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网融合背景下都市圈轨道交通复合网络稳定性研究
1
作者 李谈 王学贵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16,共8页
为揭示四网融合背景下都市圈轨道交通复合网络(Metropolitan Rail Transit Composite Network, MRTCN)运营稳定性,分析比较平原型和组团型MRTCN特征的差异性,通过运用复杂网络及Space-L理论,构建四网融合加权MRTCN模型;通过引入前景理论... 为揭示四网融合背景下都市圈轨道交通复合网络(Metropolitan Rail Transit Composite Network, MRTCN)运营稳定性,分析比较平原型和组团型MRTCN特征的差异性,通过运用复杂网络及Space-L理论,构建四网融合加权MRTCN模型;通过引入前景理论,提出考虑乘客出行忍耐系数的MRTCN稳定性测度指标。在此基础上,以两个都市圈市域-地铁网络的实际数据为例,从网络全局效率、网络最大连通度、考虑乘客出行忍耐系数的网络连通性等方面,对比分析平原型和组团型都市圈市域-地铁网络的稳定性,以及乘客出行忍耐系数对不同类型MRTCN稳定性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加权MRTCN比无权MRTCN表现出更强的稳定性,且客流对组团型MRTCN稳定性影响更小;(2)忍耐系数对车站连通性的影响较大,且随着忍耐系数的增大,各车站的连通性随之增强;(3)平原型比组团型MRTCN稳定性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都市圈 四网融合 复合网络 忍耐系数 前景理论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都市圈生态空间结构特征与生态网络构建研究
2
作者 刘恺希 孙浩鑫 张沛 《园林》 2025年第1期23-32,共10页
面对西安都市圈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空间碎片化问题,生态功能完善的需求及区域高质量一体化的发展目标,通过分析西安都市圈生态空间景观格局,提取其结构特征进而构建区域生态网络。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等方法提取西安都市圈生态空间结... 面对西安都市圈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空间碎片化问题,生态功能完善的需求及区域高质量一体化的发展目标,通过分析西安都市圈生态空间景观格局,提取其结构特征进而构建区域生态网络。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等方法提取西安都市圈生态空间结构特征,通过植被覆盖演变分析并识别潜在的具有生态功能的用地,通过设计转化阻力指标体系获得区域生态网络的构建基础。提出网络整合、廊道桥接、网络织补、生态修复4种生态网络整合策略。通过分析生态空间结构发现都市圈的生态斑块、廊道等不同类型生态功能区的分布特点,针对都市圈尺度提出多中心生态网络的规划模式,针对重要生态单元提出“核心—廊道—缓冲区”的规划模式,基于不同的整合策略调整生态用地布局及空间结构,以提高生态网络的连通性与稳定性,构建都市圈生态网络。聚焦生态空间结构演变机制分析、生态网络构建技术路径及模式探索,提出西安都市圈的生态空间结构,为生态空间规划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这对于推动中国都市圈发展迈向更高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都市圈 生态空间结构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生态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化IP城域网vBRAS可靠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林在峰 张文强 +2 位作者 杨冰 龚霞 朱永庆 《中兴通讯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8-74,共7页
中国电信云化IP城域网自2020年大规模商用以来,宽带业务网元从传统的多业务边缘设备(MSE)架构逐步演进为集中池化部署的云化虚拟宽带远程接入服务器(vBRAS)架构。然而,vBRAS集中池化部署的可靠性研究缺乏理论验证。聚焦于量化城域网部... 中国电信云化IP城域网自2020年大规模商用以来,宽带业务网元从传统的多业务边缘设备(MSE)架构逐步演进为集中池化部署的云化虚拟宽带远程接入服务器(vBRAS)架构。然而,vBRAS集中池化部署的可靠性研究缺乏理论验证。聚焦于量化城域网部署模式的核心机制,深入剖析业务故障类型,建立了vBRAS及MSE部署模式的可靠性概率模型,同时辅以严格的数理公式推导。创新性地提出以故障概率与受灾用户数的概率分布作为可靠性量化指标,并结合数理模型与当前现网部署实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云化vBRAS部署模式在可靠性与成本效能方面均显著优于传统MSE部署模式,为后续城域网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靠性 云化IP 城域网 池化 vBRAS 概率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佛都市区创新网络和创新空间演化特征与驱动机制——基于发明专利申请数据的刻画
