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隔膜对18650型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高洪森 龚金保 +1 位作者 韩恩山 高俊奎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66-168,共3页
用4种隔膜制作了18650型锂离子电池,并测试了电池的安全性能(150℃热箱、冲击和过充实验)和电性能(倍率和循环性能)。隔膜的孔隙率大、熔融温度高,电池的150℃热箱安全性能坚持时间就短,而2C、12 V过充安全性能和倍率放电性能更好。孔... 用4种隔膜制作了18650型锂离子电池,并测试了电池的安全性能(150℃热箱、冲击和过充实验)和电性能(倍率和循环性能)。隔膜的孔隙率大、熔融温度高,电池的150℃热箱安全性能坚持时间就短,而2C、12 V过充安全性能和倍率放电性能更好。孔隙率值合适(约45%)和孔径均匀的隔膜,能提高电池的循环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膜 18650型锂离子电池 安全性能 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650型锂离子电池循环性能一致性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陈聪 陈龙 张兴娟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7-70,共4页
特斯拉汽车动力电池组多由18650型锂离子电池组成。在常温常压无热控条件下,用8只松下18650型锂离子电池开展循环试验,对容量、能量和充放电时间随循环次数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总结,以期找出影响电池一致性因素建立量化模型。试验进行中,在... 特斯拉汽车动力电池组多由18650型锂离子电池组成。在常温常压无热控条件下,用8只松下18650型锂离子电池开展循环试验,对容量、能量和充放电时间随循环次数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总结,以期找出影响电池一致性因素建立量化模型。试验进行中,在250~300次循环间,8节电池性能出现了差异;500次循环后性能差别更明显,其中6节电池已经无法正常循环。将试验结果与使用特斯拉电池管理系统的同型电池测试数据比较,发现管理系统能使电池寿命极大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650型锂离子电池 一致性 充电方式 热控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650型锂离子电池模组的液冷散热效果 被引量:4
3
作者 刘霏霏 李坚强 +1 位作者 潘登辉 秦武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3-37,共5页
为改进动力电池模组的散热效果,以18650型锂离子电池为研究对象,设计“S”形液冷管道散热结构。在混合功率脉冲特性(HPPC)内阻测试的基础上建立电池模组热模型,用STAR-CCM+软件仿真分析冷却液流速、通道数量、流体流向和液冷管连接方式... 为改进动力电池模组的散热效果,以18650型锂离子电池为研究对象,设计“S”形液冷管道散热结构。在混合功率脉冲特性(HPPC)内阻测试的基础上建立电池模组热模型,用STAR-CCM+软件仿真分析冷却液流速、通道数量、流体流向和液冷管连接方式对散热性能的影响。散热效果不会随着流速的增加而无限提升,在流速增大到0.50 m/s时,模组的最高温度稳定在28.20℃;通道数量对散热性能的影响很小,四通道的最高温度仅比一通道下降0.10℃;流体流向可以促进散热,相邻流道采用不同流向(ABAB流向)相比四个流道采用单一流向(AAAA流向)可使最高温度下降2.30℃;相比于串联结构,采用液冷通道并联结构时,最高温度仅降低0.10℃,但流体最大压降可下降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650型锂离子电池 STAR-CCM+ “S”形液冷管 温度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650型锂离子电池注液及浸润效率的改善
4
作者 张顺 王浩 +1 位作者 王莎莎 张超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74-577,共4页
测量干区尺寸来判定电解液的浸润效果;通过能量色散X射线谱(EDX)和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分析电池正极片,示踪磷(P)元素的分布,验证该方法的科学性。在不改变18650型锂离子电池设计参数的基础上,采用无纺布材质的上垫片替换... 测量干区尺寸来判定电解液的浸润效果;通过能量色散X射线谱(EDX)和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分析电池正极片,示踪磷(P)元素的分布,验证该方法的科学性。在不改变18650型锂离子电池设计参数的基础上,采用无纺布材质的上垫片替换塑料上垫片和改善注液气压的方式,加快电解液注入和浸润,提升电解液的浸润效率。无纺布的上垫片能增加电解液进入通道,提升注液效率,干区尺寸减小64%;高正压和高负压都能较好地促进电解液浸润,电解液完全浸润电极片仅需2.0~2.5 h,缩短静置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650型锂离子电池 电解液 干区 浸润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外热部位下18650型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贺元骅 刘奕 +1 位作者 孙强 陈现涛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4-132,共9页
