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5-羟基硬脂酸聚乙二醇酯胶束对盐酸特比萘芬滴眼液角膜吸收的促进作用 被引量:4
1
作者 周天洋 夏慧芸 +1 位作者 何继军 张俊杰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09-1013,共5页
背景 15-羟基硬脂酸聚乙二醇酯(HS15)是一种低毒性的新型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广泛用于难溶性药物的增溶,载药量高并能够促进上皮组织对药物的吸收,有助于难溶性抗真菌药物眼部局部用药后的角膜传递,但目前其对抗真菌药物盐酸特... 背景 15-羟基硬脂酸聚乙二醇酯(HS15)是一种低毒性的新型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广泛用于难溶性药物的增溶,载药量高并能够促进上皮组织对药物的吸收,有助于难溶性抗真菌药物眼部局部用药后的角膜传递,但目前其对抗真菌药物盐酸特比萘芬(TH)眼部应用后的促吸收作用及其对眼组织有无刺激性尚不清楚。 目的 研究HS15胶束(HNMs)对TH的促角膜吸收作用及局部刺激性。 方法 采用共溶剂法制备质量分数0.5%TH-HNMs,用光散射粒度分析仪测定胶束的粒径及Zeta电位,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胶束的形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TH包封率及不同pH条件下胶束中TH的累积释放量。取普通级健康雄性新西兰白兔5只,用0.5%TH-HNMs点眼后行兔眼刺激性试验。另取新西兰白兔9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均以右眼作为用药眼。实验组用50 μl TH-HNMs点右眼,对照组用50 μl 0.5% TH油剂点右眼。分别于点眼后5、15、30、60、90、120、180、240和360 min经兔耳缘静脉注射过量质量分数4%戊巴比妥钠溶液处死实验兔,剖取角膜组织后采用HPLC法测定角膜组织中TH质量分数。 结果 制备的TH-HNMs平均粒径为13.32 nm,多分散系数为0.046,Zeta电位为-0.133 mV。TH-HNMs药物包封率为100%。TH体外释放速度呈pH依赖性,6 h后在pH 5.0的磷酸盐缓冲液中累积释放量达(95.20±3.20)%,在pH 7.4的缓冲液中累积释放量仅为(0.17±0.01)%。0.5%TH-HNMs点眼后兔眼组织刺激性评分均低于2分,眼部组织未发现任何损伤。0.5%TH-HNMs点眼后角膜中药物达峰时间均为5 min,达峰质量分数为(20.26±2.26)μg/g,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0±0.44)μg/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926,P=0.000)。实验组兔眼给药后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360 min为1 292.25 μg/(g·min),是对照组的15.6倍。 结论 TH-HNMs的制备工艺简单,包封率高,粒径小,无眼部刺激性,与TH油剂相比,点眼后能够显著促进TH在兔眼角膜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药物制备 药物传递系统/方法 乙二醇/药代动力学 微胶粒 盐酸特比萘芬/药代动力学 15-羟基硬脂酸聚乙二醇酯 角膜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磺基硬脂酸聚乙二醇双酯钠盐的合成 被引量:15
2
作者 谢红璐 王伟 王万兴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621-622,共2页
以α 磺基硬脂酸和聚乙二醇为原料 ,经酯化、中和合成双生表面活性剂α 磺基硬脂酸聚乙二醇双酯钠盐。实验结果表明 ,在催化剂用量为 0 6 % (基于反应体系的质量分数 ) ,酸醇的量比为 2 5∶1 0 ,反应时间 3h ,反应温度 135~ 14 0℃... 以α 磺基硬脂酸和聚乙二醇为原料 ,经酯化、中和合成双生表面活性剂α 磺基硬脂酸聚乙二醇双酯钠盐。实验结果表明 ,在催化剂用量为 0 6 % (基于反应体系的质量分数 ) ,酸醇的量比为 2 5∶1 0 ,反应时间 3h ,反应温度 135~ 14 0℃时 ,产物收率达 87 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磺基硬脂酸乙二醇钠盐 合成 双生表面活性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羟基硬脂酸乙二醇双酯的合成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邹灯旺 兰云军 +2 位作者 毛培 兰茜 沈晓军 《皮革科学与工程》 CAS 2017年第3期36-41,共6页
