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43篇文章
< 1 2 1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 Rupr.)叶片养分的空间分布格局 被引量:42
1
作者 任书杰 于贵瑞 +3 位作者 陶波 官丽莉 方华军 姜春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899-1906,共8页
对中国东北温带森林生态系统主要树种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 Rupr.)24个采样点72个叶片样品有机碳(C)、全氮(N)、全磷(P)和全钾(K)的化学组成、地理分布格局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叶片C、N、P和K含量的几何平... 对中国东北温带森林生态系统主要树种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 Rupr.)24个采样点72个叶片样品有机碳(C)、全氮(N)、全磷(P)和全钾(K)的化学组成、地理分布格局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叶片C、N、P和K含量的几何平均数分别为543.970、16.902、2.373mg/g和14.625mg/g,且叶片的C含量>N含量>K含量>P含量;叶片的C/N、C/P和N/P分别为32.183、229.226和7.123。随纬度的增加、年均温度和年均降雨量的降低,兴安落叶松叶片C、N含量和N/P显著降低,叶片C/N和K含量显著升高,叶片P含量和C/P的变化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叶片N含量随纬度与年均温度的变化与全球及其它大尺度的研究结果相反,而N/P与其一致,这与在该区域的其它物种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这可能是由于在本研究区域北部寒温带越往高纬度地区年均温度和年均降雨量越低、生长季越短,因此成土作用弱导致植物可以吸收利用的养分越少,但是由于植物显著降低的N含量和变化不明显的P含量导致了叶片N/P随纬度的增加和年均温度和年均降雨量的降低而降低,这与全球尺度的研究结果一致。兴安落叶松叶片养分分布格局与全球尺度和中国区域研究结果的差异说明了加强区域叶片养分特征研究的重要性。叶片养分与气候因子的显著线性相关说明气候因子是影响叶片养分特征的一个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学 兴安落叶松 年均温度 年均降雨量 纬度 分布格局 叶片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剪叶损伤与昆虫取食对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针叶中缩合单宁诱导作用的差异 被引量:34
2
作者 袁红娥 严善春 +2 位作者 佟丽丽 高璐璐 王艳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415-1420,共6页
单宁是植物内与抗虫性相关的重要次生代谢物质。为了研究昆虫取食及剪叶诱导对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针叶内缩合单宁含量的影响,用剪叶法和落叶松毛虫(Dendrolimus superans)幼虫取食处理5年生兴安落叶松苗,以香草醛.盐酸... 单宁是植物内与抗虫性相关的重要次生代谢物质。为了研究昆虫取食及剪叶诱导对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针叶内缩合单宁含量的影响,用剪叶法和落叶松毛虫(Dendrolimus superans)幼虫取食处理5年生兴安落叶松苗,以香草醛.盐酸法测定其剩余健康针叶内缩合单宁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处理后1~10d,剪叶4枝75%,8枝50%、75%,12枝25%、50%、75%及虫伤4枝75%的兴安落叶松健康针叶内的缩合单宁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P〈0.01),15d时,剪叶8枝75%,12枝50%的兴安落叶松针叶内的缩合单宁含量仍高于对照(P〈0.05),说明剪叶与虫伤处理均能诱导缩合单宁含量增加。(2)剪叶4枝75%,8枝50%,12枝25%、75%的处理之间,诱导的缩合单宁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剪叶8枝75%,12枝50%诱导缩合单宁含量增加幅度比其它剪叶处理大,且诱导持续时间长。说明剪叶程度虽能影响缩合单宁含量,但二者并不呈线性关系。(3)剪叶4枝75%在5d时诱导缩合单宁含量最高,虫伤4枝75%在10d时诱导缩合单宁含量最高,说明剪叶诱导的缩合单宁含量高峰早于虫伤处理。但处理后1-10d,剪叶及虫伤4枝75%的落叶松针叶内缩合单宁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P〈0.01或P〈0.05),之后与对照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在受到诱导处理后,兴安落叶松产生应激反应,使其针叶内缩合单宁含量在一定时间内先增加,后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由上可见,可以采取适当的损伤处理取得与昆虫取食相似的兴安落叶松抗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安落叶松 缩合单宁 剪叶损伤 昆虫取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床清理对落叶松(Larix gmelinii)人工林土壤呼吸和物理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6
3
作者 王文杰 刘玮 +2 位作者 孙伟 祖元刚 崔崧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4750-4756,共7页
