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3篇文章
< 1 2 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甾酮-9α-羟基化酶的C-1,2位脱氢和C-9位羟基化双重特性的研究
1
作者 吕德强 马倩倩 +4 位作者 胡青 董新林 何建新 苏正定 宋士奎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62,共9页
【目的】验证来自新金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neoaurum)NRRL B-3805的3-甾酮-9α-羟基化酶(KSH)是否具有C-9位羟基化和C-1,2位脱氢功能。【方法】将ksh基因中的加氧酶组分kshA395和还原酶组分kshB122分别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 【目的】验证来自新金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neoaurum)NRRL B-3805的3-甾酮-9α-羟基化酶(KSH)是否具有C-9位羟基化和C-1,2位脱氢功能。【方法】将ksh基因中的加氧酶组分kshA395和还原酶组分kshB122分别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BL21(DE3)中进行异源表达,以4-雄烯-3,17-二酮(4-AD)为底物,分别用KshA395、KshB122以及两者等比例混合对其进行酶催化反应。通过对反应体系优化构建pET28a-kshBkshA等融合质粒,对KSH的双组分酶进行共表达,并以4-AD为底物进行酶催化反应。【结果】KshA395和KshB122均对4-AD表现出脱氢功能,产物为1,4-雄二烯-3,17-二酮(ADD),未出现羟基化作用;等比例混合的KSH双组分酶在催化4-AD过程中,前期表现出强烈的C-9位羟基化作用,后期羟基化功能关闭,转为C-1,2位脱氢功能。KSH的双组分融合蛋白,包括KshB122-MBP-KshA395、MBP-KshB122-MBP-KshA395、MBPKshB122-KshA395,在催化4-AD前期表现出C-9位羟基化作用,后期转变为C-1,2位脱氢作用;而KshB122-KshA395仅表现出C-1,2位脱氢作用,未表现出羟基化作用。【结论】在甾醇降解途径中,KSH可以同时承担羟基化及脱氢功能,且先在C-9位羟基化,随后在C-1,2位脱氢,导致甾醇母核B环打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甾酮-9α-羟基化酶 C-1 2位脱氢 C-9位羟基化 4-雄烯-3 17-二酮 3-羟基-9 10-断裂雄甾-1 3 5(10)-三烯-9 17-二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Pt/HAP的制备及其催化1,2-丙二醇氨化反应
2
作者 赵世颖 左志帅 +3 位作者 贺梦颖 安华良 赵新强 王延吉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305-3315,共11页
为克服工业上氨与二卤丙烷反应合成1,2-丙二胺工艺的缺点,制备一系列负载型Co基催化剂,对其催化1,2-丙二醇氨化合成1,2-丙二胺反应性能进行研究。采用H_(2)-TPR、TEM、ICP-MS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重点考察了载体、第二金属组分、... 为克服工业上氨与二卤丙烷反应合成1,2-丙二胺工艺的缺点,制备一系列负载型Co基催化剂,对其催化1,2-丙二醇氨化合成1,2-丙二胺反应性能进行研究。采用H_(2)-TPR、TEM、ICP-MS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重点考察了载体、第二金属组分、金属负载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兼具酸-碱活性位点的羟基磷灰石(HAP)为载体制备的15Co-1.05Pt/HAP催化效果最佳,1,2-丙二醇转化率为68.5%,1,2-丙二胺选择性为27.0%,伯胺总选择性达到95.2%。催化剂中Pt与Co之间存在明显相互作用,Co-Pt纳米颗粒以合金的形式存在;Pt的引入不仅可以促进氧化钴的还原,而且使金属平均粒径更小,从而有效提高了钴基催化剂的性能。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1,2-丙二醇氨化反应体系进行了定性分析,结合设计实验确定了Co-Pt/HAP催化1,2-丙二醇氨化的主要反应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2-丙二胺 1 2-丙二醇 催化剂 催化氨化 多相反应 催化作用 反应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环氧丙烷调控四元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制备及CVOCs催化性能研究
