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乙烯利处理对2种贮藏方式下‘红肖梨’果实品质的影响 |
苗英
吕晓苏
秦岭
邢宇
|
《北京农学院学报》
|
2016 |
4
|
|
|
2
|
萧红的生命意识与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
黄晓娟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
2004 |
16
|
|
|
3
|
“母亲神话”的解构——论萧红对母亲形象的书写 |
王学谦
刘森
|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1 |
2
|
|
|
4
|
大时代中的个人写作——兼论萧红的文学思想和作品分期 |
李向辉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5
|
|
|
5
|
略论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蕴 |
周艳丽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4 |
6
|
|
|
6
|
永不陨落的文学星辰——萧红文学创作综论 |
季红真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2 |
8
|
|
|
7
|
童心与诗心的女性书写——萧红、迟子建创作品格论 |
刘艳
|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8
|
|
|
8
|
论女性文学视野中的萧红与林白的创作 |
肖向东
刘文菊
|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
2004 |
1
|
|
|
9
|
论丁玲与萧红小说的不同思想风貌 |
张丽丽
|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3
|
|
|
10
|
萧红文学创作中性别冲突的独特言说 |
葛雪梅
|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2
|
|
|
11
|
萧红散文的“越轨”叙事 |
刘钊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
|
|
|
12
|
另一种选择——论萧红后期文学创作及其思想 |
张霖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
|
|
|
13
|
端木蕻良与萧红创作的相互影响 |
马云
|
《河北学刊》
|
2001 |
1
|
|
|
14
|
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与发展 |
邸乘光
|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2
|
|
|
15
|
蝉遁与沉浮——张爱玲、萧红对于生命的两种解读 |
岳晓英
|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
2004 |
1
|
|
|
16
|
萧红小说中的民间风景 |
张丽丽
|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
|
|
|
17
|
“翠姨”与萧红:悲剧人格的双重镜像——重读《小城三月》兼谈后半部“红楼” |
宋剑华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1
|
|
|
18
|
萧红与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 |
单元
|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2002 |
2
|
|
|
19
|
萧洪恩和他的土家族哲学研究 |
周兴茂
丁益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2 |
0 |
|
|
20
|
萧红的小说世界 |
张玉秀
|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
2004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