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6篇文章
< 1 2 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RANS/LES混合方法在汽车标模外流场非定常数值模拟中的对比
1
作者 杨志刚 陶悦 +1 位作者 夏超 史芳琳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76-87,共12页
针对MIRA汽车标模外流场,采用RANS/LES混合方法开展非定常数值模拟,通过与风洞实验测力、测压结果进行详细对比分析,探究不同RANS/LES混合方法(DDES、IDDES、SBES、SDES)以及基于不同RANS模型(RKE、SA、SST k-ω、GEKO k-ω)的DDES方法... 针对MIRA汽车标模外流场,采用RANS/LES混合方法开展非定常数值模拟,通过与风洞实验测力、测压结果进行详细对比分析,探究不同RANS/LES混合方法(DDES、IDDES、SBES、SDES)以及基于不同RANS模型(RKE、SA、SST k-ω、GEKO k-ω)的DDES方法在汽车外流场计算中的适用性。研究表明:对于气动力系数,不同混合方法的预测结果都偏高,其中DDES-GEKO模型的相对误差最小;对于表面压力系数,不同混合方法对垂直中截线的压力预测结果与实验值吻合程度较高,其中SBES-GEKO模型的结果更优;DDES模型内嵌不同RANS模型对后风窗的压力预测差别明显,其中SA模型较优;而不同混合方法对车底的压力预测偏差较大,对车底前部压力预测都小于实验值,其中对车底后部,SBES-GEKO模型的结果较优;此外,SBESGEKO模型能较好的识别出尾迹区的非定常流动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A汽车标模 非定常数值模拟 RANS/leS混合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骨改良Le FortⅠ型截骨术的三维建模和术后咬合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楚晴 李阳 +1 位作者 毕绍洋 林阳阳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6-50,共5页
目的根据CT扫描数据,基于4种软件建立光顺的上颌骨三维几何模型,模拟改良Le FortⅠ型截骨术及固定方案,对患者术后咬合情况进行有限元分析。方法使用Mimics软件初步处理CT图像,建立STL模型。将模型导入Inspire Studio软件中,建立光滑的P... 目的根据CT扫描数据,基于4种软件建立光顺的上颌骨三维几何模型,模拟改良Le FortⅠ型截骨术及固定方案,对患者术后咬合情况进行有限元分析。方法使用Mimics软件初步处理CT图像,建立STL模型。将模型导入Inspire Studio软件中,建立光滑的PolyNURBS几何模型。使用SpaceClaim软件,模拟手术截骨及钛板、钛钉固定方案。使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对术后患者咬合情况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结果仿真结果显示,在磨牙咬合状态下有限元模型的连接关系建立准确无误。在共计6 N的咬合力作用下,钛板最大等效应力为73 MPa。结论本研究采用的上颌骨建模和分析方法可获得适用于仿真分析的光滑几何模型,有限元分析结果可以为各类正颌手术的固定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骨建模 有限元分析 改良le FortⅠ型截骨术 应力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e Bissonnais法揭示桉树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的崩解机制 被引量:2
3
作者 梁建新 周娟 +3 位作者 朱星华 吴玉辉 施瑜 唐莉莉 《林业科技》 2024年第6期28-33,共6页
以广西国有大桂山林场为研究区域,选择连栽第1代(Ⅰ)、第2代(Ⅱ)、第3代(Ⅲ)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集0~20 cm和20~40 cm土层原状土样,通过传统湿筛法和Le Bissonnais(LB)法探究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变化规律,其中LB法包括快速湿润(FW)... 以广西国有大桂山林场为研究区域,选择连栽第1代(Ⅰ)、第2代(Ⅱ)、第3代(Ⅲ)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集0~20 cm和20~40 cm土层原状土样,通过传统湿筛法和Le Bissonnais(LB)法探究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变化规律,其中LB法包括快速湿润(FW)、慢速湿润(SW)和预湿扰动(WS)处理。结果表明,桉树人工林土壤主要以>2mm团聚体为主。在不同湿润处理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标MWD和GMD值均表现为Ⅲ>Ⅱ>Ⅰ,说明连栽第3代的桉树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最高。在桉树人工林中,MWD和GMD值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表明表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较高于底层。在LB法的3种湿润处理中,桉树人工林土壤团聚体MWD和GMD值均表现为WS>SW>FW,表明FW处理对本研究区域的土壤团聚体破坏最大。该处理是模拟大雨突然来临时的情形,其破坏机制是团聚体内闭蓄空气被快速压缩而产生的气爆作用。因此,适当增加林下植被覆盖度则有利于桉树人工林土壤结构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人工林 团聚体稳定性 le Bissonnais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RF-LES模式的大气边界层近地风场精细化模拟研究
