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1篇文章
< 1 2 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lock sparse compressed sensing with frames:Null space property and l_(2)/l_(q)(0
1
作者 WU Fengong ZHONG Penghong QIN Yuehai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3-182,共10页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covery of block sparse signals in frame-based settings using the l_(2)/l_(q)-synthesis technique(0<q≤1).We propose a new null space property,referred to as block D-NSP_(q),which is based ...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covery of block sparse signals in frame-based settings using the l_(2)/l_(q)-synthesis technique(0<q≤1).We propose a new null space property,referred to as block D-NSP_(q),which is based on the dictionary D.We establish that matrices adhering to the block D-NSP_(q)condition are both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for the exact recovery of block sparse signals via l_(2)/l_(q)-synthesis.Additionally,this condition is essential for the stable recovery of signals that are block-compressible with respect to D.This D-NSP_(q)property is identified as the first complete condition for successful signal recovery using l_(2)/l_(q)-synthesis.Furthermore,we assess the theoretical efficacy of the l2/lq-synthesis method under conditions of measurement noi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ressed sensing block sparse l2/lq-synthesis method null space proper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B_(2)型聚芴-聚苯乙烯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其性能 被引量:1
2
作者 程进 刘长春 +1 位作者 单玉华 薛叙明 《合成树脂及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46,50,共6页
以2,6-二羟基碘苯为分子架构骨架,通过铃木宫浦反应得到末端为双(2-溴代丙烯酸)的聚芴,再利用聚芴引发苯乙烯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得到AB_(2)型聚芴-聚苯乙烯嵌段共聚物,并将该嵌段共聚物与均聚芴的性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者具有相... 以2,6-二羟基碘苯为分子架构骨架,通过铃木宫浦反应得到末端为双(2-溴代丙烯酸)的聚芴,再利用聚芴引发苯乙烯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得到AB_(2)型聚芴-聚苯乙烯嵌段共聚物,并将该嵌段共聚物与均聚芴的性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者具有相似的热性能和光致发光稳定性,嵌段共聚物表现出略高的β相(即平面化高分子链结构)组成,其电子迁移率也从均聚芴的4.5×10^(-7)cm^(2)/(V·s)上升到了AB2型嵌段共聚物的1.3×10^(-6)cm^(2)/(V·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_(2)型 聚芴 聚苯乙烯 嵌段共聚物 热性能 电子迁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断块型圈闭基于安全性CO_(2)地质封存能力计算方法研究
3
作者 孙东升 张顺康 +2 位作者 王智林 葛政俊 林波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41-645,655,共6页
