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乙烯利处理对2种贮藏方式下‘红肖梨’果实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苗英 吕晓苏 +1 位作者 秦岭 邢宇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43-47,共5页
【目的】通过不同采后处理以提升‘红肖梨’采后品质,进一步调节‘红肖梨’后熟期,减少贮藏时间。【方法】以古窖和冷库贮藏时间不同的‘红肖梨’果实为材料,对其进行乙烯利处理后测定果实品质。【结果】随着时间增加,冷库贮藏的果实Vc... 【目的】通过不同采后处理以提升‘红肖梨’采后品质,进一步调节‘红肖梨’后熟期,减少贮藏时间。【方法】以古窖和冷库贮藏时间不同的‘红肖梨’果实为材料,对其进行乙烯利处理后测定果实品质。【结果】随着时间增加,冷库贮藏的果实Vc含量和酸含量高于窖藏对照,果实石细胞数目及直径大于窖藏对照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高于窖藏对照;经过乙烯利处理后,两种储藏方式下果实的硬度、Vc含量、酸含量、石细胞数目及直径下降,可溶性固形物、出汁率和总糖含量均上升。乙烯利处理加速了果实后熟过程,2种储藏方式对降低石细胞数目和直径均有明显效果;传统窖藏方式下酸含量比冷库储藏低且在窖藏30d时乙烯利处理果实酸含量最低。【结论】传统窖藏的果实经500mg/L乙烯利处理10d后,采后品质有效提高,后熟期缩短,贮藏时间可缩短至30d。而冷库贮藏可延长果实后熟期至150d左右。在贮藏60d时经2 000mg/L乙烯利处理10d即可上市。根据市场需求,不同储藏方式的‘红肖梨’可结合乙烯利处理,来调节其上市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肖梨’ 窖藏 冷库贮藏 乙烯利处理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萧红的生命意识与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被引量:16
2
作者 黄晓娟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5期540-545,共6页
萧红对于女性生活命运的表现是独树一帜的,写出了作为女性的自然性别给她们带来的种种不幸,在生命价值、意义层面上显现出对女性的关怀。萧红的笔触伸向了中华民族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和为其提供养分的现实土壤,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文化... 萧红对于女性生活命运的表现是独树一帜的,写出了作为女性的自然性别给她们带来的种种不幸,在生命价值、意义层面上显现出对女性的关怀。萧红的笔触伸向了中华民族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和为其提供养分的现实土壤,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文化思路融入到了她对妇女命运的表现中,从民族文化的深处揭示了封建主义对妇女的精神奴役,这使她的作品超越了同类题材的小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红 女性意识 生命价值 文化批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母亲神话”的解构——论萧红对母亲形象的书写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学谦 刘森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4期67-71,共5页
针对目前学界对萧红有关母亲形象书写的研究仅停留在萧红对母亲的直面丑化层面上,并将萧红对母亲形象的丑化描写与其童年母爱的缺失联系起来,缺乏全面性与深刻性了解的现状,认为萧红主要从母亲形象的越轨性书写,女性的悲剧意识和女性社... 针对目前学界对萧红有关母亲形象书写的研究仅停留在萧红对母亲的直面丑化层面上,并将萧红对母亲形象的丑化描写与其童年母爱的缺失联系起来,缺乏全面性与深刻性了解的现状,认为萧红主要从母亲形象的越轨性书写,女性的悲剧意识和女性社会角色的转变3个方面,共同完成了对"母亲神话"的解构,具体表现为对母亲形象的直面丑化、对儿童形象不同常规的塑造和对女性生育的颠覆性书写。通过对母亲形象的消解,反映出萧红自身女性意识的自审性和反思性,它最终实现了萧红独立、自主、坚毅人格的自我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红 母亲形象 丑化 儿童形象 生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时代中的个人写作——兼论萧红的文学思想和作品分期 被引量:5
4
作者 李向辉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5-133,共9页
萧红是20世纪30年代初走上文学道路的,1935年随着《生死场》的发表而蜚声上海文坛。之后萧红的名字与抗战紧紧联系在一起。前期代表作《生死场》既给萧红带来了声名,又客观上局限了萧红的整体评价。创作于旅日时期的《牛车上》《家族以... 萧红是20世纪30年代初走上文学道路的,1935年随着《生死场》的发表而蜚声上海文坛。之后萧红的名字与抗战紧紧联系在一起。前期代表作《生死场》既给萧红带来了声名,又客观上局限了萧红的整体评价。创作于旅日时期的《牛车上》《家族以外的人》等作品标示出萧红创作的转型,后期萧红的创作和作品既与时代紧密相连又远未局限于抗战,在战争的大背景下呈现出日益鲜明的萧红风格。重视后期萧红的作品和风格,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后期作品的艺术特色,对于从整体上把握萧红创作和评价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红 《生死场》 《家族以外的人》 《呼兰河传》 萧红风格 个人写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蕴 被引量:6
5
作者 周艳丽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42-144,共3页