以12-羟基硬脂酸和乙二醇为原料,采用单因素实验法和正交实验法对12-羟基硬脂酸乙二醇双酯的合成工艺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反应条件是:12-羟基硬脂酸与乙二醇的摩尔比为2∶1.1,反应温度135℃,反应时间4 h,催化剂对甲苯磺酸用量为... 以12-羟基硬脂酸和乙二醇为原料,采用单因素实验法和正交实验法对12-羟基硬脂酸乙二醇双酯的合成工艺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反应条件是:12-羟基硬脂酸与乙二醇的摩尔比为2∶1.1,反应温度135℃,反应时间4 h,催化剂对甲苯磺酸用量为12-羟基硬脂酸和乙二醇总质量的0.6%,在优化条件下合成的12-羟基硬脂酸乙二醇双酯产率可达99%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羟基硬脂酸乙二醇 12-羟基硬脂酸 乙二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二醇/聚(β-羟基丁酸酯)两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表征 被引量:1
4
作者 许峰 冷兵 +2 位作者 马健岩 王利凤 曾宇平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09年第1期66-69,共4页
为改进聚(β-羟基丁酸酯)(PHB)的结晶性和亲水性,通过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的端酰氯基团和聚(β-羟基丁酸酯)的端羟基基团的官能团反应,制备了聚乙二醇/聚(β-羟基丁酸酯)两嵌段共聚物。通过红外光谱、核磁、X射线衍射、差热分析和凝胶... 为改进聚(β-羟基丁酸酯)(PHB)的结晶性和亲水性,通过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的端酰氯基团和聚(β-羟基丁酸酯)的端羟基基团的官能团反应,制备了聚乙二醇/聚(β-羟基丁酸酯)两嵌段共聚物。通过红外光谱、核磁、X射线衍射、差热分析和凝胶渗透色谱等手段,证明制备了嵌段共聚物。吸水实验表明,材料的亲水性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二醇 -羟基丁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二醇/聚(β-羟基丁酸酯)/聚乙二醇三嵌段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5
作者 许峰 冷兵 +2 位作者 马健岩 曾宇平 王利凤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09年第5期701-704,共4页
为改进聚(β-羟基丁酸酯)(PHB)的结晶性和亲水性,通过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的端酰氯基团和聚(β-羟基丁酸酯)的端羟基基团的官能团反应,制备了聚乙二醇/聚(β-羟基丁酸酯)/聚乙二醇三嵌段共聚物。通过红外光谱、核磁、X-射线衍射、差热... 为改进聚(β-羟基丁酸酯)(PHB)的结晶性和亲水性,通过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的端酰氯基团和聚(β-羟基丁酸酯)的端羟基基团的官能团反应,制备了聚乙二醇/聚(β-羟基丁酸酯)/聚乙二醇三嵌段共聚物。通过红外光谱、核磁、X-射线衍射、差热分析和凝胶渗透色谱等手段,证明制备了嵌段共聚物。吸水实验表明,材料的亲水性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二醇 -羟基丁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3-羟基丁酸酯-聚乙二醇共混改性微球的制备
6
作者 李钒 田丰 +1 位作者 刘长军 赵永亮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z2期239-242,共4页
以聚3-羟基丁酸酯(PHB)和聚乙二醇(PEG)共混物为原料,采用复乳化-溶剂蒸发技术制备微球。通过FTIR、DSC和SEM等手段研究了在微球基材中引入PEG对最终微球组成、结构以及表面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该工艺可以在微球的基材中引入PEG,... 以聚3-羟基丁酸酯(PHB)和聚乙二醇(PEG)共混物为原料,采用复乳化-溶剂蒸发技术制备微球。通过FTIR、DSC和SEM等手段研究了在微球基材中引入PEG对最终微球组成、结构以及表面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该工艺可以在微球的基材中引入PEG,从而降低PHB结晶相的规整度;随着PEG/PHB质量比变化,微球结构和表面形貌差别明显,最优质量比为1∶4时,微球的得率达到36.1%,微球表面呈多孔状态,内部为微球嵌套结构,预期可以达到较好的控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羟基丁酸 乙二醇 微球 复乳化-溶剂蒸发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偶联法制备聚羟基丁酸酯/聚乙二醇共聚物及其性能 被引量:1
7
作者 蔡志江 杨光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45-148,共4页
