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剂量7,12-二甲基苯并[a]蒽诱发的小鼠皮肤鳞状细胞癌模型建立及评价 被引量:4
1
作者 刘楠 王傲 白彦萍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2期92-96,共5页
目的建立使用高剂量7,12-二甲基苯并a蒽诱发的小鼠皮肤鳞状细胞癌(SCC)模型,为皮肤鳞状细胞癌的预防与治疗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将36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高剂量组(A组)、低剂量组(B组)、空白对照组(C组),造模过程中记录小鼠体... 目的建立使用高剂量7,12-二甲基苯并a蒽诱发的小鼠皮肤鳞状细胞癌(SCC)模型,为皮肤鳞状细胞癌的预防与治疗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将36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高剂量组(A组)、低剂量组(B组)、空白对照组(C组),造模过程中记录小鼠体重及背部皮损变化,造模后取局部皮肤组织进行HE染色及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PCNA阳性染色的表达水平作为反映小鼠皮肤鳞状细胞癌的恶性指标,使用Image-Pro Plus计算PCNA染色的积分光密度(IOD)和阳性面积,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2周时A、B两组的荷瘤数目、肿瘤体积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荷瘤率分别可达83.3%、66.7%,SCC发生率分别可达75%、33.3%;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显示3组的IOD及阳性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相较于传统二阶法建立的小鼠皮肤鳞状细胞癌模型,本模型具有实验周期更短、成瘤率更高、操作更为简便的特点,为皮肤鳞状细胞癌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状细胞癌 dmba 甲基苯并 小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12-二甲基苯蒽/巴豆油诱发小鼠皮肤乳头状瘤过程中表皮细胞凋亡的研究
2
作者 刘仲荣 张国威 何云志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33-733,735,共2页
关键词 皮肤乳头癌 小鼠 7 12-甲基/巴豆油 表皮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3-吲哚醌对二甲基苯蒽诱导的大鼠乳腺癌的预防作用 被引量:5
3
作者 刘娜 鞠传霞 +4 位作者 岳旺 宋晓萍 强新 刘占涛 杨玉玲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353-1356,共4页
目的探讨2,3-吲哚醌(ISA)对二甲基苯蒽(DMBA)诱导的大鼠乳腺癌的化学预防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ISA低、中、高剂量给药组,一次性皮下给予DMBA诱导大鼠乳腺癌模型发生,观察ISA对DMBA诱导的乳腺癌模型大鼠肿瘤... 目的探讨2,3-吲哚醌(ISA)对二甲基苯蒽(DMBA)诱导的大鼠乳腺癌的化学预防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ISA低、中、高剂量给药组,一次性皮下给予DMBA诱导大鼠乳腺癌模型发生,观察ISA对DMBA诱导的乳腺癌模型大鼠肿瘤抑制率,脏器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活性,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肿瘤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结果 ISA能推迟大鼠乳腺癌的发生时间,降低肿瘤发生率;与模型组相比,低、中、高剂量组大鼠的脾指数及胸腺指数升高;低剂量组GSH-Px及SOD均明显升高,而MDA活性降低(P<0.05);ISA低、高剂量组TNF-α浓度较模型组有明显降低。结论 ISA对DMBA诱发的大鼠乳腺癌有预防作用,其机制可能为:增强荷瘤大鼠免疫系统的抵抗力,清除血中氧化应激产生的氧自由基,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3-吲哚醌 化学预防 乳腺癌 甲基 大鼠 氧化应激 HE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10-二(苯亚甲基-硫亚甲基)蒽的合成及其对Cu^(2+)的识别 被引量:5
4
作者 李立冬 吴玉芹 秦大斌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1-63,共3页