4
作者 刘达琳 陶韬 +2 位作者 曹勇 周岱 韩兆龙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0-231,共12页
台风等极端气象灾害对工程结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研究近地面大气边界层精细化模拟对于土木工程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数值天气预报系统(WRF)中的大涡模拟(LES)模块具有参数方案多、精度高等优点,适用于近地面风场精细化模拟,但数值天气预报... 台风等极端气象灾害对工程结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研究近地面大气边界层精细化模拟对于土木工程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数值天气预报系统(WRF)中的大涡模拟(LES)模块具有参数方案多、精度高等优点,适用于近地面风场精细化模拟,但数值天气预报-大涡模拟(WRF-LES)精细化模拟效果与参数设置密切相关.寻求适用于精细化模拟近地面风场的参数设置,选用WRF-LES模式中的几种次网格模型和空间差分格式,采用较细密的网格分辨率,进行理想大气边界层模拟.对比平均风速剖面、湍流强度剖面和功率谱等风场特性,讨论关键参数对近地面风场模拟精度的影响,确定合适的参数设置.研究表明:对次网格模型,非线性回波散射和各向异性(NBA1)模型可有效改善近地面风场模拟精度;对网格方案,在计算域底部不均匀加密垂直网格可更好地描述近地面风场空间分布特征,有效减小计算资源;对空间差分格式,偶数阶差分相较奇数阶差分格式可捕获更小尺度湍流结构.所提出的WRF-LES模式参数方案,可为精细化模拟近地面风场和台风边界层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网格模型 网格分辨率 空间差分格式 数值天气预报-大涡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汉语助词“了”变化义再探
5
作者 陆方喆 朱斌 《汉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59,共11页
文章在辨析“完成”“实现”和“界变”说的优劣基础上,提出汉语助词“了”的核心语法意义是表示“变化”。所谓“变化”是指过程、状态、量度、态度等方面发生改变。变化义是“了”使用的必要不充分条件。词尾“了”和句尾“了”在表... 文章在辨析“完成”“实现”和“界变”说的优劣基础上,提出汉语助词“了”的核心语法意义是表示“变化”。所谓“变化”是指过程、状态、量度、态度等方面发生改变。变化义是“了”使用的必要不充分条件。词尾“了”和句尾“了”在表达变化时略有差异,后者的主观性高于前者,表达的时制范围也大于前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助词“了” 变化 语法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勒阿弗尔战后重建规划——奥古斯特·佩雷的规划遗产及其借鉴价值
6
作者 王祝根 郇伟伟 李百浩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2-88,共7页
勒阿弗尔是二战结束后整体进行城市重建的历史见证,由奥古斯特·佩雷主持的战后重建规划是勒阿弗尔项目入选世界遗产的重要缘由。长期以来,国内对该项目以及奥古斯特·佩雷的城市规划实践鲜有讨论。文章对勒阿弗尔的战后重建背... 勒阿弗尔是二战结束后整体进行城市重建的历史见证,由奥古斯特·佩雷主持的战后重建规划是勒阿弗尔项目入选世界遗产的重要缘由。长期以来,国内对该项目以及奥古斯特·佩雷的城市规划实践鲜有讨论。文章对勒阿弗尔的战后重建背景与世界遗产价值做了概括说明,从规划遗产视角提出勒阿弗尔项目的认识基础,梳理分析战后重建规划的主要特征,归纳总结其中蕴含的历史延续与整体创新两个方面的文化内涵,进而结合战后重建主题,对该项目的参考借鉴意义进行了论述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勒阿弗尔 奥古斯特·佩雷 战后重建规划 城市遗产 规划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助词“了”的语义分析法
7
作者 范晓蕾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3-54,共12页
本文致力于探讨普通话助词“了”的语义分析法,聚焦于如下议题:辨析“了”句的格式义与“了”自身的意义,厘清“了”句的断言义、衍推义、隐含义与“了”意义之间的关系,剖析“了”句的过去时意义与现在时诠释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 “了” 语义分析 时体范畴 现在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鹤壁方言的“咾”“勒”“啦”及相关问题
