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化·通俗化·民族化:嵇文甫“学术中国化”的话语建构
1
作者 张宝明 陈振可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2-71,共10页
20世纪30-40年代,一批马克思主义者和先进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领域发起“学术中国化运动”。嵇文甫作为马克思主义早期践行者,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分析了以往文化活动中的不足,并以“学术中国化”为鹄的,将现代化、通俗化、民族化作... 20世纪30-40年代,一批马克思主义者和先进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领域发起“学术中国化运动”。嵇文甫作为马克思主义早期践行者,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分析了以往文化活动中的不足,并以“学术中国化”为鹄的,将现代化、通俗化、民族化作为“学术中国化”实践的具体路径。其中“现代化”是在总结反思以往文化方向的基础上,提出“中西融合”的文化发展方向;“通俗化”强调发动民众,用学术大众化的方式唤醒民众的抗战意识;“民族化”则是以“现实为本”,结合抗战局势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三者互为补充,浑然一体,共同构成了嵇文甫“学术中国化”的思想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嵇文甫 学术中国化:话语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含义辨 被引量:5
2
作者 张安祖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8-91,共4页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是陆机《文赋》中关于诗、赋文体特征的著名论断。其确切含义应该是:诗以抒发情志为主,要求表达感情美好动人;赋以描状外物为主,要求刻画事物清晰细致,形象鲜明。通过对文本的全面观照,纠正了一些论者断...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是陆机《文赋》中关于诗、赋文体特征的著名论断。其确切含义应该是:诗以抒发情志为主,要求表达感情美好动人;赋以描状外物为主,要求刻画事物清晰细致,形象鲜明。通过对文本的全面观照,纠正了一些论者断章取义、不客观地拔高“诗缘情”说理论意义的做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赋 缘情而绮靡 体物而浏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越“有奴论”:论嵇文甫对中国上古史的探索及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坚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89-202,共14页
马克思主义史学派研讨中国上古史有"无奴论"与"有奴论"等多种视野。作为马克思主义史学派研讨中国上古史的先驱之一,嵇文甫由于不满郭沫若在"有奴论"视野下把中国上古定性为"奴隶制社会",基于... 马克思主义史学派研讨中国上古史有"无奴论"与"有奴论"等多种视野。作为马克思主义史学派研讨中国上古史的先驱之一,嵇文甫由于不满郭沫若在"有奴论"视野下把中国上古定性为"奴隶制社会",基于旧学传人深厚素养和留学莫斯科中山大学期间苏联主流学界关于中国"无奴论"理论,通过探讨"奴隶"标准界定、区分存在奴隶、奴隶制与奴隶社会定性两个问题之差别、考察殷商西周劳动者身份、思考宗族制度在中国上古社会演进中重要地位等问题,从"长期封建论"走向"中国古代社会的早熟性""国家初形成时代"和"原始国家封建时代",否定了中国上古"有奴论"的基础。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派的学术重塑,除学术队伍的扩大外,对学派内部成员基于对唯物史观不同理解引发的"学术层面"争论,以及由此导致的研究多样性发掘也不可或缺。奴隶制社会并非马克思主义史学探讨中国上古文明的唯一理路,无论"有奴论""无奴论"或早期国家形成等理论,都必须建立在坚实理论探讨和材料支撑基础上,都应取长补短,重视对方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嵇文甫 中国上古史 有奴论 无奴论 长期封建论 早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初期嵇文甫史学教育思想述论 被引量:1
4
