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汉语助词“了”变化义再探
1
作者 陆方喆 朱斌 《汉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59,共11页
文章在辨析“完成”“实现”和“界变”说的优劣基础上,提出汉语助词“了”的核心语法意义是表示“变化”。所谓“变化”是指过程、状态、量度、态度等方面发生改变。变化义是“了”使用的必要不充分条件。词尾“了”和句尾“了”在表... 文章在辨析“完成”“实现”和“界变”说的优劣基础上,提出汉语助词“了”的核心语法意义是表示“变化”。所谓“变化”是指过程、状态、量度、态度等方面发生改变。变化义是“了”使用的必要不充分条件。词尾“了”和句尾“了”在表达变化时略有差异,后者的主观性高于前者,表达的时制范围也大于前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助词“了” 变化 语法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助词“了”的语义分析法
2
作者 范晓蕾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3-54,共12页
本文致力于探讨普通话助词“了”的语义分析法,聚焦于如下议题:辨析“了”句的格式义与“了”自身的意义,厘清“了”句的断言义、衍推义、隐含义与“了”意义之间的关系,剖析“了”句的过去时意义与现在时诠释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 “了” 语义分析 时体范畴 现在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能更X了”构式的功能及其形成机制
3
作者 禹平 赵晓明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5-73,共9页
“不能更X了”构式形式上是情态的否定表达,后附语气词“了”触发构式定型。“不能更X了”结构的构式化具有认知上的理据性,认知突显转移推动语义范畴渐变,客观识解转向主观识解促进主观义的形成。“不能更X了”构式经历性状强化和感叹... “不能更X了”构式形式上是情态的否定表达,后附语气词“了”触发构式定型。“不能更X了”结构的构式化具有认知上的理据性,认知突显转移推动语义范畴渐变,客观识解转向主观识解促进主观义的形成。“不能更X了”构式经历性状强化和感叹提升等程序,具有感叹性评价功能。构式的发展演化主要体现在“能”的语义范畴变化,与语言接触、语体环境、语用频率及语言使用者的交际心理等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能更X了” 突显转移 构式化 功能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词尾“了”是先时标记吗?
4
作者 许钊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9-68,共10页
汉语词尾“了”并非先时标记。一方面,“了”在最简结构句中不一定编码句子的过去时意义;另一方面,“了”不具备独立表达相对过去时意义的语法功能。因此,无论从绝对时还是相对时的角度来看,词尾“了”都不能被定义为先时标记。在此基础... 汉语词尾“了”并非先时标记。一方面,“了”在最简结构句中不一定编码句子的过去时意义;另一方面,“了”不具备独立表达相对过去时意义的语法功能。因此,无论从绝对时还是相对时的角度来看,词尾“了”都不能被定义为先时标记。在此基础上,从体貌角度对“了”的功能进一步探讨,指出“了”起到了将概念情状转化为现实情状的实现体功能,并对转换的机制和类型进行了分析,为研究时间结构与时体特征这两个层面的相互关系做好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了” 情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观性和主观化视角下“又来了”和“少来(了)”的差异
5
作者 卞威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2-112,共11页
本文运用大规模语料库选取口语性较强的语料,结合话语分析从主观性和主观化角度比较“又来了”和“少来(了)”的差异。“又来了”比“少来(了)”主观性更强,主观化过程更复杂。“又来了”人称搭配和情感表达更多样,以表达类功能为主,进... 本文运用大规模语料库选取口语性较强的语料,结合话语分析从主观性和主观化角度比较“又来了”和“少来(了)”的差异。“又来了”比“少来(了)”主观性更强,主观化过程更复杂。“又来了”人称搭配和情感表达更多样,以表达类功能为主,进而发展出指令类功能。而“少来(了)”以指令类功能为主,反对、禁止等否定义更凸显,其情感义是进一步估推出来的。文章发现主观化阶段、功能扩展方向的不同是两者差异形成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又来了” “少来(了)” 话语分析 主观性 主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命题“了”字句 被引量:14
6
作者 王光全 柳英绿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5-30,共6页
同一个命题可以与不同的“了”结合生成不同的“了”字句,不同的“了”字句不仅语义上有差异,而且语用价值也不同,因而有不同的分布规律。