林下可再生生物质资源的利用是当今森林资源利用的热点,通过林床清理可以获得廉价可再生生物质资源,但其对林分土壤碳收支的影响尚不清楚。运用红外气体分析法(IRGA法)连续两年观测了林床清理对落叶松(Larix gmelinii)人工林土壤呼吸及... 林下可再生生物质资源的利用是当今森林资源利用的热点,通过林床清理可以获得廉价可再生生物质资源,但其对林分土壤碳收支的影响尚不清楚。运用红外气体分析法(IRGA法)连续两年观测了林床清理对落叶松(Larix gmelinii)人工林土壤呼吸及物理性质的影响,并估算了林床清理生物质资源利用对落叶松人工林碳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林床清理能够降低落叶松人工林的土壤呼吸,2a的平均值由2.20μmol·m-2s-1降低到1.18μmol·m-2s-1,平均降低幅度1.02μmo·lm-2s-1,年呼吸总量由41.2mol·m-2a-1降至22.4mol·m-2a-1,而且,使土壤呼吸Q10值从2.33降低到2.22,R0值从0.61μmol·m-2s-1降至0.36μmo·lm-2s-1;林床清理能够使林床土壤温度冬季低于对照,而夏季则有相反趋势,清理使得林床土壤湿度变化幅度加大,而且秋季和春季较对照低,而夏季偏高;林床清理使得表层土壤容重要比对照未清理样地高53%(p<0.05),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比未处理样地低49.5%(p<0.001),毛管孔隙度较对照未清理降低约15%(p<0.001)。林床清理导致林下生物质资源所储藏的碳非呼吸性释放约175.0mo·lm-2,当考虑到林床清理导致的土壤呼吸的降低作用时,所测定的2a内土壤净碳支出由175.0mol·m-2降低至137.4mol·m-2。林床清理措施增加生物质资源利用和其所导致的土壤呼吸释放减少,能够减少非再生资源利用导致的碳释放压力。但仍然需要注意到林床清理使得土壤物理结构发生改变,可能不利于落叶松的生长和落叶松林生态系统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床清理 生物质资源利用 落叶松人工林 土壤呼吸 土壤物理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北部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林下穿透雨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22
4
作者 盛后财 蔡体久 俞正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6266-6273,共8页
森林冠层对降雨的水量和水质再分配是生态水文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为了研究兴安落叶松林下穿透雨的空间分布规律,探究森林冠层结构对穿透雨影响的生态机制,利用在兴安落叶松林下布设38个雨量筒,测定19场不同降雨事件的穿透雨数据(201... 森林冠层对降雨的水量和水质再分配是生态水文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为了研究兴安落叶松林下穿透雨的空间分布规律,探究森林冠层结构对穿透雨影响的生态机制,利用在兴安落叶松林下布设38个雨量筒,测定19场不同降雨事件的穿透雨数据(2013年7—8月),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冠层结构各因子与穿透雨的空间变异性规律,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兴安落叶松林穿透雨量为148.3 mm,占同期大气降雨量的80.62%,穿透雨率随着降雨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兴安落叶松林下穿透雨具有较大空间异质性,其变异程度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减小,以对数方程拟合较好(P<0.01);冠层结构特征是影响穿透雨空间变异的重要因素,冠层复杂程度与穿透雨量呈负相关关系(P<0.01);距树干距离、冠层厚度、叶面积指数等因素均可影响穿透雨的空间分布,以距树干距离影响最大,其与穿透雨率呈正相关关系(P<0.01),而冠层厚度、叶面积指数则均与穿透雨率呈负相关关系(P<0.01),但拟合效果不佳;从影响穿透雨的生态学机制来考虑,在冠层结构特征因子中,冠层厚度是决定穿透雨空间分布的最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层结构 大兴安岭 兴安落叶松 穿透雨 空间分布 变异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栽自不同纬度的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 Rupr.)的树干液流特征 被引量:15
5
作者 王翠 王传宽 +2 位作者 孙慧珍 张彦群 张全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36-144,共9页
将4个纬度上(大兴安岭塔河、大兴安岭松岭、黑河孙吴、伊春带岭)8年生的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 Rupr.)幼树移栽到其分布区的南缘构成4个实验处理,以探索树木水分关系的时空变化格局及其影响因子。采用基于热平衡方法的包裹式... 将4个纬度上(大兴安岭塔河、大兴安岭松岭、黑河孙吴、伊春带岭)8年生的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 Rupr.)幼树移栽到其分布区的南缘构成4个实验处理,以探索树木水分关系的时空变化格局及其影响因子。采用基于热平衡方法的包裹式茎流计和环境因子自动测定系统同步测定移栽自4个纬度的兴安落叶松的树干液流及其相应的环境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兴安落叶松的树干液流密度基本上呈现单峰曲线日变化格局,而日最大液流出现的时间随生长季节和实验处理不同而略有变化。移栽自4个纬度的兴安落叶松的平均单位边材面积液流通量在展叶前、中和后期分别为26.24—54.45g·cm^-2·d^-1、114.33—355.39g·cm^-2·d^-1和58.32—304.03g·cm^-2·d^-1。展叶期间落叶松的日耗水量与距地面10cm处树干直径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单位边材面积液流通量与针叶长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影响树干液流密度的环境因子随生长阶段和实验处理而变化,主要包括太阳辐射、水蒸气压亏缺、相对湿度、气温和风速,其中太阳辐射通常是影响树干液流密度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干液流 兴安落叶松 热平衡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光合能力及相关因子的种源差异 被引量:27
