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32篇文章
< 1 2 1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fluences of hot stamping parameters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 of 30MnB5 and 22MnB5 quenched in flat die 被引量:12
1
作者 MU Yan-hong WANG Bao-yu +2 位作者 ZHOU Jing HUANG Xu LI Jun-li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4期736-746,共11页
The influences of hot stamping parameters such as heating temperature,soaking time,deformation temperature and cooling medium on the phase transformation,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30MnB5 and 22MnB5 a... The influences of hot stamping parameters such as heating temperature,soaking time,deformation temperature and cooling medium on the phase transformation,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30MnB5 and 22MnB5 are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in this work.The quenching experiment,tensile testing,hardness measurement and microstructure observation were conducted to obtain the mechanical and microstructural data.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30MnB5 possesses a higher tensile strength but a lower elongation than 22MnB5,if hot stamped at the same process parameter.The tensile strength and hardness of the hot stamped specimens decrease under inappropriate heating conditions for two reasons,insufficient austenitization or coarse austenite grains.The austenitic forming rate of 30MnB5 is higher than that of 22MnB5,because more cementite leads to higher nucleation rate and diffusion coefficient of carbon atom.More amount of fine martensite forms under the higher deformation temperature or the quicker cooling r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 strength boron steel mechanical properties MICROSTRUCTURE hot stamping paramet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ield tests on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trength parameters of red-sandstone 被引量:3
2
作者 蒋建清 杨果林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0年第2期381-387,共7页
Large-scale field shear tests on ten specimens of the red-sandstone embankment at a highway in Hunan,China,were performed to examine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arameters of red-sandstone.The curves of thrust-disp... Large-scale field shear tests on ten specimens of the red-sandstone embankment at a highway in Hunan,China,were performed to examine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arameters of red-sandstone.The curves of thrust-displacement,failure mode,and shear strength parameters for red-sandstone with different water contents,different compactions,and different grain size distributions were obtained from the tests.A practical procedure of in-situ test for red-sandstone embankment was proposed to normalize the test equipment and test steps.Based on three-dimensional