8
作者 辛永芬 马静 《语言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25-439,共15页
鹤壁方言相当于普通话助词“了”的成分有三个:“咾[·lɑu]”“勒[·l??]”“啦[·lA]”,“咾”表示“动作完结或结果达成”“时间标记”和“条件标记”三种语法意义;“勒”表示“动作过程或变化过程已经完成”和“动作完... 鹤壁方言相当于普通话助词“了”的成分有三个:“咾[·lɑu]”“勒[·l??]”“啦[·lA]”,“咾”表示“动作完结或结果达成”“时间标记”和“条件标记”三种语法意义;“勒”表示“动作过程或变化过程已经完成”和“动作完成且状态持续”两种语法意义;“啦”表示“事件完成”“新情况已经实现”和主观语气三种意义。其中,“咾”“勒”的用法合起来大致相当于普通话的“了1”,“啦”的用法大致相当于普通话的“了2”。文章描写分析鹤壁方言“咾”“勒”“啦”的句法表现,并与河南、山西、河北等地的相应成分作比较,总结归纳不同方言间相应成分的分合类型和不同步发展的历史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鹤壁方言 分布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审利奥塔的后现代智术
9
作者 姜宇辉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79,231,共11页
学界对利奥塔的关注,大多仅聚焦于后现代主义哲学家这个标签,这有所偏颇。从虚无主义和智者派两个要点对利奥塔思想发展进行某种贯穿性的理解,我们发现,利奥塔自己的虚无主义大致经历了从相对之还原向绝对之深渊的转变,并可概括为虚无... 学界对利奥塔的关注,大多仅聚焦于后现代主义哲学家这个标签,这有所偏颇。从虚无主义和智者派两个要点对利奥塔思想发展进行某种贯穿性的理解,我们发现,利奥塔自己的虚无主义大致经历了从相对之还原向绝对之深渊的转变,并可概括为虚无、事件、体验等关键要点。这也为我们重释《后现代状态》和《异识》等代表作提供了重要线索。而利奥塔由此得出的“无标准之判断”这个基本思路也就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康德的第三批判的范式,进而与智者、异教主义这些看似边缘而极端的思想运动产生了密切关联。反转、计谋、时机等等,这些古老的智术不断被利奥塔转用于当下的后现代世界之中,成为哲学判断的有力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奥塔 后现代 智术 虚无主义 判断 异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角率对方柱绕流特性的影响规律及其机理
10
作者 杜晓庆 毕研钊 +1 位作者 方立文 董浩天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77-685,共9页
采用大涡模拟方法,在雷诺数2.2×10^(4)、均匀来流和全风向角下,研究了方柱气动性能和绕流形态随切角率(0、1/14、1/7、2/7)的变化规律。与标准方柱相似,随着风向角的增大,切角方柱周围流场依次呈现“前角分离流态”、“分离泡流态... 采用大涡模拟方法,在雷诺数2.2×10^(4)、均匀来流和全风向角下,研究了方柱气动性能和绕流形态随切角率(0、1/14、1/7、2/7)的变化规律。与标准方柱相似,随着风向角的增大,切角方柱周围流场依次呈现“前角分离流态”、“分离泡流态”和“附着流流态”等三种流态。随着切角率的增大,切角方柱整体上呈现平均阻力系数减小、斯托罗哈数增大的趋势。小风向角下(α<10°),切角方柱的平均升力系数和脉动升力系数随切角率显著减小;大风向角下(α>25°),大切角率(2/7)方柱的升力系数大于标准方柱。在前角分离流态和分离泡流态之间的临界风向角附近,切角方柱的平均阻力系数和脉动升力系数均达到极小值,平均升力系数和斯托罗哈数达到极大值。随着切角率的增大,不同风向角下的切角方柱尾流宽度有变窄的趋势,但方柱尾流涡脱强度的变化较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柱 切角率 大涡模拟 气动性能 流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铁锂离子电池热失控产物爆炸下限预测方法 被引量:3
11
作者 袁帅 台枫 +1 位作者 钱新明 程东浩 《爆炸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6-136,共11页
为准确预测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产物的爆炸下限,在密闭压力容器内开展了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实验,结合热失控特性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计算了热失控产物气体组分,基于能量守恒方程和绝热火焰温度,建立了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产物爆炸下... 为准确预测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产物的爆炸下限,在密闭压力容器内开展了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实验,结合热失控特性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计算了热失控产物气体组分,基于能量守恒方程和绝热火焰温度,建立了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产物爆炸下限的预测模型,并验证了绝热火焰温度法、Le Chatelier法和Jones法的准确性,考察了电解液蒸气对热失控产物爆炸下限的影响。