In this paper,9,10-bis(benzenemethylene-sulfurmethylene)anthracene derived from the starting material anthracene was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IR,1H NMR.The result of molecular recogntion test showed that thi... In this paper,9,10-bis(benzenemethylene-sulfurmethylene)anthracene derived from the starting material anthracene was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IR,1H NMR.The result of molecular recogntion test showed that this host molecule had strong complexation to Cu2+.The mechanism of recognition was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 10-(甲基-硫亚甲基) 合成 表征 识别 CU^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并[a]芘和9,10-二甲基蒽对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早期发育的毒性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董雪纯 魏海峰 刘长发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12-218,共7页
为探究海洋中多环芳烃(PAHs)对海洋生物的毒性作用,以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为受试生物,采用半静水式实验方式,探讨了2种多环芳烃苯并[a]芘和9,10-二甲基蒽对皱纹盘鲍早期发育的毒性效应。在不同浓度的苯并[a]芘和9,10-二甲... 为探究海洋中多环芳烃(PAHs)对海洋生物的毒性作用,以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为受试生物,采用半静水式实验方式,探讨了2种多环芳烃苯并[a]芘和9,10-二甲基蒽对皱纹盘鲍早期发育的毒性效应。在不同浓度的苯并[a]芘和9,10-二甲基蒽作用下,观察皱纹盘鲍的卵子受精率、胚胎发育时间和幼体死亡率。结果表明,高浓度的多环芳烃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卵子的受精率显著降低,胚胎发育时间和幼体死亡率显著增加,与处理浓度之间存在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P<0.05)。3~12 d中,苯并[a]芘对皱纹盘鲍幼体的LC 10分别为11.6、8.18、7.67和7.66 mg·L^-1,9,10-二甲基蒽对皱纹盘鲍幼体的LC 10分别为14.91、14.11、12.82和9.64 mg·L^-1。苯并[a]芘毒性大于9,10-二甲基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并[A]芘 9 10-甲基 皱纹盘鲍 毒性作用 LC 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异黄酮对二甲基苯蒽诱导的大鼠乳腺肿瘤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胡建伟 赵晓慧 +1 位作者 张玉梅 王培玉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88-292,共5页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大豆异黄酮(soy isoflavones,SI)对二甲基苯蒽(7,12-dimethyl-benz(a)anthracene,DMBA)诱导的去势大鼠和正常大鼠乳腺肿瘤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96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到去势组和正常组,每组各48只,去势组大鼠行双侧卵...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大豆异黄酮(soy isoflavones,SI)对二甲基苯蒽(7,12-dimethyl-benz(a)anthracene,DMBA)诱导的去势大鼠和正常大鼠乳腺肿瘤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96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到去势组和正常组,每组各48只,去势组大鼠行双侧卵巢切除术,随后根据体重水平随机将去势大鼠和正常大鼠各分为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雌激素对照组、SI高(100mg/kg)、中(50mg/kg)、低剂量组(10mg/kg),每组8只,除两个空白对照组外,每组大鼠经口给予5mg DMBA,每周触诊大鼠乳腺肿瘤发生情况并记录体重和摄食量。24周后处死大鼠,观察各组大鼠乳腺肿瘤的发病率并检测大鼠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丙二醛含量水平。结果:去势大鼠SI高、中、低剂量组乳腺肿瘤发病率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SOD活力水平显著低于阳性对照组(P<0.01);而正常大鼠SI高、中剂量组乳腺肿瘤发病率显著低于阳性对照组(P<0.01),并且SOD活力水平也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P<0.01)。结论:50mg/kg和100mg/kg SI能够显著降低正常大鼠的乳腺肿瘤发病率,此作用可能与其升高正常大鼠机体内SOD的活力有关,而SI对去势大鼠的乳腺肿瘤发病率降低不显著,并且显著抑制大鼠血浆SOD活力,推测SI对去势/正常大鼠乳腺肿瘤发病率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可能与大鼠体内雌激素水平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黄酮类 乳腺肿瘤 9 10-甲基-1 2-苯并 黄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MBA诱导建立大鼠胰腺上皮内瘤变和胰腺癌模型 被引量:3