利用二异氰酸酯为偶联剂,采用不同分子量的聚乙二醇(PEG)与聚羟基丁酸酯(PHB)进行偶联反应,制备一系列聚羟基丁酸酯/聚乙二醇共聚物。利用红外光谱(FT-IR)、差示扫描量热(DSC)、广角X射线衍射(WAXD)、表面水相接触角及力学性能实验对共... 利用二异氰酸酯为偶联剂,采用不同分子量的聚乙二醇(PEG)与聚羟基丁酸酯(PHB)进行偶联反应,制备一系列聚羟基丁酸酯/聚乙二醇共聚物。利用红外光谱(FT-IR)、差示扫描量热(DSC)、广角X射线衍射(WAXD)、表面水相接触角及力学性能实验对共聚物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偶联聚乙二醇后,PHB链的规整度降低,PHB的结晶度下降,非结晶区增大,同时表面亲水性变好,当采用高分子量的PEG后,共聚物的拉抻应力-应变曲线中出现了明显的屈服点,断裂伸长率也有了较大的提高,达到了11%,韧性得到改善,力学性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羟基丁酸) 乙二醇 偶联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二醇/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多孔细胞支架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6
8
作者 邹静恂 杨华 +1 位作者 徐瑞兴 王喆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3期234-236,共3页
以聚乙二醇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PEG/PBT)嵌段共聚物为原料 ,采用溶液浇铸 颗粒滤除法制备了在不同致孔剂粒子尺寸条件下的一系列PEG/PBT多孔细胞支架 ;用质量法测定其孔隙率 ;并在PEG/PBT多孔支架上进行细胞培养。研究结果表明 :... 以聚乙二醇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PEG/PBT)嵌段共聚物为原料 ,采用溶液浇铸 颗粒滤除法制备了在不同致孔剂粒子尺寸条件下的一系列PEG/PBT多孔细胞支架 ;用质量法测定其孔隙率 ;并在PEG/PBT多孔支架上进行细胞培养。研究结果表明 :随着制备过程中致孔剂用量的增加 ,多孔支架的孔隙率逐渐增加 ,致孔剂的颗粒大小对多孔支架的孔径影响较大 ,对孔隙率影响较小。在致孔剂用量及致孔剂颗粒尺寸都相同的情况下 ,随着共聚物中PBT的增加 ,孔隙率逐渐下降 ,细胞 (培养 )在支架上繁殖情况良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二醇 对苯二甲酸丁二醇 多孔细胞支架 PLGA PLLA 乳酸 乳酸-羟基乙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酯基的二巯基噻二唑二聚物的摩擦学性能 被引量:24
9
作者 康茵 孙洪伟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2-86,共5页
合成了含酯基的二巯基噻二唑二聚物,采用四球试验机考察了其在12-羟基硬脂酸锂基脂中作为极压抗磨剂的摩擦学性能,并采用XPS、SEM和EDS分析了摩擦表面的特性。结果表明,添加了含酯基的二巯基噻二唑二聚物的12-羟基硬脂酸锂基脂的抗磨、... 合成了含酯基的二巯基噻二唑二聚物,采用四球试验机考察了其在12-羟基硬脂酸锂基脂中作为极压抗磨剂的摩擦学性能,并采用XPS、SEM和EDS分析了摩擦表面的特性。结果表明,添加了含酯基的二巯基噻二唑二聚物的12-羟基硬脂酸锂基脂的抗磨、减摩和抗烧结性能都得到明显提高。这是由于添加剂在摩擦过程中发生了摩擦化学反应,反应产物在金属表面上形成了一层具有抗磨减摩性能的膜,与金属表面的吸附膜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巯基噻二唑二 12-羟基硬脂酸锂基脂 抗磨 减摩 抗烧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类聚酯吸氧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柳 崔爱军 +2 位作者 何明阳 陈群 蔡煜明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72-377,共6页
制备了1,4-丁烯二醇/顺丁烯二酸酐和端羟基聚丁二烯(HTPB)/顺丁烯二酸酐酯化物吸氧剂,讨论了反应时间及醇酐比对吸氧剂酯化率的影响,并且将1,4-丁烯二醇/顺酐、HTPB/顺酐吸氧剂接枝共聚到PET中得到改性吸氧材料。考察了两种吸氧材料的... 制备了1,4-丁烯二醇/顺丁烯二酸酐和端羟基聚丁二烯(HTPB)/顺丁烯二酸酐酯化物吸氧剂,讨论了反应时间及醇酐比对吸氧剂酯化率的影响,并且将1,4-丁烯二醇/顺酐、HTPB/顺酐吸氧剂接枝共聚到PET中得到改性吸氧材料。考察了两种吸氧材料的物理性能和吸氧性能,以及影响吸氧性能的双键保留率,催化剂用量、醇酐比。实验表明,顺酐与1,4-丁烯二醇、HTPB反应的最佳酯化时间分别为2 h和3 h,含1,4-丁烯二醇/顺酐和HTPB/顺酐的吸氧材料最大数均分子量分别为3.66万和4.97万,最大双键保留率分别为77.4%和76.3%,最大催化剂用量为1.0 g/kg,含1,4-丁烯二醇/顺酐和HTPB/顺酐的吸氧材料24 h最大吸氧量为3.17 mL/g和10.04mL/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4-丁烯二醇 羟基丁二烯 对苯二甲酸乙二醇 吸氧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感染纳米羟基磷灰石局部药物缓释微球的研制及体外释药实验 被引量:12
