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90年代中国话剧艺术走向述论
1
作者 谷海慧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6-51,共6页
1990年代以来的话剧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主流话剧开始"由圣入凡",通俗话剧致力于开发市场,新历史主义剧作钟情于戏说历史,先锋话剧则进行了突出导演个人意志的实践。它们价值取向、审美标准不同,彼此间未构成对话,安然走... 1990年代以来的话剧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主流话剧开始"由圣入凡",通俗话剧致力于开发市场,新历史主义剧作钟情于戏说历史,先锋话剧则进行了突出导演个人意志的实践。它们价值取向、审美标准不同,彼此间未构成对话,安然走向了分流。在日渐强劲的消费主义潮流与大众文化的裹挟下,消闲、娱乐、搞笑产品成为1990年代以来剧坛的新宠,可供反复搬演的剧作却寥若晨星。艺术的实验虽不断在进行,思想的缺席却导致"剧本荒"的尴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0年代中国话剧 话剧类型 主流话剧 通俗话剧 历史剧 先锋话剧 “剧本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识与分殊:1990年代以来中国传统道德规范研究述评 被引量:4
2
作者 陈继红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0-157,共8页
1990年代以来关于传统道德规范的研究基于两大问题而展开:其一,如何回应民族虚无主义、复古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等社会流行思潮?其二,如何在传统/现代、中国/西方的二维视角中重构现代社会伦理道德体系?在对上述两个问题的回应中,国内学... 1990年代以来关于传统道德规范的研究基于两大问题而展开:其一,如何回应民族虚无主义、复古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等社会流行思潮?其二,如何在传统/现代、中国/西方的二维视角中重构现代社会伦理道德体系?在对上述两个问题的回应中,国内学术界围绕传统道德的继承性、传统道德规范体系的内在结构、传统道德规范的现代转化路向、三纲五常的现代价值等重大问题展开了讨论。研究中达成了一些基本共识,同时亦存有种种分歧。在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之下深入阐析这些分歧的表象与内因,对于推动中国现代道德规范体系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0年代 中国传统道德规范 共识 分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年代中国话剧与唯美主义戏剧关系再辨——围绕王尔德戏剧在二十年代的翻译与演出所作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李致 孙胜存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36-44,共9页
十九世纪著名的英国唯美主义作家和理论家奥斯卡·王尔德,一生有9部剧本问世:《民意党人维拉》、《帕多瓦公爵夫人》、《莎乐美》、《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一个无足轻重的女人》、《一个理想的丈夫》、《认真的重要》、《圣... 十九世纪著名的英国唯美主义作家和理论家奥斯卡·王尔德,一生有9部剧本问世:《民意党人维拉》、《帕多瓦公爵夫人》、《莎乐美》、《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一个无足轻重的女人》、《一个理想的丈夫》、《认真的重要》、《圣妓或珠光宝气的女人》。此外,还包括一个没有完成的剧作《佛罗伦萨的悲剧》。王尔德作品最早进入中国应该是在1909年周氏兄弟的《域外小说集》中收入、由周作人翻译的童话《快乐王子》(周译为《安乐王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美主义 中国话剧 王尔德 二十年代 《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 翻译 戏剧 《域外小说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时代同行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1990年代的学科演进与学术经验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勇 李浴洋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6-64,共9页
1980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一向得到高度评价,但学科史上的“1990年代”同样是一个重要问题。这一时期奠立的诸多范式成为了日后现代文学学科发展的主流。在1990年代出现的五大“新论题”与“新论域”——在整个中国文学史甚至文化史... 1980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一向得到高度评价,但学科史上的“1990年代”同样是一个重要问题。这一时期奠立的诸多范式成为了日后现代文学学科发展的主流。在1990年代出现的五大“新论题”与“新论域”——在整个中国文学史甚至文化史中重新定位“现代文学”;文学史编纂持续升温与“大文学史”演为主要书写模式;都市文学研究与市民文学研究异彩纷呈;地域文学研究乘势而上;“四十年代文学”研究作为新的学术生长点与生力军被提出——都影响至今。而对于学科本身的关注也在此时达到了高度自觉的程度,1994年召开的“西安年会”就是其中的标志事件,并在相当程度上主导了此后对于学科的认识与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 1990年代 西安年会 守正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差异化背景下的艰难突围——1990年代中国电影中的农民形象建构及其时代意义
