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革命史与1950年代上海研究的新叙事 被引量:7
1
作者 张济顺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20,167,共7页
以革命大叙事为唯一研究路径与方式的革命史受到"集权主义论"和"现代化论"两方面的挑战,被许多当代中国史研究者所摒弃。这两种叙事方式特别是后者影响下的上海研究也"告别"革命大叙事,将社会文化史与革命史割裂开来,进而将1950... 以革命大叙事为唯一研究路径与方式的革命史受到"集权主义论"和"现代化论"两方面的挑战,被许多当代中国史研究者所摒弃。这两种叙事方式特别是后者影响下的上海研究也"告别"革命大叙事,将社会文化史与革命史割裂开来,进而将1950年代上海研究置于现代化的断裂与集权主义的"黑色叙述"中。新革命史的兴起从20世纪中国革命的连续性与多重释义两方面唤回革命史,并为上海研究增加了新维度。新革命史观照下的1950年代上海研究呈现出多重面相,革命、国家与社会三重叙事与三个逻辑相互碰撞,彼此交汇。"都市迅速远去,摩登依然在场",既是新叙事下1950年代中国的上海旋律,也是同一时代的上海历史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大叙事 新革命史 当代中国史 1950年代上海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文化史的检视:1950年代上海研究的再思考 被引量:6
2
作者 张济顺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152,共7页
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去检视,1950年代的上海研究必须克服"碎片化"的倾向,并防止跌入"集权主义论"的误区,在知识与方法的转换上有所作为。在"何谓近世中国新上海"的命题下,催生了一系列关于1950年代上海的... 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去检视,1950年代的上海研究必须克服"碎片化"的倾向,并防止跌入"集权主义论"的误区,在知识与方法的转换上有所作为。在"何谓近世中国新上海"的命题下,催生了一系列关于1950年代上海的新问题。对潜藏于社会基层的大量灰色记忆材料的发掘和重读,或许是探寻1950年代上海社会文化的有效路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文化史 1950年代上海研究 灰色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机遇与困境之间——1950年代的上海电影女演员 被引量:2
3
作者 万笑男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0-54,60,共6页
195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带来剧变的历史背景下,从民国上海走来的电影女演员面临着诸多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她们获得了尊重,得到了提升社会地位的良机;另一方面,她们失去了具有明显女性色彩的都市文化空间,从银幕的... 195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带来剧变的历史背景下,从民国上海走来的电影女演员面临着诸多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她们获得了尊重,得到了提升社会地位的良机;另一方面,她们失去了具有明显女性色彩的都市文化空间,从银幕的中心滑向了边缘,对都市文化的影响力急剧缩减。游走在机遇与困境之间,女演员在对国家权力的接受与斡旋中,努力为自己和自己的职业群体争取利益,重塑自身社会形象,发展出一套积极有效的生存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50年代 上海 电影女演员 机遇 困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央文学研究所与1950年代文学的政治生态
4
作者 叶炜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45-148,共4页
新中国成立后,新文学逐渐建立起一整套的制度体系。循此思路,建立文学学校不仅仅是文学任务,也是政治任务。围绕中央文学研究所的建立、发展与最后停办,文学界领导人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文学纠葛",这些"文学纠葛"是... 新中国成立后,新文学逐渐建立起一整套的制度体系。循此思路,建立文学学校不仅仅是文学任务,也是政治任务。围绕中央文学研究所的建立、发展与最后停办,文学界领导人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文学纠葛",这些"文学纠葛"是1950年代文学政治生态的生动表现。文研所走向式微及其最后的停办有个人恩怨的因素影响,但绝不仅仅是个人的力量所能左右的,决定这所学校命运的,是时代的语境和政治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研究 1950年代 文学政治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想象“上海”?——三部文本和一九九○年代以来的“上海怀旧叙事” 被引量:6
5
作者 练暑生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7-116,131,共11页
关键词 九十年代 想象性 上海 怀旧 张爱玲研究 叙事 文本 中国近现代史 学术领域 城市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年代文学研究的新视野——评李永东的《租界文化与30年代文学》
6
