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17α(H)-重排藿烷类的分布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21
1
作者 程熊 陈小慧 张敏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90-796,共7页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上古生界10个典型煤系烃源岩样品中检测出三类重排藿烷,分别为17α(H)-重排藿烷、18α(H)-新藿烷以及未知结构的早洗脱重排藿烷。烃源岩样品中藿烷类具有两种分布型式:1以C30藿烷为主峰的C27~C35(缺C28)藿烷类常规分...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上古生界10个典型煤系烃源岩样品中检测出三类重排藿烷,分别为17α(H)-重排藿烷、18α(H)-新藿烷以及未知结构的早洗脱重排藿烷。烃源岩样品中藿烷类具有两种分布型式:1以C30藿烷为主峰的C27~C35(缺C28)藿烷类常规分布型式,含少量17α(H)-重排藿烷和18α(H)-新藿烷;2以富含17α(H)-重排藿烷和C30早洗脱重排藿烷为特征。含有高~异常高相对丰度17α(H)-重排藿烷的烃源岩样品,其17α(H)-重排藿烷的绝对浓度也明显较高。从烃源岩生源构成、有机质丰度及其赋存状态、成熟度以及沉积与成岩环境4个方面探讨了高丰度17α(H)-重排藿烷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烃源岩中高丰度的17α(H)-重排藿烷的形成与高等植物生源有一定联系、亚氧化—氧化的扇缘泥炭沼泽相是形成高~异常高丰度17α(H)-重排藿烷的有利沉积相带;而烃源岩显微组分、有机质丰度及其赋存状态以及有机质成熟度的影响尚不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煤系烃源岩 17α( H) -重排 生源构成 沉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7α(H)-重排藿烷在塔里木盆地中的指相意义 被引量:43
2
作者 赵孟军 张水昌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6-38,共3页
烃源岩抽提物和原油中的 1 7α(H) 重排藿烷可能与细菌藿类先质有关 ,但是其含量的高低明显受沉积环境控制 ,在氧化至亚氧化沉积环境和酸性介质及黏土矿物催化作用下 ,细菌藿类先质易于发生重排 ,形成 1 7α(H) 重排藿烷。从塔里木盆... 烃源岩抽提物和原油中的 1 7α(H) 重排藿烷可能与细菌藿类先质有关 ,但是其含量的高低明显受沉积环境控制 ,在氧化至亚氧化沉积环境和酸性介质及黏土矿物催化作用下 ,细菌藿类先质易于发生重排 ,形成 1 7α(H) 重排藿烷。从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叶城凹陷和巴楚隆起的烃源岩发育特征和产物特征来看 ,1 7α(H) 重排藿烷具有明显的指相意义 ,即高含量的 1 7α(H) 重排藿烷一般反映滨浅湖—沼泽相的煤系泥质烃源岩的沉积特征 ,这种沉积环境最具备形成 1 7α(H) 重排藿烷的条件。图 3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17α(H)-重排 指相意义 油气勘探 烃源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页岩热模拟排出油与滞留油中17α(H)-重排藿烷的成熟度指示规律 被引量:4
3
作者 李姗姗 白斌 +2 位作者 严刚 徐耀辉 刘岩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87-895,共9页
在沉积有机相接近的前提条件下,重排藿烷的相对丰度与热成熟度密切相关。选用鄂尔多斯盆地低熟(R_(o)为0.58%)富有机质(总有机碳含量为3.87%)泥页岩进行生排烃热模拟实验,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排出油和滞留油中17α(H)-重排藿类... 在沉积有机相接近的前提条件下,重排藿烷的相对丰度与热成熟度密切相关。选用鄂尔多斯盆地低熟(R_(o)为0.58%)富有机质(总有机碳含量为3.87%)泥页岩进行生排烃热模拟实验,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排出油和滞留油中17α(H)-重排藿类化合物进行了检测与分析,并结合热模拟残余岩样的实测镜质体随机反射率(R_(o))界定了17α(H)-重排藿烷参数作为成熟度指标的适用范围。结果表明,无论在排出油还是滞留油中,参数C_(29)*/(C_(29)*+C_(29)H)和C_(30)*/(C_(30)*+C_(30)H)呈现出类似的三段式变化特征,均随实验温度的升高先降低后升高最后降低,表明两个参数可能是较好的油源对比指标。在325℃之前,即R_(o)<1.01%时,参数变化幅度均不明显;但在325~385℃之间,两个参数均随温度的升高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表明在有机质成熟中期—高成熟早期阶段(1.01%<R_(o)<1.48%)两个参数均可作为有效的成熟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模拟实验 排出油 滞留油 17α(H)-重排 热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侏罗系原油重排藿烷类化合物的组成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43
