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15N示踪的“稻/草-食用菌-菜”循环系统氮肥利用率评价 被引量:2
1
作者 钟珍梅 黄勤楼 +2 位作者 陈钟钿 黄秀声 冯德庆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253-259,共7页
氮利用效率是评价作物生产及循环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指标,该研究比较"稻/草-食用菌-菜"循环农业的氮利用效率,为该模式在南方地区推广提供依据。该研究设置"水稻-食用菌-白菜"(R模式)和"狼尾草-食用菌-白菜&qu... 氮利用效率是评价作物生产及循环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指标,该研究比较"稻/草-食用菌-菜"循环农业的氮利用效率,为该模式在南方地区推广提供依据。该研究设置"水稻-食用菌-白菜"(R模式)和"狼尾草-食用菌-白菜"(P模式)2个循环农业模式,每个循环农业模式均包括3个生产环节,分别为:15N尿素栽培水稻和狼尾草(Ⅰ环节)、15N稻草和牧草栽培平菇(Ⅱ环节)、15N菌渣栽培白菜(Ⅲ环节)。结果表明,15N在稻谷的分配比例最高,为57.75%,而狼尾草第1次刈割15N分配比例最高,为58.94%。2模式氮利用效率均以Ⅰ环节最高,分别为23.44%和43.34%,其次为Ⅱ环节,Ⅲ环节最低,且P模式3个环节之间氮利用率达到显著水平;氮残留率以Ⅱ环节最高,其次为Ⅲ环节,Ⅰ环节最低。Ⅰ环节杂交狼尾草的氮利用效率高于水稻,Ⅱ环节利用杂交狼尾草栽培平菇氮利用效率也高于稻草栽培平菇,"狼尾草-食用菌-白菜"循环农业模式(P模式)的氮肥循环利用效率高于"水稻-食用菌-白菜"循环农业模式(R模式),表现为Ⅰ、Ⅱ和Ⅰ+Ⅱ+Ⅲ环节P模式氮利用效率较R模式显著提高了84.90%、69.31%和47.29%。加环后2种循环农业模式氮利用效率均得到提高,与单一水稻/狼尾草种植相比,"稻/草-食用菌-白菜"模式植株地上部15N累积量分别从63.50和112.30 mg增加至115.33和169.89 mg,氮肥利用率分别从22.29%和39.41%增加至40.48%和59.62%。"狼尾草-食用菌-白菜"循环农业模式可在南方地区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 尿素肥料 水稻 狼尾草 食用菌 循环农业 15n标记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区砂糖桔短期种植对土壤氮转化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杨会 朱同彬 +4 位作者 吴夏 吴华英 唐伟 蓝高勇 Christoph Müller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2-60,共9页
利用15N同位素成对标记法并结合MCMC数值模型,研究岩溶区乔灌地开垦种植砂糖桔4年后土壤氮转化特征。结果显示:乔灌地开垦种植砂糖桔后,土壤有机氮矿化速率由2.93 mg N·kg^(−1)·d^(−1)显著下降至0.60 mg N·kg^(−1)·... 利用15N同位素成对标记法并结合MCMC数值模型,研究岩溶区乔灌地开垦种植砂糖桔4年后土壤氮转化特征。结果显示:乔灌地开垦种植砂糖桔后,土壤有机氮矿化速率由2.93 mg N·kg^(−1)·d^(−1)显著下降至0.60 mg N·kg^(−1)·d^(−1),土壤无机氮的供应能力降低,土壤有机氮矿化速率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钙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性,与铁、铝、钾和黏粒比例呈显著负相关性;土壤铵态氮微生物同化速率由1.76 mg N·kg^(−1)·d^(−1)显著降低为0.10 mg N·kg^(−1)·d^(−1),在砂糖桔地铵态氮微生物同化速率与有机氮矿化速率的比值仅为0.17。乔灌地土壤自养硝化速率高达11.06 mg N·kg^(−1)·d^(−1),而硝态氮微生物同化作用微弱,硝态氮异化还原速率仅为0.64 mg N·kg^(−1)·d^(−1),导致硝态氮净产生速率达到10.42 mg N·kg^(−1)·d^(−1)。由于土壤铵态氮浓度的降低和施肥导致土壤酸化不利于硝化细菌的活动,自养硝化速率显著降低至1.68 mg N·kg^(−1)·d^(−1)。