7
作者 王磊 刘海林 +1 位作者 袁平 徐林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5-147,共3页
目的研究在大鼠胰腺局部种植7,12-二甲基苯并蒽(DMBA),对胰腺上皮内瘤变(PanIN)和胰腺癌形成的诱导作用,建立类似于人胰腺癌病理学特征的动物模型。方法70只雄性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40)和假手术对照组(n=30)。模型组大鼠以10... 目的研究在大鼠胰腺局部种植7,12-二甲基苯并蒽(DMBA),对胰腺上皮内瘤变(PanIN)和胰腺癌形成的诱导作用,建立类似于人胰腺癌病理学特征的动物模型。方法70只雄性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40)和假手术对照组(n=30)。模型组大鼠以10mg/100g的DMBA植入胰腺内,分别于术后1月(模型1组,n=20)和2月(模型2组,n=20)处死大鼠取材,观察胰腺大体和组织病理学改变,根据PanIN标准分析比较两模型组PanIN和胰腺癌的形成率及构成比。结果术后实验观察期内三组大鼠死亡率比较无显著差异。模型1组和模型2组PanIN的形成率分别为71%(12/17)和43%(6/14),胰腺癌的形成率分别为18%(3/17)和57%(8/14)。两模型组间PanIN和胰腺癌的构成比具有显著差异,模型2组胰腺癌形成率显著高于模型1组。假手术对照组呈正常胰腺组织。结论大鼠胰腺内10mg/100g的DMBA种植,可以在1~2月内诱导形成PanIN和胰腺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 12-甲基苯并 胰腺上皮内瘤变 胰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乳块胶囊抑制DMBA诱发大鼠乳腺癌及其机制 被引量:4
8
作者 陈占红 王晓稼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9年第5期1031-1034,共4页
目的:观察消乳块胶囊对二甲基苯蒽(DMBA)诱发SD大鼠乳腺癌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50天龄Sprague-Daw ley系健康雌性未孕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均先经两次DMBA(15mg溶于1.5mL芝麻油,间隔... 目的:观察消乳块胶囊对二甲基苯蒽(DMBA)诱发SD大鼠乳腺癌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50天龄Sprague-Daw ley系健康雌性未孕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均先经两次DMBA(15mg溶于1.5mL芝麻油,间隔1周)灌胃造模,同时治疗组大鼠以消乳块胶囊0.4g/(kg.d)灌胃,持续给药,在第14周处死。大鼠乳腺组织及肿瘤组织均作常规病理,免疫组化检测ERα、ERβ、PR、AhR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E2、P、LH、FSH水平。结果:治疗组癌变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分别是25.0%(2/8)和71.4%(5/7)。同对照组相比,ERβ、PR和AhR在治疗组和模型组中升高明显(P〈0.05~P〈0.01),ERβ在治疗组升高更为明显,同模型组相比,差异仍有显著性(P〈0.05)。血清激素测定显示,同对照组和模型组相比,E2、FSH和LH在模型组中升高明显(P〈0.05~P〈0.01);治疗组E2、FSH仍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消乳块胶囊对DMBA诱导的大鼠乳腺恶性肿瘤有预防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ERβ介导的保护作用和调节体内激素水平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乳块胶囊 甲基(dmba) 乳腺肿瘤 雌激素受体Β 芳香烃受体 性激素 垂体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剂量DMBA对大鼠胰腺的致瘤作用 被引量:1
9
作者 任宇 侯晓朴 +2 位作者 李丹 李颖 朱斌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36-941,共6页
目的探讨小剂量7,12-二甲基苯并蒽(7,12-dimethylbenzanthracene,DMBA)对大鼠胰腺的致瘤作用。方法将70只雄性SD大鼠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60只,手术切开大鼠胰腺被膜按2 mg/100 g置入DMBA;对照组10只,仅行胰腺被膜的切开,不... 目的探讨小剂量7,12-二甲基苯并蒽(7,12-dimethylbenzanthracene,DMBA)对大鼠胰腺的致瘤作用。方法将70只雄性SD大鼠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60只,手术切开大鼠胰腺被膜按2 mg/100 g置入DMBA;对照组10只,仅行胰腺被膜的切开,不置入任何药物。2组术后每月称量大鼠体质量,并分别在手术后2、4、6个月取胰腺组织行病理学检查。