3
作者 王桂林 陈英文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4-201,207,共9页
利用助凝剂1,2-环氧丙烷(PO)对Cu_(a)ZrCeTiO_(x)催化剂进行设计与优化,考察了PO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剂制备的最优参数为PO添加质量为7.5 g、老化时间为24 h、老化温度为60℃、焙烧温度为500℃。以二氯甲烷为处理对象,在4... 利用助凝剂1,2-环氧丙烷(PO)对Cu_(a)ZrCeTiO_(x)催化剂进行设计与优化,考察了PO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剂制备的最优参数为PO添加质量为7.5 g、老化时间为24 h、老化温度为60℃、焙烧温度为500℃。以二氯甲烷为处理对象,在40 h的测试时间中,整体转化率始终维持在80%以上,且尾气的CO_(2)选择性下降幅度较小,依然具备较强的深度催化氧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氯挥发性有机废气 催化氧化 1 2-环氧丙烷 Cu_(a)ZrCeTiO_(x)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Zn-Al复合氧化物催化1,2-丙二醇与尿素制碳酸丙烯酯
4
作者 王陇豫 卢志凯 +7 位作者 柳鑫 罗国华 徐新 刘海燕 孟祥海 徐春明 刘植昌 靳海波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3-452,共10页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Ca-Zn-Al复合氧化物催化剂,采用XRD、SEM、XRF和NH 3-TPD分析方法对所制备催化剂的晶型晶貌、元素组成及表面酸性进行表征,并对其催化1,2-丙二醇与尿素醇解反应合成碳酸丙烯酯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催化剂制备...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Ca-Zn-Al复合氧化物催化剂,采用XRD、SEM、XRF和NH 3-TPD分析方法对所制备催化剂的晶型晶貌、元素组成及表面酸性进行表征,并对其催化1,2-丙二醇与尿素醇解反应合成碳酸丙烯酯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催化剂制备过程中沉淀体系的pH值、金属离子比及催化剂焙烧温度对催化剂催化1,2-丙二醇与尿素醇解反应有明显的影响,同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在沉淀体系n(Ca^(2+))∶n(Zn^(2+))∶n(Al 3+)=1.6∶3∶1、pH=9.5条件下,通过共沉淀得到具有水滑石结构的前驱体,前驱体经900℃焙烧4 h所制得的Ca-Zn-Al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催化1,2-丙二醇与尿素醇解反应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在n(1,2-丙二醇)∶n(尿素)=1.5∶1、温度145℃、压力20 kPa条件下反应4 h,碳酸丙烯酯收率达到93.8%。同时通过温度序列控制方案对该反应过程实现了有效优化,碳酸丙烯酯收率提高至9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Zn-Al催化剂 尿素 1 2-丙二醇 碳酸丙烯酯 醇解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不同催化剂催化十二醇和1,2-环氧丁烷反应的机理和性能研究
5
作者 李凤钦 耿涛 +3 位作者 周婧洁 孙晋源 张科 王春雨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98-1005,共8页