岩溶区乔灌地开垦种植砂糖桔4年后土壤氮转化速率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 土地利用方式 15n标记技术 氮转化过程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平原玉米种植中施入氮肥的去向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张妍 李发东 +1 位作者 时鹏 韦安磊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10-215,共6页
为了定量研究玉米氮肥利用特性以及肥料氮的去向,设计了^(15) N标记微区控制试验,设置3个施氮水平:不施氮肥(对照)、低氮处理(120kg N/hm^2)和高氮处理(240kg N/hm^2)。结果表明:土壤中残留^(15) N量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 为了定量研究玉米氮肥利用特性以及肥料氮的去向,设计了^(15) N标记微区控制试验,设置3个施氮水平:不施氮肥(对照)、低氮处理(120kg N/hm^2)和高氮处理(240kg N/hm^2)。结果表明:土壤中残留^(15) N量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在空间分布上,总体呈现出随土壤深度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高氮处理和低氮处理^(15) N累积量均以40—60cm和60—80cm土层最多,这两层残留^(15) N总量分别占总投入量的37.55%和18.99%。与对照相比,施氮处理均显著提高了玉米地上、地下生物量和籽粒产量以及各部分吸氮量。虽然高氮处理较低氮处理施氮量增加了1倍,但籽粒产量仅增加0.14倍。氮肥农学效率与氮肥表观利用率随着施氮量增加而显著降低。高氮处理和低氮处理中玉米对^(15) N标记氮肥的利用率分别为28.86%和31.15%,土壤氮残留率分别为50.42%和36.52%,当季进入地下水的比率分别为4.27%和0.68%,其他损失率分别为16.45%和32.33%。研究结果表明,施氮量为120kg/hm^2可有效增加玉米产量,同时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土壤氮累积,减小氮肥施用产生的环境污染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15n标记技术 氮肥利用 残留 损失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无机配施体系中有机肥腐熟程度对化肥氮利用率的影响机制 被引量:9
4
作者 张勇 徐智 +6 位作者 王宇蕴 邓亚琴 刘美菊 尹元萍 郑魁 娄义晟 赵兵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51-1060,共10页
为探究有机肥腐熟度对配施化肥氮利用率的作用机制,利用^(15)N标记技术进行意大利生菜盆栽试验,从堆肥过程中选取不同腐熟度的有机肥[按照种子发芽指数(GI值)为50%、80%和100%进行堆肥的腐熟度区分],研究施^(15)NPK化肥(对照,CK)、^(15)... 为探究有机肥腐熟度对配施化肥氮利用率的作用机制,利用^(15)N标记技术进行意大利生菜盆栽试验,从堆肥过程中选取不同腐熟度的有机肥[按照种子发芽指数(GI值)为50%、80%和100%进行堆肥的腐熟度区分],研究施^(15)NPK化肥(对照,CK)、^(15)NPK+GI 50%有机肥(GI50)、^(15)NPK+GI 80%有机肥(GI80)、^(15)NPK+GI 100%有机肥(GI100)4个处理对意大利生菜化肥氮的转化、吸收和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添加有机肥处理意大利生菜生物量、^(15)N吸收量与^(15)N利用率分别显著提高30.5%~56.1%、40.0%~91.0%和15.5%~41.8%(P<0.05),GI80处理较GI50处理生物量、^(15)N吸收量与利用率分别显著提高17.1%、31.8%和35.4%(P<0.05),GI100处理较GI50处理生物量、^(15)N吸收量与利用率分别显著提高19.6%、15.8%和22.8%(P<0.05)。