4
作者 朱扬明 钟荣春 +1 位作者 蔡勋育 罗毅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53-260,共8页
川中石龙场油田侏罗系湖相原油中重排藿烷类化合物异常丰富,经GC/MS和GC/MS/MS分析,检出17α(H)-重排藿烷和18α(H)-新藿烷及未知结构的早洗脱重排藿烷三个完整系列。17α(H)-重排藿烷相对含量最高,碳数分布范围为C27、C29~C35,分布模... 川中石龙场油田侏罗系湖相原油中重排藿烷类化合物异常丰富,经GC/MS和GC/MS/MS分析,检出17α(H)-重排藿烷和18α(H)-新藿烷及未知结构的早洗脱重排藿烷三个完整系列。17α(H)-重排藿烷相对含量最高,碳数分布范围为C27、C29~C35,分布模式与正常藿烷相似,C30化合物为主峰,C31以上化合物每个碳数有两个异构体。18α(H)-新藿烷系列含量明显低于重排藿烷,主要有Ts和C29Ts两个化合物,可能还存在C30的同系物。早洗脱重排藿烷系列碳数为C29~C35,C31以上每个碳数有一对异构体,具有与正常藿烷和重排藿烷相似的分布特征。这些化合物的生物先质物可能是细菌藿类物质。其形成过程与氧化性且富含粘土的沉积环境性质有密切联系,高成熟度条件下有利于它们的相对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排 17α(H)-重排 18α(H)- 早洗脱重排 原油 川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芳烃参数研究煤系烃源岩中重排藿烷成因 被引量:12
5
作者 李红磊 张敏 +1 位作者 姜连 程熊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91-199,共9页
研究发现鄂尔多斯盆地部分地区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存在较高丰度的17α(H)-重排藿烷和早洗脱重排藿烷,在对重排藿烷分布、组成特征及生标组成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应用芳烃参数对高丰度重排藿烷的成因进行了探讨。饱和烃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 研究发现鄂尔多斯盆地部分地区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存在较高丰度的17α(H)-重排藿烷和早洗脱重排藿烷,在对重排藿烷分布、组成特征及生标组成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应用芳烃参数对高丰度重排藿烷的成因进行了探讨。饱和烃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显示,高重排藿烷与陆源高等植物生源关系密切,主要在弱氧化沉积环境下演化形成。具有高—异常高丰度17α(H)-重排藿烷和早洗脱重排藿烷(C30*/C30H>0.2、C30E/C30H>0.1)的烃源岩二环+三环芳烃相对含量一般大于50%,四环、五环芳烃含量相对较低,普遍低于35%,未见芳香甾萜类,研究认为其生源主要为陆生高等植物;甲基菲指数MPI1、MPI2和甲基菲比值F1研究结果显示,Pr/Ph>1的弱氧化环境烃源岩17α(H)-重排藿烷和早洗脱重排藿烷在进入成熟阶段后开始大量形成,并随成熟度升高而增大;Pr/Ph<1还原环境下的烃源岩重排藿烷丰度相对较低,但在进入成熟阶段后仍有随成熟度升高而增大的趋势;三芴系列化合物参数表明,沉积环境的弱氧化性质对17α(H)-重排藿烷和早洗脱重排藿烷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沼泽相沉积环境最有利于重排藿烷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α(H)-重排 芳烃 煤系烃源岩 鄂尔多斯盆地 早洗脱重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吴起—高桥地区延长组重排类藿烷分布特征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13
6
作者 董君妍 陈世加 +3 位作者 邹贤利 姚泾利 李勇 苏凯明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34-841,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吴起—高桥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长9段烃源岩中检测出异常高丰度的重排类藿烷化合物。通过对不同层段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的对比和探讨,对研究区烃源岩进行了分类并对其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GC-MS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 鄂尔多斯盆地吴起—高桥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长9段烃源岩中检测出异常高丰度的重排类藿烷化合物。