thrust-sliding limit equilibrium method,the formulas for calculating strength parameters of red-sandstone considering three-dimensional sliding surface were inferred.The results show that red-sandstone has typical complete curves of stress-strain,strain softening,which are caused by the special structure of red-sandstone;water content and compaction are important factors for strength and failure mode of red-sandstone;The average value of cohesion and internal friction angle of the specimens calculated by three-dimensional technique are 21.56 kPa and 29.29°,respectively,and those by traditional two-dimensional method are 25.52 kPa and 33.76°,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d-sandstone large-scale field test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 strength paramet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her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cess parameters,crystallization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ontinuous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EEK composites 被引量:3
3
作者 Xiao-long Ma Li-hua Wen +3 位作者 Shi-yu Wang Jin-you Xiao Wen-hao Li Xiao Hou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6期269-284,共16页
High-performance thermoplastic composites have been developed as significant structural materials for cutting-edge equipment in the aerospace and defence fields.However,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processing parameters ... High-performance thermoplastic composites have been developed as significant structural materials for cutting-edge equipment in the aerospace and defence fields.However,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processing parameters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in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of thermoplastic composite structures is still a serious challenge.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process/crystallization/property relationships for continuous carbon fiber(CF)reinforced polyether-ether-ketone(PEEK)composites.The composite laminates are fabricated according to orthogonal experiments via the thermoforming method.The mechanical performance is investigated in terms of crystallization properties and fracture morphology characterizations.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chanical performance and crystallization properties of thermoplastic composites a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coupling of processing parameters.The increased molding temperature,pressure,and holding time improve the degree of fiber/matrix infiltration and affect the crystallinity and crystalline morphology of the matrix,which further influences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composites.This is reflected in the test results that crystallinity has an approximately linear effect on mode-I