针对苏北盆地断块型圈闭CO_(2)地质封存过程中的安全性问题,在综合考虑断层封闭性、盖层封闭性以及井筒安全性的基础上,结合理论计算、室内实验等方法,明确了相应的安全性界限。在断层封闭性方面,建立了断层连通概率模型;在盖层封闭性方... 针对苏北盆地断块型圈闭CO_(2)地质封存过程中的安全性问题,在综合考虑断层封闭性、盖层封闭性以及井筒安全性的基础上,结合理论计算、室内实验等方法,明确了相应的安全性界限。在断层封闭性方面,建立了断层连通概率模型;在盖层封闭性方面,通过实验测试明确临界压力;在井筒安全性方面,建立了老井CO_(2)注入的标准。在明确断层、盖层及井筒安全边界的基础上,借助数值模拟技术,进行CO_(2)地质封存模拟并计算封存能力。在模拟的过程中,当断层、盖层或井筒的压力状况达到安全边界时,模型停止模拟计算。通过计算模拟模型中的CO_(2)封存量,分析封存位置所占孔隙体积等关键参数,建立了一种针对苏北断块型圈闭CO_(2)地质封存能力的计算方法。采用连续注气和排水注气2种方式,对苏北某断块型圈闭CO_(2)地质封存能力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圈闭主控断层的开启压力分别为42.9、44.8 MPa,盖层的突破压力最高达到40.5 MPa,套管的破裂压力为45 MPa,连续注气和排水注气对应的封存系数分别为0.04、0.03 t/m^(3)。在排水注气过程中,由于采水井采出一部分地层水,使得压力上升速度较连续注气更加缓慢,最终CO_(2)封存量更高。同时,由于排水注气方式下CO_(2)封存位置所占的孔隙体积出现了明显增加,使得CO_(2)封存系数反而比连续注气方式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地质封存 断块型圈闭 安全性 数值模拟 封存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FO-b-PMMA_(2)的制备及对蓝光稳定性的提升
4
作者 程进 刘长春 单玉华 《合成树脂及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25,共5页
合成末端为2,6-(特丁基二甲基硅氧-乙氧基)-碘苯的聚芴(记作PFO-1),进一步通过其衍生物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得到聚芴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AB_(2)型嵌段共聚物(PFO-b-PMMA_(2)),并研究了其结构与性能。结果表... 合成末端为2,6-(特丁基二甲基硅氧-乙氧基)-碘苯的聚芴(记作PFO-1),进一步通过其衍生物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得到聚芴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AB_(2)型嵌段共聚物(PFO-b-PMMA_(2)),并研究了其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PFO-1嵌段聚合度约48,PMMA聚合度约430;玻璃化转变温度由PFO-1的59℃升至PFO-b-PMMA_(2)的64℃;共聚物的溶液态与膜态主吸收峰基本保持不变,PFO-b-PMMA_(2)的蓝光稳定性较PFO-1明显提高;电子迁移率由PFO-1的4.5×10^(-7)cm^(2)/(V·s)略升至PFO-b-PMMA_(2)的6.3×10^(-7)cm^(2)/(V·s);接入PMMA可削弱聚芴分子链间的相互作用,同时保留其优异的电子传输与光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_(2)型嵌段共聚物 聚芴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C-TiB_(2)/Al-xSi-4.5Cu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5
作者 梁艳峰 刘逍恂 +1 位作者 夏峰 郭巧琴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2-97,共6页
根据TiB_(2)与TiC原位粒子的形成温区,设计粒子的原位反应路径,在铸造Al-xSi-4.5Cu(x=7,2,18,wt%)合金熔体内成功制备TiB_(2)与TiC双相粒子。借助OM、SEM、EDS等方法观察所制备的复合材料微观组织,并测试其维氏硬度,探究基体合金中Si含... 根据TiB_(2)与TiC原位粒子的形成温区,设计粒子的原位反应路径,在铸造Al-xSi-4.5Cu(x=7,2,18,wt%)合金熔体内成功制备TiB_(2)与TiC双相粒子。借助OM、SEM、EDS等方法观察所制备的复合材料微观组织,并测试其维氏硬度,探究基体合金中Si含量对原位TiB_(2)与TiC粒子分布及复合材料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Si含量的复合材料均可以通过原位自生法获得微纳米尺度的TiB_(2)与TiC双相粒子,但随着Si含量增加,原位粒子在Si相附近团聚加剧;当Si含量为12wt%时,复合材料硬度达到极值,为173.56 HV;当Si含量增加到18wt%时,TiC粒子发生失稳分解,导致了复合材料硬度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SI-CU合金 AL基复合材料 TIC TiB_(2) 原位自生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纳米ZrB_(2)颗粒与稀土Sc协同增强7N01铝合金的微观组织与拉伸性能
6
作者 怯喜周 陈锐崐 +1 位作者 彭艳杰 赵玉涛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08-112,共5页