4
作者 刘鹏飞 袁奇峰 +2 位作者 姜浩 李刚 闫永涛 《南方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2-102,共11页
都市区作为区域的核心和联结全球的门户,其产业发展和创新转型深受全球化和地方化的综合影响。综合基于发明专利申请数据的定量刻画和基于代表个案的定性补充,探究了1985~2020年广佛创新网络和创新空间的演化特征与驱动机制。发现:(1)... 都市区作为区域的核心和联结全球的门户,其产业发展和创新转型深受全球化和地方化的综合影响。综合基于发明专利申请数据的定量刻画和基于代表个案的定性补充,探究了1985~2020年广佛创新网络和创新空间的演化特征与驱动机制。发现:(1)广佛经历了“产业发展积累-创新转型探索-创新发展加速”三个阶段,逐渐形成以大学研究院所为核心、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网络结构,和“核心-边缘”的圈层式创新空间格局;(2)广佛创新转型中,大学研究院所的资源外溢和技术服务是源头型力量,“全球-地方”互动中的本地产业集群崛起与扩散是根本型力量,有为政府设立特殊产业政策区吸引全球-地方创新要素集聚是主动型力量;(3)都市区核心城市与腹地城市创新发展模式也有差异,核心城市广州的源头创新机构积累较多,是创新网络核心,同时其科创平台的规划布局更多注重与更高尺度的区域协同,而腹地城市佛山的产业与创新发展紧密依附于核心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地方 创新网络 创新空间 广佛都市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的DQDB MAN网络性能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温燕红 应海雄 余松煜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98-402,共5页
对比分析了DQDB协议与改进的DQDB协议——具有时隙重用功能和抢占优先功能的、多请求多优先级BWB计数器的媒质接入控制机制.分析表明,这种新方法在保持原协议特点的同时,进一步改善了网络带宽分配的性能:时隙重用使网络... 对比分析了DQDB协议与改进的DQDB协议——具有时隙重用功能和抢占优先功能的、多请求多优先级BWB计数器的媒质接入控制机制.分析表明,这种新方法在保持原协议特点的同时,进一步改善了网络带宽分配的性能:时隙重用使网络的吞吐率提高了近1倍;在多优先级网络中MPBWB机制大大改善了高优先级业务的性能;抢占优先机制使得高优先级业务的性能不受低优先级业务的影响;发送请求窗口值则决定了暂态时间的长短,当它与BWB-MOD的比值相等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通信网 带宽平衡机制 带宽分配 DQDB协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QDBMAN带宽分配策略 被引量:2
6
作者 温燕红 应海雄 余松煜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03-407,共5页
分布式排队双总线(DQDB)协议采用带宽平衡机制(BWB),保证了在网络重载时,在每个结点浪费掉一部分带宽的条件下,达到全网带宽分配的公平性.但它还存在着优先级管理和达到公平性稳态的时间较长等问题.在分析造成这些问题... 分布式排队双总线(DQDB)协议采用带宽平衡机制(BWB),保证了在网络重载时,在每个结点浪费掉一部分带宽的条件下,达到全网带宽分配的公平性.但它还存在着优先级管理和达到公平性稳态的时间较长等问题.在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更为有效地解决带宽分配公平性的方法,即具有时隙重用功能和抢占优先功能的、多请求多优先级BWB计数器的媒质接入控制机制(M-DQDB).这种新方法在保持原协议特点的同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通信网 带宽平衡机制 带宽分配 DQDB协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都市圈轨道交通一体化运营管理体系研究
7