interlaminar fracture toughness and transverse flexural modulus.As well as the higher molding temperature can destroy the pre-existent crystals to improve the toughness of the matrix,and the well-defined crystalline structures can be observed when fabricated at higher temperatures and longer periods of holding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mer matrix composites THERMOPLASTIC Processing parameters mechanical properties CRYSTALLIZ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甘肃积石山M_(W)6.0地震震源特征与灾害机理 被引量:4
4
作者 华思博 徐晨雨 +4 位作者 周江诚 徐贝贝 冯万鹏 张勇 房立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625-2636,共12页
2023年12月18日发生的甘肃积石山M_(S)6.2(M_(W)6.0)地震是一次导致较大伤亡的小规模逆冲型强震(M≥6)事件.我们在破裂过程快速反演后,开展了地震矩张量和破裂过程联合反演,比较分析了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参数;在此基础上,测定了地震的... 2023年12月18日发生的甘肃积石山M_(S)6.2(M_(W)6.0)地震是一次导致较大伤亡的小规模逆冲型强震(M≥6)事件.我们在破裂过程快速反演后,开展了地震矩张量和破裂过程联合反演,比较分析了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参数;在此基础上,测定了地震的辐射能,确定了较宽频带范围内的震源特征,据此讨论了与震源过程相关的灾害机理.结果显示,本次地震断层东倾的可能性更大,主要破裂区域位于积石山县与大河家镇之间,空间上与烈度分布显示的极震区位置较为一致.地震的上盘效应,破裂朝西北及浅处扩展的多普勒效应,以及容易在浅土层中放大的高频地震波辐射,可能是此次地震震害严重的主要震源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断层参数 破裂过程 辐射能 灾害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4月3日中国台湾花莲海域M_(S)7.3地震震源参数测定
5
作者 任枭 姬运达 +4 位作者 陈经纶 史健宇 张琪 梁姗姗 邹立晔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75-786,共12页
2024年4月3日中国台湾东部花莲海域发生M_(S)7.3地震,该地震位于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强烈碰撞的缝合带上,对该地震序列震源参数的研究将有助于认识台湾花莲地区纵谷断裂的地震活动特征。本文利用宽频带数字地震资料,对该地震序列开... 2024年4月3日中国台湾东部花莲海域发生M_(S)7.3地震,该地震位于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强烈碰撞的缝合带上,对该地震序列震源参数的研究将有助于认识台湾花莲地区纵谷断裂的地震活动特征。本文利用宽频带数字地震资料,对该地震序列开展震源机制解、地震辐射能量、持续时间和库仑应力的测定工作。研究结果表明:①花莲海域主震是一次逆冲型为主的地震事件,4次M_(S)≥6.0余震的震源机制也均为逆冲型为主的事件,与震源区主要断裂带构造性质一致;②主震和较大余震辐射能量结果表明,主震属于能量效率偏高的事件,而4次余震均低于主震的能量释放效率;③库仑应力分布结果显示,主震的发生使震中投影附近区域出现较大范围的应力卸载,与位错集中区域较为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莲海域地震 震源参数 震源机制 地震辐射能量 库仑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SC.Marc的物理力学参数反演 被引量:8
6
作者 向衍 郑东健 +1 位作者 何旭升 吴中如 《水电能源科学》 2003年第4期7-10,共4页
在比较反演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应用基于遗传算法的优化反演方法来反演物理力学参数。结合计算力学和有限元软件系统的发展,提出了基于有限元软件MSC.Marc的物理力学参数反演方法。结合某重力坝23#溢流坝段的安全监测资料,利用该方法反演... 在比较反演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应用基于遗传算法的优化反演方法来反演物理力学参数。结合计算力学和有限元软件系统的发展,提出了基于有限元软件MSC.Marc的物理力学参数反演方法。结合某重力坝23#溢流坝段的安全监测资料,利用该方法反演得到了该大坝坝体弹性模量和坝基变形模量。算例表明,采用遗传算法和MSC.Marc反演物理力学参数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坝 安全监测 物理力学参数 反演 ........ 有限元软件 参数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0年西藏察隅M8.6强震序列震源参数复核 被引量:24
7
作者 李保昆 刁桂苓 +4 位作者 徐锡伟 万永革 冯向东 邹立晔 苗春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4254-4265,共12页
