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庆北碚老龙洞二叠-三叠系界线层中的全脐螺侏儒化:环境突变中的机会群落? 被引量:9
1
作者 姜红霞 吴亚生 +1 位作者 刁建波 陈建阳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3-169,共7页
本文首次报道重庆北碚老龙洞剖面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的全脐螺科的微型腹足类动物群。全脐螺科个体微小,多为盘形、圆锥形,具明显的脐,方解石质的壳壁。区分出研究层内的两类全脐螺,一类是碗形,脐宽而大,脐部深凹;壳壁厚度变化很大,螺... 本文首次报道重庆北碚老龙洞剖面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的全脐螺科的微型腹足类动物群。全脐螺科个体微小,多为盘形、圆锥形,具明显的脐,方解石质的壳壁。区分出研究层内的两类全脐螺,一类是碗形,脐宽而大,脐部深凹;壳壁厚度变化很大,螺环可能上有棱、角或瘤等装饰。另一类是胎壳呈平旋状,呈开放式旋绕;壳壁厚度均匀,未见装饰特征显示。全脐螺类为优势分子的群落在二叠纪末大绝灭事件后盛极一时,如此异常现象可能与浅海区在缺氧之后暂时改善为有氧环境有关,此后随着早三叠世腹足类的全面复苏,它们只能退居为极次要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脐螺 侏儒化 灾变环境 二叠-三叠系界线 重庆北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慈利江垭剖面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序的沉积微相类型、沉积环境和海平面变化 被引量:9
2
作者 郑全锋 丁奕 曹长群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3637-3648,共12页
本文对湖南慈利江垭剖面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序(大隆组顶部9.4m和大冶组底部7.5m)进行了详细的沉积微相分析,划分出八种微相类型,并结合露头和光面上的沉积特征,对每种微相的成因和沉积环境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界线附... 本文对湖南慈利江垭剖面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序(大隆组顶部9.4m和大冶组底部7.5m)进行了详细的沉积微相分析,划分出八种微相类型,并结合露头和光面上的沉积特征,对每种微相的成因和沉积环境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界线附近的沉积环境和相对海平面变化。大隆组顶部层序沉积于相对海平面持续上升阶段,随着相对海平面的上升,沉积环境逐渐由盆地边缘向盆地内部迁移。在大隆组最顶部,相对海平面有一快速的大幅度下降,沉积环境由深水盆地突然转变为浅水台地。之后自大冶组底部向上,相对海平面又逐渐上升,沉积盆地依次经历了滞流盆地、半循环盆地和循环盆地的转换;在距离大冶组底部约7m处,相对海平面开始下降,气候变得极为干燥,沉积盆地转变为蒸发盆地。值得指出的是,大隆组-大冶组界线处的快速海退面正好对应于二叠纪末生物灭绝面,从而表明大海退很可能是造成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垭剖面 湖南慈利 二叠系-三叠系界线 沉积微相 沉积环境 海平面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凉风垭剖面二叠-三叠系界线层碳同位素变化特征 被引量:4
3
作者 汤新燕 黄俊华 +2 位作者 王友贞 路亚娟 金芳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2-46,共5页