6
作者 赵晓焱 王传宽 霍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3798-3807,共10页
为认识我国北方森林的优势树种——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 Rupr.)光合作用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特征,在其自然分布区内选择地理和气候差异显著的6个种源,采集种子并播植于其分布区南界的均一立地条件下26a后,测定针叶的光... 为认识我国北方森林的优势树种——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 Rupr.)光合作用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特征,在其自然分布区内选择地理和气候差异显著的6个种源,采集种子并播植于其分布区南界的均一立地条件下26a后,测定针叶的光合能力及其相关因子,比较种源间差异及其随月份和冠层位置的变化。结果表明: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表观光量子效率(AQY)、比叶重(LMA)和单位叶面积氮含量(虬)的种源差异显著(P〈0.05),变化幅度分别为6.10~8.78μmolCO2·m^-2·s^-1、0.0325—0.0427μmolCO2·μmol^-1 photons、85.1~114.3g·m^-2和1.72~2.26g·m^-2。但是光补偿点(LCP)、光饱和点(LSP)、暗呼吸速率(Rd)和单位面积叶绿素含量(Chla)的种源差异不显著,平均值分别为61.2μmolphotons·m^-2·s^-1、1093txmolphotons·m^-2·s^-1、2.34txmolCO2·m^-2·s^-1和0.12g·m^-2。Pmax、Chla、No和LMA两两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随树冠从下往上升高,Pmax、LCP、Na和LMA呈逐渐增高的趋势,这种垂直变化格局受种源的显著影响。除AQY之外,种源对光合能力及其相关因子的月份变化格局没有显著影响,多表现为7月低-8月高-9月低的变化格局。研究展示的兴安落叶松针叶的光合能力及其一些相关因子的种源间差异可能是其光合机构对种源地环境条件长期生理适应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安落叶松 种源 光合能力 光合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次生林区不同龄级落叶松(Larix gmelinii)生态位特征和竞争关系 被引量:24
7
作者 俞昀 白小军 王志一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4912-4921,共10页
生态位能够反映物种在群落中的功能地位,通过生态位可以定量地研究种内、种间、生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大兴安岭次生林区优势种群落叶松(Larix gmelinii)为研究对象,运用Levins公式、Pianka指数和Hegyi单木竞争指数模型分析了该优... 生态位能够反映物种在群落中的功能地位,通过生态位可以定量地研究种内、种间、生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大兴安岭次生林区优势种群落叶松(Larix gmelinii)为研究对象,运用Levins公式、Pianka指数和Hegyi单木竞争指数模型分析了该优势种的生态位特征、生态位宽度与重叠度以及重叠程度与竞争作用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落叶松个体的发育其生态位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性变化;生态位宽度较大的落叶松个体间重叠程度往往也较高,生态位宽度与重叠度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落叶松个体间的生态位重叠程度与彼此之间的竞争作用无明显相关性、种群内存在互利性生态位重叠现象;生物个体间的竞争作用与研究尺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竞争作用 大兴安岭 落叶松种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天然林分级木转换特征 被引量:19
8
作者 玉宝 乌吉斯古楞 +1 位作者 王百田 王立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5750-5757,共8页
通过调查样地,作树干解析,分析了不同结构兴安落叶松天然林分级木(优势木、平均木和被压木)转换特征。研究表明:(1)不同结构的兴安落叶松天然林分级木转换年龄、方向和转换率均不同。兴安落叶松分级木转换率29.4%。分级木中,优势木、平... 通过调查样地,作树干解析,分析了不同结构兴安落叶松天然林分级木(优势木、平均木和被压木)转换特征。研究表明:(1)不同结构的兴安落叶松天然林分级木转换年龄、方向和转换率均不同。兴安落叶松分级木转换率29.4%。分级木中,优势木、平均木和被压木转换率分别35.3%、41.2%、11.8%。分级木转换中,优势木与平均木相互转换比例较高,优势木转平均木占83.3%,平均木转优势木占85.7%;优势木向被压木转换比例仅为16.7%;被压木不能转换成优势木,只能转换成平均木,被压木中无转换占88.2%,在森林经营和抚育采伐中应考虑伐除这些被压木。(2)在林分年龄36~65a范围内,随着林分年龄增大,其转换率呈增加趋势。林分年龄30~39a、50~59a和60~69a时,其转换率分别0、33.3%和46.7%。(3)随着林分密度增加,分级木转换率呈增高趋势。当林分密度小于2500株.hm-2时,主要于优势木与平均木间转换。当林分密度大于2500株.hm-2时,才出现其它分级木与被压木相互转换现象。(4)不同林型分级木转换率和转换方向不同。草类-落叶松和杜香-落叶松林分级木转换率分别50%和9.5%。(5)不同水平格局林分分级木转换率不同。聚集分布和随机分布时,其转换率分别61.1%和1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安落叶松天然林 分级木 转换 大兴安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栽自不同纬度的落叶松(Larix gmelinii Rupr.)林的春季土壤呼吸 被引量:9