1950年8月15日西藏察隅发生M8.6巨大地震.我们利用收集到的全球239个台站的P波资料,利用我国国家测震台网的常规定位方法和模型,对察隅M8.6强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并在此基础上重新计算了震源机制解.重定位后的结果表明,察隅M8.6强震... 1950年8月15日西藏察隅发生M8.6巨大地震.我们利用收集到的全球239个台站的P波资料,利用我国国家测震台网的常规定位方法和模型,对察隅M8.6强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并在此基础上重新计算了震源机制解.重定位后的结果表明,察隅M8.6强震序列显示出不同时段的震中分区分布特征:第1阶段是前震,1950年2月23日在墨脱北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的顶部发生;第2阶段是1950年8月15日─1950年8月18日,发生主震和之后3天内的余震,都分布在察隅附近,并且这些震中呈北西条带分布;第3阶段的余震是1950年8月22日─1950年9月13日,它们扩展到南部的印度和缅甸地区;第4阶段的余震是1950年9月30日─1951年4月15日,发生在西部的墨脱、错那等地.这四个分区的关联特点为顺时针旋移.重新计算后的震源机制解显示出:主震的NWW走向的节面与主震后2区内余震震中的NWW分布方向一致;序列中所有的压应力轴P和张应力轴T,都接近于水平向,其倾伏角大都小于20°;察隅主震和2区内余震的压应力轴P为近南北向,张应力轴T为近东西向;但3区和4区余震的P轴为近东西向,T轴为近南北向.反映出该强震序列中余震震源机制解的差异比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震源参数 重定位 震源机制解 时空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Hoek法在节理化岩体力学参数评价中的应用——以长江三峡库区白衣庵滑坡为例 被引量:14
8
作者 廖秋林 李晓 +1 位作者 张年学 吴剑波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641-1644,共4页
节理化岩体力学参数是岩体工程稳定性评价的难点与关键,而E.Hoek法正是针对节理化岩体破坏特点而提出的一种用于解决这一问题的岩体力学参数评价法。系统地介绍了E.Hoek岩体力学参数评价法的原理,讨论了其操作的关键问题,并以长江三峡... 节理化岩体力学参数是岩体工程稳定性评价的难点与关键,而E.Hoek法正是针对节理化岩体破坏特点而提出的一种用于解决这一问题的岩体力学参数评价法。系统地介绍了E.Hoek岩体力学参数评价法的原理,讨论了其操作的关键问题,并以长江三峡白衣庵滑坡节理化岩体为例,详细阐述了E.Hoek法在岩体参数评价中的应用。实例表明,该方法可较准确反映节理化岩体的力学特性,且简单、易行,值得在同类工程中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理化岩体 ....... CSIRO分类法 白衣庵滑坡 力学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安徽金寨M_L3.9震群序列震源一致性研究 被引量:16
9
作者 黄显良 刘泽民 +3 位作者 郁建芳 倪红玉 张炳 王琐琛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16-924,1,共9页
首先采用P波、SV波和SH波的极性和振幅比联合求解2014年安徽省金寨ML3.9震群序列的震源机制解,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到该震群序列的震源一致性参数和P轴方位角随时间的变化;然后基于震区附近3个台站记录到的该震群序列的地震波形,计算其... 首先采用P波、SV波和SH波的极性和振幅比联合求解2014年安徽省金寨ML3.9震群序列的震源机制解,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到该震群序列的震源一致性参数和P轴方位角随时间的变化;然后基于震区附近3个台站记录到的该震群序列的地震波形,计算其体波谱振幅相关系数,同时读取震区附近3个台站记录到的该震群序列中115次ML≥1.5地震的极性.研究结果表明:金寨ML3.9震群序列的地震震源机制解绝大多数为压性走滑型,P轴方位角较为一致;其震源一致性参数处于较低水平,体波谱振幅相关系数较高;台站所记录到的地震极性也较为一致.该结果表明金寨ML3.9震群序列的震源一致性程度非常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震源机制解 谱振幅相关系数 震源一致性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研究2014年霍山M_S4.3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变化过程 被引量:10
10
作者 倪红玉 刘泽民 +2 位作者 洪德全 汪小厉 赵朋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04-1019,共16页
综合利用震源一致性参数、体波谱振幅相关系数、单台的P波初动和振幅比方法研究2013年10月以来霍山MS4.3地震序列震源机制的变化过程,进而科学判定该序列的类型,探索震后地震趋势的判别方法。结果表明,2014年4月20日霍山MS4.3地震前,霍... 综合利用震源一致性参数、体波谱振幅相关系数、单台的P波初动和振幅比方法研究2013年10月以来霍山MS4.3地震序列震源机制的变化过程,进而科学判定该序列的类型,探索震后地震趋势的判别方法。结果表明,2014年4月20日霍山MS4.3地震前,霍山地震序列的震源一致性参数低于多年均值,体波谱振幅相关系数在0.9附近波动、持续处于高值状态,单台的P波初动总体优势分布明显、振幅比较为一致,均显示霍山MS4.3地震前序列的震源机制较为一致,为前震序列;霍山MS4.3地震后,序列的体波谱振幅相关系数较低,在0.6附近波动,单台的P波初动、振幅比较为紊乱,表明霍山MS4.3地震后序列的震源机制较为紊乱,为余震序列,后续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因此,霍山MS4.3地震前后震源区的震源机制经历了散乱—一致—散乱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一致性参数 体波谱振幅相关系数 初动 振幅比 ..........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ntrol parameter optimal tuning method based on annealing-genetic algorithm for complex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 被引量:1