作者 谢烨 赵一诺 +2 位作者 曹峰 叶玉玲 罗晋 《中国铁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0-125,共6页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深入实施,都市圈作为该战略的核心载体之一得到了显著发展,而高效互联的轨道交通系统是推动都市圈建设的关键。系统阐述都市圈轨道交通一体化运营管理体系的构成,结合浙江省这一典型区域,由都市圈轨道交通发展...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深入实施,都市圈作为该战略的核心载体之一得到了显著发展,而高效互联的轨道交通系统是推动都市圈建设的关键。系统阐述都市圈轨道交通一体化运营管理体系的构成,结合浙江省这一典型区域,由都市圈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和现存问题入手,从管理体制、资源配置和运输组织3个方面,系统分析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的高效协同机制,并提出针对性的运营管理发展策略,丰富了我国轨道交通一体化运营管理的理论体系,同时为其他区域轨道交通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圈 轨道交通 运营管理 四网融合 共线运营 枢纽换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MAN的馈线快速保护实时性研究
8
作者 苏永智 潘贞存 +1 位作者 刘志清 王浩 《电力自动化设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53-57,共5页
利用纵联保护原理可以很好地解决馈线间多开关的保护定值配合问题,实用的关键是保护通信的成本。馈线快速保护对通信的实时性要求相对较低,因此可以考虑采用低成本但实时性较差的无线通信技术。提出一种宽带无线城域网(WMAN)技术的实现... 利用纵联保护原理可以很好地解决馈线间多开关的保护定值配合问题,实用的关键是保护通信的成本。馈线快速保护对通信的实时性要求相对较低,因此可以考虑采用低成本但实时性较差的无线通信技术。提出一种宽带无线城域网(WMAN)技术的实现方案,重点对该通信方案的延时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通过完善网络协议,可以满足馈线快速保护的实时性要求。该方案通信的延时主要是无线网络物理层和媒体访问控制(MAC)层延时。其中,物理层延时比较确定,选择合适的标准帧长就可以满足要求;MAC层延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主要是带宽申请和服务调度的延时,但如果建立专门的带宽申请时隙,并将保护信息作为最高优先级服务,其延时也可以控制在较短时间。仿真计算结果证明该方案总延时在100ms之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城域网 馈线 保护 延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规模—功能联系的徐州都市圈网络结构和多中心研究
9
作者 朱虎啸 欧向军 +1 位作者 杨振 汤爽爽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4-72,87,共10页
都市圈作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承上启下的空间载体,是城市网络结构研究的重点区域。以徐州都市圈为研究对象,基于夜间灯光数据、人口普查数据和企业总部分支等多源数据,从规模联系和功能联系视角揭示2010—2020年都市圈网络结构演变特征,... 都市圈作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承上启下的空间载体,是城市网络结构研究的重点区域。以徐州都市圈为研究对象,基于夜间灯光数据、人口普查数据和企业总部分支等多源数据,从规模联系和功能联系视角揭示2010—2020年都市圈网络结构演变特征,并探讨其潜在的多中心趋势和优化路径。研究发现:①徐州都市圈县区间规模联系强度提升明显,呈现出中心城市放射型规模网络结构,规模联系网络密度和中心城市的核心地位不断增强,不均衡性明显。②受限于县区间的同质化竞争和省界分割,中心城市的三产职能优势尚未凸显,跨省级行政区的企业合作联系有待加强。③徐州都市圈规模网络与功能网络均呈现单极化特征,但具有潜在的多中心趋势,且功能网络的多中心发展滞后于规模网络,多数县区功能联系滞后于规模联系。该文对培育型都市圈规模与功能联系协同发展路径的探索,可为发展相对滞后地区解决跨区域要素流动障碍问题提供理论参考和案例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结构 多中心识别 社会网络分析 功能互补系数 徐州都市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市面向区域协调、空间治理和多网融合的客运枢纽体系构建思路
10
作者 张正军 周军 +1 位作者 罗沂 梁对对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17,共10页
