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冷媒介与精英文学--1980年代文学生产的媒介因素考察 被引量:2
1
作者 杨博 李震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8-103,共6页
1980年代文学因典型的精英文化特质在当代文学史中地位显著。考察这一时期的文学场域,期刊是重要的文学载体。作为冷媒介的文学期刊,其信息清晰度低,参与度高,对精英文学有不容忽视的形塑作用。文学期刊能动地参与、推动、制造了精英文... 1980年代文学因典型的精英文化特质在当代文学史中地位显著。考察这一时期的文学场域,期刊是重要的文学载体。作为冷媒介的文学期刊,其信息清晰度低,参与度高,对精英文学有不容忽视的形塑作用。文学期刊能动地参与、推动、制造了精英文学的盛宴,塑造了1980年代的文化风格和气质。探讨1980年代文学生产的媒介因素,进而反思文学与媒介的关系,对应对媒介化时代的文学境遇不无参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80年代文学 文学期刊 冷媒介 精英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杂志·丁玲·1980年代文学——兼论《中国》杂志的期刊史意义
2
作者 郑珊珊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9-125,172,共7页
《中国》杂志是丁玲在1985年发起创刊的文学刊物,虽然只短暂地存在了两年时间,但成功地推出了一批当代著名作家,为当代文学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其停刊是1980年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事件,当时在社会上尤其是文艺界里激起了巨大的抗议声浪。... 《中国》杂志是丁玲在1985年发起创刊的文学刊物,虽然只短暂地存在了两年时间,但成功地推出了一批当代著名作家,为当代文学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其停刊是1980年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事件,当时在社会上尤其是文艺界里激起了巨大的抗议声浪。《中国》以革新的独特方式参与了新时期文学史的书写,为新时期多元化文学格局的生成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其不少办刊理念与实践经验都开了后来期刊改革的先河,于今仍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杂志 丁玲 1980年代文学 期刊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重的回归之旅——1980年代中国文学的知识分子话语之一 被引量:5
3
作者 李新宇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96-101,共6页
文革结束之后,一些作品致力于为知识分子辩护和请命,虽然大都没有获得知识分子自己的话语,但一些作品已经摆脱权威话语的全面笼罩,显示了不同于权威叙述的新特征。当时的文坛存在着知识背景很不相同的三代作家。知识分子话语复苏受益于... 文革结束之后,一些作品致力于为知识分子辩护和请命,虽然大都没有获得知识分子自己的话语,但一些作品已经摆脱权威话语的全面笼罩,显示了不同于权威叙述的新特征。当时的文坛存在着知识背景很不相同的三代作家。知识分子话语复苏受益于受过五四新文化影响的老一代作家,同时也受益于50 年代那些“青年右派”作家昙花一现即被扼杀的声音。从不同话语之间的关系看,1980 年代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三种话语配合最为默契的一个时期。知识分子不仅支持了改革开放的意识形态,而且成功地充当了大众代言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从根本上决定着知识分子话语发展状况的因素已经不在外部,而在知识分子的角色意识和自觉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80年代中国文学 知识分子话语 复苏 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1980年代中国文学的生态意识 被引量:4
4
作者 汪树东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36-141,共6页
在革命意识形态渐趋消退的1980年代,中国文学终于又恢复了对大自然的诗意描绘,生态意识渐露端倪。孔捷生的《大林莽》、阿成的《树王》等知青题材小说对历史进行反思时,就有意无意地透露了生态书写的信息。而徐刚等人的生态报告文学对... 在革命意识形态渐趋消退的1980年代,中国文学终于又恢复了对大自然的诗意描绘,生态意识渐露端倪。孔捷生的《大林莽》、阿成的《树王》等知青题材小说对历史进行反思时,就有意无意地透露了生态书写的信息。而徐刚等人的生态报告文学对现实进行了较为自觉而彻底的生态批判。虽说人类中心主义倾向的人道主义话语制约了作家们对生态问题的全面呈现,但是那些有边疆体验或农村体验的作家们还是慢慢地写出了对大自然的理想追求,生态意识也初露华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80年代中国文学 生态意识 人类中心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编辑与1980年代中国文学生产——以先锋文学潮流的形成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陈黎明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2-63,共12页
在1980年代中国文学发展进程中,文学编辑作为一种独特力量介入文学生产,中国当代先锋文学则较为典型地体现了文学编辑之于文学的价值与功能。作为"同路人",新编辑群体引领了从"朦胧诗"到现代派小说、再到"寻根... 在1980年代中国文学发展进程中,文学编辑作为一种独特力量介入文学生产,中国当代先锋文学则较为典型地体现了文学编辑之于文学的价值与功能。作为"同路人",新编辑群体引领了从"朦胧诗"到现代派小说、再到"寻根"文学等文学潮流的发展,为此后先锋文学浮出历史地表做了很好的铺垫。在新潮编辑的积极参与和引领下,一方面,借助主流期刊的力量,先锋文学实现了从文坛边缘向中心的转移;另一方面,一批年轻的先锋作家被发现与扶助,迅速闯入文坛,进而推动了先锋文学潮流的形成。文学编辑介入先锋文学生产时,不仅体现出"保姆"一样的热情,超越时代的审美境界和鉴赏力,敢于冲破陈规旧俗的气魄与胆识,而且还与作家、批评家建构起独特的文学共同体,在实现编辑、作家、批评家良性互动的同时,维系并延续了作家与刊物之间长时期的亲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编辑 1980年代中国文学 先锋文学 重读80年代 《人民文学 《上海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写实”思潮与1980年代后期的中国文学
6
作者 刘子杰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21-124,共4页
为什么1980年代后期的文学史会这样发展而没有那样发展?是什么使得我们的文学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这个样子?在“伤痕———反思/改革———寻根/先锋———新写实”这一新时期文学走向当中,“民间”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这一文学走向... 为什么1980年代后期的文学史会这样发展而没有那样发展?是什么使得我们的文学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这个样子?在“伤痕———反思/改革———寻根/先锋———新写实”这一新时期文学走向当中,“民间”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这一文学走向当中各种思潮的先后更替是民间的各种可能性之间互相消长制衡的结果,而且,“民间”本身也在这个过程当中一步步强大起来,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也日渐明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 新写实 1980年代后期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政治到学术的“思想”回声
7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50-250,共1页
齐伟撰文《从误读到正解:1980年代电影“文学性”论争的再考察》指出,在中国电影观念变革史上,19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一个极具辨识度的历史时段。中国电影研究不仅为电影创作摇旗呐喊,而且也通过电影理论、电影批评滋养电影创作。
关键词 书评 书介绍 齐伟 《从误读到正解:1980年代电影"文学性"论争的再考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