重庆凉风垭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64个碳酸盐样品碳同位素值测试结果显示,在界线附近碳同位素值出现3次负异常,第1次负异常出现在第37层,考虑到该层是灰岩透镜体与黏土岩的混合层,此次异常有待进一步验证;第2次负异常出现在第40层,此次异... 重庆凉风垭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64个碳酸盐样品碳同位素值测试结果显示,在界线附近碳同位素值出现3次负异常,第1次负异常出现在第37层,考虑到该层是灰岩透镜体与黏土岩的混合层,此次异常有待进一步验证;第2次负异常出现在第40层,此次异常是δ(13C)值偏移幅度最大的1次(1.5‰),在该层大量生物灭绝;第3次负异常出现在第44层。凉风垭界线剖面碳同位素值的3次负异常与生物变化的对比表明,碳循环的多次变化与生物危机相伴,生物危机期间环境处于不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凉风垭 二叠-三叠系界线 碳同位素 生物大灭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微生物岩新认识 被引量:17
4
作者 姜红霞 吴亚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189-1196,共8页
通过对重庆老龙洞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的微生物岩的研究,认为微生物岩的树枝状构造的形成有两种控制因素:(1)成岩作用,成岩流体对碳酸盐沉积物颗粒之间的孔隙及化石内部的孔隙的胶结作用,以及碳酸盐沉积物组分的重结晶作用,使受成岩... 通过对重庆老龙洞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的微生物岩的研究,认为微生物岩的树枝状构造的形成有两种控制因素:(1)成岩作用,成岩流体对碳酸盐沉积物颗粒之间的孔隙及化石内部的孔隙的胶结作用,以及碳酸盐沉积物组分的重结晶作用,使受成岩作用影响的区域因晶体较粗在露头上表现为深颜色的树枝状和斑点状构造;(2)微生物的影响。在微生物富集的地方,微生物死亡腐烂后形成孔隙,成岩流体易于在这些区域运移,在孔隙中形成胶结物,使这些区域成为露头上颜色较深的树枝状和斑点状构造。岩石中的微生物化石形态不规则,在薄片上呈蝴蝶状、云朵状、不规则圆形的或者新月形等形状,大小在100~600μm之间,内部被方解石胶结物充填,没有保存任何内部构造。根据形态和大小,推测这种化石可能是某种细菌的菌落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岩 菌落 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华蓥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稳定碳同位素变化特征及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成因 被引量:6
5
作者 崔莹 刘建波 江崎洋一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61-471,共11页
对四川华蓥楼房湾剖面稳定碳同位素进行的研究表明,该地区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碳同位素变化趋势与全球变化基本一致。早三叠世早期ΔB平均值高于晚二叠世晚期,指示海水中磷酸盐浓度的增大和初级生产力的繁盛。从晚二叠世末期开始δ13Cc... 对四川华蓥楼房湾剖面稳定碳同位素进行的研究表明,该地区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碳同位素变化趋势与全球变化基本一致。早三叠世早期ΔB平均值高于晚二叠世晚期,指示海水中磷酸盐浓度的增大和初级生产力的繁盛。从晚二叠世末期开始δ13Ccarb的缓慢降低是由大规模火山作用以及陆地风化作用加强造成的;早三叠世最早期δ13Ccarb和δ13Corg的快速同步降低所代表的全球碳循环变化主要受控于生物集群绝灭的主幕及海平面上升引起的底部缺氧水上涌。总之,二叠-三叠纪之交碳同位素变化是火山作用、海平面变化、海洋和陆地生物集群绝灭以及缺氧水上涌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碳同位素 二叠-三叠系界线 生物集群灭绝 碳循环 四川华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和点确立在我国的浙江省长兴县煤山 被引量:1
6
作者 殷鸿福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1年第1期30-32,共3页
2001年3月7日,从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传来一个振奋地学界的消息:全球二叠系一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被正式确定在我国的浙江省长兴县煤山.这不仅是我国几代地学工作者数十年艰辛努力奋斗的结晶,而且是我国地学界的一大荣耀.