[目的]在城市群和都市圈发展、国土空间治理、交通强国建设等背景下,客运出行特征与方式趋于复杂化,应研究、发挥客运枢纽在区域融合、空间治理、体系协作等方面的作用,以实现都市圈空间产业有序拓展、国土空间高质量集约利用和多层次... [目的]在城市群和都市圈发展、国土空间治理、交通强国建设等背景下,客运出行特征与方式趋于复杂化,应研究、发挥客运枢纽在区域融合、空间治理、体系协作等方面的作用,以实现都市圈空间产业有序拓展、国土空间高质量集约利用和多层次交通出行高效组织。[方法]首先,建立了深圳市既有客运枢纽体系评估框架,研判客运出行需求与特征,明确了客运枢纽体系功能层次和构建思路,提出了国际国内高效畅达、引领区域协调发展、支持城市高效治理、交通多网一体融合的客运枢纽体系目标。其次,制定了“站-城-人”融合的客运枢纽布局规划技术方法,提出了以中心能级、开发密度、换乘节点、出行热点等作为枢纽识别分级因子,通过定性定量综合评估形成主要枢纽布局。最后,研究了客运枢纽差异化发展策略,以期推动客运枢纽体系高效率组织和周边用地高质量治理。[结果及结论]建议从3个维度进一步提升深圳市客运枢纽的城市职能:交通维度,以客运枢纽为节点的轨道交通多网融合仍需就运营主体、制式标准、空间落实等进行统筹;城市维度,以国土空间详细规划为抓手推动客运枢纽周边用地协同开发;区域维度,优化深圳都市圈重要城际走廊和客运枢纽的产业、用地相关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深圳都市圈 客运枢纽 站城融合 多网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都市圈“三生”功能空间关联网络特征与形成机制分析——以杭州都市圈为例 被引量:6
11
作者 苑韶峰 黄洁雨 +1 位作者 朱从谋 梅志恒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6-67,共12页
研究目的:以杭州都市圈为例,探究都市圈国土空间“三生”功能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及其形成机制,为促进区域国土空间功能协同提升、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策略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综合评价法、社会网络分析法、QAP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 研究目的:以杭州都市圈为例,探究都市圈国土空间“三生”功能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及其形成机制,为促进区域国土空间功能协同提升、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策略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综合评价法、社会网络分析法、QAP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2000—2020年杭州都市圈生产功能呈现先升后降的态势,生活功能快速提升,生态功能稳中有降;生产和生态功能的空间分异特征显著,生活功能表现出日益均衡的空间分布特征。(2)研究期内,杭州都市圈生活功能网络密度持续提升,生产功能网络密度先升后降,生态功能网络密度保持稳定,在空间上形成了以杭州和绍兴主城区为核心节点的复杂、稳定的网络结构形态。(3)地理空间邻近性对“三生”功能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均产生正向影响,耕地和林地资源禀赋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产业结构差异、固定资产投资差异等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对“三生”功能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产生显著影响。研究结论:应以网络化思维促进都市圈“三生”功能协同提升,依托一体化建设统筹资源优化配置,并通过因地制宜、优势互补促进区域空间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功能 空间关联网络 形成机制 社会网络分析 杭州都市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速公路客流数据的重庆与毗邻地区联系网络空间结构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宗会明 刘绘敏 +2 位作者 陈易林 张大鹏 张嘉敏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94-803,共10页