11
作者 贺建军 喻寿益 钟掘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3年第4期359-363,共5页
A new searching algorithm named the annealing-genetic algorithm(AGA) was proposed by skillfully merging GA with SAA. It draws on merits of both GA and SAA ,and offsets their shortcomings.The difference from GA is that... A new searching algorithm named the annealing-genetic algorithm(AGA) was proposed by skillfully merging GA with SAA. It draws on merits of both GA and SAA ,and offsets their shortcomings.The difference from GA is that AGA takes objective function as adaptability function directly,so it cuts down some unnecessary time expense because of float-point calculation of function conversion.The difference from SAA is that AGA need not execute a very long Markov chain iteration at each point of temperature, so it speeds up the convergence of solution and makes no assumption on the search space,so it is simple and easy to be implemented.It can be applied to a wide class of problems.The optimizing principle and the implementing steps of AGA were expounded. The example of the parameter optimization of a typical complex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 named temper mill shows that AGA is effective and superior to the conventional GA and SAA.The control system of temper mill optimized by AGA has the optimal performance in the adjustable ranges of its parame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ETIC ALGORITHM SIMULATED ANNEALING ALGORITHM annealing-genetic ALGORITHM complex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 parametER tuning OPTIMAL contro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沐川5.7级震群子序列的震源参数变化 被引量:8
12
作者 程万正 李桂芳 +1 位作者 乔惠珍 陈天长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03-213,共11页
1993~ 1995年发生在四川沐川县的 5 7级震群 ,由 3次 5 0级以上地震序列构成。1993年首发 5 0级地震序列频度衰减慢 ,1994年 5 7级主震序列衰减快 ,1995年 5 0级强余震序列又衰减缓慢。首发 5 0级地震前 ,区域地震活动增... 1993~ 1995年发生在四川沐川县的 5 7级震群 ,由 3次 5 0级以上地震序列构成。1993年首发 5 0级地震序列频度衰减慢 ,1994年 5 7级主震序列衰减快 ,1995年 5 0级强余震序列又衰减缓慢。首发 5 0级地震前 ,区域地震活动增强显著。但在 5 7级主震和强余震前的震区地震活动不突出。震源机制解给出的主压应力方向为北西向 ,呈近走滑兼倾滑型。利用小震波形记录资料 ,研究了Pn、Pg、Sg波段拐角频率和应力降值随时间的变化。各波段计算值变化幅度大体一致 ,形态略有差异 ,首发 5 0级地震前起伏较大 ,在 5 7级主震前后变化不显著。这与此期间地震活动图像的变化过程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震群序列 震源机制 震源参数 沐川地震 余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1100/0.1Y高温钛合金等温热压缩变形行为 被引量:12
13
作者 崔文芳 洪权 +1 位作者 刘春明 周廉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72-575,共4页
利用热模拟实验机对Ti 1100/0.1Y高温钛合金在温度990~1100℃,变形速率在0 001~10s-1范围内进行等温热压缩实验,观察变形后的显微组织,并根据动力学材料模型绘制出热加工图·结果表明:温度变化不改变σ ε曲线特征,但在 ε=10s-1... 利用热模拟实验机对Ti 1100/0.1Y高温钛合金在温度990~1100℃,变形速率在0 001~10s-1范围内进行等温热压缩实验,观察变形后的显微组织,并根据动力学材料模型绘制出热加工图·结果表明:温度变化不改变σ ε曲线特征,但在 ε=10s-1时,出现流变不稳定性; ε=0.1~1s-1时,组织发生β相再结晶; ε=0 001~0 01s-1时,出现动态回复·综合考虑可热加工性和组织细化因素,温度在990~1020℃,变形速率在0 01~1s-1范围是良性热加工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钛合金 热模拟 热加工参数 组织 热加工图 变形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地震标定律研究丽江7.0级地震的破裂过程 被引量:24
