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高纬和低纬10~30天大气低频振荡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
1
作者 郭子羿 黄乾 姚素香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57-872,共16页
大气低频振荡与中国夏季降水及灾害性天气密切相关,研究10~30天低频振荡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站点观测和ERA5再分析数据等,研究了1991~2020年间中高纬和低纬10~30天低频振荡对中国夏季平均降水的影响及机理。由奇异... 大气低频振荡与中国夏季降水及灾害性天气密切相关,研究10~30天低频振荡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站点观测和ERA5再分析数据等,研究了1991~2020年间中高纬和低纬10~30天低频振荡对中国夏季平均降水的影响及机理。由奇异值分解(SVD)分析得到,中高纬10~30天振荡与长江—华南反位相降水分布有密切关系,贝加尔湖以北振荡偏弱,贝加尔湖以南振荡偏强时,长江流域降水显著偏少,南海至华南地区降水显著偏多;低纬10~30天振荡的关键区则位于西北太平洋,该区域振荡偏强时,华南地区降水为显著正异常。中高纬10~30天振荡主要通过波流相互作用影响夏季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平均位置,使得急流附近次级环流的位置发生相应异常,从而间接影响长江流域和南海至华南地区的降水多寡,使其呈现异常的反位相分布;区别于中高纬度的是,低纬西北太平洋10~30天振荡通过向西—华西北传播至华南地区,直接引起华南地区的降水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30天大气低频振荡 夏季平均降水 副热带西风急流 波流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地区大气30~60天低频振荡及其对南海夏季风的可能影响 被引量:19
2
作者 陈尚锋 温之平 陈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82-992,共11页
本文利用1979~2008年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第二套再分析资料、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及1979~2007年全球降水资料(CMAP),分析了南海地区热带大气的低频振... 本文利用1979~2008年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第二套再分析资料、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及1979~2007年全球降水资料(CMAP),分析了南海地区热带大气的低频振荡及其对南海夏季风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夏半年南海地区存在显著的30~60天的周期振荡。当30~60天低频振荡处于活跃位相时,南海及其周围地区的低层大气为低频西南风,南海和菲律宾北部为低频气旋流场且为正的位涡度,对应着增强的南海夏季风槽和南海夏季风;当30~60天低频振荡处于不活跃位相时,情形正好相反。进一步的研究揭示出,夏半年30~60天低频振荡变化的空间型与夏半年平均场的年际变化的空间分布非常相似,并且南海及其附近地区的30~60天低频振荡活动的年际变化对夏半年平均场的年际变化有显著的贡献。强、弱南海夏季风年30~60天低频振荡活动的比较也说明,强的南海夏季风年30~60天低频振荡活跃状态发生的概率大于不活跃状态发生的概率,而弱的南海夏季风年则是不活跃状态发生的概率大于活跃状态发生的概率。因此,南海地区30~60天低频振荡对南海夏季风很可能有重要影响,当30~60天低频振荡的活跃状态处于主导时,南海夏季风往往会偏强;反之,如果不活跃状态处于主导时,南海夏季风往往会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60低频振荡 南海夏季风 活跃状态 不活跃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流凝结加热的垂直分布与低纬大气的30~60天低频振荡 被引量:7
3
作者 薛洪斌 钟中 薛峰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97-404,共8页
运用一个包含Wave-CISK机制的斜压半地转8层模式和本征函数展开方法,研究了三种不同的对流凝结加热廓线对低纬大气的30~60天低频振荡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的加热廓线分布时30~60天低频振荡具有不同的相速和周期,并且低频振荡特征相速... 运用一个包含Wave-CISK机制的斜压半地转8层模式和本征函数展开方法,研究了三种不同的对流凝结加热廓线对低纬大气的30~60天低频振荡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的加热廓线分布时30~60天低频振荡具有不同的相速和周期,并且低频振荡特征相速的量级都是o(10 m/s),由Wave^CISK机制激发的低频CISK-Kelvin波和CISK-Rossby波都是稳定的。同时,还进一步揭示了不同加热廓线对低纬大气30~60天低频振荡垂直结构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ve—CISK机制 对流凝结加热 CISK—Kelvin波 CISK—Rossby波 30~60低频振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高纬大气环流异常和低纬30~60天低频对流活动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影响 被引量:40