基于高速公路交通客流数据,采用社会网络与GIS空间分析法,以客流联系视角探讨重庆市与毗邻地区的城镇网络空间结构。结果表明:1)重庆中心城区为网络的绝对核心,长寿、江津、璧山为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城市,涪陵、璧山、长寿在网络中通达性... 基于高速公路交通客流数据,采用社会网络与GIS空间分析法,以客流联系视角探讨重庆市与毗邻地区的城镇网络空间结构。结果表明:1)重庆中心城区为网络的绝对核心,长寿、江津、璧山为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城市,涪陵、璧山、长寿在网络中通达性明显,涪陵、黔江、江津、万州的中介作用突出;2)重庆与毗邻地区的客流网络呈现三级轴线联系,整体网络呈现明显的放射性特征,部分地区联系突破省级行政边界,网络层级按照“4+15+18”分布;3)重庆与毗邻地区的凝聚子群表现出高度的地理邻近性,形成“核心―边缘”结构。未来重庆中心城区需进一步加强与四川东部地级市的辐射能力与交通联系,进一步培育与成都双城联系的发展轴,在远期发展中考虑纳入遵义市等地区更好融入重庆都市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结构 公路客流 都市圈联系 毗邻地区 重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大城市都市区生态空间识别评价、网络构建与优化模型研究
13
作者 王智勇 冯京昕 +2 位作者 黄亚平 杨体星 谢来荣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3-89,共7页
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下,生态空间作为承载城市生态信息和能量的重要用地,是促进特大城市空间结构合理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城市高质量发展及高品质人居环境建设的关键。以6个特大(超大)城市都市区为研究对象,基于MSPA-InVEST复合模... 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下,生态空间作为承载城市生态信息和能量的重要用地,是促进特大城市空间结构合理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城市高质量发展及高品质人居环境建设的关键。以6个特大(超大)城市都市区为研究对象,基于MSPA-InVEST复合模型对生态空间进行识别和评价,通过生境质量评价结果提取核心生态源地并生成生态阻力面,运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MCR)构建各特大城市都市区生态空间网络。在此基础上,结合对特大城市生态空间结构进化趋势的分析,提出各特大城市都市区生态空间结构的优化模式,并探索构建了“绿楔+绿环”的环网放射式和“绿心+绿带”的带网棋盘式2种特大城市都市区生态空间结构优化模型,以期为中国特大城市都市区生态空间格局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也为优化特大城市国土空间格局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特大城市都市区 生态空间网络 优化模型 生境质量评价 MSPA-InVE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佛都市区创新空间单元与创新网络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刘鹏飞 袁奇峰 +1 位作者 占玮 李刚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5-56,共12页
基于创新空间集聚创新要素的“场”空间和区域创新网络“流”节点的双重属性,提出创新空间单元概念假设。利用发明专利申请数据和空间聚类分析等方法,探究广佛都市区创新空间单元的格局与类型,以及创新网络的结构与模式。研究发现:(1)... 基于创新空间集聚创新要素的“场”空间和区域创新网络“流”节点的双重属性,提出创新空间单元概念假设。利用发明专利申请数据和空间聚类分析等方法,探究广佛都市区创新空间单元的格局与类型,以及创新网络的结构与模式。研究发现:(1)识别出58个创新空间单元,论证了概念假设;(2)广佛都市区创新空间单元呈现“一区多核多点”格局,并可分为创新城区、产业园区、混合型科技园区等三大类七小类单元类型;(3)创新空间单元网络呈现以广州中心城区为核心的“鱼骨放射状”结构,并提炼出大学研究院所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模式、龙头企业集团创新网络模式、体制内企业和机构合作创新网络模式,以及混合型创新网络模式四类典型创新网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空间单元 创新网络 创新空间 广佛都市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都市圈空间结构与功能网络联系的演变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薇 郎嵬 张京祥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6-102,共7页