用KOH,NaOH,MCT-09,CH_(3)ONa和CH_(3)OK在同一反应条件下催化了十二醇和1,2-环氧丁烷的丁氧基化反应。比较了上述催化剂体系的反应速率快慢,并阐述了其反应机理和原因。碱催化十二醇产生的氧阴离子进行链引发反应,活化单体调控链增长... 用KOH,NaOH,MCT-09,CH_(3)ONa和CH_(3)OK在同一反应条件下催化了十二醇和1,2-环氧丁烷的丁氧基化反应。比较了上述催化剂体系的反应速率快慢,并阐述了其反应机理和原因。碱催化十二醇产生的氧阴离子进行链引发反应,活化单体调控链增长进行催化,BO跟随空间位阻小的碳氧自由基破环,以阴离子开环聚合的形式进行。对反应速率的分析表明,浓度较大的NaOH对系统的催化速度最快,但产物分布最宽。CH_(3)ONa和CH_(3)OK因为催化剂溶解在甲醇中所以催化速度较慢,而MCT-09因为自身碱性较弱导致催化速度最慢,但产物分布最窄。通过FT-IR,GS-MS,^(1)H-NMR和^(13)C-NMR分析确定了聚氧丁烯月桂基醚(ABO_(2))的结构,并对其自组装行为、理化性能和应用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BO的疏水支链与水之间的疏水相互作用和氢键作用,在TEM和SEM下均可观察到200 nm左右的自组装行为。对五种产物进行测试,发现产物分布较宽的性能较好,而相对分布较窄的性能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2-环氧丁烷 丁氧基化反应 自组装行为 应用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1,2-二取代肼的FAPα酶靶向前药设计及赋予的抗癌作用特征
6
作者 张超 刘璐洁 +4 位作者 王婵茜 朱文达 何业谱 刘志军 陈河如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78,共10页
为探讨1,2-二取代肼的FAPα酶靶向前药及抗癌特征,通过在1,2-二取代肼的肼基上键合苄氧羰基甘氨酰脯氨酰基(Z-GP-),合成了2个新型1,2-二取代肼的FAPα酶靶向前药化合物,分别为2-苄氧羰基甘氨酰脯氨酰基-2-(4-甲氧基)苯基-1-(4-(N-异丙基... 为探讨1,2-二取代肼的FAPα酶靶向前药及抗癌特征,通过在1,2-二取代肼的肼基上键合苄氧羰基甘氨酰脯氨酰基(Z-GP-),合成了2个新型1,2-二取代肼的FAPα酶靶向前药化合物,分别为2-苄氧羰基甘氨酰脯氨酰基-2-(4-甲氧基)苯基-1-(4-(N-异丙基)氨甲酰基)苄肼(Z-GP-5a)和2-苄氧羰基甘氨酰脯氨酰基-2-(6-甲氧基-2-)萘基-1-(4-(N-异丙基)氨甲酰基)苄肼(Z-GP-5b)。建立体外FAPα酶切模型,验证Z-GP-被酶切的可能性。利用NIH-3T3及非原代肿瘤细胞株C6、K1735、HepG-2、MDA-MB-231、B16验证其减毒特性。体外酶解实验证实,Z-GP-5a和Z-GP-5b能被FAPα酶解,释放出2-(4-甲氧基)苯基-1-(4-(N-异丙基)氨甲酰基)苄肼(5a)和2-(6-甲氧基-2-)萘基-1-(4-(N-异丙基)氨甲酰基)苄肼(5b),具有FAPα酶靶向性;同时,Z-GP-5a和Z-GP-5b对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NIH-3T3的细胞毒性相比于5a和5b有所降低,初步验证其减毒效果。噻唑蓝法(MTT)检测发现,在孵育时间为48 h的情况下,Z-GP-5a和Z-GP-5b对C6、K1735、HepG-2、MDA-MB-231、B16五株常见非原代肿瘤细胞株均表现出比相应母药5a和5b低的细胞增殖抑制活性。与5a相比,Z-GP-5a对C6、K1735和B16细胞株的增殖抑制活性有所降低,其抑制活性分别降低1.23、2.06和2.38倍;对于HepG-2和MDA-MB-231细胞株而言,其增殖抑制活性分别降低9.95和15.0倍。另外,与5b相比,Z-GP-5b对C6、MDA-MB-231和B16细胞株的增殖抑制活性分别降低了6.50、6.14和13.0倍。缀合物Z-GP-5a和Z-GP-5b分别为5a和5b的FAPα酶靶向前药化合物,在细胞水平上达到一定的减毒增效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Pα酶靶向前药 1 2-二取代肼 抗肿瘤 烷化剂 药物设计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质素磺酸催化4H-吡啶并[1,2-a]嘧啶-4-酮衍生物的合成
7
作者 毛渊渊 彭进松 陈春霞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8-134,共7页