结果表明,常温下采用Le Chatelier法计算得到的爆炸下限偏差最小,为1.14%;采用绝热火焰温度法计算结果偏差最大,为10.02%。在60%~100%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 SOC)范围内,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气体的爆炸下限先升后降。当热失控产物考虑电解液蒸气时,60%SOC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产物爆炸下限仅为3.93%,较未考虑电解液蒸气热失控气体的爆炸下限降低了22.49%,这说明电解液蒸气提高了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产物的爆炸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铁锂电池 热失控产物 爆炸下限 le Chatelier定律 绝热火焰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能更X了”构式的功能及其形成机制
12
作者 禹平 赵晓明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5-73,共9页
“不能更X了”构式形式上是情态的否定表达,后附语气词“了”触发构式定型。“不能更X了”结构的构式化具有认知上的理据性,认知突显转移推动语义范畴渐变,客观识解转向主观识解促进主观义的形成。“不能更X了”构式经历性状强化和感叹... “不能更X了”构式形式上是情态的否定表达,后附语气词“了”触发构式定型。“不能更X了”结构的构式化具有认知上的理据性,认知突显转移推动语义范畴渐变,客观识解转向主观识解促进主观义的形成。“不能更X了”构式经历性状强化和感叹提升等程序,具有感叹性评价功能。构式的发展演化主要体现在“能”的语义范畴变化,与语言接触、语体环境、语用频率及语言使用者的交际心理等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能更X了” 突显转移 构式化 功能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Lewis血型抗体引起的输血反应 被引量:28
13
作者 洪小珍 许先国 +2 位作者 朱发明 马开荣 严力行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5期1192-1195,共4页
为了分析1例溶血性输血反应产生的原因,用谱细胞和Le(a-b-)表型细胞鉴定患者血清中的抗体,用抗Lea和抗Leb血型试剂鉴定患者红细胞表型,用PCR测序方法分析LE基因(FUT3基因)全编码区序列。结果表明:患者血清中有抗Lea和抗Leb抗体,血型表型... 为了分析1例溶血性输血反应产生的原因,用谱细胞和Le(a-b-)表型细胞鉴定患者血清中的抗体,用抗Lea和抗Leb血型试剂鉴定患者红细胞表型,用PCR测序方法分析LE基因(FUT3基因)全编码区序列。结果表明:患者血清中有抗Lea和抗Leb抗体,血型表型为Le(a-b-),LE基因型为无效等位基因纯合子(le59,508)。结论:抗Leb抗体可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患者FUT3基因突变导致Le(a-b-)表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a—b-)表型 FUT3基因 溶血性输血反应 le^a和抗le^b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e Bissonnais法的石漠化区桑树地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20
14
作者 汪三树 黄先智 +4 位作者 史东梅 郭彦军 郭宏忠 彭旭东 李叶鑫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5589-5598,共10页
石漠化区独特的水土流失作用使该区土壤严重退化,地埂植物作为一种独特的农林复合模式对石漠化区土地质量改善和坡耕地土壤生态修复作用明显,能有效保证坡耕地的生态条件和生产性能。选取石漠化区3种不同管理方式的桑树地埂为研究对象,... 石漠化区独特的水土流失作用使该区土壤严重退化,地埂植物作为一种独特的农林复合模式对石漠化区土地质量改善和坡耕地土壤生态修复作用明显,能有效保证坡耕地的生态条件和生产性能。选取石漠化区3种不同管理方式的桑树地埂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湿筛(Cаввинов法)和Le Bissonnais法测定土壤团聚体分布与稳定性特征。结果表明:基于Cаввинов法测定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以天然林最好,桑埂自然生草地和清草地相对居中,桑埂农地最差;3种管理方式的桑树地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数(ASI)随地埂距离均表现为ASI90cm>ASI60cm>ASI30cm,主要原因在于桑树地埂对坡耕地土壤团聚体影响的作用范围主要集中在距株30 cm以内,而在地埂30 cm以外田面农耕活动对土壤团聚体结构影响较大,而受桑树地埂影响作用较小。基于Le Bissonnais法快速湿润(FW)处理后土壤团聚体集中分布在0.5—0.25 mm之间,慢速湿润(SW)和湿润振荡(WS)处理后团聚体主要分布在5—1 mm之间。