11
作者 王永峰 靳安民 +3 位作者 魏坤 王旭东 汤善华 闵少雄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54-756,共3页
目的研制抗感染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A)药物缓释微球,为骨髓炎的治疗提供一新型的局部药物缓释系统(DDS)。方法采用nano-HA为载药核心载体,外包裹生物相容性好且可降解的聚羟基丁酸酯-羟基戊酸酯共聚物/聚乙二醇(PHBV/PEG),承载硫酸庆... 目的研制抗感染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A)药物缓释微球,为骨髓炎的治疗提供一新型的局部药物缓释系统(DDS)。方法采用nano-HA为载药核心载体,外包裹生物相容性好且可降解的聚羟基丁酸酯-羟基戊酸酯共聚物/聚乙二醇(PHBV/PEG),承载硫酸庆大霉素(GM)制成nano-HA-PHBV/PEG-GM缓释微球,研究其结构及体外释药特性。结果微球具有明显缓释作用,90mgDDS体外释放实验显示第1天释放量为165.2μg/mL,其后下降并以较低水平稳定释放,维持有效释药时间在28d以上。结论抗感染nano-HA药物缓释微球具有良好的体外缓释作用,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羟基磷灰石 羟基丁酸-羟基戊酸 乙二醇 硫酸庆大霉素 局部药物释放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B-PEG共混物为载体药物缓释微球的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赵景联 陈庆云 +1 位作者 王云海 黄建新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759-763,共5页
采用聚 β 羟基丁酸酯 (PHB)与聚乙二醇 (PEG)共混物为载体材料 ,以肌苷为模型药物 ,利用W1 O W2 型复乳蒸发技术制备肌苷缓释微球 .探讨了溶剂、稳定剂、药物浓度、载体材料等因素对微球产率、包埋率及体外释放率的影响 ,并优化了微球... 采用聚 β 羟基丁酸酯 (PHB)与聚乙二醇 (PEG)共混物为载体材料 ,以肌苷为模型药物 ,利用W1 O W2 型复乳蒸发技术制备肌苷缓释微球 .探讨了溶剂、稳定剂、药物浓度、载体材料等因素对微球产率、包埋率及体外释放率的影响 ,并优化了微球制备条件 .实验结果表明 ,以二氯甲烷为溶剂 ,当明胶质量分数为 0 .6%、肌苷质量分数为 5%、PHB与PEG的质量比为 7 3时 ,制得的微球收率为 70 % ,包埋率为 81.6% ,且微球外观圆滑 .研究微球体外释放行为时发现 ,用上述条件制得的肌苷微球在释放的第 18小时时 ,达到了最大释放量 ,并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羟基丁酸 乙二醇 缓释微球 肌苷 药物 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槲皮素PLGA-TPGS纳米粒处方筛选及体外稳定性 被引量:7
13
作者 徐红 高萌 +5 位作者 关欣 董浩 董仁超 丛中笑 张成鸿 田燕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45-350,共6页
目的采用正交实验法筛选制备槲皮素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维生素E聚乙二醇1000琥珀酸酯(PLGATPGS)纳米粒(QPTN)的最佳处方和制备工艺,并对QPTN进行体外稳定性考察。方法采用单一因素方法分别考察主药槲皮素与载体比例、乳化剂TPGS溶液浓... 目的采用正交实验法筛选制备槲皮素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维生素E聚乙二醇1000琥珀酸酯(PLGATPGS)纳米粒(QPTN)的最佳处方和制备工艺,并对QPTN进行体外稳定性考察。方法采用单一因素方法分别考察主药槲皮素与载体比例、乳化剂TPGS溶液浓度、超声功率、超声时间对QPTN粒径、载药量、包封率的影响。在单一因素实验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筛选制备QPTN的最佳处方和工艺,并制备6批QPTN。通过影响因素、加速、长期实验考察其中3批QPTN的体外稳定性。结果制备QPTN的最佳处方及工艺是槲皮素与载体比例为3∶10,TPGS溶液的浓度为0.05%,超声功率为200 W时超声6 min。在该条件下制备6批QPTN的平均粒径、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155.4±2.7)nm、(21.6±1.5)%和(93.7±2.9)%。体外稳定性实验中,QPTN在影响因素、加速、长期实验条件下稳定性良好。结论确定了制备QPTN的最佳处方和工艺,自制QPTN粒径较小,载药量和包封率较高,体外显示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皮素 纳米粒 乳酸羟基乙酸共-维生素E乙二醇1000琥珀酸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备工艺对BSA-PHB/PEG微球性能的影响