从造纸工业副产物木质素磺酸钠出发,通过离子交换法制备了木质素磺酸,并对其进行FTIR、酸碱滴定和凝胶渗透色谱表征。以木质素磺酸催化2-氨基吡啶与乙酰乙酸乙酯合成2-甲基-4H-吡啶并[1,2-a]嘧啶-4-酮为模板反应,考察了溶剂、温度、催... 从造纸工业副产物木质素磺酸钠出发,通过离子交换法制备了木质素磺酸,并对其进行FTIR、酸碱滴定和凝胶渗透色谱表征。以木质素磺酸催化2-氨基吡啶与乙酰乙酸乙酯合成2-甲基-4H-吡啶并[1,2-a]嘧啶-4-酮为模板反应,考察了溶剂、温度、催化剂用量对反应的影响。得到优化反应条件为:2-氨基吡啶1.0 mmol、乙酰乙酸乙酯1.1 mmol、木质素磺酸0.09 g,在2 mL无水乙醇中于100℃下反应24 h。在该条件下改变底物上连接取代基团的种类和位置,合成了一系列4H-吡啶并[1,2-a]嘧啶-4-酮衍生物,产率为38%~84%,产物的结构经^(1)HNMR和^(13)CNMR表征。此外,对模板反应中催化剂的回收和再利用性进行了评价,在优化条件下催化剂使用4次,产率从81%降低到75%,扩大反应规模到克级,催化活性无显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磺酸 环化反应 4H-吡啶并[1 2-a]嘧啶-4-酮 含氮双杂环 绿色合成 催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大外平面图的K 1,2-孤立数
8
作者 高巧灵 安新慧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2-156,共5页
对于顶点子集S V(G),如果R(S)=V\N[S]的导出子图只包含孤立点和孤立边,称S是图G的一个K 1,2-孤立集,图G的K 1,2-孤立数ι1(G)是G的K 1,2-孤立集的最小基数.基于坏点个数k与2度顶点个数之间的关系,对n+k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极大外平面图的... 对于顶点子集S V(G),如果R(S)=V\N[S]的导出子图只包含孤立点和孤立边,称S是图G的一个K 1,2-孤立集,图G的K 1,2-孤立数ι1(G)是G的K 1,2-孤立集的最小基数.基于坏点个数k与2度顶点个数之间的关系,对n+k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极大外平面图的K 1,2-孤立数为ι1(G)≤n+k 6,从而进一步改进了极大外平面图的K 1,2-孤立数的上界,其中k是两个连续2度顶点对在哈密顿圈上的距离至少是3的个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大外平面图 K 1 2-孤立集 坏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二醇-1,2-丁二醇-5-壬酮体系液液平衡数据的测定
9
作者 陈培昱 王成习 +1 位作者 王恒秀 陈纪忠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35,共6页
针对乙二醇与1,2-丁二醇性质相近且存在共沸物导致分离难度大、成本高的问题,选择了5-壬酮为萃取剂分离乙二醇和1,2-丁二醇混合物。在常压下测定了40、60、78℃时乙二醇-1,2-丁二醇-5-壬酮三元体系的液液平衡数据,使用Hand方程和Othmer-... 针对乙二醇与1,2-丁二醇性质相近且存在共沸物导致分离难度大、成本高的问题,选择了5-壬酮为萃取剂分离乙二醇和1,2-丁二醇混合物。在常压下测定了40、60、78℃时乙二醇-1,2-丁二醇-5-壬酮三元体系的液液平衡数据,使用Hand方程和Othmer-Tobias方程验证了数据的可靠性。采用NRTL和UNIQUAC模型方程对液液平衡数据进行关联,分别得到了三元体系的模型参数,同时计算了1,2-丁二醇的分离因数和萃取率。结果表明,模型方程在实验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适用性,5-壬酮在78℃下对1,2-丁二醇表现出良好的萃取选择性和较高的萃取率。研究结果为相关计算模拟及工业装置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及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二醇 1 2-丁二醇 5-壬酮 液液平衡 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环保聚酯增塑剂聚己二酸-1,2-丙二醇酯对聚氯乙烯性能的影响
10
作者 刘霞 黄华莹 徐启奎 《皮革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28,共6页
