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六株球形棕囊藻的色素组成特征研究
被引量:7
- 1
-
-
作者
王锦秀
孔凡洲
陈振帆
张清春
于仁成
周名江
-
机构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功能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
-
出处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11-620,共10页
-
基金
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2017YFC1404304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76127号
+2 种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山东省联合基金项目,U1606404号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鳌山科技创新计划项目,2016ASKJ02号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11020304号
-
文摘
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是我国南方沿海近年来主要的赤潮原因种之一,由球形棕囊藻形成的赤潮对海水养殖业发展和海域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棕囊藻通常以囊状群体形式形成赤潮,很难获取其丰度数据,以往研究中多以19′-己酰氧基岩藻黄素(Hex-fuco)或19′-丁酰氧基岩藻黄素(But-fuco)作为其特征色素,利用化学分类软件CHEMTAX计算其生物量。为了解我国近海球形棕囊藻的色素组成特征,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分析了6株球形棕囊藻的色素组成与含量状况,其中5株分离自我国近海。结果表明,6株球形棕囊藻均以岩藻黄素和叶绿素a为主要色素,但其特征色素Hex-fuco却存在显著的株系间差异,即便是分离自相同海域的不同球形棕囊藻藻株也存在差别。对比棕囊藻游离细胞和囊状群体的色素组成,可以看出两者在色素组成上基本一致,但囊状群体中捕光色素(Light-harvesting pigment)含量低于游离细胞,而光保护色素(Photoprotective pigment)则高于游离细胞,可能与不同存在形态的棕囊藻对光照的适应特征差异有关。以上研究表明,在以CHEMTAX方法计算球形棕囊藻生物量时,需要充分调查海域棕囊藻的特征色素组成情况,获取其特征色素信息,构建合理色素比例初始矩阵,为球形棕囊藻赤潮监测奠定基础。
-
关键词
球形棕囊藻
色素
高效液相色谱
19′-丁酰氧基岩藻黄素
19′-己酰氧基岩藻黄素
-
Keywords
Phaeocystis globosa
pigment
HPLC
19′-hexanoyloxyfucoxanthin
19′-butanoyloxyfucoxanthin
-
分类号
Q948.885.3
[生物学—植物学]
X55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