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杭嘉湖平原典型水耕人为土的碳库构成与^(13)C稳定性同位素分布特征
被引量:
4
1
作者
刘兆云
章明奎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75-281,共7页
采集杭嘉湖平原的黄斑田、青紫泥田和烂青紫泥田3种代表性水耕人为土分层土样,测定土壤有机碳、颗粒态有机碳和黑碳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不同粒径团聚体与土壤颗粒中有机碳和黑碳的差异及13C稳定性同位素的剖面分异.结果表明:黄斑田土壤...
采集杭嘉湖平原的黄斑田、青紫泥田和烂青紫泥田3种代表性水耕人为土分层土样,测定土壤有机碳、颗粒态有机碳和黑碳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不同粒径团聚体与土壤颗粒中有机碳和黑碳的差异及13C稳定性同位素的剖面分异.结果表明:黄斑田土壤有机碳库低于青紫泥田和烂青紫泥田;颗粒态有机碳占土壤有机碳总量的10.6%~29.3%,并随剖面深度的增加而下降;黑碳占有机碳总量的4.2%~24.6%,在黄斑田和青紫泥田中随深度降低,而在烂青紫泥田中剖面上下差异不大;稳定性团聚体中有机碳和颗粒态有机碳含量随粒径增加而增加,而黑碳含量的高低与水稳定性团聚体颗粒大小无关;研究发现土壤中的黑碳颗粒较小,主要出现在粘粒"粒级中,随剖面深度增加黑碳颗粒趋向减小;同位素δ13C值:黑碳>总有机碳>颗粒态有机碳,随深度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耕人为土
黑碳
颗粒态有机碳
13c稳定性同位素
剖面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温度对贵州喀斯特黄色石灰土有机碳矿化、水稻秸秆激发效应和Q_(10)的影响
被引量:
8
2
作者
段建军
罗安焕
+4 位作者
李瑞东
陈领
陈佳
王小利
高照良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65-280,共16页
为定量揭示温度和秸秆还田对贵州喀斯特黄色石灰土土壤有机碳矿化、激发效应和温度敏感性的影响。以贵州喀斯特地区典型黄色石灰土为研究对象,采用^(13)C稳定性同位素标记的水稻秸秆和土壤培养试验研究了15,25,35℃培养温度下土壤原有...
为定量揭示温度和秸秆还田对贵州喀斯特黄色石灰土土壤有机碳矿化、激发效应和温度敏感性的影响。以贵州喀斯特地区典型黄色石灰土为研究对象,采用^(13)C稳定性同位素标记的水稻秸秆和土壤培养试验研究了15,25,35℃培养温度下土壤原有有机碳矿化速率、累积矿化量、激发效应和温度系数Q_(10)对水稻秸秆输入和温度的响应。结果表明:15~35℃温度范围和0~60天培养时间内,贵州喀斯特黄色石灰土土壤有机碳、总有机碳、水稻秸秆有机碳和土壤原有有机碳矿化速率均培养1天达到峰值,培养1~30天土壤总有机碳、水稻秸秆有机碳和土壤原有有机碳矿化速率快速下降,30~60天逐渐趋于平缓。温度升高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水稻秸秆输入土壤总有机碳、土壤原有有机碳和输入的水稻秸秆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培养期间水稻秸秆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均产生显著正激发效应,且正激发效应随温度升高而强化。培养结束时15,25,35℃下其对土壤原有有机碳矿化速率激发效应表现为随温度升高激发效应升高、降低、升高和先升高后降低的温度响应规律,因表征方法不同而不同。15,25,35℃培养温度下水稻秸秆对土壤总有机碳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的贡献率均随培养时间延长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但2种表征方法和3个培养温度拐点发生时间不同;培养1天时水稻秸秆对土壤总有机碳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的贡献率15,25℃基本相同且显著高于35℃,5天时25,35℃基本相当且显著大于15℃,其他时间均是25℃显著大于35℃和35℃显著大于15℃。15~25℃和25~35℃2个温度体系中水稻秸秆不输入石灰土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温度敏感系数Q_(10,V)分别为1.01~2.60和1.39~3.12,Q_(10,F)分别为1.50~2.60和1.39~2.17;水稻秸秆输入石灰土土壤总有机碳矿化速率温度敏感系数Q_(10,V)分别为1.09~2.18和1.05~1.90,Q_(10,F)分别为1.09~1.73和1.05~1.49;水稻秸秆输入抑制土壤原有有机碳矿化的温度敏感性,水稻秸秆输入导致土壤原有有机碳矿化温度敏感性随温度升高而升高转变为总体上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可缓冲全球变暖所致的CO_(2)排放增加。温度对土壤有机碳矿化温度敏感性的影响因表征温度敏感性指标和培养时间长短不同而不同,建立不同培养时间的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温度敏感系数的温度函数可精确表征其对温度的响应。研究结果对贵州喀斯特农田土壤秸秆还田、土壤固碳减排、土壤有机碳管理和土壤有机碳库预测等提供参考和借鉴,对丰富土壤有机碳激发效应和温度系数Q_(10)的表征和深入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秸秆
13c稳定性同位素
黄色石灰土
温度
激发效应
Q_(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杭嘉湖平原典型水耕人为土的碳库构成与^(13)C稳定性同位素分布特征
被引量:
4
1
作者
刘兆云
章明奎
机构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浙江省亚热带土壤与植物营养重点研究实验室
出处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75-281,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771090
40471064)
文摘
采集杭嘉湖平原的黄斑田、青紫泥田和烂青紫泥田3种代表性水耕人为土分层土样,测定土壤有机碳、颗粒态有机碳和黑碳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不同粒径团聚体与土壤颗粒中有机碳和黑碳的差异及13C稳定性同位素的剖面分异.结果表明:黄斑田土壤有机碳库低于青紫泥田和烂青紫泥田;颗粒态有机碳占土壤有机碳总量的10.6%~29.3%,并随剖面深度的增加而下降;黑碳占有机碳总量的4.2%~24.6%,在黄斑田和青紫泥田中随深度降低,而在烂青紫泥田中剖面上下差异不大;稳定性团聚体中有机碳和颗粒态有机碳含量随粒径增加而增加,而黑碳含量的高低与水稳定性团聚体颗粒大小无关;研究发现土壤中的黑碳颗粒较小,主要出现在粘粒"粒级中,随剖面深度增加黑碳颗粒趋向减小;同位素δ13C值:黑碳>总有机碳>颗粒态有机碳,随深度增加而增加.