采用绿色环保的聚己二酸-1,2-丙二醇酯(PPA)作为增塑剂,对聚氯乙烯(PVC)进行增塑改性,研究了PPA对PVC力学性能、硬度、加工流动性、耐热性和耐溶剂迁移性能的影响,并与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增塑剂增塑PVC的效果作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绿色环保的聚己二酸-1,2-丙二醇酯(PPA)作为增塑剂,对聚氯乙烯(PVC)进行增塑改性,研究了PPA对PVC力学性能、硬度、加工流动性、耐热性和耐溶剂迁移性能的影响,并与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增塑剂增塑PVC的效果作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PPA和DOP对PVC均具有较好的增塑效果。随着增塑剂含量的增加(从40份增加至50份时),PPA/PVC/CaCO_(3)和DOP/PVC/CaCO_(3)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分别降低了3.25%和10.16%,质量损失50%时的温度分别为392.22℃和320.15℃,PPA/PVC/CaCO_(3)复合材料具有更高的力学性能和耐热性。此外,DOP/PVC/CaCO_(3)复合材料在乙醇、机油和正庚烷中的质量损失率分别为4.51%、0.52%和11.81%,而PPA/PVC/CaCO_(3)复合材料在溶剂中无明显的质量损失,具有优异的耐溶剂迁移性。因此,绿色环保聚酯增塑剂PPA不仅可以替代DOP增塑PVC,还在耐高温、耐溶剂迁移领域,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氯乙烯 聚己二酸-1 2-丙二醇 邻苯二甲酸二辛酯 增塑剂 力学性能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玉米芯生物炭负载nZVI去除土壤中1,2-二氯乙烷的研究
11
作者 杨宗政 刘翙羽 +2 位作者 王浪 唐立娜 吴志国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8-214,共7页
针对环境中1,2-二氯乙烷(1,2-DCA)的污染问题,通过液相还原法制备了丁二酸改性生物炭负载纳米零价铁复合材料(DBC-nZVI),旨在增强其去除1,2-DCA的效能。通过SEM、XRD及FT-IR等技术对复合材料进行表征与分析,确保材料结构与性能的优化。... 针对环境中1,2-二氯乙烷(1,2-DCA)的污染问题,通过液相还原法制备了丁二酸改性生物炭负载纳米零价铁复合材料(DBC-nZVI),旨在增强其去除1,2-DCA的效能。通过SEM、XRD及FT-IR等技术对复合材料进行表征与分析,确保材料结构与性能的优化。结果表明,在pH=7、热解温度为500℃、炭铁质量比为3∶1条件下,DBC-nZVI对1,2-DCA的去除效率最高可达52%,呈现出较强环境治理潜力。土壤实验表明,pH与去除效率呈正相关,且温度波动对去除率影响显著,强调了环境因子调控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污染 丁二酸 生物炭 NZVI 1 2-D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三组分合成C-3位氰甲基取代的咪唑并[1,2-a]吡啶衍生物
12
作者 张杰 顾怡欣 +2 位作者 周东妮 周兆阳 朱磊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86-1594,共9页
在电化学条件下,以2-氨基吡啶衍生物、苯乙酮衍生物为底物,碘乙腈为氰甲基源,通过三组分串联反应,合成了一系列C-3位氰甲基取代的咪唑并[1,2-a]吡啶衍生物,产率范围54~78%。所合成化合物的结构,经过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和高分辨... 在电化学条件下,以2-氨基吡啶衍生物、苯乙酮衍生物为底物,碘乙腈为氰甲基源,通过三组分串联反应,合成了一系列C-3位氰甲基取代的咪唑并[1,2-a]吡啶衍生物,产率范围54~78%。所合成化合物的结构,经过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和高分辨质谱的表征确证。该方法无需咪唑并[1,2-a]吡啶骨架的预合成,反应条件温和,产率良好,具有较好的底物适用性和官能团兼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合成 氰甲基化 咪唑并[1 2-a]吡啶 三组分反应 串联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液体高效吸收废气中的1,2-二氯乙烷
13