4
作者 温之平 黄荣辉 +1 位作者 贺海晏 蓝光东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52-964,共13页
利用1979—2003年NCAR/NCEP-2再分析全球日平均资料,及1979-2003年全球候平均的CMAP降水和NOAA日平均的向外长波辐射资料,分析了中高纬大气环流异常和低纬30-60天低频对流的活动对南海夏季风爆发迟早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当5月1~1... 利用1979—2003年NCAR/NCEP-2再分析全球日平均资料,及1979-2003年全球候平均的CMAP降水和NOAA日平均的向外长波辐射资料,分析了中高纬大气环流异常和低纬30-60天低频对流的活动对南海夏季风爆发迟早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当5月1~15日期间乌拉尔山及其以西地区对流层出现位势高度负距平(低频气旋)、中纬度大陆为位势高度正距平(低频反气旋)、我国东部沿岸地区为位势高度负距平(低频气旋)、鄂霍次克海地区为位势高度正距平(低频反气旋)时,副热带高压脊较早撤出南海,与此同时,孟加拉湾东部低频对流活跃东传,菲律宾南部周围低频对流发展西移,华南地区低频对流活动南移以及加里曼丹低频对流活跃北移。在这种情况下,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相反,当5月1~15日期间乌拉尔山及其以西地区对流层出现位势高度正距平(低频反气旋)、中纬度大陆为位势高度负距平(低频气旋)、我国东部沿岸地区为位势高度正距平(低频反气旋)、鄂霍次克海地区为位势高度负距平(低频气旋)时,副热带高压脊撤出南海较迟;与此同时,孟加拉湾东部低频对流不活跃、东传晚,菲律宾南部周围低频对流不活跃、其西移与孟加拉湾东部低频对流的东传反位相,华南地区低频对流活动也不活跃,加里曼丹低频对流较弱。在这种情况下,南海夏季风爆发偏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流异常 30-60振荡 低频对流 夏季风 爆发迟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淮流域梅雨期降水与10-30d低频振荡的联系 被引量:10
5
作者 庞玥 王黎娟 于波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42-750,共9页
利用1961--2010年中国756站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江淮流域梅雨期降水与10~30d低频振荡的关系。结果表明,梅雨偏多年降水具有明显的10~30d的周期变化,低频振荡经向上的北传和纬向上的西传与江淮流域梅雨... 利用1961--2010年中国756站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江淮流域梅雨期降水与10~30d低频振荡的关系。结果表明,梅雨偏多年降水具有明显的10~30d的周期变化,低频振荡经向上的北传和纬向上的西传与江淮流域梅雨期降水的活跃及中断关系密切。在梅雨偏多年,低层10~30d振荡主要通过南海低频反气旋和日本海低频气旋对江淮流域降水产生影响,并调控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进、东退,进而影响输送到江淮流域的水汽强度及冷暖空气在江淮流域的汇合;而高层,亚洲大陆中纬度地区东西向的低频气旋和反气旋影响着南亚高压的位置,从而形成江淮流域低频降水的强弱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流域 梅雨期 副热带高压 10~30 d低频振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低层大气30~60天低频动能的年际变化与ENSO循环 被引量:31
6
作者 龙振夏 李崇银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98-808,共11页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通过统计相关及合成分析研究了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ISO)的年际变化与ENSO循环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也称30~60天低频振荡)的年际变化在热带中西太平洋地区最强。在曰 N...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通过统计相关及合成分析研究了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ISO)的年际变化与ENSO循环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也称30~60天低频振荡)的年际变化在热带中西太平洋地区最强。在曰 Nino。成熟之前的春夏季,热带西太平洋的 30~60天振荡异常活跃,其动能明显增加且逐渐东移;在曰 Nino成熟以后,热带西太平洋大气30~60天低频振荡迅速减弱。与这种加强的30~60天振荡相伴随,在赤道北侧为异常的气旋式环流,赤道地区出现偏西风异常。相反,在 La Nina成熟之前的春夏季,热带西太平洋大气30~60天振荡偏弱。