5
作者 刘强祖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31-36,共6页
1990年代的农村电影退去了热烈激情,开始以更加冷静和客观的态度审视农村的发展变革,塑造了一批能够反映市场经济时代特征的农民形象:倔强的尊严捍卫者形象、商品经济时代的创业者形象、跌落神坛的村干部形象、苦难的承受者形象。这些... 1990年代的农村电影退去了热烈激情,开始以更加冷静和客观的态度审视农村的发展变革,塑造了一批能够反映市场经济时代特征的农民形象:倔强的尊严捍卫者形象、商品经济时代的创业者形象、跌落神坛的村干部形象、苦难的承受者形象。这些农民形象的塑造更加关注农民的个体精神,重视他们的精神需求和情感诉求。同时,电影也比较明显地表达了对时代人心的批判和反思,使得这一时期的农村电影显示出难得的精神性和思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0年代 中国电影 农民形象 艰难突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验、趋向与格局考察——19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诗歌史”写作述论
6
作者 张立群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22年第3期47-55,共9页
完整意义上中国当代诗歌史写作可从1990年代算起。经历三十余载的实践,中国当代诗歌史写作在整体上呈现出形态多元、种类繁多、远超同时期各体文学,当代史书写态势的过程中,其以卓有成就的探索为自身实践拓展出清晰的发展线索。通过对... 完整意义上中国当代诗歌史写作可从1990年代算起。经历三十余载的实践,中国当代诗歌史写作在整体上呈现出形态多元、种类繁多、远超同时期各体文学,当代史书写态势的过程中,其以卓有成就的探索为自身实践拓展出清晰的发展线索。通过对中国当代诗歌史写作史的梳理与考察,不仅可以总结其写作相对繁荣的原因、了解其丰富治史观念,而且还可以在评价其成就的同时,总结其问题和不足,进而为其未来发展获取新的增长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诗歌史” 1990年代 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话剧研究的多维审视与理论建构
7
作者 王大维 吴熙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71-71,共1页
对中国当代话剧接受与创作的审视、反思和建议,对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和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中国话剧接受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以理论为先导,逐步发展为以接受美学视角对中国话剧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加强戏剧接受研究,可以拓展... 对中国当代话剧接受与创作的审视、反思和建议,对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和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中国话剧接受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以理论为先导,逐步发展为以接受美学视角对中国话剧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加强戏剧接受研究,可以拓展戏剧研究的空间和格局,检视戏剧作品的艺术生命力,反思戏剧文化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生命力 戏剧接受 中国当代话剧 戏剧作品 多维审视 话剧研究 20世纪80年代 文艺繁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1990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创作
8
作者 徐丽萍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51-153,共3页
女性作家以女性的视角、文本形态、叙事逻辑来表达个人的情感体验和生存体验,表现出对自我、对环境的理想化的自恋。1990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创作的繁荣景观,标示着中国当代女性意识的觉醒已转化为女性写作的主动行为,女性书写已从性别歧... 女性作家以女性的视角、文本形态、叙事逻辑来表达个人的情感体验和生存体验,表现出对自我、对环境的理想化的自恋。1990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创作的繁荣景观,标示着中国当代女性意识的觉醒已转化为女性写作的主动行为,女性书写已从性别歧视、性别压抑、性别遮蔽中解脱出来而浮出当代文化历史地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0年代 中国女性文学 个人化写作 生存体验 自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人的话剧史——马彦祥在1930年代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子凌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53-71,共19页
在学界对1930年代中国话剧史的描述中,马彦祥只占据了一个边缘的位置。但是,通过对马彦祥1930年代话剧活动的追踪可知,通行的这幅由几位话剧大家和一些影响较大的话剧活动所展现的话剧史图像,其实远未穷尽历史的丰富性。在这一意义上,... 在学界对1930年代中国话剧史的描述中,马彦祥只占据了一个边缘的位置。但是,通过对马彦祥1930年代话剧活动的追踪可知,通行的这幅由几位话剧大家和一些影响较大的话剧活动所展现的话剧史图像,其实远未穷尽历史的丰富性。在这一意义上,马彦祥堪称一个有意味的"刺点",构成了重识1930年代中国话剧场域之复杂性的一个有效的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彦祥 1930年代 中国话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三十年代的翻译话剧 被引量:1