作者 田广文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95-196,共2页
关键词 30年代 租界文化 文学研究 上海三联书店 中国现代文学 海派文化 文学现象 都市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7
作者 薛葆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F002-F002,共1页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建立于1983年,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文革”中设立的二十四史(《宋史》)标点组。“文革”结束后的第二年,二十四史(《宋史》)标点组改建为古籍整理研究室。20世纪80年代初,遵照党中央关于加强...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建立于1983年,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文革”中设立的二十四史(《宋史》)标点组。“文革”结束后的第二年,二十四史(《宋史》)标点组改建为古籍整理研究室。20世纪80年代初,遵照党中央关于加强和加快我国古籍整理研究工作的指示,古籍整理研究室扩建为古籍整理研究所,程应镠先生任所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师范大学 古籍整理 研究 20世纪80年代 《宋史》 二十四史 “文革” 1983年 研究工作 研究 党中央 标点 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绳谈三十年代中期上海左翼文化工作的进步 被引量:6
8
作者 郑惠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7-8,共2页
关键词 胡绳 党史研究 十年 帮助 思想文化 情况 上海 年代 广陵 仪式
全文增补中
上海师范大学女性研究中心
9
作者 宜之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F003-F003,共1页
上海师范大学的女性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此基础上,校内不同学科有志于女性研究的学者于1998年12月成立了上海师范大学女性研究中心,现有成员30多名。几年来,在各级妇女组织和上海师范大学党委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中心成员... 上海师范大学的女性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此基础上,校内不同学科有志于女性研究的学者于1998年12月成立了上海师范大学女性研究中心,现有成员30多名。几年来,在各级妇女组织和上海师范大学党委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中心成员结合中国的现实问题,多层次、多角度地对女性和社会性别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在妇女学理论与方法、中外妇女史、婚姻家庭、伦理与法律、女性教育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师范大学 研究中心 20世纪80年代 女性研究 1998年 理论与方法 妇女组织 现实问题 性别问题 婚姻家庭 女性教育 多层次 妇女学 妇女史 党委 中外 法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学面向现实的提问方式——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杰访谈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杰 段吉方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8,F0004,共7页
段吉方(以下简称段):王老师,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的采访。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您置身美学研究已经有近三十年了,能首先谈谈这三十年来您的学术成长历程吗?
关键词 美学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 博士生导师 特聘教授 人文学院 提问方式 王杰 八十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浪潮之母阿涅斯·瓦尔达晚期电影审美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晓焕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3期74-77,共4页
在第90届奥斯卡颁奖礼(2018年3月4日)和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2018年6月16日至25日),一位鸡皮鹤发的法国老太太通过一部纪录电影——《脸庞,村庄》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她就是阿涅斯·瓦尔达(Agnès Varda)(1928-),她最为人所... 在第90届奥斯卡颁奖礼(2018年3月4日)和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2018年6月16日至25日),一位鸡皮鹤发的法国老太太通过一部纪录电影——《脸庞,村庄》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她就是阿涅斯·瓦尔达(Agnès Varda)(1928-),她最为人所知的一个头衔是“新浪潮之母”,这个头衔充分代表了她在法国电影新浪潮时期(20世纪5 0~60年代)的发轫和助推之功。进入21世纪后,阿涅斯·瓦尔达(以下简称瓦尔达)迈进古稀,创作脚步迟缓下来,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拾穗者和我》(2000)、《阿涅斯的海滩》(2008)和《脸庞,村庄》(2017),三部作品皆于各类国际电影节上获奖无数,成就了瓦尔达晚期创作的巅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国际电影节 审美研究 新浪 晚期 法国电影 纪录电影 20世纪 60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派文化”学术笔谈--20世纪50年代海派文化的繁荣 被引量:1