在7N01铝合金中同时引入原位纳米ZrB_(2)颗粒和稀土元素Sc,通过原位纳米颗粒和稀土元素的协同作用来提高材料的强塑性。研究表明,向铝合金中单独引入原位纳米ZrB_(2)颗粒的含量超过3wt%后,其团聚现象较严重,不利于复合材料性能的提高。... 在7N01铝合金中同时引入原位纳米ZrB_(2)颗粒和稀土元素Sc,通过原位纳米颗粒和稀土元素的协同作用来提高材料的强塑性。研究表明,向铝合金中单独引入原位纳米ZrB_(2)颗粒的含量超过3wt%后,其团聚现象较严重,不利于复合材料性能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引入稀土Sc后,原位ZrB_(2)纳米颗粒的团聚现象得到显著改善。同时,Sc的加入还可有效改善粗大的含铁析出相,细化基体晶粒;原位纳米ZrB_(2)颗粒和稀土Sc的协同引入使复合材料的强度和塑性较7N01基体的性能大幅提高,当ZrB_(2)和Sc的引入量分别为3wt%和0.2wt%时,复合材料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匹配最优,分别为447 MPa、481 MPa和9.6%,相比7N01铝合金基体的性能分别提高16.1%、11.3%和2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N01基复合材料 原位纳米ZrB_(2)颗粒 稀土Sc 微观组织 拉伸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DF/[Bmim][PF_(6)]/ZIF-8混合基质膜的制备及CO_(2)分离性能
7
作者 柳静献 王滨 +1 位作者 朱冕 赫伟东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3-121,共9页
混合基质膜因其加工性能好、分离效率高的优势在CO_(2)分离领域有较大的应用潜力.使用溶剂热法制备ZIF-8颗粒,将其与[Bmim][PF6]一同作为分散相,聚偏氟乙烯作为连续相,制备混合基质膜.通过比表面积与孔径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 混合基质膜因其加工性能好、分离效率高的优势在CO_(2)分离领域有较大的应用潜力.使用溶剂热法制备ZIF-8颗粒,将其与[Bmim][PF6]一同作为分散相,聚偏氟乙烯作为连续相,制备混合基质膜.通过比表面积与孔径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力学性能测试对制备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表征,研究ZIF-8含量与跨膜压力差对膜CO_(2)分离性能影响,评估膜长期运行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当ZIF-8在PVDF上的负载量(质量分数)为15%时,膜的CO_(2)分离性能达到最优,CO_(2)渗透系数与CO_(2)/N_(2)选择系数分别为679.26×10^(-7) cm^(3)·cm·cm^(-2)·s^(-1)·MPa^(-1)与40.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基质膜 CO_(2)分离 ZIF-8 离子液体 聚偏氟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Al_(2)O_(3)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制备技术及力学性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荣智峥 魏午 +4 位作者 赵宇 毕舰镭 高阳 黄晖 聂祚仁 《材料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0-144,共15页
纳米Al_(2)O_(3)/Al复合材料作为轻质高性能结构材料,可实现轻量化节能减排,在航空航天、汽车工业、船舶制造、国防及5G电子通讯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介绍高能球磨粉末冶金法、超声辅助铸造法、搅拌摩擦法、增材制造法、... 纳米Al_(2)O_(3)/Al复合材料作为轻质高性能结构材料,可实现轻量化节能减排,在航空航天、汽车工业、船舶制造、国防及5G电子通讯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介绍高能球磨粉末冶金法、超声辅助铸造法、搅拌摩擦法、增材制造法、原位反应法等国内外纳米Al_(2)O_(3)/Al复合材料制备技术。总结分析纳米Al_(2)O_(3)增强体、增强体与铝基体的界面微结构、增强体的尺寸和含量、铝基体的晶粒尺寸、增强体的分散性和微观构型设计对纳米Al_(2)O_(3)/Al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概述了纳米Al_(2)O_(3)/Al复合材料中主要的强化机制。最后,展望了纳米Al_(2)O_(3)/Al复合材料未来在高增强体体积分数的大尺寸制备技术、非均质构型优化以及高强耐热结构功能一体化等方面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AL2O3 铝基复合材料 制备方法 力学性能 强化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轭微孔聚合物-碳纳米管混合基质膜的可控成核生长与PM/CO_(2)同步捕集机理 被引量:1
9
作者 徐明伟 杨尚学 +8 位作者 刘冠林 汪少振 王存民 李佳琪 李湘 张一帆 张明明 何新建 徐欢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3-132,共10页
