的电极反应是Mn髥/Mn(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锰()配合物 2 2-联吡啶-3 3'-二羧酸 晶体结构 磁性 荧光和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例整合了三联吡啶钌和卟啉锌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用于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全反应 被引量:3
4
作者 陈慧滢 朱浩林 +1 位作者 廖培钦 陈小明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0,共7页
利用源源不断的太阳能,将CO_(2)和水转化为增值化学品,是缓解温室效应与能源危机的一种有前途的方法。由于催化体系中的不同功能性部分难以实现氧化与还原反应的耦合,使用水作为还原剂实现光催化CO_(2)还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金... 利用源源不断的太阳能,将CO_(2)和水转化为增值化学品,是缓解温室效应与能源危机的一种有前途的方法。由于催化体系中的不同功能性部分难以实现氧化与还原反应的耦合,使用水作为还原剂实现光催化CO_(2)还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金属有机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MOF)由于其较大的比表面积、多样化的活性位点和结构可调性,是CO_(2)光催化还原全反应的良好备选材料。本文中,我们首先整合了具有光活性的锌(Ⅱ)卟啉基元与联吡啶钌(Ⅱ)基元,构建了一种MOF光催化剂,记作PCN-224(Zn)-Bpy(Ru)。为了进行比较,还合成了两种仅具有锌(Ⅱ)卟啉或联吡啶钌(Ⅱ)基元的同构MOF,分别记作PCN-224(Zn)-Bpy和PCN-224-Bpy(Ru)。由测试结果可知,PCN-224(Zn)-Bpy(Ru)在乙腈和水混合溶液中表现出对CO_(2)还原可观的光催化活性(CO产率为7.6μmol·g^(-1)·h^(-1)),无需额外添加助催化剂、光敏剂或牺牲剂。通过质谱仪观测到^(13)CO(m/z=29)、^(13)C^(18)O(m/z=31)、^(16)O^(18)O(m/z=34)和^(18)O_(2)(m/z=36)信号,表明CO_(2)和H_(2)O分别作为CO和O_(2)的碳源和氧源,这进一步证实了光催化CO_(2)还原与H_(2)O氧化的耦合。然而,在相同条件下对PCN-224-Bpy(Ru)与PCN-224(Zn)-Bpy的光催化性能进行测试,CO产率分别仅为1.5与0μmol·g^(-1)·h^(-1)。机理研究表明,PCN-224(Zn)-Bpy(Ru)的最低未占据分子轨道(LUMO)电位比CO_(2)/CO的氧化还原电位更负,而最高占据分子轨道(HOMO)电位比H_(2)O/O_(2)的氧化还原电位更正,在热力学上满足了光催化CO_(2)还原全反应的要求。相比之下,不含联吡啶钌(Ⅱ)基元的PCN-224(Zn)-Bpy的HOMO电位更负于H_(2)O/O_(2)的氧化还原电位,这表明联吡啶钌(Ⅱ)基元在热力学上是光催化CO_(2)还原全反应所必需的。此外,光致发光光谱中,荧光几乎被PCN-224(Zn)-Bpy(Ru)猝灭,且平均光致发光寿命比PCN-224(Zn)-Bpy和PCN-224-Bpy(Ru)更长,这表明PCN-224中光生载流子的复合率较低。与PCN-224(Zn)-Bpy和PCN-224-Bpy(Ru)相比,PCN-224的光电流更高,这一现象也支持了中后者光生载流子的复合率较低这一结论。总而言之,在光催化CO_(2)还原过程中,锌卟啉(Ⅱ)配体既作为光敏单元,又作为CO_(2)还原活性位点,而联吡啶钌(Ⅱ)基元与锌(Ⅱ)卟啉基元的结合可以优化光催化剂的能带结构,进而促进光催化CO_(2)还原与H_(2)O氧化的耦合,从而实现了高效光催化CO_(2)还原全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框架 锌()卟啉衍生物 联吡啶()配合物 光生电荷 光催化CO_(2)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钌(Ⅱ)-联吡啶配合物为催化剂的B-Z化学发光振荡研究
5
作者 韩鹤友 何治柯 曾云鹗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2152-2155,共4页