9
作者 王庆丰 王传宽 谭立何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883-1892,共10页
以往的土壤呼吸(RS)研究大多集中于生长季,而对非生长季RS的认知甚少。常见于中高纬度地区的春季土壤冻融交替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关键事件,是RS年内变化格局的转折期。但是春季冻融交替期间RS的动态规律及其机理过程尚缺乏了解... 以往的土壤呼吸(RS)研究大多集中于生长季,而对非生长季RS的认知甚少。常见于中高纬度地区的春季土壤冻融交替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关键事件,是RS年内变化格局的转折期。但是春季冻融交替期间RS的动态规律及其机理过程尚缺乏了解。研究以我国北方森林的优势类型——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 Rupr.)林为对象,在其自然分布区内,将地处4个纬度(处理)的8年生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整体移至其分布区的南缘,以模拟气候暖化对RS及其组分的影响。在春季土壤冻融交替时期,采用红外气体分析法和根系排除法测定了移栽自不同纬度的落叶松林的RS和异养呼吸(RH)及其相关的环境因子。研究结果表明:RS与温度的耦联关系随土壤解冻进程而变化。在解冻初期和中期,RS的日进程与温度解耦联,但在土壤完全解冻后却强烈地依赖于土壤温度。从整个土壤解冻过程看,4个处理的RS和RH与土壤温度和含水量相关极显著(R2=0.569~0.743,P<0.001)。解冻的初期和中期的RS基本上来自RH组分,土壤根际呼吸(RR)到4月底才出现。RS和RH均受到实验处理、解冻时期及其交互作用的显著影响。RS和RH的平均值随着解冻的进程而增大,而且RS与RH之间的差异也随之增大。RS波动在0.50~3.30μmolCO2m-2s-1之间;而RH则波动在0.52~3.04μmolCO2m-2s-1之间。在相同气候条件下,4个处理RS有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而且RS对土壤温度的响应程度也随纬度增加而增加。研究结果意味着土壤解冻期间来自纬度较高的兴安落叶松林的R对气候变暖方案的响应可能更为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交替 土壤呼吸 异养呼吸 根际呼吸 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 Rupr.) 北方森林 纬度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火后种子萌发影响因子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炎 齐麟 +4 位作者 周莉 周旺明 毛诚瑞 朱琪 赵福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835-2844,共10页
林火干扰是影响兴安落叶松林结构和功能的主要因子之一。兴安落叶松种群火后更新受多种因子的影响,并决定着该群落演替轨迹。通过在大兴安岭呼中自然保护区的火烧迹地内设置原位控制实验,利用增强回归树分析方法,量化研究了落叶松火后... 林火干扰是影响兴安落叶松林结构和功能的主要因子之一。兴安落叶松种群火后更新受多种因子的影响,并决定着该群落演替轨迹。通过在大兴安岭呼中自然保护区的火烧迹地内设置原位控制实验,利用增强回归树分析方法,量化研究了落叶松火后恢复初期不同影响因子(温度、有机质层厚度、覆盖度等)对种子萌发的相对重要性。研究结果表明:落叶松火后种子萌发的最主要影响因子为温度,第二影响因子为种源,第三影响因子为草本覆盖度,分别解释了幼苗数量变异的28.51%、22.40%、20.66%;各影响因子的相对重要性在不同地形条件下有明显差异:温度在山坡顶部和阳坡底部占有重要影响,种源在阳坡中部和阴坡中部最为重要,土壤含水量在阴坡底部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去除土壤表面有机质可以显著提高种子萌发数量,去除地面杂草则会使种子萌发数量降低。从研究结果可知,落叶松火后种子萌发在不同地形(环境条件)下的限制因子不同,人工辅助需因地制宜采取相应措施,才能更有效地促进种子萌发与森林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烧迹地 兴安落叶松 种子萌发 影响因子 增强回归树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主伐方式对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2
11
作者 杨寅 邱钰明 +1 位作者 王中斌 曲来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7621-7629,共9页
对内蒙古根河大兴安岭林区1987年(恢复后期)、2013年(恢复前期)的皆伐与渐伐样地以及未采伐对照样地兴安落叶松的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旨在揭示不同主伐方式对兴安落叶松根际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微生物群... 对内蒙古根河大兴安岭林区1987年(恢复后期)、2013年(恢复前期)的皆伐与渐伐样地以及未采伐对照样地兴安落叶松的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旨在揭示不同主伐方式对兴安落叶松根际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主伐后兴安落叶松根际土壤的理化性质以及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特征与非根际土壤存在区别,且不同主伐方式在不同恢复时期会对兴安落叶松根际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微生物群落产生不同的影响:(1)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中真菌均比细菌更容易受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但是单一种理化性质的改变对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均不能造成显著影响。