混合基质膜(MMMs)通过将聚合物的优点与有机/无机填料相结合来提高吸附和分离性能.共轭微孔聚合物(CMPs)具有层次化的多孔结构和丰富的杂原子吸附位点,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实现高效、稳定的气体吸附和分离.本文构建了碳纳米管(CNTs)网络... 混合基质膜(MMMs)通过将聚合物的优点与有机/无机填料相结合来提高吸附和分离性能.共轭微孔聚合物(CMPs)具有层次化的多孔结构和丰富的杂原子吸附位点,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实现高效、稳定的气体吸附和分离.本文构建了碳纳米管(CNTs)网络支撑CMPs膜,该膜以具有三维网络结构的CNTs为柔性基底,以具有分级多孔结构和丰富杂原子吸附位点的CMPs为吸附活性层,旨在解决制备过程中多孔聚合物自成膜难的问题.所制备的CMP-CNTs膜保留了CNTs的三维网络结构和CMPs的分级多孔结构,在高效吸附颗粒物(PM)和分离二氧化碳/氮气(CO_(2)/N_(2))的同时显著降低了渗透阻力.在酸碱环境中,CMP-CNTs对PM3.0的拦截效率超过99.9%.孔隙性质测试结果表明,CMP-CNTs具有与气体分子动力学直径相似的尺寸特征和由氮和氧杂原子引起的极性诱导环境,因此具有优异的CO_(2)/N_(2)分离能力.CMP-CNTs对CO_(2)/N_(2)混合组分的选择性高达119[273 K,1.0 bar(1 bar=0.1 MPa)].本文将CMPs同轴共价接枝在CNTs表面形成核壳结构的混合基质膜,这种将多孔聚合物和柔性基底优势互补的加工方法表现出设计灵活性和工艺普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基质膜 同轴共价接枝 核壳结构 酸碱耐受性 颗粒物/CO_(2)同步捕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C/SiO_(2)复合涂层对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抗氧化性能影响研究
10
作者 闫海波 陶佳栋 +3 位作者 周子涵 黄志雄 石敏先 丁杰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0-138,共9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和先驱体浸渍裂解法在碳纤维表面制备了一种SiC/SiO_(2)复合涂层,并使用热压罐工艺制备了碳纤维增强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测试了复合材料在600℃、800℃、1000℃下氧化后的弯曲强度,研究了涂层对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抗氧... 采用溶胶-凝胶法和先驱体浸渍裂解法在碳纤维表面制备了一种SiC/SiO_(2)复合涂层,并使用热压罐工艺制备了碳纤维增强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测试了复合材料在600℃、800℃、1000℃下氧化后的弯曲强度,研究了涂层对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在1000℃空气下的氧化,复合涂层碳纤维/酚醛树脂复合材料弯曲强度为60 MPa,是相同条件下的原始碳纤维/酚醛树脂复合材料弯曲强度的3.3倍,SiC/SiO_(2)涂层对碳纤维有较好的抗氧化效果且会使复合材料具备一定的弯曲强度。在SiC/SiO_(2)涂层的协同保护下,复合涂层碳纤维/酚醛树脂复合材料在氧乙炔火焰下表现出更好的耐烧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SiO_(2)复合涂层 碳纤维 树脂基复合材料 抗氧化性能 弯曲性能 耐烧蚀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Ce对原位Al_(2)O_(3np)/7085复合材料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11
作者 李雯 陈刚 +3 位作者 赵玉涛 张振亚 李蒙蒙 李泽培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34-2252,共19页
本文利用Al-ZnO体系,通过高能超声高效处理制备原位Al_(2)O_(3np)/7085复合材料,并研究稀土Ce添加量对α-Al_(2)O_(3)颗粒形貌及Al_(2)O_(3np)/7085复合材料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e添加量由0%增加到0.4%(质量分数)时,α-Al... 本文利用Al-ZnO体系,通过高能超声高效处理制备原位Al_(2)O_(3np)/7085复合材料,并研究稀土Ce添加量对α-Al_(2)O_(3)颗粒形貌及Al_(2)O_(3np)/7085复合材料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e添加量由0%增加到0.4%(质量分数)时,α-Al_(2)O_(3)颗粒由碎片化尖角形转变为近球形,粗大的Al_(2)CuMg析出相得到细化。当Ce添加量由0.4%增加到0.8%时,α-Al_(2)O_(3)颗粒由近球形转变为四方块体,同时形成粗大的稀土析出相。当Ce添加量为0.4%时,近球形α-Al_(2)O_(3)颗粒与α(Al)晶体学匹配关系最好,1%Al_(2)O_(3np)(体积分数)/7085复合材料基体平均晶粒尺寸从199.00μm降至96.00μm;抗拉强度达到最高,为646.36 MPa,伸长率达到8.20%,较未添加稀土Ce的复合材料分别提高9.96%和54.72%,其拉伸断口的韧窝细小且均匀。当Ce添加量为0.8%时,复合材料拉伸性能变差,拉伸断口出现解离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纳米α-Al_(2)O_(3)颗粒 晶粒尺寸 7085基复合材料 稀土Ce 拉伸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O_(2)含量对激光熔覆Ni基-TiC复合涂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12