萧红是一位有着自觉的的主体意识和强烈悲剧意蕴的作家,她的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和不幸的婚姻以及看待生活和人生的独特方式是形成它悲剧意蕴的重要原因。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蕴主要表现在:一、对人生存意义的思考;二、对生命和死亡的认识;... 萧红是一位有着自觉的的主体意识和强烈悲剧意蕴的作家,她的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和不幸的婚姻以及看待生活和人生的独特方式是形成它悲剧意蕴的重要原因。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蕴主要表现在:一、对人生存意义的思考;二、对生命和死亡的认识;三、锁定下层劳动妇女悲惨的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红小说 人生经历 悲剧意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不陨落的文学星辰——萧红文学创作综论 被引量:8
6
作者 季红真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26-36,1,共11页
萧红承袭了宿命的苦难,在错动的历史中艰难跋涉。民族国家的基本立场与左翼的意识形态,使她从民间的历史视角来叙述现代性劫掠中的溃败、变革与抗争,从而进入了人类最前卫的文化思潮和艺术思潮。萧红以政治文化的身体视点揭示种种话语... 萧红承袭了宿命的苦难,在错动的历史中艰难跋涉。民族国家的基本立场与左翼的意识形态,使她从民间的历史视角来叙述现代性劫掠中的溃败、变革与抗争,从而进入了人类最前卫的文化思潮和艺术思潮。萧红以政治文化的身体视点揭示种种话语禁忌中的生命困厄。她把新与旧的文化冲突外化在生命故事的夹缝处境中,流亡成为其基本的叙事模式,混乱是其时空体形式。她以女性的经验洞察到生命的原始悲哀,生殖和死亡是她基本的母题。她在人与自然的大生命系统中,以象征的心灵模式建造出自己的表义系统,追问是语义生成的基本句式,寄托了人类回家的永恒梦想。萧红向死而生的伦理诗学,对于汉语写作的现代转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红 苦难 《生死场》 现代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童心与诗心的女性书写——萧红、迟子建创作品格论 被引量:8
7
作者 刘艳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46-152,共7页
萧红和迟子建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东北女作家,她们的写作以浑然天成的童心和诗心、结合她们特有的女性视阈和立场,构建起不乏诗意而且充满思想和审美意蕴的艺术世界。她们的创作具备穿越时间和空间的艺术魅力,能够在拂去历史... 萧红和迟子建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东北女作家,她们的写作以浑然天成的童心和诗心、结合她们特有的女性视阈和立场,构建起不乏诗意而且充满思想和审美意蕴的艺术世界。她们的创作具备穿越时间和空间的艺术魅力,能够在拂去历史和现实重重迷雾的遮蔽后绽放异彩。童心与诗心的女性书写,是她们共同具有的独特的心性和创作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红 迟子建 童心 诗心 女性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女性文学视野中的萧红与林白的创作 被引量:1
8
作者 肖向东 刘文菊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02-105,共4页
80年代以来的女性文学,以林白为代表的一翼,事实上承接了萧红等一代女性作家写作的路数,从另一扇开启的门侧身而出,打开自我救赎的通道,实现了窥破男权社会神话以后从控诉到复仇、从逃逸到飞翔之梦。
关键词 萧红 林白 女性视角 世纪链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丁玲与萧红小说的不同思想风貌 被引量:3
9
作者 张丽丽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48-152,共5页
丁玲与萧红的小说呈现出不同的思想风貌:一,丁玲的个性意识与革命意识相互交错、此消彼长;萧红由一位激进的左翼作家转变为自由撰稿人。二,丁玲顺应主流意识需要刻意展示农村革命进程与农民心理变迁,萧红关注东北农民的生存境遇,显示出... 丁玲与萧红的小说呈现出不同的思想风貌:一,丁玲的个性意识与革命意识相互交错、此消彼长;萧红由一位激进的左翼作家转变为自由撰稿人。二,丁玲顺应主流意识需要刻意展示农村革命进程与农民心理变迁,萧红关注东北农民的生存境遇,显示出革命意识与民族意识觉醒。三,丁玲依据政治理念,从社会分析角度对生活作出评价;萧红从生命体验出发描摹农民生存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玲 萧红 小说 思想风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萧红文学创作中性别冲突的独特言说 被引量:2
10
作者 葛雪梅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57-163,287-288,共7页
萧红的文学创作始终立足于她的女性立场,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感知和审美关注女性的生存状态。该文将萧红的作品放在更宏大的时代背景中进行深度解析,通过两性性别冲突,体现男权社会中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凄惨命运,揭示其背后国民劣根性的文化... 萧红的文学创作始终立足于她的女性立场,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感知和审美关注女性的生存状态。该文将萧红的作品放在更宏大的时代背景中进行深度解析,通过两性性别冲突,体现男权社会中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凄惨命运,揭示其背后国民劣根性的文化心理及两性冲突的本质和危害,从独特的视角发掘出萧红作品中令人振聋发聩的思想启蒙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红 文学创作 性别冲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萧红散文的“越轨”叙事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钊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40-143,共4页