通过对不同层段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的对比和探讨,对研究区烃源岩进行了分类并对其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GC-MS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源岩中含17α(H)-重排藿烷、早洗脱重排藿烷以及18α(H)-新藿烷(Ts和C29Ts)这3个系列重排藿烷类化合物。根据重排藿烷相对丰度存在的差异,可以将烃源岩划为以17α(H)-C30藿烷(C30H)为主峰,以17α(H)-C30重排藿烷(C30*)为主峰和以18α(H)-C27新藿烷(Ts)为主峰的3种类型。此外,早洗脱重排藿烷常与高丰度的17α(H)-重排藿烷以及18α(H)-新藿烷相伴出现,且这3类重排藿烷富集的烃源岩中同时富含重排甾烷和重排补身烷,说明重排类化合物的形成可能受控于相似的机制。各项地球化学参数的对比分析表明,高黏土含量、氧化性淡水沉积环境和以陆源植物为主的母质来源更利于烃源岩中高丰度重排类藿烷化合物的形成,较高的热成熟度促进藿烷重排反应的发生,但要考虑高成熟度下化合物裂解速率不同而造成的含量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a(11)-重排 早洗脱重排 18a(11)- 重排补身 成熟度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不同沉积环境中煤系烃源岩重排藿烷的组成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7
7
作者 段志强 张敏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27-32,43,共7页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中重排藿烷类化合物异常丰富,经GC/MS分析,检测出17α(H)-重排藿烷系列相对丰度最高,这类化合物以C30重排藿烷为主峰,C29重排化合物次之,分布模式与正常藿烷类似。从烃源岩的生源构成、沉积环境的氧化还...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中重排藿烷类化合物异常丰富,经GC/MS分析,检测出17α(H)-重排藿烷系列相对丰度最高,这类化合物以C30重排藿烷为主峰,C29重排化合物次之,分布模式与正常藿烷类似。从烃源岩的生源构成、沉积环境的氧化还原性和有机质的热演化程度3个方面来探讨高丰度的17α(H)-重排藿烷的成因。研究表明,烃源岩中高丰度17α(H)-重排藿烷的母质来源可能是低等水生菌藻类弱氧化-弱还原、微咸水的扇缘泥炭沼泽相有利于高丰度17α(H)-重排藿烷形成;其形成不完全取决有机质的热演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煤系烃源岩 沉积环境 17α(H)-重排 有机质的热演化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物和水对干酪根热解生烃作用的影响——Ⅲ.甾、藿烷(烯)的形成与热演化 被引量:17
8
作者 潘长春 耿安松 +1 位作者 钟宁宁 刘金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46-453,共8页
金管-高压釜体系下干酪根热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含水量和不同矿物介质条件下,甾、藿烷(烯)的热演化特征具有明显差异。在纯干酪根、干酪根+水(TOC¨水=1¨1.5)和干酪根+高岭石+水(TOC¨矿物¨水=1¨24¨7~... 金管-高压釜体系下干酪根热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含水量和不同矿物介质条件下,甾、藿烷(烯)的热演化特征具有明显差异。在纯干酪根、干酪根+水(TOC¨水=1¨1.5)和干酪根+高岭石+水(TOC¨矿物¨水=1¨24¨7~10)三种情形下,甾、藿烷(烯)热演化速率高于干酪根+蒙脱石、方解石或白云石+水(TOC¨矿物¨水=1¨24¨7~10)三种情形。对于前三种情形,藿烯类的热稳定性比17β(H)21β(H)-藿烷类低,对于后三种情形两类化合物的稳定性正好相反。C3122S/(22R+22S)升藿烷和C2920S/(20R+20S)和C29αββ/(ααα+αββ)甾烷比值都先从240℃至280℃降低,然后从280℃至320℃升高。表明这些化合物以不同的键合方式结合在干酪根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物催化作用 17β(H)21β(H)- 17α(H)21β(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县凹陷未熟蒸发岩沉积物中C22-C27甾烯和C24-C30四环萜烷的检出 被引量:5
9
作者 陈腾水 徐忠辉 +5 位作者 刘菊 卢鸿 盛国英 彭平安 Kliti Grice Paul Greenwood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89-298,共10页