14
作者 秦嘉政 刘祖荫 张俊伟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47-57,共11页
本文根据Heaskel二维矩形地震破裂模式,导出了以ω立方的波谱衰减,在分析地震破裂过程特征、考虑三个主要的相似性假定基础上,即假定地震满足断层面几何相似、应力环境相似和动力学相似条件,研究了大小地震相似性问题的标度... 本文根据Heaskel二维矩形地震破裂模式,导出了以ω立方的波谱衰减,在分析地震破裂过程特征、考虑三个主要的相似性假定基础上,即假定地震满足断层面几何相似、应力环境相似和动力学相似条件,研究了大小地震相似性问题的标度分析,建立了地震破裂和源参数之间的标定律关系。用云南地区20多年中数百个地震的地震矩M0、面波震级Ms和近震震级ML系统以及有关的地震参数,建立了适用于云南地区的地震标定律关系。由此估算了丽江主震及部分强余震的震源参数,并对该次主震的破裂过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本文的研究结果给出,丽江70级主震的断层破裂长度33km,宽度16km,断层破裂面积490km2,平均位错078m,地震矩M0=125×1018Nm,总破裂时间T=138秒,发震应力背景τ0=337MPa,应力降Δσ=46MPa。对破裂过程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好象是两条新老断裂参与了活动,初始破裂为北西方向较老的中甸—丽江断裂,破裂长度约13km,破裂持续时间约54秒;主破裂为近南北向的次级断裂,是一条比较新的活动断裂,破裂长度约20km,破裂持续时间84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参数 破裂过程 地震 云南 地震标定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锻造热处理工艺对Al-7Si-1.6Cu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俊 司乃潮 +2 位作者 王正军 刘光磊 司松海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0-74,共5页
通过力学性能测试以及OM、SEM和TEM的组织观察,研究了锻造热处理工艺对Al-7Si-1.6Cu合金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合金经过均匀化(500℃,8h)、锻造(锻造温度380~450℃,应变速率60~90s-1,道次压缩比10%~20%)、热处理(固溶480℃,2h... 通过力学性能测试以及OM、SEM和TEM的组织观察,研究了锻造热处理工艺对Al-7Si-1.6Cu合金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合金经过均匀化(500℃,8h)、锻造(锻造温度380~450℃,应变速率60~90s-1,道次压缩比10%~20%)、热处理(固溶480℃,2h,70℃,水冷;时效180℃,6h)之后,较铸态相比硬度提高18%、抗拉强度提高了52%、延伸率提高了54.5%。多向锻造过程中共晶Si相发生碎断与球化,时效过程中析出的纳米级第二相对合金起强化作用。开创性地从位错密度方向解释锻造过程强度提高的原因,通过Zener-Hollomon参数来说明锻造过程中流变应力与变形速率和变形温度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锻造热处理 显微组织 力学性能 ZENER-HOLLOMON参数 位错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秭归4.5、4.7级地震前小震活动特征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吴海波 申学林 +2 位作者 杜承宸 陈俊华 王杰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51-757,共7页
2014-03-27、30湖北秭归4.5、4.7级地震前,震中区附近发生过多次微小地震活动。双差精定位显示,这些小震集中分布在仙女山断裂北段西边次级小断裂附近(区域一)和北端端部(区域二)。结合近场地震波谱分析和区域地质构造特征认为,区域一... 2014-03-27、30湖北秭归4.5、4.7级地震前,震中区附近发生过多次微小地震活动。双差精定位显示,这些小震集中分布在仙女山断裂北段西边次级小断裂附近(区域一)和北端端部(区域二)。结合近场地震波谱分析和区域地质构造特征认为,区域一的微小震主要为浅表塌陷事件,区域二的多数为构造地震事件。将区域二15次ML1.2以上事件震源机制解参数统计结果与该地区3次4级以上主震震源机制比较显示,两者的节面走向均为NNW和NE,力轴(P轴和T轴)的方位与倾角也基本一致,总体上均与区域应力场方向基本一致,反映了两者受力方式具有一致性,但两者的破裂滑动方式有差异,可能与仙女山断裂受库水作用活化的影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精定位 波形特征 震源机制 震源参数统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年云南盈江5.8级地震及震前短临跟踪预测 被引量:8
17
作者 钱晓东 苏有锦 +1 位作者 付虹 李琼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03-413,共11页