结果1实验组大鼠6个月内体质量增长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0)。2实验组大鼠术后4个月胰腺囊肿发生率为33.3%(6/18),6个月胰腺囊肿发生率38.9%(7/18),6个月胰腺部位平滑肌肉瘤发生率为5.6%(1/18),胰腺部位平滑肌肉瘤总发生率1.8%(1/55);无胰腺导管细胞癌发生。结论小剂量DMBA(2 mg/100 g)置入SD大鼠6个月后可引起大鼠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及胰腺囊肿,无胰腺导管细胞癌发生;胰腺肉瘤发生率很低,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肉瘤 7 12-甲基苯并(dmba)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光损伤肿瘤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红丽 陈苑 +4 位作者 胡银霞 许华亮 黄仕稳 单孔荣 庄晓玲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9期48-51,F0003,共5页
目的模拟人皮肤肿瘤形成的自然环境因素,建立光损伤小鼠皮肤肿瘤模型。方法采用完全随机的两因素析因设计。选择对光线敏感的BALB/c小鼠,背部皮肤脱毛后UVC照射(56 mJ/cm2),隔天1次,8周结束;二甲基苯蒽/丙酮液(100μg/200μL)外涂,每周1... 目的模拟人皮肤肿瘤形成的自然环境因素,建立光损伤小鼠皮肤肿瘤模型。方法采用完全随机的两因素析因设计。选择对光线敏感的BALB/c小鼠,背部皮肤脱毛后UVC照射(56 mJ/cm2),隔天1次,8周结束;二甲基苯蒽/丙酮液(100μg/200μL)外涂,每周1次,共7周,12周后处死。连续测量并记录小鼠背部肿瘤数量和直径,描绘时间-荷瘤数动态变化图;皮肤组织病理学观察肿瘤形成的组织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单纯UVC照射组无肿瘤出现;UVC+DMBA模型组小鼠6周后背部开始出现肉眼可见的瘤体,第9周荷瘤率达到100%,11、12周荷瘤数渐趋稳定,肿瘤体积有增大趋势,平均荷瘤数为(4.57±3.0)个,肿瘤平均体积为(44.91±4.6)mm3。HE染色、瑞氏染色、基底膜带染色均显示为早期皮肤鳞状细胞癌。而单纯DMBA组荷瘤数第8.5周达高峰,后呈下降趋势,肿瘤自然消退率高,数量不稳定。结论 DMBA是皮肤肿瘤建模的主要因素,但停止该处理因素后荷瘤数量呈下降趋势;UVC作为一个独立因素,在12周内未能诱导出皮肤肿瘤,但UVC与DMBA联合应用具有交互协同作用,可较快速地建立皮肤肿瘤模型。该模型具有出瘤率高,出瘤整齐,荷瘤量多,除去处理因素后瘤体数量依旧稳定,且体积有增大趋势等特点,为皮肤肿瘤的防治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实验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 12-甲基 短波紫外线 皮肤肿瘤 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表达细胞色素P4501A1人肝癌细胞系的建立
11
作者 庞莉萍 崔景荣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38-442,共5页
目的:建立稳定表达人细胞色素P4501A1(CYP1A1)的人肝癌细胞系(Bel-7402)。方法:通过将人细胞色素P4501A1(CYP1A1)的表达质粒转染到人肝癌细胞系(Bel-7402),经G418抗性筛选得到稳定的克隆并扩大培养成系,WesternBlotting检测蛋白的表达... 目的:建立稳定表达人细胞色素P4501A1(CYP1A1)的人肝癌细胞系(Bel-7402)。方法:通过将人细胞色素P4501A1(CYP1A1)的表达质粒转染到人肝癌细胞系(Bel-7402),经G418抗性筛选得到稳定的克隆并扩大培养成系,WesternBlotting检测蛋白的表达。细胞增殖试验鉴定CYP1A1的多环芳烃类底物二甲基苯并蒽(DMBA)对Bel-7402/1A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双核微核实验对Bel-7402/1A1细胞进行了遗传毒理的短期实验。结果:转染后筛选得到的Bel-7402抗性克隆,Western Blotting检测表明有较高的CYP1A1蛋白表达。细胞暴露于DMBA时,Bel-7402/1A1与Bel-7402细胞相比,细胞增殖明显抑制。双核微核试验表明Bel-7402/1A1细胞的微核率随DMBA浓度增高而显著增加,Bel-7402无明显变化。连续传代后仍有CYP1A1标志酶EROD的较高表达,该酶活性能被CYP1A1抑制剂α-萘黄酮抑制。结论:建立了一个新的稳定表达CYP1A1的1个肝癌细胞系(Bel-7402/CYP1A1),可代谢多环芳烃化合物产生更大的毒性。该细胞系可用来筛选能被CYP1A1代谢的化合物,或能抑制CYP1A1活性的化合物,并可用来研究CYP1A1的催化性质及被CYP1A1代谢的化合物的毒性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PlA1 BEL-7402 稳定转染 3-甲基 甲基苯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有双膦配体的银(Ⅰ)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和荧光性质(英文)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宇 崔洋哲 +4 位作者 刘敏 王梦秦 耿文筱 李中峰 金琼花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81-386,共6页
