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1∶5万数据库研究土壤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以江苏省无锡和常州市为例 被引量:12
1
作者 杨茹玮 史学正 +5 位作者 于东升 黄耀 徐茂 潘贤章 金洋 刘林旺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69-375,共7页
土壤数据库在土壤学研究工作中作为一种存储、分析工具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本研究利用ArcGIS和Visual FoxPro建立了包括8 830个图斑、269个土壤剖面数据的无锡和常州市1:5万土壤数据库,根据“土壤质量演变规律与持续利用‘973'项目... 土壤数据库在土壤学研究工作中作为一种存储、分析工具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本研究利用ArcGIS和Visual FoxPro建立了包括8 830个图斑、269个土壤剖面数据的无锡和常州市1:5万土壤数据库,根据“土壤质量演变规律与持续利用‘973'项目”的土壤肥力质量指标(pH、速效磷和速效钾)和全国养分分级标准(全氮)编制出土壤表层(0~15 cm)pH、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空间分异图,从中表明pH 1~2级的土壤占整个研究区面积90%左右;土壤养分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空间分布有明显共同特征-太滆平田区养分含量要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对不同母质和不同土壤类型(亚类级别)间的土壤表层容重、粘粒、pH、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磷和速效钾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除全氮之外,其他属性均有显著差异.在1:5万尺度范围内,成土母质对pH、容重、全磷、有机质和速效钾起到主导作用,土壤类型对pH起到主导作用,成土母质对土壤属性的影响程度要大于土壤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万土壤数据库 土壤属性 空间分异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5万土壤数据库的福建省耕地全氮储量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焦闪闪 张黎明 +4 位作者 蒋威 郑巧丽 龙军 陈翰阅 邢世和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07-1119,共13页
基于福建省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2 021个剖面点和2008年测土配方施肥29 945个样点耕层(0~15 cm)土壤属性数据建立的1∶5万土壤数据库,研究了近30多年来全省耕地的全氮密度和储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982年福建省耕地土壤的全氮密度和储... 基于福建省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2 021个剖面点和2008年测土配方施肥29 945个样点耕层(0~15 cm)土壤属性数据建立的1∶5万土壤数据库,研究了近30多年来全省耕地的全氮密度和储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982年福建省耕地土壤的全氮密度和储量分别为0.258 kg m^(-2)和4.26 Tg;而2008年分别上升到0.262 kg m^(-2)和4.39 Tg,近30年来全省耕地土壤全氮呈富集趋势。从不同地级市来看,龙岩市全氮密度上升最多,增幅为0.036 kg m^(-2),而厦门市全氮密度下降最多,降幅为0.041 kg m^(-2)。从不同土壤类型来看,潮土土类和潜育水稻土亚类全氮密度上升最多,增幅均超过0.015 kg m^(-2),而石灰土土类和淹育水稻土亚类全氮密度下降最多,降幅均超过0.015 kg m^(-2)。总体来看,福建省耕地土壤近30年来的全氮密度空间动态变化差异很大,今后根据不同耕地土壤类型和地级市的氮素富集程度,制定氮肥优化管理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氮密度 全氮储量 福建省 耕地 1∶5万土壤数据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精度土壤数据库的苏北旱地固碳速率和潜力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王光翔 张黎明 +4 位作者 李晓迪 于东升 史学正 邢世和 陈翰阅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22-431,共10页
旱地占我国农田面积的70%以上,明确它未来不同时段的固碳速率和潜力对于制定中国农田温室气体减排清单及各个时期"固碳减排"政策皆具有重要意义。选择属于黄淮海平原一部分的江苏省北部(简称"苏北地区")29个县(市)... 旱地占我国农田面积的70%以上,明确它未来不同时段的固碳速率和潜力对于制定中国农田温室气体减排清单及各个时期"固碳减排"政策皆具有重要意义。选择属于黄淮海平原一部分的江苏省北部(简称"苏北地区")29个县(市)旱地为研究区,以最新建立的1∶50 000高精度大比例尺土壤数据库为基础,利用生物地球化学模型DNDC(Denitrification and Decomposition)估算了该地区2011─2040年(30 a)、2011─2070年(60 a)和2011─2100年(90 a)3个时段的固碳速率和潜力。结果表明,苏北地区393多万平方公顷旱地在未来30、60和90 a的固碳总量分别为43.18、69.40和88.91 Tg;年均固碳速率分别为367、295和252 kg·hm^(-2)。其中,潮土和紫色土的固碳速率最大,各个时段的年均固碳量一般在300 kg·hm^(-2)以上,而石质土和石灰土固碳速率最小,各个时段的年均固碳量一般在200 kg·hm^(-2)以下。从空间分布来看,地处北部的灌南县固碳速率最大,各个时段的年均固碳量均超过330 kg·hm-2;而中部的盱眙县固碳速率最小,各个时段的年均固碳量均低于250 kg·hm^(-2)。总体来看,苏北旱地不同土类和各个县(市)的未来固碳速率和潜力差异很大。因此,今后针对该地区不同的土壤类型和行政单元制定适宜的固碳减排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0000数据库 DNDC(Denitrification and Decomposition)模型 苏北旱地 固碳潜力 固碳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