作者 王立珺 师文庆 +3 位作者 梁飞龙 江龙威 林一鸣 张冰青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91,共11页
为了提高船舶轴类零件常用钢45钢的耐磨损和耐腐蚀性能,提高其在恶劣环境下的使用寿命,利用激光熔覆技术在45钢基体表面成功制备了不同CeO_(2)含量的Ni基-TiC复合涂层。通过SEM、EDS、XRD、显微硬度计、摩擦磨损仪及电化学工作站研究了C... 为了提高船舶轴类零件常用钢45钢的耐磨损和耐腐蚀性能,提高其在恶劣环境下的使用寿命,利用激光熔覆技术在45钢基体表面成功制备了不同CeO_(2)含量的Ni基-TiC复合涂层。通过SEM、EDS、XRD、显微硬度计、摩擦磨损仪及电化学工作站研究了CeO_(2)含量对涂层微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含稀土的涂层物相主要为γ-(Fe, Ni)固溶体和TiC、Fe_(3)C、Cr_(7)C_(3)碳化物,当添加CeO_(2)后,涂层中出现了CeNiSi_(2)、Ce_(2)Ni_(22)C_(3)等新相。添加适量CeO_(2)有助于细化涂层晶粒,使其组织更均匀,进而提升涂层的显微硬度和耐磨性,同时减少腐蚀倾向,使其在3.5%NaCl溶液中表现出更好的耐腐蚀性能。但加入过多的CeO_(2)会使涂层中碳化物分解,导致涂层的显微硬度和耐磨性降低,同时涂层因形成Ce-Ti-O等夹杂物易发生点蚀,耐腐蚀性能降低。本研究可为恶劣海洋环境下船舶关键零件复合涂层的稀土改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基-TiC复合涂层 CeO_(2)含量 激光熔覆 45钢 硬度 耐磨性 耐腐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醚胺改性羟基锆有机骨架包覆离子液体/Pebax膜的制备及其CO_(2)分离性能
13
作者 张成鹏 刘红晶 +5 位作者 赵微 赵旭 石美玲 薛涛 景小纯 李朝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6-36,共11页
文中以锆基金属有机骨架(UiO-66-OH)、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BMim][PF_(6)])、聚醚胺D2000为原料合成了新型多孔液体(D2000-UiO-66-OH@[BMim][PF_(6)]),并以此为填料制备了D2000-UiO-66-OH@[BMim][PF_(6)]/聚醚嵌段酰胺(Pebax)... 文中以锆基金属有机骨架(UiO-66-OH)、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BMim][PF_(6)])、聚醚胺D2000为原料合成了新型多孔液体(D2000-UiO-66-OH@[BMim][PF_(6)]),并以此为填料制备了D2000-UiO-66-OH@[BMim][PF_(6)]/聚醚嵌段酰胺(Pebax)混合基质膜来分离CO_(2)气体。采用红外分析、热重分析、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扫描电镜等对D2000-UiO-66-OH@[BMim][PF_(6)]及混合基质膜进行了表征,通过实验测定了混合基质膜的气体分离性能。结果表明,不同[BMim][PF_(6)]包覆比例的UiO-66-OH@[BMim][PF_(6)]与UiO-66-OH的形貌一致。聚醚胺D2000接枝到了UiO-66-OH@[BMim][PF_(6)]表面,有效阻碍了填料在膜内团聚。D2000-UiO-66-OH@[BMim][PF_(6)]的功能性基团(胺基、醚基)增加了混合基质膜吸附CO_(2)的活性位点,实现了在膜内对CO_(2)的促进传递。相比于纯Pebax膜,质量分数为3%D2000-UiO-66-OH@[BMim][PF_(6)]/Pebax混合基质膜显示更高的CO_(2)分离性能,渗透性达到98.75 Bareer,选择性CO_(2)/N2达到82.63,比纯膜渗透性提高63.35%,比纯膜选择性提高122.7%,并超过了2008 Robeson上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醚胺 金属有机骨架 混合基质膜 离子液体 二氧化碳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与液相解堵剂协同机制及其在凝析气藏中的碳储存性能
14
作者 杨海烽 于海洋 +5 位作者 王同兵 黄晓明 王崧洋 曾华柯 黄涛 汪洋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29,共8页
通过探究凝析气藏注CO_(2)、液相解堵剂和溶解CO_(2)的液相解堵剂对反凝析和水锁污染的解堵效果,研究了CO_(2)与液相解堵剂在凝析气藏中协同解堵及碳埋存的机理。结果表明:在12 MPa,100℃条件下,CO_(2)与凝析油无法实现混相,在储层污染... 通过探究凝析气藏注CO_(2)、液相解堵剂和溶解CO_(2)的液相解堵剂对反凝析和水锁污染的解堵效果,研究了CO_(2)与液相解堵剂在凝析气藏中协同解堵及碳埋存的机理。结果表明:在12 MPa,100℃条件下,CO_(2)与凝析油无法实现混相,在储层污染解除实验中的渗透率恢复率为30.54%。将CO_(2)溶解在液相解堵剂中使用时,溶解CO_(2)的液相解堵剂在储层污染解除实验中的渗透率恢复率达到74.38%,解堵效果显著增强。凝析气藏注CO_(2)解堵方式下,CO_(2)埋存率为92.75%。在注入溶解CO_(2)的液相解堵剂解堵方式下,CO_(2)埋存率为98.47%。CO_(2)传质过程中,能够溶解在地层水和凝析油中,实现碳封存。溶解CO_(2)的液相解堵剂能够结合CO_(2)与化学解堵剂的优势,显著提高解堵效果,而且还能在解堵过程中实现CO_(2)的有效埋存,兼顾了提高采收率与碳中和的需求。研究结果为凝析气藏的高效开发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析气藏 CO_(2)协同解堵 碳埋存 储层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孔径填料促进Pebax混合基质膜CO_(2)/N_(2)分离