萧红小说具有诗化、散文化特征已是研究界公认的结论,其散文的"小说化"却少有人论及。本文以叙事学理论方法,从散文叙述的时间性、人物形象刻画和叙述人称三方面,重点分析了萧红散文的代表作,阐述了鲁迅对萧红创作"越轨... 萧红小说具有诗化、散文化特征已是研究界公认的结论,其散文的"小说化"却少有人论及。本文以叙事学理论方法,从散文叙述的时间性、人物形象刻画和叙述人称三方面,重点分析了萧红散文的代表作,阐述了鲁迅对萧红创作"越轨的笔致"评价中所包含的"文体无意识"内涵,指出应避免因文类划分而割裂对萧红创作风格的整体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红 散文 叙事 文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另一种选择——论萧红后期文学创作及其思想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霖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0-84,共5页
20世纪30年代末,萧红在其创作的后期逐渐脱离了抗战文艺模式。她的创作立足于女性立场和人道主义精神,对民族圣战提出了反思,意味着女性知识分子对民族解放、个性解放和妇女解放的独立思考。
关键词 萧红 人道主义 女性立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端木蕻良与萧红创作的相互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云 《河北学刊》 2001年第1期21-25,共5页
萧红和端木蕻良结合以后,他们的创作发生了相互的影响。萧红在创作情境、情感表现、叙事的完整性和故事性、以及创作的自传性和主体意识的表现等方面,可以看到端木的影响,这些影响是积极的。同时,端木的创作在题材和主题、情感和人... 萧红和端木蕻良结合以后,他们的创作发生了相互的影响。萧红在创作情境、情感表现、叙事的完整性和故事性、以及创作的自传性和主体意识的表现等方面,可以看到端木的影响,这些影响是积极的。同时,端木的创作在题材和主题、情感和人物表现方面.也可以看到萧红的影响。但是,萧红的病逝,以及二人的结合所招致的非难,给端木的身心造成极大损害,对他的创作产生了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红 端木蕻良 创作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与发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邸乘光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9-76,共8页
“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中最具有创新意义的内容之一“。一国两制”构想孕育于20世纪50、60年代,周恩来对毛泽东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所作的概括即“一纲四目”,是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直接思想渊源。从党的十一届三中... “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中最具有创新意义的内容之一“。一国两制”构想孕育于20世纪50、60年代,周恩来对毛泽东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所作的概括即“一纲四目”,是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直接思想渊源。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思想,到1984年5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确认“一国两制”的构想,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基本国策,是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阶段。1984年6月以后,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又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而且由理论变为法律、变为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小平 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 台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蝉遁与沉浮——张爱玲、萧红对于生命的两种解读 被引量:1
15
作者 岳晓英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119-121,共3页
同样拥有孤独寂寞的人生,张爱玲和萧红的生命感悟却有所不同。出身没落大家庭的张爱玲品味到的是繁华不再的苍凉,她选择了遁世的人生方式;萧红感悟到的是生命的宿命般的苦难和苦难中的一丝温柔,所以,她一生都在生命的路途上艰难地寻觅。
关键词 张爱玲 萧红 生命体验 蝉遁 沉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萧红小说中的民间风景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丽丽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55-157,共3页