作者 代成娜 王沭颖 +1 位作者 慕明利 鲜婧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98-412,共15页
为解决传统吸收过程中存在的能耗高、溶剂挥发性损失大问题,提出离子液体高效吸收废气中1,2-二氯乙烷(DCE)技术,在预测型分子热力学理论的指导下,从分子尺度到过程尺度系统研究了其应用前景。首先采用COSMO-RS模型进行离子液体结构(阳... 为解决传统吸收过程中存在的能耗高、溶剂挥发性损失大问题,提出离子液体高效吸收废气中1,2-二氯乙烷(DCE)技术,在预测型分子热力学理论的指导下,从分子尺度到过程尺度系统研究了其应用前景。首先采用COSMO-RS模型进行离子液体结构(阳离子骨架结构、羧酸盐阴离子链长及氟化)对分离性能(1,2-二氯乙烷与氮气的选择性及溶解度)的影响分析,并筛选出适宜的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醋酸盐,[BMIM][Ac])。通过实验方法测定不同离子液体中DCE的饱和吸收容量,验证COSMO-RS模型的适用性;并进一步考察吸收温度和DCE初始含量对[BMIM][Ac]吸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常压、进气DCE为饱和含量时[BMIM][Ac]对DCE的饱和吸收容量达到2177 mg/g。在分子尺度,采用量子化学计算和波函数分析,探讨了离子液体吸收1,2-二氯乙烷的微观机理。结果表明吸收过程阴离子起主导作用,表现为强氢键作用和范德华(vdW)色散作用,阳离子与DCE间主要以C—H…Cl相互作用和vdW色散作用结合。最后在过程尺度,对离子液体吸收DCE的工艺进行了概念设计和流程优化,在给定条件下,离子液体对1,2-二氯乙烷的去除率达到99.88%。通过与传统有机溶剂进行对比,发现离子液体具有更低的产品损失、溶剂损失和能耗。表明采用离子液体吸收1,2-二氯乙烷是一种不错的策略,具有一定的工业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 1 2-二氯乙烷 COSMO-RS模型 吸收 量子化学计算 流程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环己烷二甲酸醇醚酯结构与增塑PVC性能的关系 被引量:3
14
作者 赵文豪 徐仁奎 +3 位作者 余小龙 谈继淮 李梦雅 朱新宝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40-1847,共8页
以1,2-环己烷二甲酸酐(HHPA)、乙二醇醚(乙二醇甲醚系列、乙二醇丁醚系列)为原料,通过直接酯化法合成了1,2-环己烷二甲酸二(乙二醇醚)酯(简称醇醚酯,下同)。利用FTIR和^(1)HNMR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并对醇醚酯增塑后的聚氯乙烯(PVC)制品的... 以1,2-环己烷二甲酸酐(HHPA)、乙二醇醚(乙二醇甲醚系列、乙二醇丁醚系列)为原料,通过直接酯化法合成了1,2-环己烷二甲酸二(乙二醇醚)酯(简称醇醚酯,下同)。利用FTIR和^(1)HNMR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并对醇醚酯增塑后的聚氯乙烯(PVC)制品的力学性能、微观形貌、热稳定性、耐迁移性、耐挥发性和耐候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当醇醚酯的单侧乙氧基数目≤3时,其增塑效果与乙氧基数目呈正相关;与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增塑后的PVC制品(DOP/PVC)相比,1,2-环己烷二甲酸二(三乙二醇甲醚)酯(HHPTEM)增塑后PVC制品(HHPTEM/PVC)的断裂伸长率提升88.0%,5%热失重温度提高了20.2℃,在正己烷和甲苯中的质量损失率分别下降7.6%和4.9%,70℃下挥发性测试中,质量损失率下降1.9%,10 d紫外老化后断裂伸长率保持率提升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2-环己烷二甲酸酐 乙二醇醚 耐候性 环保增塑剂 1 2-环己烷二甲酸乙二醇醚酯 聚氯乙烯 橡塑助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咯并[1,2-a:3,4-c′]二喹啉衍生物的合成及缓蚀构效关系研究
15
作者 杨正兴 杨震 +3 位作者 胡华友 杨秋雯 王业飞 王超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579-588,共10页