进一步的分析还发现,东亚冬季风的年际变化是引起热带大气30~60天振荡的年际变化的主要机制:强东亚冬季风导致热带西太平洋积云对流加强,从而引起热带西太平洋大气30~60天振荡加强;相反,对应于弱的东亚冬季风,热带西太平洋地区积云对流偏弱,大气30~60天振荡偏弱。作者的资料分析还证实,热带大气 30~60天低频振荡的年际变化,作为一种外强迫,对曰 Nino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60低频振荡 东亚季风 ENSO 西风异常 厄尔尼诺 年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太平洋春季对流10~30天振荡强度对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李春晖 潘蔚娟 +1 位作者 李霞 刘燕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3-52,共10页
采用NCEP再分析资料,揭示了南海-西太平洋春季对流存在显著的10~30天振荡周期。在年际尺度上,南海-西太平洋春季对流10~30天振荡强度(简称SCSWP_SISO)与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当春季菲律宾和西太平洋海温偏高、赤道... 采用NCEP再分析资料,揭示了南海-西太平洋春季对流存在显著的10~30天振荡周期。在年际尺度上,南海-西太平洋春季对流10~30天振荡强度(简称SCSWP_SISO)与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当春季菲律宾和西太平洋海温偏高、赤道太平洋中部及以东地区海温偏低时,索马里、110°E越赤道气流会加强,南海-西太平洋偏西风加强,产生异常气旋性环流,垂直上升运动增强,水汽异常偏多,东西风切变增强,有利于SCSWP_SISO增强。而SCSWP_SISO增强时,有由南往北、自西向东的异常气旋传播,从而减弱低层副热带高压使之较早撤出南海,南海夏季风得以较早爆发。反之亦然。在不同的年代际背景下,SCSWP_SISO经历了偏弱、较弱和偏强的变化,但影响其变化的因子并不完全一致。在第一阶段(1958—1976年),主导因子是南海-西太平洋冷的海温与异常下沉运动、异常减弱的水汽-对流条件。在第二阶段(1977—1993年),主导因子为中东太平洋异常偏冷的海温以及局地异常减弱的风场垂直切变。在第三阶段(1994—2011年),主导因子为热带海温的整体偏暖、风场垂直切变的增强以及水汽-对流的加强。但随着SCSWP_SISO的年代际增强,其与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的相关关系却呈现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西太平洋 10-30振荡 南海夏季风 爆发早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大气10~20天振荡的大气环流模式数值模拟 被引量:7
8
作者 李崇银 Smith,I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63-72,共10页
利用大气环流模式对热带大气10~20天振荡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其结果同观测资料分析基本一致。模式资料的功率谱及动能的分析表明,10~20天振荡确实比30~60天振荡更突出地存在于热带大气中。同热带大气30~60天振荡... 利用大气环流模式对热带大气10~20天振荡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其结果同观测资料分析基本一致。模式资料的功率谱及动能的分析表明,10~20天振荡确实比30~60天振荡更突出地存在于热带大气中。同热带大气30~60天振荡的结构有些不同,对于在热带10~20天振荡,除纬向1波外,纬向2波也很明显;流动的斜压结构特征欠佳;系统以较快速度沿赤道西移。暖SST事件对热带大气10~20天振荡的影响也进行了模拟,对结果的比较分析表明,暖STT将使10~20天大气振荡减弱,使其结构更趋正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20振荡 大气环流模式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低涡群发性与10~30天大气低频振荡关系的初步研究
9
作者 张鹏飞 李国平 +1 位作者 王旻燕 白爱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02-1110,共9页
通过统计1998年和2003年5-9月500 hPa高原低涡出现的时空位置和频数,确定出1998年和2003年的低涡群发期,着重讨论1998年夏季500 hPa相对涡度场、射出长波辐射(OLR)的10-30天低频振荡特征。结果表明:高原低涡的发生具有群发性特点,低... 通过统计1998年和2003年5-9月500 hPa高原低涡出现的时空位置和频数,确定出1998年和2003年的低涡群发期,着重讨论1998年夏季500 hPa相对涡度场、射出长波辐射(OLR)的10-30天低频振荡特征。结果表明:高原低涡的发生具有群发性特点,低涡群发期的出现具有周期性特征。低涡群发期与10-30天大气低频振荡有密切联系,尤其是10-30天振荡对低涡的群发具有重要影响。绝大多数高原低涡出现在10-30天大气低频振荡的正位相(气旋性)位相期和对流扰动的负位相(对流性)位相期,高原低涡群发期几乎都对应相对涡度10-30天振荡的气旋性位相期。10-30天大尺度正涡度的扰动为高原低涡的发生和维持提供了气旋性旋转的动力条件,促使高原低涡在扰动正位相期频繁发生,大气相对涡度的10-30天振荡对高原低涡的群发性具有重要的调制作用。青藏高原地区对流活动10-30天振荡的对流性位相是以低涡的群发为主要特征,高原低涡在对流位相期反复、连续地发生、发展,促使对流扰动活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低涡群发期 10-30振荡 相对涡度 OL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淮流域梅雨期持续性强降水及其10~30d低频环流特征 被引量:23