晋县凹陷赵芯2井(2459m,E2k)低熟蒸发岩样品中检出了异常分布的C22-C27甾烯和C24-C30四环萜烷(17,21-断藿烷),但在同井更深、成熟度相对更高的沉积物中并未检出。实测镜质组反射率Ro=0.43%以及芳烃馏分中有高丰度的苯并噻吩和多烷基化... 晋县凹陷赵芯2井(2459m,E2k)低熟蒸发岩样品中检出了异常分布的C22-C27甾烯和C24-C30四环萜烷(17,21-断藿烷),但在同井更深、成熟度相对更高的沉积物中并未检出。实测镜质组反射率Ro=0.43%以及芳烃馏分中有高丰度的苯并噻吩和多烷基化的二苯并噻吩,说明热催化作用成因是不可能的,微生物参与成为最可能的生成途经。沉积抽提物未显示出常规生物降解的痕迹,因此这些化合物很可能是在早期成岩阶段特定微生物作用的结果。该区油样中检出的C21-C29甾烷的特征与同时检出的C22-C27甾烯特征一致,进一步表明微生物作用的可能性;高丰度的C24-C30四环萜烷(17,21-断藿烷)和常规藿烷、甲基藿烷相匹配,以及高丰度的C22-C27甾烯和规则甾烷缺失相匹配,特别是芳烃馏分中多取代二苯并噻吩类有机含硫化合物的检出,均表明异常分布的C22-C27甾烯与C24-C30四环萜烷类似,很可能是早期成岩阶段微生物改造作用下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22-C27 甾烯 C24-C30四环萜 17 21- 蒸发岩 微生物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地区延长组长10油层组成藏特征 被引量:27
10
作者 李士祥 刘显阳 +2 位作者 韩天佑 黄锦绣 焦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98-709,共12页
采用地质与地球化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长10原油、长7烃源岩和长9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分析,并结合长10储层流体包裹体与长7烃源岩供烃层位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特征差异性分析,对长10油层组油源进行综合判识。在此基础上,结... 采用地质与地球化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长10原油、长7烃源岩和长9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分析,并结合长10储层流体包裹体与长7烃源岩供烃层位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特征差异性分析,对长10油层组油源进行综合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沉积及储层特征,对长10油藏的控制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9烃源岩为长10油藏的主力烃源岩,长7烃源岩也有贡献,但作用有限。长10油藏的形成受源岩条件、沉积、成岩和微构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成藏条件较为复杂。长9烃源岩的范围及发育程度控制着长10油藏的分布,有利的沉积相带、成岩相带和长9暗色泥岩的过剩压力高值区,为油藏发育的有利目标区。长10油藏受构造和岩性的双重控制,主要发育构造-岩性油藏、砂岩上倾方向尖灭性油藏和上倾方向岩性致密遮挡油藏3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α(H)-重排 流体包裹体 长10油层组 成藏控制因素 -源对比 陕北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盆地不同凹陷原油生物标志物分布与组成特征 被引量:48
11
作者 包建平 朱翠山 倪春华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46-652,共7页
通过对取自北部湾盆地不同凹陷典型原油样品中各类生物标志物的分布与组成特征的系统分析,发现盆地北部的涠西南凹陷和乌石凹陷所产原油具有姥植比低和奥利烷与各类重排构型生物标志物含量低,而C26+长链三环萜烷系列和C304-甲基甾烷含... 通过对取自北部湾盆地不同凹陷典型原油样品中各类生物标志物的分布与组成特征的系统分析,发现盆地北部的涠西南凹陷和乌石凹陷所产原油具有姥植比低和奥利烷与各类重排构型生物标志物含量低,而C26+长链三环萜烷系列和C304-甲基甾烷含量高的特点,且其三环萜烷系列呈现以C23为主峰的正态分布,指示了该类原油的烃源岩沉积时水体较深,还原性相对较强,且原始生烃母质以藻类为主;而南部福山凹陷和迈陈凹陷所产的原油则具有姥植比高和奥利烷与各类重排构型生物标志物含量高的特征,而C26+长链三环萜烷系列和C304-甲基甾烷含量低,且其三环萜烷系列呈现C19—C26阶梯状依次降低,表明这类原油的烃源岩沉积时水体较浅,还原性相对较弱,且原始生烃母质中被子植物来源的陆源有机质贡献较大。由此表明北部湾盆地南北不同凹陷第三纪的沉积特征和有机质生源构成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盆地 原油 生物标志物 4-甲基甾 奥利 重排 重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长9^1湖相优质烃源岩成藏意义 被引量:118