关键词 同命题 报事范畴 叙事范畴 论事范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方言语音看“了”的功能演化 被引量:7
7
作者 陈前瑞 吴继章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8-60,96,共14页
本文主要基于河北、河南和山东部分方言的语音材料来分析助词"了"的形式与意义平行弱化的趋势,检视陈前瑞、胡亚(2016)提出的普通话词尾和句尾"了"的多功能模式的适应性。这些方言中词尾"了"完成体的先... 本文主要基于河北、河南和山东部分方言的语音材料来分析助词"了"的形式与意义平行弱化的趋势,检视陈前瑞、胡亚(2016)提出的普通话词尾和句尾"了"的多功能模式的适应性。这些方言中词尾"了"完成体的先时性用法中,不含无定量化成分的较多地采用复杂的语音形式,体现了该用法与早期完结体用法的联系。已然、带有无定量化宾语的先时性用法则采取弱化的语音形式并与完整体用法同形,一定程度上支持从完成体的先时性用法到完整体的演化路径。句尾"了"的新情况用法和最近将来时功能倾向于采用弱化的形式,支持句尾"了"从新情况用法发展出完整体的演化路径,也说明最近将来时可能是从新情况用法发展而来。汉语方言时体范畴复杂的音义关系需要多种不同的理论模式来描写与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了” 语音变化 汉语方言 多功能模式 语法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了”的虚化问题——以“完了”的个案研究为例 被引量:10
8
作者 方环海 刘继磊 赵鸣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0-25,共6页
现代汉语中有一类经常使用的“X了”已经发生了虚化演变,其中“完了”就比较典型,它已经变为具有篇章连接功能的关联副词(本文称为“完了2”),我们认为它是由表示“结束”意义的“完了”(本文称为“完了1”)虚化而来的,文章在分析“X了... 现代汉语中有一类经常使用的“X了”已经发生了虚化演变,其中“完了”就比较典型,它已经变为具有篇章连接功能的关联副词(本文称为“完了2”),我们认为它是由表示“结束”意义的“完了”(本文称为“完了1”)虚化而来的,文章在分析“X了”虚化机制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从“完了1”到“完了2”的虚化过程,探讨“完了2”的词性与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了” “完了” 虚化 语义指向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评价构式“A了一点” 被引量:6
9
作者 胡清国 蔡素萍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2-49,共8页
构式"A了一点"表达主体性状对相关标准的低量幅偏离的负向评价。其构式义压制"A",要求"A"须是中性或贬义性质形容词;该构式由"V+一点+NP"语法化而来,语法化的动因是构式语义的促动与礼貌原则... 构式"A了一点"表达主体性状对相关标准的低量幅偏离的负向评价。其构式义压制"A",要求"A"须是中性或贬义性质形容词;该构式由"V+一点+NP"语法化而来,语法化的动因是构式语义的促动与礼貌原则的形式化。"A了一点"可表示两种语义,一是"性状变化",二是"标准偏离",这是"A了一点"语法化不彻底的体现,二者在句法上呈现出明显的对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了一点” 构式 主观化 语法化 歧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事件过程与存现构式中的“了”和“着” 被引量:24
10
作者 税昌锡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31-245,共15页
事件是事物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状态,再到又一状态的连续或过递变化过程。一个完整事件可以切分为活动起始、活动持续、活动终结、遗留状态起始和遗留状态持续五个前后相继的事态。"了"可以标示活动起始、活动终结或遗留状态起... 事件是事物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状态,再到又一状态的连续或过递变化过程。一个完整事件可以切分为活动起始、活动持续、活动终结、遗留状态起始和遗留状态持续五个前后相继的事态。"了"可以标示活动起始、活动终结或遗留状态起始事态,"着"可以标示活动持续或遗留状态持续事态。存现构式中存现动词跟"了"或"着"的共现与动词内在过程特征有对应关系。具有"起始"过递"持续"或"持续"过递"终结"特征的呈现或附着动词在存现构式中跟"了"和"着"都能共现。"了"、"着"可替换的存现句在反映事件过程的事态特征上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在语义、句法、语用和语篇中都有所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件过程 存现构式 "了" "着" "着"替换 认知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叙事语句中“了”的语篇功能初探 被引量:20