关键词 二叠系-三叠系界线 剖面 点位 浙江 长兴县 煤山 地质学 地层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水龙兽新材料兼论陆相二叠-三叠系界线 被引量:5
7
作者 刘俊 李锦玲 程政武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67-275,共9页
记述了新疆锅底坑组的两件水龙兽标本 ,其中产自吉木萨尔县的一件层位最低 ,被鉴定为杨氏水龙兽相似种 (Lystrosauruscf.L .youngi)。在支序分析的基础上对比了中国与南非的水龙兽 ,认为两地的水龙兽大多数分别构成单系类群。总结了中... 记述了新疆锅底坑组的两件水龙兽标本 ,其中产自吉木萨尔县的一件层位最低 ,被鉴定为杨氏水龙兽相似种 (Lystrosauruscf.L .youngi)。在支序分析的基础上对比了中国与南非的水龙兽 ,认为两地的水龙兽大多数分别构成单系类群。总结了中国新疆水龙兽在锅底坑组和韭菜园组下部出现的层位 ,并讨论了以水龙兽来确定陆相二叠 -三叠系界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龙兽 陆相 新疆 吉木萨尔 吐鲁番 二叠-三叠系界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西威宁岔河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粘土岩研究——基于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张素新 彭元桥 +3 位作者 喻建新 杨逢清 殷鸿福 史玉芳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1-26,共6页
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分析方法,对黔西威宁岔河陆相剖面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的粘土岩进行了研究。在界线粘土岩中,粘土矿物组合为伊—蒙混层矿物+蒙脱石+绿泥石;碎屑物质中有六方双锥石英和锆石,无球粒;多种化学成分在界线粘土... 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分析方法,对黔西威宁岔河陆相剖面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的粘土岩进行了研究。在界线粘土岩中,粘土矿物组合为伊—蒙混层矿物+蒙脱石+绿泥石;碎屑物质中有六方双锥石英和锆石,无球粒;多种化学成分在界线粘土岩中出现了异常。据此得出岔河剖面的二叠系—三叠系事件地层界线确定在第66f层比较合适;第66f和68a这两层粘土岩为此剖面的界线粘土岩;自第66f层底部至第68a层顶部这一段地层为二叠系—三叠系的界线层(组);界线粘土岩的成因可能是由于火山喷发、火山灰降落伴随正常沉积物沉积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土岩 陆相 二叠系-三叠系界线 岔河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桂地区深水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黏土岩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张素新 冯庆来 +1 位作者 顾松竹 于吉顺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13,26,共6页
对贵州断杉、纳水以及广西柳桥3条深水相剖面上的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黏土岩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断杉、柳桥剖面黏土岩中的黏土矿物主要由伊-蒙混层、蒙脱石和高岭石组成,碎屑物质中存在六方双锥石英、锆石等与火山活动有关的矿物;在... 对贵州断杉、纳水以及广西柳桥3条深水相剖面上的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黏土岩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断杉、柳桥剖面黏土岩中的黏土矿物主要由伊-蒙混层、蒙脱石和高岭石组成,碎屑物质中存在六方双锥石英、锆石等与火山活动有关的矿物;在纳水剖面黏土岩中未发现与火山活动有关的迹象。由此可知华南大部分地区在晚二叠世曾受强烈的火山作用影响,但也有少部分深水相地区未受影响或影响很小。同是深水相P-T界线剖面附近的黏土岩以及同一剖面不同层位的黏土岩中的黏土矿物和碎屑物质存在较大的差异,其原因可能是与火山作用的强弱、离火山活动中心的远近以及所处地理位置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相 二叠系-三叠系界线 黏土岩 黔桂地区 华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全球层型剖面——回顾和进展 被引量:21
10
作者 殷鸿福 鲁立强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57-267,共11页