Le Bissonnais法处理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表现趋势与Cаввинов法一致,3种处理后的团聚体分形维数D、MWD和GMD均表现为FW<SW<WS。Le Bissonnais法FW和SW处理后团聚体稳定性指标与Cаввинов法达到极显著相关,说明Le Bissonnais法测定石漠化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是可行的;石漠化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有机质和粘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0.586≤R≤0.864),这说明石漠化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是以上两种土壤胶结物质的黏聚作用形成的,且两种土壤胶结物质对土壤消散作用和粘粒膨胀作用引起的团聚体破坏抵抗性强烈,而对低强度机械干扰引起的团聚体破碎没有明显抵抗性,研究结果对石漠化区坡耕地土壤保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稳定性 桑树地埂 le Bissonnais法 石漠化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Le Bissonnais法测定富铁土中团聚体的稳定性及其意义 被引量:28
15
作者 卢升高 竹蕾 郑晓萍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11,共5页
土壤团聚体的数量和稳定性是衡量土壤抗蚀性和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应用LeBissonnais法对富铁土团聚体的稳定性和物理学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LeBissonnais法测定的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与常规湿筛法测定的>0.25mm团聚体含量、... 土壤团聚体的数量和稳定性是衡量土壤抗蚀性和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应用LeBissonnais法对富铁土团聚体的稳定性和物理学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LeBissonnais法测定的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与常规湿筛法测定的>0.25mm团聚体含量、MWD和>2mm团聚体破坏率(PAD)呈极显著正相关。富铁土中5~2,2~1,1~0.5mm团聚体经快速湿润(FW)、慢速湿润(SW)和预湿后扰动(WS)处理后,稳定性团聚体的粒级分布随处理方式和初始团聚体大小的不同而不同;经FW处理后,大多数团聚体崩解;团聚体崩解产物的MWD表现为FW<SW<WS,表明富铁土团聚体崩解的主要机制是由于团聚体内部的闭塞空气产生的压力引起的,其次是黏粒的膨胀作用。富铁土团聚体的数量和稳定性指标均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表明有机质是影响富铁土团聚体形成和稳定的主要胶结物质。团聚体MWD与黏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而与氧化铁含量没有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 Bissonnais法 测定技术 富铁土 团聚体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Le Bissonnais法研究黄土丘陵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被引量:23
16
作者 郭曼 郑粉莉 +3 位作者 安韶山 刘雨 王彬 Frederic Darboux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0年第2期68-73,共6页
以黄土丘陵区森林草原过渡带燕沟流域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6种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应用Le Bissonnais(LB)法测定了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对比分析了LB法3种处理的测定结果与传统湿筛法(Yoder)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在LB法3种湿润... 以黄土丘陵区森林草原过渡带燕沟流域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6种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应用Le Bissonnais(LB)法测定了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对比分析了LB法3种处理的测定结果与传统湿筛法(Yoder)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在LB法3种湿润处理下,快速湿润处理(FW)对土壤团聚体结构的破坏程度最大,处理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以0.05~0.5 mm为主;慢速湿润处理(SW)对团聚体的破坏程度最小,处理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主要以>2 mm团聚体为主;而预湿后扰动处理(WS)对团聚体的破坏程度介于FW和SW之间,处理后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比较均匀。