推动都市圈发展是我国新型城镇化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趋势和必然要求,研究从形态、功能空间结构以及网络联系对我国典型都市圈展开演变分析。结果表明:(1)均为发展型的国家级都市圈表征出差异化的空间结构,如南京都市圈呈现均衡化形态空间... 推动都市圈发展是我国新型城镇化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趋势和必然要求,研究从形态、功能空间结构以及网络联系对我国典型都市圈展开演变分析。结果表明:(1)均为发展型的国家级都市圈表征出差异化的空间结构,如南京都市圈呈现均衡化形态空间,福州、成都、西安都市圈为单中心集聚,而长株潭都市圈呈多中心空间布局。(2)各都市圈配套功能设施供需匹配不足,资源要素分布不均。(3)多数都市圈呈现近中心城区的向心性网络联系趋势,区域网络协调初步形成。最后,基于研究分析,文章探索都市圈空间格局优化策略以及相应政策建议,推动我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圈 空间结构 网络联系 演变机制 规划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城市圈生态网络鲁棒性模拟及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悦 李红波 欧国良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73,共11页
生态网络在不同破坏程度或干扰强度下呈现出不同的鲁棒性,势必造成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风险。基于武汉城市圈生态网络的构建与识别,建立节点和廊道的重要性评价体系,运用鲁棒模型模拟随机干扰情景下的鲁棒性变化评价生态网络的稳定性... 生态网络在不同破坏程度或干扰强度下呈现出不同的鲁棒性,势必造成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风险。基于武汉城市圈生态网络的构建与识别,建立节点和廊道的重要性评价体系,运用鲁棒模型模拟随机干扰情景下的鲁棒性变化评价生态网络的稳定性特征。结果表明: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对武汉城市圈生态网络进行拓扑网络提取,共生成117个节点和189条连接线,重要性等级较高的节点占23.9%,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北部区域,重要性较低的节点占节点总数的51.3%,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西北和东南地区;采用重力模型判别生态廊道重要性,得到17条重要廊道,28条一般廊道,重要廊道对生态网络的连通性和稳定性具有极大影响;节点数量和重要度对网络的稳定性具有显著影响,当节点失效率低于50%时,生态网络稳定性变化较小,整体处于较高的稳定性;当节点失效率在50%—85%时,生态网络极其不稳定;当节点失效比率达到85%时,生态网络开始瘫痪;依据生态节点和廊道的重要性以及模拟结果,分别提出生态节点保护和廊道建设的差异化管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网络 稳定性 鲁棒性 武汉城市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网融合背景下都市圈市域(郊)铁路网规划方案评价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丽丹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7-34,共8页
近年来,国家积极推进轨道交通“多网融合”建设以支撑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市域(郊)铁路是“多网融合”中的重要联动纽带。为实现市域(郊)铁路的合理科学建设发展,其线网规划至关重要。提出了一种具有普适性的都市圈市域(郊)铁路网规划... 近年来,国家积极推进轨道交通“多网融合”建设以支撑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市域(郊)铁路是“多网融合”中的重要联动纽带。为实现市域(郊)铁路的合理科学建设发展,其线网规划至关重要。提出了一种具有普适性的都市圈市域(郊)铁路网规划科学评估方法,以期为都市圈市(域)郊线网及整体轨道交通网络融合建设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从多网融合程度、都市圈支撑强度、运营服务能力、方案实施可能四个角度建立多目标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基于信息熵权法和AHP组合赋权法的TOPSIS方法实现规划方案的量化综合评价分析。以福州都市圈核心区为例进行应用分析,结果表明,既有铁路利用程度较高的规划方案最优,最优方案一方面可充分利用铁路运能,实现都市圈交通资源合理配置;另一方面可较好融合都市圈各层次轨道交通,更好地服务于都市圈旅客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多网融合 都市圈 市域(郊)铁路 轨道交通规划方案评价 组合赋权法 TOPSIS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州都市圈市域铁路网络架构研究