12
作者 钱乃荣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0-53,共4页
20世纪50年代的海派文化,既生根于三四十年代深厚的土壤,又加入一股清新奋发之气,在很多领域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弘扬,在成熟中继续获得发展。50年代海派文化的特点是:散播面广,民间的参与度高,文化气息浓厚,群众热情踊跃,雅俗共... 20世纪50年代的海派文化,既生根于三四十年代深厚的土壤,又加入一股清新奋发之气,在很多领域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弘扬,在成熟中继续获得发展。50年代海派文化的特点是:散播面广,民间的参与度高,文化气息浓厚,群众热情踊跃,雅俗共享同乐,中外元素渗透,表现了海派都市文化浓郁的上海和江南地方特色,与其他地区的乡土文化、京派文化有明显的差异。它是40年代文化的惯性延续,又是新生活时代精神的硕果,表现了富有活力、多样化争艳、市民化低价参与的显著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50年代 上海 专题文化研究 海派文化 地方特色 电影文化 时代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究现代派文学的文化语境与文化精神——评李洪华著《上海文化与现代派文学》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剑龙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关键词 现代派文学 上海文化 文化精神 文化语境 20世纪80年代 批评理论 形式批评 外部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谈郑振铎1936年在上海中学的演讲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福康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8-54,共7页
《鲁迅研究月刊》2014年第3期发表刘涛的《郑振铎1930年代在上海的一次演讲》(以下简称刘文),文中说:“郑振铎1930年代在上海江苏省立上海中学曾做过一次题为《中国的出路在那里》的演讲,演讲全文刊登于《江苏省立上海中学校半月... 《鲁迅研究月刊》2014年第3期发表刘涛的《郑振铎1930年代在上海的一次演讲》(以下简称刘文),文中说:“郑振铎1930年代在上海江苏省立上海中学曾做过一次题为《中国的出路在那里》的演讲,演讲全文刊登于《江苏省立上海中学校半月刊》第101期(1936年2月28日出版),讲演记录者为‘周鉴文、朱继清’。讲演记录稿曾以《中国的出路》为题刊载于上海《月报》第1卷第7期(1937年7月15日),文字上略有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中学 郑振铎 《鲁迅研究月刊》 30年代 1937年 江苏省 半月刊 中学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是谁?”——当前鲁迅研究的几点思考
15
作者 陈国恩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94-97,共4页
鲁迅及其研究作为跨世纪的文化话题,依然在当代中国思想学术界以及文学、艺术、历史、文化等领域占有重要位置,并产生着持久而深刻的影响。随着文化语境及情境的转移,关于鲁迅的言说渐趋多元,进一步体认、反思和发掘鲁迅的当代价值和意... 鲁迅及其研究作为跨世纪的文化话题,依然在当代中国思想学术界以及文学、艺术、历史、文化等领域占有重要位置,并产生着持久而深刻的影响。随着文化语境及情境的转移,关于鲁迅的言说渐趋多元,进一步体认、反思和发掘鲁迅的当代价值和意义已成为学界的共识。2011年9月25-26日,纪念鲁迅诞辰130周年暨"鲁迅:经典与现实"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绍兴召开。会议从不同的视角与专题对鲁迅所蕴含的丰富性给予了阐释解读,这对今后如何深化和发展鲁迅研究、如何使鲁迅的价值长存、如何把握现实价值与学科价值的契合点等,提供了新的理路及方法启示。此组笔谈即为这次盛会一个十分有限的截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研究 30年代 生活品质 问号 上海 杂感 寂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贯融合,深入挖掘——评陈仁仁《战国楚竹书〈周易〉研究》
16
作者 蓝甲云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F0002-F0002,共1页