为探究不同外热部位对18650型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特性的影响,通过自主设计的试验平台对电荷量为100%的18650型锂离子电池开展不同外热部位下热失控试验,探讨不同部位外热源对电池热失控行为过程、热失控响应时间、温度特性、电池破裂部位... 为探究不同外热部位对18650型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特性的影响,通过自主设计的试验平台对电荷量为100%的18650型锂离子电池开展不同外热部位下热失控试验,探讨不同部位外热源对电池热失控行为过程、热失控响应时间、温度特性、电池破裂部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热源功率条件下,外热源位置对电池热失控过程中初爆与二次燃爆间的时间间隔存在影响,顶部加热时安全阀打开瞬间便发生二次燃爆,底部和中部加热工况下,时间间隔分别延迟至18 s和40 s;中部加热时池体温升速率最慢,为0.873℃/s,分别为顶部和底部加热时的77.5%和77.8%;中部加热时热失控响应时间最长达290 s,顶部和底部加热时分别缩短12.4%和30.0%;顶部和底部加热时,热失控破裂部位集中于顶部"褶皱处"和底部防爆阀,但在中部加热工况下,电池发生破裂部位的随机性增加,其外壳破坏程度也有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18650 离子电池 不同外热部位 热失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率型锂离子电池的热特性分析与优化
6
作者 董晨晖 杨斌 +4 位作者 乔志军 温浩伟 乔乐帅 陆雨晗 阮殿波 《电工电能新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0-69,共10页
为探究功率型锂离子电池结构设计对内部产热的影响,本文以超快充锂离子软包电池(正极为622型镍钴锰酸锂,负极为软/硬碳复合材料)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电池单体的三维电化学-热耦合模型,揭示了不同极耳位置、长宽比大小对电池热特性的影响,... 为探究功率型锂离子电池结构设计对内部产热的影响,本文以超快充锂离子软包电池(正极为622型镍钴锰酸锂,负极为软/硬碳复合材料)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电池单体的三维电化学-热耦合模型,揭示了不同极耳位置、长宽比大小对电池热特性的影响,并基于最优结构方案进行尺寸优化。结果表明:当正、负极片的长宽比大于2.62,极耳同侧分布时具有更低的热效应;在不同长宽比下,正、负极耳关于电芯域中心对称时电池温度的均匀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率型锂离子电池 结构优化 电化学热耦合模型 产热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容型锂离子电池的球头压痕对其安全性研究
7
作者 杨斌 杨军 +3 位作者 徐浪 温浩伟 刘登锋 阮殿波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090-3099,共10页
电池受局部挤压是造成汽车碰撞引发热失控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揭示电容型锂离子电池在受到局部压痕时的失效机理,本工作以正极为镍钴锰酸锂@活性炭复合材料、负极为软碳/石墨复合材料体系的电容型18650锂离子电池进行球头压痕实验,探究... 电池受局部挤压是造成汽车碰撞引发热失控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揭示电容型锂离子电池在受到局部压痕时的失效机理,本工作以正极为镍钴锰酸锂@活性炭复合材料、负极为软碳/石墨复合材料体系的电容型18650锂离子电池进行球头压痕实验,探究电池失效过程及温度演变规律,并讨论SOC、压痕位置对电池安全的影响以及受损电池的安全隐患。结果表明,峰值载荷数据随着SOC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内短路变形量随SOC增大而逐渐降低;靠近电池正极一端受到损伤时更易引发热失控现象,且损伤的面积增加,温度也随之更高。当压痕深度达到临界值时,电池在径向出现层间屈曲弯折与裂纹、轴向极片出现破损现象,电池嵌锂脱锂能力大幅下降,自放电现象严重。本工作为电池的短路位置和易破坏区域提供有效参考,为电池包的安全性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极耳 电容型锂离子电池 球头压痕 热失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性能18650型锂离子蓄电池
8
作者 张泽波 刘秀生 +2 位作者 薛梅 杨清欣 汪继强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98-100,共3页
研究试验了锂离子蓄电池的不同电极材料及电极成型工艺 ,分别制成了以氧化钴锂 (LiCoO2 )和氧化镍钴锂(LiNi0 .8Co0 .2 O2 )为正极 ,中间相炭微珠 (MCMB)为负极的 186 5 0型锂离子蓄电池。电池的放电容量分别大于 15 5 0mAh和 170 0mAh... 研究试验了锂离子蓄电池的不同电极材料及电极成型工艺 ,分别制成了以氧化钴锂 (LiCoO2 )和氧化镍钴锂(LiNi0 .8Co0 .2 O2 )为正极 ,中间相炭微珠 (MCMB)为负极的 186 5 0型锂离子蓄电池。电池的放电容量分别大于 15 5 0mAh和 170 0mAh。电池比能量达到了 130Wh/kg和 35 0Wh/L。在室温条件下 ,0 .5C电池的循环寿命 10 0 0次时 ,其容量仍为初始容量的 6 0 %、70 %。以氧化钴锂为正极的电池在 -4 0℃、0 .2C速率、终止电压 2 .5V的条件下 ,放电容量为室温容量的 6 0 %。实验结果表明 ,电池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电池 氧化镍钴锂 氧化钴锂 18650 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控电解液溶剂组分实现LCO/C低温18650电池循环寿命显著提升 被引量:1