10
作者 秦林芳 《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4期28-32,共5页
关键词 上海商务印书馆 三十年代 外国戏剧 中国现代话剧 中国戏剧 戏剧翻译 戏剧理论 戏剧艺术 古典主义戏剧 易卜生戏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思想为形式”:张承志的散文道路及其1990年代转向
11
作者 曾思怡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5-64,共10页
张承志1990年完成《心灵史》后,在文学创作上走定散文道路。其在1980年代末现代主义潮流中的形式探索,往往为后来的笔战和人文精神论争遮掩。从强调文学规避的前卫艺术观,转向为中国文化应战的散文道路,包含了张承志的形式自觉。1990年... 张承志1990年完成《心灵史》后,在文学创作上走定散文道路。其在1980年代末现代主义潮流中的形式探索,往往为后来的笔战和人文精神论争遮掩。从强调文学规避的前卫艺术观,转向为中国文化应战的散文道路,包含了张承志的形式自觉。1990年代的世界格局和异国谋生的处境,强化其文化危机感,思想论战的散文道路也逐渐成型。而论战散文的文学性坚持,意在弥合真实与善意的矛盾,也是打通张承志复杂身份下民族情感和中国立场的必要手段。1990年代的张承志散文也是对其1980年代知青写作单一面向的思想修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承志 散文 1990年代 中国立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年代诗歌的“声音”问题--以于坚和伊沙诗歌为中心的考察
12
作者 陈昶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98-105,共8页
1990年代诗歌语言普遍呈现日常性、口语化的特征,作为诗歌语言重要方面的“声音”,反映了诗人在形象建构上的思考进路与诗学观念,由语言风格尤其是“声音”所体现的观念转向,引发了诗人对于中国形象表达方式的转捩,上述现象在这一时期... 1990年代诗歌语言普遍呈现日常性、口语化的特征,作为诗歌语言重要方面的“声音”,反映了诗人在形象建构上的思考进路与诗学观念,由语言风格尤其是“声音”所体现的观念转向,引发了诗人对于中国形象表达方式的转捩,上述现象在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诗人如于坚和伊沙的作品中尤为突出。较之前一时期诗歌的启蒙与浪漫倾向,从声音语词到中国形象,90年代诗歌更加重视日常经验对于意义生成的直接性和效用性,将形象的建构内化于声音、语词的形成和运动中,在诗歌语言和中国形象之间,在诗人主体与诗歌客体之间,建立了更为直接的语义机制,经由声音语词的价值实现中国形象的丰富与完善。可以说,90年代的创作经验与审美标准,为新世纪诗歌树立了价值典范,逐渐成为当代诗人向世界文学贡献中国价值、弘扬中国精神的一条重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0年代诗歌 新世纪诗歌 中国形象 诗歌语言 声音 语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货币需求函数的协整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尚铁力 王善华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05X期76-79,共4页
本文针对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宏观经济出现的新变化,采用协整分析方法对中国1990~2002年期间的长期货币需求函数进行回归分析,并建立二阶ECM模型分析了短期货币需求函数。实证结果表明我国货币化进程仍在进行,但趋势已经减缓;物价水平... 本文针对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宏观经济出现的新变化,采用协整分析方法对中国1990~2002年期间的长期货币需求函数进行回归分析,并建立二阶ECM模型分析了短期货币需求函数。实证结果表明我国货币化进程仍在进行,但趋势已经减缓;物价水平同货币需求成反方向变动,居民部门存在着货币幻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货币需求函数 中国 1990-2002年 90年代以来 协整分析方法 货币化进程 宏观经济 回归分析 模型分析 物价水平 货币幻觉 ECM 部门 居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话剧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14
作者 田本相 刘珏 胡志毅 《江汉论坛》 1985年第5期49-54,共6页
随着现代文学史研究的迅速发展,现代小说、散文、诗歌的分类研究都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相形之下,现代话剧文学研究就显得比较薄弱了.到目前为止,在话剧文学研究方面还没有形成一支实力较为雄厚的队伍,也没有一个比较系统的研究规划和... 随着现代文学史研究的迅速发展,现代小说、散文、诗歌的分类研究都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相形之下,现代话剧文学研究就显得比较薄弱了.到目前为止,在话剧文学研究方面还没有形成一支实力较为雄厚的队伍,也没有一个比较系统的研究规划和目标.建国三十多年来,我们还没有编写出一部完整的中国话剧史.至于话剧文学史更无人问津.我们认为,历史地科学地总结现代话剧文学发展历史的经验教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话剧 中国话剧 文学研究 现实主义 话剧创作 话剧 经验教训 中国文学史 剧作家 三十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朝弟 朱贺 《济南金融》 2005年第6期3-7,共5页