从自身生命的历程中,萧红在心理上形成了比较稳固的民间情结,由此决定了作家在创作中对下层社会的关注与向民间立场的转移。萧红作品中注重表现民间潜在的生命力、坚韧的生存意志以及民间原始情义的博大和仁慈。风俗民情的渲染和儿童视... 从自身生命的历程中,萧红在心理上形成了比较稳固的民间情结,由此决定了作家在创作中对下层社会的关注与向民间立场的转移。萧红作品中注重表现民间潜在的生命力、坚韧的生存意志以及民间原始情义的博大和仁慈。风俗民情的渲染和儿童视角的运用使民间风景得到了更充分地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红 民间 风俗 儿童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翠姨”与萧红:悲剧人格的双重镜像——重读《小城三月》兼谈后半部“红楼” 被引量:1
17
作者 宋剑华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7-134,共8页
长期以来,学界一直认为《小城三月》是一篇爱情小说,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违背作者创作意图的主观误判。萧红在其中是以主人公“翠姨”的倔强性格,去折射自己悲剧命运的产生原因,故在作者与“翠姨”之间,便形成了一种悲剧人格的双重镜像。... 长期以来,学界一直认为《小城三月》是一篇爱情小说,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违背作者创作意图的主观误判。萧红在其中是以主人公“翠姨”的倔强性格,去折射自己悲剧命运的产生原因,故在作者与“翠姨”之间,便形成了一种悲剧人格的双重镜像。我们甚至可以说,《小城三月》就是萧红本人青年时代的“自叙传”,只不过它是以一种文学叙事的表现手法,向读者述说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一个永远期待的灵魂死在门里”,与“一个永远寻找的灵魂死在门外”。因此,《小城三月》既是萧红本人的生命绝唱,也是所有新女性悲剧命运的真实写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城三月》 “翠姨” 萧红 悲剧人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萧红与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 被引量:2
18
作者 单元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2年第6期51-56,共6页
萧红是 2 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最杰出的代表性作家之一 ,与冰心、丁玲、张爱玲等作家相比 ,其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主要表现为三点 :第一 ,没有局限于知识女性的狭窄视野 ,避免陷入女性文学的精英主义误区 ,自觉为中国最广大下层女性代言 ,... 萧红是 2 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最杰出的代表性作家之一 ,与冰心、丁玲、张爱玲等作家相比 ,其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主要表现为三点 :第一 ,没有局限于知识女性的狭窄视野 ,避免陷入女性文学的精英主义误区 ,自觉为中国最广大下层女性代言 ,执著关注中国下层妇女的生存状态和人生悲剧 ;第二 ,始终如一地坚持以女性视角和女性生命体验来描绘普通女性生存真相并对她们寄寓着深切悲悯 ,体现出独立、清醒、深刻的现代女性意识 ;第三 ,拓展、丰富、深化了 2 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表现内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红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 下层妇女 女性视角 女性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萧洪恩和他的土家族哲学研究
19
作者 周兴茂 丁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106-110,共5页
萧洪恩教授是1986年投身土家族哲学研究的。20多年来,他历尽艰辛在土家族哲学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2009年,他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80万字的《土家族哲学通史》一书,使土家族哲学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甚至完全可以说,萧... 萧洪恩教授是1986年投身土家族哲学研究的。20多年来,他历尽艰辛在土家族哲学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2009年,他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80万字的《土家族哲学通史》一书,使土家族哲学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甚至完全可以说,萧洪恩已经成为土家族哲学研究的第一人。在今天,土家族研究面临着提升学理水平、推动土家族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协作攻关等艰巨任务,萧洪恩正在努力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洪恩 土家族哲学 土家族哲学通史 哲学研究 哲学思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萧红的小说世界
20
作者 张玉秀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7-149,共3页
萧红小说浓郁的故乡情结、生命意识,反映了其小说世界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悲剧美的艺术特色。作家对故乡深切的眷恋与怀念已超越时空界限,成为人们对人类精神家园永恒的追求与向往。
关键词 萧红 小说 故乡意识 生命意识 悲剧美 艺术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