9
作者 程广玉 刘新伟 +2 位作者 刘硕 顾海涛 王可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171-2180,共10页
低温18650电池的循环寿命一直是限制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了实现长循环寿命与低温性能的兼顾,通过调控电解液溶剂组分,对比分析了不同电解液对电池倍率性能、高低温放电、荷电保持率、循环寿命、EIS阻抗变化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电解液组... 低温18650电池的循环寿命一直是限制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了实现长循环寿命与低温性能的兼顾,通过调控电解液溶剂组分,对比分析了不同电解液对电池倍率性能、高低温放电、荷电保持率、循环寿命、EIS阻抗变化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电解液组分设计对电池性能有显著影响,通过低熔点的长链线性羧酸酯部分取代碳酸酯及短链羧酸酯,既可以实现较好的低温性能,同时又提升了高温稳定性。EP、PP的比例对于LCO/C电极体系循环稳定性有重要作用。其中溶剂组分EC+EP+PP(质量比2∶5∶3)具备最佳的综合性能,研制的LTB电池5C放电容量保持率达99.86%,-40℃/1C放电容量保持率达92.84%,循环1000次后低温-40℃/1C放电仍然达到初始低温放电容量的90%,常温循环1500次容量保持率达85%,低温-10℃循环500次容量保持率8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 18650电池 电解液 循环寿命 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压下不同新型清洁气体灭火剂抑灭21700型锂离子电池火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贺元骅 沈俊杰 王海斌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53-58,共6页
为探究在航空运输低压环境下Novec1230(全氟己酮)和2-BTP(2-溴-3,3,3三氟丙烯)2种新型清洁气体灭火剂扑灭和抑制空运锂离子电池火的效果,基于动压变温实验舱,自主设计了适用于气体灭火剂的实验灭火装置;在40,60,80 kPa 3种环境压力梯度... 为探究在航空运输低压环境下Novec1230(全氟己酮)和2-BTP(2-溴-3,3,3三氟丙烯)2种新型清洁气体灭火剂扑灭和抑制空运锂离子电池火的效果,基于动压变温实验舱,自主设计了适用于气体灭火剂的实验灭火装置;在40,60,80 kPa 3种环境压力梯度下开展灭火实验,分析了施加2种灭火剂前后锂电池表面温度变化和灭火过程中的实验现象。结果表明:低压下2-BTP和Novec1230均能有效降低锂离子电池火焰中自由基浓度,快速扑灭明火;2-BTP的降温和抑制温升效果明显优于Novec1230,能更好地抑制锂电池之间的连锁热失控。研究结果可为新一代机载灭火剂的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电池 低压条件 21700型锂离子电池 Novec1230灭火剂 2-BTP灭火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KF的18650锂离子电池健康状况估计 被引量:8
11
作者 汪秋婷 姜银珠 陆赟豪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43-546,共4页
根据18650型锂离子单体电池的特性分析,建立了电路等效模型和电化学模型相结合的电池模型,以实时在线辨识锂离子电池欧姆内阻为目标,利用无迹Kalman(UKF)滤波算法,实现了对电池欧姆内阻的在线辨识,开展了锂离子电池健康状况(SOH)估计实... 根据18650型锂离子单体电池的特性分析,建立了电路等效模型和电化学模型相结合的电池模型,以实时在线辨识锂离子电池欧姆内阻为目标,利用无迹Kalman(UKF)滤波算法,实现了对电池欧姆内阻的在线辨识,开展了锂离子电池健康状况(SOH)估计实验,建立了适用于18650型锂离子电池的SOH估计模型。仿真结果显示,该模型同时考虑电池内阻在不同工况下的变化趋势和充放电电流大小等因素,为实现锂离子电池健康状况精确估计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650离子电池 健康状况(SOH) UK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容量型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胡社军 张苗 +3 位作者 侯贤华 王洁 李敏 刘祥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8-74,共7页
硅基负极材料由于具有高容量而被广泛研究,该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巨大的体积变化、低的循环寿命和初始库仑效率阻碍了其商业化应用.在作者多年从事硅基负极材料的研究基础上,分析了硅基负极材料的工作原理,回顾了Si负极在脱/嵌锂过程中... 硅基负极材料由于具有高容量而被广泛研究,该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巨大的体积变化、低的循环寿命和初始库仑效率阻碍了其商业化应用.在作者多年从事硅基负极材料的研究基础上,分析了硅基负极材料的工作原理,回顾了Si负极在脱/嵌锂过程中的晶体结构、表面/界面的变化以及提高其电化学性能的方法,讨论了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基材料 负极材料 高容量型锂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率型锂离子电池组脉冲功率能力的估计
13