(2)相较于未采伐对照样地,皆伐样地恢复前期兴安落叶松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没有显著变化。皆伐样地恢复后期,兴安落叶松根际土壤理化性质(总碳、总氮、速效氮、pH)发生了显著变化,导致了微生物量碳氮、真菌磷脂脂肪酸(PLFA)含量显著降低、细菌/真菌显著升高,辛普森多样性指数显著降低。(3)渐伐样地恢复前期兴安落叶松根际土壤总碳、总氮、速效氮含量以及含水量均显著降低,总钾、速效磷含量显著上升,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显著降低。恢复后期,兴安落叶松根际土壤总磷含量显著升高,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含量已恢复到渐伐前水平。渐伐干扰对根际土壤各微生物类群PLFA含量、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多样性没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伐方式 根际土壤 理化性质 微生物群落 兴安落叶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度火烧迹地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杨寅 邱钰明 +2 位作者 王中斌 汪海霞 曲来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9399-9409,共11页
为探究内蒙古根河大兴安岭林区重度火烧迹地不同生长状态的兴安落叶松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特征,选取火烧枯立木(BDW)、火烧存活木(BSW)、未火烧对照木(CK),通过磷脂脂肪酸方法分析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生物量变化,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根际土... 为探究内蒙古根河大兴安岭林区重度火烧迹地不同生长状态的兴安落叶松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特征,选取火烧枯立木(BDW)、火烧存活木(BSW)、未火烧对照木(CK),通过磷脂脂肪酸方法分析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生物量变化,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组成与功能进行分析,探讨影响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1)相较于未火烧对照木,火烧枯立木与火烧存活木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磷脂脂肪酸含量显著降低,真菌群落α多样性显著降低。β多样性分析与群落相似性分析结果显示,火烧枯立木、火烧存活木、未火烧对照木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存在显著差异。(2)相较于未火烧对照木,火烧枯立木与火烧存活木根际土壤中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真菌相对丰度显著下降,子囊菌门(Ascomycota)真菌相对丰度显著升高。子囊菌门(Ascomycota)内,火烧枯立木根际土壤中内生真菌相对丰度显著高于火烧存活木与未火烧对照木,而火烧存活木根际土壤中腐生⁃外生菌根复合型真菌相对丰度显著高于火烧枯立木与未火烧对照木。(3)根际土壤总磷、总钾含量是影响重度火烧迹地兴安落叶松根际土壤真菌群落优势菌门由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转变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的主要环境因子,而根际土壤总碳、总氮、总磷含量则是造成火烧枯立木与火烧存活木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组成与功能差异的主要环境因子。本研究有助于了解大兴安岭林区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对真菌群落多样性的维持与管理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安落叶松 根际土壤真菌群落 重度火烧 磷脂脂肪酸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和水分对寒温带典型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13
作者 李雪 朱宾宾 满秀玲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7-136,共10页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分析寒温带典型森林土壤有机碳矿化随温度和水分的变化特征,揭示土壤有机碳矿化影响机制,以期深入探讨气候变暖背景下,温度和水分对寒温带典型森林类型土壤碳循环的影响。采集白桦林和兴安落叶松林0<h≤10 cm和10 c...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分析寒温带典型森林土壤有机碳矿化随温度和水分的变化特征,揭示土壤有机碳矿化影响机制,以期深入探讨气候变暖背景下,温度和水分对寒温带典型森林类型土壤碳循环的影响。采集白桦林和兴安落叶松林0<h≤10 cm和10 cm<h≤20 cm土层土壤(h),设计3个温度梯度(10、15、20℃)和3个水分梯度(30%、45%和60%)进行土壤碳矿化室内培养试验。