报道了一种以钌(Ⅱ)-联吡啶[Ru(bpy)23+]为催化剂的B-Z化学发光振荡新现象.研究了B-Z化学发光振荡反应的影响因素,并对体系的UV光吸收振荡进行了对比研究,探讨了化学发光振荡反应的可能机理.结果表明,该体系的化学发光振荡是由于氧化态... 报道了一种以钌(Ⅱ)-联吡啶[Ru(bpy)23+]为催化剂的B-Z化学发光振荡新现象.研究了B-Z化学发光振荡反应的影响因素,并对体系的UV光吸收振荡进行了对比研究,探讨了化学发光振荡反应的可能机理.结果表明,该体系的化学发光振荡是由于氧化态的钌(Ⅱ)-联吡啶被振荡反应过程中的强还原性中间体还原所引起的,化学发光振荡随时间增加呈现周期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Z振荡反应 化学发光振荡 ()-联吡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锌(Ⅱ)-2,2′-联吡啶络合吸附波法测定血清白蛋白
6
作者 徐大军 罗登柏 詹国庆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07年第4期70-72,共3页
在pH值6.3的HAc-NaAc介质中,血清白蛋白使锌(Ⅱ)-2,2′-联吡啶络合物在-1.20 V(vs.SCE)处的络合吸附波还原峰电流降低,峰电流降低值与加入的牛血清白蛋白(BSA)或人血清白蛋白(HSA)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关系。BSA和HSA的线性范围分别... 在pH值6.3的HAc-NaAc介质中,血清白蛋白使锌(Ⅱ)-2,2′-联吡啶络合物在-1.20 V(vs.SCE)处的络合吸附波还原峰电流降低,峰电流降低值与加入的牛血清白蛋白(BSA)或人血清白蛋白(HSA)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关系。BSA和HSA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5-40.0 mg.L-1、0.5-50.0 mg.L-1,检出限均为0.2 mg.L-1。应用该法测定了人血清样品中总蛋白含量,结果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白蛋白 络舍吸附波 锌()-2 2'-联吡啶络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C管中微波辅助芳烃钌(Ⅱ)化合物[(η^6-C6H6)Ru(H2iiP)Cl]Cl的合成 被引量:3
7
作者 吴琼 梅文杰 +3 位作者 吴韦黎 陈燕华 曾玲莉 郑文杰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863-1867,共5页
使用SiC管为反应容器,在微波辐射条件下以[(η6-C6H6)RuCl2]2为原料与2-(吲哚基)咪唑[4,5-f]-[1,10]菲啰啉(H2iiP)反应,制得芳烃钌(Ⅱ)化合物[(η6-C6H6)Ru(H2iiP)Cl]Cl(1),并对其进行了表征.采用正交实验法确定反应的最佳合成条件为:... 使用SiC管为反应容器,在微波辐射条件下以[(η6-C6H6)RuCl2]2为原料与2-(吲哚基)咪唑[4,5-f]-[1,10]菲啰啉(H2iiP)反应,制得芳烃钌(Ⅱ)化合物[(η6-C6H6)Ru(H2iiP)Cl]Cl(1),并对其进行了表征.采用正交实验法确定反应的最佳合成条件为:投料比n([(η6-C6H6)RuCl2]2)∶n(H2iiP)=1∶2.2,反应温度90℃,微波辐射时间30 min.该反应的平均产率达到96.0%,反应产率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28%,说明微波辐射条件下,在SiC管中能够高产率地制备芳烃钌化合物,并且反应具有良好的重现性.进一步采用MTT方法研究发现,芳烃钌(Ⅱ)化合物1能够选择性抑制MCF-7乳腺癌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吲哚基)咪唑[4 5-f][1 10]菲啰啉 芳烃()化合物 SiC管 微波辅助合成 抗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维链{[Mn_2(2,2′-bipy)_4(3,3′-tda)]·2ClO_4}_n配合物的合成、结构与磁性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刘艳华 李冰 +1 位作者 顾文 刘欣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889-1892,共4页