作者 朱聪 吕江毅 李兴虎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98-302,共5页
为估计功率型锂离子电池组的脉冲功率能力,首先基于多孔电极和浓溶液理论建立了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模型,以便根据电池充放电电流和运行温度预测电池端电压的变化,并估计锂离子电池组当前状态下可接受的最大脉冲充放电功率。然后为验证... 为估计功率型锂离子电池组的脉冲功率能力,首先基于多孔电极和浓溶液理论建立了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模型,以便根据电池充放电电流和运行温度预测电池端电压的变化,并估计锂离子电池组当前状态下可接受的最大脉冲充放电功率。然后为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在Arbin台架上分别测量了3.6V/8A.h锂离子电池在不同等级电流下进行10s脉冲充放电时电池端电压的动态响应过程,和144V/8A.h锂离子电池组在不同SOC和温度下可接受的10s最大脉冲充放电功率。试验结果表明,锂离子电池脉冲充放电时间大于1s后,电池端电压预测值的相对误差不超过±1%;电池组10s最大脉冲充放电功率估计值的相对误差不超过±3%。最后采用电化学模型分析了负极孔隙率对电池脉冲功率能力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率型锂离子电池 多孔电极 动态响应 脉冲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邓晶晶 李智星 +2 位作者 谢天泽 颜普东 郎宏志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5-398,共4页
介绍锂离子电池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分析产品可能存在的质量安全风险。对市场抽查的60批次18650/26650型锂离子电池产品的安全性能进行分析,测试常温外部短路、过充电和热滥用试验项目等。60批次18650/26650型锂离子电池产品,8批次常温外... 介绍锂离子电池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分析产品可能存在的质量安全风险。对市场抽查的60批次18650/26650型锂离子电池产品的安全性能进行分析,测试常温外部短路、过充电和热滥用试验项目等。60批次18650/26650型锂离子电池产品,8批次常温外部短路项目检出问题,问题检出率为13.3%;1批次过充电项目检出问题,问题检出率为1.7%;4批次热滥用项目检出问题,存在起火、爆炸的风险,问题检出率为6.7%。存在问题可能是因为:锂离子电池本身在工艺设计或生产过程中缺乏安全保护措施、未严格执行锂离子电池产品相关标准以及消费者的使用习惯或者安全意识不强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电池 18650电池 26650型电池 质量安全 风险监测 短路 过充电 热滥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工况下功率型锂离子电池的热特性与仿真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胡言庆 杨斌 +3 位作者 王宇作 杨军 刘登锋 阮殿波 《电工电能新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28,共8页
本文针对功率型锂离子电池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热失控问题,以21700圆柱型锂离子电池为实验对象,采用混合功率脉冲特性(HPPC)测试方法,研究了不同条件下(温度、电流、荷电状态)内阻的变化趋势,并分别建立了基于温度、电流参数的Rint、... 本文针对功率型锂离子电池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热失控问题,以21700圆柱型锂离子电池为实验对象,采用混合功率脉冲特性(HPPC)测试方法,研究了不同条件下(温度、电流、荷电状态)内阻的变化趋势,并分别建立了基于温度、电流参数的Rint、Thevenin与双极化(DP)电路模型及电热耦合模型。借助Fluent仿真技术,进行了不同模型的验证,对比了不同放电倍率下模型仿真与实测温升的拟合精度。同时,实现了不同倍率下电池热行为的研究,为功率型锂离子电池的温度预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PC 功率型锂离子电池 电路模型 电热耦合模型 内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膜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联 吴锋 吴川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3-16,共4页
简要介绍了近年来磁控溅射和脉冲激光沉积制膜技术在薄膜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方面的应用研究;对制膜新工艺及新型正极材料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括,认为现阶段新型材料LiFePO_4有希望成为薄膜锂电池正极材料的首选,并展望了薄膜型锂... 简要介绍了近年来磁控溅射和脉冲激光沉积制膜技术在薄膜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方面的应用研究;对制膜新工艺及新型正极材料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括,认为现阶段新型材料LiFePO_4有希望成为薄膜锂电池正极材料的首选,并展望了薄膜型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膜型锂离子电池 正极薄膜材料 溅射 脉冲激光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力型18650锂离子电池的过充电性能 被引量:18