10
作者 王黎娟 庞玥 +1 位作者 于波 李业进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51-860,共10页
利用1961-2010年中国556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采用合成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江淮流域梅雨期持续性强降水的低频振荡特征及其发生前后低频大气环流场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汀淮梅雨持续性强降水存在显著的10~ 30 d低... 利用1961-2010年中国556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采用合成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江淮流域梅雨期持续性强降水的低频振荡特征及其发生前后低频大气环流场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汀淮梅雨持续性强降水存在显著的10~ 30 d低频振荡特征.持续性强降水发生时,汀淮流域对流层高层受东海低频反气旋西北部的偏西气流控制,使得南亚高压位置偏东,加强了高层的辐散型流场;对流层中层,中高纬度地区存在“+、-、+”的低频位势高度中心,蒙古低频低压使得极地冷空气易于南侵;对流层低层,汀淮流域受低频P-J波列西段的台湾岛低频反气旋影响,并伴随强烈的对流活动,此反气旋使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向更西的位置伸展;因此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使得汀淮流域表现为强烈的低频上升运动,同时低频水汽从孟加拉湾-南海一带输送到汀淮流域,为持续性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低频环流条件.另外,在持续性强降水发生前后,低层低频正涡度向北、向西传播,高层低频负涡度向南、向东传播,高低层斜压结构明显,共同作用于汀淮流域,维持持续性强降水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流域 持续性强降水 10 ~ 30 d振荡 低频大气环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9月500百帕高度场30—50天振荡的遥相关结构及其演变特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徐建军 林春育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1年第2期178-185,共8页
利用1982、1983年7—9月的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网格点资料,分析了北半球中高纬度以及热带地区500百帕高度场的30—50天周期振荡的遥相关结构及其演变特征。发现30—50天周期振荡的分布,在热带与对流活动中心相对应,在中高纬地... 利用1982、1983年7—9月的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网格点资料,分析了北半球中高纬度以及热带地区500百帕高度场的30—50天周期振荡的遥相关结构及其演变特征。发现30—50天周期振荡的分布,在热带与对流活动中心相对应,在中高纬地区与主要的气压活动中心相配合。振荡的相关中心分布于15—70°N之间,并成大弧状排列,具有波列的结构特征,其路径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其弧状排列的振荡中心具有纬向移动,移动方向与高度场振荡位相的纬向移动相一致,高度场振荡的纬向移动和波列的能量频散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 高度场 30-50振荡 遥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淮持续性暴雨过程前30~60d低频主振荡型特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建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25期146-148,共3页