11
作者 徐晶凝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9-38,共10页
本文通过对《空中小姐》的语篇分析,揭示了叙事语句中"了"的功能及语篇分布特点。研究认为,在叙事语句中,"了2"用于叙述者对故事主要进展阶段的主观切分,与其他指向成分(时间、空间、人物等)一起共同设置故事推进... 本文通过对《空中小姐》的语篇分析,揭示了叙事语句中"了"的功能及语篇分布特点。研究认为,在叙事语句中,"了2"用于叙述者对故事主要进展阶段的主观切分,与其他指向成分(时间、空间、人物等)一起共同设置故事推进的大框架。而故事进展框架中的具体事件,则用"了1"加以叙述,同时,在点题(abstract)和回应(coda)部分通常也使用"了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了” 叙述者 故事进展 事件 修辞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类标记词及其叠连用法的话语功能分析 被引量:15
12
作者 李艳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8-123,共6页
口语语料统计分析发现"对"类标记词叠连以三次为常,"是"、"好"的叠连也以三次为常,三者在话语功能及其语用效果上彼此存在差异。"对"有评判应答和认可赞同等话语功能。"对了"有3个,&... 口语语料统计分析发现"对"类标记词叠连以三次为常,"是"、"好"的叠连也以三次为常,三者在话语功能及其语用效果上彼此存在差异。"对"有评判应答和认可赞同等话语功能。"对了"有3个,"对了1"充当动词补语,"对了2"标示出乎意料的信息和获得新信息的功能,"对了3"具有话语衔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标记 叠连 对了 好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汉语“了”的语法意义的认知类型学解释 被引量:17
13
作者 张黎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21,共10页
本文在对已往的"了"的研究的基础上,从认知类型学的角度对汉语"了"的问题进行研究。认为汉语是以动作过程和动作结果之间的"界变"为轴心的、重视"变"与"非变"的语言。这一点同以动... 本文在对已往的"了"的研究的基础上,从认知类型学的角度对汉语"了"的问题进行研究。认为汉语是以动作过程和动作结果之间的"界变"为轴心的、重视"变"与"非变"的语言。这一点同以动作过程为轴心的英语和日语是有所不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了” 认知类型 界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观近距交互式书面叙事语篇中“了”的分布 被引量:13
14
作者 徐晶凝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4-84,共11页
本文基于对《空中小姐》、《围城》以及汉语母语说话人撰写的《梨子的故事》语篇中"了"的分布考察,探讨书面叙事语篇中"了"的分布规律。研究发现,在主观近距交互式书面叙事语篇中,对过去已然事件的表述上,"了_... 本文基于对《空中小姐》、《围城》以及汉语母语说话人撰写的《梨子的故事》语篇中"了"的分布考察,探讨书面叙事语篇中"了"的分布规律。研究发现,在主观近距交互式书面叙事语篇中,对过去已然事件的表述上,"了_1"与"了_2"的使用主要取决于语义-句法因素,95.5%的"了_2"的使用受到句法强制。总体而言,说话人对事件在语篇中作用的识解与句法因素二者彼此成就,共同决定"了"在书面叙事语篇中的分布。对外汉语教学中应重视相关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了” 书面叙事语篇 句式 语义-句法-语篇制约 语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事件过程结构的“了”语法意义新探 被引量:14
15
作者 税昌锡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4-58,96,共15页
事件是事物或实体随动词表示的动作或关系的变化而从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状态,再从另一状态变为又一状态直至该事物或实体发生本质改变的过程。"了"的语法意义具有"完结""起始"两面性,可以标示事件随时间展... 事件是事物或实体随动词表示的动作或关系的变化而从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状态,再从另一状态变为又一状态直至该事物或实体发生本质改变的过程。"了"的语法意义具有"完结""起始"两面性,可以标示事件随时间展开过程中的活动起始、活动终结和遗留状态起始三种事态,"完结""起始"本质上互为变体,受与之相关的动词性词语或整个句子在事件过程结构中所体现的过程特征的制约。句中"了"和句末"了"的语法意义具有同一性,传统观念中的"了_1""了_2"仅有区别句法分布的作用,不具区别语法意义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件过程结构 事态 动词过程特征 了“完结…'起始”两面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俄罗斯留学生使用“了”的偏误分析 被引量:11