综合评述了5年来对二叠系—三叠系界线(PTB)全球层型剖面——煤山D剖面的研究进展。简要介绍剖面的研究历史、地理和地质背景,叙述了世界上最完整的二叠纪长兴期至三叠纪格里斯巴赫期的牙形石和菊石带,并简短讨论了Otoceras的年代。叙... 综合评述了5年来对二叠系—三叠系界线(PTB)全球层型剖面——煤山D剖面的研究进展。简要介绍剖面的研究历史、地理和地质背景,叙述了世界上最完整的二叠纪长兴期至三叠纪格里斯巴赫期的牙形石和菊石带,并简短讨论了Otoceras的年代。叙述了煤山与其他剖面长兴期至格里斯巴赫期磁性地层学的对比。介绍了δ13C和δ34S的化学地层学最新研究进展,特别是在PTB附近多个δ13C负漂移的发现。两项重要的分子地层学研究显示了基础生态系统的深刻变化——微生物生态系的灾变和在二叠纪—三叠纪生态系之交严重缺氧事件期间透光带的静海相环境。文章报道了自2001年以来PTB年代测定的进展。PTB之下14cm处火山成因的粘土层25层的年代,现在定为(252·4±0·3)Ma(Mundil等,2004)。文章还讨论了事件地层学,认为尽管在25-26层有一个主事件,煤山PTB附近的事件是多幕式的,并且开始于事件层25-26层之前。因此,PTB大绝灭主因是外星撞击导致的可能性是不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层型剖面和点 二叠系 -三叠系界线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非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1
作者 彭元桥 高勇群 +2 位作者 杨逢清 殷鸿福 G.R.Shi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8,共8页
从岩石地层研究着手,介绍了南非卡鲁盆地内综合地层研究的相关成果。在生物地层方面,脊椎动物和植物化石的研究在该区具有传统优势,孢粉化石的研究则是在最近几年才取得较大进展,在陆相界线地层研究中菌孢化石在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处约... 从岩石地层研究着手,介绍了南非卡鲁盆地内综合地层研究的相关成果。在生物地层方面,脊椎动物和植物化石的研究在该区具有传统优势,孢粉化石的研究则是在最近几年才取得较大进展,在陆相界线地层研究中菌孢化石在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处约1 m厚的地层内的富集事件属首次报道。在地球化学地层方面,南非有机碳同位素在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的变化趋势与海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存在相似的对应关系,可以作为海、陆相界线地层对比的辅助标志。在磁性地层方面,南非卡鲁盆地内的磁极性存在从反向到正向然后再反转(R-N-R)的变化,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则位于第一反向极性带的顶部。同时,结合目前全球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的研究现状及特点,分析了陆相界线地层研究中存在的基本问题,指出华南地区可能为突破传统观念的研究地区,陆地事件地层研究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非卡鲁盆地 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 生物地层 地球化学地层 磁性地层 事件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修水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树枝状微生物岩状岩石成因初解 被引量:25
12
作者 姜红霞 吴亚生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23-328,I0002,共7页
江西修水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有一段特殊构造的地层,下部为灰色部分和红色部分组成的斑状构造,上部为灰色部分和黄色部分组成的树枝状构造。这种树枝状构造的岩石与前人报道自重庆老龙洞剖面的微生物岩非常相似。岩石薄片观察表明,... 江西修水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有一段特殊构造的地层,下部为灰色部分和红色部分组成的斑状构造,上部为灰色部分和黄色部分组成的树枝状构造。这种树枝状构造的岩石与前人报道自重庆老龙洞剖面的微生物岩非常相似。岩石薄片观察表明,树枝状构造的暗色部分为残留的灰泥岩;浅色部分为灰岩经过重结晶、白云石化—去白云石化作用改造而成。在暗色的残留灰岩里有保存很好的丰富的球状微生物化石。研究认为,岩石中暗色部分和浅色部分的原始组分是同时沉积的;是成岩作用控制了浅色部分的形成。这一成果应当对认识老龙洞剖面树枝状微生物岩的成因有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 树枝状构造 白云石化 去白云石化 成岩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东黔西地区陆相二叠—三叠系界线粘土岩特征 被引量:14
13
作者 王尚彦 2殷鸿福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55-160,共6页
在滇东黔西地区,海相和陆相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均有界线粘土岩存在。本文介绍了该区陆相界线粘土岩的特征,并探讨了其成因。这些粘土岩主要矿物成分为伊/蒙混层矿物(20%~80%)和高岭石(35%~80%),碎屑物中有锆石、磷灰石、六方双锥石... 在滇东黔西地区,海相和陆相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均有界线粘土岩存在。本文介绍了该区陆相界线粘土岩的特征,并探讨了其成因。这些粘土岩主要矿物成分为伊/蒙混层矿物(20%~80%)和高岭石(35%~80%),碎屑物中有锆石、磷灰石、六方双锥石英、其他类型石英和微球粒等。提出界线粘土岩中的物质主要是火山成因,也有正常沉积物的加入,可能还拌有撞击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三叠系界线 粘土岩 云南 贵州 火山成因 沉积物 撞击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和点的研究综述 被引量:1