利用1951-2010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采用改进后的一阶Butterworth带通滤波、主振荡分析( POP)和合成分析,研究了近60年4-8月全球大气低频主振荡型特征及其与江淮流域持续性暴雨过程的关系。结果表明,4-8月全球850 hPa高度... 利用1951-2010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采用改进后的一阶Butterworth带通滤波、主振荡分析( POP)和合成分析,研究了近60年4-8月全球大气低频主振荡型特征及其与江淮流域持续性暴雨过程的关系。结果表明,4-8月全球850 hPa高度场存在IN-WPO型(赤道印度洋-西太平洋型)和TA-WE型(热带大西洋-西欧型)2个30-60 d主振荡型。过程前,不同振荡型的时域变化特征明显,反映了全球大气30-60 d低频振荡的显著变化。位相合成分析显示,持续性暴雨过程主要发生在IN-WPO的位相7和TA-WE的位相5后,过程前,当IN-WPO型循环到位相4时,850 hPa低频风场中我国南海、华南等地开始存在显著30-60 d低频风变化,西北太平洋低频气旋和北太平洋低频反气旋的形成和发展,这些低频特征有利于江淮流域持续性暴雨过程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大气低频振荡 30—60 d 持续性暴雨过程 POP分析 江淮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4/2005年冬季强寒潮事件与大气低频波动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82
13
作者 马晓青 丁一汇 +1 位作者 徐海明 何金海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80-394,共15页
2004/2005年冬季中国出现了两次大范围寒潮过程,造成长时期的降温和严寒天气,从而改变了从1986年以来中国大部分地区连续出现18个暖冬的局面。利用2004年10月1日~2005年3月31日中国740站逐日平均温度和NCEP/NCAR的逐日高度场和风场资料... 2004/2005年冬季中国出现了两次大范围寒潮过程,造成长时期的降温和严寒天气,从而改变了从1986年以来中国大部分地区连续出现18个暖冬的局面。利用2004年10月1日~2005年3月31日中国740站逐日平均温度和NCEP/NCAR的逐日高度场和风场资料,分析了2004/2005冬季的强寒潮事件,并对寒潮爆发的周期、低频波动特征及其影响寒潮爆发的可能原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4/2005年冬季两次主要强寒潮事件(12月22日~1月1日和2月14~21日)是在强10~20天低频振荡背景下发生的。在一次季节内低频振荡过程中,寒潮经历了高空形势相似的3个阶段,它们分别是乌拉尔东侧阻塞脊建立、阻塞脊下游横槽发展、横槽转竖与南支槽耦合重建东亚大槽最后导致寒潮爆发。进一步分析表明,乌拉尔东侧阻塞脊和里海高度脊是导致这两次寒潮的主要系统。研究还表明在寒潮爆发过程中,10~20天低频波动在40°N南北独立传播,南北波列耦合寒潮全面爆发;寒潮爆发后期低频波动引起我国东南部低空辐散异常、高空辐合异常,从而导致我国南部地区偏北风增强,使寒潮向南爆发程度和高空东亚急流明显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 10~20振荡 阻塞脊 低频波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夏季12—30d持续性强降水的低频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14
作者 魏蕾 房佳蓓 杨修群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0-97,共18页
利用1982—2011年夏季(5—8月)中国气象观测站点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NOAA逐日向外长波辐射和海表温度资料集,通过选取低频降水事件的方法,分析了华南夏季12—30 d持续性强降水事件的基本特征,然后利用位相合成法对... 利用1982—2011年夏季(5—8月)中国气象观测站点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NOAA逐日向外长波辐射和海表温度资料集,通过选取低频降水事件的方法,分析了华南夏季12—30 d持续性强降水事件的基本特征,然后利用位相合成法对持续性强降水期间伴随的低频大气环流型以及低频信号的来源和传播情况进行研究,同时也分析了低频海-气耦合过程对持续性强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1)华南夏季降水具有显著的12—30 d低频振荡特征,持续性强降水事件在6月发生次数最多,低频降水期间的雨带自东南向西北传播。(2)在持续性强降水发生期间,华南及邻近海域低层受强大的低频气旋式环流控制,低频上升运动显著,而中国南海—菲律宾海一带则是强的低频反气旋式环流,其西侧向北的低频水汽输送不断将中国南海的水汽送至华南及邻近海域进行辐合上升。低层的低频信号来源于热带西太平洋和中国南海—菲律宾海一带低频振荡的西北向传播,同时伴随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的西伸东退过程。(3)在高层,华南北侧(22°—45°N,95°—130°E)区域强大的低频气旋式环流和孟加拉湾—中国南海一带的低频反气旋式环流相互配合,使华南高层处于强大的辐散环境中,从而加强了华南低层的辐合与低频上升运动,造成持续性强降水的增强。高层的低频信号来源于低频罗斯贝波列的东南向传播。(4)低频大气环流异常通过云辐射和热通量过程改变低频海表温度异常,而由大气强迫的低频海表温度异常通过影响低层大气的稳定性来对大气施加明显的反馈作用,该海-气耦合过程有利于大气低层低频信号向华南地区传播,从而影响了华南持续性强降水的发生、发展与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12—30 d持续性强降水 大气低频振荡 低频海-气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夏季风和南海夏季风低频振荡的关系 被引量:7
15
作者 万超 范广洲 +3 位作者 华维 张永莉 朱丽华 连帆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18-326,共9页