结果表明:(1)两种林型0<h≤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均呈明显的单峰曲线变化趋势,峰值出现在培养后的4~6 d,白桦林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峰值波动在13.38~77.47 mg·kg^(-1)·h^(-1),兴安落叶松林峰值波动在10.82~48.08 mg·kg^(-1)·h^(-1),白桦林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高于兴安落叶松林,随培养时间延长矿化速率迅速降低,并趋于平缓;(2)两种林型土壤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与温度和水分呈显著正相关。白桦林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在不同土层均高于兴安落叶松林,0<h≤10 cm土层,白桦林在20℃培养时,3个水分梯度下的累积矿化量分别是兴安落叶松林的1.27、1.01、1.19倍,10 cm<h≤20 cm土层分别是1.24、1.40、1.26倍;(3)两种林型土壤在温度从10℃升高到20℃时,温度敏感性(Q_(10))随水分增加而增加,且10 cm<h≤20 cm土层Q_(10)值高于0<h≤10 cm土层。寒温带典型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矿化受温度和水分的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并伴随着森林碳排放量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温带 白桦林 兴安落叶松林 土壤有机碳矿化 温度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氮添加对兴安落叶松和水曲柳人工林叶片磷组分重吸收特征的影响
14
作者 赵莹 刘志 +2 位作者 王东男 任浩 谷加存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0-60,共11页
【目的】探究长期氮(N)添加对植物叶片磷(P)组分重吸收的影响,以深入理解N沉降对树木生理及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作用机制。【方法】以我国东北地区主要造林树种兴安落叶松和水曲柳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连续20年N添加试验平台,对两树种... 【目的】探究长期氮(N)添加对植物叶片磷(P)组分重吸收的影响,以深入理解N沉降对树木生理及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作用机制。【方法】以我国东北地区主要造林树种兴安落叶松和水曲柳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连续20年N添加试验平台,对两树种叶片全P和P组分含量的变化开展研究,分析长期N添加对叶片全P和P组分重吸收特征的影响。【结果】(1)长期N添加使兴安落叶松叶片残余P含量显著降低23.66%,水曲柳显著降低24.47%(p<0.05)。N添加处理下,兴安落叶松叶片残余P和无机P含量显著高于水曲柳(p<0.05)。(2)长期N添加显著影响了两树种的P重吸收特征。在全P水平上,兴安落叶松和水曲柳的重吸收率分别提高18.08%和14.31%。在组分水平上,兴安落叶松表现出显著的重吸收率变化:叶脂质P重吸收率显著降低27.62%,而代谢P、核酸P和无机P重吸收率分别提高6.82%-11.68%(p<0.05);相比之下,水曲柳仅叶片代谢P重吸收率显著降低(p<0.05)。重吸收度比较发现,兴安落叶松衰老叶中叶脂质P重吸收度大幅下降89.70%,而代谢P和无机P重吸收度分别提高25.22%和28.89%(p<0.05);水曲柳则仅无机P重吸收度显著提高28.89%(p<0.05)。(3)两树种在P组分与重吸收特征的关联性上表现出差异:兴安落叶松主要体现为P组分含量与其重吸收率的相关性,而水曲柳则表现为P组分含量与重吸收度的相关性。长期N添加下,兴安落叶松的叶代谢P、核酸P和无机P含量与重吸收率呈显著正相关,而水曲柳的叶片全P、残余P和脂质P含量与重吸收度显著正相关,且长期N添加导致水曲柳叶片代谢P、核酸P和无机P含量与其重吸收率之间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长期N添加显著降低了两树种叶片残余P含量。兴安落叶松表现出叶脂质P的重吸收率和重吸收度显著降低,而代谢P等组分的重吸收率和重吸收度显著提高;水曲柳则表现为代谢P重吸收率降低和无机P重吸收度显著提高。这些差异反映了两树种对N添加的不同P利用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氮添加 叶片磷组分 养分重吸收 磷重吸收率 磷重吸收度 兴安落叶松 水曲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材低温冲击断裂脆向转变规律及关系模型
15
作者 高珊 王晴 +2 位作者 卢莉莉 沈杰 李坚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6-156,共11页
【目的】探究零下低温对不同湿度木材冲击韧性的影响,确定木材由韧性断裂向脆性断裂转变的临界温湿度条件,构建冲击韧性与脆性值的关系模型,阐明冷冻木材冲击脆断发生规律,为湿冷环境下木材在工程应用中的力学稳定控制及失效风险防范提... 【目的】探究零下低温对不同湿度木材冲击韧性的影响,确定木材由韧性断裂向脆性断裂转变的临界温湿度条件,构建冲击韧性与脆性值的关系模型,阐明冷冻木材冲击脆断发生规律,为湿冷环境下木材在工程应用中的力学稳定控制及失效风险防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不同湿度(绝干材、纤维饱和点材、饱水材)的大青杨和落叶松木材试件(300 mm×20 mm×20 mm)在连续温度范围(20~–196℃)内进行冲击试验和抗弯试验,获得木材动载冲击韧性和静载脆性值,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建立木材冲击韧性与脆性值之间的数学关系模型。【结果】1)当温度由20℃降至–196℃时,大青杨和落叶松木材的断面形貌(断貌)由韧性破坏特征转向明显的脆性破坏特征;木材水分越高,脆性破坏的形貌特征越明显。2)静载试验中,随着温度降低,含水大青杨和落叶松木材在4个关键温度点(20、0、–40和–196℃)荷载-位移曲线的塑性变形阶段逐渐消失,出现由韧性断裂向脆性断裂转变的现象;绝干材脆性断裂的时间提前。3)随着温度降低,木材的冲击韧性逐渐减小,脆性值逐渐增加。