试验期间,添加有机肥处理较CK处理土壤^(15)NH_(4)^(+)-N显著提高44.9%~74.2%(P<0.05),^(15)NO_(3)^(-)-N显著降低8.4%~38.1%(P<0.05),净硝化率显著降低10.8%~24.6%(P<0.05);GI80处理较GI50处理土壤^(15)NH_(4)^(+)-N提高7.9%~11.5%,^(15)NO_(3)^(-)-N显著降低18.5%~50.4%(P<0.05),净硝化率显著降低15.0%~28.2%(P<0.05);GI100处理较GI50处理土壤^(15)NH_(4)^(+)-N显著提高11.5%~26.9%(P<0.05),^(15)NO_(3)^(-)-N显著降低15.8%~22.7%(P<0.05),净硝化率显著降低12.5%~23.9%(P<0.05)。土壤微生物量氮(MB^(15)N)缓慢上升,添加有机肥处理较CK处理显著提高67.3%~94.1%(P<0.05),GI80处理较GI50处理提高6.0%~23.8%,GI100处理较GI50处理显著提高6.9%~25.5%(P<0.05)。各处理MB^(15)N占MBN的54.9%~71.6%(P<0.05)。相关分析结果表明,MB^(15)N、^(15)NH_(4)^(+)-N与^(15)N吸收量、^(15)N利用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且RDA分析结果说明MB^(15)N是影响化肥^(15)N吸收利用的关键驱动因子。因此,有机无机配施体系中适当增加有机肥的腐熟度(GI≥80%)能够明显增强土壤微生物的固氮能力,提高土壤氮素水平,减缓土壤铵态氮向硝态氮的转化速度,降低土壤净硝化速率,从而提高化肥氮的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肥配施 有机肥腐熟度 化肥氮利用率 土壤氮含量 净硝化率 ^(15)n标记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的氮素吸收、分配与利用特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严红梅 段秋宇 +3 位作者 彭霄 李虹桥 郭世星 吴永成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27-232,共6页
【目的】探究油菜的氮素吸收、分配与利用特性。【方法】选用矮秆油菜MJ01(V_(1))和高秆油菜川油36(V_(2)),设置两种密度(2株/盆,4株/盆)处理,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方法开展了盆栽试验研究。【结果】V_(1)品种的成熟期植株干重和籽粒产... 【目的】探究油菜的氮素吸收、分配与利用特性。【方法】选用矮秆油菜MJ01(V_(1))和高秆油菜川油36(V_(2)),设置两种密度(2株/盆,4株/盆)处理,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方法开展了盆栽试验研究。【结果】V_(1)品种的成熟期植株干重和籽粒产量均低于V_(2)品种,经济系数则相对较高;V_(1)品种氮素积累量显著低于V_(2)品种,氮收获指数则相对略高;V_(1)品种茎秆和角果壳中^(15)N的分配比例均低于V_(2)品种,而籽粒中^(15)N的分配比例则略高于V_(2)品种。增加密度,降低了肥料^(15)N在叶片中的分配比例,但显著提高了肥料^(15)N在茎秆中的分配比例。相同密度下,V_(1)品种的标记^(15)N回收率(41.8%~42.0%)显著大于V_(2)品种(36.8%~37.7%),标记^(15)N损失率(19.3%~25.1%)则显著低于V_(2)品种(32.3%~34.0%)。密度对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氮收获指数、植株^(15)N积累量和籽粒^(15)N的分配比例和标记^(15)N回收率均无显著影响。【结论】盆栽条件下,油菜对肥料^(15)N的当季吸收比例为36.8%~42.0%,植株吸收的^(15)N在茎秆、角果壳和籽粒中的分配比例分别为13.07%~16.49%、13.70%~17.77%以及66.52%~70.53%,肥料^(15)N损失率为19.3%~3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15)n同位素标记技术 氮素吸收 氮素分配 氮素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