说明该区土壤团聚体破坏的主要机制是土壤孔隙中的气泡爆破产生的消散作用。退耕100a期间,植被群落由1年生草本(4 a)—多年生灌草(16 a)—半灌木(29 a)—灌木(55 a)—乔木(100 a)方向演替过程中,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由小粒径向大粒径方向转变,土壤结构趋于稳定。LB法3种处理中,FW处理与SW处理所测得>0.5 mm团聚体含量和平均重量直径与土壤有机质和物理性黏粒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而WS处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说明土壤有机质和物理性黏粒主要影响消散和黏粒膨胀引起的崩解作用,而对机械干扰引起的团聚体破坏无明显影响。LB法3种处理中,慢速湿润方法所获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特征更接近湿筛法,适宜于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le Bissonnais法 黄土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草覆盖对经果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17
作者 闫桂菀 董文斌 +8 位作者 韦彩会 张宇亭 俞月凤 梁海 李忠义 唐红琴 莫永诚 邓羽松 何铁光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9-39,共11页
[目的]探究不同生草覆盖对经果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揭示经果林土壤性质及团聚体对生草覆盖的响应及其协同调控机制。[方法]选取光叶苕子(T_(1))、肥田萝卜(T_(2))、平托花生(T_(3))及光叶苕子、平托花生和宽叶雀稗混播(T_(4))的... [目的]探究不同生草覆盖对经果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揭示经果林土壤性质及团聚体对生草覆盖的响应及其协同调控机制。[方法]选取光叶苕子(T_(1))、肥田萝卜(T_(2))、平托花生(T_(3))及光叶苕子、平托花生和宽叶雀稗混播(T_(4))的经果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应用湿筛法和Le Bissonnais法分析生草覆盖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①湿筛处理下,生草覆盖显著提高了水稳性大团聚体(>0.25 mm)的含量,表现为T_(3)(83.47%)>T_(1)(82.20%)>T_(4)(79.98%)>T_(2)(76.75%)>CK(74.30%),且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较清耕显著提升。②Le Bissonnais法处理下,快速湿润(FW)对>2 mm粒径团聚体崩解程度最大,慢速湿润(SW)对团聚体的破坏作用最小,<0.25 mm粒级占比为15.02%~23.81%,而预湿润后扰动(WS)的稳定性指标增幅最高。团聚体稳定性表现为SW>WS>FW。相对消散指数(RSI)和机械破碎指数(RMI)差异显著,RSI>RMI,其中T_(2)处理的RSI值最小,T_(3)处理的RMI值最小。③干筛法和湿筛法处理下的土壤分形维数平均值分别为1.89和2.46,不同生草处理下的分形维数(D)、结构破坏率(PAD)和不稳定团粒指数(ELT)存在显著差异,T_(1)处理的PAD值较CK降低了16.25%,不同处理均显著降低了E_(LT)值。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受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容重、土壤有机碳和机械组成的综合影响,其中土壤有机碳是关键因素。[结论]生草覆盖通过减弱暴雨或灌溉冲击对团聚体的消散破坏作用,显著提升经果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优化土壤结构。其中,肥田萝卜和平托花生两种生草覆盖方式在实践中表现出显著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 Bissonnais法 水稳性团聚体 生草覆盖 团聚体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浙江人群中Lewis血型相关的FUT3基因多态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许先国 朱发明 +4 位作者 洪小珍 吴俊杰 马开荣 傅启华 严力行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3期601-604,共4页