相较20℃时,含水率越高的木材在零下低温的冲击韧性降低幅度越大,脆性值升高幅度越大,温度降至–196℃时大青杨和落叶松饱水材的冲击韧性下降幅度分别达69.7%和62.5%,而脆性值分别从7.4%和14.2%升至72.2%和78.0%。4) 3个湿度水平大青杨和落叶松木材的冲击韧性和脆性值随温度降低呈线性变化趋势,且均在–40~–60℃出现拐点。木材的冲击韧性与脆性值之间呈幂函数关系、与脆性值对数呈线性关系,并具有含水率差异性;二者之间的数学模型拟合优度最好达0.96。【结论】随着零下温度降低,木材在经受冲击时,抵抗韧性断裂能力减弱,脆性断裂风险增加;含水率越大,发生脆性断裂机率越大;–40~–60℃是木材发生韧脆转变的临界温域;通过零下低温的木材静载脆性可有效预测动载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韧性 脆性破坏 脆向转变 零下低温 转变温度 大青杨 落叶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升温和升温间歇期兴安落叶松径向生长与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关系
16
作者 张羽 刘滨辉 苏远航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76-690,共15页
森林冠层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树木主干利用冠层生成的有机物进行形成层分裂与加厚,树木冠层的同化作用和树干的径向生长在气候变化过程是否同步变化存在争议,同步或差异性变化是否与这2个过程对气候因子响应特征有关也是... 森林冠层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树木主干利用冠层生成的有机物进行形成层分裂与加厚,树木冠层的同化作用和树干的径向生长在气候变化过程是否同步变化存在争议,同步或差异性变化是否与这2个过程对气候因子响应特征有关也是目前关注热点,尤其是同一树种在不同气候背景下仍待研究。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作为我国寒温带针叶林主要建群种,对气候变化比较敏感。因此,由南向北选取大兴安岭阿尔山(AES)、库都尔(KDE)和大白山(DBS)地区的兴安落叶松为研究对象,以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和年轮宽度指数(ring width index,RWI)分别代表树木冠层和主干生长状况,利用分段函数、相关分析等方法,探究不同气候背景下树木冠层和主干生长关系及驱动因子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快速升温期显著促进了树木冠层的生长,主要体现在生长季前期和生长季末期,但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可能更多用于冠层呼吸,从而抑制了树木径向的生长,导致该期间树木主干和冠层生长关系不显著。随着气温上升速率的减慢,树木冠层的生长主要体现在生长季中期和生长季末期,树木主干和冠层生长之间的关系呈现显著相关性(P<0.05)。全球气温上升速率导致森林主干与冠层生长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存在差异,这可能是造成树木主干与冠层生长关系不一致的根本原因。全球气温上升速率加快加大了兴安落叶松主干与冠层生长对气候响应的差异,相反会极大缩小两者对气候响应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安落叶松 径向生长 NDVI 气候变暖 大兴安岭 快速升温期 升温间歇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雷击火火烧迹地凋落物有机质动态及其影响因素
17
作者 杨光 刘昭言 +3 位作者 王欣宇 王立轩 宁吉彬 孙建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共9页
【目的】在雷击火干扰背景下,以兴安落叶松林凋落物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可溶性有机质(DOM)组成成分及结构的恢复动态,旨在探究雷击火干扰后森林凋落物的恢复进程及生态系统影响。【方法】将凋落物分为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对不同恢复时间... 【目的】在雷击火干扰背景下,以兴安落叶松林凋落物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可溶性有机质(DOM)组成成分及结构的恢复动态,旨在探究雷击火干扰后森林凋落物的恢复进程及生态系统影响。【方法】将凋落物分为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对不同恢复时间、海拔以及坡度下凋落物有机质中的可溶性有机碳(DOC)、可溶性有机氮(DON)及光谱特征(SUVA_(254)、SUVA_(260)、SUVA_(272)、SUVA_(280)、HIX_(b)、FI、BIX)进行分析。【结果】未分解层中,恢复时间与DON及部分光谱特征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BIX呈显著负相关(P<0.05),坡度与DON及部分光谱特征呈负相关(P<0.05),与BIX呈正相关(P<0.05),海拔与部分光谱特征呈负相关(P<0.05),与BIX呈正相关(P<0.05);半分解层中,恢复时间与DOC呈正相关(P<0.05),与部分光谱特征呈负相关(P<0.05),海拔和坡度都与部分光谱特征呈负相关(P<0.05)。未分解层的DOC、DON在恢复过程中始终高于半分解层,半分解层中的BIX始终高于未分解层。【结论】1)雷击火恢复时间、海拔、坡度均显著影响兴安落叶松凋落物DOM的含量、组成成分、特征。2)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的DOM组成成分及特征不同,对雷击火干扰响应存在差异,不同分解层的DOM特征的变化趋势也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击火 兴安落叶松 可溶性有机质 光谱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康义 辛学兵 +5 位作者 裴顺祥 郭慧 法蕾 吴莎 马淑敏 吴迪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1,82,共10页