16
作者 王红厂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99-104,共6页
本文以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语料库为基础,通过语料调查俄罗斯留学生使用"了"时产生的偏误,归纳出偏误的类型、比率及其分布情况,并分析偏误的原因,以期为俄罗斯留学生的汉语教学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参考。
关键词 时体范畴 偏误类型 偏误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南方言中的“着”“了”交替现象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健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9-37,共9页
皖南江淮方言、吴语、赣语和徽语中都可以发现"着""了"交替现象,这可以称为皖南方言的一个区域特征。本文在提出判断"着""了"交替现象标准的基础上重点描写了皖南各地"着""了&q... 皖南江淮方言、吴语、赣语和徽语中都可以发现"着""了"交替现象,这可以称为皖南方言的一个区域特征。本文在提出判断"着""了"交替现象标准的基础上重点描写了皖南各地"着""了"交替现象的具体表现,并提出,皖南吴语、赣语、徽语中"着""了"交替现象的产生是方言接触的结果,接触源是以安庆话为代表的江淮方言。本文还分析了这个方言区域特征形成的过程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南方言 “着”“了”交替 完成体 持续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没(有)”与“了”共现的问题——“没下雨了”与“不下雨了”之比较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灿龙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24,共10页
本文通过对大规模语料库的搜索和实际问卷调查,证实了"没(有)下雨了"这一语言形式在实际语言生活中不仅是存在的,而且在比较广大的区域还是一个常见的说法。文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论证了"没(有)"与"了"... 本文通过对大规模语料库的搜索和实际问卷调查,证实了"没(有)下雨了"这一语言形式在实际语言生活中不仅是存在的,而且在比较广大的区域还是一个常见的说法。文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论证了"没(有)"与"了"共现的语法条件,并就"没下雨了"和"不下雨了"这两个句子相关的语用问题等作了分析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料库 否定 没(有) 共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预期构式“太A了一点” 被引量:5
19
作者 胡清国 王光和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20,95,共11页
“太A了一点”作为标记性构式,具有鲜明的形式特征,语义为主体性状对主观期待量的中高量幅偏离。构式义压制“A”,无论“A”的语义色彩如何,构式的语用功能均表达认知主体的负向评价,其内在动因是“反预期信息”。“太A了一点”是语法... “太A了一点”作为标记性构式,具有鲜明的形式特征,语义为主体性状对主观期待量的中高量幅偏离。构式义压制“A”,无论“A”的语义色彩如何,构式的语用功能均表达认知主体的负向评价,其内在动因是“反预期信息”。“太A了一点”是语法化的结果,构式化的认知理据是言语交际中礼貌原则的形式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A了一点 构式表征 负向评价 反预期信息 礼貌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醒世姻缘传》中的[VC了]式能性述补结构试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衍军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17-123,129,共8页
《醒世姻缘传》是一部成书于明末清初、以山东方言写就的白话小说,在这部书中已出现了[VC了]式能性述补结构的若干用例。该格式用于未然语境,"了"粘附在动结式、动趋式VC之后,表示"动作结果或动作趋向实现的可能性"... 《醒世姻缘传》是一部成书于明末清初、以山东方言写就的白话小说,在这部书中已出现了[VC了]式能性述补结构的若干用例。该格式用于未然语境,"了"粘附在动结式、动趋式VC之后,表示"动作结果或动作趋向实现的可能性"。从历时的角度来看,这一格式是由表示实现的"VC了"式述补结构在特定的未然语境里派生出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醒世姻缘传 能性述补结构 [VC了]式 汉语方言语法 汉语历史语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