由于柔性羧酸配体具有丰富多样的配位方式和灵活多变的分子结构.可以用来设计合成多种具有新颖结构和性质的配位聚合物.因而正逐渐引起研究者的关注。丙二酸硫醚(3,3'-tdaH2),其结构式如图1a所示,它不仅拥有2个羧基,且其S原子... 由于柔性羧酸配体具有丰富多样的配位方式和灵活多变的分子结构.可以用来设计合成多种具有新颖结构和性质的配位聚合物.因而正逐渐引起研究者的关注。丙二酸硫醚(3,3'-tdaH2),其结构式如图1a所示,它不仅拥有2个羧基,且其S原子也可参与配位.是典型的柔性羧酸配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n()配合物 丙二酸硫醚 2 2′-联吡啶 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fion-碳纳米管修饰电极电化学发光分析法测定卡马西平 被引量:2
9
作者 熊海涛 吴睿 吴迎春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31-738,共8页
建立了一种利用修饰电极检测卡马西平含量的电化学发光新方法。首先通过滴涂与离子交换法制备了Nafion-碳纳米管(CNTs)/Ru(bpy)32+玻碳修饰电极,并利用循环伏安法与电化学发光信号-电势图谱对其进行了初步表征,同时初步探讨了该方法检... 建立了一种利用修饰电极检测卡马西平含量的电化学发光新方法。首先通过滴涂与离子交换法制备了Nafion-碳纳米管(CNTs)/Ru(bpy)32+玻碳修饰电极,并利用循环伏安法与电化学发光信号-电势图谱对其进行了初步表征,同时初步探讨了该方法检测卡马西平含量的可能原理;再基于中性介质中,少量卡马西平能显著增敏Ru(bpy)32+的电化学发光信号,利用增敏的电化学发光强度对卡马西平进行分析检测。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卡马西平浓度在3.0×10-9~1.0×10-7 mol/L浓度范围内与增敏的电化学发光信号呈现良好的线性相关,检出限与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5×10-9 mol/L及1.9%(c=1.0×10-8 mol/L,n=11)。应用该方法测定片剂卡马西平含量,平均回收率为102.3%,结果较为满意,有望应用于临床检验中卡马西平含量的准确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fion/碳纳米管 三(2 2′-联吡啶)() 修饰电极 电化学发光 卡马西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Fe(Ⅲ)共存的Fe(Ⅱ)分光光度法测定 被引量:3
10
作者 孙静娴 丁煜 李清曼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62-668,共7页
Fe(Ⅱ)的含量及变化与土壤和沉积物的氧化还原性质关系密切。当与Fe(Ⅲ)共存时,Fe(Ⅱ)的测定往往受到干扰。本文研究了常用显色剂2,2’-联吡啶和菲洛嗪(Ferrozine)测定土壤Fe(Ⅱ)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结果表明,Fe(Ⅲ)可与显色剂作... Fe(Ⅱ)的含量及变化与土壤和沉积物的氧化还原性质关系密切。当与Fe(Ⅲ)共存时,Fe(Ⅱ)的测定往往受到干扰。本文研究了常用显色剂2,2’-联吡啶和菲洛嗪(Ferrozine)测定土壤Fe(Ⅱ)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结果表明,Fe(Ⅲ)可与显色剂作用形成络合物,该络合物对Fe(Ⅱ)测定所用波段的光线具有吸收作用,从而使Fe(Ⅱ)浓度被过高估计。Fe(Ⅲ)对Fe(Ⅱ)测定的干扰程度与其浓度及所选显色剂有关。当以2,2’-联吡啶为显色剂时,单位浓度Fe(Ⅲ)(1.0 mg/L)将导致Fe(II)的测定值比实际值高0.012 mg/L;而当菲洛嗪为显色剂时,单位浓度Fe(Ⅲ)引起的Fe(Ⅱ)高估值在0.010~0.032 mg/L之间。F-能够抑制Fe(Ⅲ)-显色剂络合物的形成。当F-的加入量超过Fe(Ⅲ)的4倍时,F-能有效地消除Fe(Ⅲ)的干扰。实际样品的测定结果表明,改进的Fe(Ⅱ)分光光度法能够满足土壤及沉积物中Fe(II)的准确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 Fe(Ⅲ) 分光光度法 2 2-联吡啶 菲洛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