对河北省塞罕坝第三乡林场不同营林区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对比分析不同营林区内林下植被组成及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重要值、结构特征和物种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 对河北省塞罕坝第三乡林场不同营林区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对比分析不同营林区内林下植被组成及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重要值、结构特征和物种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探究林下植被物种重要值及多样性指数在3个营林区内的变化差异。结果表明,3个营林区内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植物共116种,隶属44科86属。林下植物的科、属、种总数在3个营林区中表现一致,即母子沟最高,莫里莫次之,北岔最低。灌木层优势科均以蔷薇科居多,草本层优势科则各有不同,显示出明显的地区差异性。莫里莫营林区灌草层的指数值高于其他2个营林区,母子沟居中,北岔最低。莫里莫营林区高灌草层多样性测度指数可能反映该地区生态系统的较高健康度和韧性,而母子沟的中等多样性测度指数可能表明其生态系统正处于过渡状态,北岔营林区的低多样性测度指数暗示生态系统可能面临潜在风险。研究结果对第三乡林场不同营林区内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 物种多样性 物种重要值 林下植物 塞罕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落叶松家系养分利用效率
19
作者 陈丽娟 郝俊飞 +4 位作者 曹振宇 赵敏 侯思宇 张含国 张磊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46,共10页
以2年生15个落叶松家系苗为试验材料,施加氮、磷两种配方肥料,以不施肥为对照组(CK),分析落叶松不同家系施肥后生物量、生物量增长量、苗高、苗高增长量、地径、地径增长量、叶绿素质量分数、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的差... 以2年生15个落叶松家系苗为试验材料,施加氮、磷两种配方肥料,以不施肥为对照组(CK),分析落叶松不同家系施肥后生物量、生物量增长量、苗高、苗高增长量、地径、地径增长量、叶绿素质量分数、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的差异性,以进行优良家系选择。结果表明:施肥后,15个家系的总生物量、苗高、地径、叶绿素质量分数、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均与CK有差异显著(P<0.05)。方差分析表明,2次施肥处理与1次施肥处理的落叶松家系间的指标均值有极显著差异(P<0.01)。相关性分析表明,2次施肥处理时的落叶松家系生物量与生物量增长量、地径、地径增长量、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地径与地径增长量、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可溶性糖与可溶性蛋白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生物量增长量与地径增长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主成分分析与隶属函数综合分析显示,综合得分前三的落叶松家系为15号家系(长73-11×日草103)、9号家系(长73-14×日草103)、2号家系(兴9×日76-2)。落叶松15个家系间所有指标平均变异系数提高了6.80%~22.31%。2、9、15号优良家系的生物量、地径相对总体均值分别提高了22.4%~26.8%、18.4%~23.5%。2、9号家系苗高提高了55.4%~62.8%,叶绿素质量分数、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分别提高了22.3%~25.4%、15.7%~18.9%、30.1%~35.6%。对氮素及磷素利用效率高的落叶松家系为15号(长73-11×日草103)、9号(长73-14×日草103)、2号(兴9×日7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 氮、磷利用效率 优良家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幼化措施对日本落叶松生根力衰退的阻滞效应
20
作者 韩华 谢允慧 +2 位作者 张恺恺 王笑山 孙晓梅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6,共6页
为探究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eri)扦插繁殖中的老龄化进程及其阻滞可能性,以日本落叶松无性系为研究对象,从造林后不同年龄阶段和连续扦插繁殖、修剪后无性系生根表现方面开展研究。结果表明,无性系造林10 a(株龄为12 a)后生根能力开... 为探究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eri)扦插繁殖中的老龄化进程及其阻滞可能性,以日本落叶松无性系为研究对象,从造林后不同年龄阶段和连续扦插繁殖、修剪后无性系生根表现方面开展研究。结果表明,无性系造林10 a(株龄为12 a)后生根能力开始大幅下降,生根较好的台14无性系生根率、生根量和最长根长分别下降了16.5%、41.4%和66.5%,若不采取幼化措施,造林16 a(株龄为18 a)后该无性系生根率、生根量和最长根长分别下降67%、51.7%和81%,基本丧失扩繁利用的价值。从株龄7 a生的树形母株采穗扦插,营建二轮采穗圃,并每年进行整形修剪,其插穗生根率、扦插成活率和生长性状均较树形母株有显著改善,幼化效果显著。因此,根据无性系生根性状及测定林生长性状的初选结果,采集生根和生长兼优无性系的穗材营建二轮采穗圃,并结合适宜的母株修剪措施,能够有效延缓待测无性系的老龄化进程,加速优选无性系的繁殖与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落叶松 无性系 插穗生根 连续扦插 修剪 幼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