15
作者 秦丹丹 王华浩 +4 位作者 胡巧云 周永哲 刘红宇 代岩 贺高红 《膜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3-123,共11页
为提升Pebax膜的CO_(2)分离性能,通过大孔径结构构建低阻力气体传输通道,借助亲CO_(2)基团确保气体分离的选择性。基于此,选用MIL 96作为填料制备混合基质膜(MMMs)并将其应用于CO_(2)分离。运用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 为提升Pebax膜的CO_(2)分离性能,通过大孔径结构构建低阻力气体传输通道,借助亲CO_(2)基团确保气体分离的选择性。基于此,选用MIL 96作为填料制备混合基质膜(MMMs)并将其应用于CO_(2)分离。运用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等对MIL 96和MMMs进行表征,考察填料添加量、操作温度和混合气等因素对膜气体分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MIL 96在Pebax基质中分散良好,提高了对CO_(2)/N_(2)的分离性能。在纯气与混气测试中,CO_(2)渗透系数和CO_(2)/N_(2)选择性均随着添加量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纯气测试条件下,MIL 96的质量分数为15%时性能最佳,CO_(2)渗透系数和CO_(2)/N_(2)选择性分别达到了96.13 Barrer和77.70,相较于纯Pebax膜分别提升了36.96%和49.65%,接近Robeson上限,表明该MIL 96/Pebax MMMs在CO_(2)分离上具有巨大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框架 Pebax 1657 混合基质膜 CO_(2)分离 混气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roup-Res2Block的智能合成语音说话人确认方法
16
作者 李菲 苏兆品 +2 位作者 王年松 杨波 张国富 《应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09-722,共14页
针对现有说话人确认任务基于自然语音条件下并不适用于智能合成语音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Group-Res2Block的智能合成语音说话人确认方法。首先,设计了Group-Res2Block结构,在Res2Block的基础上将当前分组与相邻前后分组进行合并形成新的... 针对现有说话人确认任务基于自然语音条件下并不适用于智能合成语音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Group-Res2Block的智能合成语音说话人确认方法。首先,设计了Group-Res2Block结构,在Res2Block的基础上将当前分组与相邻前后分组进行合并形成新的分组,以增强说话人局部特征的上下文联系;其次,设计了并行结构的多尺度通道注意力特征融合机制,利用不同大小卷积核实现同一层级的特征在通道维度的特征选择,以获取更具表现力的说话人特征,避免信息冗余;最后,设计了串行结构的多尺度层注意力特征融合机制,构建层结构,将深浅层特征整体进行融合并赋予不同权重,以获取最优的特征表达。为验证所提出特征提取网络的有效性,构建了中英文两种智能合成语音数据集进行消融实验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在该任务的评价指标精确度(accuracy,ACC)、等错误率(equal error rate,EER)和最小检测代价函数(minimum detection cost function,minDCF)上是最优的。此外,通过对模型泛化性能进行测试,验证了本文方法对未知智能语音算法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话人确认 智能合成语音 Group-Res2block深度神经网络 多尺度特征 注意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磁式磁悬浮永磁直线同步电机悬浮子系统H_(2)/H_(∞)混合鲁棒控制策略
17
作者 闫顺天 谭强 +2 位作者 田兵 马润城 李静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5422-5433,共12页