以取代氯化苄与取代喹啉为原料,在制备出氯化苄基喹啉季铵盐后,通过1,3-偶极环加成反应成功合成18种吡咯并[1,2-a:3,4-c′]二喹啉鎓盐衍生物。通过单因素变量法探究了1,3-偶极环加成过程中的酸钠加量、底物浓度、反应温度以及反应时间... 以取代氯化苄与取代喹啉为原料,在制备出氯化苄基喹啉季铵盐后,通过1,3-偶极环加成反应成功合成18种吡咯并[1,2-a:3,4-c′]二喹啉鎓盐衍生物。通过单因素变量法探究了1,3-偶极环加成过程中的酸钠加量、底物浓度、反应温度以及反应时间对最终产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为:在140℃下密闭反应6~8 h,底物浓度为0.4~0.5 mol·L^(-1)且n(季铵盐)∶n(硝酸钠)=1∶3,目标产品收率为62%~81%。产物分子结构经IR、1H NMR和质谱进行了确认。通过失重法在温度为90℃的15%(质量分数)盐酸中对比评价了系列目标产物对N80钢试片的缓蚀效果,并结合量子化学计算分析了这类衍生物的结构特点。结果显示:分子所连取代基的给电子效应能够增强吡咯并[1,2-a:3,4-c′]二喹啉鎓盐衍生物的缓蚀效率,而取代基的吸电子效应会使其缓蚀作用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3-偶极环加成 氧化脱氢芳构化 吡咯并[1 2-a:3 4-c′]二喹啉 酸化缓蚀剂 构效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体pET-28a-C12O/E.coli降解菲的功能研究
16
作者 王超 邓爽 +5 位作者 李丽阳 曹迪 侯喜林 余丽芸 毛立丰 沈江川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6期266-272,280,共8页
多环芳烃污染在石油及页岩油开采过程中不可避免,以多环芳烃菲作为标准降解底物,利用实验室初期从大庆石油采油三厂中分离得到的石油降解菌HL-1(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以菌株HL-1为模板,通过PCR扩增的方法得到邻苯二酚1,2双加... 多环芳烃污染在石油及页岩油开采过程中不可避免,以多环芳烃菲作为标准降解底物,利用实验室初期从大庆石油采油三厂中分离得到的石油降解菌HL-1(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以菌株HL-1为模板,通过PCR扩增的方法得到邻苯二酚1,2双加氧酶(C12O)。将C12O通过连接到表达载体pET-28a,在E.coli BL21中得到成功表达。在温度为30℃、摇床转速恒定在150 r/min,培养的初始pH值为7.0,菲浓度为2000 mg/L的高浓度下,经过7 d的降解,其降解率为15.9%。因此,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在应对多环芳烃的污染方面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BL21 邻苯二酚1 2双加氧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取代-1,3-二硫杂环戊烷香料的合成和香气评价 被引量:3
17
作者 郑福平 孙宝国 +2 位作者 刘玉平 谢建春 李海军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66-69,共4页
以醛/酮与1,2-乙二硫醇或1,2-丙二硫醇在对甲苯磺酸催化下反应,合成了10种2-取代-1,3-二硫杂环戊烷,产率62.8%~87.8%;其中,2-正丙基-1,3-二硫杂环戊烷产率达87.8%,纯度99.5%。经元素分析、FTIR、GC-MS和’HNMR确定... 以醛/酮与1,2-乙二硫醇或1,2-丙二硫醇在对甲苯磺酸催化下反应,合成了10种2-取代-1,3-二硫杂环戊烷,产率62.8%~87.8%;其中,2-正丙基-1,3-二硫杂环戊烷产率达87.8%,纯度99.5%。经元素分析、FTIR、GC-MS和’HNMR确定了10种产物的结构。香气评价结果表明:合成的2-正丙基-1,3-二硫杂环戊烷具有花香、肉汤香气,可用于食品香精和调味料中;其余9种2-取代-1,3-二硫杂环戊烷具有肉香、葱蒜香和萝卜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取代-1 3-二硫杂环戊烷 醛/酮 1 2-乙二硫醇 1 2-丙二硫醇 香料 合成 香气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催化草酸二甲酯加氢副产物1,2-丙二醇生成机理的DFT研究
18