在甲醇与二氯甲烷的混合溶液中分别合成了2个新的银(Ⅰ)配合物,[Ag(XANTphos)]BF_4(1)和[Ag_2Cl_2(DPEphos)2]·2CH_2Cl_2(2)(XANTphos=4,5-双二苯基膦-9,9-二甲基氧杂蒽;DPEphos=双((2-二苯膦基)苯基)醚),通过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 在甲醇与二氯甲烷的混合溶液中分别合成了2个新的银(Ⅰ)配合物,[Ag(XANTphos)]BF_4(1)和[Ag_2Cl_2(DPEphos)2]·2CH_2Cl_2(2)(XANTphos=4,5-双二苯基膦-9,9-二甲基氧杂蒽;DPEphos=双((2-二苯膦基)苯基)醚),通过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核磁共振氢谱和荧光光谱进行分析和表征。1是由Ag BF4,XANTphos和dmp(2,9-二甲基-1,10-菲咯啉)以1∶1∶1的计量比反应得到的单核化合物。中心原子Ag(Ⅰ)均通过双膦配体(XANTphos)的螯合作用形成环。而2是由Ag Cl和DPEphos以1∶1的比例反应得到的双核化合物。在配合物2的非对称单元中,每个DPEphos配体与一个银离子螯合,且含有一个游离的二氯甲烷。荧光光谱表明配合物1、2的所有发射峰均源于配体中的π-π*跃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 5-基膦-9 9-甲基氧杂 双((2-膦基)基)醚 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多芳环烃在海胆体内的富集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魏海峰 田山川 刘长发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43-748,共6页
为研究多芳环烃(PAHs)在虾夷马粪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体内的富集动力学,系统认识其动力学参数特征,应用半静态双箱动力学模型拟合虾夷马粪海胆(壳直径2.0 cm±0.3 cm)对3,4-苯并[a]芘、9,10-二甲基蒽、3-甲基菲3种P... 为研究多芳环烃(PAHs)在虾夷马粪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体内的富集动力学,系统认识其动力学参数特征,应用半静态双箱动力学模型拟合虾夷马粪海胆(壳直径2.0 cm±0.3 cm)对3,4-苯并[a]芘、9,10-二甲基蒽、3-甲基菲3种PAHs的生物富集过程,通过非线性拟合获得海胆对3种多环芳烃的吸收速率常数(K_1)、释放速率常数(K_2)、生物富集因子(BCF),以及平衡状态下海胆体内3种多环芳烃的含量(C_(max))、生物学半衰期(t_(1/2))等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海胆对3,4-苯并[a]芘富集动力学参数K_1、K_2、BCF、C_(max)、t_(1/2)的平均值分别为59.1、0.152、136.5、11.788μg/g和6.36 d;海胆对9,10-二甲基蒽富集动力学参数K_1,K_2、BCF、C_(max)、t_(1/2)的平均值分别为12.3、0.228、54.05、4.383μg/g和6.32 d;海胆对3-甲基菲富集动力学参数K_1、K_2、BCF、C_(max)、t_(1/2)的平均值分别为18.16、0.113、88.1、12.407μg/g和7.6 d;在5μg/L浓度条件下,海胆对3种多环芳烃的富集能力进行比较,依次为3,4-苯并[a]芘(14 d BCF=220)>3-甲基菲(14 d BCF=128.4)>9,10-二甲基蒽(14 d BCF=84.0)。研究表明,海胆对浓度为1、5、20μg/L的3,4-苯并[a]芘、浓度为5、100μg/L的3-甲基菲、浓度为5、10、50μg/L的9,10-二甲基蒽的生物富集过程均符合双箱动力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胆 3-甲基 9 10-甲基 3 4-苯并[a]芘 生物富集 多芳环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酪氨酸磷酸酶基因ptpn11对乳腺肿瘤生长的影响
14
作者 田莹普 张智英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3-87,共5页
乳腺癌是威胁妇女健康和生命的头号恶性肿瘤,但其发生发展的机制及诊疗仍然没有长足的进展。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1(PTPN11)是一个易于突变的基因,参与乳腺肿瘤的发生,但目前关于PTPN11调控乳腺癌的体内证据仍然缺乏。为了明确PTPN11在体... 乳腺癌是威胁妇女健康和生命的头号恶性肿瘤,但其发生发展的机制及诊疗仍然没有长足的进展。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1(PTPN11)是一个易于突变的基因,参与乳腺肿瘤的发生,但目前关于PTPN11调控乳腺癌的体内证据仍然缺乏。为了明确PTPN11在体内对乳腺癌发生发展的调控作用,利用大鼠乳腺肿瘤的动物模型,用PTPN11蛋白酶活性抑制剂Phps1处理,然后观察乳腺肿瘤发生的情况。结果发现Phps1处理后可延长DMBA诱导的大鼠乳腺肿瘤的潜伏期,延迟肿瘤的发生,并显著降低了DMBA诱发肿瘤的比率(P<0.05),但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不显著。证明了PTPN11参与调控体内乳腺肿瘤的发生,为理解和诊治乳腺癌提供了一个可能新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1(PTPN11) 乳腺肿瘤动物模型 甲基(dmba) PTPN11蛋白酶活性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