为研究中国浙江人群中Lewis血型相关的FUT3基因多态性,以血清学方法鉴定183例随机样本的Lewis表型,将其中39例Le(a-b-)以及选取的Le(a+b-)、Le(a-b+)和Le(a+b+)各3例进行FUT3基因全编码区序列分析,并对各种可能的复合杂合基因型进行单... 为研究中国浙江人群中Lewis血型相关的FUT3基因多态性,以血清学方法鉴定183例随机样本的Lewis表型,将其中39例Le(a-b-)以及选取的Le(a+b-)、Le(a-b+)和Le(a+b+)各3例进行FUT3基因全编码区序列分析,并对各种可能的复合杂合基因型进行单倍体序列分析。结果显示,真正的Lewis阴性表型在中国浙江人群中比例约为10.4%,在48例直接测序样本中发现59T>G、202T>C、314C>T、508G>A和1067T>A等5个变异位点;单倍体分析显示,除功能性的Le等位基因外,发现5种非功能性的le等位基因,分别为le59(59T>G);le1067(1067T>A);le59,1067(59T>G和1067T>A);le59,508(59T>G和508G>A)和le202,314(202T>C和314C>T)。结论:在浙江人群中,FUT3非功能性等位基因具有较为广泛的遗传多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等位基因 FUT3基因多态性 leWIS血型 中国浙江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e Bissonnais法的东北黑土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8
19
作者 张孝存 郑粉莉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2-86,共5页
土壤团聚体的组成和稳定性是衡量土壤结构和质量的重要指标,应用Le Bissonnais法对我国东北农田黑土团聚体的数量和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团聚体粒级分布受快速湿润(FW)、慢速湿润(SW)和预湿后扰动(WS)处理的影响,FW使大团聚体多破碎为微团... 土壤团聚体的组成和稳定性是衡量土壤结构和质量的重要指标,应用Le Bissonnais法对我国东北农田黑土团聚体的数量和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团聚体粒级分布受快速湿润(FW)、慢速湿润(SW)和预湿后扰动(WS)处理的影响,FW使大团聚体多破碎为微团聚体;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MWD)表现为FW<SW<WS,表明黑土团聚体破碎的主要机制是消散和黏粒膨胀,而低强度的机械扰动破坏最小.黑土团聚体稳定性指标(MWDFW、MWDSW)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黏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表明有机质对黑土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有促进作用,黏粒含量影响团聚体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 Bissonnais法 黑土 团聚体稳定性 有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向家坝水电站生态修复边坡团聚体稳定性研究
20
作者 段晓明 夏栋 +6 位作者 马佳鑫 彭思颖 李星竹 刘大翔 吴彬 蒋佳媛 刘黎明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7-145,共9页
向家坝水电站位于金沙江下游干热河谷地区,地形崎岖,降雨量较大且集中,加剧了土壤侵蚀和退化。为研究边坡生态修复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揭示干热河谷地区土壤团聚体的主要失稳机制,选取向家坝水电站植被混凝土(CBS)、框格梁(FB)、... 向家坝水电站位于金沙江下游干热河谷地区,地形崎岖,降雨量较大且集中,加剧了土壤侵蚀和退化。为研究边坡生态修复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揭示干热河谷地区土壤团聚体的主要失稳机制,选取向家坝水电站植被混凝土(CBS)、框格梁(FB)、客土喷播(SS)、厚层基材(TBS)、天然林(NF)和弃渣地(AS)6个边坡土壤,采用干筛法和Le Bissonnais(LB)法、中快速湿润(FW)、慢速湿润(SW)和机械振荡(WS)3种方式,对比分析各边坡土壤的团聚体粒径分布、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土壤可蚀性K值特征。结果表明:干筛后,CBS、SS、AS>0.25 mm粒径的团聚体质量分数均>90.00%,TBS和FB的均>85.00%,NF的较低,仅有75.78%。LB法处理后,MWD值除AS外变化趋势均为SW>WS>FW。3种处理下NF的K值均为最大。CBS、SS和AS大粒径团聚体质量分数较高,3种处理下>2.00 mm粒径的团聚体质量分数分别为55.53%、60.96%和56.15%;TBS和FB的次之,质量分数分别为40.03%和46.24%;NF的最小仅占36.84%。在本研究选取的4个生态修复样地中,SS水土保持效果最差,TBS.最佳;大雨或暴雨产生的土壤孔隙中的气泡爆破产生的消散作用对生态修复边坡土壤团聚体的破坏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团聚体稳定性 生态修复边坡 le Bissonnais法 土壤可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