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国共两党关于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法统的争议 被引量:2
1
作者 封安波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8-32,共5页
在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法统问题上,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具体表现为:一、关于新宪法法统的来源问题,国民党主张1931年《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法统的连续性和有效性,而共产党否认《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法统... 在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法统问题上,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具体表现为:一、关于新宪法法统的来源问题,国民党主张1931年《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法统的连续性和有效性,而共产党否认《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法统的合法性;二、关于政协会议的定位和协议的效力问题,国民党设法减低政协会议决议效力,而共产党视政治协商会议为"中国各主要政治力量的代表会议",政治协商会议决议须由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无党派社会贤达五方共同遵守,有一种类似临时性宪法文件的约束效力;三、政府改组案的实施问题关系到制宪的主导权问题,国民党力行一党主导,共产党主张多党协商;四、宪草的核心内容方面,国民党主张五权宪法,共产党联合民主党派以英美式宪法相抗衡。到了国民党大陆溃败的时候,《中华民国宪法》"伪法统"、"伪宪"的标签在大陆地区已经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 法统 《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政治协商会议 制宪主导权 五权宪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46年《中华民国公司法》的产生、特点及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胡文涛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1期30-33,共4页
1946年修订、颁布的《中华民国公司法》是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最后一部公司法 ,与以前的公司法相比 ,其体例发生了较大变化 ,内容也更为丰富 ,这些变化部分纯为应时之作终遭淘汰 ,另一些则直接为台湾公司法所沿袭。
关键词 1946 <<中华民国公司法>> 体例 国家资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制定中的省制之争
3
作者 郑金鹏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108-111,共4页
1923年颁布的《中华民国宪法》是近代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成文宪法,该宪法的一大特色是在国家结构设计中对中央与地方制度的安排,即明确作为地方的省在宪法中的地位和权限。透过对在制宪过程中省制问题争议的还原,可以使我们更全面地了解... 1923年颁布的《中华民国宪法》是近代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成文宪法,该宪法的一大特色是在国家结构设计中对中央与地方制度的安排,即明确作为地方的省在宪法中的地位和权限。透过对在制宪过程中省制问题争议的还原,可以使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地方问题在民初政治秩序中的重要性,对于民初议员们议政情形有更多认识,对这部宪法的性质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本文以宪法制定过程中刊发的《宪法会议公报》为依据,从省制条文产生过程中争论较多且最主要的关于省的性质地位及省权大小等方面展开,试图呈现制定过程中议员们对省制问题的争辩,以及对最后形成的《中华民国宪法》的影响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制 联邦制 1923《中华民国宪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46年的政协宪政方案失败原因探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山鹰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66-172,共7页
1946年,参与政协会议的各方,包括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等,设计了一套旨在建立两院国会制、责任内阁制和地方自治制的宪政方案。方案得到了各方的认同,但最后却失败了。各方对于政协决议一些具体问题的争执以及对于这些争执的误读,... 1946年,参与政协会议的各方,包括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等,设计了一套旨在建立两院国会制、责任内阁制和地方自治制的宪政方案。方案得到了各方的认同,但最后却失败了。各方对于政协决议一些具体问题的争执以及对于这些争执的误读,在实施政协决议时的次序错误,当国共双方出现重大分歧时中间性力量的分裂等因素综合起来导致了宪政方案的失败。国共在东北问题上的分歧与战争也是重要原因,但不在本文的分析之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协宪政方案 1946 失败原因 宪法草案》 中国共产党 国民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