20世纪90年代中期思想类的郭店楚简文献的出土,为百余年来中国学界关于出土文献资料的研究掀起了一个高潮。21世纪之初陆续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为其推波助澜,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咸与其事,通力合作,出土文献学和筒帛学... 20世纪90年代中期思想类的郭店楚简文献的出土,为百余年来中国学界关于出土文献资料的研究掀起了一个高潮。21世纪之初陆续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为其推波助澜,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咸与其事,通力合作,出土文献学和筒帛学的建设与发展十分迅猛,并毫无疑问地成为了中国学界的热点。在易学界,五十多年来大量简帛易学资料的出土,使得出土简帛易学研究也成为了当今易学研究的一大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 20世纪90年代 出土简帛 易学研究 周易 挖掘 文献资料 中国学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地区果桑的栽培与管理技术
17
作者 柴晓玲 钱振官 李涛 《上海农业科技》 2005年第3期73-73,共1页
关键词 管理技术 果桑 上海地区 栽培 生活水平 营养价值 单位面积 90年代 种植面积 品种引进 多样化 高品位 研究 广东省 产量高 选育 育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白釉瓷年代考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文平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2期101-105,共5页
1980年,英国前驻华大使,著名的古陶瓷学者约翰·艾迪斯(J·M·Addis)先生访问中国,在景德镇发表演说,就卵白釉瓷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问题,他向中国古陶瓷研究者表示:“我们现在还不了解最早的枢府窑制品在什么时期生产的?... 1980年,英国前驻华大使,著名的古陶瓷学者约翰·艾迪斯(J·M·Addis)先生访问中国,在景德镇发表演说,就卵白釉瓷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问题,他向中国古陶瓷研究者表示:“我们现在还不了解最早的枢府窑制品在什么时期生产的?如果大家能在这方面提供有关资料和情况,能帮助对枢府制品进行确切断代的话,我们很感激。”①在他演讲的启迪下,我开始注意这方面的资料。1982年11月在上海举行国际古陶瓷讨论会,会议期间,艾迪斯先生来上海博物馆参观,由我的老师汪庆正先生介绍,我见到了艾迪斯先生,可惜当时由于时间仓促,未能有机会向他请教。想不到艾迪斯先生回国后不久,竟与世长辞。中国古陶瓷学界从此失去了一位忠实的朋友。现写成拙作《卵白釉瓷年代考》,谨以此表示一个中国后学者的悼念之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白 釉瓷 景德镇 中国古陶瓷 年代 上海博物馆 世纪初 青花瓷器 研究 讨论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文论与人文精神──80年代以来文论中的人文主义思潮论纲 被引量:5
19
作者 樊星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04-111,共8页
当代文论与人文精神──80年代以来文论中的人文主义思潮论纲樊星从“为文艺正名”起步1979年《上海文学》第4期上刊载了一篇评论员专论:《为文艺正名──驳“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说》,揭开了80年代文论天翻地覆的序幕。... 当代文论与人文精神──80年代以来文论中的人文主义思潮论纲樊星从“为文艺正名”起步1979年《上海文学》第4期上刊载了一篇评论员专论:《为文艺正名──驳“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说》,揭开了80年代文论天翻地覆的序幕。自那以后,整整15年光阴流逝了。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精神 中国知识分子 当代文论 人文主义思潮 启蒙主义 重新发现 改造国民性 鲁迅研究 80年代以来 上海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在筑基与铺路——评俞剑华的画史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王伯敏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1997年第1期47-50,共4页
俞剑华先生是我在上海美专求学时代的老师。 课余,我常常上他的寓所请教,他对我的鼓励,不少成了我在后来教学与科研时的箴铭。1946年春,俞老师第一次给我们讲中国美术史课。一开头就说:“我讲的是中国画史,中国人应该学,中国的美术学... 俞剑华先生是我在上海美专求学时代的老师。 课余,我常常上他的寓所请教,他对我的鼓励,不少成了我在后来教学与科研时的箴铭。1946年春,俞老师第一次给我们讲中国美术史课。一开头就说:“我讲的是中国画史,中国人应该学,中国的美术学生更应该认真地学。” 50年代初,我当了美术史的教师,当我第一次给学生讲课时,就引用了俞老师的这几句话。其实,这几句话就贯穿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俞老师一生献身于史论的研究。他的重要著作《中国绘画史》,1936年于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954年作了修订后重印,在美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俞老师被评之为本世纪“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先驱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绘画史 美术史论 中国画 中国美术史 画家 筑基 上海商务印书馆 三十年代 美术史研究 教学与科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