12
作者 张文正 杨华 李善鹏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57-562,568,共7页
为了查明鄂尔多斯盆地长91湖相黑色泥页岩烃源岩的成藏意义,运用测井-有机地球化学综合识别方法圈定其分布范围,通过地球化学参数的对比,厘定油-源关系,评价其生排烃规模和有利成藏区带。志丹地区南部是长91优质烃源层的主要发育区带。... 为了查明鄂尔多斯盆地长91湖相黑色泥页岩烃源岩的成藏意义,运用测井-有机地球化学综合识别方法圈定其分布范围,通过地球化学参数的对比,厘定油-源关系,评价其生排烃规模和有利成藏区带。志丹地区南部是长91优质烃源层的主要发育区带。长91优质烃源层不仅生烃能力强,而且排烃能力也较强。以志丹地区长91烃源岩具有异常高的C30-重排藿烷、异常低的C30藿烷这一显著特征为主要依据,结合其他地球化学参数进行的油源对比表明,志丹南部地区的长8—长9储集层原油与长91烃源岩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而其他地区长91储集层原油与长91烃源岩的可对比性差。长91烃源岩是重要的区带性油源岩,在志丹南部地区延长组长8—长9储集层成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30-重排 油源对比 成藏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湖相油型油的精细划分与油源对比 被引量:20
13
作者 杨华 张文正 +2 位作者 彭平安 刘飞 罗丽荣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6年第2期196-205,共10页
含油盆地同一类型原油的精细划分与油源对比是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大量样品的GC-MS分析资料显示,与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湖相烃源岩的17α(H)-C30重排藿烷(C*_(30))相对丰度的变化特征相耦合,原油的C*_(30)相对丰度也表现... 含油盆地同一类型原油的精细划分与油源对比是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大量样品的GC-MS分析资料显示,与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湖相烃源岩的17α(H)-C30重排藿烷(C*_(30))相对丰度的变化特征相耦合,原油的C*_(30)相对丰度也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差异性与规律性,并且C*_(30)相对丰度的变化与重排甾烷、C29Ts、Ts等具有良好的关联性。因而,以C*_(30)相对丰度为主要依据,进行C*_(30)/C29降藿烷值-C*_(30)/C30藿烷值、C29Ts/C29降藿烷值-C*_(30)/C30藿烷值等图解分析,可将中生界湖相油型油细分为异常高的C*_(30)相对丰度、较高—高的C*_(30)相对丰度和低C*_(30)相对丰度等3类。在此基础上,开展油岩的甾烷、萜烷生物标志物的分布特征及相关参数、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等的对比,进一步结合烃源岩的发育特征、成藏组合特征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长7优质烃源岩(油页岩)是盆地中生界的主力烃源岩,长7、长9黑色泥岩是次要烃源岩,长6、长8暗色泥岩对油源的贡献有限。中生界油源供给呈"一源主导、多源参与"的特征。这一认识对于盆地中生界资源评价与进一步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地球化学 17α(H)-重排 生物标志物 单体烃碳同位素 油源对比 烃源岩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柯克亚油田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和油源研究 被引量:17
14
作者 唐友军 侯读杰 肖中尧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60-162,共3页
应用GC/MS、GC/MS/MS分析技术,剖析了塔西南地区侏罗系和二叠系两套烃源岩生物标志物组合特征,建立了区分的指标体系,即二叠系源岩重排藿烷、C30-未知萜烷含量丰富,侏罗系源岩重排藿烷含量较低,但检测到二萜类化合物,而在二叠系源岩中... 应用GC/MS、GC/MS/MS分析技术,剖析了塔西南地区侏罗系和二叠系两套烃源岩生物标志物组合特征,建立了区分的指标体系,即二叠系源岩重排藿烷、C30-未知萜烷含量丰富,侏罗系源岩重排藿烷含量较低,但检测到二萜类化合物,而在二叠系源岩中未检测到该类化合物。柯克亚原油重排藿烷、C30-未知萜烷发育。精细油-岩对比结果表明,柯克亚原油主要来源于二叠系烃源岩,同时原油中检测出微量的二萜类化合物,说明侏罗系烃源岩也有一定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化合物组合 重排 -岩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