14
作者 李钒 田丰 +2 位作者 陶静 刘长军 赵永亮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A05期1950-1953,共4页
以聚3-羟基丁酸酯(PHB)和聚乙二醇(PEG)共混物为原料,引入牛血清白蛋白(BSA)作为模型药物,采用复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包埋BSA的PHB/PEG微球,研究了制备工艺对微球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较优化的微球制备工艺为:W1/O=1/... 以聚3-羟基丁酸酯(PHB)和聚乙二醇(PEG)共混物为原料,引入牛血清白蛋白(BSA)作为模型药物,采用复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包埋BSA的PHB/PEG微球,研究了制备工艺对微球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较优化的微球制备工艺为:W1/O=1/5,O/W2=1/5,聚合物浓度为4%w/v,配比m(PI-IB):m(PEG)=4:1;该工艺所得微球的平均粒径在10μm左右,BSA突释率为17.8%,30d的累积溶出量达70%左右,释放特性比较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羟基丁酸 乙二醇 微球 复乳化-溶剂蒸发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塑剂对PHBV/PBS共混物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翁云宣 吴丽珍 +3 位作者 周迎鑫 刁晓倩 王垒 张敏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6-41,共6页
分别以柠檬酸三乙酯(TEC)、聚乙二醇(PEG)作为聚β-羟基丁酸/戊酸酯(PHBV)和聚丁二酸丁二酯(PBS)共混时的增塑剂,通过熔融加工制得PHBV/PBS共混物。利用熔体流动速率仪、差示扫描量热仪、X射线衍射仪)、万能材料试验仪、扫描电子显微镜... 分别以柠檬酸三乙酯(TEC)、聚乙二醇(PEG)作为聚β-羟基丁酸/戊酸酯(PHBV)和聚丁二酸丁二酯(PBS)共混时的增塑剂,通过熔融加工制得PHBV/PBS共混物。利用熔体流动速率仪、差示扫描量热仪、X射线衍射仪)、万能材料试验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研究PHBV/PBS共混物的熔体流动速率、热性能、晶胞结构、力学性能、相形态等性能。结果表明,随着增塑剂添加量的增加,共混物性能发生显著变化。当PEG和TEC用量均为10份(质量份)时,共混物的熔体流动速率分别增大到纯共混物的约3倍和1.8倍;PEG和TEC均使共混物的拉伸断裂伸长率先增加后降低,其中PEG和TEC的含量分别为2.5份和10份时,共混物有最大断裂伸长率;共混物的结晶(Tc)和熔融温度(Tm),随着两种增塑剂量增加均略有下降。扫描电镜照片表明两种增塑剂对共混物中两相的分散起到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羟基丁酸 戊酸 丁二酸丁二 增塑剂 柠檬酸三乙 乙二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宝藿苷Ⅰ混合胶束的制备、表征及其体外活性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魏渝鉴 娄彬 王新东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2-66,共5页
目的制备宝藿苷Ⅰ混合胶束,并评价其体外活性。方法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包载宝藿苷Ⅰ的聚乙二醇-15-羟基硬脂酸酯/泊洛沙姆188混合胶束(BSPM),通过正交设计法优化BSPM的制备处方和工艺;对该混合胶束的粒径和形态进行表征,并评价其体外释... 目的制备宝藿苷Ⅰ混合胶束,并评价其体外活性。方法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包载宝藿苷Ⅰ的聚乙二醇-15-羟基硬脂酸酯/泊洛沙姆188混合胶束(BSPM),通过正交设计法优化BSPM的制备处方和工艺;对该混合胶束的粒径和形态进行表征,并评价其体外释放行为;通过细胞毒性和细胞摄取实验考察宝藿苷Ⅰ混合胶束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所制备的BSPM呈球形,形态规则,粒径均一,平均粒径约为33.59nm,包封率大于80%,BSPM释药缓慢,24h药物体外释放率为82.56%。BSPM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细胞毒性和细胞摄取率显著高于宝藿苷Ⅰ原料药。结论 BSPM粒径小,包封率高,可增加宝藿苷Ⅰ的细胞摄取,增强细胞毒性作用,是一种有效的且具有应用前景的抗肿瘤药物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胶束 乙二醇-15-羟基硬脂酸 泊洛沙姆188 抗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