14
作者 殷鸿福 童金南 张克信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36-736,共1页
关键词 二叠系-三叠系界线 界线层型剖面 综述 煤山剖面 Δ^13C 全球 磁性地层 缺氧事件 生物危机 分子地层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吉木萨尔大龙口非海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段古地磁特征 被引量:15
15
作者 李永安 金小赤 +3 位作者 孙东江 程政武 庞其清 李佩贤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25-536,共12页
通过对吉木萨尔县大龙口非海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上下地层磁性特征的研究,在梧桐沟组—锅底坑组共发现78个极性异常,其中以负极性为主,间隔了一系列的正极性和过渡极性。梧桐沟组上部以负极性为主,间隔了2个正极性和过渡极性。这可与... 通过对吉木萨尔县大龙口非海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上下地层磁性特征的研究,在梧桐沟组—锅底坑组共发现78个极性异常,其中以负极性为主,间隔了一系列的正极性和过渡极性。梧桐沟组上部以负极性为主,间隔了2个正极性和过渡极性。这可与巴基斯坦盐岭和四川广元上寺的大隆组下部对比,即相当于Da段。梧桐沟组顶部和锅底坑组底部,正、负极性变化频繁,极性特征可与巴基斯坦盐岭和四川广元上寺大隆组中部对比,即相当于Db段。锅底坑组下部以负极性为主,间隔了2个正极性段,可与四川广元上寺大隆组中上部对比,即相当于Dc段。锅底坑组中下部以负极性为主,上部夹1个正极性段,可与四川广元上寺大隆组上部磁性特征对比,即相当于Dd段。锅底坑组中上部以负极性为主,间隔了4个正极性段,可与四川广元上寺飞仙关组下部对比,即相当于Fa段。根据磁性段的划分对比,将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置于Fa和Dd之间,即本次研究测制剖面的41层和42层之间。根据各岩组的古地磁特征求得岩组形成时的古地磁极:梧桐沟组79.1°N,238.1°;锅底坑组72.3°N,322.2°;下三叠统77.5°N,320.8°。古纬度基本一致,为32°~35°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磁 二叠系-三叠系界线 新疆 吉木萨尔县 大龙口 捂桐沟组 锅底坑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长兴县煤山剖面二叠-三叠系过渡地层中的黑碳记录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8
16
作者 沈文杰 林杨挺 +2 位作者 孙永革 徐琳 张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407-2414,共8页
首次报道了浙江煤山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中黑碳的含量及其碳同位素的变化特征。黑碳含量在26层存在一个明显的峰值,含量高达0.51%。黑碳与总有机碳比值从25层底部开始持续升高,在26层达到最高,稳定在0.40以上。黑碳的碳同位素在24层和2... 首次报道了浙江煤山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中黑碳的含量及其碳同位素的变化特征。黑碳含量在26层存在一个明显的峰值,含量高达0.51%。黑碳与总有机碳比值从25层底部开始持续升高,在26层达到最高,稳定在0.40以上。黑碳的碳同位素在24层和25层之间有一个陡然的降低,降低幅度达2‰,在25和26层中则存在一个幅度达3‰的缓慢降低,总降低幅度达5‰。黑碳是动植物和化石燃料燃烧的天然记录,浙江煤山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黑碳特征反映了二叠纪末期陆地生态系统发生了突然的衰退,发生了强烈的天然大火。根据事件层大火燃烧的长期性或频繁的特征,以及黑碳同位素大幅度陡然降低和缓慢降低,认为燃烧源除了陆地植被外,还有其他富含轻碳的化石燃料,即大火的燃烧源除了植被外,还可能有煤和甲烷水合物等。浙江煤山剖面的黑碳记录,反映了二叠—三叠纪之交地球陆地环境的剧烈变化,有助于理解和揭示生物大灭绝的过程和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碳 碳同位素 大火 煤山剖面 二叠-三叠系界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巢湖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微生物岩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红剑 周跃飞 +1 位作者 谢巧勤 陈天虎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22-828,共7页
文章对安徽巢湖地区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微生物岩进行了化学成分和矿物组合分析,同时探索了盐酸溶解法分离样品中不同种类碳酸盐矿物的方法。结果表明,界线微生物岩成分均一,具有较高的Si、Al和Mn含量,主要由方解石、石英、黏土矿物和铁... 文章对安徽巢湖地区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微生物岩进行了化学成分和矿物组合分析,同时探索了盐酸溶解法分离样品中不同种类碳酸盐矿物的方法。结果表明,界线微生物岩成分均一,具有较高的Si、Al和Mn含量,主要由方解石、石英、黏土矿物和铁白云石组成,岩性上为泥质、白云质灰岩;岩石中的铁白云石自形程度较高,截面呈正三角形或菱形,晶粒大小在10μm左右;采用0.3%HCl(固液质量比1∶50)可以有效区分微生物岩中的方解石和铁白云石(前者溶解,后者不溶)。研究认为: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微生物岩形成于缺氧条件下;微生物促进了黏土矿物的生成,对碳酸盐矿物的生成无影响;铁白云石的生成经历了含铁碳酸盐沉积—碳酸盐去Mg、Fe作用—铁白云石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系-三叠系界线 铁白云石 氧化还原条件 沉积 成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黔地区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粘土岩中发现微球粒 被引量:10