18
作者 胡迪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6,共6页
[目的]为应对福州都市圈的发展要求,需构建与其他轨道交通方式高效融合的市域(郊)铁路网,大幅提升福州市中心城区与外围组团、临近郊县之间的空间效应,缩短福州都市圈内交通出行时间,满足福州都市圈主圈层1 h通勤圈的交通需求。[方法]... [目的]为应对福州都市圈的发展要求,需构建与其他轨道交通方式高效融合的市域(郊)铁路网,大幅提升福州市中心城区与外围组团、临近郊县之间的空间效应,缩短福州都市圈内交通出行时间,满足福州都市圈主圈层1 h通勤圈的交通需求。[方法]在阐述福州都市圈社会经济及轨道交通概况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都市圈的发展经验,对福州都市圈圈层尺度进行识别,将福州都市圈分为1个主圈层(含交通半径为40 km的通勤圈、交通半径为70 km的辐射圈)和4个次圈层。采用以“功能层次法”为基础、以“节点锚固法”+“点线面法”为支撑的技术方法,提出了福州都市圈主圈层市域铁路网络规划方案,并对该方案进行了效果评价。[结果及结论]该方案对促进福州都市圈内新型城镇化建设、拓宽中心城市发展空间、扩大城市轨道交通辐射半径、提高福州都市圈1 h通勤圈协同发展水平均具有重要的支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域铁路 福州都市圈 网络架构 圈层 交通节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鸟类多样性保护的武汉都市圈生态网络构建探索 被引量:1
19
作者 郭诗怡 田雪 +2 位作者 刘媛 李丹哲 贺慧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3-131,共9页
生态网络有助于提高区域景观连通性,增加斑块之间的物质能量和基因交流,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既往研究侧重于从经验主义或基于图论等理论探索景观模型构建方法,较少针对具体物种的长时序观测数据建立“物种—环境”相关性模... 生态网络有助于提高区域景观连通性,增加斑块之间的物质能量和基因交流,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既往研究侧重于从经验主义或基于图论等理论探索景观模型构建方法,较少针对具体物种的长时序观测数据建立“物种—环境”相关性模型从而构建生态网络。随着《武汉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武汉都市圈成为第7个获批的国家级都市圈。以武汉都市圈为例,基于长达15年(2007—2021年)的鸟类长期观测数据和城乡环境数据,探究城乡环境特征对鸟类多样性的影响机制,识别重要鸟类栖息地的空间分布,构建以鸟类为指征的生态源地—生态廊道—生态网络保护体系。此外,基于城市扩张模型分析生态网络被侵占风险,对其进行重要性和敏感性分级,识别鸟类多样性保护的难点和痛点。有望为面向鸟类多样性保护的都市圈层面生态网络建设提供实证支撑,为国土空间规划中面向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都市圈层面重要生态空间划定与生态修复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多样性 生态网络 公众科学 城市扩张 武汉都市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口流动网络嵌入视角下西安都市圈空间组织特征及规划响应
20
作者 王奕松 黄明华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24,32,共9页
功能关联视角下,适宜的都市圈空间结构是要素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的重要支撑。文章使用手机信令数据测度跨城人口联系,基于“嵌入性”理论及网络分析方法研判西安都市圈空间组织特征。研究发现:西安都市圈尚处于极化向均衡的演化阶段,次... 功能关联视角下,适宜的都市圈空间结构是要素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的重要支撑。文章使用手机信令数据测度跨城人口联系,基于“嵌入性”理论及网络分析方法研判西安都市圈空间组织特征。研究发现:西安都市圈尚处于极化向均衡的演化阶段,次级城市辐射能力有限,次区域人流关联特征分异显著,但部分中小城市在网络嵌入中表现出提升能级或跨界联动的潜力。在此基础上分析网络嵌入效应,提出西安都市圈未来规划及发展建议:以实际功能关联网络动态界定治理范围;基于城市单元网络嵌入特征构建网络功能体系;以局部跨城关联优化为线索,引导组群嵌入、环带成网的空间结构,并发挥嵌入治理的共识效应,实现都市圈各级城市的高效发展及整体结构的有机均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都市圈 城市网络关联 嵌入性 空间组织 跨城人口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