利用1948-2010年NCEP/NCAR全球大气逐日平均的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夏季风和南海夏季风大气低频振荡的可能关系。结果表明,夏半年高原地区和南海地区季风均存在明显的30~50天的振荡周期,并且两者在这个振荡周期上存在明显的位相关系... 利用1948-2010年NCEP/NCAR全球大气逐日平均的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夏季风和南海夏季风大气低频振荡的可能关系。结果表明,夏半年高原地区和南海地区季风均存在明显的30~50天的振荡周期,并且两者在这个振荡周期上存在明显的位相关系,即南海夏季风的低频振荡比青藏高原夏季风提前约3/4个位相,对500 h Pa和850 h Pa低频风场的研究也得出同样的结果。两者存在明显位相关系的原因之一可能是3月下旬开始南海向青藏高原地区的低频输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夏季风 南海夏季风 30~50低频振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强台风“威马逊”近海加强与低频水汽输送的关系及前期信号 被引量:5
16
作者 魏晓雯 吴坤悌 +2 位作者 陈明 吴慧 李欣浩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67-272,共6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简称上海台风所)整编的《热带气旋年鉴》,分析了超强台风"威马逊"在南海加强过程中水汽输送的变化特征,着重探讨台风强度变化与10~30 d低频水汽输送的关系,并从低频场...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简称上海台风所)整编的《热带气旋年鉴》,分析了超强台风"威马逊"在南海加强过程中水汽输送的变化特征,着重探讨台风强度变化与10~30 d低频水汽输送的关系,并从低频场出发寻找台风强度变化的前期信号。研究结果表明:(1)"威马逊"有两条主要的水汽通道,分别为孟加拉湾通道和南海通道,孟加拉湾通道的水汽输送强度大于南海通道;(2)"威马逊"近海加强与10~30 d低频水汽输送有紧密的联系。在热带低频系统作用下,孟加拉湾通道的低频偏西水汽和南海通道的低频偏南水汽在南海汇聚,为"威马逊"的增强提供了有利条件;(3)对于在海南岛东部登陆的台风,其登陆强度与超前5~7 d孟加拉湾通道的低频偏西水汽输送呈现显著的负相关,与南海通道的低频偏南水汽输送有较弱的负相关。若前期从两个通道截面流入的低频水汽输送通量位于低频振荡的谷值时,则有利于其后5~7 d台风在南海加强,反之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威马逊” 水汽输送 低频振荡 10-30 d 前期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汛期强降水过程与月内低频降水的联系及其可能机制 被引量:10
17
作者 魏晓雯 梁萍 +1 位作者 何金海 穆海振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22-731,共10页
利用1981 2010年中国753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NCEP/NCAR第二套逐日再分析资料及实况天气图等,选取长江中下游32次大范围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分析了该类强降水过程与月内(10~30天)低频降水的联系,并重点讨论了形成该类强降水过程的可能机... 利用1981 2010年中国753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NCEP/NCAR第二套逐日再分析资料及实况天气图等,选取长江中下游32次大范围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分析了该类强降水过程与月内(10~30天)低频降水的联系,并重点讨论了形成该类强降水过程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1)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具有显著的月内低频振荡周期。大范围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基本位于降水低频振荡的峰值阶段。(2)梅汛期(6 7月)月内低频降水峰值位相前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下称西太副高)西伸北进,高低空急流发展加强。在强降水过程发生期,高中低层配置出现垂直方向上的最佳耦合;而台汛期(89月)低频降水峰值位相前期,西太副高东退南撤,低空急流逐渐南落至长江中下游东南部,与高空急流相配合,为强降水过程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3)梅汛期东北亚低频位势高度低值区南下,与中纬太平洋西传的低频波列在长江中下游汇合。同时西太副高发展加强,造成了长江中下游降水峰值位相南高北低的低频位势高度分布,有利于强降水过程的发生;台汛期伴随从热带西太平洋到日本海低频波列的西北向移动,菲律宾东北部的低频气旋及其北侧低频反气旋的降水峰值位相分别移至长江中下游和东北亚地区,导致暖湿、干冷气流在长江流域交汇,进而造成强降水过程。(4)菲律宾以东洋面低频强对流可作为梅汛期和台汛期强降水过程发生的前期热带信号,提前低频降水峰值位相10天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 10~30低频振荡 梅汛期 台汛期 长江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平均场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过程可能成因的动力诊断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祁莉 张祖强 +2 位作者 何金海 管兆勇 王黎娟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95-404,共10页