针对动磁式磁悬浮永磁直线同步电机,该文提出并设计了一种H2/H_(∞)混合鲁棒控制策略,有效地提升了电机悬浮子系统的鲁棒性和动态性。首先,分析动磁式磁悬浮永磁直线同步电机的运行机理,建立了电机系统数学模型,并指出传统H_(∞)鲁棒控... 针对动磁式磁悬浮永磁直线同步电机,该文提出并设计了一种H2/H_(∞)混合鲁棒控制策略,有效地提升了电机悬浮子系统的鲁棒性和动态性。首先,分析动磁式磁悬浮永磁直线同步电机的运行机理,建立了电机系统数学模型,并指出传统H_(∞)鲁棒控制策略存在无法考虑系统内部干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并设计H2/H_(∞)混合鲁棒控制器,进一步分析了控制器加权矩阵参数对系统动态性和鲁棒性的影响,给出参数的选取原则。最后,搭建了磁悬浮永磁直线同步电机悬浮系统的实验平台,对所提出的H2/H_(∞)混合鲁棒控制策略进行了仿真和实验验证,其结果证明了该文研究内容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磁式磁悬浮直线电机 磁悬浮系统数学模型 加权矩阵 H_(2)/H_(∞)混合鲁棒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xidation Behavior of Yb_(2)Si_(2)O_(7)Modified SiC/SiC Mini-composites
18
作者 MU Shuang MA Qin +3 位作者 ZHANG Yu SHEN Xu YANG Jinshan DONG Shaoming 《无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3-328,共6页
Silicon-carbide-fiber-reinforced silicon-carbide-ceramic-based matrix(SiC/SiC)composites possess excellent properties such as low density,high strength and high temperature resistance,showing a potential application f... Silicon-carbide-fiber-reinforced silicon-carbide-ceramic-based matrix(SiC/SiC)composites possess excellent properties such as low density,high strength and high temperature resistance,showing a potential application for structural components in the aerospace field,but their oxidation behavior remains largely unknown.In this study,Yb_(2)Si_(2)O_(7)modified SiC/SiC(SiC/SiC-Yb_(2)Si_(2)O_(7))mini-composites were prepared by introducing Yb_(2)Si_(2)O_(7)as anti-oxidation phase into SiC fiber bundles via Sol-Gel and depositing SiC matrix by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Influence of Yb_(2)Si_(2)O_(7)on microstructure,mechanical property and oxidation behavior of SiC/SiC mini-composites was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fter oxidation in air at 1200 and 1400℃for 50 h,the tensile strength retentions of SiC/SiC mini-composites were 77%and 69%,respectively,and the fracture morphology exhibited flat.The Yb_(2)Si_(2)O_(7)introduced by Sol-Gel partially distributed in layers,contributing to the toughening of the material.On the fracture surface,there was interlayer debonding,which extended energy dissipation mechanism of SiC/SiC mini-composites.Tensile strength of SiC/SiC-Yb_(2)Si_(2)O_(7)mini-composites at room temperature was 484 MPa.After oxidation in air at 1200 and 1400℃for 50 h,the tensile strengths decreased to 425 and 374 MPa,resulting in retention rates of 88%and 77%,respectively.It displayed typical non-brittle fracture characteristics.The interface oxygen content of SiC/SiC mini-composites at the fracture surfac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SiC/SiC-Yb_(2)Si_(2)O_(7)mini-composites,indicating that introduction of Yb_(2)Si_(2)O_(7)could alleviate oxygen diffusion towards the interface,and therefore improve the oxidation resistance of SiC/SiC-Yb_(2)Si_(2)O_(7)mini-composi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SiC mini-composite matrix modification Yb_(2)Si_(2)O_(7) oxidation behavi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paration of zinc sulfate open frameworks based probe materials and detection of Pb^(2+)and Fe^(3+)ions