作者 伦国栋 严伟琦 +2 位作者 周静红 朱贻安 李伟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3-564,共12页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对Cu(111)及Cu_(2)O(111)表面上草酸二甲酯加氢副产物1,2-丙二醇(1,2-PDO)的生成机理进行了探究,计算了两种表面上1,2-PDO生成的不同反应路径基元步骤的热力学数据以及所涉及物种的吸附行为,进行了局域态密度以及差分...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对Cu(111)及Cu_(2)O(111)表面上草酸二甲酯加氢副产物1,2-丙二醇(1,2-PDO)的生成机理进行了探究,计算了两种表面上1,2-PDO生成的不同反应路径基元步骤的热力学数据以及所涉及物种的吸附行为,进行了局域态密度以及差分电荷密度分析,阐明了铜催化剂的主要活性位点及1,2-PDO生成的主要路径。结果表明,1,2-PDO主要由乙二醇和甲醇于Cu_(2)O(111)表面通过Guerbet醇缩合反应生成,具体包括醇脱氢、羟醛缩合以及不饱和醛加氢三个过程。Cu_(2)O(111)表面Cu_(us)^(+)及O_(suf)^(-)位点形成的Lewis酸碱对能够促进反应物、产物及反应中间体的吸附且对于1,2-PDO生成过程的整体催化活性更高。Cu_(2)O(111)表面的O_(suf)^(-)位点是醇类脱氢生成醛、羟醛缩合过程中生成烯醇物种以及不饱和醛类中间体加氢的主要活性中心,而C-C偶联反应则发生在Cu_(us)^(+)金属位点上。论文研究结果可为铜催化剂设计和改性以及草酸酯加氢工艺的优化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酸二甲酯加氢 CU催化剂 1 2-丙二醇 密度泛函理论 反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聚糖合成通路中内质网α-1,2甘露糖苷酶和α-甘露糖苷酶Ⅱ基因对家蚕胚胎滞育的调控作用
19
作者 阿依努尔·亚森 樊丙炎 +7 位作者 陈艳花 宁阳威 王东岳 吴赛 朱娟 王梅仙 唐顺明 沈兴家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6-115,共10页
家蚕滞育是基因与环境协同作用的结果,其调控网络十分复杂,至今仍未完全阐明。为了解家蚕N-聚糖生物合成通路是否参与胚胎滞育调控,调查家蚕不同化性品系蛹期、胚胎发育早期以及滞育激素(DH)、蜕皮激素(20E)处理后BmN细胞中内质网α-1,... 家蚕滞育是基因与环境协同作用的结果,其调控网络十分复杂,至今仍未完全阐明。为了解家蚕N-聚糖生物合成通路是否参与胚胎滞育调控,调查家蚕不同化性品系蛹期、胚胎发育早期以及滞育激素(DH)、蜕皮激素(20E)处理后BmN细胞中内质网α-1,2甘露糖苷酶基因(BmMAN1B)和α-甘露糖苷酶Ⅱ基因(BmMAN2)的转录水平。qRT-PCR结果显示:这2个基因在不同化性品系中的转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蛹晚期的转录水平高于早期;分别用100 nmol/L DH和10 ng/mL 20E处理BmN细胞,BmMAN1B和BmMAN2的转录水平都极显著上调,提示2个基因与家蚕滞育密切相关。对BmN细胞和家蚕二化性品系秋丰165℃催青产非滞育卵组(QFLT)蛹期2 d雌蛹进行BmMAN1B和BmMAN2基因的RNA干扰,结果发现滞育相关基因BmDH、BmDHR-1、BmTRE2和BmSDH-2a等的转录水平发生了变化;当在个体水平进行BmMAN1B和BmMAN2基因的共同干扰时,382%的子代卵由非滞育转变为滞育。结果表明,BmMAN1B和BmMAN2在家蚕胚胎滞育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滞育 N-糖基化 内质网α-1 2甘露糖苷酶 α-甘露糖苷酶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1,1-二氟乙撑基和乙炔基的C_2桥键类液晶的合成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新兵 安忠维 《液晶与显示》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61-163,共3页
含1,1 二氟乙撑基和乙炔基的C2桥键类液晶是非常重要的TN、STN、TFT用液晶材料。通过对文献方法进行简化和改进后合成了1,1 二氟 1,2 二芳基取代乙烷和1,2 二芳基取代乙炔类液晶,总产率分别达到26%和39%。产物结构用IR、1HNMR做了鉴定。
关键词 液晶 合成 乙炔基 1 1-二氟乙撑基 C2桥键 1 1-二氟-1 2-二芳基取代乙烷 1 2-二芳基取代乙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