关键词
水耕人为土
黑碳
颗粒态有机碳
13c稳定性同位素
剖面分布
Keywords
stagni
c
anthrosols
bla
c
k
c
parti
c
ulate organi
c
c
δ^
13
c
stable isotopi
c
profile distribution
分类号
S153.621 [农业科学—土壤学]
S155.42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温度对贵州喀斯特黄色石灰土有机碳矿化、水稻秸秆激发效应和Q_(10)的影响
被引量:
8
2
作者
段建军
罗安焕
李瑞东
陈领
陈佳
王小利
高照良
机构
贵州大学烟草学院
贵州大学农学院
中科院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
出处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65-280,共1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860160,41361064)。
文摘
为定量揭示温度和秸秆还田对贵州喀斯特黄色石灰土土壤有机碳矿化、激发效应和温度敏感性的影响。以贵州喀斯特地区典型黄色石灰土为研究对象,采用^(13)C稳定性同位素标记的水稻秸秆和土壤培养试验研究了15,25,35℃培养温度下土壤原有有机碳矿化速率、累积矿化量、激发效应和温度系数Q_(10)对水稻秸秆输入和温度的响应。结果表明:15~35℃温度范围和0~60天培养时间内,贵州喀斯特黄色石灰土土壤有机碳、总有机碳、水稻秸秆有机碳和土壤原有有机碳矿化速率均培养1天达到峰值,培养1~30天土壤总有机碳、水稻秸秆有机碳和土壤原有有机碳矿化速率快速下降,30~60天逐渐趋于平缓。温度升高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水稻秸秆输入土壤总有机碳、土壤原有有机碳和输入的水稻秸秆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培养期间水稻秸秆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均产生显著正激发效应,且正激发效应随温度升高而强化。培养结束时15,25,35℃下其对土壤原有有机碳矿化速率激发效应表现为随温度升高激发效应升高、降低、升高和先升高后降低的温度响应规律,因表征方法不同而不同。15,25,35℃培养温度下水稻秸秆对土壤总有机碳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的贡献率均随培养时间延长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但2种表征方法和3个培养温度拐点发生时间不同;培养1天时水稻秸秆对土壤总有机碳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的贡献率15,25℃基本相同且显著高于35℃,5天时25,35℃基本相当且显著大于15℃,其他时间均是25℃显著大于35℃和35℃显著大于15℃。15~25℃和25~35℃2个温度体系中水稻秸秆不输入石灰土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温度敏感系数Q_(10,V)分别为1.01~2.60和1.39~3.12,Q_(10,F)分别为1.50~2.60和1.39~2.17;水稻秸秆输入石灰土土壤总有机碳矿化速率温度敏感系数Q_(10,V)分别为1.09~2.18和1.05~1.90,Q_(10,F)分别为1.09~1.73和1.05~1.49;水稻秸秆输入抑制土壤原有有机碳矿化的温度敏感性,水稻秸秆输入导致土壤原有有机碳矿化温度敏感性随温度升高而升高转变为总体上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可缓冲全球变暖所致的CO_(2)排放增加。温度对土壤有机碳矿化温度敏感性的影响因表征温度敏感性指标和培养时间长短不同而不同,建立不同培养时间的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温度敏感系数的温度函数可精确表征其对温度的响应。研究结果对贵州喀斯特农田土壤秸秆还田、土壤固碳减排、土壤有机碳管理和土壤有机碳库预测等提供参考和借鉴,对丰富土壤有机碳激发效应和温度系数Q_(10)的表征和深入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水稻秸秆
13c稳定性同位素
黄色石灰土
温度
激发效应
Q_(10)
Keywords
ri
c
e straw
13
c
stable isotope
yellow rendzina
temperature
priming effe
c
t
Q_(10)
分类号
S153.6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杭嘉湖平原典型水耕人为土的碳库构成与^(13)C稳定性同位素分布特征
刘兆云
章明奎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温度对贵州喀斯特黄色石灰土有机碳矿化、水稻秸秆激发效应和Q_(10)的影响
段建军
罗安焕
李瑞东
陈领
陈佳
王小利
高照良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