19
作者 LU Pingping ZHANG Shuguang +1 位作者 ZHANG Peipei NI Aiyun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59-968,共10页
A zinc sulfate open framework matrix,[Zn(SO_4)(DMSO)](1),was synthesized by solvothermal evaporationusing dimethyl sulfoxide(DMSO)as the solvent.A compositeP@1,which exhibits fluorescence and room tempera-ture phospho... A zinc sulfate open framework matrix,[Zn(SO_4)(DMSO)](1),was synthesized by solvothermal evaporationusing dimethyl sulfoxide(DMSO)as the solvent.A compositeP@1,which exhibits fluorescence and room tempera-ture phosphorescence(RTP)properties,was prepared by doping 2,6-naphthalic acid(P)into matrix1at a low con-centration.P@1emitted a green RTP that was visible to the naked eye and lasted for approximately 2 s.P@1exhib-ited selective phosphorescence enhancement response towards Pb^(2+),with a detection limit of 2.52μmol·L^(-1).Themain detection mechanism is the Pb—O coordination-induced phosphorescence enhancement in the system.Inter-estingly,P@1also functioned as a dual-channel probe for the rapid detection of Fe^(3+)ions through fluorescencequenching with a detection limit of 0.038μmol·L^(-1).The recognition mechanism may be attributed to the competi-tive energy absorption betweenP@1and Fe^(3+)ions.CCDC:238850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inc sulfate matrix DOPING phosphorescence and fluorescence probes Pb^(2+) Fe^(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_(2)O_(3)/Al_(2)O_(3)陶瓷基复合材料的蠕变性能及损伤机理
20
作者 王亮 聂飞晴 +3 位作者 肖鹏 曲士昱 何玉怀 许巍 《陶瓷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9-138,共10页
Al_(2)O_(3)/Al_(2)O_(3)陶瓷基复合材料因其出色的耐高温、抗氧化等特性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这种材料能够在极端高温环境中保持稳定的性能,对于确保发动机的安全和可靠性至关重要。本文对Al_(2)O_(3)/Al_(2)O_(3)复合材料... Al_(2)O_(3)/Al_(2)O_(3)陶瓷基复合材料因其出色的耐高温、抗氧化等特性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这种材料能够在极端高温环境中保持稳定的性能,对于确保发动机的安全和可靠性至关重要。本文对Al_(2)O_(3)/Al_(2)O_(3)复合材料在1000℃~1200℃下的拉伸蠕变性能,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以及纳米压痕等实验方法对试样在不同温度、应力下的断口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Al_(2)O_(3)纤维晶粒逐渐长大,强度明显下降,从而导致了复合材料的蠕变抗力显著下降。当蠕变温度为1200℃时,复合材料的蠕变速率较1100℃高了两个数量级,断裂时间大幅缩短,观察试样断口发现,在1100℃的蠕变实验中,纤维拔出长度较长,并未出现明显的基体裂纹。这表明基体与纤维界面结合较好,基体开裂受到抑制,基体和纤维共同分担载荷;而在1200℃,纤维拔出长度较短,强度下降速度更快,蠕变寿命缩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_(2)O_(3)/Al_(2)O_(3)陶瓷基复合材料 蠕变性能 蠕变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