17
作者 唐琛明 王兴威 +2 位作者 沙永香 朱亚萍 沈涛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885-887,892,共4页
通过对采用不同正极材料、功能电解液制成的动力型18650锂离子样品电池进行过充电性能实验,发现不同条件制作的电池过充时具有不同的温度、电压变化特性曲线,研究分析了影响动力型18650锂离子电池的过充性能的各种因素,发现几种条件下... 通过对采用不同正极材料、功能电解液制成的动力型18650锂离子样品电池进行过充电性能实验,发现不同条件制作的电池过充时具有不同的温度、电压变化特性曲线,研究分析了影响动力型18650锂离子电池的过充性能的各种因素,发现几种条件下制作的动力电池可以在过充时不发生起火、爆炸,但过充电压升到一定值后电池已不能再正常使用。要确保动力电池的安全可靠使用,还需要在盖帽及电池外部加强安全保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型 18650 离子电池 过充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容型锂离子电池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8
作者 官亦标 沈进冉 +1 位作者 李康乐 徐斌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19年第5期799-806,共8页
锂离子电池具有高的能量密度,而超级电容器则以高功率密度和长循环寿命为突出优势。电容型锂离子电池是在锂离子电池的正极中加入部分电容炭材料,在不显著降低能量密度的情况下,大幅度改善锂离子电池的功率特性和循环寿命,从而实现电容... 锂离子电池具有高的能量密度,而超级电容器则以高功率密度和长循环寿命为突出优势。电容型锂离子电池是在锂离子电池的正极中加入部分电容炭材料,在不显著降低能量密度的情况下,大幅度改善锂离子电池的功率特性和循环寿命,从而实现电容与电池技术的融合。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在电容型锂离子电池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主要的电容型锂离子电池体系及其性能特点,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容型锂离子电池 正极 活性炭 能量密度 功率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动汽车用功率型锂离子电池的针刺安全特性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刘登锋 杨军 +2 位作者 胡言庆 杨斌 阮殿波 《汽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4-21,共8页
为揭示电动汽车用功率型锂离子电池的针刺安全特性,针对18650、21700功率型锂离子电池,通过搭建电池针刺特性试验平台,借助基于电池内、外电路电子流向的经典内短路模型,探究了不同荷电状态(SOC)、针刺速度、刺针直径以及电池尺寸等关... 为揭示电动汽车用功率型锂离子电池的针刺安全特性,针对18650、21700功率型锂离子电池,通过搭建电池针刺特性试验平台,借助基于电池内、外电路电子流向的经典内短路模型,探究了不同荷电状态(SOC)、针刺速度、刺针直径以及电池尺寸等关联影响因子对电池针刺安全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荷电状态越高、针刺速度越快、刺针直径和电池尺寸越大时,电池针刺热失控的发生风险越高;当18650、21700功率型锂离子电池的荷电状态分别在40%、20%范围内时,电池具有较好的针刺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率型锂离子电池 热失控 针刺 安全容量 短路电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失控条件下21700型锂离子电池危险性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郭君 王海斌 贺元骅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2-38,M0004,共8页
针对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引发的民航运输安全问题,利用自主设计的试验平台,以21700型三元锂离子电池为研究对象,探究了不同荷电状态(SOC)的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危险特性,包括表面温度、开路电压、电池内阻与质量损失。研究结果表明:21700型单... 针对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引发的民航运输安全问题,利用自主设计的试验平台,以21700型三元锂离子电池为研究对象,探究了不同荷电状态(SOC)的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危险特性,包括表面温度、开路电压、电池内阻与质量损失。研究结果表明:21700型单体锂离子电池比18650型锂离子电池额定容量增加了35%,能量密度提高了20%,若出现热安全问题时会更加危险。随着SOC的增加,21700型锂离子电池发生初爆与燃爆的时间间隔缩短。当SOC为20%时,初爆与燃爆时间间隔最长,为471 s;当SOC为40%、60%、80%和100%时,初爆与燃爆时间间隔分别缩短2.5%、18.0%、26.5%和34.0%。锂离子电池发生热失控过程中的表面温度峰值、温升速率与质量损失均随着SOC的增加而增加。锂离子电池在不同荷电状态下发生热失控时,开路电压和电池内阻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700型锂离子电池 热失控 荷电状态 开路电压 电池内阻 质量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