作者 刘百陆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32-137,共6页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史学研究开始从多流派共存向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学术争鸣转变。为构建和完善新史学理论体系并运用新范式研究中国历史,嵇文甫等老一辈史学家围绕传统文化及历史观的批判和继承、新史学教育理念的运用和普及、历史事件...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史学研究开始从多流派共存向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学术争鸣转变。为构建和完善新史学理论体系并运用新范式研究中国历史,嵇文甫等老一辈史学家围绕传统文化及历史观的批判和继承、新史学教育理念的运用和普及、历史事件和人物评价以及历史和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等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本命题进行了积极探索,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宣传、教育和普及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初期 嵇文甫 史学教育思想 马克思主义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范文甫温通法论治胸痹经验浅析 被引量:4
5
作者 赵梦慧 杨涛 徐征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509-2511,共3页
清末民初著名医家范文甫学宗经典,师崇仲景,善用经方,临床崇尚实践,治病谨守病机,理论与治验结合,济世救人,蜚声杏林。观其论治胸痹,明辨病机,辨证简明,立温通法,标本兼治而主次分明。治方或融合经方成"栝楼薤白方",或遵循经... 清末民初著名医家范文甫学宗经典,师崇仲景,善用经方,临床崇尚实践,治病谨守病机,理论与治验结合,济世救人,蜚声杏林。观其论治胸痹,明辨病机,辨证简明,立温通法,标本兼治而主次分明。治方或融合经方成"栝楼薤白方",或遵循经方原方,或略作加减,有的放矢,施治巧妙,临床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文甫 温通法 胸痹 阳微阴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赋》创作思想之渊源——兼与张少康先生商榷 被引量:2
6
作者 黄娟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1-104,共4页
针对学术界流行的关于道家乃《文赋》创作思想之渊源的看法 ,提出《文赋》的创作思想是陆机在总结前人创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创作体会之结晶 ,是对创作过程中固有规律的把握 ,它在某些方面确与道家相契合 ,但彼此间绝无血脉联系。
关键词 《文赋》 创作思想 张少康 道家思想 陆机 玄学思想 美学思想 灵感 意象 语言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元化“文赋讲义”笺疏
7
作者 王元化 夏中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67-172,224,共6页
关注王元化(1920—2008)思想学术的海内外同仁,皆晓元化曾在1960年代著书《文心雕龙创作论》,却很少人知道元化更心仪陆机《文赋》。将元化2002年那个"文赋讲义"(据现场录音整理)校勘成文且笺疏,目的有两个:其一,郑重打捞及... 关注王元化(1920—2008)思想学术的海内外同仁,皆晓元化曾在1960年代著书《文心雕龙创作论》,却很少人知道元化更心仪陆机《文赋》。将元化2002年那个"文赋讲义"(据现场录音整理)校勘成文且笺疏,目的有两个:其一,郑重打捞及披露这篇未被《王元化集》所辑录的佚文,意在表明它实是系统评估元化文论演化时不宜疏略的学术史文献;其二,从讲义对《文赋》"伫中区以玄览"的现代释义,可见元化即使到新世纪初,他凝视文艺创作心理时的路子,并未真正走出他在"文革"前诠释《文心雕龙》时所遵照的苏联理论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元化 《文赋》讲义 笺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常本能·味觉认同·政治隐喻--陆文夫《美食家》的饮食书写 被引量:3
8
作者 范科苑 《美食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25,33,共7页
陆文夫1983年发表中篇小说《美食家》,其中对食物意象和饮食行为的着重叙述极具代表性。通过解读文本中的饮食书写,可从日常本能、味觉认同、政治隐喻层面,考察小说饮食叙述的表层和内里,揭示口腹味蕾之上承载的复杂寓意。《美食家》中... 陆文夫1983年发表中篇小说《美食家》,其中对食物意象和饮食行为的着重叙述极具代表性。通过解读文本中的饮食书写,可从日常本能、味觉认同、政治隐喻层面,考察小说饮食叙述的表层和内里,揭示口腹味蕾之上承载的复杂寓意。《美食家》中的饮食书写,以沉潜于饮食中的口腹欲望、生存本能为起点,引申出食物与味觉记忆、地域认同之间的关系。小说赋予“吃”以厚重内涵,在饮食消费史与社会发展史的互动、饮食差异与食者身份的对应性关联之中,社会历史与身份政治在最为日常的饮食行为中获得具体化呈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代语境和文学场域中,小说极具独创性地将“吃”的问题推到前景,开掘了“由食及人”的精神向度和文学版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文夫 《美食家》 饮食书写 文本寓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