关键词 银行公司治理 问题研究 中国商业 东亚金融危机 1990年代 经济转轨时期 公司治理模式 研究课题 结合实际 改革进程 经济体制 金融资产 银行业 国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王干与1990年代文学
16
作者 曹文轩 《当代作家评论》 2025年第5期113-115,共3页
王干的身影主要闪现在中国1990年代文学领域。他的性情、经历、知识系统等,似乎很适合流连于这个变幻无常的领域。他为这个领域增添了光彩,是中国当代十分重要的文学批评家。中国当代文学学科是一个与其他学科很不一样的学科,它分“前... 王干的身影主要闪现在中国1990年代文学领域。他的性情、经历、知识系统等,似乎很适合流连于这个变幻无常的领域。他为这个领域增添了光彩,是中国当代十分重要的文学批评家。中国当代文学学科是一个与其他学科很不一样的学科,它分“前沿”和“后方”,而其他学科,比如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是没有“前沿”与“后方”之分的。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古代文学已经是“历史”,它们已经定格,不会再生长,是静态的,是有分明边界的,不存在“前沿”一说。“前沿”就意味着还在进行中。当然,对定型学科的研究是变动不居的,是不定型的,甚至是永远也不会定型的。而中国当代文学却是不停向前延伸的,如果说它的“昨天”已经定型,它的“现在”却一直处于进行中,而且这种进行可能是风起云涌、波澜壮阔、一日千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干 1990年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 文学批评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夏衍的话剧创作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翰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2期78-81,共4页
把话剧作为政治斗争的武器,是我国革命话剧运动的优良传统,而夏衍,正是自觉地把话剧作为政治斗争武器的剧作家之一。一九三六年六月,夏衍的《都会的一角》和洪深执笔的《走私》等独幕国防戏剧,由上海星期实验小剧场(剧社名)在新光戏剧... 把话剧作为政治斗争的武器,是我国革命话剧运动的优良传统,而夏衍,正是自觉地把话剧作为政治斗争武器的剧作家之一。一九三六年六月,夏衍的《都会的一角》和洪深执笔的《走私》等独幕国防戏剧,由上海星期实验小剧场(剧社名)在新光戏剧院演出时,开幕不久,就被租界里英帝国主义的工部局禁止了;同年十一月,上海四十年代剧社演出夏衍的讽喻现实的历史剧《赛金花》,在观众中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翌年二月去南京公演,却又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捣乱和禁止。这些往事,很可说明夏衍的话剧创作从一开始就在发挥着战斗作用,它们是为现实的政治斗争服务的。夏衍是一九二九年提出“普罗列塔利亚戏剧”口号的上海艺术剧社的发起人,又是一九三○年八月成立的中国左翼剧团联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当时,他坚持和贯彻了党所指示的这一方针:“强调艺术服从政治,艺术为政治服务,使话剧成为当前政治斗争的一个武器。”因此,他写作剧本,自然有其明确的目的性。过了二十多年,夏衍在《考验》的后记中说,他有一个执拗的信念,“这就是文艺应该为政治服务,应该配合当前人民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这表明,夏衍从事话剧创作的革命态度是始终一致的。从《都会的一角》(1934)到《考验》(1954),二十年间,夏衍共写了十多个剧本,其中除了反映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工业战线上的斗争生活的《考验》,都是写在抗战前夕和抗战时期。这些剧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能及时地反映社会政治动态,因而也就能叫人认识到现实的本质和感到时代的脉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十年代 共同特点 二十年 国防戏剧 政治动态 知识分子 中国人民 坚定信念 话剧创作 夏衍剧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都市小说的身体叙事浅探 被引量:2
18
作者 杨新刚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55-157,共3页
1990年代以来,在消费主义和大众文化的共同作用下,新都市小说的身体叙事表现出反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倾向。新都市小说的身体叙事具有四个悖论性的特征:(一)主体化与客体化;(二)资本化与审美化;(三)意志化与肉欲化;(四)批判性与媚俗化。
关键词 1990年代 新都市小说 身体叙事 悖论性 文学评论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抓壮丁》与历时传播 被引量:3
19
作者 田义贵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22-123,共2页
关键词 20世纪60年代 中国现代文学 1930年代 2004年 阶段性特征 电视剧改编 2000年 经典文本 传播研究 时间跨度 40年代 电影文本 个性特征 历时性 扮演者 6月份 话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尽长江滚滚来
20
作者 章慧娟 《艺术百家》 1985年第1期126-128,共3页
几多岁月,几多坎坷;几多风雨,几多艰辛。悠悠的人类历史,中国戏剧如一朵浪花在浩瀚的艺海中沉浮着,涌流着。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科学技术大革命,社会结构大变动的时代里,它面带苍白的微笑。
关键词 科学技术 二十世纪 中国戏剧 社会结构 长江 人类历史 话剧 中国传统戏曲 观众 二十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