系统收集了2011年云南盈江5.8级地震前后的地震学基础资料,对盈江地震的地震地质背景、地震序列基本特征、地震烈度、发震断裂和区域应力场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此次盈江地震发生前,运用地震力标度、环境剪应力、地震序列h值、破裂时间法... 系统收集了2011年云南盈江5.8级地震前后的地震学基础资料,对盈江地震的地震地质背景、地震序列基本特征、地震烈度、发震断裂和区域应力场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此次盈江地震发生前,运用地震力标度、环境剪应力、地震序列h值、破裂时间法、能量释放方法,对该地震做了短临跟踪和预测。结果显示,盈江5.8级地震的发震断裂很可能是NE向的大盈江左旋走滑断裂,盈江地震前出现了诸多地学参数异常,这些异常对未来强震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均有短临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盈江地震 震源机制 地震学参数 短临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_(85)Si_(9.6)Al_(5.4)合金的制备、表征及其低频吸波性能 被引量:10
18
作者 冯永宝 唐传明 丘泰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12,共7页
采用机械合金化法制备了Fe85Si9.6Al5.4合金,借助XRD,SEM,VSM和VNA,研究了Fe85Si9.6Al5.4合金的相结构、微观形貌、软磁性能以及Fe85Si9.6Al5.4/石蜡吸波材料的电磁和吸波性能.结果表明:采用一步法和两步法制备的FeSiAl合金的晶相均为... 采用机械合金化法制备了Fe85Si9.6Al5.4合金,借助XRD,SEM,VSM和VNA,研究了Fe85Si9.6Al5.4合金的相结构、微观形貌、软磁性能以及Fe85Si9.6Al5.4/石蜡吸波材料的电磁和吸波性能.结果表明:采用一步法和两步法制备的FeSiAl合金的晶相均为无序bcc-Fe(Si,Al)相.一步法制备的FeSiAl合金形貌为不规则块状,而两步法制备的合金为片状.一步法与两步法制备的FeSiAl合金具有相近的比饱和磁化强度与矫顽力;但是与块状FeSiAl/石蜡吸波材料相比,片状FeSiAl/石蜡吸波材料具有更高的复介电常数和复磁导率,在0.5~5GHz范围内具有更低的反射率.厚度为2~5mm的片状FeSiAl/石蜡吸波材料,随厚度的增加反射率降低,匹配频率向低频移动;2mm材料反射率≤-10dB的带宽达1.07GH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85Si9 6Al5 4 机械合金化 吸波材料 电磁参数 微波吸收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M_W9.0大震前后震源机制一致性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孙丽娜 李皓 +2 位作者 齐玉妍 温超 刁桂苓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24-431,共8页
本文选取2004年12月26日发生在印度尼西亚西北近海、震中位于巽他海沟的东侧的M_W9.0地震的余震分布空间范围为研究区域,分析了该区域震源机制,并利用震源机制和构造应力场的一致性参数a进行了地震检验。研究结果表明,M_W≥7.5地震之前... 本文选取2004年12月26日发生在印度尼西亚西北近海、震中位于巽他海沟的东侧的M_W9.0地震的余震分布空间范围为研究区域,分析了该区域震源机制,并利用震源机制和构造应力场的一致性参数a进行了地震检验。研究结果表明,M_W≥7.5地震之前,都有参数a降低的现象,M_W9.0地震前,a值都有动荡起伏的情况。该研究区长达数千千米,而连续发生的M_W≥5.0地震的震源机制与构造应力场一致,应当不是随机现象,似可视为具某种前兆意义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尼西亚 震源机制解 一致性参数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的静态和动态震源参数测定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子博 刘瑞丰 +2 位作者 李赞 胡岩松 孔韩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420-2430,共11页
震源特征可通过震源参数量化,震后快速测定震源参数,对于研究区域构造特征、地震的震源性质和孕育演化过程、开展震害评估和地震应急响应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区域地震台网和全球地震台网提供的宽频带波形资料,使用近震全波形反演... 震源特征可通过震源参数量化,震后快速测定震源参数,对于研究区域构造特征、地震的震源性质和孕育演化过程、开展震害评估和地震应急响应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区域地震台网和全球地震台网提供的宽频带波形资料,使用近震全波形反演方法得到了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的地震矩、矩震级和震源机制解等静态震源参数,并测定了地震辐射能量、能量震级和破裂持续时间等动态震源参数.结果显示:(1)本次地震为一次高倾角的走滑型地震,震源机制解节面I走向194°、倾角87°、滑动角175°,节面II走向285°、倾角85°、滑动角3°,地震矩为8.5×10^(18)N·m,转化成矩震级为6.6,矩心深度为3 km.结合动态震源参数,可确定节面II为地震断层面;(2)地震辐射能量为4.3×10^(14)J,转化成能量震级为6.8,高于矩震级;(3)地震呈现双侧破裂特征,破裂持续时间为11 s;(4)能矩比为5.1×10^(-5),视应力为1.53 MPa,应力降为6.58 MPa,描述断层破裂复杂度的辐射能量增强因子为34;(5)综合本文结果,可认为门源地震属于一次断层倾角较高、能量释放效率偏高的走滑型地震.与同样震级的地震相比,这样的地震一般会造成比较严重的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震源参数 震源机制 震源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