利用NCEP-DOE再分析数据集II,诊断分析了气候平均场上6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过程,借助一个两层半大气模式,从动力学上初步揭示了西太平洋热带大气准10天振荡(Quasi Ten-day Oscillation,简称QTO)向西北方向传播与季风槽东伸西撤... 利用NCEP-DOE再分析数据集II,诊断分析了气候平均场上6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过程,借助一个两层半大气模式,从动力学上初步揭示了西太平洋热带大气准10天振荡(Quasi Ten-day Oscillation,简称QTO)向西北方向传播与季风槽东伸西撤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探讨了气候平均场上西太副高双脊线可能的形成机制。分析表明季风槽准10天东西振荡是气候平均场上西太副高双脊线形成的主要原因,而季风槽东伸西撤与QTO传播密切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QTO向西北方向传播,东风切变作用于斜压辐散的经向梯度,在对流中心北侧生成正扰动涡度。QTO在季风槽东侧激发的气旋性扰动涡度,诱导季风槽东伸,侵入副高,造成副高外围变形,形成双脊线。因此,形成西太副高双脊线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能是西太平洋热带大气QTO。尽管季风槽东伸直接引起副高双脊线发生,但是它只不过是受QTO影响的一种表现。本文仅为诊断结果,其结果还有待于模式敏感性试验的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 季风槽 10振荡 两层半大气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夏季降水延伸期的预报方法 被引量:5
19
作者 杨慧娟 郭品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2期132-138,共7页
利用1998—2007年上海站降水资料和NCEP逐日700hPa再分析风场资料,通过统计分析,发现上海强降水发生日,在10~20天滤波的合成低频流场上,我国沿海30°N附近地区纬向风明显加强,浙江福建沿海地区为一致的偏南风,故定义这两个区域为... 利用1998—2007年上海站降水资料和NCEP逐日700hPa再分析风场资料,通过统计分析,发现上海强降水发生日,在10~20天滤波的合成低频流场上,我国沿海30°N附近地区纬向风明显加强,浙江福建沿海地区为一致的偏南风,故定义这两个区域为影响区.通过单点相关方法,在10~20天滤波的经纬向风场上分别找到一个与影响区风速超前15~20天相关性好的关键区域:110~130°E,0°~10°N和160~140°W,45~55°N.研究表明,关键区域的10~20天低频经纬向风有明显向上海附近地区传播的趋势,并且与15~20天后上海降水有显著正相关,对上海市6—8月未来15天的降水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伸期预报 10~20低频振荡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洋—西太平洋对流涛动的季节内特征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净雯 李建平 李艳杰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21-234,共14页
本文利用30~60天带通滤波资料,考察了不同季节印度洋—西太平洋区域对流活动季节内尺度变率的主要模态,发现在不同季节赤道东印度洋(5°S^10°N,70°E^100°E)和西北太平洋(5°N^20°N,110°E^160°E)... 本文利用30~60天带通滤波资料,考察了不同季节印度洋—西太平洋区域对流活动季节内尺度变率的主要模态,发现在不同季节赤道东印度洋(5°S^10°N,70°E^100°E)和西北太平洋(5°N^20°N,110°E^160°E)对流活动均存在反相变化的关系,将之称为季节内尺度的印度洋—西太平洋对流涛动(Indo–West Pacific Convection Oscillation),简称IPCO。对IPCO两极子区域对流活动进行超前滞后相关分析,发现IPCO事件形成—发展—消亡的生命周期是由对流活动季节内振荡及其传播造成的。对流扰动首先在赤道中西印度洋形成,随后逐渐向东发展变强,在其继续变强的过程中将分两支传播:一支由赤道印度洋向北传播,至印度半岛南部后逐渐减弱消失;另一支沿赤道继续东传,在海洋大陆受到抑制,快速越过海洋大陆到达赤道西太平洋后又开始发展变强,随后北传至西北太平洋区域逐渐减弱,最终至我国长江流域中下游到日本区域消失。将这一过程划分为8个位相,详细分析了不同位相对应的环流场和降水场特征,最后给出了IPCO事件演化示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60振荡 低频对流 偶极型 传播 印度洋—西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