18
作者 王尚彦 殷鸿福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11-414,共4页
在滇东黔西地区的几条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剖面研究中,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普遍存在1~2层非正常事件成因的粘土岩,并在粘土岩中发现了大量微球粒。依据化学成分,这些微球粒可分为硅质和钡质两类。笔者认为这种含微球粒的粘... 在滇东黔西地区的几条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剖面研究中,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普遍存在1~2层非正常事件成因的粘土岩,并在粘土岩中发现了大量微球粒。依据化学成分,这些微球粒可分为硅质和钡质两类。笔者认为这种含微球粒的粘土岩成因很可能是,陨石撞击地球诱发大规模火山爆发,其产物又经历正常沉积作用并有非火山和撞击的正常沉积物混入。这些奇异的球粒,可能就是撞击的产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 粘土岩 微球粒 化学成分 成因 火山 陨石 沉积作用 硅质球 钡质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陆相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9
19
作者 王尚彦 殷鸿福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7期16-21,共6页
近3年通过对滇东黔西地区陆相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的研究,获得了许多新的进展:1)证实滇东黔西地区是陆相二叠—三叠系界线研究的良好地区;2发现并证明研究区有连续的陆相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3)发现陆相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存在事件... 近3年通过对滇东黔西地区陆相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的研究,获得了许多新的进展:1)证实滇东黔西地区是陆相二叠—三叠系界线研究的良好地区;2发现并证明研究区有连续的陆相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3)发现陆相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存在事件成因的“界线粘土岩”;4)丰富了研究区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的古生物资料;5)分析研究了宣威组露头地层层序;6)进行了华南海相和陆相二叠—三叠系地层界线之间的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二叠-三叠系界线 地层 界线粘土层 古生物 宣威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东岭剖面P-T界线碳同位素变化与沉积物输入的关系
20
作者 白玛曲宗 韦恒叶 +1 位作者 江增光 邱振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67-279,共13页
二叠纪末期发生了显生宙以来规模最大的生物灭绝事件,利用江西修水东岭剖面二叠—三叠系界线的碳同位素、主量元素及微量元素分别研究全球碳循环的变化及其相对应的物源的变化进而分析环境变化与生物灭绝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东岭剖面... 二叠纪末期发生了显生宙以来规模最大的生物灭绝事件,利用江西修水东岭剖面二叠—三叠系界线的碳同位素、主量元素及微量元素分别研究全球碳循环的变化及其相对应的物源的变化进而分析环境变化与生物灭绝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东岭剖面二叠—三叠系界线存在阶梯式碳同位素负偏,第一阶段阶梯式负偏幅度为2‰,第二阶段阶梯式负偏幅度为2.5‰,总的负偏幅度高达4.5‰。在阶段阶梯式碳同位素负偏过程,碳酸盐岩中的硅酸盐组分物源由基性火成岩转变为岛弧性质的酸性火成岩。后者可能与我国华南周围岛弧火山喷发有关。这些碳同位素负偏在时间上与物源的转变及火山灰层基本一致,推测其与我国华南岛弧火山及西伯利亚大火成岩省喷发有关。大规模火山作用喷出或诱发出的二氧化碳及甲烷温室气体有可能是造成二叠—三叠系阶梯式碳同位素负偏的主要原因。火山喷发造成的环境恶化如全球变暖、海洋缺氧、海洋酸化、植被破坏形成的大量沉积物输入海洋致使生物生存压力增大,从而造成二叠末期生物的大灭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同位素 二叠-三叠系界线 物源 生物灭绝 东岭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